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是部金融史-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谁都不敢花钱,经济不衰退,才怪。

反之,也成立。

1933年,罗斯福受命于危难之际,说出了那句震铄古今的名言:唯一不得不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货币兑换商已从文明庙宇的高处落荒而逃。我们要以千古不变的真理来重建这座庙宇。衡量这重建的尺度是我们体现比金钱利益更高尚的社会价值的程度。幸福并不在于单纯地占有金钱;幸福还在于取得成就后的喜悦,在于创造努力时的激情。务必不能再忘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激励,而去疯狂地追逐那转瞬即逝的利润。”

忽悠完了,就该干活了。

罗斯福的第一招:开足马力印刷钞票。

1929年开始美国始终处于一个通货紧缩期,债务人负担不断加重,债权人也因为欠款难收而破产,这对双方都不是什么好事。只有恢复物价上涨,才有可能恢复债权债务平衡,才有可能组织经济继续崩溃。

联邦政府开始推行实行虚金本位,名义上35美元仍可兑换1盎司黄金,实际上黄金和美元之间的兑换机制已经被切断。而且,罗斯福宣布,联邦政府可以铸造银币,银币和美元间的兑换比例由联邦政府指定(这个政策倒足大霉的是中国,后面提及)。

这就是凭空创造货币了!

罗斯福的第二招:扩大信贷投放。

胡佛曾经建立复兴金融公司,负责对即将破产的银行、铁路和其他机构提供贷款,罗斯福扩大了复兴金融公司权力,开始还只是收购银行业股权,恢复银行信誉,1934年6月后,复兴金融公司开始对工业界直接贷款,刺激恢复生产。

1934年,美国国会同时通过《农业抵押再放款法》、《农业抵押品取消赎回法》和《农场破产法》,三个法律只有一个目的,向农户贷款,农场破产法更是规定:即使破产的农场也可以靠信贷资金赎回农场。

罗斯福的第三招:增加财政赤字。

1933~1940年,美国联邦预算支出为592亿美元,其中252亿元是赤字。自此,美国联邦财政赤字日高一日,终于在今天达到了2万亿。今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相信美国平衡联邦预算,那是连圣诞节都会过错的。

绝招:国家管制,尤其是对金融业。

罗斯福不可能对银行有好印象,1933年3月4日他就任第一天,银行系统就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2月14日情人节,相当富裕的密执安州宣布全体银行业进入假期(停业),3月1日,联邦已经有15个州宣布“银行假日”,3月4日罗斯福就任,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5个州。

银行休假对美国人是一个挑战,这个以自由经济著称的国度,再次开始了印第安人式的生活:以货易货、开办各种临时票证……

罗斯福总统宝座的屁股还没热,就得赶紧解决银行问题!

就职5天后,3月9日,美国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众议院仅用了38分钟就通过了提案,参议院也在同一天以绝对优势通过提案:授予罗斯福权力,他可以直接印刷纸币送往各银行,美联储回收黄金以维持货币信誉。

当晚,联邦政府所有印钞机全部开动,一晚上印刷了20亿美元,并在第二天用飞机运往纽约储备银行,然后分送纽约各银行。

同时,联储宣布,凡是在2月1日后提取黄金的人应该在1周内归还联储,否则,联储将采取温和的告诫方式:公开他们的姓名、住址和提取金额(不忽悠);以后提取黄金,均按3月9日官方兑换价(纯忽悠)!

那可是危机时代,社会治安那是相当不太平,告诉别人您家藏有黄金,比什么劝告都好使!

很有效!

