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0而励-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良好象征意义的像会飞的蛇加上野兽头的吉祥动物”。同时,请中国人把“dragon”翻译成“德拉根”,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西方民间传说中的*怪兽”。
  解决方案二:所有会说外语的中国人,团结起来,用流利的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告诉西方人“龙”和“dragon”不是一回事。
  解决方案三:所有中国人和我们的国家一起,用行动证明:中国代表的是和谐与文明,伟大与包容。龙代表的是善不是恶,是水不是火。
  我以为:如果能做到解决方案三,改不改字典,说不说所以然,都不那么重要了。那样,不知不觉中,“dragon”已被中国人赋予了新的意义。事实胜于雄辩,西方人常说:Show it,not tell it (去展现给人看,而不是说给人听)。最好的向西方人证明自己的办法就是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口服心更服。而中国当然应该,也必然继续以“龙”作为民族的象征。这一点并不需要讨论。
  龙的误译,也许纯属偶然,或者并非出于什么恶意,就像中国人当年也把“Africa”译成了“非洲”,就有懂中文的外国人为此打抱不平说:“非”这个字在汉语中代表的都是不好的意思,不应该用来形容如此美丽广袤的大陆。而事实上,中国人今天在说到“非洲”的时候,从来不会往那个方面去想。我们曾经称韩国的首都为“汉城”,可是,又有几个人在提到“汉城”的时候会去想一千年以前的历史,而不是辣白菜和烤肉呢?
  而每一个英国人当提到新约克(纽约的直译,约克是英国的一个郡)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难道会是那段殖民历史而不是他们心中向往的时尚、现代和繁华之地吗?世界上知道纽约(新约克)的人里又有几个知道约克,有几个知道纽约这个名字的来历?当华尔街渐渐远去,消失地无影无踪的时候,当日本大笔资金进入收购美国金融企业的时候,新约克也有可能改名为新东京甚至新北京。
  当我不厌其烦地布道般地向西方人讲述龙和德拉根的区别时,也常常遇到从未把中国人和德拉根的阴暗面联系起来的欧美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很自然地把中国的“dragon”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德拉根了。
  在西方的文艺作品里,德拉根也不总是坏的,迪士尼的动画片《花木兰》里,中国的龙虽然也被叫做德拉根,但却是可爱的精灵。好莱坞大片《龙骑士》(Eragon)里,德拉根是人类最好的伙伴。
   。。

不同文化间存在大量误读是正常的
学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往往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语来翻译,所以误译总是有的。英国文豪萧伯纳说过:“美国和英国这两个伟大的国家,被同一种语言(英语)远远地分隔了开来”。同样一个英语单词在美国、英国或是澳大利亚,可能表示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同一种语言尚且如此,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距离和误差就更可想而知了。
  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大量彼此误解的可能性。比如,“engage”这个词汇就非常有意思。美国的各界政要,从克林顿到保尔森,都用这个词汇表达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但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翻译呢?engage既有“订婚”的意思,又有两军“交火”的意思,最后,我们统一译为“接触”。中美建交已有30年了,我们依然用“接触”来形容当前和未来国际上最重要的国家的双边关系。
  “engage”一词有很多用法和多层含义。有调动积极性的意思,有抓住对方注意力的意思,有长期合作的意思;在形容中美关系的语境里,更深层的含义就是我主动寻求与你合作,我不排斥你,就像奥巴马所说:
  贸易与投资有助于促进繁荣,而美中两国之间的双边经济关系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美国与中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贸易国,最近几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我深知,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能够受益于对华贸易……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美中两国已经建立了成熟而广泛的合作关系。但如果我们希望建立高度互信,而这种互信正是在这一快速变化的地区开展长期合作所必需的,我们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东西方文化间的类似误解还有许多。两个文化都总是试图用自己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对方的含义,有时就会将比较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误会、误解、误导都有可能发生在不同文化的互相交往中,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应该知道误解可能是非常常见的,是经常发生的高概率事件,所以,要不断核实彼此的想法,加强沟通,加强对对方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也正是我的人生使命。
  

误解的本质原因
人类文明发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思维方式,首先,从语言的用途上开始出现分支。一条路是,人们想办法把彼此交往中说的话,使用的音调记录下来,设法用某种符号来记录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于是,字母文化出现了。这就是拉丁语出现时最原始的驱动因素。
  另外一条路是,人们当时的目的是将看到的东西表示出来,比如看到了月亮,就用一个符号表示出来,看到了山,用另一个符号记录。于是,甲骨文诞生了。中国文字的诞生驱动因素是“看”,因此,我们有了象形文字;而西方人是“说”,因此,他们有了语音文字。他们看到一个不认识的词汇,也可以准确发音,我们就算不知道如何发音,但是,也可以知道是什么意思。西方人是通过沟通发展起来的,东方人是通过阅读发展起来的。
