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一桶金-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应该是两个分离进行的工作,可现在都落在了我一个人的头上,有人就说我老方即在卖新光厂又在找人买新光厂,好像这新光厂已成了我的了,这话不受听,但却很在理。这是很不妥当的,很多人都对此有怨言。”

  周副市长思索片刻道:“新光厂的情况你最了解,各级领导对你也是信任的,改制方案由你说了算。改制必须进行到底。至于步骤,买卖都由你一人操办的确不妥,程序一定要合理合法;清产核资和对职工的清偿工作,应该由企业局来提领口,你主要负责新企业的重组工作才恰当。”

  “我一直是这个意思,可现在的乡镇企业局,已经形同虚设,根本就派不出人来。”

  “这个我来安排。现在说说你的问题。”

  “嗨,就是小金库和避税的问题嘛!哪个企业不合理避税?说到小金库,哪能什么开支都摆得进账?听说有人把我告了。告了也好,过去我经常为这些事担忧,有时候弄得我连觉也睡不好。告了,就一了百了了。反正我没有往自己兜里装一分钱,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省得我没日没了地担忧。”

  “这个问题我可要告诉你:如果个人在里面有什么沾染,那就要追究个人的责任,该承担什么责任推卸不了;如果个人没有沾染,那是企业行为,公事公办,该补交的税款还得补交。现在的问题是,家里面的烂摊子,你打算怎么收拾?”

  “有市领导的支持,这个摊子我还收拾得了。”

  “你有把握找到新的投资人吗?”

  “不敢说有把握,但事在人为嘛!”

  “改革总是有阻力的。你要大胆工作。但也要注意方法,程序也要说得过去,一定不能发生群体上访等事件;改制是大事,办好企业是大事,社会稳定更是大事。要把握好这些分寸。中国的企业家,不关心政治可不行啊,老方。有什么困难多联系。”

  这样汇报工作,无疑正是方洪涛预想的情形,使他好比吃了定心汤圆,心里踏实了许多。他在心里暗下决心:再大的困难也要上,也要把企业的改制工作进行彻底。

  一俊遮百丑。其实,方洪涛心里很清楚,改制是否成功,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迂回前进(1)
新光厂事件,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原打算购买新光厂大部份股权的一家当地公司,很快做出反应,那就是放弃并购计划。

  “你可要考虑好,如果你现在退出,就再也没有机会进来了。”

  “当然考虑好了。”

  “我也不会再找你,我想,你也不会再回头了。”

  “方洪涛,这是肯定的。但我们还是朋友。”

  “当然,当然,我们还是朋友。”

  这就是方洪涛与投资方的最后一次谈话,标志着新光厂的第一次重组就这么简单地失败了。新光厂事件,在投资人心里埋下一些阴影,也会给今后的重组工作带来麻烦。

  没过几天,几家供应新光厂原材料的公司上门催债,要求见方洪涛,并打听方洪涛是否下台了。看那样子,他们唯恐方洪涛下台。郑书记急忙解释和承诺:方洪涛不会下台,你们的资金在新光厂是安全的。

  新光厂面临的形势一天比一天更为严峻。如果有一家债主采取诉讼程序追讨欠款,新光厂便会在接二连三的诉讼中瘫痪。

  最后,方洪涛还是和债主们坐在了一起。

  “新光厂正在改制,困难只是暂时的。这么几百号人要吃饭,背后有政府的支持,我老方也跑不了,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新光厂都死不了。大家对此要有信心。如果你们没有信心,新光厂的未来就难说了。新光厂没有未来,你们能得到什么?债权难以保障,而且会失去一个财源,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老方的态度是诚恳,不仅为新光厂开拓,也为债权人着想,并且能从大局和长远着眼,让人不得不买他的帐。

  “老方,我们信你。愿意和你一起度过难关。”

  一旦有人松口,其它债主也不得已地跟着来。不到万不得已,债权也不愿意打官司。于是,凭着方洪涛的气度和以往的信誉,只需几句话,就把债主们拉上了自己的船。不过,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危机。老方的手腕再高,也只能缓解新光厂的病痛;病根不除,新光厂的危机依然存在。

