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外汇投资精要:赢在汇市-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率),可促进某些商品的出口并抑制某些商品的进口。
3保护和促进国内经济平稳发展
通过保护关税政策与进口外汇的核批,限制某些商品进口,鼓励与促进某些必需的原料和设备进口,以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当主要消费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时,通过外汇管制,对其进口所需外汇给予充分供应,或按优惠汇率结售,则可增加货源,促使物价下跌,抑制物价水平上涨,保持物价的稳定。
此外,外汇管制还可通过控制外汇流动从而影响资源配置,并可作为外交谈判的筹码,实现一般行政措施所不能达到的经济目的。
4增加相关的财税收入
外汇自由买卖,国家不进行干预和控制,买卖外汇利润归私人。实行外汇管制,国家垄断了外汇的买卖,经营外汇的利润归国家所有。在外汇管制下,外汇税的课征、许可证的批准、预交存款制的规定等,常使国家有一定的额外财政收入,对解决财政紧张状况不无裨益。
二、外汇管制的一般措施
外汇管制措施即如何进行外汇管制的问题。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对贸易外汇收支、非贸易外汇收支、资本输入、银行账户存款、汇率、黄金和现钞的输出入等采取一定的管制办法。
(一)价格管制
1本币高估
本币高估也称汇率高估,即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其汇率政策目标,有意识超过本币的实际价值或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幅度,人为地提高本币的对外汇率。总体说来,本币高估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有利于劳务输入而不利于劳务输出,有利于资本输出而不利于资本输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有意将美元恢复到1934年的平价(即1美元等于0888671克纯金和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高估美元不仅是为了排挤英镑来建立美元的霸权地位,也是为了使美国垄断资本得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收购外国企业和对外投资。不过,美元高估削弱了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发展中国家常常利用本币高估,实现其“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由于这些国家所建立的进口替代工业多为制造最终产品的工业部门,因而对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优质原材料等需要依靠进口加以解决。本币高估,则使上述物资的进口价格变得相对低廉,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却不利于其关联产业的民族工业成长。  
                  
 第四节 约束松紧当权衡:外汇管制及其放松的…
 1盎司=283495克。2本币低估
本币低估也称汇率低估,即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其汇率政策目标,有意识以低于本币实际价值或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差异幅度,人为降低本币的对外汇率。与本币高估相反,本币低估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劳务输出而不利于劳务输入,有利于资本流入而不利于资本流出。
3复汇率制
复汇率制是对不同情况的兑换规定不同汇率的外汇管制措施。从表现形式上看,复汇率制有公开的复汇率制和隐蔽的复汇率制两种。
(1)公开的复汇率制。公开的复汇率制是政府明确公布针对不同交易适用不同的汇率。例如,政府可能分别公布适用于国际贸易及非贸易的汇率与适用于国际金融的汇率,也可能公布分别适用于进口与出口的汇率,甚至对不同的商品种类(如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等)规定不同的汇率。
(2) 隐蔽的复汇率制。隐蔽的复汇率制是相对公开的复汇率制而言的,即政府并不针对不同交易公布不同的适用汇率,而是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造成事实上的双重或多重汇率。具体来看,隐蔽的复汇率制有以下多种表现形式:其一,按商品类别对出口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或者按类别对进口课以不同的附加税,这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都将导致不同的实际汇率。其二,对不同企业或不同的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收汇留成比例,并允许某些企业将其留成外汇在调剂市场上按市场汇率换成本国货币,当官方汇率低于市场汇率时,意味着变相地对这些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多重汇率。其三,政府在不同种类进出口商品的官方汇率之后附加不同的折算系数(即采用“影子汇率”),故有多少种折算系数,就会有多少种实际汇率。例如,生产某种商品的国内平均单位成本为8元人民币,出口的单位售价为1美元,当官方汇率为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时,企业将出口所得美元兑换为人民币不仅没有获利,连生产成本都无法抵补。为了鼓励出口,政府在该种商品的官方汇率之后附加上一个134的折算系数,于是出口单位商品所得收入(1 美元),实际可换回804(134×6)元人民币。
(二)数量管制
1对贸易外汇的管制
(1)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一般采取颁发出口许可证(证中载明出口商品的价格、金额、收汇方式等)的办法,规定出口商必须把全部或部分外汇收入按官定汇率结售给指定银行,以保证国家集中外汇收入和统一调配外汇的使用。为了鼓励出口,外汇管理部门还常常规定不同的出口结汇办法(例如,规定不同类别的出口商品按官定汇率结售一部分外汇收入,剩余部分既可用于本企业进口,也可按自由市场的汇率转售他人)。
(2)对进口外汇的管制。出于控制外汇支出、防止资本外逃、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等目的,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都规定进口商品所需外汇须向外汇管理部门申请,批准后方可供售。除对进口外汇进行核批外,有时还实行进口存款预交制、向购买外汇的进口商征收外汇税、限制进口商对外支付的币种等措施来加强管制。
2对于非贸易外汇的管制
非贸易外汇收支主要包括与贸易收支有关的运输费、保险费、佣金,与资本输出入有关的股息、利息,与知识产权输出入有关的专利费、许可证费、特许权费、版权费、稿费,与文化交流有关的奖学金、留学费、技术劳务费,以及驻外机构经费、旅游费、赡家汇款等外汇收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多数发达国家放松了对非贸易外汇收支的管制。为了吸引外资和利用外国先进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相关方面的非贸易外汇收支也逐渐放宽管制。  
                  