  英语是在不断沟通中掌握词汇含义的。中文是在联系所有具体的事情时掌握词汇含义的。因此,东西方产生误解的原因其实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途径导致的。如果我们不理解西方人总统住房的社会约束前提和背景,就会用我们对故宫的理解来诠释,如果我们不理解“engage”这个词汇的背景含义,翻译为“接触”也就不能准确地解释其核心的含义。
  《圣经》与《论语》是不一样的,强调的核心出发点有着巨大的差别。当然,耶稣与孔孟也是不一样的。尽管有着种种的不同,但是,追求正义的理念仍然是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文化差异有多大、文明的表现形式有多么不同,都是可以实现互相理解,并找到合作的共同点的。
  人类散落在不同的大洲,肤色不同,但是,血液的颜色却都是鲜红的。
  在核心本质共同的基础上,误解注定是短暂的。
   。。

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消除东西方在文化上、文明上、习俗上的误解,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是我对自己的期许,也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人都在做的事情。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我访谈了很多美国有影响力的人物,将他们介绍给中国;在中国,我访谈了很多企业家、领导人,将他们的理念、观点、看法介绍给全世界。
  幸运的是,许多最聪明的学者、专家都给予了我很多支持与帮助,比如巴里·纳勒布夫(Barry Nalebuff)。巴里是耶鲁商学院的核心智囊之一,被很多学者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是世界上把博弈理论最先引入商业领域中的先锋,他出版过三本畅销书:《合作竞争论》(Co…opetition)、《策略思维》(Thinking Stregically)、《创新DIY》(Why Not?) ,这三本书都有中文版。他的教育背景无懈可击:麻省理工本科、牛津博士、哈佛学者、普林斯顿教授。他自己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几家财富500强公司的董事。他热爱中国,一家四口都会说中文。女儿巧巧说中文带南京口音。在耶鲁,他是我博弈论的导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巴里灿烂的微笑(1)
当年我开博客时,巴里特意为我写了祝贺语,作为对我的肯定和鼓励:致成钢的朋友们,得知芮成钢开办了自己的博客,我们耶鲁大学的校友都非常兴奋。能有这样一位如此出色的世界学者让我们深感荣耀。作为他的教授,我深知他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不仅如此,还发现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
  英国着名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美国和英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家,却被相同的语言而分割了。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时常代表了不同的意思,而这样的语言误解几率甚至十倍于中美之间。
  成钢让我们知道:原来最简单的概念其实也同样可以造成误解。
  比如,在美国,中文“龙”这个字简单地翻译成了“dragon”,对于我们来说,dragon是吐着火的凶残猛兽。它把公主关押在牢笼中,最后却被身披闪耀盔甲的骑士屠杀。因此它就是可怕而邪恶的代名词。但对于中国人来说,龙则更像美国人文化中的蛇,送来珍珠和好运。同样的词汇却蕴涵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在帮助中国朋友理解美国人民方面,成钢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他的英文优雅而又流利。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他来耶鲁大学之前从来没有在美国长期生活过。他具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让人们敞开心扉和他交流。
  他不只是理解语言本身,更能揣摩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所以,你们更容易真切地(通过成钢)了解到美国老百姓,而并非仅是政治家、富豪、影星们。因此当你们阅读他的博客的时候,会知道他并不是只在做字面翻译,而是在传达文字背后的内涵。
  我将用他作为老师的另一个故事来结束今天的信。我那个正在学中文的女儿曾参加一个中文诗歌比赛。她在芮成钢的辅导下完成了“闻一多的《一句话》”。成钢不但让她理解了字面意思,还让她体会出背后的寓意。女儿最终获得了冠军,他俩都非常开心。
  在下一封信里,我希望我们能一同分享文化融合的快乐。我也很希望美国人都能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直接地了解你们了。
  欢迎各位访问我的网站,听听我那些能把世界变的更美好的鬼点子:…)
  巴里·纳勒布夫教授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
  To Chenggangs friends
  Here  Yale we are very excited by the beginning of Rui Chenggangs blog。 We were very fortune to h*e him as a distinguished Yale World Fellow。 As one of his professors; I know th he was a fast learner。 We quickly learned th he was also a gre teacher。 George Bernard Shaw said th the United Stes and England were two gre countries divided by a mon language。 Even though we both speak English; we often mean different things with the same words。 This possibilities for misunderstanding are ten times greer in the dialog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Chenggang taught us how even the most simple concepts bee misunderstood。 For example; in the United Stes; we transle Long into Dragon。 For us; a dragon is a fierce fire…brehing animal th gets captures princesses and gets slain by knights in shining armor。 It is generally speaking a feared and evil beast。 But in Chinese; the dragon is more like a snake; carries a pearl; and brings good luck。 The same animal has an entirely different meaning。
