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颠覆策划-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案关键词
颠覆传统——为文人造个海——首次文稿竞价——平台搭建——文稿拍卖保险——法律顾问团——中国第一槌——文坛冲击波——组装市场——寻找买主——做一部畅销作品的出品人——合成出版新概念——危机应对——千古第一槌——文化产业化经典一幕——《深圳传奇》的传奇——###总书记亲自修改书稿——刘晓庆——第一个经纪人——一个标题的天价——新闻策划——新闻炒作——空手道——无形资产。
策划核心
1。文稿竞价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开创性活动,它以颠覆性的姿态出现,对中国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革命性整理,这种整理不是一种局部性的修补,而是引发了文化产业化观念的变革;在当时文化产业化尚未整体启动的背景下,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先例的前提下,文稿竞价活动依据什么参照获得自己展开的指引? 2。这是一个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活动,如何在一个纷纭复杂的框架里把握活动的脉络和方向?探索者的脚步是敏感的,而被探索的领域更加敏感,活动的策划者和操作者如何在一个敏感的区域戴着脚镣舞蹈?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是观众?中国文化产业化的诸多现象都可以在本次活动中寻到滥觞,策划者是如何将自己对中国文化产业化的敏感转化为对一个即将到来的时代性现象的引导? 3。文稿竞价无疑是为文化市场建立了一个观念和行为的模式,策划人和操作者无疑必须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策划人不是救世主,重要的是,策划人本身也是文人一个,在责任感、使命感和局部利益之间,策划人如何寻求利益的平衡点以达到双赢? 4。如何处理可能遇见的文坛的复杂关系和泛政治的敏感关系?如何预见和应对事件可能出现的巨大反响与变数?对于策划人来说,当事件(策划)发展到不可操控的状态时,如何在行政干预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如何给一个即将展开的、没有模式可循的活动一个保险和保驾? 5。如何使一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的策划始终保持热点效应?如何设计并引导媒介的关注点、兴奋点?如何利用媒介的资源和力量为策划本身服务?如何炒作新闻? 6。实施这样一个活动,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挖掘活动本身的资源,从而达到与社会资源的互换和共享?活动本身涉及到诸多环节和链条,策划者如何给每个环节和链条建立一个资源和收益共享的体系、从而实现活动参与各方的多赢格局?活动的策划者在这个颠覆性的文化活动中获得了什么?  
上部(1)
颠覆传统——为文人造个海 1992年底的深圳,还沉浸在小平南方讲话的兴奋之中,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萌蘖,在疯狂的生长。 当时,王星在《深圳青年》杂志社做记者。还在小平南方讲话没有公开发表的时候,他得知《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采写了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报告文学,他敏感地意识到,小平南方讲话将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献,他极力撺掇陈锡添把这部作品放到《深圳青年》发表。当然,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但这个讲话将公开、并将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撼是毫无疑义的,于是,还在讲话酝酿公开的时候,王星立即撰写了《邓小平南方讲话引起的十大热点》一文,在小平南方讲话甫出、全国性的组织学习尚未开始的时候,这篇文稿已经以最快的速度见诸《深圳青年》了。在这篇文章里,王星预测,“邓旋风”刮过的深圳,将呈现十大热点…… 这时的王星激情涌动,他连续写下了《裂变,深圳热的背后》、《深圳,麦当劳启示录》、《深圳的歌德巴赫猜想》、《改革必须在观念上进行深层爆破》等一批极富冲击力的观念性文章,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在积极的思考文化人在这个时代的命运和选择,在一个强调价值和尊严的时代,文人显然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情况确实如此。 