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沙漠枭雄萨达姆和他的王国-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阅兵式得见萨达姆
人生绝不可能永世长存;
任何办法都留不住你的躯体。
惟有躯壳里的精神和品质;
却不会随躯壳走进坟墓;
腐烂成蛆,
化为乌有。
好的精神和品德可以流芳百世,
恶劣的德行只会遗臭万年。
因此,一个人从生到死,
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
……摘自《一千零一夜》
在伊拉克当过记者的人都知道,如果能见上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一面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自海湾战争以来,萨达姆由于跟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成了冤家对头,加上跟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以色列的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出于安全考虑,伊拉克的这位政治强人几乎从来不公开露面,更不要说出国访问了。但我在伊拉克工作期间有幸亲眼目睹这位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铁腕人物的尊容,那是在2000年12月31日萨达姆亲自主持的伊拉克盛大阅兵式上。
全世界只有###人,也就是我和顾正龙,在这次堪称海湾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阅兵上,亲眼目睹了一个活生生的萨达姆,一个绝对桀骜不驯的萨达姆。
在2000年12月31日早上8点多钟起床后,感觉20世纪的最后一天跟往常没有什么区别,惟一跟往常不同的就是在2000年的最后一天,使馆要在晚上8点举行聚餐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并已经打电话通知我们参加。2000年是我到伊拉克工作的第一年,忙活了一年了,感觉到在伊拉克当记者真是一件很累很艰苦的差事,但一想到即将有一顿美餐、与使馆朋友们的侃大山和片刻的休息、放松,我也禁不住喜上眉梢。我慢悠悠地先出去在分社院内转了一圈,呼吸些新鲜空气,然后哼着小曲儿回到厨房准备我的早饭……一个煎鸡蛋。就在这时电话铃响了,顾正龙接了电话,一会儿他从房间里出来告诉我:新闻部新闻中心通知上午9点钟到新闻部集合。我一看表,当时已经是8点50了。这就意味着,新闻中心要求我们在10分钟之内赶到新闻部。
既然新闻中心来电话通知,就肯定有什么事情,但在2000年的最后一天恐怕不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吧?我们应该很快能回来吧?我三口两口把煎鸡蛋吃完,准备好笔、录音机和采访本,跟夫人打了一声招呼,就跟顾正龙和雇员沙朗一起上了车向新闻部疾驰。我在路上还在不断许愿:但愿老萨在这一天不要搞什么花名堂,不要耽误了我们在使馆的美餐。
但事与愿违,我们这一走就是一整天。
我们准时到达了新闻部,其实从分社到新闻部也就10分钟的车程。一看已经有不少同行早到了,跟他们打招呼、寒暄或开个玩笑之后,大家就开始了在伊拉克当记者必修的一门功课:等。我常跟朋友们说,就是在伊拉克工作的经历改变了我的急性子。阿拉伯国家的工作效率普遍低,伊拉克更是如此。比如说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让记者们等上一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等上两三个小时是经常的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会有人出来对此作什么解释,更甭指望能像在其他国家那样会有人给长时间等待的记者们送一些小点心或茶水。但话又说回来,比如新闻中心通知让几点钟到,我们还都得屁颠屁颠地准时到达,因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耽误了什么重要新闻,我们当记者的岂不是难逃干系?
