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有侨民包括神父、牧师等全部关入集中营。  据侯仁之《燕京大学被封前后的片断回忆》一文记载:教会学校中,纯粹由英美人主持校政的全部停办了,如燕京大学(美国人司徒雷登主持);又如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美国人胡恒德主持);以及崇德中学等这些跟美国有关联的学校,全部封门停办了。司徒雷登等人都送进了日军集中营。燕京大学封门之后,一时学生、教授、工作人员等无处可去。失学、失业,交通阻隔,又不能一下子全撤退到大后方;即使有能力南下,也不能一下子撤离,要秘密离开北平,辗转越过封锁线,还要有人带路,冒着生命危险。而且当时南下到后方去,或走河南、安徽,或走浙江西面,或走水路温州……都要找到关系才能走。  后来燕京大学师生虽有一部分到了四川成都又办起“华西燕京大学”,但另一部分还留在北平市。一些学生分别进了其他院校,如辅仁(法国教会大学)或中国大学;教授中有些逃亡到了南方,有的到辅仁大学教书,政治系张东荪、新闻系刘豁轩等人到了中国大学;也有到伪北大任教的,如容庚。  在这期间,好多教授还被日本侵略军逮捕关过监狱。1941年12月8日早晨,阴霾笼罩北平,日本侵略军从西苑兵营奔赴海淀,包围并占领燕京大学,对在校师生实行“甄别”,随后将大部分师生逐出校门。15名教职员及十余名学生先后遭到逮捕,被逮捕的教职员是:司徒雷登、陆志韦、张东荪、赵紫宸、蔡一谔、周学章、洪煨莲、邓之诚、陈其田、侯仁之、林嘉通、赵承信、萧正谊、刘豁轩等,他们被关押到北平炮局日本宪兵队监狱。  被逐出校园的师生,有些陆续潜往内地,到四川成都进入华西燕京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11)
贫贱能否移,威武能否屈  1942年以后最艰难的岁月中,用玉米茎、豆饼、花生皮、各种“仓底”等磨成的“混合面”,也就是从前喂牲口都不如的东西,配给供应,成为北平老百姓通常的食物。儿女多的一些人家,即以一等教授之尊,想每餐吃一碗素汤面或两三个芝麻酱烧饼,也都要煞费苦心,很难办到。  冯承钧先生是国内外闻名的历史学家,瘫痪在病床上,形容憔悴。但为了生活,为了学术,也为了青年,还要支撑着上课。同学们就到他家中,围着病床听先生用微弱的声音讲授《西域史》,这正是吃混合面年代的事;其后不久,先生就去世了。  《中原音韵》的作者、著名音韵学专家赵荫堂先生,穷得整个冬天只穿一件破羊皮袍子,破羊皮像面条一样从袖口落下来。上课时不好意思,一会儿塞进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哩哩啦啦,弄个不停。几支最次的卷烟,还要限制定量同夫人分着吸,而且常常为此争吵。  甲骨、金石学专家容庚老先生,到学校去坐不起车,冬天顶着大北风,骑着破自行车,从宣武门外老墙根东莞会馆到沙滩上课。  鲍文蔚先生在沙滩文学院做法文系主任,家搬到东板桥小胡同中,再也用不起厨子、女佣等,只好委屈鲍师母自己亲手做饭。先生也无钱坐车,只好天天“开步走”去上课了。  只有周作人、钱稻荪等个别教授投靠伪政权当了奴才,过着奢侈的生活,成为可耻的汉奸。  抗战后期水深火热  日伪机关对一些职员每月配给半袋面粉,勉强维持活命。每月配给伪师范大学1200袋面粉,但不给大米。所以师大伙食最好的就是馒头,早起不能吃稀饭,只能吃疙瘩汤。1100多名穷苦学生,加一些职员、工友,靠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农民的粮食之后施舍的这一些残余过日子。混合面蒸出窝头是灰色的,吃到嘴里如嚼花生皮等物,难以下咽。  1942年下半年起,日本侵略者扩大战场,物资缺乏,伪联银券开始猛烈贬值,物价大涨,粮食极为困难。到年底,玉米面已涨到每斤1元5角,较“七七”事变前上涨20—30倍,较沦陷第三年1939年上涨11倍。  乱世物价不停上涨。1943年春夏之交,农村青黄不接,粮食最紧张时,北京粮市官价:小米每石285元,玉米每石195元,高粱每石234元,黑豆每石183元。但均“有行无市,有市无货”。各粮店前柜放的都是空笸箩,按照限定的“官价”压根儿买不到。粮食都秘密藏起,通过熟人卖高价,囤积居奇的粮商都大发其财。  1944年夏天,玉米面涨价到每斤5元,不久又涨价到5元8角,小米涨价到每斤6元,大米每斤22元,油每斤45元……其他物价,也同步飞涨。  1942年到1945年北平知识阶层的经济生活状况,我们还可以从当时保留下来的一些书信中得到第一手历史资料。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载有1942年5月15日傅增湘从北平给张元济的信中说:  “弟私藏弘治本《宛陵集》,欲得番银(陈注:日本钱)千番,不过易米六、七石耳,兄能为我玉成之否?”