 第四节 约束松紧当权衡:外汇管制及其放松的…
 3对资本输出入的管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重视对资本输出入的管制,但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它们对资本输出入管制的目的、要求和措施各不相同。发展中国家常常把输入资本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它们根据本国外汇收支的具体情况,对外国资本输入的控制政策时而放宽时而收紧,常见的政策有:①规定输入资本的额度、期限与投资部门。②规定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将一定比例的国外借款存放于管汇银行。③规定国内商业银行不能超过其资本与准备金的一定比例从国外借款。④规定借款部门的利率和附加利率(Margin)水平等。某些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泰国等),常常借助于资本输出入的管制来应付日益恶化的国际收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以及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发达国家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趋于放松。
4对黄金、现钞输出入的管制
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禁止私人输出输入黄金。由于本国现钞输出可能伴随资本外逃并导致本币汇率下跌,故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对本国现钞输出往往规定了最高限额,但对本国现钞输入的管制则相对宽松。
三、外汇管制的负面效应及全球外汇管制放松的大趋势
(一)外汇管制的负面效应
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如果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其所追求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可以全部或部分实现。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产生如下负面效应:①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妨碍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实行外汇管制,限制了外汇的自由买卖与支付,相关国家不得不实行限制程度不同的双边结算制度,这无疑会阻碍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和谐发展。②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在外汇自由买卖的情况下,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外汇供求能够自动实现相对均衡。而在外汇管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外汇供求不能自动恢复均衡,也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有效配置资源。③外汇管制虽有抑制国内物价上涨的作用,但某些进口商品因征税较高或歧视性汇率的施行,也会导致其价格上涨而加剧通货膨胀。④实行外汇管制有时会妨碍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及改善国际收支。
(二)全球外汇管制放松的大趋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因为金本位制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和保证汇率趋于稳定,各国基本上不进行外汇管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筹措战争经费,禁止黄金自由输出入,限制黄金的自由兑换,外汇管制由此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时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又相继放松或放弃外汇管制。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国家)又恢复和加强了外汇管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期间,许多国家实施战时经济体制,外汇管制被作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措施(据统计,1940年约有100个国家实施了外汇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外,各国在战后重建方面困难重重,国际收支更加恶化从而导致货币信用危机,不得不继续实行外汇管制。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外汇储备日渐丰裕,发达国家放宽了外汇管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两股势力激烈抗争,呈现出汇兑自由化与外汇管制此消彼长的复杂局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所有这些都要求世界范围内的外汇管制进一步放松。事实上,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管制也都呈现出逐步放松的趋势。
本 章 小 结
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国际汇兑,是指把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为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清算国际间债权债务的金融活动。静态的外汇又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汇率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汇率的标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
