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亮必败》编辑推荐
我们总盼望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质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实战能力太差了。
我们不讲信用,潜意识中也是受了孔明之毒:他不是曾答应东吴要归还荆州,却三番五次赖拖延,而且还“三气周瑜”,导致盟国的军事统帅一命呜呼了么?
我们急功近利,干什么事妄想一蹴而就,像极了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强攻曹魏的情形。
我们喜欢做秀,诸葛亮可以做我们的祖师。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为自己做足了形象包装。
我们出了问题便喜欢互相推诿,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早就做出了示范。他把关羽败走麦城归结为了关羽自己的问题,却把自己作为一个最高统帅应负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我们无法做到“举重若轻”,一点点针尖大的小事,也让我们耗费心神。这不就是那个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的形象写照吗?
我们为事业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诸葛亮为事业则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连起码的健康知识都不懂,怎能算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呢?
这是一部颠覆传统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缜密的历史分析,还原了诸葛亮之死的真相。
这是一部警示现代的震撼之作,书中展现思辨流畅的笔调,揭示了中国伪智慧的宿命。
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所信奉的诸葛亮神话,如同皇帝的新衣,愚弄着我们自己的心智。外国皇帝的新衣已经被外国小孩识破了,但中国丞相的旧衣却依然供奉在中国人心头。这是中国人精神中毒的集体症状,也是中国式悲哀的集中体现。
本书纵横捭阖,贯通古今,将大量现代政治、经济事件巧妙融合于历史分析中,既是一本精彩的社科读物,又是一本很好的管理教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诸葛亮必败》目录
序言
第一篇诚信缺失的代价
三气周瑜”与诸葛亮的诚信问题
盟友反目:诚信缺失的代价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当代中国的信用环境
第二篇战略固执的致命之处
细节未必决定成败
创意未必挽救命运
中国文化的战略固执
第三篇急功近利酿恶果
诸葛亮的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是民族特性吗?
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的GDP崇拜心理
第四篇耀眼光环下的绩效泡沫
“七擒孟获”使“心战”落空
赔本赚吆喝的北伐战争
弄不懂的历史功绩
现代人的赔本赚吆喝
第五篇面子工程害死人
面子工程之一:远征南蛮
面子工程之二:北伐中原
现代人的面子工程
面子工程的文化背景
诸葛亮的自我“包装”
断了退路的做秀者
企业家形象虚高的惨重代价
第六篇错把投机当投资
诸葛亮的投机之路
中国式投机
中国人炒股:一种搏傻的游戏
股市里的投机奇观:“涨停板敢死队”
职业经理人的投机冒险
产业发展救不了投机事业
第七篇雄辩之误
“舌战群儒”的逻辑推理
口舌之功的超级梦想:骂死王朗
当雄辩走向歧途
后辈人的“舌战狮城”
当代精英的“口水之战”
第八篇不能掌控身体,怎能掌控绩效?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事必躬亲的恶果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养生文化今何在?
第九篇运筹帷幄,决败千里
没有调查,怎有发言权?
不能保密,怎能安全?
错把情报送给对手
迷失情报战
商业信息战的空白点
第十篇总能为失败找到借口
谁该为关羽之死负责?
关羽本来可以不死
值得深思的现代“替罪羊”现象
第十一篇政治强人的用人迷局
诸葛亮的用人偏见
用人疑人杀魏延
过河拆桥排挤杨仪
“千里马”的悲剧
第十二篇刘备是个冤大头
看错人与读错书的根源:病急乱投医
“隆中对”:外来和尚的迷魂汤
借用外脑未必灵验
谁来考核“外来的和尚”?
第十三篇毛泽东看透了诸葛亮
毛泽东评点诸葛亮的败因
毛泽东论赤壁之战
毛泽东评点“失街亭”
毛泽东评价曹操
毛泽东评价司马懿
毛泽东与诸葛亮军事谋略之比较
《诸葛亮必败》序言(1)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下退活仲达”的故事。仿佛诸葛亮就是活神仙一般,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彻底打败司马懿,反倒被司马懿拖垮了身体,最终殒命五丈原,则是人们都不愿意提及的事情。很显然,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智慧的神像,不忍心让他有一点点破痕。遗憾的是,我们所奉信的这个神像原本就是一个虚假的智慧泡沫,而且它还侵蚀着我们的理智,使我们沉迷于伪智慧而不能自拔。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演义体小说,但人们却总喜欢把它当历史来读,并试图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于是,大多数人都掉入了伪智慧的陷阱。这个陷阱的上方便是诸葛亮——这个看似伟大实则虚妄的目标。
自《三国演义》成书到现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诸葛亮一直作为智慧的化身而被后人奉若神灵,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司马懿反倒被人们遗弃了。500年来,我们对自己飞蛾投火般追逐孔明式伪智慧的行为却浑然不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追逐伪智慧的结果便是,中国的“诸葛亮”泛滥了,却缺少了司马懿这样的精英人物。可以说,我们中《三国演义》之毒由来已久,受其毒害程度也已经很深了。
大凡中国人,有谁没中过《三国演义》的毒害呢?我们身上所隐藏的愚蠢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往往就应证了这一点。我们自身与诸葛亮伪智慧有关的缺点,至少能够列举出如下几点:
我们总盼望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质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实战能力太差了。
我们不讲信用,潜意识中也是受了孔明之毒:他不是曾答应东吴要归还荆州,却三番五次耍赖拖延,而且还“三气周瑜”,导致盟国的军事统帅一命呜呼了么?