每石米156斤,六七石米即1000斤米左右,说明当时每斤米价格为一元联银券。1943年3月信中说:“笔耕亦我辈本色,但倚以为生,亦未易言……惟物价大昂,字价亦应增加耳。”信中“大昂”二字,其猛涨可知矣。  1944年1‘月信中说:“今年北方物价增至十倍,人人皆知穷困。家用从前月费六百金,今乃至五千余金。而一切日用皆刻苦万状。往往当食而叹……送舍妹全家回川,行七十日而抵渝。用至一万四五千金。了一心事,不然粮贵至此,亦养不活矣!”这是著名藏书园老人的经济情况,至于一般小职员等,则无不挣扎在饥饿线上。  1944年至1945年,日伪经济趋进最后崩溃。联银券发行“孔子像”与“天坛图案”的500元大钞,民间流行顺口溜道:孔子逛天坛,五百当一元;千元一出现,小鬼就完蛋!1945年7月,玉米面每斤价1000至1400元。  联银券千元面额大钞,印好尚未出笼,日本已投降了。日本投降,北平市民无限欢欣,但这欢欣也只是暂时的。过了没有多久,重庆接收大员陆续到了北平,老百姓手中的伪联银券要兑换成重庆政府的法币、关金券。1945年11月,中央银行公布伪联币按5∶1的比例折合法币,北平的物价随之应声上涨,人民的经济利益又遭到盘剥。中共根据地的供给制中共根据地的供给制  从1927年秋,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开始,中共部队和机关就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根据地的企业有的实行完全供给制,有的实行供给制—工资混合制。供给制下的人数,在土地革命时期有几十万人,抗日战争时期上百万人,解放战争时期扩展到几百万人。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简称“苏区”,乃是农民起义的地方割据政权,红军日益壮大。1932年中###委发布训令,统一规定红军部队伙食费每人每日大洋1角,或口粮1斤6两(旧秤1斤=16两),菜金3分钱,相当于每月3银圆(约合今人民币90元)。出差人员伙食费每人每日大洋2角(约合今人民币6元)。

抗日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12)
零用费数目,指挥员与战斗员同等,但不定期发放。什么时候发放呢?通常是在采用武装暴力打土豪以后,也就是采用农民起义传统的“水浒英雄”劫富济贫方式以后,基本上平均分配战利品。对于专业人员(医生、电报员、机修工等)每月津贴不超过大洋1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30元)。中央和地方的干部待遇略低于部队。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种分配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填饱肚子的生存问题,而并不保证“穿衣、住房”的条件。基本概念是“民以食为天”。  跟30年代的城市相比,这样的生活水准是较低的,但要是跟当地(特别是赤贫地区)一般饥民相比,这样的生活就可以满意了。  在苏区供给制下生活的文化人有瞿秋白、冯雪峰等,以及后来跟鲁迅笔战的杨邨人等。。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共根据地的供给制(1)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供给制  1937年9月,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财政部制定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供给制标准”为:分区、县、乡各级干部,一律每人每月生活费3圆9角,计粮食2圆、菜金9角、津贴1圆。1938年8月,陕甘宁特区财政厅规定调整津贴标准,分为五等,从“分区专员”以下分别为:4圆、2圆5角、2圆、1圆5角、1圆。  1939年1月,八路军参谋部规定各机关部队的供给制标准为——  粮食标准分两种:每人每日1斤半(合750克),1斤4两(合625克);  菜金标准,按人员类别分四种:每人每日4分、5分、7分、1角;  夜间工作的报务员等,每人每月发给夜餐费1元5角;  生活津贴分四等:  (1) 最高一级,主席、参谋长、政委、局长等,每月5元;  (2) 处主任、科长、团营级干部等,每月4元;  (3) 股长、科员、译报员、秘书、连级干部等,每月3元;  (4) 文书、管理员、教员、排级干部等,每月2元;  (5) 最低一级,勤杂人员、战士等,每月1元。  按照日用品的购买力,当时(抗战头两年)法币1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5—20元。