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关于汇率的确定、维持、调整以及汇率管理的原则、机构等内容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则。一般而言,汇率制度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①汇率决定的基础;②汇率调节的方式;③汇率波动的幅度;④汇率协调管理机构。全球汇率制度经历了由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授权国家货币金融管理部门对外汇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的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等实行的管制措施。实行外汇管制国家的政府,都企图通过外汇管制达到一定的目的,如果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得以配合,财政经济状况不致急转恶化,其所追求的目的一般也可部分实现。但是,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弊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除了某些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区域之外,总体来看,外汇管制将趋于放松。 
                  
 第一节 国际收支定汇价:国际借贷学说及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制时期,各国流通的法定货币是金币。由于各国货币含金量比较稳定,汇率的变化主要受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以及“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制约,波动幅度很小。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可以很好地解释汇率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一、国际借贷学说的核心内容
英国经济学家戈森(GLGoschen)在其《外汇理论》(1861)一书中最早提出国际借贷学说,其主要论点是:①汇率是由外汇供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借贷引起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决定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②国际间商品的进出口、劳务的输出输入、股票和公债的买卖、利润以及利息和股息的支付、旅游收支、单方面转移、资本交易等都会产生国际借贷关系。③在国际借贷关系中,只有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供求,而已经形成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固定借贷,则不会影响外汇供求。④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外汇收入)大于流动债务(外汇支出) 时,就会出现外汇供大于求,从而造成汇率下跌和本币升值;当一国的流动债务大于流动债权时,就会出现外汇供小于求,从而造成汇率上升和本币贬值;当一国的流动借贷平衡(外汇收支相等)时,汇率处于不变的均衡状态。在这里,戈森所指的流动借贷,实际上就是狭义的国际收支,故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国际收支论。虽然戈森主要以外汇供求关系来解释汇率变动的原因,但他认为物价水平、黄金存量、信用状况、利率水平等因素也会对汇率变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国际借贷学说简评
国际借贷学说以一国的国际借贷差额作为决定汇率变动最基本的因素,并认识到只有那些立即清偿的国际支付差额才会引起汇率变动,与现实比较接近。以动态的眼光分析汇率变动的原因及其调节机制,是国际借贷学说对汇率理论的突出贡献。
国际借贷学说的缺点在于:①它主要剖析短期汇率变动的原因,而对于决定汇率变化的根本因素——不同货币所包含或代表的价值量——却未详细论证。国际借贷学说是基于金本位制度的框架,分析国际借贷差额不平衡时,一国对外债权与债务的变化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但它回避了在国际借贷总额平衡时,汇率是否会变动以及汇率由什么来决定的问题。因此,对于纸币本位制下各国货币汇率常常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而下跌的复杂现象,国际借贷学说就难以解释了,这是该学说最大的缺陷。②它只关注实际经济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而对汇率与外汇供求、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未作深入的分析。③虽然其提及物价水平、黄金存量、信用状况、利率水平等因素对汇率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一些重要因素没有进行充分阐释。④该学说只适用于发达国家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外汇市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受政府干预较多的外汇市场,其适用性因真实的外汇供求情况不易掌握而大打折扣。 
                  
 第二节 汉堡价差说明啥:购买力平价学说(1)
 及其评价在详细介绍购买力平价学说之前,先来讲讲“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的故事。1986年5月,英国《经济学人》(著名时事经济杂志)推出了“巨无霸指数”,该指数通过比较各国麦当劳快餐店所销售的巨无霸汉堡的价格,来比较国与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一个同样品质和重量的汉堡,如果在美国卖1美元,在日本卖150日元,那么,就可以认为,1美元相当于150日元,美元对日元的汇率是1∶150。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汉堡在日本售价上升为200日元,在美国仍卖1美元,就说明日元贬值,美元对日元的汇率降为1∶200。反之,如果美国的汉堡售价上涨到15美元,在日本仍为150日元,就说明日元升值,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变为1∶100。当初《经济学人》杂志发明这个指数,初衷是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不曾想到日后被美、日等国别有用心的政客所滥用。2003年,美国和日本在汇率问题上向人民币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其主要理由是根据“巨无霸指数”,当时美国主要城市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平均价格为27美元,在瑞士同类汉堡的售价为452美元,而中国同类产品售价仅为12美元(折合人民币99元),由此推论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了。有中国学者反驳称,如果进行比较的商品不是汉堡之类的产品,而是汽车或住房之类的大宗商品,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当时广州产新款本田轿车,在中国的售价为20多万元人民币,而同样的产品在美国的售价折合10多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将巨无霸汉堡换成本田轿车来推算,人民币不仅没有被低估,反而还被高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购买力平价学说理论,将在下文进一步道来。
