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一百天-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无可挽回地失败了。”
第八章 “纵横字谜行动”(4)
沃尔夫已经下定了决心,哪怕要以个人受到侮辱为代价,也要争取到和平,因此,他说:“是的。”
“只有无条件投降才能予以考虑,通过我们的讨论,这点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胡斯曼又问。
“是的。”沃尔夫顺从地回答道。
“如果您仍然试图代表希姆莱讲话,”教授接着说,“那么,咱们的会谈只能再持续几秒钟,因为杜勒斯先生不得不退场。是不是,杜勒斯先生?”杜勒斯抽了一口烟斗,点了点头。
沃尔夫说,他认为,继续战争是对德国人民的犯罪。作为一个善良的德国人,为了结束战争,他愿意冒一切风险。这些话里带着一种诚意,格韦尔尼茨第一次认为这次会见可能会产生某种结果。
沃尔夫说,他在意大利指挥后卫部队,也统率党卫队和警察部队。“为了结束敌对状态,我愿意将我自己以及我统辖的所有部队都交由你们支配。”他继续说道,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取得武装部队的同意。他告诉他们,凯塞林曾经表示过同情。他指出,一旦这位陆军元帅义无反顾地投身进去,便将影响其他战线上的指挥官们作出让步。
几个月之前,格韦尔尼茨曾经告诉过杜勒斯,许多德国将军正准备反对希特勒。而他自己则正在为一项计划工作,准备劝诱五位被俘的德国将军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暴动。随着沃尔夫谈话的继续,格韦尔尼茨的疑虑打消了。他因这个人的诚意而信服了。沃尔夫没有为他自己要求任何东西,而他的论述也很合情合理。杜勒斯同样信服了。他感觉,沃尔夫不是希特勒或希姆莱的亲信,同他谈判,将很容易达到驻意大利德军彻底投降的结果。
沃尔夫准备拿出进一步的证据来表明他的诚意。他宣称,他将控制在意大利进行的无谓的破坏,并且他已经主动地冒着极大的个人风险,将乌菲兹宫和皮蒂宫里著名的绘画作品,以及维克多·伊曼纽尔国王无价的钱币藏品都抢救了出来。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全部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他向他们保证,它们绝对不会被运往德国。
“这上面差不多有一半画作。”他说。美国人敬畏地研究着一张清单,上面列着三百幅画作,包括波提切利、提香和其他大师们的作品。
杜勒斯下定了决心。他说,倘若将军不与盟国其他人进行接触的话,他将同沃尔夫合作。沃尔夫表示同意。他许诺将尽力保护战俘的生命,并阻止破坏工厂、电站和艺术珍品。
在这一互相许诺和表达良好意愿的基调上,持续了一个小时的会议结束了。魏贝尔把德国人送回边界。在戈特哈德快车上,他们讨论了新帝国内阁的可能成员:总统?除了凯塞林,别无他人。外交部长?冯·牛赖特曾经出色地做过一任,为什么今天不行呢?财政部长?当然是老狐狸沙赫特爸爸了。内政部长呢?有人建议由沃尔夫将军担任。他的脸因窘迫而微微地红了,接着,他拒绝了。那看起来很可能像是他与盟国合作的赏赐。
但是,刚一过了国境,他便再次回到了现实之中。他得知,凯塞林刚刚被希特勒本人召回柏林。将要接替凯塞林在意大利职务的人是谁呢?沃尔夫能不能对他施加影响呢?
