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游戏-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
——【唐】李商隐
一
2008年,对未来的历史学家而言,一定是个代表着分水岭的年份。
这一年,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逐渐形成,全球的大国和准大国们都在这一年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新洗牌,审视自己在尔虞我诈的国际丛林中合纵连横的策略,为自己辨清当前的这一刻,谁是盟友,谁是敌人。
也是在这一年,西方对世界持续了400年的统治地位开始衰落,世界重心完成了它从东至西的漂移,开始向东亚转移。自哥伦布时代起,从东亚,到西欧,到北美,再回到东亚的历史大循环,开始走向收笔。
这一年,处在这一历史大转变的数个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发生了重大变更,为未来的国际社会和全球体系埋下了又一轮明争暗斗的伏笔。
其实,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已经在前一年发生:2007年,世界第一经济强权美国已经不再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这一地位已经被古老而新兴的中国取代。以前只要美国打个喷嚏,全世界就要患重感冒的情形已成了明日黄花。凡是经济上变得相当依赖中国的国家,就不需要喝感冒茶。虽然流传在这一年早些时候关于美国和世界各国经济脱钩(Decoupling)的预言,还有些言过其实,在美国转成肺炎的时候,全世界也还会被严重地传染。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兴起,有能力保持住一定的增长率(8%以上),国际的经济格局其实已经有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只是,这一变革的主角——中国,似乎还尚未自觉。(中美经济脱钩论“Decoupling”)是在2007年危机刚刚从美国次贷业务爆发时流传的一种说法,意思是中国可以摆脱美国而独立进行经济增长。由于中国的股市在当时还处于最高位,所以这种说法风行一时。由于中国经济对于美国以及欧洲的需求依赖过大,这种提法还为时尚早,到2008年3月,风行一时的脱钩论变成了“重新挂钩论”(Recoupling)。但是当美国经济危机后迫使中国转型,此时,脱钩会真正开始。——作者补注
其实,相比于经济数字,2008年的新闻标题和全球发生的种种事件,更让未来的历史学家和分析家们兴趣盎然。
2008年8月,中国通过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30年的经济成就。对于中国来说,给自身进行一个总结归纳,提炼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整体的经济思路,为来临的世界经济暴风骤雨做好充足准备,打造出真正有内容的“北京共识”,这是当务之急。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来说,目睹了对中国30年来的飞速变化,如何与中国共同学习、修正、发展真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并和中国合作,把中国的发展经验活学活用在他们本国的经济发展上,拒绝西方提出来却被事实证明是发展“毒药”的“华盛顿共识”,当成是他们观赏奥运会的第一感叹。而对于经济逐渐衰落的西方大国来说,看到中国的欣欣向荣和生机勃勃,却充满了嫉妒之心,以至于图谋利用奥运会作为人质,搞烂中国的名声和形象,以此来达到要挟和勒索中国的目的。西方人打的是普世价值——(美式)*自由*的旗号,出的是“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请帖,要的是中国用其日益增长的大国影响力,为西方的全球经济和战略利益服务。
早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西方就开始对这个事件进行计划。具体的例子,如美国重要政治经济类杂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2007年11月/12月期发表文章《北京战场》(The Battle of Beijing),摘录了若干自2001年以来一些组织准备在2008年夏天北京奥运会上捣乱的筹备过程。中国似乎被逼上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向西方妥协让步,在许多国家的核心利益上让步,以保证奥运会顺利进行;要么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承受西方毫无道理的挖苦和攻击。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
可以想象的是,世人将看到两个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以自身巨大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影响力,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而这场较量,将会对今后近百年的世界发展带来深远和长久的影响。
二
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一看上一次国际秩序的大洗牌。
那便是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强权英帝国和法帝国在与纳粹德国的苦战中势力衰落,但仍然想保住自己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继续保持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图重新崛起。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国经济独大,苏联军事强悍,世界强权两极化开始显现。世界仅有的几个大国中,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当然没份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工作,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他的接任者杜鲁门,将当时的中国当成大国之一的外交政策,也被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袖斯大林强烈反对。二战即将结束时,罗斯福提出“四警察”方案,即将美苏英中作为联合国四大警察维护战后世界秩序。此方案遭到了历来轻视中国的英国和把中国视为待控制对象的苏联的反对。在罗斯福等人的坚持下,中国入围,后来再拉上法国,奠定了今天的联合国安理会格局。但以当时的世界局势,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对付苏联的辅助性的平衡力量,是美国的主要政策考虑。