  内外交困,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改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的成员们,一个个忧心忡忡,焦头烂额。市领导也担心,新光厂的最佳改制方案会因为职工闹事而流产。

  事到如今,这也是方洪涛意料之中甚至希望看到的情形。摊子越烂,收拾起来虽然越麻烦,但方洪涛手上的筹码也更重,也更能体现他的份量和水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迂回前进(2)
新光厂的大门虽然打开了,但一大半职工都没有上班。他们聚集在厂区,就是不开工。他们本来就是计件工,过去一直是来去自由。在他们看来,一天两天不开工,新光厂垮不了,自己也错不到哪里去。

  主张人人持股的职工,见试图购买新光厂的公司退出,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并不反对企业改制,只是对改制方案持不同意见,这是允许的,与阻挠改制沾不了边。于是,他们要坚持下去,要作最后的努力。但到了眼前这种僵持局面,多数职工也弄不清楚目前的状况究竟是好事还是坏。看不到前途的人,只好跟着别人瞎起哄,到了影响事态发展的关键时刻,自己也会摇摆不定而陷入茫然之中。他们会重新观望,根据别人的行为做出新的判断,然后再一次人云亦云。

  消极抵抗复工、企业改制没有明显进展,这样地僵持下去,不是办法。职工对这种僵局,也有些不耐烦了。不过,做什么事都一窝蜂,不仅局面混乱,在决定具体问题时也难保持意见一致。“过去的职工代表大会,成员都是中层干部在担任,他们不能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我们应该选出自己的代表,人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这样才更有利于表达和执行大家的意愿。”有人的这个想法一出,立刻得到了多数人的响应。于是,新光厂事件的激进分子自发选出了四位职工代表,有人戏称新光厂的“四人邦”出现了。

  职工自发选出的四个代表,首先都是敢做敢为的人,其次在大家眼里也是头脑的人。突然间成了职工代表,自己也感觉到肩上有了责任,对新光厂的以及全体职工的命运,也有了发言权,于是立即开展工作,要求就企业改制与工作组对话。

  这类群体事件,总少不了关键人物的煽动和组织。新光厂事件也不例外,“四人邦”中,冲在最前面,声音最响,跳得最高的一个年轻人,名叫高军。高军就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和煽动者。选出“自己的职工体表”的建议,就是由他提出的。他年轻,冲动,讲哥们义气,身材瘦小但好打抱不平。一双懒懒的小眼睛,常常流露出藐视一切的神态;说话时常常咬牙切齿,也算是能说会道,对心里想说的东西决不捏着藏着。他的号召力在于,敢于承担责任,扬言任何祸事都可以由自己一个人担当。另外,他有一句叫得很响的口号:“他们是为了发财而斗争,我们是为了生存而斗争!”这样的口号,在特殊情况下非常具有煽动性。乱世出英雄,新光厂面临的情况如同所谓的“乱世”,高军便应运而生,做起英雄来。他敢说敢为,加之背后的幕僚不断提醒他不要说过头话和不做违法的事,他便感到自己成了正义的化身。因此,他在新光厂的这次动荡中,如鱼得水,几乎能一呼百应。

  “我们要参与到企业改制的全过程中,要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职工的意愿,保护职工利益。这样,我们才能掌握主动权。”

  “有道理。不能让他们几爷子随便乱来。”

  “当然,我们不能一窝蜂的去找工作组,得有几个代表来做这件事。”

  “对对对。”

  “要是他们不答应这个要求,我们怎么办?”

  “不答应,我们随时都可以一窝蜂找工作组,向他们了解企业改制的进展情况,要他们回答职工关心的问题……”

  “嗯,这个办法好。”

  只要往什么地方一站,高军的身边总有几员大将。只要他一说话,也总有人帮腔。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臭味相同的人,总喜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子或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主流,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不会兴风作浪。高军以及他身边的人,就是企业里主流以外的一个圈子和一种力量。如果企业改制,这些人多半会下岗。他们要捍卫自己的生活,多数职工需要这种敢做敢为的人站出来说话,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闷。于是,高军身边的人越集越多,力量也随之增大。