当时的改革已经涉及到更广泛的范围,但是,文化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文人还是百无一用,沿袭了几十年的稿酬制度还在继续,一千字30~50元的稿费,还不够作者买烟的,文人的价值还不如一个打字小姐,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教授和孩子抢写字台……当时,版税制没有出现,议价稿酬制在出版机构几乎没可能,那时,如果让一个出版社花100万元买一个名人的自转版权,那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 时代在日新月异,鸡鸣狗盗都在增值,惟有文人在贬值。 相当一部分文人已经对文化产生了恐惧感,因为如果固守文化的阁楼,那将意味着基本尊严的失却。 而文人下海,当时也已甚嚣尘上,但是,下了海的文人不是被海水呛个半死,就是下海后脱去了文人的皮囊,蜕变成一个彻底的商人,如果这时你还斗胆跟他谈文学,他会对你嗤之以鼻地说:哥们,别跟我酸了!于是,有人喊出了文人自救的口号。这个口号有点夸张,但确实是当时文人现状和心态的写照。而问题是,如果不在文化市场领域率先踹开一个口子,对国人的传统观念进行一次颠覆性的冲击,所谓的文人自救,只能是自己在被窝里瞎蹬腿。 必须为文人造个“海”! 于是,文稿竞价的想法顿然浮出。 通过竞价、拍卖的方式,以一种非常规的手段冲击现有的文化市场机制,冲击固有的观念,激活文化市场,制造商业与文化的连动,为文人及文化作品进入市场制造一个端口。 颠覆! 就是颠覆。颠覆传统的观念,颠覆现状,颠覆现行机制,通过非常方式,建立起一种正常的价值体系,通过个人的努力,反拨几十年不变的价值系统,不是为了超越这个时代,只是为了使文化人的劳动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立起一种均衡,达成一种默契,精神与物质的默契,从而使中国的文化人能从自己的劳动中确认自己的价值。 人们常说的99度加一度,可能正适合王星的这个构想。当时的中国文坛,绝对处于迷茫的界面,文人也想搭乘时代的列车到达一个有尊严的彼岸,但是他们找不到列车的门在哪里,即使找到了,也没有车票,进入不了那个应该属于自己的位子。文人求变,出版机构求变,媒体求变,知识就是生产力,如果给知识一个理性的渠道,它将可以为这个时代创造无穷的财富。文人在99度的水面下偶尔探出头来张望一下,如果这时有人给这个99度加一把火,这临界的水即可达到沸点,被扭曲的价值观将得到回归。  
上部(2)
为99度的水再加一度,站在巨人的肩膀发现新的风景,这也正是王星所要追求的境界。 这个巨人不是别人,而是现实,是眼前沸腾的时代。 杰出的策划人不是透过一个定式的思维和模式重复别人和自己,真正的策划将可以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它可以透过一个活跃的思想的表达和展开,给所设定的对象一个完美的操作结果和启迪。它撞开的是观念和财富之门。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那时的深圳,适宜生长思想,她为王星的奇想提供了萌蘖和生长的土壤。 文稿拍卖,无疑是一个商业行为。 那时,国内外没有类似的先例,无成功的经验可循,无大师点拨,无专家可以请教。但是,王星凭着多年的记者经历,迅速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找到了这个活动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点: 拍卖成交的佣金; 企业对活动的赞助; 延伸开发,常规的文稿交易佣金; 无形资产的收益…… 王星只是粗略地作了些思考,但他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活动完全可以操作,它具备了操作的各种可行要素。他可能暂时还找不到明确的商业利益点,但由这个想法带来的冲动已经让他彻夜无眠了,这种兴奋不是因为他发现了一桶金子,而是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金子,它就在自己的脑子里闪亮,巨大的冲动让他立即开始用笔勾画策划的框架。 当时,他的工作单位是深圳青年杂志社,他想展开自己的这个策划,还必须先和社里沟通。 深圳青年杂志社当时的社长是王京生,他在曾经被称做中国青年人观念启蒙者的报纸《深圳青年报》停办不久,从团中央调来深圳,并一手创办了《深圳青年》杂志。他富有激情,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研已久,他浸润于传统文化,但又能跳出三昧,他的文章当时风传一时。他听了王星的想法之后,顿感惊异,因为他立刻感觉到这个想法的大气和力量,但他当时只说了几个字: 文人无形。 这是一个可以做多种理解的语词。 毕竟是一个愿意和新观念握手的人,王京生同意王星操作这个活动,他同意以深圳青年杂志社作为发起主办单位,作为一个在全国有着相当影响的媒体的当家人,他也承诺《深圳青年》杂志将全力推动和配合这个活动,在舆论和宣传上为活动造势。但活动必须由王星独自负责,承担活动的运作经费,并承担活动可能带来的运营风险。 王星非常理解王京生的苦心,毕竟,《深圳青年》杂志是有主管单位的,这不是一个私营企业,而杂志社承诺作为发起主办单位已经足够了。 他们为这个活动设定了一个后来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名称: 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 一个改变历史的策划就这样渐渐变得成熟和可感,它被认同,被确立,被激情和理性的整理纳入到一个可以操作的界面。 