3月11日,美联储就收回了3亿美元黄金储备,并以此为基础又印刷了75000万新钞;3月中旬,财政部对全国银行完成了快速评估,并宣布全国四分之三以上的银行是健康的(纯属忽悠,一个星期能搞定全国银行评估,就是编也编不完;但是,谎言稳定了居民情绪)。

漂亮处理了银行危机,就开始下黑手了。

6月,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即《1933年银行法》:从此在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必须严格分离,商业银行不再有证券业风险。银行持有证券牌照,必须经美联储批准。这就是著名的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一直延续到1999年才被取消。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1933年罗斯福又主导通过了《证券法》,1934年通过《证券交易法》。据此,联邦政府成立了美国证券委员会,即今天大名鼎鼎的SEC。

SEC基本上相当于中国最高法院、证监会、公安部经济侦察部门所有权限的总和,有着弗远无界的权力:可以调查任何人、任何对象,当事人不得拒绝。最离谱的是集体诉讼权和辩方举证,集体诉讼即如果有一个股民诉讼获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按此办理;举证责任则把举证责任推给了被告,若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有罪,则会被判有罪,即“疑罪从有”!这两部法律和SEC完全违反了普通法原则,在崇尚自由、反对集权的美国是绝无仅有的,对普通法原则是致命的挑战。

从三部法律颁布至今,来自美国经济学界的骂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管制显然是有代价的,尽管后来美国经济又有神奇的表现,一直到50年代,市场规模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此时美国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扩张了将近两倍。

华尔街为自己毫无限制的投机付出了至少30年的代价。

1934年,新政实施第二年,美国GDP较上年增长了17。02%,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15%……。

新政是美好的,仅对美国本土而言。

美元不顾一切贬值,美国货在全世界越来越便宜,欧亚经济深受其害;罗斯福开足机器马力印钞票,其他国家也只能跟着印。

1935年,中华民国是银本位,罗斯福却任意指定银币和黄金兑换比例,同时,在世界市场上大肆收购白银。罗斯福给出的解释居然是:“加速中国的危机,可以迫使中国人民一步步奋发图强,不再完全依赖欧洲和日本”。

以不是为是,无耻!最终,中华民国被迫放弃银本位。

就在各国大打口水战的时候,魔鬼已经出世……

谁把希特勒扶上神坛

施罗德低估了希特勒,也高估了巴本。希特勒擅长演讲,更擅长利用规则争取利益:给我一个名分,我能撬动地球!

在人类历史上,阿道夫·希特勒可以泛指一个邪恶的时代——血腥、残暴、扭曲与狭隘,这个名词代表着法西斯,代表着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与终结。

希特勒出身于一个海关小吏家庭,11岁丧父、19岁丧母。尽管希特勒幼时幻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成年后却在维也纳贫民窟做零工,处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流浪汉。

作为流浪汉,希特勒始终很有理想;有理想的流浪汉,还是流浪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希特勒正在慕尼黑讨生活,战争的消息传来,流浪汉喜极而泣,感谢上苍给予他一个良机。

穷人,也是人,也有成就自己一生伟业的理想。战争对整个世界都意味着血腥、死亡,对希特勒,暴力却是唯一的机会。

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希特勒很辉煌:荣获铁质十字勋章,此前,十字勋章从未授予过普通士兵。作为未来的元首,希特勒很不成功:服役期间军衔始终没有超过下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头兵。

这是一个奇怪的大头兵,不嗜烟酒、不近女色,甚至对钱财不屑一顾。这里,给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不喜欢钱,那他喜欢的东西肯定比钱更值钱。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去实践。

造反,毕竟是个成本很高的活儿!

1919年德国战败,在极端沮丧的情绪下希特勒回到了维也纳。在这里,未来的元首、当时的流浪汉继续着流浪生涯,并参加了一个叫做“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的组织。

1919~1923年,德国处于痛苦的战后恢复期,希特勒借助民族对外敌的仇恨发展了自己的党徒,“工人党”也从默默无闻到发展壮大,他自己也成为这个组织的头领。而且,希特勒给自己的职位取了一个响亮(邪恶)的名字:元首。

元首认为,自己的用途不仅仅是控制一个党派,还要控制整个德国,乃至整个世界。

1923年11月,希特勒组织了一次相当不成功的暴动,即“啤酒馆暴动”。尽管暴动对德国当局没有任何影响,对希特勒的影响却特别大,因为,事后他被关进了监狱。

在一个政治生活成熟、社会稳定的国家,暴动成本那是相当高;选举,比较便宜。

希特勒终于明白,自己那点实力搞武装政变是绝无可能,于是,他不再赞成暴力革命,转向谋求议会选举。

便宜,也是需要钱的。

当时,德国最有钱的人是工业巨头。然而,垄断资本对希特勒的表现,那是相当不满意。“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支持者多是工人和平民,这些人的政治纲领是提高工资。

提高工资,广大垄断资本家是不会答应的。

于是,希特勒开始偷换党派概念,只反对“掠夺资本”不反对“创造资本”,言下之意,支持垄断资本。

元首这种两面派的手法在纳粹党内获得了广泛的坏评!

