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是部金融史-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占尽一块蛋糕的人,只能是封建专制;鲜血,只能浇灌暴君专制的渴望。
查理一世人头换来的,就是这个结果:克伦威尔被军方拥戴为护国主,终生不易,而且世袭;议会被军官会议替代。
这位天才的草根枭雄绝非善男信女:血腥镇压剑桥等郡农民运动、屠杀平民派士兵;远征爱尔兰的时候在德洛格达屠城;残存的下院也被解散。当时下院议员高呼“自由”时,克伦威尔回答:“你们有呼吸的自由”。
为什么议会首领克伦威尔比专制代表查理一世还横?
因为,克伦威尔有的是钱,想怎么对国民收税,就怎么收税。查理一世绝对没有这个本事。失去了最大的反对者,议会再不能制约自己养大的这头怪兽。
长期征战的结果无疑是横征暴敛,加上护国政府实实在在是一个腐败成风的政权,克伦威尔的亲友几乎把持了所有要害部门。克伦威尔当政后期,国家财政再次濒临崩溃,1656年财政赤字为80万镑,1657年就达到了150万镑,1658年他临死前则成为200万镑。
这位天才的军事领袖应对财政赤字的方法是货币减重,当时英国可是以金银为货币的,唯一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1658年小麦价格至少比1654年上涨一倍。
这已经是抢劫的最高境界。
强人政治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失去强人后必然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强人不允许另一个强人存在,不会有人瞬时填补权力真空。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他儿子根本驾驭不了老爹手下的军队,军官组织了“安全委员会”,驱逐了护国主二世,准备实行军政统治。
如果顺着这个路径走下去,英国军队会互相PK,胜者将重新统治英国,英国将走入一个历史循环的怪圈。
所幸,不是。
英国议会军队不是常备军,而是雇佣军。雇佣军也服从命令,前提是,给钱。
在英国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数百年来积蓄的商人力量终于爆发了。手段很简单,拒绝给军官贷款。不给钱,士兵就会走人。高级军官走投无路,走上了查理一世的老路:重开议会讨论征税。
议会不可能允许军人获得稳定的收入,没有金钱的军队,如同没有血液的怪兽,终于蛰伏于商人脚下。
1660年,议会讨论结果: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南海骗局
理论上,南海公司这种做法并不违法法律,他们的资产居然是合法的。
只要有证券市场存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角不断变换。故事本身没有错误,那何尝不是人类的梦想?
南海公司,诞生在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天翻地覆、英雄辈出,今天,我们称呼它为“工业革命”。
现在,列出一个简短的名单,他们全部属于那个年代:
物理学奠基人、高等数学奠基人牛顿(英);
经济学奠基人、《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英);
化学奠基人普列斯利特(英);
西医创始者、医药学奠基人波义尔(英);
蒸气机改良者瓦特(英);
……
正是有了他们,人类才有了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化学、西医和近代工业,人类才有了现代文明。
南海公司,与众不同;它创新的,是谣言。
1711年,一名叫做哈利·耶尔的商人成立了南海公司,南海就是今天的秘鲁和墨西哥湾。南海公司的营业范围是承担王室60万英镑的债务,作为报答,耶尔获得了南海贸易垄断权,英国政府永久性赋予该公司酒、醋、印度货、缥丝、烟草、鲸鳍的免税权。而且,成立之初,南海公司已经取得了西班牙王室南大西洋领域贸易专营权。
南海,尽人皆知,蕴藏着数不尽的金银(假的),而且,西班牙已承诺放弃当地四个港口的征税权(也是假的)。
经理英国国库,具有英国、西班牙两个贸易专营权!
这些概念比今天的大盘蓝筹、垄断央企毫不逊色,在某种程度上,南海公司是当时英国的中央银行,这可是接手王室债务的公司,相当于把中国人民银行上市了!
投资者没信心,脑子秀逗了?