我们急功近利,干什么事都妄想一蹴而就,像极了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强攻魏国的情形。
我们喜欢做秀,诸葛亮可以做我们的祖师。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为自己做足了形象包装。
我们出了问题便喜欢互相推诿,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早就做出了示范。他把关羽败走麦城归结为是关羽自己的问题,却把自己作为一个最高统帅应负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我们无法做到“举重若轻”,一点点针尖大的小事,也让我们耗费心神。这不就是那个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的形象写照吗?
我们为事业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诸葛亮为事业则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连起码的健康知识都不懂,怎能算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注定是要失败的,他的失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诸葛亮之所以不能战胜司马懿,不仅仅是因为其时运不济,更重要的原因他缺乏足够的智慧,他所拥有的多是些伪智慧而已。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之间的胜负原本没有悬念。就诸葛亮的自身条件来看,即使诸葛亮能多活20年,他也未必是最后的赢家。实际上,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拖垮、累倒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诸葛亮打败了司马懿,而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天真的人试图要改写历史,硬是把不是悬念的东西当作悬念去挖掘。于是,他们无限地夸张了诸葛亮的智谋,将诸葛亮供奉为智慧的化身,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假设:如果诸葛亮没有早死,他一定能够打败司马懿,并最终消灭曹魏,恢复汉室。
遗憾的是,我们所编织出来的智慧化身根本就是一个伪智慧的形象。即使诸葛亮真如《三国演义》所塑造的那样足智多谋,那也都不过是些小伎俩而已。经过《三国演义》神话过的诸葛亮。其实更加可笑,更加愚蠢,更加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但读者们却接受了被神话后的诸葛亮,于是诸葛亮的伪智慧便一代一代被流传了下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诸葛亮必败》序言(2)
从《三国志》的出炉,到《三国演义》成书,大约有150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诸葛亮从人变神的过程。“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规律竟然没有体现在诸葛亮的身上,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意外,也反映了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的天真性。
从《三国演义》成书到现在,大约有50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人们普遍接受了被神话后的诸葛亮,并向往自己能拥有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们被伪智慧洗脑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的随波逐流特征。
中国人学习诸葛亮500年,追逐的却是诸葛亮的伪智慧。假如司马懿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哭笑不得:你们干吗去向一个失败者学习呢?
的确,我们为何要追逐伪智慧呢?毕竟我们已经得出结论:诸葛亮必败。
。 想看书来
“三气周瑜”与诸葛亮的诚信问题(1)
有一个外国商人曾经告诫自己的儿子:你千万要记住,承诺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兑现。儿子问:怎样才能做到兑现承诺?商人说:那就是,你永远都不要去承诺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信用很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信用度,最好别去承诺什么。
中国人似乎很容易拍胸脯承诺,但兑现承诺的时候却总是非常困难。就像诸葛亮拍胸脯承诺东吴“一定会归还荆州”一样,我们开出的多是些口头支票。
科利华公司曾经向购买学习软件的家长承诺:你家的孩子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本公司一定退款。结果后来科利华公司被家长们告上了法庭,因为公司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科利华公司的祖师爷就是诸葛亮,他当初很轻易答应要把荆州归还东吴,却根本没把兑现承诺当回事。
中国的房地产商喜欢向购房者进行承诺,等消费者住进去以后,才发现这其中隐藏了很多的承诺陷阱。双方之间的纠纷往往围绕着承诺的兑现问题。而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吴蜀之间的矛盾也几乎是围绕着诸葛亮、刘备的承诺兑现问题而展开的,如果不是诸葛亮的“信用欺诈”,东吴就不会和刘备反目成仇。
中国某航空公司因延误航班,而遭乘客要求退票,竟然被空姐骂“不要脸”。鲁肃向诸葛亮讨要城池时,也曾经被诸葛亮骂过“不通理”。
中国的商人喜欢搞行业联盟,以防止价格战的发生。但每每在关键时候,总有人会违犯同盟协议而主动降价,致使整个同盟土崩瓦解。这与《三国演义》中的吴蜀同盟如出一辙:诸葛亮总是算计自己盟友的地盘,于是使得吴蜀联盟的威力大打折扣,从而使得曹操赢得了休整和反扑的机会。
上海中级人民法院曾强制一些居民偿还银行贷款,可还是有很多人装作没钱的样子而拒绝还钱。待检察院调查到他们中有人在隐匿巨资,且暗中炒股,于是决定要进行加倍处罚时,这些人才慌了神,急忙表示要马上还钱。检察院说,你们现在后悔,为时已晚,罚款是躲不过去的了。这种情况与诸葛亮、刘备的信用缺陷非常相似:先答应要归还城池,再想理由尽量往后拖延,最后干脆隐匿资产,说还不起,因为自己正缺少地盘呢。等遭到东吴无情报复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在推崇《三国演义》的国度里,没人把信用放在重要的位置。而那个善于进行“信用欺诈”的诸葛亮,被我们在各个领域仿效着。可有谁能知,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信用问题,而导致了吴蜀联盟的名存实亡呢?