当然,美国的用意是以那个*来制衡苏联,同时由美国驻军压制日本,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独霸地位。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瞬息即变的局势超出了美国的掌控。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在这二十多年里,被美国扶持起来。
图11左上和右图:苏伊士运河危机时占领运河北部
地中海入口的萨义德港口的英、法、以色列联军
左下:英国率领的联军打着联合国旗号
借英法不支之机进入中东 图12左: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地图本书中的所有地图均为示意图,实际情况请参考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编者注
右:埃及人民簇拥着纳赛尔热烈欢庆七月革命胜利
而在中东,美国开始取代英国势力,成为该地区的唯一霸权。美国在1953年通过中央情报局策划了伊朗政变,推翻了*独立的伊朗摩萨台政府,扶持美国傀儡的巴列维国王,从而取代了英国在二战前在伊朗的统治地位。加上对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控制,美国已经在战略重地——世界经济能源仓库中东形成三把钳子的姿势,控制住居于其中的*人。
苏联想伸一脚进来,就利用以巴冲突,通过当时的卫星国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提供可以和以色列先进武器抗衡的苏制武器。于是美国和西欧便以停止向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提供贷款为威胁,这刺激了埃及总统纳塞尔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用它的过路费收入来保证进口设备和建造大坝所需的外汇资金。
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联络以色列,在1956年对埃及展开军事入侵,并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区。但是,当时英法两国还未从二战的废墟中恢复,经济上无力支持这场战争,于是两国向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这一要求立即受到美国的要挟,美国以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运河区和英法军队退出作为经济援助的先决条件。经过痛苦的煎熬,英法不得不退兵,从此将中东的统治权完全交给了美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
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霸权的彻底终结。英国在1948年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让以色列独立之后,还控制着埃及。但是在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纳塞尔上台,推翻国王统制,建立共和国。本来美国支持英法在埃及的军事行动,但是在最后却变卦,转而在联合国安理会鼓吹停火协议,被常任理事国英法否决后,又通过联合国大会运作,最终逼迫英法退兵。在英国势力受此打击之后,伊拉克的一帮军官在纳塞尔的激励下,发动政变,推翻费萨尔国王,也成立了共和国。
英国的艾登政府因此而倒台。至此,英国人明白了:从今往后,谁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老板。此后英国外交政策一直唯美国马首是瞻,亦趋亦行,直到伊拉克战争,都是如此。而法国就此走上与美国分道扬镳之路。开始和德国(当时的西德)和好,为最终的欧盟成立建立基础。直到后来的越南(印度*)和阿尔及利亚独立了,他们才真正明白大势已去。
三
在这之后,美国就成了世界的主导力量。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大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必须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其实并不尽然。当时的美国在经济上确实是世界超强,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发了军火财,又没有在战争中受太大损失。除了夏威夷的珍珠港和殖民地菲律宾经受了一点战火洗礼外,美国本土丝毫无损。虽然在战争中人员伤亡巨大,但比起其他国家,还算是比较少的。但是,当时美国在军事上其实并不占优势,在朝鲜战争中还被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了个下马威。在欧洲,美国军力比苏联要弱,需要通过核威慑来抗衡苏联强大的陆军。在外交上,如果扣除傀儡台湾当局和新收编的英国,其影响力和苏联基本是半斤八两。在文化上,美国就更要稍逊一筹。
通常来说,一个霸权的影响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恐吓力。我军事实力强,你不听我的,就打你个鼻青脸肿;或者是我掌握世界金融和经济命脉,对你实施经济制裁,让你有了上顿没下顿;或者我朋友哥们儿遍天下,把握着世界喉舌,看你不老实,一起骂你个狗血喷头。