党内二号人物格雷格·施特拉四处活动,试图取而代之。为获得工人好感,施特拉不断与共产党联盟,甚至要求党员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柏林运输工人罢工——反对垄断资本的大罢工。

工业巨头的反应很简单,但很坚定:不给钱。

1932年11月,德国总统竞选结束后,纳粹党负债高达800万马克,在国会选举中失掉了200万张选票……,据希特勒自己回忆“当时,我遥望着码头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阴谋诡计、财富困难,来回漂泊的1200万人形成的重压使我窒息;往事是历尽艰辛的岁月,未来则是昏暗不明的,一切前景和希望都已经幻灭……”。

此时,一个真正改变世界的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库特·冯·施罗德”——德国科隆银行领导者。

希特勒绝望的时刻,施罗德也很绝望。

1932年兴登堡当选德国总统,这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人,刚当选总统就想和共产党、社会民主党鬼混——降低工资、组织罢工、工业国有化……,那是不会有什么好事情的,施罗德和施罗德们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位代言人。

施罗德选中的人,不是希特勒,而是巴本。

1932年5月兴登堡当选总统后,巴本出任德国总理,也是对抗工运势力唯一的强势人物。他强行推行有利于大企业的政策,允许工人法定工资下降一半、支持企业自救;由此,巴本与纳粹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的对立非常尖锐。

国会还在纳粹手中,提高工资方面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是纳粹的天然联盟。西方民主政治的框架自有它的规则,议会反对,巴本由此被逐出内阁。

继任总理的施莱歇尔远没有巴本的铁手腕,却试图玩弄政治:试图以施特拉取代希特勒,换取纳粹在国会的支持,失败;更离谱的,施莱歇尔居然取消了巴本对企业主的工资让步……

玩不下去了,工业巨头很快就想到办法弹劾总理,问题是,谁来继任。

答:巴本复出。

巴本要想重登政坛就必须吸取教训,也就是说,巴本必须获得议会支持。

议会前三大党分别是纳粹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唯一可以争取的力量只有纳粹党;纳粹中唯一可以争取的力量,只有希特勒。

希特勒也认为,自己虽然当不了总统;可以慢慢来,比如,可以先当副总理。

在施罗德斡旋下,1935年1月4日双方在施罗德家中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希特勒向巴本表达了进入政坛的愿望,并强调了总理是巴本财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给个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就行。

巴本很高兴,只是暂时;因为,这几天希特勒也没闲着。

希特勒认为,自己既然可以取得巴本支持,也就可以取得巴本老板的支持,何况,巴本的老板是一群人,而且不是铁板一块。

总理之上还有总统,究竟谁当总理,工业巨头只能斡旋,总统兴登堡才说话算数。何况,施罗德也有自己的想法,巴本是一个很狂妄的人,上台后能否还管得住很是一个问题。

出于制衡巴本的考虑,施罗德约见了兴登堡总统的儿子奥斯卡和国务秘书,并向总统传达了一个信息:巴本很可能还是那个不听话的部下。同时,施罗德对克虏伯等人表示了对巴本的担心:巴本在国会三大党中并无真正的根基,希特勒主导下能否顺利执政确实很成问题。

准备工作做好了,希特勒可以翻脸了。

1月10日,希特勒约见巴本,出尔反尔要求担任总理,要求巴本为自己当副手。乘兴而来的巴本当时就被打懵了。

几天后,忐忑不安的巴本在施罗德家中等了三个小时,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既不能给自己内阁总理名分,希特勒也不会有实权。

按照施罗德的设想,纳粹党只能提名两个部长职位(内政部和航空委员会;国防部,不给),内阁应该在巴本控制之下。施罗德认为,这种组阁方式,既能保证巴本不至于尾大不掉,也能保证巴本对内阁的控制权,他甚至乐观的认为,“我们把希特勒约束住了,他已被框了起来”。

1月30日,希特勒就职。

施罗德低估了希特勒,也高估了巴本。希特勒擅长演讲,更擅长利用规则争取利益:给我一个名分,我能撬动地球!