一直等到上午11点多钟,记者们才被通知上新闻部门口开过来的一辆大巴士。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上车之前先得报名,比如新华社是几个人,法新社是几个人,美联社是多少人,路透社是多少人……尽管新闻中心的人对我们这一帮老记的面孔是再熟悉不过了,但这次似乎有些异常:上车时必须出示记者证。上车后我跟顾正龙都有同感:今天气氛不大对头,老萨可能会有大动作。
大巴车终于开动了,但速度很慢,一会儿开到了新闻部附近的阅兵广场。这个广场于1 989年建成,坐落在巴格达的无名烈士墓旁边。广场出口处有两只模仿萨达姆的巨手握着两把交叉着的宝剑,构成了巴格达一道独特的景观。伊拉克重要的庆祝或阅兵活动一般都在这个广场举行,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萨达姆身着戎装骑在一匹骏马上的雕像。
我们在广场入口处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我在无聊之余细细观看了仿造萨达姆的巨手握着的宝剑,这副雕塑的跨度约50米,高约30米,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不但显得气势恢弘,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雕塑的两个基座是用两伊战争中伊朗战俘带的钢盔和水泥砌成的。我突发奇想:总共用了多少钢盔?我开始数起来,总共数了100多个,可惜基座底下还有钢盔,所以确切数目恐怕是难以搞清楚了。这时我看到记者们开始动起来了,原来有人来通知记者们进入阅兵广场。
进入广场之前我们接受了严格的安全检查,除了要检查我们身上是否带了凶器,记者们随身带的采访包都被翻了个底朝天,就连照相机都要打开细细查看一番。折腾了半天后记者们终于进入了阅兵广场,然后就又是漫长的等待。当时已经是中午2时,我们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想出来买吃的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广场四周已经全部戒严。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勒紧裤带继续等,站得腰酸腿疼怎么办?干脆席地而坐。记者们议论纷纷:看来今天老萨肯定要露面,否则今天的气氛不会这么紧张。
一直等到下午4点,足足有五层楼高的主席台上的人群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暴风雨般的掌声,有人大叫一声:萨达姆出现了!我隔着广场上荷枪实弹的共和国卫队士兵向主席台望去,能看清楚萨达姆出现在了主席台上,他身穿一套黑色西服,头带黑色礼帽,不断挥手向欢呼的人群致意。前呼后拥的都是他的左膀右臂式的人物: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易卜拉欣,副总统拉马丹,副总理阿齐兹、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乌代和库赛还在一起有说有笑……好家伙,伊拉克的重量级人物今天全露面了。在二号人物易卜拉欣作简单的致辞后,广场上摆放着的高音喇叭里传出了雄壮的军乐曲,伊拉克盛大的阅兵式开始了。 。 想看书来
萨达姆兴致大发,朝天鸣枪142响
我两眼不错眼珠地盯着萨达姆,旁边的顾正龙还直发感慨:来伊拉克都4年多了,没想到今天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萨达姆。萨达姆在阅兵过程中几乎一直是站着的,我突然发现他接过旁边有人递过来的一杆步枪,他右手举枪向游行的士兵们致意,然后把枪放下来,自己装上子弹,重新单手举枪朝向空中,只听“砰”的一声,出膛的子弹穿破夜空,划出了一道火光,把我给吓了一跳,而萨达姆周围的官员们则爆发出一片掌声,主席台两边的人群更是连鼓掌带欢呼加上又唱又跳。萨达姆打完枪后并没有马上把枪放下,而是继续把枪举在手中,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经过主席台的士兵们致意。
接受检阅的伊拉克陆、海、空三军、共和国卫队和特种兵组成的一个个方阵源源不断地经过主席台,这些士兵肩上都扛着枪,嘴里还不断喊着早已喊了无数遍的口号:我们的心,我们的血,都献给萨达姆!我们的心,我们的血,都献给萨达姆!伊拉克空军的武装直升机、战斗机和轰炸机也轰鸣着从主席台上空飞过。萨达姆也在一直重复着他刚才的动作:把手中的枪给装上子弹,然后单手举枪朝天鸣放,然后继续把枪举在空中向士兵们示意。等萨达姆连续打了十几枪后我才意识到,应该记下萨达姆到底打了多少枪,因为萨达姆看上去还远没有罢休的势头。所以,听到萨达姆往天上打一枪,我就在采访本上记一次:13,14,1 5…… 夜色越来越浓,气温也越来越低,北风也越刮越大,加上咕咕叫唤的肚子,我们给冻得浑身瑟瑟发抖。要知道,12月份是伊拉克最冷的季节,白天最高温度大约在八度左右,但到了夜里温度会下降很多,顶多也就二三度。由于早上没有料到今天会有这么一个重大活动,我只穿了一件茄克和一件羊毛衫,更没有想到要带一些饼干类的食品。我望主席台上一看,萨达姆当然不会像我们似地挨饿受冻,他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换上了一件厚厚的毛料大衣,带上了一顶加护耳的皮帽子。