  体改办主任、工作组组长苏皓表示欢迎对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迂回前进(3)
按照工作组进驻新光厂的分工,除企业的日常管理外,方洪涛在企业改制方面不再过问清产核资这一块,而是负责资产重组工作。由于目前企业的改制并没有根本进展,资产重组还没有眉目,接待职工代表的工作就由工作组来承担。

  职工代表拥进苏皓的办公室,一个个摆出红眉毛绿眼睛的样子。高军出口的话,也带着火药味,大有兴师问罪的味道。

  “即使不能人人持股,那么也应该重新清产核资,这是职工的根本利益。核资要准确,这是前提。”

  苏皓对眼前这些职工代表非常客气。尽可能地做到语调平和。

  “我们正在重新清产核资,结果还没有出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高军针锋相对地说,“其次是企业的卖价,企业是每一个职工的,自己要卖企业,怎么价钱要由别人说了算?”

  “企业的卖价,是由市场决定的,并不由我们说了算……”

  说到企业的卖价,其它人沉不住气了,提高声音喊叫起来。

  “市场,什么市场,是他方洪涛的市场吧?要说市场,就应该公开拍卖,那才叫做市场说了算。”

  “管他怎么清产核资,少了两千万,我们不卖。”

  “还有,既然是我们自己卖自己的企业,清产核资和给企业定价,都必须有我们职工现在选出的代表参加。”

  “就是,我们自己为自己的利益作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离谱,令大苏皓大伤脑筋,却一时又插不上话来。

  高军还有一个很私密的外绰号,叫做“高咬咬”,意思是无理也要争三分,甚至有人形容他铁钉都能咬断。高军的和他的代表们得寸进尺,尽管表明支持企业改制,但在清产核资的问题上纠缠不休,甚至蛮不讲理。苏晧这才明白,什么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对话结果很不理想,双方也不欢而散。

  从这以后,职工的对立情绪越来越激烈,并且,每天晚上都有两三百人自发地聚集在职工俱乐部,七嘴八舌地讨论如何在这次改制中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达不成一致意见,就不复工;只要坚持下去,就没有人敢来接管这个烂摊子。人人持股的方案,就可能变成现实。

  苏晧这才感觉到,新光厂的职工并不好打发;新光厂的改制,更是前途未卜。 。。

迂回前进(4)
职工闹事的第四天,方洪涛回到了新光厂。打发了债主以后,方洪涛召集了新光厂职工大会。在职工大会上,方洪涛声情并茂地对改制的必要性和他推行的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解答了职工提出的疑问。

  按方洪涛的话说,企业改制,不过是让企业换一种方式存在;而我们的职工,也只是换一种方式打工。我们常说企业是我们的,每个人都有一份,但这一份究竟是多少,得从法律的角度予以明确。这一次的企业改制,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大家在企业的资产究竟是多少。只不过,企业的性质要从集体转变为个体。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能人人持股而非要把企业卖掉呢?方洪涛的回答是:现在市场竞争激烈,而且会越来越激烈,我不敢让职工来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人人持股,也就是人人都要拿出钱来解救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我们的职工,上有老下有小,手里那点儿钱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如果让在座的人拿钱出来办企业,我老方不忍心,会感到压力太大,不敢承担这个责任。应该让有资本的人来承担企业风险。如果让企业换一个方式存在,我们多少还可以得到一些补偿,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有工做,同时又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有什么不好?让企业活下去,同时保住多数人的饭碗,这才是最重要的。人人持股,实际上就是变了花样的大锅饭,这样下来,企业只有一步步地耗死,所有的人都会失业,而且职工那点儿血汗钱也可能血本无归。当然,如果有人愿意承担风险,把改制的安置费用以购买企业的股份,或者另外再拿出钱来投资企业,那另当别论。

  解铃还需系铃人。方洪涛毕竟是新光厂的功臣,对新光厂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新光厂的前途和未来看得更加透彻。他向职工敞开了心扉,他对职工动了真情;他比所有的职工都站得更高,也看得更远,而且也兼顾了职工的根本利益。这不是一次演讲,而是一次倾诉,一次与职工间的握手和拥抱。

