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眼人生-第4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这次震动国内的诉讼。而飞达地产那边也请来了粤海省里一个非
常有名气的大律师李彼得作为他们的代理人。
这两个国内有名的大律师即将对阵于法庭,也引起了司法界的
高度关注。一时间,各地有名的律师事务所都要求派人来参加了这
次审理的旁听!由于要求旁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致使法院的旁听
证达到了一证难求的地步。
正如穆国兴所料,飞达地产方面故技重施。法庭宣布开庭之后
,李彼得拿出了医院开具的何永来的身体健康证明,以及他本人不
能亲自出庭作证的声明。又一次提出了延期审理的申请。到了此时
,飞达地产的用意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尽知了。
李彼得得意洋洋的看着原告方的律师李思静,在他认为,他们
飞达地产提出的延期申清理由是合理合法的。证人因身体健康的原
因不能出庭作证,法庭就必须延期审理。除非原告方能提供出证据
来,才有可能被法庭驳回,但问题是,原告方能提供出证据来吗?
李彼得也从他的当事人宋维达那里,知道了一些证人何永来不
能出庭的原因。他们认为,何永来是不可能给原告出具什么证明的
,原因也很简单,穆国兴把人家搞的灰溜溜的下了台。现正在京城
等待着中央的处理决定呢。心里都要把穆国兴恨死了,他还能做出访问日四…!涵良明朝时代网游专区功。四…
有利于安江市的证词来吗?
应该说宋维达这个想法还是有道理的的,但是他却忘记了一点
,那就是中央已经插手这件事情了。迟迟没有做出对何永来的处理
决定。也就是防着宋维达来这一手。
穆国兴在京城曾听曾率林讲过。中纪委李忠胜书记曾经找何永
来谈过一次话。虽然谈话的内容不为外人所指的。但是,两人谈话
的目的却是很清楚。
像何永来这种问题,处理起来弹性很大。如果中央决定要放他
一马。就可以让他接受党内处分。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个双开,不至
于去坐大牢。如果要对他严肃处理的话。那就把他交给司法机关。
何永来的下场也就只有去坐大牢了。何永来也不是个傻瓜。他也完全清楚这里面的道理。上一次飞
达地产就利用他不能出庭这件事情,向法庭提出延期审理的申请,
中央为此很不高兴,这才让李忠胜找他谈了一次话。如果这次他再要这样做的话,他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就是用脚指头想也能想明白
的。
法庭上一片哗然,旁听席里议论纷纷,以至于法官不得不用法
槌连续的敲击着桌面,并且大声的提醒旁听席的人要注意法庭秩序。
原告代理人李思静不慌不忙的向法庭递交了他们的证据。就走
那份何永来写给安江市的声明。这一份证据可以说一下子就击中了
陈彼得的要害。当法官当庭宣读何永来的声明并表示要采纳这份证据的时候。这个号称长胜律师的李彼得。也不得不低下了他高昂的头。
法庭裁定。驳回被告方延期审理的申请。案件照常审理。这一
下子法庭上又一次热闹了起来,但是这次的议论声可是与上次不一样了,旁听席上的人明显的表露出了兴奋的神色。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这件案子的事实都是非常清楚的。飞
达地产向银行贷款是安江市政府以财政为他们担保的。银行扣了安
江市政府的钱,飞达地产当然要偿还了。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安江市政府占的理。飞达地产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延期审理,不就是想赖
掉这笔钱不还吗?谁都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这个道理,也都
对这些老赖们是恨之入骨的。
在法庭的辩论当中,双方律师唇枪舌列互不相让。但是大多争执的都是一些细节的问题。何永来在声明中说的很明确了,他从来就没有与飞达地产达成联合开五月花广场地产项目的口头协议,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表述。这就证明安江市提出的诉诠理由是成立
的。
双方的辩论整整进行了一个上午。法庭宣布体庭。下午继续开庭审理,还没等法官离席,这些记者们又一次围上了原告方的律师
李思静和被告方的律师李彼得。
作为律师讲话自然是很有分寸。均以法庭还没有判决为由不能
进行评论,拒绝回答任何的问题。即便是这样。所有的记者们也都
清楚了一个事实,飞达地产将会输掉这场官司。而且还会输的很惨。
下午的辩论继续进行,陈彼得又提出了双方庭外和解的要求,但是,却被李思静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在陈述中说道:“鉴于被
告在这个案子当中采取的种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我的当事人已经明
确的表示,不同意与被告进行庭外和解!我们相信法律是公正的!
现在距加更章节还差力朵鲜花啦,书友们要雅起啊!!!