联吴抗曹本是经常挂在诸葛亮嘴边的一句话,原本也是一项非常高明的战略。但这项策略一直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实施,其主要原因便在于诸葛亮的失信于人上。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它有赖于吴蜀的合力抗曹。但自此后,吴蜀之间便开始勾心斗角,不断破坏原先约定的同盟协议。在这方面,诸葛亮是首开“信用透支”先河者。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渡江拿下南郡,但他非常担心刘备、诸葛亮会乘火打劫,坐收渔利,于是亲自前去拜访刘备,问他是否也为南郡而来。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倒也爽快,当着鲁肃与诸葛亮的面,与刘备立字为证:如果我周瑜取不了南郡,任凭你刘备随便去取。
接下来便是周瑜与南郡守将曹仁的一场残酷大战,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东吴也伤亡惨重,而且周瑜还被毒箭射中。令周瑜感到愤怒的是,刘备、诸葛亮还是食言了,他们乘周瑜与曹仁激战正酣时,悄悄偷袭了南郡。而且还利用南郡的兵符骗取了荆州和襄阳曹军的信任,从而一举拿下这两个周瑜一直想图谋的城池。就这样,周瑜辛辛苦苦用鲜血换来的果实,却被诸葛亮窃取了。当时他气得大叫一声,金疮迸裂。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孔明一气周公瑾”的经过。当然作者丝毫没有责怪诸葛亮不讲信用的意思,在作者的引导下,500年来也没有哪位读者去批评诸葛亮的失信于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气周瑜”与诸葛亮的诚信问题(2)
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容易原谅诸葛亮的诚信问题呢?潜意识中我们也受到了作者笔下诸葛亮的影响:荆襄九州,是刘景升之基业,景升虽死,其子刘琦还在。刘备以叔辅侄,有何不可?
就算诸葛亮说的有理,何苦当初欺骗人家,说是前来协助攻取南郡呢?事情是明摆在那里的:刘备、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打算要兑现他们对周瑜的承诺。不仅如此,孔明又对前来表示抗议的鲁肃开了一个空头支票:刘琦死后,必将城池还给东吴。
面对诸葛亮的强词夺理,鲁肃虽然很恼怒,但他还是看到了一线希望:那就是刘琦酒色过度,病入膏肓,面色嬴弱,气喘淤血。他断定,不出半年,其人必死。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没跟诸葛亮过于计较,并回去安慰周瑜,让他耐心等待。
果不其然,刘琦不久便病发身亡。于是鲁肃再一次前去讨要城池。诸葛亮却突然变脸说:“鲁子敬你好不通理。这天下本来就是我汉高祖斩白蛇以后创下的基业,如今奸雄并起,各据一方,以后还是要天道好还,复归正统的。我主是汉室的后代,岂能无土地封分?况且刘景升是我主之兄,弟承兄业,有何不顺?你主是钱塘小吏之后代,平素根本无功德于朝廷,现在倚仗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却还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图。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你家主人姓孙却想强争?况且赤壁之战,要不是我军协力,加上我巧借东南风,他周瑜不要说是展半寸之功了,或许早被曹操将二乔置于到铜雀宫了,即使你鲁肃的家小,恐怕也是难保。”
这一席话让鲁肃瞠目结舌,沉吟半晌才说道:“真没想到你会再次食言,你这让我回去如何交待?”