  新光人是朴实的,只须方洪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少人就被感动了。人们沉默了,无话可说了,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呆板起来。职工的感情是朴实的,但现实是残酷的。这次大会使多数职工明白了:企业陷入了困境,但方洪涛并没有变;他仍然是那个一心要把企业办好,一心为职工着想的老总;他不仅比一般人看得更远,也比一般人看问题更加深刻,并且能为大多数职工的长远利益着想。方洪涛就是方洪涛,他不仅有自己精明过人的地方,也有自己高尚的一面。只是,工作方法简单了一些,常常不被人理解而已。

  其实,类似的话方洪涛不是没有说过,包括在职工大会上,他也解释过自己的改制方案。但那时候工厂的形式没有现在这么严峻,人们在情感上还不能接受失去新光厂这一现实,方洪涛的话自然也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而此时此刻,现实和人们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光厂必须改朝换代这个现实已经不可避免,甚至正面临着生死的最后抉择,多数人也因此感到前途渺茫,正需要方洪涛的这番引导,需要一种思想和力量说服自己。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有一些人得靠外力的推动才能前进;这些人,就是广大的普通民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方洪涛的这次讲话,是动了真情的。他在最恰当的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说出了最恰当的话,因此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说他说服了职工,不如说他感动了职工。

  大会之后的第二天,新光厂的职工把机器开动了,整个工厂又重新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这声音是方洪涛熟悉的,也是他最乐意听到的,是完全属于他的交响曲。如果因停电或者待料,工厂寂静了,方洪涛就会愁眉不展,就会生出许多无名火来,惟有这机器的轰鸣声,才能使他心情舒展,才能使人看见他的笑脸。生活区离工厂不远,晚上也能听见机器转动的声音。听惯了这声音,没有这声音他就不能入睡。虽然他不怕职工告他的状,但他不能容忍工厂停产,不能容忍工人不做工。而工人*,机器瘫痪,无疑就如有人朝他心窝捅了一刀。听见机器声再度响起,方洪涛那多日来愁眉不展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方洪涛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绝大多数职工的支持,企业的改制就不会成功。因为,如果找不到购买新光厂的投资人,方洪涛的改制方案就会成为泡影;而一个投资人,不会仅仅去购买新光厂的未来,这就需要新光厂在最困难时候至少也要活下去。毋庸置疑,一个活着的工厂,远比一个前景光明但已经要死不活的工厂更有价值;只有广大职工开工,才能使新光厂看上去还活着。眼下,活着就是最重要的。哪怕这一口气只是喘给投资者看,哪怕每喘一口气都要付出代价,这口气也得喘下去。

迂回前进(5)
从账目上看,新光厂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小金库,近两年反映出的金额也不是职工投诉的那么多,大约有400多万元,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也都十分清楚,没有发现个人挪用或者侵占公款。应补税金大概在80万元左右。不过,在A市这样一个地方,也算是个大案子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当时是有分歧的,但相关市领导碰了头,为了新光厂的改制能顺利进行,最终做出了暂时不作追究的决定。另外,关于职工反映的经营上产品价格销售浮动大、采购钢材价格高等问题,单方面从新光厂提供的账面证据上看,不看不出有任何问题。这原本是预料中的事,但不能从中发现新光厂问题的蛛丝马迹,苏晧仍然不免有些失望。

  苏晧找到李兴宇,问这是怎么回事,“你不是说方洪涛有问题吗?如果有问题,怎么可能找不到一点迹象?”李兴宇只是摇头,没有马上作答。

  在李兴宇看来,像苏晧这样的政府机关人员,根本办不了方洪涛。没有司法介入,不可能获取证据。方洪涛不是人们期望或者想象的圣人,更不会愚蠢到普通人也能逮住他的尾巴。但从市里面的反应来看,市领导更重视的是如何稳定局面,保一方平安并把企业改制进行下去,而不是如何查办方洪涛。领导站的角度,总会比普通百姓更高,看问题也必须抓住重点、顾全大局。保住几百人的饭碗,并使新光厂重新成为纳税大户,比什么都重要。在领导层看来,要扭转目前这种被动局面,离开了方洪涛会更加困难。只有方洪涛,才能使新光厂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情况下,新光厂的问题不可能让司法介入,苏晧更不可能把方洪涛的问题搞清楚。

  “喂,老李,你连一句话都懒得说吗?”