实际情况是,英国商船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唯一免税的商品,是奴隶,但只能运往墨西哥、秘鲁或智利。
1720年1月,英国议院开始讨论如何偿还国债,共涉及3000万英镑。此时,南海公司为了独自承揽国债,提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国债利率降为4%。当最强大的对手英格兰银行放弃国债竞标时,伦敦亢奋了:南海公司股价仅用一天时间就从130镑上升到300镑。
让一个公司承担所有国债,搞不好是要出事情的,议院用了两个月时间讨论是否接受南海公司提案。这两个月向大家说明了一个道理,证券市场的故事,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
耶尔和南海公司的董事们说:
西班牙将允许南海公司在所有殖民地自由贸易;南海的丰富矿藏将使英国金银与土同价;墨西哥将把全部金矿用来购买英国的棉花和羊毛,而南海公司将承揽所有贸易;南海公司可以不向任何外国政府缴纳关税……
(以上种种,都是假的)
4月7日,议会通过法案,确定南海公司为政府国债唯一承销商,5天后,也就是12号,南海公司董事会按照3倍溢价增发100万股,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
当日,认购价在黑市上就翻了一倍。
接着,董事会又以4倍溢价发行了第2个100万股,几个小时之内被认购一空。
1720年1月1日伦敦股票指数只有190点,到了7月份突破了750点,半年之内翻了3翻。
推动伦敦市场指数狂飙的,除了南海公司之外,还有一系列皮包公司。它们有的说能造永动机,有的说能改变孩子命运,有的说能从水银中提取银……,有一家公司居然叫做“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但没人知道它是什么的公司”!
惊讶吗?
连雷电都能从天上弄到地下,还有什么干不成的?
恰恰是南海公司想打破这种泡沫,跟那些皮包公司相比,毕竟南海公司还算有理想的,尽管是大忽悠的理想。
你们没素质!
南海公司将这些皮包公司送上了法庭,罪名是“未经许可擅自发行股票”。法院判决南海公司胜诉,并由此炮制了《泡沫公司禁止法》。
1720年7月12日,英国政府宣布禁止104家公司股票交易,任何敢于交易这些公司股票的经纪人都将被处以500英镑罚款。
跟《人民日报》社论一样,政府禁令还是很管用的,伦敦市场指数应声下跌。
很多人说:在市场狂泻中,南海公司倒闭了。
这事,没有。
市场狂泻过程中,南海公司依然健在,而且股价坚挺。
只是,在低迷的市场中,别说是神话,真实的故事都未必能激起投资者的激情,此时,人们会怀疑一切!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南海公司这些玫瑰般的财富神话是真的吗?尽管股票市值没有下跌,却一反高速飙升的势头,开始高位震荡。
久盘必跌……
9月份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南海公司股价始终在700英镑徘徊,距离高位890英镑已经跌去了22%。尽管南海公司董事会出面回购,但仍旧没有止住跌势。
一周过去了……
9月8日,南海公司召集公司全体会议,耶尔宣称南海公司是国家的英雄,是他们让官员、教士、农民乃至全体国民获得了巨大财富,投资者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最后,会议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把股价稳定在700英镑!
没有人会听你的。
当日,股价跌至640镑,次日又跌到540镑,此后连续下跌到400镑。
确实不会忘记他们,你是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
9月12日,南海公司走出了一招错棋——向英格兰银行求助。耶尔的原意是借助英格兰银行声誉挽回市场跌势,至于英格兰银行是否注资,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
只要投资者不再潮水般抛售手中的股票,他是有能力稳定股价的(最后,你才会发现,他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
江湖开始流传一条消息,英格兰银行已经同意向南海公司的证券斥资600万……
当日,股价应声而起,反弹至670镑。不过,耶尔仅高兴了几个小时。
南海公司是英格兰银行国债承销中最大的对手,英格兰银行正虎视眈眈盯着南海银行的国债承销权呢。
救助你,别逗了。
当天下午,英格兰银行发表声明,称自己不会救助南海公司。南海公司股价马上又回落到580镑,次日又落至570镑,随后逐渐滑向400镑。
英格兰银行认为,仅有声明是不够的: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英格兰银行干了一件更阴损的事情……
9月22日,英格兰银行声称自己将以市场价15%回收南海公司发行的债券;接着,9月28日,声称自己已经无法按协议价格收购。
按15%收购,连英格兰银行都支付不起,南海公司还有什么希望?
逗你玩儿!