还有一封卡尔登勃鲁纳发来的不祥的电报:沃尔夫必须立即前往奥意边境另一侧的因斯布鲁克报到。沃尔夫深信,希姆莱的助手已经以某种方式得知了他同杜勒斯谈判的事情。因此,如果他去了因斯布鲁克,只能被投进监狱,或者更糟糕,被暗杀。他决定对这一邀请不予理睬。。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八章 “纵横字谜行动”(5)
杜勒斯向多诺万将军汇报了他同沃尔夫的会谈情况。他接到指示,继续谈判,并给该活动取代号为“纵横字谜行动”。3月15日,亚历山大参谋部的两位少将从那不勒斯驱车前往瑞士边境。他们曾在匈牙利受到过托尔布欣的招待。这便是美国人莱曼·兰尼兹尔和英国人特伦斯·艾雷,陆军元帅的情报头子。他们伪装成两名美国士兵,但却身着便服。他们的任务是去会见沃尔夫,并为投降做确切的安排。
在瑞士海关,兰尼兹尔令人满意地回答了种种提问,不过艾雷却对美国知之甚少。幸运的是,这并没有什么差别。魏贝尔已经指示边境守卫,无论这两位化名的将军说些什么,都要允许他们入境。
和杜勒斯一起在伯尔尼待了两天之后,他们被带到了卢塞恩;在那里,魏贝尔告诉他们,他刚刚收到来自意大利的令人担忧的消息:凯塞林的职务已由海因里希·冯·菲廷霍夫将军接替。然而,沃尔夫已经按计划动身前来会见这两位盟国将军。
格韦尔尼茨驱车将将军们送到阿斯科纳。那是马焦雷湖畔靠近洛迦诺的一个村子。他把两人作为客人安顿在自己家,一座风景优美的古老农庄。第二天,即3月19日午饭时,格韦尔尼茨告诉他们,沃尔夫已经和多尔曼以及其他两人一起到了,就住在湖边的一幢房子里。
党卫队将军同杜勒斯、兰尼兹尔、艾雷和格韦尔尼茨的会谈于当天下午三点开始了。湖边的小屋子里没有其他人出席。格韦尔尼茨充当翻译,有时候也插上几句,以使谈判顺利进行。杜勒斯说,他很高兴地看到一位德国领袖在谈判时不提出任何个人要求。
沃尔夫对这番话表示赞赏。但是他现实地预测道,驻意大利的德国指挥官的更换将威胁整个行动。也许凯塞林便是因为谈判的风声走漏而被解除了职务,甚至有可能他们所有人一回到意大利就会被捕。沃尔夫夫人已经被卡尔登勃鲁纳下令禁闭在了她自己家。不过,沃尔夫还是答应尽全力促成投降。他急于尽快见到凯塞林,以说服他在西线做类似的安排。沃尔夫想,最好坦率地要求凯塞林批准在意大利的投降。那样,凯塞林就可以秘密地建议菲廷霍夫支持沃尔夫。
格韦尔尼茨把沃尔夫拉到阳台上,问他意大利的集中营里关押了多少*。沃尔夫觉得,应该有数千名不同国籍的*。“已经有命令要杀死他们。”他说道。
“您会服从这些命令吗?”
沃尔夫在阳台上踱来踱去,最后,在格韦尔尼茨面前停了下来。“不!”他说。
“您能不能向我保证这一点?”
沃尔夫抓住格韦尔尼茨的手。“能!您可以相信我。”
同一天,有关和平谈判的无稽流言传遍了西线。中午时分,布雷德利打来电话,命令第一军的指挥官立即飞往卢森堡,会见他和巴顿。因此,在霍奇斯的总部,人们开始对流言有点相信了。
霍奇斯发现,这只不过是又一次军事会议。布雷德利首先宣布,他刚刚从艾森豪威尔那里获得许可,可以在雷马根用上九个师的兵力。霍奇斯终于可以扩大他的桥头堡,并准备向北面和东北发动攻势。
巴顿正准备向霍奇斯表示祝贺,布雷德利又补充说,进攻要等到3月23日才能开始——这是蒙哥马利计划大规模渡过莱茵河的日子。接着,布雷德利告诉巴顿,他“认为第三军最好不要在科布伦茨附近试图渡过莱茵河”,而应在美因兹—沃姆茨地区过河。换句话说,尽管现在巴顿的部队就待在科布伦茨,可是他们却不能立即从那儿过河,而必须在十英里以外的美因兹过河。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纵横字谜行动”(6)
巴顿郁郁地飞回自己的总部。他深信,如果蒙哥马利率先渡过莱茵河,那么,盟军的大多数食品和物资储备都将运往北方,而他的第三军就只能被迫处于守势。他只有四天的时间抢在英国人前面过河;可是,即使条件正常,想占领和清空美因兹地区,这些时间也是不够的。只有一个解决办法:让他的手下超越自己。
在兰斯,“比德尔”·史密斯刚刚说服了艾森豪威尔,他“必须稍微休息一下,不然他的神经就要崩溃了”。于是,总司令便去了戛纳作短期休假。和往常一样,他谨慎地让一些普通乘客也上了他的飞机。
“纵横字谜行动”刚刚开始,大使哈里曼和克拉克·克尔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莫洛托夫。而从一开始,这位外交部长就坚持要求派一位苏联军官陪同兰尼兹尔和艾雷去瑞士。但是,哈里曼忠告国务院,苏联人肯定不会允许盟国的军官在东方参加同样性质的行动。西方的默许只会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示,并将致使苏联今后提出更不合理的要求。联合参谋部表示赞成。因此,于3月19日在阿斯科纳举行的历史性会见中没有苏联军官出席。