孔明的空头支票再次开出:“为了让先生面上好看,我劝主人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图得别的城池时,便还给东吴。”鲁肃追问:“孔明待图得何处,还我荆州?”孔明承诺:“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
鲁肃带着诸葛亮的空头支票回去,按理说他是死罪一条。周瑜说得明白:“子敬中诸葛之谋也!名为借地,实是混赖。这等文书,如何中用,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必须连累足下,主公见罪奈何?”好在周瑜念鲁肃当年有恩于自己,决定帮鲁肃开脱过错,要不然诸葛亮必然会害死鲁肃这个大好人。
根据《三国演义》描述,周瑜设下美人计,让孙权假将妹妹嫁给刘备,未曾想被诸葛亮看破,并将计就计,最终让东吴“赔了夫人有折兵。”这便是“诸葛亮二气周公瑾”。当然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既然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不妨假定其为真实)。作者想要表述的是,这“二气周公瑾”是周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又何尝不是诸葛亮主动与同盟交恶呢?既然你已经识破对方计谋,不去娶亲便也罢了,何苦要杀对方兵士,气人家主帅呢?要知道,吴蜀合力,才是抗曹大计!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此时已经想置对方于死地了。
后来,诸葛亮“三气周公瑾”,便把周瑜给气死了。有人说,不对,诸葛亮并不是有意要气死周瑜的,他前去给周瑜吊丧就是最好的说明。周瑜之死是因为他自己度量太小,才导致金疮崩裂的,
我们说诸葛亮这个人不仅狡猾,而且虚伪,读者都被他在吊丧时声泪俱下,悲痛万分的样子给迷惑了。连鲁肃都暗自思量:“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而。”其实早在周瑜扬言要助刘备攻打西川的时候,诸葛亮就大笑说:“周瑜死日近矣!”因为诸葛亮已经想好了气死周瑜的妙招。后来周瑜中计,诸葛亮夜观天文,又一次大笑:“周瑜死矣!”
。。
盟友反目:诚信缺失的代价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我们看不到一点有关周瑜陷害诸葛亮的文字,也找不到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只言片语。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接受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为“信用欺诈”而叫好的。
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刘备、诸葛亮的确有一些诚信问题,只不过远没有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过份。但恰恰就是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诚信问题,导致了东吴的疯狂报复。
那是在刘备大军占领益州后,孙权希望刘备能转让荆州给东吴。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备的托辞而已,于是不断派兵进攻刘备的属地,给刘备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刘备的诚信缺失被放大了很多倍,而且是被当作一种智谋来进行宣扬的。
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大军夺得西川后,诸葛亮也没把“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的承诺放在心上。不过东吴自然还在惦记着这件事。张昭献计,让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索要荆州,并声称:倘若不还,就杀了诸葛瑾全家。
面对东吴的动作,诸葛亮、刘备、关羽联合上演了一出戏,先是刘备假意答应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东吴。然后,诸葛瑾到荆州索要三郡时,却被关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拒绝了。诸葛瑾在回西川找自己的亲兄弟时,诸葛亮早就躲出去了。诸葛瑾再次找到刘备,刘备却说:“吾弟性急,极难与言。你可先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
《三国演义》以赞许的口吻描述了诸葛亮、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诺言的经过,使得东吴终于认清了对方所谓的合作诚意,于是暂缓攻击曹操,转而制定报复刘备、诸葛亮的计划,连鲁肃这样的忠厚人,也成了坚定的报复刘备、诸葛亮的一份子。
诸葛亮信用缺失造成了一连串后果:东吴图谋报复——关羽败走麦城且被杀身亡——刘备兴兵报仇——张飞被部将所杀,刘备更加失去理智——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白帝托孤。
费尽一切心机,赖着不想归还荆州。结果荆州还是被东吴夺回去了,而且还伴随着如此悲惨的牺牲和损失。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信用欺诈”是很不划算的。假如他早点让刘备归还了荆州,也不至于弄得个关、张惨死,刘备托孤的结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失信于周瑜,是为了维护对刘备的忠义。再者说,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信”也是排最后一位的,远没有“忠义”那么重要,就连那个“智”,也排在“信”的前面。
也许正是因为诚信被排在智谋之后,才使得中国人屡屡将诚信抛在一边,而去尝试计谋和背叛。
从现代管理学理论出发,诚信应该是管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团体若缺乏了诚信,就必然会遭到其它团体的攻击。当年刘备受诸葛亮之计策而背信于孙权,导致了孙权的疯狂报复,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小看了诚信的重要性。