但1939年以后全国各地物价飞涨,货币迅速贬值,供给制的标准则改为以实物计算。  在游击区,由于抗日游击队的流动性很大,缺乏比较固定的经费来源,因此,没有也不可能有比较固定的供给标准。  1940—1941年是抗战最艰苦的两年,也是边区部队、机关工作人员物质生活上最艰苦的两年。在日本帝国主义“扫荡”、国民党封锁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下,抗日根据地的财政遭到了极大的困难。  毛泽东在1942年写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回顾当时的困难情况时说,我们曾经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但是,我英勇的解放区全体军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事业,一方面组织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救”。在陕甘宁边区,生产范围以农业、蔬菜、畜牧为主,也经营一些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  自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后,其他各根据地凡有条件的,都程度不同地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渡过了1940—1942年的严重困难时期,适当解决了机关、部队的生活需要,基本保证了部队指战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  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3年1月间,还规定了如下的自给标准:  机关自给方面:(1)九个月以上的蔬菜;(2)每人每月肉2斤,调料6元;(3)每人每年过年过节肉2斤;(4)每人熟毛斤,单鞋1双,衬衣1件,肥皂两条;(5)每人每年文化娱乐费50元,修理补充费120元;(6)照顾小厨房待遇的病号所需的开支,个人自给方面:毛巾两条,牙刷两把,精盐4两(125克),单鞋1双,袜子2双,用公家发的熟毛打成毛衣1件,毛袜1双。  毛泽东1943年11月在《组织起来》一文中说:边区的军队,今年凡有地的,做到每个战士平均种地十八亩,吃的菜、肉、油,穿的棉衣、毛衣、鞋袜,住的窑洞、房屋,开会的大小礼堂,日用的桌椅板凳,纸张笔墨,烧的柴火、木炭、石炭,差不多一切都可以自己造,自己办。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引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2页)  奔赴延安的文化人  抗战开始后,延安是流浪各地的左翼文化人向往的地方。林斤澜写道:“萧军到达延安,一度离开,后来又返回延安。”据徐懋庸回忆:“1938年3月下旬,我和萧军、何思敬等文化人刚到延安,丁玲带领战地服务团(包括塞克、聂绀弩等)也从山西回来;一天晚上,毛泽东、张闻天、张国焘、康生等举行宴会,欢迎我们这几个新来延安的文化人。……”  丁玲1940年所写的《入伍》一文记载:“前方战士对一般文化人(和没有固定工作、来参观的文人)俗呼为新闻记”,就是“战地新闻记者”的简称。1940年以后一直在《新华日报》担任记者的李普回忆: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通常称呼他们这些有一定水平的记者们为“文化人”。(引自李普:《用第三人称的自述》)  1941年以后,更多的左翼文化人如艾青夫妇、欧阳山夫妇、罗烽夫妇等,从重庆等国统区转移到了延安。丁玲回忆1942年春在延安时,贺龙将军来到“文抗”(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窑洞里看望丁玲、艾青、白朗、罗烽等,贺龙表达了“对文化人、对文工团员的关心、爱护。”(引自《元帅呵,我想念您》一文)当时的延安,正高扬鲁迅的旗帜,毛泽东亲自发起创立“鲁迅艺术学院”,以后又成立了“鲁迅研究会”等等,这就更鼓励了这些热血青年、左翼文化人。  供给制乃为“战时共产主义”的生命线。  延安时期的中###员都是“职业革命家”,就是以革命为职业(工作)、靠革命吃饭的干部。文化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以后吃了革命的小米饭,就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从此参加了革命也就是参加了工作,被纳入一个“单位”里接受组织领导、思想改造。