1933年2月,就任总理后仅一个月,希特勒就炮制了“国会纵火案”,焚烧国会后嫁祸于共产党,并以此为接口通过《授权法》,总理权限开始高于总统,甚至高于议会。

至于巴本,已经不在希特勒考虑范围之内;现在,他只需要考虑有钱人。

纳粹党既然是工人党,支持者当然主要来自工人和小企业主。1934年春,德国还有400万失业者,他们对纳粹党勾结工业巨头的行为当然很不满。

不满之后就想在党内搞点小动作,甚至搞掉希特勒。

结果,领袖对自己人亮出了屠刀: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亲率党卫军屠杀了包括纳粹党元老在内的1070人,1121人被捕,曾经为希特勒立下汗马功劳的纳粹党(主要是冲锋队武装力量)被清洗一空。

这一晚,被德国历史称为“长刀之夜”。

当年8月,兴登堡总统病逝,德国政坛和纳粹内部都再也没有力量能约束这头跑出笼子的怪兽。

垄断资产阶级终于吃下了自己亲酿的恶果。

1936年,希特勒公布“四年计划”,基本上全国工、农、商、学、兵都在计划下运转。四年计划,希特勒只有一个目标:“德军必须在四年内做好战争准备”。

1936~1939年,德国常规武器增加10倍,飞机增加近17倍,到战争爆发时共拥有战机8295架、1700辆坦克,……

1939年9月1日,成建制的德国装甲兵团开进波兰,离谱的波兰,居然用骑兵长刀对抗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波兰战马的悲嘶中拉开了序幕。

菊花与刀

“明治维新”最难的不是废除幕府集权,而是废除地方势力,因为幕府本身说话就不算数。正因为如此,明治维新的阻力并不是很大,过程也不如中国戊戌变法激烈,虽然没掉多少脑袋,但后果对日本来说是革命性的。

菊花与刀,日本双宝,刀为菊生,菊为刀亡。

唐朝的时候,日本开始派“遣唐史”,官吏也需要修中国的儒家典籍,如《大学》、《中庸》。不同于汉唐,日本周边是海洋,从来没有受到游牧民族侵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汉唐文化。

少读唐史,我梦到过一个中土小院:堂前植梅、竹林通幽,现实中唯一接近梦境的实景,是我在日本大阪见到的民居。

不过,这个时代的日本可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天皇没有实权,所谓幕府也就管理东京周围巴掌点的地方。地方长官叫做“大名”,也就是土皇帝。幕府就是东京的大名,只是因为他们控制了天皇,所以身份相对特殊。

在日本,天皇不是任何一个农民、甚至大名拉杆子就可以当的,所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在日本不太可能。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来没有让渡给异性,尽管天皇说话不算数的,可只要控制天皇,起码能在诸位大名之前风光。

鉴于幕府经常忽悠自己,天皇很不高兴。

1868年,明治天皇在长州等几个小藩支持下准备倒幕。

德川幕府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怂货,面对西方外敌入侵、拱手称臣,面对国内大名起哄、干脆自己辞职。

没错,长州几个藩属确实拥立天皇,可是他们对各地大名仍旧没有绝对统治权力,只有确立天皇实君,才有可能控制整个日本,他们拿出的办法是借天皇的名义“废藩置县”,革除了地方大名势力,大名被集中到东京居住,并发放高薪。

这就是所谓“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最难的不是废除幕府集权,而是废除地方势力,因为幕府本身说话就不算数。正因为如此,明治维新的阻力并不是很大,过程也不如中国戊戌变法激烈,虽然没掉多少脑袋,但后果对日本来说是革命性的。

人们经常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幕府原统治下,并没有一个历时几千年的皇权中央,天皇、地方藩镇都没有绝对性压倒优势:天皇虽然没有军事实力,但却是精神领袖,干掉他是肯定不可以的;地方藩镇虽然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发号施令的人,但即使不当老大,也不能被别人灭掉。