9月29日,南海公司崩溃了,股价灾难性跌破了120英镑。
其实,英格兰银行的忽悠与耶尔异曲同工,一个在呼唤市场信心,一个在击溃市场信心。现在,英格兰银行胜利了,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人都认为,南海公司破产已经只是迟早的事情。
最精彩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英国政府担心泡沫会引发经济崩溃,开始调查南海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实际情况震惊了所有的人:南海公司对泡沫崩溃早有预见,从一开始就要求分期付款购买公司股票的人必须提供一定价值的其他证券或不动产做抵押。
1720年底,当泡沫彻底破灭时,公司总净值仍为3780万英镑,董事会成员总资产竟然高达2401万英镑!
太离谱了,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更可恨的是,理论上,南海公司这种做法并不违法法律,他们的资产居然是合法的。
只要有证券市场存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角不断变换。故事本身没有错误,那何尝不是人类的梦想?
比讲故事吸引投资更可怕的是不公平竞争,是有人利用权力谋利。《泡沫公司禁止法》出台之前,一些政府高官参与了股票交易,他们清楚即将出台的法案,因此在法案出台前卖光了股票。
南海泡沫后,英国政府严厉处理了这些人。
证券市场的灵魂是“公开、公平、公正”,股份制是在人类文明基础上诞生的现代经济制度,至今没有任何一种组织框架能比她显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如果失去了“公开、公平、公正”,非但证券市场,连股份制公司都不可能存在。既然有内幕信息,那投资者就永远无法战胜内幕消息交易者。也正因为如此,内幕消息交易者站在一个不公平的起点与普通投资者竞争。从那个时候起,禁止内部人交易就成为证券市场惯例,因为,这会毁掉股份制的灵魂。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牛顿(非著名金融学家、伟大的牛顿先生赔了5万英镑)
最后的王牌:英格兰银行
在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中,英格兰银行始终起着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虽然这些工作让它着实赔了很多钱。倒不是英格兰银行有大无畏的精神,主要是每次王室都要求它出面,并许以丰厚的报酬。
南海泡沫中最拉风的当属英格兰银行,这家银行成立于1694年,后来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不过,始建时期英格兰银行远没有这样举足轻重。英格兰银行始创期间,英国正跟法国对打,而且已经打了6年,什么时候打完,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
刚刚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就向王室贷款20万英镑支持军事,以期望战胜后的回报。此后的日子,英格兰银行致力于重整王室债务。
然而,英格兰银行并不是当时王室唯一的借款银行,比如东印度公司、剑刃银行等等,它们都可以承担这一职能。
虽然同时支撑英国军费,但贷款者之间也是有竞争的。这句话不全对,英格兰银行此时根本无法与东印度公司竞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也是曲折的。
东印度公司率先出招。
1707年,东印度公司集中了一批货物,在大不列颠岛本土大量换取英国铸币和英格兰银行银行券,很快他们手中集中了1/3的英国铸币。
英格兰银行对此一无所知。
1707年8月的一天,东印度公司人员突然持30万英镑的银行券向英格兰银行提取铸币。英格兰银行当时就被打懵了,挤兑由此发生。
英格兰银行还是幸运的,因为它有三位股东,分别是英国女王安妮、萨默赛特公爵、纽卡斯公爵。三位股东明白,这事儿,只能是东印度公司干的,都是为自己服务,总不能最后就剩东印度公司吧。三位王室成员向英格兰银行提供了自己手头上可以集中的所有铸币,同时,严令东印度公司不得提取这30万英镑铸币。
英格兰银行侥幸过关。