一、购买力平价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假定条件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各国终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出口,标志着盛行了大约 30年的国际金本位制的瓦解。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相继实行纸币本位制。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变动受货币含金量的比价和黄金输送点的制约。而在纸币本位制下,汇率犹如卸脱“笼头”的烈马一样,波动十分频繁和剧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直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20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处于无序阶段,浮动汇率制度居于主导地位,不少国家物价飞涨,汇率波动频繁,各国争相实行竞争性汇率贬值政策。此时,建立在外汇供求基础上的国际借贷学说已经难以解释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1802年,英国经济学家桑顿(HThornton)最早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思想,后来他的观点被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DRicardo)所吸收,并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集大成,由此形成了纸币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学说。
(一)购买力平价学说的核心内容
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主要观点是: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币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而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本币在国内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对比关系,决定了汇率的高低和变动。换言之,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支配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
(二)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假定条件  
                  
 第二节 汉堡价差说明啥:购买力平价学说(2)
 购买力平价学说最重要的假设条件是:在国际范围内,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能够成立。所谓一价定律,是指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在统一的市场下同一件商品在任何地方出售,如不考虑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利息负担和人为贸易壁垒(如关税)等因素,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币种表示的售价应该相同,因为商品交易者的套利行为(即在价格低的地方买进和在价格高的地方卖出)最终会使各处的价格趋于一致。
另外,购买力平价学说还假定:物价与汇率是单向的因果关系(不考虑汇率对物价的影响)、货币中性(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不影响产量、产业结构、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实际经济变量——这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基本命题)、不考虑对汇率的预期等因素。由这些假设条件可以看出,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
二、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两种形式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最典型的形式,其基本观点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决定的。由于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体现在商品的价格水平上,故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水平是由两国国内的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如果用e表示两国货币的汇率,Pa表示甲国的价格水平,Pb表示乙国的价格水平,则绝对购买力平价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e=Pa/Pb(21)
式(21)说明的是简单的购买力平价。由于任何国家都不止生产一种商品,因此,完整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应该用式(22)来表示:
e=∑WiPi/∑Wi*P i*(22)
式中,e是外汇汇率;i是商品;P是本国价格;W是权数;*表示外国。
例如,在美国购买某商品需要1美元,在中国购买需要7元人民币,那么,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率就是7∶1,即$1=¥7。由于价格水平可用物价指数来表示,故绝对购买力平价又可以表述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等于同种商品在各自国家的物价指数之比。
将式(21)变形,可以得到:
Pa=Pbe(23)