  Chenggang is in a unique position to help the Chinese understand the American people。 His English is so polished and fluent; we couldnt believe th he had never lived in the United Stes before his trip  to Yale。 His ability to rele to people allows them to open up to him and speak from their heart。 He is able to understand not just their words but also their meanings。 Thus you will h*e the privilege of learning about the regular folks in the Unites Stes… not just the politicians; millionaires; and movie stars。 And when he tells you about his time here; you will know th he is transling the meaning; not just the words。

巴里灿烂的微笑(2)
I want to end with another example of his being a gre teacher。 This is a more personal story。 My 16…year old daughter Rachel is studying Chinese。 Sh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et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oetry petition。 Her poem was Yi Ju Hua by Wen Yi Duo。 With Chenggangs tutoring; she was able to understand not just the words; but the meaning of this poem。 He shares the credit for her  first place result。 I will try to set up a link so th you can hear her version。
  In a future message; I hope th we will be able to share with you some ideas about bringing our cultures together so th we make enjoy the best of both。 I also hope th all Americans will h*e the opportunity to wch CCTV so th we can continue to learn about you ; please visit my website  //。 
  Barry Nalebuff
  Milton Steinbach Professor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30而励
  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第一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我于2005…2006年间在耶鲁大学生活和学习了一年。这一年让我改变了很多。
  耶鲁大学创建于1701年,是常春藤联盟成员,也是美国第三古老的大学;哈佛大学始创于1636年,威廉玛丽大学创建于1693年,然后就是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以培养领袖人物而闻名。2001年的总统竞选被认为是耶鲁哈佛之争或耶鲁人之间的较量,因为除戈尔外,其余三位候选人利伯曼、布什、切尼要么毕业于耶鲁,要么从耶鲁辍学。最近连续三届总统都毕业于耶鲁大学,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在美国历史上有五位总统毕业于耶鲁大学: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和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所以,耶鲁大学被称做“领袖的摇篮”一点都不为过。
   。。

耶鲁世界学者计划
我和耶鲁的缘分最早要追溯到我的少年时代。有一年父亲带我到北京参观詹天佑博物馆。在陈列展品的玻璃柜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封面上写着“Yale University”,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耶鲁。
  2005年,我有幸入选“耶鲁世界学者计划”(The Yale World Fellow Program),也成为了历届“耶鲁世界学者计划”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那一年,参加这一计划的有18位成员。“世界学者”正如其名称所示,来自世界各国,但其成员中从来没有美国人,来参加这个计划的成员都是抱着“改变世界”的心态来的。
  这18位成员中藏龙卧虎,有菲律宾前能源部部长、巴拿马前贸易部部长、巴哈马公安部部长、尼日利亚律师、立陶宛总统的首席幕僚以及锦湖韩亚集团的继承人等。