受检阅的伊拉克士兵没完没了地从主席台前经过,萨达姆也没完没了地往天上放枪,他周围的副手们跟着没完没了地鼓掌,周围的人群则没完没了地欢呼雀跃,我们的身体也在没完没了地打哆嗦。我几乎被冻麻木的神经突然一激灵:老这么冻着,非得冻坏了不可,得马上找一个避风的地方去。顾正龙和沙朗对我的建议一致赞成,我们走啊走,找啊找,终于在远离主席台的地方找到了一堵能挡风的墙。我在墙后面还在观察着经过主席台的军队,还不能忘了记下萨达姆又打了多少枪……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军队终于过完了,接下来是一队队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两只眼睛的“萨达姆敢死队”的队员们。这种特殊的士兵有的穿一身黑,有的穿一身白,从外表根本分辨不出是男是女。“萨达姆敢死队”由萨达姆的二儿子库赛直接负责,而库赛直接负责萨达姆的人身安全。“萨达姆敢死队”是伊拉克的一支准军事力量,总兵力大约有三…四万人,主要从对萨达姆高度忠诚的地区招募。所有“萨达姆敢死队”的队员们都经受过特殊训练,其主要任务就是镇压暴乱和保卫萨达姆的人身安全。“萨达姆敢死队”装备精良,行动迅速,据说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控制巴格达的所有交通要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敢死队的队员们根本不与外界,包括他们的家人,进行任何接触,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了保护萨达姆的安全或执行某项任务而随时牺牲自己的生命。难怪萨达姆看见他们显得格外亲切,不断地向他们挥枪表示致意。
等“萨达姆敢死队”的一个个方阵终于过完,这时传来了重型卡车和坦克的轰隆声。我一看,排在前头的是一辆辆从瑞典进口的“沃尔沃”重型大卡车,只不过卡车已经被改装成了导弹运输车,一颗颗的地对地导弹和防空导弹被缓慢地驮着从主席台前经过,后面还有重型卡车拖着的一门门大炮和火炮。说老实话,这是我长这么大头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看导弹和大炮。 然后就是一辆辆看上去粉饰一新的俄制坦克了。刚开始时坦克还能数得过来,但后来越来越多,我也懒得再去数了。据后来伊拉克政府公布的数字,这次接受检阅的坦克整整1000辆。不过我注意到,不少坦克虽然油漆一新,但在行进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坦克熄火或抛锚,只好被迅速拖到一边。我想这也不奇怪,因为这只是伊拉克海湾战争前的水平。
坦克过起来照样是没完没了,我们老在墙后面立着照样冻得浑身发抖,分社雇员沙朗于是主动带路,我们绕到阅兵广场后面的一座房子里,应该说这里是一个临时休息室,参加游行的群众都在这里休息。我在路上偶然发现:游行下来的士兵们躲在一边,在捧着热乎乎的汉堡包、端着饮料大吃大喝。我心里想,萨达姆对他的士兵们好关照啊!他知不知道我们这些当记者的早冻得浑身发抖、早饿得前心贴后背了?
等我们来到临时休息室里发现里面已经全是人了,无奈我们只好再次席地而坐,我靠着墙坐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感觉又饿又累又困,禁不住把脑袋支在膝盖上睡着了!但我的睡梦一次一次被萨达姆的枪声和人群的欢呼声惊醒,每次被惊醒后我都下意识地往笔记本上记萨达姆开了多少枪:130,131,132…… 谢天谢地,到了晚上9点,阅兵式终于结束了。这次阅兵式总共持续了五个小时,是自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萨达姆在阅兵过程中总共朝天打了142枪,好像要向死对头美国证明:我老萨在海湾战争10年后依然是这么强硬,我的身体依然是这么棒,我伊拉克的兵马依然是这么强壮! 阅兵式结束后,我们一帮饥肠辘辘的记者们怎么也找不到来时乘坐的大巴车,无奈只好迈开双腿向三公里远的新闻中心走去,因为我们的车子都停放在那里。不用说使馆的那顿美餐早就泡汤了,因为回去还得首先发稿呢。等我们开车回分社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回去后我夫人惶惶不安地说:去门口观望了好几次了,还以为你们出了什么事呢!就这样,萨达姆在2000年的最后一天给了我一个终生难忘的回忆:除了早上吃了一个煎鸡蛋外,我不但在寒风中挨了整整15个小时的冻,而且没能吃上一口东西,喝上一口水。
也许因为我年轻身体还凑合的缘故吧,我竟没有病倒,倒是第二天就传出了萨达姆因劳累过度而患中风并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的消息,有消息就得马上发稿,害得我们在2001年元旦又忙活了好半天。不过伊拉克政府发言人马上就出来辟谣,说萨达姆身体很强壮,在阅兵式上单手朝天共打了142枪就是明证,不要说已经上了60岁的人,就是年轻小伙子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虽然萨达姆病了,但看来病情不重,因为没有过几天他就出来主持召开内阁会议了。
70多处住所和穴居综合症
其实在2000年的11月20日,萨达姆就参加了同样在阅兵广场举行的检阅“伊拉克解放巴勒斯坦志愿军”的活动。不少驻伊拉克的外国使馆官员,包括当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张维秋,都被邀请出席了检阅仪式。萨达姆在检阅过程中时而挥手致意,时而手举步枪朝天鸣放。检阅仪式从上午9时一直到晚上10点半,共持续了13个小时,萨达姆除了吃午饭用了一个小时外,其余时间都在主席台上,而且自始至终显得神采奕奕,毫无倦意,而且目光炯炯有神,跟西方媒体不断给他下的已经“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的“诊断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新闻部本来也通知我们参加这次活动,不料等我们出门,大街小巷已经全部戒严,到处是背着冲锋枪的士兵,我们试了种种办法,跟当兵的怎么讲理都行不通,最后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等晚上我去使馆想从参加检阅活动的大使嘴里探听些消息,等我到使馆门口时发现大使夫人老董和一位参赞在焦急地踱来踱去,原来大使一早离开使馆去参加活动,直到晚上还没有回来!