两天以后,丘吉尔命艾登把阿斯科纳会谈的结果告诉苏联人。苏联的反应迅速而激烈。几个小时后,莫洛托夫交给克拉克·克尔一封回信,其中的措辞是外交官们很少使用的。毫无疑问,他是因苏联在意大利北部的政治目标受到了如此严重的威胁而气愤。莫洛托夫指责盟国“背着苏联”同德国人勾结,而“苏联正背负着反德战争的大部分重荷”,并且声称,这整件事情“并不是一次误会,而是一件比误会更糟的事情”。
哈里曼收到了一封同样充斥着侮辱言辞的信,他把信转给了华盛顿。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在敦促罗斯福对苏联人采取更为坚决的立场。哈里曼希望,苏联人这封恶毒的信能够最终促使总统行动起来。他在电报中指出,这封挑衅的信件证明了,自从雅尔塔会议之后,苏联领导人已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策略。
我相信,莫洛托夫信中的傲慢言辞公开表明了苏联对美国盛气凌人的态度;我们之前对这种态度只是怀疑而已。我曾有预感,这种态度迟早会造成一种我们不能容忍的局势。
因此,我建议,当前,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坚持我们以往所采取的合情合理和宽宏大量的立场,并用坚决而友好的措辞回复苏联政府。
私底下,哈里曼无法理解为什么斯大林“会同意雅尔塔协议,假如他当时就打算这么快便推翻这些协议的话”。他认为,“元帅本来打算遵守诺言,但却因若干理由而改变了主意”。首先,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一些成员曾经指责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作了太多的让步;其次,斯大林越来越怀疑所有事情和所有人。当美国飞行员秘密地把一些苏联公民带出苏联时,他便声称这是美国官方的一个阴谋的组成部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斯大林在雅尔塔时真的相信,苏联红军将会被东欧和巴尔干半岛国家的人民当做解放者来欢迎。然而现在,很明显,卢布林的波兰人并不会通过自由选举把波兰拱手交给斯大林;而在巴尔干国家,苏联人已经被看成是征服者,而非解放者。
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斯大林已经决定无视他在雅尔塔许下的诺言。对他来说,这实在太简单了。曾经有一次,他就另一个协议问题坦率地对哈里曼说过,他没有食言,只不过是改变了观点。
另一个因素肯定也对斯大林的突然变卦起到了鼓励作用:罗斯福在雅尔塔透露说,美国将尽快从欧洲撤出它的军队。这也许是盟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犯下的最大错误。因为,有了这个保证,斯大林便可以轻视美国人后来提出的抗议——包括总统本人的要求——而他的确这样做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两河之间(1)
到了3月22日,希特勒庞大的德意志帝国已被压缩到了两条河流之间:奥得河和莱茵河。在东西两线,他的敌人们正蓄势待攻,他们确信这些攻势最终将取得胜利。蒙哥马利对莱茵河的袭击,即“掠夺行动”,计划将于第二天开始。和美国人往日的冒险不同,这一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筹划。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每支部队都非常确切地知道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当陆军元帅在1月底初次草拟出这一计划时,他指派迈尔斯·登普西中将的英国第二军负责在威塞尔的北面进攻和强渡莱茵河。这个城市战略性地位于杜塞尔多夫以北约二十英里处。辛普森的美国第九军的三分之一,即第十九兵团,也将投入这次行动,不过只起次要作用。它将配合主攻,在威塞尔以南几英里处的莱茵贝格渡河,并在莱茵河上架起全部战术桥梁。
当辛普森接到这一指示时,顿时“大吃一惊”;他的部队总比架桥兵能多干一些事。不仅如此,他们将归登普西指挥,而不是他本人。他向蒙哥马利提出抗议,最终,蒙哥马利同意仍由他本人指挥第十九兵团。3月4日,即夺取雷马根大桥的三天前,这支部队出人意料地突破了德军防线,提前打到了莱茵河边。部队司令雷蒙德·麦克莱少将打电话向辛普森报告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发现了“一个理想的渡过莱茵河的地方”,就在杜塞尔多夫的北边,被树林很好地遮掩着。如果辛普森是在布雷德利的指挥下,而不是蒙哥马利,那么他就会挥师渡河,然后再告知集团军司令部。但是,他知道艾森豪威尔希望他逐级请示,因此,他又去找蒙哥马利,要求准许他即兴渡过莱茵河。他指出,德国人因为他们的迅速推进而昏了头,还没来得及在东岸建起防线。