后来几十年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干部们填写履历表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栏目乃是“何时何地参加革命”或“何时何地参加工作”的资历,这是评定该干部的“供给制”待遇的一个首要因素。“单位”制度源于对革命队伍的特殊管理体制,其中经济生活的管理采用供给制。在革命队伍里,“组织”专指党的组织,而“单位”就是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层层机构、具体部门。全体公职人员都在组织安排下的某个单位之中。党、军、政的机关和群众团体、公营企事业,都是革命队伍一元化组织的不同职能部分。革命队伍中的成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其范围扩展到衣、食、住、行、学,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依照个人职务和资历,定出不同等级(大灶、中灶、小灶)的供给标准。供给制确定了个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不仅物质生活、还有政治待遇都依赖于“公家”的分配,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其经济基础就是供给制。饭碗是组织给的,一切依靠组织;离开组织不仅没有饭吃,还可能沦为反党分子。供给制保证了铁的纪律。 。。

中共根据地的供给制(2)
延安“鲁艺”的经济生活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起初名为鲁迅艺术学院,通称鲁艺)创建于1938年4月,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结束,共存在八年。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聘冼星海来任教。冼星海夫妇到延安后,受到“敬若上宾”的待遇,住进延安最好的西北旅舍。遭到敌机轰炸之后,他就搬到鲁艺去了。  冼星海在鲁艺担任音乐课程,分配到两孔比较好的窑洞居住。从前他以为窑洞又脏又局促,可能就像城市贫民的地窖。但实际并不尽然,跟上海石库门楼房的亭子间相比,窑洞里空气充足,光线也够,不同的只是天花板(应说“天花土”)是穹形的。后来他更体验到窑洞里面冬暖夏凉的好处。冼星海夫妇开始也吃小米饭了,“这饭不好吃,看来金黄可爱,可是吃起来没有味道,粗糙还杂着壳,我吃一碗就吃不下去了,以后吃了很久才吃惯。各方面的生活我也跟他们一样,我开始学过简单的生活。”  冼星海回忆,他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日常生活是这样:“一早起床,除了每天三顿饭和晚饭后二小时左右的自由活动,其余都是工作和学习。他们似乎很忙,各人的事好像总做不完,我住在窑洞里,同事、同学常常来看我,我也到他们的窑洞里去。他们窑里布置简单,一张桌子,一铺床,几本或几十本书和纸张笔墨之类,墙上挂些木刻或从报章上剪下来的图片,此外就没有什么了。大家穿着棉军装,留了发却不梳不理。”(见冼星海:《到了新天地》,原载1940年延安《中国青年》2卷8期)生活既安定下来,他就开始写《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冼星海的学生陆友回忆说:“1938年秋,冼星海到延安鲁艺任教。正逢鲁艺第二期音乐系学员将结业,他热情地向同学们作了数次音乐讲座,深受同学们欢迎。第三期音乐系开学之初,我被留校工作,因与先生相识,系领导及党支部要我对先生多加照顾。他与夫人钱韵玲住在西坡面东的两孔窑洞,我常去问候。他对当时延安艰苦的生活是适应的。每当谈起生活,他总是说:‘可以了,要革命就不能怕苦嘛!’有时还风趣地说:‘我的待遇比你们高多了。’这是指当时供给制时他每月可领到五元津贴作零花钱;而我们学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每月是一元二角。有时先生还端出一小锅红烧肉说:尝尝吧,这是韵玲给我烧的营养品。”(见陆友:《充满乐感的人——忆冼星海同志》,参看《延安鲁艺回忆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从上海来的周扬,起初担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后又当了鲁艺副院长。何其芳、沙汀、舒群、严文井、周立波都在鲁艺文学系任教,后来,舒群、何其芳都当过文学系主任,张庚是戏剧系主任,吕骥是音乐系主任。  