二是收买力。和我站一边,你有好处;如果还能帮我干一些事,就有更多的奖金。总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利益而行,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三是亲和力。我的行为让你佩服,你心甘情愿地和我套近乎。当然,如果套完近乎后,又有利益可分,自然是锦上添花。有的人认为这种亲和力跟文化价值是一回事,其实是大错特错。现在西方的一些人,整日以为自己掌握着*自由的普世价值,就具有国际舆论的控制权和道德仲裁人的身份,就在世界上具有亲和力,这其实是一种意淫的想法。对一些小国家或曾被殖民和欺负的人民而言,如果一个大国对他们尊重,平起平坐,不会动辄教训他们,其实可能会更具亲和力。 美国的强大,主要在于其收买力。二战以后通过开放国内市场,使很多国家发了财,不仅包括北约圈子里的欧洲国家,还包括了东亚的日本和“四小龙”。
四
当然,在战后的三四十年里,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两方面的强大挑战:
一是苏联的军事挑战,二是日本的经济挑战。
苏联的军事挑战主要是以冷战的方式进行,唯一的一次“热战”可能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其实在两强的对抗当中,持续的冷战和军备竞赛对经济实力较弱的苏联肯定不利,因为军力强大的苏联在战场上取胜比在经济竞赛上取胜的机会要大得多。当然,如果能够既让对方陷于战争泥坑,又无须自己直接出手而是在旁边四两拨千斤,那就更是上上之策。所以说美国入侵越南和苏联入侵阿富汗,都是各自的大败笔。在新的武器系统装备下,即双方都具有完全毁灭对方的核武器而同时又没有保障自己不被毁灭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对峙下,两大国直接“热战”的机会比较小,因为凡是有矛盾,一般都可以通过调动、牺牲自己的马前卒——各附庸国的利益而达到平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
这一军事挑战最后以戈尔巴乔夫盲动的公开性(Glasnost)和新思维(Perestroika)带来的苏联解体而告结束。当然,冷战中的中苏分裂和中美友好都削弱了苏联的实力,但是只靠军事一条腿,而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苏联的胜算本来就不大。
苏联的麻烦始于1979年对阿富汗的入侵。其实经过成本昂贵的军备竞赛,苏联和美国双方的经济资源都消耗很大。这之后的十年,苏联在阿富汗浪费军力和经济资源的同时,美国开始面临来自日本在经济上的强大挑战。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和机械工业,都在日本的竞争下处于劣势。日本人挟高位的楼市和股市,凶猛地出口工业产品和变成巨无霸的各家银行,以一个超级暴发户的姿态在美国展开购买狂潮,将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如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加州的圆石海滩高尔夫球场,以及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扫而空,刺激得美国民间掀起了强烈的反日浪潮。
图14苏联1988年发行的邮票,
左为公开性(Glasnost),右为新思维(Perestroika)
但是,日本对美国的挑战无法带去真正的威胁,因为日本在现实上还是美国的殖民地。一旦美国在苏联陷于阿富汗泥坑后松出一口气,就会立即逼迫日本在对其最为关键的外汇兑换率上做出让步。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后,西方各大央行对日元实行干预,让日本为美国经济衰退买单,使美国的赤字从占GDP 35%的水平降了下来。在短短两年之间,美元兑日元汇率下跌了一半以上。从表面上看,日本的经济实力按美元计,几乎接近美国。但由于货币增长过快,国际游资强进日本的股市和楼市,造成固定资产的泡沫化。到1990年,仅东京都一地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地价总和。最高价的银座,更是卖到150万美金每平方米(约合139美元每平方英尺)。不明就里的日本人民自尊心高涨,觉得自己可以和美国较较劲。于是就有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和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出书《日本可以说不》,对美国的权威进行挑战。
五
在《日本可以说不》一书中,两位趾高气扬的作者认为日本应该从商业到外交上都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寻求独立的国际地位。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深思熟虑的研究成果,而只是两位作者平时作演讲的讲稿集。
石原慎太郎的主要观点是,日本在高科技上,尤其是半导体方面要比美国先进,因此在与美国打交道时,日本要强硬点,不要老是卑躬屈膝。日本应该用高科技作为一个筹码和美国讨价还价,不惜和政治敌国苏联做交易合作来迫使美国让步。他认为日本应该换掉不会同西方人打交道的外交官,改让在商场上打得美国人落花流水的日本企业家参与并主导贸易谈判。他还主张日本结束与美国的安保条约而改由日本自卫队保护自己,这样可以少花钱(因为美国在日本的军事费用由日本政府出)多实效(因为他对美国军队的效率表示怀疑),并且结束日本对美国的依赖。
石原慎太郎还认为美国和基督教传教士实行文化帝国主义,每到一处,就毁灭当地文化,代之以西方文化。并认为美国人充满白人的优越感,自以为现在西方统治世界就不可一世,将来会为此付出代价。有趣的是,他用一种日本人的优越感来攻击美国人的优越感,认为日本工人的教育程度高,竞争力强,而美国工人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甚至日本以前的殖民地如中国台湾和韩国经济也高速增长,而美国以前的殖民地如菲律宾则充满问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5)
图15左:1962年《时代》周刊带有松下幸之助肖像的杂志封面
右:1989年出版的《日本可以说不》的日本国内版封面
当然石原忘记了一点,台湾地区和韩国,乃至日本都是处于重视教育和提倡勤劳吃苦的中国儒家文化圈内,而菲律宾不是。只不过从他的看法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黄种人和亚洲人对白人世界的欧美人一贯趾高气扬的一种反感。
而盛田昭夫就有些不同。因为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并在纽约住过,所以他对美国企业界的看法还是比较中肯。比如说,他觉得:
——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商界太热衷于合并和并购这类金钱游戏,而不重视真正的产品创新和制造能力;
——美国企业太重视短期利润而牺牲长期的企业整体生存,比如将制造业移到海外;
——美国公司高层收入太高,对公司伤害大;
——日本公司员工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亲密,所以总的生产效率要比美国高;
——美国公司在基础研究上比日本强,但是在产品的市场推广上比日本弱。
他还提出一些提高日本国际形象和地位的建议,也许对于今天的中国都具有参考意义:
——美国的反日情绪与日本企业在海外没有和本地人交往成为当地社会的一分子有关;
——日本人需要更多地接受西方文化和语言,以便在和美国人打交道时不被误解;
——美国对日本的轻视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不利;
——日本需要明白自己世界领袖的角色,做好支持世界经济应尽的责任;
——日本必须帮助亚洲发展,从而确立起日本在亚洲地区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日本需要提供更多的海外援助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领袖。
六
这两位日本精英其实代表了日本两种不同的民间情绪。一种是对日本自身国际和地区角色的反思,希望回归本身的东方文化,并不惜为此与美国发生对抗,从而达到国家人格独立的目的;另一种则是加强向西方靠拢融合,希望在以西方为主的体系中担当更大的领导角色。
笔者在1988年曾听到日本战略界的一些学者认为美国衰退和中国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如果日本帮助美国的话,可以把美国的强权延长50年。如果日本帮助中国的话,可以使中国的崛起提前50年。而当时的笔者,认为中国崛起就是50年内的事。看来当时日本学界对美国和日本实力的估计过高,而对中国实力的估计过低。
当然,日本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口吻指点江山,论天下大势,是和当时的形势分不开的。那时日本经济如日中天,在世界上光芒四射,无比辉煌。只可惜,当时的日本精英们无法面对的一个历史事实是,每次日本人的风光都来得快,但持续力相当差。当年的大日本帝国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的太阳经济帝国也是如此。不知道经历了经济帝国沉没的日本人,是不是长进了些。
最关键的是,石原们忘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日本就算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没有强大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实力。正如苏联的军事一条腿不能和美国二分天下一样,只有经济一条腿也是没有资格和美国叫板的。结果到了1989年年底,日本的楼市和股市泡沫爆破,从此日本走进经济萧条中,一直到今天,过了20年仍然没有从谷底中走出来。也许,本为右翼的石原慎太郎今天却仿佛开始亲中,可能是看到日本没有资格对美国说不,而只有中国才可以这样做的缘故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6)
就在日本威胁消除的同年,苏联黯然地从阿富汗撤军,并在短短两年后土崩瓦解。从1991年开始,美国开始了一个短暂的意气风发,一枝独秀,堪称世界唯一超强霸权。那时候,美国的军事实力打遍天下无敌手,将不老实的伊拉克变成了展示美国高科技武器实战表演的舞台,为美国军火商赢得滚滚商机。俄罗斯在美国不怀好意的哈佛休克专家的折腾下,几乎破产。中国的*在1992年艰难地南巡,为停滞不前的经济改革竭尽全力,又转身交代中国的年轻一代领导人要学会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美国的经济也在日本的崩溃下,恢复生机,开始了由互联网商业化带动的创新浪潮。而美国鼓吹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在全球风行,无坚不摧,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导致了多国的颜色革命。
而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成为美国的潜在对手。于是,有几位中国年轻学者仿照日本写了一本《中国可以说不》的书,对中国*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过分热衷于西方价值的心态提出批评。当然,和日本学者不同的是,中国说不的资格并不是简单地由几个学者可以决定的,而是由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的普通士兵用生命赢来的。与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想说不,却没有这个实力。而中国有说不的能力,但没有做这个选择。
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不如日本,军事实力不如俄罗斯,并不是和人叫板的时候。于是中国选择了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避免与美国对抗,尽一切可能广交朋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七
其实,那几位年轻学者的强烈反美情绪是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知识界部分人强烈崇美情绪的一种非理性的反弹。这种反弹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世界许多国家的知识精英阶层。这些精英,或出身权贵,或有机会去美国大学深造,从而对美式生活和美国价值极其推崇,认为学成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可以当政,实践那套价值观。可是他们很快就会发觉和美国外交官、政府官员、企业大亨们打交道时充满屈辱,被傲慢和无礼地对待。然后,其中一些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美国和以前的强权一样,都不是好东西!