在伊拉克工作期间我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只要有萨达姆参加的活动,要么事先根本不通知,要么先说是在某一天,然后在临时更改日期。当然,萨达姆公开露面的次数是极其有限的,这一切都是出于他的人身安全考虑。
伊拉克完全有理由对萨达姆采取超常的安全措施。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策划要把萨达姆暗杀掉,甚至悬赏2500万美元要萨达姆的人头,但全部功败垂成,都被萨达姆逃脱。报道说,1991年底,萨达姆回家乡提克里特休养,他的防弹汽车在中途突然发生爆炸,但萨达姆安然无恙。1995年7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一个代号为“梦境行动”的暗杀计划,结果被萨达姆获悉而破产,参与的80多名伊拉克军官被一网打尽。1 996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收买了一名女服务员,让她在萨达姆的饭里下毒,结果因为她太害怕而露了馅儿。到了1998年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军情六处联手策划了在伊拉克发动兵变的阴谋,企图推翻萨达姆,但还是没有逃过萨达姆的察觉,至少100名军官和参与者被处死。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也一直试图干掉萨达姆,并曾制定了多项行动计划,但均告破产。
鉴于萨达姆是这么多暗杀行动的目标,所以伊拉克方面对他采取超乎寻常的保安措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连萨达姆都自称“提防了一辈子的暗杀”,所以有关他的一举一动就显得特别神秘:他平时深居简出,极少公开露面,公开活动大都由替身代劳,据说他至少有三名替身,这些替身长得和他本人非常相似,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有时连他的助手都分不清。为萨达姆挑选替身的工作极其机密严格,由萨达姆亲自负责。替身一旦确定,通常都被安排在总统卫队中并隐姓埋名。替身主要来自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这一来与萨达姆有某种血缘关系,同萨达姆的外形相似,二来与萨达姆操同样的口音。这些替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多次整容后就可以“上岗”了。所以经常有人问我:你就能肯定在2000年年底举行的阅兵式上的就是萨达姆本人吗?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也不敢绝对肯定,但人们和媒体普遍认为萨达姆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就是参加2000年12月31日的那次盛大阅兵式。
有报道指出,萨达姆在全国共有70多处住所,而且他对自己的日程安排非常保密,只有身边的几个亲信知道未来几个小时他要上哪儿去。就连伊拉克政府高级官员要见萨达姆,也只能在见到时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因为事先从不告诉他们会见的时间和地点。到了晚上,总共有十几个地点同时为萨达姆准备晚餐,谁也说不准他要在哪里用餐。他最后休息的地方也只有在最后时刻才通知身边的亲信。
萨达姆被普遍认为已经患了“穴居综合症”,因为为了躲避暗杀,他一直喜欢躲藏在地下掩体里。据透露,在巴格达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城,仿佛是一个非常舒适豪华的大宾馆,能抵御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任何攻击。地下城里的设施应有尽有,萨达姆和他的家人及顾问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在这个地下掩体中生活数月。据参观过这一地下宫殿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回忆说,在掩体的入口处,有30来名训练有素的保镖日夜值班,所有想进入这一建筑物的人,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查。要想进入萨达姆的办公室,必须穿过好几个类似大型机场安全设施的安全门,经过红外线检查、搜身和携带金属物品等检查后才能进入,绝对不能带任何武器入内。为了自身安全,萨达姆几乎从来不跟别人握手,从不亲手接触邮件,看文件只看影印件。为了防止西方的卫星跟踪,萨达姆从来不参加电视直播,他在海湾战争纪念日、两伊战争纪念日和伊拉克国庆日等重大节日发表的电视讲话虽然名义上都是现场直播,其实都是事先录制好然后在电视台播放的,而且他身后的背景永远是一面伊拉克国旗。 。 想看书来