蒙哥马利看都没看辛普森准备的地图,开口便说:“您只能在那里动用一个师以下的兵力。没有余地再去干其他任何事情了。我想坚持我的作战计划。”只有严格执行这一计划,他说,他才能很好地稳住自己,从而让德国人乱了阵脚。
巴顿和其他很多美国军官都认为,辛普森碰了壁,这样,英国人就能独占首先发动强大攻势渡河的荣誉。然而,辛普森的心里比谁都难受。他觉得,蒙哥马利是名职业的军人,他不会仅仅受民族威望的驱使而作出任何决定。蒙蒂仅仅是希望打一场令人满意的仗,不在最后一刻节外生枝或发生什么变化,以免妨碍主体计划。
然而,蒙哥马利在决定保证“掠夺行动”的成功之后,脑子里又产生了一个想法:把两个师空投到莱茵河对岸去。这一行动被命名为“大学生代表队行动”,其任务是“在威塞尔地区破坏敌人在莱茵河上的防御工事……”这将是盟国军队第一次在白天进行空降行动,将于第一批步兵在晚上过河几个小时后开始。
马修·李奇微少将选择了英国第六空降师和美国第十七空降师去完成这一任务,这两个空降师都属于他的第十八空降兵团。英国空降部队成员都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老兵。不过,这些美国人虽然作为步兵参加过阿登战役,却还是第一次空降作战。3月22日,这两支士气高涨的空降部队被“与世隔绝”了:英国人在英国的东英吉利附近,美国人在巴黎附近。部队所在的区域被带刺的铁丝网围了起来,特别卫兵在飞机场上巡逻着。假如关于空降地点的消息被泄漏出去,那么,“大学代表队行动”将以灾难而告终。
第九章 两河之间(2)
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预防措施,德国人肯定还是获悉了即将进行的空降。评论员冈特·韦伯在柏林广播说:“我们应该想到,盟国空军将要进行一些大规模的空降,以在莱茵河以东建立桥头堡。我们正严阵以待。”
乔治·S。 巴顿也制订了他自己的抢渡莱茵河的计划。他没有采用传统的从正面攻打莱茵河的方式,而是利用坦克和装甲步兵像骑兵一样深刺进去。这样不仅十分壮观,而且布下了一个大袋子,可以抓住许多俘虏,并挽救很多美国士兵的生命。同时,他们还比预想的日子提前打到了莱茵河。
自从得到了布雷德利在美因兹附近过河的许可之后,过去的三天里,巴顿从这个总部飞到另一个总部,像个疯子一样——乞求,奉承,要求,威胁。他要的是速度,更快的速度。他知道,蒙哥马利将于3月23日晚上渡过莱茵河,而他希望自己能在美因兹地区第一个渡过莱茵河。同时,他还深信,突然而迅速地渡过莱茵河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并将有利于自己今后在德国腹地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
3月20日,他飞到了曼顿·S。 埃迪少将坐落在西默尔附近的第十二兵团总部。他激动地踱着步子,说道:“曼特,我希望你明天在奥本海姆过河!”奥本海姆是位于美因兹以南约十五英里处的一座城镇。
“只需要再给我们一天的时间。”埃迪回答道。
“不行!”巴顿叫了起来,用力地挥动着手臂。
身高体胖的埃迪好斗地抬起了头,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暴躁的巴顿刚一走出去,埃迪便打电话给第五师的S。 勒鲁瓦·“雷德”·欧文少将。他说:“你们必须过河了,雷德。乔治一直在走来走去,不断对我们大喊大叫。”
在接下来的三十六个小时里,欧文无情地催促着他的部下;终于,他们在3月22日天黑之前到达了莱茵河畔的奥本海姆。晚上十点,他们开始悄悄地乘坐突击船过河。第一批部队到达对岸时,惊慌的德国人甚至都没来得及组成一道防线;到了天亮时,欧文已有六个营过了河。没有炮火准备,没有空军轰炸,也没有空投部队,巴顿自拿破仑以来,第一个率部乘船渡过了莱茵河——而且只有二十八人伤亡。
胜利的消息立即送往了第三军总部,但是,巴顿的代理参谋长保罗·哈金斯上校却建议说,到23日傍晚,蒙哥马利宣布他已经过河之前,再把这个消息告诉布雷德利。巴顿最喜欢听这种建议。
保卫德国另一侧的河流,奥得河,也被攻破了。朱可夫在距柏林仅五十英里处建立了三个桥头堡,但是,曼施泰因出人意料地发动了攻势,迫使苏联人在向德国首都开始最后进攻之前重组了队伍。
自从温克出了车祸以后,古德里安就再没有收到希姆莱的任何一份报告,而希姆莱的任务正是顶住朱可夫。3月中旬,灰心丧气的东线总司令驱车来到了维斯杜拉河集团军总部。希姆莱的参谋长、党卫队准将海因茨·拉麦丁在总部的门口碰到了古德里安,他说:“您难道不能给我们换一位司令吗?”