旋即,《深圳青年》以最快的速度刊发了王星与邓康延、王京生合作的一篇惊世骇俗的观念性宣言—— 为文人造个海 ——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章程序言 惊涛拍岸。商品经济的大潮裹挟着四海的财富,以“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气势,向古老的中国大陆涌来,向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涌来。有人临渊羡鱼,有人退而结网,更有人三下两下卷起了裤腿“下海”。 曾经以精神产品的丰硕平衡着物质生活的清贫的文化阶层,又一次面临着失落。中国文人,早已走出了“悠然见南山”的年代,笔下舒卷着社会现实的风云,社会现实的风云又掀动着作家的襟怀。而他们对自身的命运却总是无力关怀。面对汹汹的商品大潮,无奈于微微的润笔之水。弃笔而取计算器,弃则不忍心,不弃又不甘心。 能不能无需落身经济之海,也作恣肆汪洋,也聚雄厚富饶?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上部(3)
时代为天下文人呼吁第三种生存方式:以墨作“海”,以笔迎潮! “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应运而生。 建立起一个市场,一个公平地体现出知识分子价值的市场,让文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富起来,让智慧仗着文人的经济腰杆,流通起来。 攥住了经济的杠杆,就能提升起文化和文化人的命运;攥住了知识产权的杠杆,就能提升起优秀文稿的地位和价值。 文稿竞价也许惊世骇俗,其实顺理成章。在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时代,我们不能让已有的金子淹没于沙砾之中。 优胜劣汰,去芜存精。“优秀文稿公开竞价”,催生着“顶而尖”的作品,也遏制着滥竽充数。精神产品的“大河”,在社会效益和价值规律的航道上波澜壮阔。 竞价会上的第一声槌响,将声透五千年,响动千万里,文人“言义不言利”的藩篱,被一槌洞开。 这第一声槌响,让文人能够伏身潜心于格子,又能从格子上浩浩然站起来。 这第一声槌响,便是一篇走向人类文明辉煌的财富宣言。 文章千古事,得失万人知。 与其临风唱晚,何如与海共潮! 现在再读这篇文章,依旧让人情怀激荡、豪气勃发。可以想象王星与邓康延、王京生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畅快和惬意呀。 要知道,当时所谓的“章程”还没有出笼,王星迫不及待地推出这篇宣言,无疑是想事先把这个观念向世人昭示。 不是王星迫不及待,而是文人和文化市场迫不及待了。 顺势而为,正是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的策划优势。是这个沸腾的时代给了王星一个巨大的灵感。他没有理由不融入这个时代。 第一节:搭建一个舞台——启动中国文化市场 冰心出任总顾问 王星成了总导演 首次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的想法刚一确认,王星便开始搭建“舞台”。 这个舞台的基础是中国的一批顶尖作家和文人,只有他们的热情介入和参与,才有可能将这个活动导入一个具备操作性的层面。而只有首先获得这些作家的认可和支持,策划者才有可能对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效应事先作出一个基本的评估,因为作家是这个活动的主角。 从根本上来说,这次活动涉及到两个基本和根本的层面:买方和卖方。策划者首先要确定的是卖方市场和意向。这个问题涉及以下要点: 活动的品位和质素; 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活动的覆盖面和渗透层面; 活动的可行性和急迫性。 以上这些要素只有从中国的作家那里获得确认,而获得作家的确认和支持是活动得以展开的必须条件。 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那里盘踞着中国作家的集群。王星首先北上京城。在北京,他拜会了国务院新闻出版署的官员、###出版局的官员,以及中国作协、中国剧协等官员,他要从中国的文化主管机构那里获得对活动的认可和支持,这点至关重要,因为文稿竞价是一个有点敏感的、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 在北京期间,王星同时拜会了文坛泰斗冰心老人,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著名诗人艾青,他们对这个活动均表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坚定了王星的信心。 紧接着,他广泛接触和拜会北京的其他作家:张洁、白桦、丛维熙、刘星、刘心武、李国文、张抗抗、权延赤、莫言、梁晓声、霍达、王朝柱等,以及文艺评论家、学者和出版界人士:陈荒煤、冯牧、雷达、马也、缪俊杰、张树相等,所到之处,作家、学者们无不为他的惊人的想法叫绝,他们被王星充满激情的演讲所感染,他们知道,深圳是操作这个活动最理想的地方。 除北京以外,王星又去了南京、上海、杭州,他与江浙作家沙叶新、叶永烈、黄蓓佳、苏童等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同样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上部(4)