下一个问题,是王室贷款特许权期限。
王室贷款特许权是有期限的,每一个期限结束前,王室会重新拍卖,竞拍银行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向王室提供大量长期贷款。
在特许权市场中,英格兰银行遇到了另一个重量级选手,剑刃银行。打一个比喻,英格兰银行是现在的美国州立银行,剑刃银行就是当时的花旗集团。
剑刃银行是一家以经营贷款、公众存款、发行银行券为主要业务的土地银行,集中了当时所有最赚钱的金融业务。剑刃银行所有者约翰·布伦特后来热衷于一个金融游戏:投机南海公司股票,直至成为南海公司大股东。
1711年,剑刃银行在特许权竞争中击败了英格兰银行,很多人都认为,英格兰银行将从此沦落为二流银行,其股价也在伦敦证券市场一落千里。
如果没有南海泡沫的话,英格兰银行迟早会被剑刃银行兼并,或者在历史长河中自生自灭,没有人会记得它曾经存在。
1720年发生的南海泡沫,作为大股东,剑刃银行受到了极大影响。更不厚道的是,英格兰银行不仅收购南海公司债券,同时还收集剑刃银行银行券,然后组织人挤兑剑刃银行。在王室要求挽救剑刃银行时,英格兰银行宣称,自己已经为南海公司债券支付了400万英镑。
1720年9月,南海泡沫的高潮中剑刃银行倒闭。事后,英格兰银行收购南海公司,夺回了国债承销权,确立了伦敦银行业的霸主地位。
刚才,说的是英格兰银行是伦敦银行业霸主地位,不是英国银行业。
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只能在伦敦市区流通,在广袤的乡村,大家还不太清楚英格兰银行是什么。乡村有自己的草根金融体系,现在史籍称呼这些机构为“乡村银行”。
“乡村银行”由金银匠转换而来,很多人找金银匠手做首饰,从他们手中拿到取货单;后来,人们就把金银存放在金银匠那里,金银匠开出存款证明,金银匠铺变为乡村银行,主要业务是为本地人汇款、替本地人向伦敦缴税。
无疑,他们需要签发汇票,虽然数额不大。
英格兰银行的目的很明确,希望自己在全国拓展营业网络,乡村银行进城提供了一个良机。
1725年,英格兰银行垄断了乡村银行票据清算。此时,全国乡村银行经营已经完全受制于英格兰银行,而后,乡村银行储备也被明令储存于英格兰银行。
18世纪下半叶,英国金融史上有很多坏事发生,比如与北美殖民地PK,比如70年代的乡村银行破产……。
在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中,英格兰银行始终起着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虽然这些工作让它着实赔了很多钱。倒不是英格兰银行有大无畏的精神,主要是每次王室都要求它出面,并许以丰厚的报酬。
此时,有人把英格兰银行誉为“王室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
第6章 金融败家术(英法争霸)
引言
宗教改革给法国带来了强势王权,然而,强势王权却扶持了一个金融怪才——约翰·劳,一位毁誉参半的伟人,一位真正的当代经济学大厦奠基人。在约翰·劳这位赌王、杀人犯、越狱犯和诈骗犯的悉心指导下,法国金融乃至经济体系终于崩溃,于是,法国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贫穷法国革命党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是穷困毁掉了法国大革命吗?
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列强基本长成,可惜不是我堂堂中华?
法国是怎么当上西欧主角的
路易十四的失败之处,并不在于搂了多少钱,甚至不在于发动了多少战争。路易十四最失败的地方,恰恰是他自认为最成功的地方:王室成为国内一枝独秀的政治势力。
有时候,同一个历史事件会给两个国家带来截然相反的后果。宗教改革给英国带来了君主立宪,却给法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法国宗教改革演化为一场内乱——“胡格诺宗教战争”,当时,法国路德宗、加尔文宗、胡格诺派、天主教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各派之间红妆变武装、文斗变武斗,社会已秩序荡然无存。
鉴于臣民经常闹事,也因为臣民经常闹事,法国王室建立了欧洲大陆独一无二的专制体系。
这句话,肯定有人觉得重复,“鉴于”和“因为”有区别吗?