  耶鲁大学及其校友们对世界学者计划的重视程度是首屈一指的,倾注了许多硬件和软件的资源。比如说,耶鲁世界学者们有专属的别墅办公楼。这栋美丽的老房子有几百年历史,原是一位富豪的私宅,后年久失修,布什总统最好的私人朋友,也是曾经的生意伙伴和耶鲁本科同班同学罗兰·贝茨(Roland Betts)一家出资把它修缮完毕,捐给了耶鲁,所以叫做Betts House。这可能是全耶鲁最美的一栋房子。一楼是耶鲁全球化中心以及墨西哥前总统,现任中心主任塞迪略(Ernesto Zedillo)的办公室,所以常年有墨西哥警卫守护,一楼还有美丽的图书馆和古色古香的餐厅。二楼和三楼是耶鲁世界学者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别墅坐落在山坡上,隔壁就是着名的耶鲁神学院,别墅门前门后有着大草坪,第一天来的时候让我想起呼啸山庄。在耶鲁,另一个我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那是耶鲁最神圣的地方。图书馆里有个演讲堂,耶鲁比较着名的演讲都在那里进行,而且每个星期都有。记得当时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崛起是被高估了还是低估了》。Betts House……耶鲁世界学者的教学楼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向耶鲁的大学生们介绍中国
“耶鲁世界学者计划”涉及的都是最前沿的系列性全球化议题,如大战略、城市建设、全球艾滋病的控制、能源和环保、司法改革、WTO贸易等。耶鲁几乎各门重要学科的殿堂级教授们都亲自来给我们授课,其中包括着名的《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 Powers)的作者……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所有课程都是以讨论会的方式进行,教授做一个简短陈述,然后大家各抒己见,因为学者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也迥然不同,所以常常会激烈地争论起来,在争论中碰撞观点,互相学习。我和同学常常在课上或是演讲的时候激烈辩论,但生活中却很和睦友好。在某些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并不会妨碍我们成为相互尊重的朋友。
  培养世界级的先锋人物,不是空喊口号那样简单,而是落实在课程全方位的设计中。比如,每周都会有一位世界级的政界或商界人物与我们坐谈并共进晚餐。耶鲁还为我们安排了许多实地考察,比如到华盛顿访问美国最高法院并与*官座谈,拜访国会议员,到纽约参加CEO论坛,等等。
  在去耶鲁之前,我是从很局限的角度看中国和世界的;而耶鲁的经历使我能够站在“世界人”的角度,更清楚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向世界介绍中国,以及怎么帮助中国。
  耶鲁大学与中国和中国学生有着不解之缘。在世界学者专用的楼里,一层的书房中摆放着一个中国青年人的铜像。他就是耶鲁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容闳于1854年毕业于耶鲁,他在耶鲁期间,不仅参加校合唱团、打橄榄球,还是着名的耶鲁划艇队的成员,并夺得全校英文文学大奖。2006年4月*主席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还专门讲了容闳在耶鲁的故事。后来容闳在学成回国后又先后组织中国青少年学生赴美求学,其中包括詹天佑等20多位学生在耶鲁学习。
  我每天经过容闳的头像,一种特殊的亲切与自豪,油然而生。
  直到今天,中国留学生在耶鲁大学国际研究生学生中的比重都相当可观,难怪耶鲁校长莱文会说:“没有中国学生,耶鲁将黯然失色。”
   。。

耶鲁式的教育值得借鉴(1)
耶鲁大学是美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除了本科生部与研究生部外,还拥有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音乐学院等多所以培养各类职业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学院。值得一提的是,耶鲁大学是美国名牌大学中非常注重本科教育的一所学校,这一点从学校对本科教育的师资投入就能看的出来。另外,耶鲁大学的本科教育秉承了美国教育体制中的很多共性,比如:对学生创造性、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等素质的着重培养。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在耶鲁我其实是双重身份,一重是学生,一重是老师,我也给耶鲁的本科生授课。刚开始给学生上课时,被群起而攻之,着实让我好一阵招架。
  耶鲁传承的高等教育方式叫做大文科教育,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Liberal Arts Educion”,这个是中国非常缺少的。北京大学创立之初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大文科教育就是淡化本科生专业的色彩,尽量涉猎,从西班牙语到中国文化,从音乐戏剧到人文社会学。我接触过的耶鲁学生,今天晚上学中国古代绘画史,明天晚上学哥特建筑,完全把自己放在人类文明的星光下浸染,然后再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中国学生见到美国学生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专业是什么,而美国学生之间却很少这样问。本科时期学什么课程只不过是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经过三四年以后,有个广泛的积累,也就自然有了一个大概的专业方向,比如完成本科学业后,再准备选择一门专业进一步深造。
  更难能可贵的,是耶鲁大学给本科学生提供的资源。就算是一个初入学的本科生,也可以听到像保罗·肯尼迪这样一位可以左右美国政坛的、泰斗级教授的讲课。这一点是其他许多的名牌大学都做不到的。通常的情况是着名的教授只带研究生,就像中国大多数高校一样。而且耶鲁的本科都是小班上课,世界知名的学者就“伺候”那十几二十几个本科生,师生之间可以充分地互动讨论。
  另外,耶鲁在学术上的宽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中国会有很多学者一起攻击一个学者的情况。在耶鲁的时候,我亲眼看到很多本科学生在大师肯尼迪的课上发言说他的观点不对,肯尼迪教授也会饶有兴趣地听他们理论,或加入讨论。你可以不赞成我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发言的自由。
  耶鲁大学有众多专业学院,其中最着名的就是耶鲁法学院。这里曾经培养过五位美国总统。我的好朋友詹姆斯曾在耶鲁法学院就读,他也向我介绍过很多关于耶鲁本科和法学院的情况,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有很多启发。
  之所以拿耶鲁法学院同其本科教育进行比较,是因为法学院教育同本科教育之间的可比性很强。换句话说,法学院的教育模式比较接近本科的大文科教育模式。从学生的挑选来看,两所机构均不限制报考人的学术以及专业背景,全美任何一所高中应届毕业生均可报考耶鲁大学的本科。耶鲁法学院虽然是一所专业学院,但也不限制其考生的专业背景,任何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均可报考。