国内其他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如张贤亮、###才等也都对这个策划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这里应该特别提起刘晓庆,王星曾多次采访她,并发表了一篇充满噱头的专访《戳穿刘晓庆》,使当期的《深圳青年》杂志增发了3万本。他电话给她的时候,刘晓庆正好在北京。她只是简单地听了王星的介绍,便爽快的答应自己将参与这次活动。刘晓庆的参与很重要,她为本次活动带来了预期的新闻效应和热点效应。 王星就中国作家对这个项目的立场做了一次彻底的清仓查库,所接触的作家,几乎没有对这个活动产生微词的,更多的作家认为,如果这个项目获得成功,那等于做了一件对中国文坛功德无量的大事。 创造新的“深圳速度” 各级领导一路绿灯 与此同时,项目的报批手续也在积极地进行。报批,永远是大型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必修课,它使活动具备合法性,如果你想绕过相关的政府机构,策划并实施一个社会活动,基本是没有可能的,即使你手里拿着重量级官员的手谕,也必须履行这个法定的程序。 以《深圳青年》杂志社的名义向共青团深圳市委、深圳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呈报的《关于举办“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的请示》是这样表述的: 深圳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地方,敢闯“禁区”是深圳人的特色。但13年来深圳的探索多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还相当薄弱。令人忧虑的是,在全国一片“下海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一大批“文化精英”们也被搅得坐立不安,六神无主了。弃笔从商,极不情愿;继续爬格子,甚至连一个打字小姐的收入都赶不上。贫穷、困惑、无奈,已成为当今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生活写照。文化市场的发育,急需注射一针强有力的“催化剂”。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打算在深圳举办一个以当今中国最活跃、最优秀的一批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作家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部分报刊为市场背景的“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该活动旨在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导思想和文艺“二为”、“双百”方针为前提,通过引进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实行优稿优价,公平竞争,使优秀文学作品有可能成为最有价值也最具大众化的消费品。同时通过本次活动的社会“轰动效应”,以点带面,推动我市和我国文化市场的全面发育。目前,九十高龄的冰心已欣然同意担任本次活动的总顾问…… 鉴于此,我们特报上《关于举办“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的请示》,妥否,请批示! 该份于1993年3月17日发出的请示现在看来还相当感性,但它立即被共青团深圳市委书记张绮文(因为团市委是《深圳青年》杂志的主管单位)和深圳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云蔚成在当天迅疾批示,一路绿灯,同意举办本次活动。这也可以看出深圳的效率和深圳速度。 之后,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广慧当即在文艺处处长刘学强转来的报告上批示:此举很有意义,实际上是率先开辟了文稿市场,既发展了市场体系,又使“文人们”大受鼓舞。一定把此事办好,逐步完善。 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林祖基批示:这也是一项改革,此事有助于将文艺作品推向市场。 林祖基的批示饶有趣味,“也是改革”,他把这个活动和经济领域的改革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来看的。 深圳市人大主任厉有为批示:组织好,策划好,可一试。 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批示:是一项有意义的实验。 