不要以为在中国骂美国为帝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明。话说当年亲美的蒋介石,娶了个完全美国化的宋美龄为妻,还被老婆彻底改造成了个基督徒,对美国的*自由充满仰慕之情,但在史迪威事件后,此人也大骂:娘希匹,美国也是个帝国主义。
美国既是一个超级大国,又缺乏文化底蕴,很难不让自己变成骄横跋扈、趾高气扬的“暴发户”。虽然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5—1909年任美国总统,美国对内安抚,对外走向帝国主义时代的领导人。有著名口号: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曾引用西非俗语“手持大棒,说话温和”来描绘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但大多数执行美国旨意的“小暴发户们”,通常就会把意思弄成“手执大棒,恶语相向”。
图161904年的一幅漫画,手持大棒的老罗斯福总统漫步在加勒比海
其实大家可能注意到,几乎全世界的反美情绪都源于对美国全球外交政策的反抗,而不是对美国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本身的鄙视。处于那个时代的中国政府官员和中国知识精英们本来带着一种谦虚的态度,努力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体系学习,渴望走出从前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成为国际体系的一员。但是冷战的结束,立即为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增添了不明朗因素。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7)
图171983年代表里根总统的拉姆斯菲尔德在巴格达游说
萨达姆,20年后两人兵戎相见
以1991年为分水岭,世界开始了美国一霸天下的短暂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来临,必须要有人成为美国勇武出场的祭旗。这个倒霉蛋就是伊拉克强人萨达姆?侯赛因。
本来二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是抓住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把夹在中间的富有的*人按住,保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绝对权威。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伊朗革命成功,推翻了美国傀儡巴列维国王,并扣住美国外交官为人质(因为1953年伊朗的反革命政变就由美国大使馆策划,所以美国使馆人员当然是要赶快关押的外鬼),一举打破美国的原有战略布局。于是美国转而支持伊拉克,希望用伊拉克来削弱伊朗的势力。结果萨达姆以领土争端为由,挑起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对自己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于是伊拉克转而想用武力收回1961年图18中东石油产区战后40年地缘政治演变图
在英国保护下独立的科威特以增厚自己的腰包。结果正好给即将踏上超霸舞台的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使得美国一展雄风,忘掉了越战失败的梦魇。
其实萨达姆还是挺冤的,当年和伊朗在出海口争执不下(伊拉克自从让科威特独立后,出海口就是一个大问题),不料伊朗人捏住其软肋,以支持库尔德人独立为要挟,逼着伊拉克签订对自己不利的领土和水资源协议,后来被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最年轻(第一次任期1975—1977年)和最年老(第二次任期2001—2006年)的国防部长。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萨达姆来往密切。二十多年后支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到巴格达怂恿一番,就欣然将两伊战争扩大化,又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最后想收复科威特,而且据说事先还向美国驻伊拉克大使请示过,并得到了批准,没想到却被美国拿来当祭品了。
八
以当时美国的强大军力和广泛的同盟,可以想象战争的结局。
当然,美国军队在高科技的战争理念和武器装备下,其指挥系统、各兵种协作、投放能力、战地信息交换、导弹精度等,都令世界耳目一新,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其他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都是手心里捏把汗,认为和美国军事能力比,自己是不图19高科技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无坚不摧
得不甘拜下风,也就开始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
美国在伊拉克的动武算是打出了军威,把越战失败之后的一股晦气,总算舒舒服服地吐了出来。这次战争美国一改西方传统的军事行动战术,由其战地最高指挥官施瓦兹卡夫(Norman Schwarzkopf)将当年在越南战场学到的东方战术活学活用,采取了大范围纵深,从侧翼迂回的方法,几日内就把伊拉克军队横扫千军如卷席。施瓦兹卡夫将军在其自传《无心插柳成英雄》(It Doesn't Take a Hero)中,对自己当年出任南越军队顾问时从东方人军队(主要是对手——北越军队及其南方支队越共游击队)身上学到的东方军事艺术赞不绝口。
这次战争也标志着高科技战争的成形,为世界军事思维带来了革命性的变更。美国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强大的科技整合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几乎就是好莱坞未来科幻大片的场景。而这一次战争,也向世界所有的国家发出了警告:不要以为你可以和美国叫板,挑战美国敲定的全球秩序的后果——伊拉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虽然当时美国总统老布什在日本的欢迎宴会上昏倒,被人们解读为帝国的老迈,但随后美国在克林顿的管理下经济重振,就证明了那种说法太过天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8)
而美国在伊拉克的出手,也改变了其战略行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