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各带一支农民起义军,他们在对方落难的时候还能相互救助,可一旦实力膨胀,便开始背弃盟约,互相搞磨擦。最后大家分道扬镳,一个在北京搞大顺政权,一个在成都搞大西政权。最后被清兵各个击破,分头消灭。
清代义和团闹事,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慈禧太后一看这些“拳匪”有利用的价值,于是暗中支持他们到京城闹事,专找洋人的麻烦。洋人大怒,认为慈禧政权失信于他国,于是组成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西太后知道清军招架不住,只好逃离京城,并开始向洋人求和,许诺巨额赔款,而且还凶残剿灭义和团,以平息洋人的怒气。慈禧先失信于洋人,再失信于民众。一个缺乏诚信的政府将其丑恶嘴脸暴露给了国人和世界,不仅导致人民对清政府怨恨的持续增加,也使得列强欲亡我中华的野心越来越大了。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似乎很不会解决诚信的问题。即使连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也曾经有过诚信方面的污点。
据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考证,1914年欧战爆发以后,日本人利用欧洲列强无暇自顾的真空状态,向中国提出了有名的“二十一条”要求。这时那些逃往海外的国民党领袖们,如黄兴等,大都为顾全大局,主张暂停反袁活动,并为袁世凯撑腰,以便全民族一致对外。谁知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却与日本侵略者暗中交往,甘心以“二十一条”要求出动出让予日本,以换取日本对其个人及其政党之援助。
唐德刚在书中写到: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先后收受日本接济达140余万元(折合当时美金约70余万元)。
后人为孙中山辩护,认为上述资料是否真实,值得怀疑。再者说,孙中山表面与日本示好,内心却怀着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这是一种驱除鞑虏的变通手法。总之,为国为民,“小过可以出入也”。
然而,孙中山的变通式爱国却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比如让日本人体验到了中国人的不团结,也让日后很多国民党将领的“曲线救国”有了借口。
孙中山的继任者蒋介石,完全是一个诚信缺失的政客。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国共合作。两次合作均因蒋介石的背弃诚信而遭破坏。北伐胜利前夕,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先进群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不断向共产党军队进行挑衅,甚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但是背信弃义的蒋介石并没有得到最后的胜利,而是被解放军赶到了台湾岛。
当代中国的信用环境(1)
“三国”是一个只讲计谋,不讲信用的时代。我们从《三国演义》中学不到有关信用方面的智慧,崇尚“三国”的奇巧淫技,必然对中国的“信用”建设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
拿电子商务来说,目前使用因特网支付方式的美国成年人已经达到40%,可中国电子商务以信用证方式付款的结算体系却无法建立。中国消费者不敢相信在网上卖货的人,他们只愿意接受货到付款的方式。商家只好委托送货人去收钱,当然送货人白跑的次数也很多,因为消费者经常会不认账,商家也只好自认倒霉。
由于缺乏信用机制,中国网络精英们所设计的多种业务模式都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他们终于想出了“短信代收费”的招数。由于内容商要和电信运营商分成,短信消费者的成本自然要高出信用证消费。仔细算来,由于中国人信用的集体缺失,使得短信消费者每年都要多花几十亿人民币,这些钱当然都流到了电信运营商的口袋里。
诚信缺失更严重地表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根据《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2004中国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无一达到60分的及格线,而排名最后的公司信任度指数只有。上市公司的平均信任度指数为,而该指数满分为100。
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布虚假报表、信息披露不及时、擅自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内幕交易等等。
再看食品饮料行业。嘉裕长城葡萄酒被曝年份做假,其委托生产的企业成立于1998年,但嘉裕长城公司却有大量的92年葡萄酒摆上柜台,而且其所谓92年葡萄酒价格要高出近年份产品很多。而嘉裕长城公司则称:虚标年份已成行业“惯例”。长城、丰收、威龙等各品牌均有自己的年份酒,其中92年份价格都要比其他年份酒或普通葡萄酒高出很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果酒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评酒专家组组长陈泽义指出,目前市场上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1992年的国产年份酒,实际上,我国从1996年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出产干红葡萄酒,1992年时国内种植的葡萄产量及葡萄酒产量都非常少,只有数十吨,另外,葡萄酒也需要严格的储藏条件,在1992…1996年这段时间,几乎没有厂家有实力生产年份酒,所以目前市场上大量出现的“92年份”、“95年份”酒令人怀疑。
在诚信危机到来的时候,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处理方法不同。2005年,肯德鸡遭遇苏丹红事件,雀巢遇到碘超标的问题。这两家国际企业正式向消费者道歉,并提出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