  从教育形式上来看,法学院也同本科生部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法学院给予学生最大的选课自由,除了第一学期必须上四门必修科目之外,其余的学期全部上选修课。从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来看,法学院的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字,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讨论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这些也全都是大文科所倡导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是美国校园图书馆中最大的,也是收藏图书最多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耶鲁式的教育值得借鉴(2)
但本科生部和法学院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本科的教学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法学院则是要把学生塑造成一个领域的专才。本科是真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并不寻求把学生塑造成某种特定模式的人才。在课程和业余活动上,学校不仅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还提供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够完成自己的计划。从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即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自己的学业。经过四年的学习,每一位学生走过的轨迹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不仅是学的专业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考方式以及世界观都是很独特的。
  耶鲁法学院作为一个专业学院,录取的学生各有各的背景,他们过去学习的可能是文科、理工科或者是艺术,可能做过职员、老师、记者、运动员,但是他们到了法学院,必须学会一种统一的思维方式与专业语言。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必须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如果不能掌握,那么就是再有天赋,也不能成为一位好学生。在这里,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洞察力,而不是创造力,应该更多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不是自己进行原始创作。在本科,经常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共同上一门课,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一个共同的问题,但是在法学院这么做就很困难。
  法学院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另外一个差别,就是前者更强调学生对细节的注重。本科生的课也经常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理论,但在法学院不同的是,各种理论必须同案例结合起来学习,而这些案例均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生动的事情。法学院的授课经常是同时讲解两个案例,它们的事实看起来极其相似,但往往是因为事实上最细微的差别,导致某条法律或者理论适用与否。这种训练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培养学生对微观问题的重视。
  耶鲁的本科生可能喜欢热忱地谈论政治问题,而法学院的学生很少谈论抽象的政治问题,他们更喜欢谈论的是更微观的问题。法学院的学生也关注宏观问题,区别是他们在讨论宏观问题时也善于从微观来分析,比如涉及宪法的问题(这也是学生们茶余饭后喜欢讨论的话题)。这些问题其实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很多政治和法律的现象与规律也都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却不应该用政治的语言。他们最关注的可能不是总统谁来当,参议员众议员由谁来当,而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谁来当。他们同本科生一样热衷于改造社会,同样注重公益事业,但是他们的切入点可能不一样,他们更喜欢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来达到自己设定的目的。法学院的学生有时也是矛盾的结合体,他们要做的经常是,分析在现行法律下应该怎样,所以他们得出并要予以支持的结论很可能与自己的观点背道而驰,这些问题本科生可能会较少碰到。
  其实这两种教育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法学院则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当然,由于专业不同,耶鲁大学其他专业学院的教育模式也是不一样的。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耶鲁大学的教育模式并不一定就代表了美国其他高校的教育模式,但是作为美国教育体制的一个杰出代表,耶鲁模式无疑体现出了美国教育模式的很多优点。
  

教育的真正含义
生活中、学习中经常碰到与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况,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是好事,批判性思维是我们中国学生从小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在耶鲁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坦然地面对各种不同意见,在国外,这些攻击往往是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针对中国的,我逐渐学会用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去一点一滴地改变他们的偏见,去为中国多争得哪怕是一点点的公正和积极的印象。这样做的中国人还有很多很多。
  有一句名言,“教育是把所学到的所有东西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