  “你可以查方洪涛,但并不是非要查出问题来不可。没有人叫你非查出问题来不可。查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既然要查,就要认真。这是我的一贯风格。”

  “像你这样做事的人,一定不多。你可以认真,但要看风向。时机不到,仍你怎么查,也是徒劳。”

  李兴宇已决定不再搅和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事,即使在老同学面前,说的话也无关痛痒。苏晧已经看出这点,觉得再与李兴宇讨论下去也毫无意义,于是摔门而去。

  苏晧从李兴宇的办公室出来时,与方洪涛在过道上碰了一个正着。

  与方洪涛在新光厂打照面时,两人都冷漠地相互笑笑。这是一种尴尬的冷笑,由工作性质决定的。也算是打招呼,似乎也用这种冷笑告诉对方,大家都小心点儿,不要在新光厂的问题上踩虚了脚。这种照面总是那么微妙,让人感觉到这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的对抗。李兴宇说的风向,苏晧并不是看不到,但即使如此,他也非常想揭开方洪涛这个人的面纱。面对种种有关方洪涛的指责,他必须加以澄清,才能正确判断这个人是否真像领导和现实需要的那样有价值。

  两人对峙片刻,方洪涛终于在苏晧面前开口了。

  “小苏,在这里还习惯吧?”

  “可以。”

  “有空的时候,欢迎到我办公室来坐坐。”

  “肯定要来的。”

  “企业评估的事,可要抓紧点哟,这是企业改制的前期工作。”

  “我们正在核实原来的评估报告。”

  “评估定不下来,我这边的工作也不好开展。”

  方洪涛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打破了与苏晧照面的惯例。所有的麻烦事,即便交给了工作组,最后还得要由老方来捡角子。而眼前所有的一切,对方洪涛来说,都在向着他所预料甚至希望的方向发展。企业恢复了生产,他的改制方案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也最大限度地得到了职工的理解。用一句官话来说,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剩下的工作,就是为新光厂寻找合适的投资人。但这也是破解新光厂危机的关键,更大的胜利还在后面等着他老方。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苏晧不得不再一次考虑,在企业改制没有进展的情况下,是否进一步查实职工反映的一系列问题?不可一世的方洪涛,不仅仍然掌握着新光厂的命运,同时也掌控着A市企业改制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命运。他把企业改制和职工反映的问题,放在心中的天秤上掂量,而天秤上的指针,却难以停留在一个平衡点上。

雾里看花(1)
中午,美华回到家里,意外地见到了妹妹美儿。美儿正靠在沙发上看电视,见姐姐回来了,只是笑了笑,算是打个招呼。

  美儿的姐姐美华在省城开了一家专门经营钢材的公司,年经营钢材数万吨,每日都很忙碌。虽然美儿经常开着她的都市高尔夫去省城玩耍,却很少去姐姐那里。一方面因为姐姐很忙,另一方面,美儿觉得自己和姐姐在很多问题上都谈不到一块儿。美儿*活泼,美华身材修长、肤色白皙、宁静文雅,姐妹俩虽然感情不错,但模样和性格上都有很大差异,见面后有时也会不欢而散。因此,美儿的到来,使美华感到意外。

  “美儿,还是要找点事情做,整天东游西荡的总不是长久之计。”三年前,美儿把方洪涛介绍给了美华,这无疑是给美华带来了一个财神爷,美华的生意也从此飞黄腾达。但美华对妹妹的生活方式始终不满意,对妹妹的未来也表示担忧。因此,差不多每次见到美儿,美华都要教育一番美儿。往往也是从这句质朴的真理开始的。

  “姐,不要老是教训我嘛。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晓得。”天长日久,美儿这句不痒不痛话顺口而出,就把姐姐苦口婆心的热情抵消得一干而净。

  美儿爱好虚荣,喜欢时尚,抵挡不住金钱和不劳而获的诱惑,和自己的小姐妹们在胡言乱语地探讨人生时,时常羡慕某某姐妹又傍上了大款,渐渐也滋生起傍大款的梦想。跟了方洪涛,这个梦想算是实现了,但渐渐地她知道,自己终久会厌倦这种生活,似乎也正好印证了她说的“自己的事情自己晓得”,似乎又表明她完全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