绝对购买力平价实际上是“一价定律”的扩展。假定汇率是1美元兑8元人民币,绝对购买力平价为$1=¥7,则人民币定值过低,美元定值相对过高。在自由国际贸易情况下,就会出现将商品从中国运到美国的行为,即进出口商在中国以14元人民币的价格买入某种商品,运到美国出售获得2美元,再以1美元兑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回16元人民币,净赚2元人民币。进出口商不断卖出美元和买进人民币,势必使得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直到实际汇率与绝对购买力平价一致,上述套利活动才会停止。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汇率的涨落归因于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卡塞尔(GCassel)认为,在计算绝对购买力平价时,首先必须获得两国物价水平的数据(1916),但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而两国的物价指数或通货膨胀率,则比较容易获得。因此,利用同一时期两国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关系,能够更为方便地确定汇率,这种方法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其公式为:  
                  
 第二节 汉堡价差说明啥:购买力平价学说(3)
 e*=e[(P*b/Pb)/(P*a/Pa)](24)
式中,e*是新平价;e是旧平价;Pa 、Pb是两国基期的物价水平;P*a、P*b是两国计算期的物价水平;P*a/Pa是甲国基期对计算期的物价指数; P*b/Pb是乙国基期对计算期的物价指数。假如,美元对人民币的基期汇率是$1=¥8,在计算期美国物价指数自100涨至200,中国的物价指数自100涨至300。由于物价发生变动,基期汇率已不符合双方的购买力平价,所以汇率要发生变动,新的汇率应该为:
e*=($1/¥8)[(200/100)/(300/100)]=$1/¥12
因而1美元兑12元人民币就是新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考虑了两个时点内的物价水平及汇率的变动。人们一般把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化看成是通货膨胀率,因此,相对购买力平价也可用另一个公式来表达:
(et*…et…1)/et…1=πa; t…πb; t(25)
式中;πa; t是甲国从t…1到t这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率,πb; t是乙国从t…1到t这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率。式(25)的含义为:汇率百分比变化等于国内外通货膨胀率之差。
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即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绝对形式和相对形式)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如下区别:①绝对购买力平价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汇率,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反映某段时间内的汇率;②绝对购买力平价反映价格的绝对水平,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反映价格的变动率;③绝对购买力平价主要解释汇率决定的基础,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主要解释汇率变动的原因;④绝对购买力平价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正确的,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也是正确的,但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正确的,并不一定表明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正确的(因为资本流动和政府干预等因素,使得e的水平可能不等于Pa/Pb)。
三、购买力平价学说简评
购买力平价理论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说明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也决定汇率,揭示了通货膨胀与汇率间的关系。购买力平价学说从货币的基本功能(购买力)出发,利用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对汇率与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的关系作出描述,便于政府制定汇率政策和人们计算均衡汇率。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短期内,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都不成立。但一些学者使用长期的样本数据(同时包括固定汇率制期间和浮动汇率制期间),得出的结果支持相对购买力平价在长期内成立。
所谓均衡汇率是指能导致经常项目的差额正好等于资本项目的差额,从而使一国国际收支的净差额等于零或接近零的汇率。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传统的购买力平价学说将汇率与物价水平关系放在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对比上,而实际上,对汇率产生影响的仅仅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对比。套利活动可能使同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趋于相等,但对于非贸易商品来说则不可能。 ②使用购买力平价学说预测长期均衡汇率,会因所选取的基期汇率不同而发生变化。假如用作分析起点的基期汇率本身不是均衡汇率,所预测的汇率就会被低估或高估。另外,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两国相对物价水平(P和P*)究竟是用消费品物价指数还是用批发价格指数来代表,卡塞尔等对此并未详尽说明,因此不同的人所作的预测可能因选取的指数不同而难以相互比较(譬如,本节开头所提到的“巨无霸指数”,就很难与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指数相提并论)。③购买力平价学说的重要假设——处于不同市场上的同类、同质商品的价格通过国际贸易会趋于相等(所谓“一价定律”),这是以自由贸易及交易成本等于零的假设为前提的。而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各种人为障碍(如关税壁垒、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以及市场上存在的垄断力量等)和自然障碍(如贸易本身所涉及的运输成本和保险费用等) 经常存在,故关于贸易商品的价格趋于相等的假设很难成立。④购买力平价学说仅仅基于货币性经济变量来分析,而将实际性经济变量以及人们的预期心理因素都置于视野之外,使其在解释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时变得苍白无力。譬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建立,使得世界石油市场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从而导致了石油输出国的货币汇率升值,而对进口石油依赖较大的国家的货币则面临贬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