所以,宪政、议会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新规则,在新规则下大家再次处于新的起跑线,不至于兵戎相见。

日本维新的灵魂人物叫做伊腾博文,时任日本首相。有人比较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梁启超曾嗟叹“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人们也经常比较伊腾博文与康有为,康有为的权力自然不能跟这位日本权相相提并论。但日本维新出现的是一个法,立宪之法,所有法律都需经议会裁定;康有为维新却是忠君,一个皇权义之君。

其成、其败,早已一目了然。

抢劫可以发家吗

没什么,国家经济起飞,借点钱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如何还钱。

日本的回答很简单:抢!

尽管有了明治维新,日本仍非当年英美可比。英格兰虽然也是岛国,却有欧洲大陆作为市场依托,美国则在文明传承上英格兰和西欧一脉相承。

日本四岛文明演进与中国大陆却实在相距甚远,远到只有日本向中国学习,双方没有交换的可能,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市场。于是,中日之间的交流,更多是非法入境——倭寇……。

秉承倭寇理念,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路程。一般而言,国内资本主义萌芽,都要搞一些原始资本积累。1876年8月,明治政府颁布《金禄公债证书发行条例》,总计发行1。74亿日元公债,用于资助国内大型企业;同时,募集国外资金修筑铁路、兴办国内产业。

没什么,国家经济起飞,借点钱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如何还钱。

日本的回答很简单:抢!

1895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共勒索2。3亿两白银,相当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凭借这笔赔款,日本1897年建立了金本位制度,金融市场开始与海外市场对接。此后10年(1894…1904年),日本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公司数增加2。1倍、资本总额增加2。8倍,出口贸易额增加1。5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先后控制了朝鲜和中国台湾,一战结束日本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分别增长了6。5倍和5。5倍,俨然已经是世界强国了。

在“脱亚入欧”思想指导下,日本逐渐蜕变为军国主义民族,要求自己以西方列强的身份对待亚洲邻国:“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对待支那、朝鲜之法惟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方式处理之”!

这样一个发贯战争财的强盗,当然不会放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

与德国不同,日本与东亚各国并无宿怨,只是,日本认为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这是“日本现代国民光荣的任务”,所以,日本决心“排除万难,为完成这一事业而迈进”!

这是一个毁灭世界的事业,可是,美国和西方世界却以为日本不敢摸它们的老虎屁股。毕竟日本经济总量只是美国九分之一,科技先进程度更是相差甚远。

“美国贸易禁运已经使得日本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如果没有新的战争,天皇可能被推翻,尽管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对垒等于蚍蜉撼树,但是,日本必须保持体制安泰,哪怕国家化为焦土,也不惜一战”

在美国人看来,这种理念简直不可理喻。如果美国人的《菊花与刀》早出版10年,美国人就会明白了。

薄薄的一册《菊花与刀》,详细记述了一个日本故事——“十八死士”,那是一个日本自古流传的故事。十八位家臣(奴仆)为了替多年前含冤死去的主人报仇,甚至投靠主人的敌人、抛弃自己的家人,在亲友的极端鄙视下生活了多年;这些年,没有人理解这十八位家臣;多年后,十八位家臣成功杀掉仇家,却也害死了当年的仇敌、今天的新主人,于是全部自尽……

为毁灭敌人,居然会毁灭自己的人生?这也太不合算了。

这只是美国人的算法。

1941年12月7日,日本进攻珍珠港美国海军,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据说,珍珠港海战后,有两位国家领袖欣喜若狂,一位是东条英机,另一位则是我们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向参众两院发表战争咨文,宣布12月7日为国耻日,对日本帝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日本虽然也是轴心国成员之一,经济实力却远逊于德国。按照1940年军火产值计算,日本生产能力只有德国的l/6、苏联的1/5、英国1/7。加之日本本土狭小、资源极为贫乏,战争物资严重依赖海外,二战期间日本90%以上的铁矿、95%的石油都出自被占领区。

1937年9月,罗斯福总统下令禁止美日武器、军火及物资贸易。自此,日本只能依靠掠夺中国等被占领区供给军事物资,于是东北人家的铁锅都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子弹。

日本侵略战争的罪恶远非到此结束,在世界军事史中唯有日本军队有一个特殊部门——给水部,用途是为军队提供清洁水源。因为,当地水源都已被日军污染,为制造瘟疫他们甚至将罹难的平民投入水井。

这是无声的屠杀,是比希特勒种族灭绝更严重的罪恶!