“这完全是党卫队的事情。”古德里安回答。接着,他问帝国元首在哪里。
“他得了流感,现在正在霍亨里亨让格布哈特医生治疗。”
在附近的疗养院里,古德里安找到了希姆莱。从外表上看,他的身体还不错。古德里安力劝他辞去维斯杜拉河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他提醒帝国元首,他还是党卫队总队长、德国警察的头子、内务部长和后备军总司令。一个人怎么可能完成所有这些岗位上的工作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九章 两河之间(3)
这个主意吸引了希姆莱,不过,他还是有所保留。“我不能自己去找元首说这件事。他不会喜欢我提这样的建议。”
“那么,您是否授权我去替您说?”古德里安立刻问道。
希姆莱赞成地点了点头。当天晚上,古德里安向元首建议,找人代替劳累过度的帝国元首。希特勒肯定也意识到需要换人了,因为他问应该由谁来接管维斯杜拉河集团军。
古德里安推荐戈特哈德·海因里希将军,第一装甲军司令,目前他正支撑着舍尔纳的右翼。
“我不同意。”希特勒说,然后,他提出了其他一些人的名字。
“他对付苏联人经验很丰富,”古德里安强调说,“他们从未战胜过他。”这一点打动了希特勒;3月20日,位于喀尔巴阡山脉的海因里希总部收到了一封电报,海因里希被任命为维斯杜拉河集团军司令。
第二天,古德里安遇到了正在总理府花园散步的希姆莱和希特勒。古德里安想知道,他是否可以和希姆莱单独谈谈;希特勒善解人意地走开了。
“战争再也打不赢了,”古德里安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要找到一个最快的解决办法,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屠杀和狂轰滥炸。除了里宾特洛甫,您是唯一一个在中立国家有关系的人。外交部长不愿请求希特勒进行谈判,因此,您应该和我一起去找希特勒,敦促他安排停战。”
有那么一阵子,希姆莱无法答话。“我亲爱的将军,”他终于开了口,“现在还为时太早。”
“我不明白。现在不是最后一分钟了,而是已经过了一分钟。要是我们再不谈判的话,便将永远无法这样做了。难道您没意识到我们的局面有多危急吗?”但是希姆莱拒绝参与谈判;他更喜欢以他自己的秘密方式进行会谈。
晚上的会议之后,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留下来。“我明白,您的心脏病恶化了。”他说。古德里安对东线末日的预言让他越来越讨厌。他希望找一个非失败主义者接替古德里安的工作。“您应该立刻休息四个星期。”
古德里安知道希特勒这番话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时刻,我不能离开我的岗位,因为我没有副手。”接替温克工作的汉斯·克莱勃将军最近在盟军对措森总部的一次轰炸中负了伤。“我会试着尽快物色一个人,”他说,尽管他并没有这个打算。“到那时,我就去休假。”
一个副官打断了他们。战时生产部长施佩尔想和元首私下谈谈。“我现在不能见他——三天以内都不行。”希特勒激动地说。然后,他又转向古德里安,“这些天来,每当有人要求同我单独会面时,都是因为他有些令人不快的消息要告诉我。我再也无法忍受这些总是给我增加痛苦的安慰者。他(施佩尔)的备忘录总是以这样的话开头:‘战争已经打输了!’而他现在想跟我说的还是这个。我总是把他的备忘录放在保险箱里,从来不看。”
尽管朱可夫已在奥得河以西建立了三个桥头堡——一个在法兰克福的南边,一个在屈斯特林的北面,还有一个在这两座城市中间——德国人还是在东岸有两个据点,屈斯特林和法兰克福。这两个地区将成为朱可夫向柏林发起总攻时的明显目标,因为高速公路从这两个城市一直通到首都。
守卫屈斯特林桥头堡的是党卫队高级军官海因茨·赖因内法特,一位对军事战术了解甚少的警方官员。不过,法兰克福的指挥官埃内斯特·比勒尔虽然只是个上校,却是一位坚定能干的军官。他把他出生的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1944年底,比勒尔的腿在东线战场上受了伤,被送进了法兰克福的一所医院。当苏联人在1月底向奥得河方向冲来时,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出医院,率领一支由恢复期病人、掉队士兵、人民冲锋队队员以及三千名炮兵学员组成的临时队伍,去阻止苏联人的进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两河之间(4)
2月初的一天,比勒尔正在同他的妻子和四个孩子一起喝茶,这时,有人叫他去接电话。回来后,他说:“要把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变成一座堡垒,让我来干。”