答:有。
臣民经常闹事,国王很烦,要建立专制政权,所以,叫做“鉴于”;臣民经常闹事,无人不希望结束混乱,也就必然呼唤强权,所以,叫做“因为”。这个专制体系是欧洲独一无二的官僚体系——王室在全国范围派驻监察官,统管各省司法和财政大权。
1642年,王位传到了路易十四手中的时候,法国已经形成了绝对君权,路易十四即赫赫有名的“太阳王”。
这位“太阳王”在王位上呆了52年,至今欧洲各国王室无人能打破此记录。前期“太阳王”兴办工商,后期穷兵黩武,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帝王。
前期,之所以能励精图治,是因为绝对专制的“太阳王”不能为所欲为。地缘竞争实在是太强了,荷兰、西班牙,就连后起之秀英国也俨然站在这个欧洲民族国家始祖的头上。太阳王要想让照耀下去,必须比这些国家更有钱。
路易十四的思路是,只要金银多,国家就会富强,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有。路易十四赚钱的方法有三个:先说第一个,闭关锁国。
这个方法毫无新意,从古至今,闭关锁国不过就那么几条: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我们的清政府就执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被骂了一百多年。
其实,闭关锁国并非一无是处,究竟对错,要看谁来说、怎么说。
经济学,确切的说是西方经济学告诉我们,国际贸易中各国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只有这样,全世界人民的福利才能提高。比如,当时法国应该进口纺织品,现在我们应该进口计算机芯片。
所以,不能闭关锁国。
成本比你高,是因为起步比你晚,只有不断尝试,落后国家才可能产生质变。按照现有国际贸易逻辑,你是主角,我是配角,落后国家将永远在高端产业没有比较优势。
那我就永远是配角了。
我没当过主角,你怎么知道我当不了主角?
还有一句也很适用:废话,谁不想当主角啊。
要想成为主角,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国外商品拒之门外,发展自己的生产体系。所以,闭关锁国,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错,关键是闭关锁国之后的事情。如果,闭关锁国之后,没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而是大家就关起门来过好日子,尤其是一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过好日子,那是绝对不行的。
第二个方法:模仿其他国家工业体系。
1662…1633年期间,路易十四建立大批“王家工场”,仿制威尼斯镜子、英国纺织品、荷兰呢绒甚至神圣罗马帝国的铜器。为降低“王家工场”成本,路易十四又取消了国内关卡,兴修运河。
这个活儿,幸好只在巴黎附近干,否则,依照法国王室的效率,保证可以出产一批让人哭笑不得的东西,比如,含三聚氰胺的奶粉。
当时的法国,南部城镇刚刚并入版图,地方经济甚至贵族受王权影响也很小,而且,这里本来就是传统的欧洲大陆商路。非但如此,他们还挖走了国王熟练的工人,忽悠国王提供财政支持:十几年,王室共补助花边生产550万里弗尔,尼织200万里弗尔……
结果:1633年王室赤字高达3500万里弗尔,不得不靠发行国债度日。
第三个方法:抢夺殖民地。
英国、荷兰甚至西班牙殖民者都是个体户,最多打着国王名义招募个把人。法国一出手就是正规军,17世纪中叶以后,法军先后占领了西印度群岛和加拿大的大片土地,之后又相继侵占阿尔及利亚、突尼斯。
遗憾的是,法国海外殖民地地盘虽大,却只重贸易,不重生产。也就是说,法国对殖民地完全是一种掠夺式开发,尤其是非洲殖民地基本没有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由此,给本土带来的利益或多或少低于其他国家。
如此三个方法,也给了法国城市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国内商路关卡减少、引进新技术、获得财政在支持、殖民地带来了大量金银和奴隶……。这些,无一不昭示着法国可能沿着一条与英国截然不同的路径走向强国。
历史虽然是无数偶然事件的堆积,每一个偶然事件又绝非偶然,或早、或迟,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
恶花,是绝对不可能结出善果的。专制王权,就是如此。
一旦国家实力增强,地缘竞争就会减弱,王权限制也就松动。况且专制政体下,王权强弱并不完全决定于国家经济实力,因为,专制王权可以集中国内一切力量。
路易十四向所有地方都派驻了督办官专职收税,什么“富人税”、“入市税”、“核准金”,等等。
总之,就一条,要钱;想征多少,就征多少。
不给,就抢。
法国议会不能制约王权吗?英国议会不是很有权力吗?