北京及南方之行意义重大,除了冰心老人同意担任活动的总顾问以外,著名作家王蒙、艾青、吴祖光、徐迟、萧乾,以及国务院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王强华、###出版局局长刘国雄、共青团中央常委、宣传部长郭廷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锲以及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薛德震等应邀担任顾问,担任顾问的还有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圣英。这个顾问构架基本为本次活动搭建了一个质素优良的平台,它使得本次活动具备了全国性意义和行政的保障。   。。
上部(5)
这点对做策划的人来说特别有借鉴意义。王星不是带着尚方宝剑去搭建这个平台的,说到底当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一个没有什么级别的、在深圳随时可以被老板炒鱿鱼的打工者。他之所以能顺利地搭建起这么一个平台,最重要的是他首先为活动搭建了一个优良的理念平台;从中国主管新闻的政府官员,到文坛泰斗巨子,所看重的不是一道行政命令或官员的手谕,而是这个策划所蕴涵的深远的意义和它所能给急需催化的中国文化市场带来的革命性意义;他们为活动的概念所震撼。政府不能干预市场,但却可以积极地引导市场,或通过市场的无形的手去理性的调节这个市场,那么王星的这个策划正好顺应了文化主管者的需求。 从活动开始酝酿,到深圳市工商局发给活动一纸“经营许可证”,前后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这里要提的是这份许可证,它的基本要素是: 名称:’93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组委会 负责人:王星 从业人数:3人 经营范围:文稿交易 经营方式:服务 其中,“经营范围”四个字是特别打印在许可证上的,因为此前深圳市工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上没有这项经营业务。另外,这个许可证的下方还贴了一张王星的一寸黑白照片,使得这个许可证更像一张个体户的经营执照。 有了作家们的支持和行政机构的绿灯,成立了组委会,拿下了营业执照,有了地方领导人的批示,这一切只是说明活动的前期工作还比较顺利,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中国文化市场确实已经到了急需启动的时候了。但是,作为一个商业文化活动,如何在实操的层面上展开,依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王星必须明确地处理好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他必须为作品进入交易、竞价和拍卖层面建立一个顺畅和极具吸引力的通道,廓清进入这个通道可能出现的障碍,创造一个让中国作家们高度认同和极具吸引力的商业交易环境,而前期的工作只是为建立这个通道拿到了一个许可证;第二,他必须为自己操作这个活动的商业行为建立一个有效的赢利模式,使自己的这个策划本身赢利,因为说到底,这个活动不是一个慈善活动。 这样看来,王星必须为启动这个活动组装一个机车,只有组装好一个配置先进、性能良好的机车,才有可能推动文稿竞价向前运行。 “名副其实”的组装大师 重新排列组合市场要素 文稿竞价是一个纯粹由民间发起的活动,活动的策划者和操作者没有显赫的地位和背景,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前期的资金主要靠王星的个人积蓄;王星所能有的只是他永远比常人快一步的大脑。他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个没有成本的资源,来组合并成就自己的策划。 而策划人在运作一个系统工程的时候,他要做的不是仅仅想出一个点子,他必须赋予这个策划可以顺畅运行的机制和动力。对文稿竞价来说,做一个完美的策划方案、拿到政府的批文和官员的批示,这些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王星,他做过多年的记者,深圳的父母官很多都曾经是他采访过的对象,这些都是他的资源,他可以运用这些资源为本次活动服务。但是,方案、批文、批示并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尤其在一个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项目的成功与否,除了市场本身的因素之外,还需要靠操作者的驾驭和组织。 如果说文稿市场本来就不存在的话,为它组装一个市场,就是活动的目的。关键的是如何进行这个组装工程,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和要素,如何将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因素拿捏到自己的策划框架中来。说王星是一个组装大师,是因为他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天才地组装了一个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并依靠这个模式完成了自己的策划。 5月,新闻发布会之后,全国各地的稿件,雪片般地汇集到组委会的所在地深圳广信酒店,看起来,卖方市场已经成功地发动了。但王星心里还没有底的是,万一作家的作品在竞价时没有成交、或者成交价过于低、不仅低于作家本人的报价、甚至低于活动组委会给竞价作品规定的保底价的时候,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该如何面对?雷声大、雨点小,是多数商业性文化活动的特色。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上部(6)