极少公开露面,却无处不在
萨达姆虽然不公开露面,但在电视上却经常露面。伊拉克电视台每天晚上9点要播出当天的新闻,所以我每天晚上都要让雇员收听这一新闻节目,看看当天有什么重要消息。不用说,头条新闻的主角永远是萨达姆,要么是他主持召开内阁会议,要么是他召开军事会议,要么召开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和复兴党联席会议。无论会议大小,后面的背景总是一面白色的墙壁。如果实在没有活动,电视台就干脆播出萨达姆给某位国家领导人发贺电的消息,或萨达姆收到了某位外国领导人的贺电的消息,整个电视屏幕上就只有一个萨达姆的大头像。根据需要,伊拉克电视台经常会全文广播萨达姆的讲话全文,有时长达一两个小时。
伊拉克作为一个阿拉伯国家,每天都有五次固定的祈祷。一到祈祷时刻,伊拉克的电台电视台和清真寺里传出来的全是洪亮悠扬的祈祷声,不过宗教祈祷已经和萨达姆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每次祈祷过后,电视上总要播出萨达姆在清真寺或某个场所祈祷的画面和镜头,据说《古兰经》经文后的祈祷词也出自萨达姆之口,然后就是一群群伊拉克男女在高唱有关萨达姆的颂歌,前后加起来得有十几分钟。甭管发生多大的事情,一到祈祷时刻,电视台马上就播出上述一成不变的画面。在2002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伊拉克的电视台对每一场比赛都不拉,就是不能现场直播也要播出比赛录像,不过播出的比赛时常被上述萨达姆进行祈祷和人们唱颂歌的画面所打断。有时,好不容易等到萨达姆祈祷的镜头播完了,比赛也早就结束了。
伊拉克主要的阿拉伯文报纸,如《共和国报》、《卡迪西亚报》、《革命报》和《巴比伦报》,头版头条永远是关于萨达姆的新闻。有意思的是,伊拉克所有的报纸,每天在右上角总要刊登一条萨达姆的“语录”,如“别人走过的路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但你不妨一试”,“当你发现做了错事后在纠正时千万不要犹豫”,“我们要用我们的枪炮、匕首甚至芦苇来抗击敌人”,“让敌人出现在你眼前并超越他,但不要让他出现在你背后”,“骄傲自满会使人头脑不清”,“笔和剑具有同样的用处”,“教育是摧毁一切的武器”,“伊拉克人要么不站立,要么就站在顶峰”和“收割多于播种,消费多于生产的民族没有前途”等等。萨达姆“语录”构成了伊拉克报纸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有西方记者曾开玩笑:萨达姆教育他的子民们如果做了错事,在改正时千万不要犹豫。但他本人当年错误地入侵科威特,他至今仍不思悔改。
但萨达姆也许从来没有认为他当年下令侵略科威特是错误的,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海湾战争的输家,反而一直称伊拉克是海湾战争的胜利者,为此伊拉克专门把海湾战争称为“战争之母”,在伊拉克新闻部就有一个“战争之母”司,伊拉克国内的足球联赛叫“战争之母”联赛,巴格达还有一个“战争之母”清真寺,里面有用他的鲜血书写的《古兰经》全文:据说萨达姆在三年时间内共捐血28公升,请了六名书法家用了三年时间写完了《古兰经》的全部经文。可见,萨达姆性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认错、不服输。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萨达姆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巴格达的主要街头都能看到萨达姆的画像和雕像,到伊拉克政府部门参观,到处都有萨达姆的各种肖像:萨达姆并不总是一身军装打扮,肖像上更多地把萨达姆表现为慈祥的父亲、从事耕种的农夫和身穿传统服装的阿拉伯人等等。不但是政府部门,走进巴格达的任何一家商店,都可以看到正面墙上挂两块玻璃框,其中一个是《古兰经》,另一个当然就是萨达姆的画像了。巴格达市内的绝大部分建筑都直接以萨达姆命名,如萨达姆儿童医院、萨达姆艺术中心、萨达姆塔、萨达姆国际机场……巴格达最有名的拉希德饭店每年还要举行一次萨达姆画像展览。总之一句话,巴格达完全可以称为“萨达姆的城市”,伊拉克完全可以称为“萨达姆的伊拉克”。
参加伊拉克最盛大活动:给萨达姆…