英国议会之所以有权力,是因为议会必须有权力;法国议会之所以无权,是因为它必须无权。
在英国,有议会,国王处处掣肘;没议会,国王连一天都混不下去。英国没有官僚体系,国王要想统治全国,必须依靠议会的贵族和富人召集乡众、征集税收、贯彻政令……
路易十四不同。法国有当时欧洲最为庞大的官僚体系:若干委员会、若干地方总督、若干包税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权力源自王权。
权力只对来源负责。
这是一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统治体系,所以,路易十四可以在欧洲很自豪,只有法国国王有权直接向全国征税。
路易十四之前,各城镇都有城市宪章,城市独立享有财政收入,监督权在市议会手中。为抵抗王权侵蚀,各市一般都使用雇佣兵或者民兵对抗暴力,一旦国王对城市税收要求过高,就会激起市民反叛。
路易十四,终于把城市全打服了,就连贵族领导规模浩大的“投石党运动”也被镇压。城市领导权被代表王权的督办官篡夺,敢于抗税者将被处以流放、苦役、绞刑、斩首甚至是车裂……
集权给路易十四带来了大量财富,他迅速建立了一只可以抗衡欧洲强国的军队。有了钱,路易十四就不把自己当人,觉得自己是神了。
有钱后的路易十四成为一个战争狂人,搞得法国边境无一处不起战火。最终,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成为法国的敌人:英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国家、北欧国家甚至教皇……
当然,结果是军事不断败北,国内税收很快就不能支撑王室巨额开支。约1690年开始,法国王室财政几乎年年巨亏,路易十四必须另谋其他资金来源。
路易十四拿出来赚钱的绝招:卖官。
卖官这个事儿,不是路易十四发明的,无论中西大家都没少干,只是要干到路易十四这个地步,也确实古今少见。
路易十四当政后期,几乎无官不卖、无官不买,每年从卖官生意中搞到7000万里弗尔,约占王室收入的50%。自此,直到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卖官制在法国始终畅行不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的一大奇观。
路易十四的失败之处,并不在于搂了多少钱,甚至不在于发动了多少战争。路易十四最失败的地方,恰恰是他自认为最成功的地方:王室成为国内一枝独秀的政治势力。
这样的王室,等于始终宣扬这样一种逻辑:只有官员,在这个国家才是最神圣的,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人。官僚体制中,国王的喜怒哀乐可以决定大臣荣辱升迁,大臣又决定下级……,以此类推可以延伸到整个社会。
所以,只有也只要进入官僚体制就能获得资源,何必劳神创造新的财富?只有无权无势、无根无由的人才含辛茹苦,即使如此,也永远不可能融入所谓“主流”。除了国王之外的所有人,都只能以幻想超脱现实,最终人们变得懒散、空想、幻想一夜成名……(以上种种今天被称为“浪漫”)。
对一个成长期的大国,这是致命的伤痕,当所有人都把命运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国民命运也就必然得失急骤、生死无常。
没有人喜欢风险,西方人,也一样。
此时的法国人,宁可投资于稳定的农业、政府债券甚至买官,也不愿在商海中沉浮。在国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总是在农村购买一片土地;小农破产后,不像英国人一样卖掉土地进城,而是以土地做抵押借高利贷维持农业经营。
以上种种,上升到一个国家,也就只能以借贷进行资本输出。
其实很令人费解,您能借钱给别人的原因,不是因为太富有,而是因为穷得只剩钱了。有钱人从来不觉的自己的钱多,所以拼命借;只有穷人才不断储蓄,到最后也就只能借钱给富人了。
路易十四后期,这种趋势已经无法遏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法国却累计对外输出资本,刺激了欧洲其他国家工业发展,国内生产体系却几十年如一日。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战争停止,法国要赔偿其他国家25亿里佛尔巨债:这才是这位铁腕法王的真实面目。
王权如同几何学上的原点,永远不可分割,朕即国家。
——路易十四
约翰·劳的金融传奇1:赌王的裂变
很多人认为,约翰·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实际上,他也是一个骗子。只是,这个骗子有点特殊,欺骗了法国,贡献了人类。
1716年,法国王室年收入约是0。7亿里佛尔,支出是2。3亿里佛尔,大部分钱用来替“太阳王”擦屁股了。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年仅5岁,真正的统治者则是摄政王奥莱昂公爵。
摄政王酷爱经济学、数学和哲学,多才多艺、风流倜傥……;补充一点,此人在治国方面是纯粹的废物。他提出的方法无非是追查失职的财政官、废除一些行政职务——貌似激进,无非是一通看似暴风骤雨的王八拳。
不过,奥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