作为商业活动的拍卖,现场无成交是极为正常的情况,几乎任何一个拍卖活动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王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认为,作品无成交虽然正常,但发生在自己主持的这个活动中就是失败,那将对这个市场的启动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个市场还极度脆弱,换言之,这个市场目前还只能接受利好消息,它经不起负面消息的打击。 另外,文化市场远远还没有发育成熟,要想让中国的文人在一夜之间就能冲破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耻于言利、不近商贾的传统观念,让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市场上公开竞价,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这里面还有一个文化心理的障碍,那就是,万一自己的作品卖不掉,那一世的英名岂不毁于一旦?所以,活动前期,国内一些知名作家虽然对活动表示了支持的意向,但自己拿作品参加这个活动却明显有些保留。 基于此,王星必须为进入拍卖程序的作家作品寻找并建立一个保险机制,这个保险机制将为进入程序的任何一个作品提供一个托底的保险,它的功能在于,如果现场无成交,那么这个保险机制将对这个作品提供基本的交易保障;而成交低于预期价格、甚至比现行的稿酬标准还低,那么这个保险将对不足的部分予以补足。另一个隐形的保险,就是为作家的面子提供保险,为我们古老的文化传承提供一个保护屏障。 想到此,王星的脑子一亮,如果真地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机制,那么,本次活动将为所有参与的作家提供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卖点。而这个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创举,一个天才的发现和创意。王星沉浸在自己的科学乱想之中还不到五分钟,就在琢磨,谁可以为这样的事情保险呢?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太平洋保险保太平” 提起保险,人们很快就会想到保险公司。 但人们很快就会意识到,保险公司绝对不会有这个险种的,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外国,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保险。保险公司可不是做小百货的,它是国家的准金融机构,按理,它不会介入其中的。但是,除了保险公司,又有谁愿意来承保呢? 还是那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王星马上让组委会负责业务的刘卫星与深圳各保险公司联系为文稿竞价保险事宜。 策划,其实就是讲一个故事,只要这个故事好听,有人愿意听,就会有人加入进来。 刘卫星那边传来好消息,太平洋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对此感兴趣。 王星亲自来到太平洋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 他和总经理李世献及办公室主任王泽云,就这次活动及为活动保险的事宜进行了极为深入和细致的沟通。王星认为,“太保”为本此活动承保,所看重的不是这其中蕴涵的商业机会,而是通过“太保”的保驾,可以使中国文化市场的成熟向前大大地推进,功德无量,同时“太保”将可借此次活动提升自己的形象。 总经理李世献后来说:“为参加竞价的文稿保险,风险是很大的。中国还没有形成文稿市场,文人贬值,文稿不值钱,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有几个在出版界工作的朋友,一听说此事,便竭力反对我们为文稿承保,甚至连同行业一些人也认为这不过是文化人的一种幻想和冲动,为它承保,百分之百要赔。压力是够大的,但文稿竞价,绝不是什么幻想和冲动。中国需要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康的文化市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