李焕之在《向往与追求》一文中回忆了他于1938年8月4日初进鲁艺时的情况:  “窑洞,多么别致的集体宿舍,班长把我安排在靠窗的第一个床位上。我没有被子,只有一条线毯,那还是离开香港时朋友张廖之送我的,它陪伴了我北上的旅程。好在八月的气候还很热,但夜里就有点凉了。我把一块黄斜纹布当床单,把书和衣服当枕头。吃过午饭,天气好极了,明亮而炎热的太阳晒满了窑洞门前的空地。同学们都纷纷上炕睡午觉,我在南方生活惯了,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于是抱着普劳特的《和声学》坐到窑洞前有阴凉的地方,准备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但是,赤日炎炎正好眠,看来在北方生活,不午睡是不行的。”  杜粹远在《忆鲁艺》一文中写道:“我1938年9月2日由陕北公学考入鲁艺二期音乐系。对于我这个到革命圣地延安不久的幼稚的中学生,一切都新鲜。我们的生活很简朴,每人一块小木板可以做桌子,又可以当凳子。上大课或开全院大会,我们就坐在小木板上听课,有时还拿着砖头垫高坐,或干脆坐在地上,全神贯注地听课。吃饭就用茶缸;在会餐时,洗脸盆还是用来盛肉菜的大餐具。每月一块多钱的津贴费,买些日用品。有时大家凑钱到各机关合作社的饭馆去会餐解馋。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而且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我们欢乐的歌声。早晨上操,我们练习爬山,谁先登上山头,就为下边的同志加油。谁生病,厨房就做病号饭,做碗面条,煮个荷包蛋。彼此之间像兄弟姐妹一样,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革命大家庭中。”  1939年初,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鲁艺全校教职员工上山开荒。身体不好的同志留下干轻活……后来,劳动生产的门类扩大了,就不让女同志做重体力,组织女同志织毛衣、纺线,最快的一天可织一条毛裤,纺四两一等线。  延安平地少,蔬菜种的不多,做不到一天一人一斤菜,就采野菜补充。  延安的冬季是很冷的,白天学习室里有盆炭火倒还可以;但由于一天只发一斤多木炭,晚上必须熄火,一到夜里,盆、罐的水都结成冰块。我们虽然睡的是炕,但不能烧火,凉炕越睡越冷,所以一入冬就必须打草垫子才行。大家在附近山坡上打草,忙了半天,割回很少的蒿草。蒿草不如茅草暖和,很多同学拿了刀和绳子去,看到了好大一片茅草地,草又高又密,……每个炕上铺一层厚厚软软的草,晚上大家睡了一个香甜的觉。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共根据地的供给制(3)
1940年深秋,学校组织人员上山烧炭,延安冬天取暖主要靠木炭,需要抽身强力壮的男同学去完成这个任务。上山烧木炭很艰苦,要在山上居住,饮食、交通都很不方便,再加上缺少结实耐磨的衣服和鞋,有的连袜子都没有(引自丁炬《对徐徐同志的回忆与思念》一文)。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8)的供给制  接近抗战胜利时,各根据地都拟订了比较完善的供给制度,规定:  (1) 衣着方面,供给单、棉、衬衣和鞋袜,以至毛衣、大衣;  (2) 伙食方面,供给粮、菜、油、盐、肉、炭。这就基本上达到了“温、饱”的生存保障。  (3) 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供给牙刷、精盐、肥皂、草帽,学习用的笔、墨、纸张、书报。  (4) 病号除免费治疗或入休养所外,还发给营养补助。年老体弱的发给保健费。  女同志生育,除发给生育费外,还提高其伙食标准。对于女干部所生婴儿则发给衣被所需的布及棉花,还规定发给奶费;需要请人照顾的,发给保姆费或免费住托儿所、幼儿园;幼儿达到入学年龄,可以免费入学,生活费用全由公家负责。革命军人及工作人员的家属,凡在解放区内居住而又不能生产自给的,当地负责组织群众代耕;随同干部同居的,则帮助安排适当的工作或组织生产,生活困难时,给予适当的补助。  在供给标准上,也因工作上和实际生活上的需要,由没有差别而逐渐有所差别,如一些负责同志吃中、小灶伙食,电台人员发夜餐费,对老弱妇孺伤病员的伙食、津贴从优,发给技术人员较高的津贴等。  晋绥边区的供给标准  1944年9月19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颁发的供给标准为:  (1) 口粮(每人每天):军队系统小米1斤8两(750克);政、民系统的干部小米1斤6两(克);交通员、战士等小米1斤8两。  (2) 伙食(菜金,每人每月):大灶肉2斤,油15两(克),盐1斤,菜45斤,炭45斤(烧木炭者加倍);小灶肉4斤,油1斤8两,盐2斤,菜45斤,炭75斤(烧木炭者加倍)。  (3) 政、民系统津贴(每人每月):行署正副主任小米3斗(每斗26斤,共39公斤),临时参政会正副议长、驻会委员、行政委员小米2斗。专署专员、行署处长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发本币,专员、行署处长津贴25元,县长、专署行署科长等20元,区长、县政府科长等15元,战士、班长等5元。  (4) 妇女卫生费:女干部生育时,除统筹部分发给标准布1匹、棉花2斤外,由各所在机关自给鸡3只、红糖斤(750克)、鸡蛋60个、麻纸300张(双生子除布、棉花外,其余加倍发给),并在产前一个月、产后一个月,享有小灶标准待遇。  新四军的供给标准  1945年1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规定的供给标准,例举主要项目如下——  口粮(每人每天)  机关人员白米1斤8两(750克);部队人员白米1斤10两(克);机炮部队、军工厂人员、教导队、海防队白米1斤12两(875克)。  伙食费(口粮在外)  菜金:兵团每人每天蔬菜2斤,油5钱(克),盐5钱,柴斤,烧茶、洗澡、洗脚、洗衣服用柴1斤,也就是每人每月食油、食盐各15两(克)不到1斤(旧秤1斤=16两),折价开支。  肉金:主力兵团每人每月肉1斤,按市价实报实销。并规定每月1日、16日集体购食,非特殊情形者不得发现钱。地方兵团主力每人每月肉12两(375克),区常备队以下斤。  津贴费  普通津贴:主力兵团每人每月按20斤米定价发给,地方兵团主力按10斤、区常备队以下按6斤发给,并规定每月25日发(每斤米约合今人民币元)。  肥皂:4至9月每月一块,其他各月每月半块。此外,妇女每月草纸50张。  干部保健:排以上干部实行普通保健,每人每月供给的数目为:排级,猪油斤;连、营级,猪油1斤,猪肉1斤;团级,猪油1斤,猪肉2斤,鸡蛋30只;师级,猪油1斤,猪肉4斤,鸡蛋90只。  以上猪油、猪肉、鸡蛋按定价折钱,与津贴费同时发给。  服装  根据经济条件、物质来源和部队必需之实际情形发给。原则上每人每年发制服两套,衬衣两件,棉制服1套,棉背心1件,被毯二年1床,饭包袋1只,弹袋1条,米袋1条,雨伞1把,饭碗1只,布鞋6双,袜子4双,毛巾4条,每班哨兵大衣一件,每个干部大衣一件,其他装具按实际情形补充之。鞋子:侦察员、便衣通讯员、特务长每年12双,武装通讯员每年8双。  供给标准的上下浮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地区和部队的供给标准有所提高。如有的地区在原有的大灶、小灶外,增加了中灶待遇,规定县级地方干部和部队的分区级政委等享受。中灶的供给标准,油、肉较大灶多一些,细粮比重也多一些。  1946年6月,国民党政权发动全面内战。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战场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人力、物力的消耗大为增加。各解放区都适当降低了供给标准,以节省开支。如晋绥边区在“节衣缩食,照顾前方,照顾战士,照顾群众”的原则下,取消了中、小灶待遇,在一段时间内取消了干部服装的供给,停发后方党、政、军干部的被服和日用品,取消一般的保健费,各类人员的伙食标准也有所降低。山东地区规定,除主食外,取消一切粮食开支;主食定量也有所降低,服装有所减少。菜金,主力部队由公家供给,地方部队供给一半,地方机关全部自给。同时,还降低了灶别标准,原来吃小灶的改吃中灶,吃中灶的改吃大灶。办公费、特别费等由各单位自己解决。

中共根据地的供给制(4)
此后,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经济情况好转,供给标准又逐步有所提高。  全国统一的供给标准  1948年12月,中央军委后勤部在综合各解放区供给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发了全国统一的供给标准。以华北地区几项主要供给标准为例:  1。 伙食标准(每人日标准)  野战军:菜金——菜1斤(公斤),油5钱(克),盐5钱(克),肉5钱(克);粮食——小米28两(875克)。  地方军:菜金——菜1斤,油4钱(克),盐5钱,肉4钱;粮食——小米26两(8克)。  后方机关:菜金——菜1斤,油3钱(克),盐5钱,肉3钱;粮食——小米斤即24两(750克)。  中灶伙食标准:菜金——菜1斤,油5钱,盐5钱,肉2两(克);粮食——小米26两。  中灶的优惠主要体现在肉类食品方面:野战军每月15两(克),地方军每月12两(375克),后方机关每月9两(克),而中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