租借法案的奥秘

鉴于盟国确实无钱,而美国军火又产自私人厂商,罗斯福想到了绝妙的一招:租借,由联邦政府出钱购买,租借给盟国军火。

面对邪恶的法西斯,英美新旧两个老大都坐以待毙,看着轴心国吞噬自己的兄弟,波兰、匈牙利、中国、法国……,最后,惹火烧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历程、战术等等,我们不清楚,而且也不喜欢讲;关于为什么不喜欢讲,最后再讲。我们还是先讲战争背后的实际支撑——金融。

“闪电战”是德国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著名战术,不依靠传统的阵地,而是利用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波兰在两个星期内灭亡,44天内半个欧洲都沦陷在德国战车之下,一个月内进入苏联境内纵深800公里,上百万苏联红军投降……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成也“闪电”、败也“闪电”。

闪电战,顾名思义军队推进速度很快;军队推进速度快,消耗就更快,这就要求必须集中全国力量备战。

为了这一天,希特勒准备了很久。

1937年2月,希特勒颁布《帝国银行新秩序法》,帝国银行董事长由元首直接兼任;1939年颁布《帝国银行法》:停止兑换纸币,中央银行对帝国提供的贷款数额最终由“领袖”决定。至此,纳粹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国有化掌控了全国财富,积累了闪电战的资金实力。

刚才说的是战前准备,战时,就不好使了。

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战争最好的融资方式是对外借款,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对外举债。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又把一战失败教训当做了经验:只是在国内把税收换成国债,以占领区赔款计算利息;在占领区,成立国家信贷银行,以占领区土地作为准备发行银行券,基本上等于对内对外一起抢劫。

不长记性啊!

不过这也怨不得希特勒,不是希特勒不想借钱,实在没人借给他。

二战期间,德国根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外融资渠道,英、法、苏、美都是敌人,那来的钱借给他,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只在中立国瑞士得到1。5亿瑞士法郎借款。

有人一定想,既然占领了很多土地,何不抢劫?

希特勒也这么想,而且这么干。

二战期间,德国总计从占领地抢劫了90亿英镑,折合1500亿马克,这些财富也确实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了德国的“闪电”战术。

希特勒没想到的是,当时,全世界都在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持久战!

国家生存与普通人生存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希望获得稳定的收入。抢劫毕竟只是一次性买卖,有了这次没了下次。

1940年8月,德国帝国银行试图在占领区发行以马克标价的货币,建立一种长效抢劫机制,但是由于纳粹政府不能有效稳定占领区秩序,军事胜利并没有促成这个方案。1943年后,即使在德国本土,马克也不再被认为是通行的货币,收入中出现了实物,交换改为以物易物。

市场物价虽然被官方冻结,柏林却存在一个马克交易黑市,价格是官方市场价格的100倍。官方交易中有效的不是货币,而是供应卡,类似于我们计划经济年代的布票。魔鬼可以装作神佛,也可以把自己塑造为民族偶像;就算把世界上最极端的个人崇拜提高一千倍,崇拜者仍然要吃饭,当然,也就只能不听领袖命令。

货币体制紊乱极大降低了德国本土和占领区的生产效率,当储备消耗殆尽,也就闪电不起来了。

因为,没钱了。

没钱之后,希特勒就开始动歪脑子。

经过长期思考,希特勒终于想到一个馊主意:“军队紧急货币”:一种马克纸币,虽然可以按照正常汇率在当地换成本币,但不能汇款回国内。

“军队紧急纸币”用来抢劫财富还差不多,问题是,希特勒把“军队紧急纸币”当军饷发给自己在海外奋战的士兵。

希特勒本来的想法是,让军队尽量掠夺敌国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