五个星期之后,他有了三万名手下。其中的一半安置在河东的山头上,另一半则留在奥得河西岸继续进行训练。比勒尔的炮兵是七拼八凑来的:南斯拉夫和苏联的大炮、法国的75式,还有德国迫击炮。当大本营给他派来二十五辆装甲车作为增援时,他把它们全埋在战备地点,只露出炮塔。他唯一可以移动的武器是二十二辆装甲车,是非常精巧地用车辆残骸重新装配起来的。尽管比勒尔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他的心中仍充满了疑团。“在这个缺口里,我究竟有什么真正的作用呢?”戈培尔博士最近来前线视察时,他问道:
“我们需要这座跨在奥得河上的桥头堡,因为我们计划把苏联人一路赶到波森去。”比勒尔看上去并不相信。“我们在考虑同西方议和,”戈培尔解释说,“那样,英国人和美国人便将帮助我们去打苏联人。或者至少,他们会让我们把部队从西线拉到东线。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发起进攻,夺回波森。”戈培尔急切地凝视着他。“您肯定明白为什么要守住这个缺口了!这是通向未来的桥头堡。”
比勒尔安心了。他从一个部队来到另一个部队,对他的手下说:“如果你们后退的话,俄国人将抢占你们的祖国——你们的妻子和儿女!我们必须守住这里!”
被选来代替希姆莱的人身材矮小,已届中年。戈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一个牧师的儿子,但是他母亲那一系的男人们自12世纪以来便都是军人。他办事有方,效率很高,值得信任。他正是接管这条混乱前线最适合的人。两年多以来,他的第四军在莫斯科地区打得非常出色,但是,由于他固执地坚持让盖世太保停止干预他的指挥,所以迟迟没有获得将军的头衔。不过,在最近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抗击苏联人的防御战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提拔,并被授予带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
3月22日,他前来向古德里安报到。古德里安是他信赖的一位老朋友。措森的街道仍因一次空袭而混乱不堪。古德里安首先热情地问候了他,然后说道:“我亲自把你叫到了这里。要是希姆莱的话,那是绝不可能的。他从不执行我的命令,他从不递交恰当的报告。我告诉过希特勒,他毫无能力,他从未让哪怕是一个排的人渡过河。”
海因里希要求了解全局的情况。古德里安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形势非常艰巨。也许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在西线找到。”
海因里希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不过,他把这个话题从脑子里赶走了,开始询问古德里安有关战术方面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他还要守卫库尔兰?古德里安激动起来。他细述了希特勒如何“疯狂”地坚决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库尔兰。“我一再地被召回柏林!”他高声叫道,并且一一列举了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所犯下的诸多错误。
海因里希越听越不耐烦。最后,他终于插嘴说:“奥得河沿线的情况怎么样?”
古德里安概述了那里的部署情况:希姆莱在奥得河沿岸有两个军在保卫柏林——左面是曼特菲尔;右面,在法兰克福和屈斯特林后方,是特奥多尔·布赛将军的第九军。“具体细节我也不是很清楚,”他带着几分歉意说,并且将其归咎于希姆莱。对别人提出的直截了当的问题,希姆莱总是给予泛泛的回答,这已成了他的特点。“但是我知道,明天将在屈斯特林的南边发动一次总反攻。”古德里安继续说道。奥得河上苏军的三座桥头堡中,最危险的是位于法兰克福和屈斯特林之间的那个。它有将近二十五公里宽,五公里纵深,驻有一大批苏联炮兵。德国空军反复对其进行轰炸,但是收效甚微,因为苏军的防空火力很强。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两河之间(5)
朱可夫准备从这个桥头堡出发,发动一次对柏林的进攻,古德里安继续说道,而希特勒则想粉碎这次进攻。元首的计划是派五个师渡过奥得河,进入比勒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