  仅凭这句话,并不能消除美华的担忧。美华也向方洪涛表示过这个意思。不想,方洪涛也有着和美华同样的担忧。他可以为美儿掏腰包,多少都不论,只要拿得出来;但不可能养她一辈子,这也不是他所希望的,更不是美儿希望的。无论他多么喜欢美儿,但他非常地理智,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地将美儿据为已有,因此谈起美儿的未来时,他希望美华多关心一下美儿,并表示自己一定能够很好地处理与美儿的关系。这“很好地处理与美儿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好法?美华不得而知,但对方洪涛却有了更多的好感,对妹妹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责任。

  不论对女人还是自己的生活,智慧地摆平每一件事情,正是方洪涛的高明之处。他拥有了美儿,同时博得了美华的好感,又多了一个生意上的好伙伴。美华不仅出于对妹妹的关心,也出于对方洪涛的敬重,肩负起了教育美儿的责任。只要美儿出现在自己面前,她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易地放过她,不能仅凭她的一句话就把自己打发掉。如此以来,美儿在心里对姐姐多少起了一些反感,因此就很少去姐姐那儿了。

  美华换了拖鞋,正琢磨着这次要对美儿说些什么。不过,不等美华开口,美儿先开口了,一句话把美华说得云里雾里的。“姐,我准备到你的公司来打工,欢迎不?”

  “不是来捣乱的吧?”

  “真的,随便给我一个工作就是了,我想试一下看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工作。”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太阳怎么不可以从西边出来?”

  美华似信非信地说,“好吧,还是你先说说看,你喜欢做什么工作?”

  “先给你当秘书得了。”

  这是美儿唯一做过的工作。不过,妹妹给姐姐当秘书,美华笑了。但美儿说得很认真,不像是在开玩笑。于是道,“亏你想得出来。如果你真想做秘书,就试试吧。先陪姐姐说一会儿话再说。告诉姐姐,怎么突然想起要做事的?”

  “我不会永远过一种生活的。实际上,这一天快到了,我也早就想过了,我会认真做事的,就从今天开始吧。”

雾里看花(2)
美儿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单纯,对生活、对未来,她有自己的想法。美华有些兴奋,因为美儿就要开始新的生活了,无论她能走多远,但毕竟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正在这时,一封快递送来了。美华签了字以后,不慌不慢地打开信封,不曾料到的是,快递是方洪涛寄来的,内容是一封信和一张信用卡。美华急忙打开信,信的内容很简单:信用卡是给美儿的,请代为转交。美华不得其解地看了看信用卡,然后将信用卡将给了美儿。

  美儿似乎并不感到惊讶。她一只手拿着信用卡,轻轻地在另一只手的手心上敲打了几下,然后老练地说,“这是他的承诺……”

  “什么承诺?”

  “我和老方结束了。这几天,我常常有这种预感。当初我们有约定,虽然还没有到我们约定的时间分手,我想他一定是按照自己的承诺,结束我们的关系的。”

  这一天到来了。和方洪涛在一起,美儿是快活的,她也知道自己和方洪涛不会有结果,她不需要什么结果;这不过是一场交易,一手买卖;再说,这样地分手,本来也是一种结果。但这一天到来了,美儿仍然感到心里有些许难过。

  这难过是会很短暂的。好比我们离开了生活的惯性,会一时半会儿不习惯而已。新的生活将从此开始,新的人生也将从此开始。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新的东西更能吸引年轻人了。他们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完全仗着他们年轻,满心装着对未来的憧憬。美儿决定,不把自己和方洪涛之间的约定内容告诉任何人,也包括自己的姐姐。

  静静地坐了一阵,美儿没有再提在姐姐的公司打工的事,而是突然间急急忙忙地冲出家门,丢下如坠五里云中的美华,驾着自己的车一溜烟地消失了。

雾里看花(3)
没有费多大的劲,苏晧找到了美华金属有限公司。

  “我要见你们经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