在伊拉克,每年最盛大、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在4月28日给萨达姆祝寿。4月28日是萨达姆的生日,这一天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伊拉克最重要的一天,伊拉克国民议会甚至提议把这一天当作一个重大节日而全国放假一天。
在伊拉克工作期间我曾三次到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采访萨达姆的生日庆典活动,其中最后一次也就是在2002年的4月28日给我留下的影响最为深刻。自1985年以来,伊拉克在每年的4月28日都要在提克里特为萨达姆举行祝寿活动,2002年的祝寿活动意义非同一般:当时美国发生的9·11事件过后,美国总统布什不但把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还不断威胁要对伊拉克动武,而萨达姆在2002年正好65周岁,按中国人的说法是65岁大寿,伊拉克为了表示全国人民对萨达姆的热爱和衷心拥护,所以把2002年的祝寿活动搞得异常盛大,不但要在提克里特搞活动,还要在首都巴格达和全国各地都搞盛况空前的祝寿活动。我当时还开玩笑说:这次给老萨祝寿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会不会也成为“绝后的”呢?
在2002年的4月28日,我们一早就来到伊拉克新闻部,准备参加在提克里特举行的给萨达姆祝寿的活动。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可以自己开车去巴格达以北约180公里的提克里特,这样活动结束后我们就可以乘车直接回分社。但那一次情况有所不同:新闻部规定必须乘指定的大巴车去提克里特,我们只好乖乖听命,把车子停放在了新闻部,同其他通讯社的记者们一道乘坐大巴士前往提克里特。
我和雇员沙朗在车里侃起了大山。沙朗在分社已经工作了好几年了,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我乘机对他鼓吹起中国文化如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应他的要求教给他一些简单的词语。我告诉他说,语言就是这么奇妙,比如说“舒服”在阿拉伯语中是“看”的意思,在汉语中却是“感到轻松愉快”的意思;“劣势”在阿拉伯语中是“为什么”的意思,在汉语中则是“比较差的形势”…… 司机开着载着我们这帮记者的大巴士也感觉兴奋异常,不但把车厢里的音乐放得震耳欲聋,而且不断趾高气扬使劲按喇叭让前面的汽车让道。路上全是奔赴提克里特去给萨达姆祝寿的车辆和人群,年轻小伙子们在车厢里看到我们这些“老外”都禁不住兴奋地又唱又跳,真好像在过一个盛大的节日。沿途可以看到用厚实的帆布临时搭建的一个个大小不一的会所,里面可以坐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不用说这也是给萨达姆祝寿用的。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到达了提克里特。当时还不到上午10时,但提克里特已经是人山人海了。
我们被安排进了检阅游行群众的广场,广场两边分别是来自各国使领馆的外交使节和高呼口号的伊拉克少女们。少女们高呼的口号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惜我就听懂了一个“劣势”(为什么)。后来沙朗告诉我:少女们喊的口号是:为什么要伤害我们,为什么要伤害伊拉克,为什么不解除制裁?为什么,为什么?!是啊,我也在想,为什么不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呢?看来编排的这种口号还挺有感染力!
庆祝游行还没有开始,我们当记者的抓紧时间进行采访。我早就注意到了广场中央摆放着的一个巨型蛋糕,这是每年给萨达姆祝寿的必备之物。站立在蛋糕旁边的厨师告诉我:这个呈向日葵状的巨型蛋糕有三米长,共用了100公斤的面粉和奶油等材料,他们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制作完成。这时顾正龙对我们说:来,我给你们照张相留个纪念吧。照完相后我又来到蛋糕旁边的一个雕像旁边,经介绍,雕像表现的是萨达姆骑着骏马在一辆坦克上,挥舞着长剑指向耶路撒冷,其中的含义当然是指萨达姆要准备“进军”耶路撒冷了。这幅雕像全部用黄金制成,共用了70公斤的黄金,是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送给萨达姆的一份生日厚礼。 我向广场主席台上望去,看到坐在主席台上的是一个带着墨镜、身穿传统阿拉伯服装的人,一打听才知道是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