………【一千三百四十章一个题目两个内容】………
延期审理的申请被法庭驳回,庭外和解的要求,又被原告拒绝,李彼得依然不死心,又提出了在五月花广场工程建设当中,是由于一些官员随意转包工程,吃回扣致使建筑单位无利可图,偷工减料这才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开的房产销售不出去,造成他当事人的巨大损失,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的事实。
李彼得本来以为经过宋维达的活动之后,这些法官们是能够采纳他提出的这个事实,这样以来,飞达地产继续拖延的目的就又一次达到了。
牵扯到官员腐败的问题,这就不是法院所能够管辖的了得的。必须要有纪检和检察部门介入调查。法院要是想弄清楚这个事实,就必须再次休庭,让被告补充证据。只要是再休一次庭,飞达地产所有的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到时候即便是官司输了也无所谓了。
李彼得的算盘打的倒是挺精明的,但是,法官以与本案无关为由否决了飞达地产提出来的主张,这倒让李彼得大惑不解。在来安江之前,宋维达曾经讲过,他已经做通了顺海省高院的工作,那里的法官是会为他们提供方便的,但是,狡猾的宋维达并没有告诉李彼得他做通了的是哪一个法官的工作。
看了看一脸严肃的法官,李彼得到此时感到没有办法了,看来这次要继续拖延下去的目的,是绝对做不到了。
在接这个案子之前,李彼得经过慎重的研究,也认为飞达地产在这个案子当中胜诉的希望是非常的渺茫,如果不是贪图飞达地产丰厚的律师费,李彼得才不想给他们代理这个案子呢。不管怎么说,输了官司都会对他这个常胜大律师的名望造成一些不好影响的。
对于这么大的一个案子,法庭也是很慎重的,不可能当庭就作出宣判,于是,在案件审理结束后,法庭宣布休庭择日宣判。
华夏日报社吴记者的采访,在市委宣传部的全力配合下进行的很顺利。十几天后,吴记者拿出了初稿,一天的下午,吴记者单独一个人来到了于富春的办公室。
简单的握手寒暄后,吴记者从包里拿出了稿件:“于部长,采访工作现在基本上已经结束了,这是我们写出的初稿,请宣传部看一下。如果与事实没有出入的话,我们就要准备提请报社总编刊出了。”
这是一个题目,内容相左的两份稿件,第一份实事求是的总结了安江市委在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工作中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洋洋洒洒足有几万字。如果这份稿件要是能够表,无疑会对安江市委起到一个正面的宣传作用,对中央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起到一个很有利的推动。
而第二份稿件则不同了,除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之外,还对一些事实的认定采取了一种极为模糊的态度。比如说安江市委宣传部一开始就对吴记者讲过,安江市委只完成了市直机关的工作,而下面五区三市两县的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希望记者在采访中能把目光投向已经完成了这方面工作的市直机关。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份稿件却把重点放在了下面的区县方面。虽然讲的也是事实,但是,这份稿件要是表出去,无论怎么看也都会给人一种没有完成任务,欺骗中央的感觉。也会误导一些人对中央的政策产生怀疑。
吴记者用他那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眼神看着于富春,偶尔露出来的贪婪目光,代表着吴记者这次来是想要达到某个目的。
于富春看完了这两份稿件,也有些明白了吴记者的目的,看来是到了讨价还价的时候了。
“吴记者的大作我已经拜读了,我不明白的是,怎么同一个题目会出现了两份不同的内容呢?”
吴记者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看了一眼于富春,神情有些古怪的说道:“于部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稿子内容就会有区别的!”
“吴记者,我记得在你们刚来到安江市的时候,我们宣传部已经和你们做过一次沟通,也和你们讲明白了,我们的五区三市两县的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并没有完成。穆书记也多次提到过这个问题,希望你们的采访主要面对市直机关。这两份稿子我认为前一份是实事求是的,对后一份的观点还有待商榷。”
吴记者没有就这个话题讲下去,而是大谈特谈起他这次下去采访是多么的辛苦,为了写好这份稿子,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言外之意,就是这份稿子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安江市要作出一些补偿。
于富春也绝对不是个傻瓜,他也知道吴记者和他讲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想要一笔润笔费。这也不能怪吴记者的贪婪,而是眼下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虽然中央明令禁止不准刊登有偿新闻,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呢?
一些地方官员想出名都想疯了,只要是报社肯给他们报道,花多少钱也都愿意。一个想要出名,一个想要钱,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这就又形成了一个潜规则,不论这个记者是不是带着任务下来的,也不论他的报道是不是属实,只要是能在表的文章中把采访对象夸成了一朵花,就能得到一笔不小的润笔。
“呵呵,吴记者为了这次采访报道确实是很辛苦,适当的营养费我们还是应该补贴的!”
吴记者听到于富春的话,半闭着的眼睛全部睁开了,对于富春大倒起苦水来,说他的工资是如何的低,唯一的女儿要结婚了,想要在报社附近买套两居室的房子,自己这个当父亲的都没有钱给他买!
于富春吃了一惊,他作为一个宣传部的部长,自然对各地的新闻掌握的还是比较清楚的,他也知道,现在京城华夏日报社所在区域的房产价格,已经达到每平米一万多了,两居室的房子最少也得七八十个平米,这就是说,如果要想让吴记者把第一份稿件出去,安江市就必须要付出接近一百万,。
于富春在来安江担任宣传部部长后,也和其他地市的一些宣传部长做过一些沟通,大家也都非常的清楚,宣传报道当中的一些猫腻,对于各个报社表文章的价格也有过比较。于富春也知道,按照目前的价格吴记者要的这个价格并不算高,还算是公平合理。
价格公平合理是一回事,但是这笔钱能不能给他,就是一个未知数了。于富春也非常清楚,穆国兴这个市委书记的行事方式和脾气性格。他是一个非常坚持原则的人,他要是不同意做这件事情,其他人就是说破大天也没有用。
于富春想了想:“吴记者,女儿结婚我们当父亲的当然要为她做点事情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嘛。你为我们安江市委的宣传报道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我们安江市委也应该有所表示。这样吧,这两份稿件你先放到我这里,我拿去请穆书记审核一下,听听他的意见。”
这就是于富春讲话的高明之处了,把这两件事情捆在一起说,让谁也说不出这句话有什么问题来,你要说是于富春要听听穆国兴会不会拿出这笔钱的意见呢,也可以。要是说让穆国兴对这份稿件提提意见也合适,这就是官场中所谓的暗示。虽然讲话的双方都很清楚,可是,你要把原话搬出去,还真的找不出半点毛病来。
………【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笔杆子杀人】………
在一般的情况下,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吴记者就应该主动告辞了,回到酒店休息,静等于富春给他回话了。
吴记者也很清楚,只要是这两份稿件同时拿到穆书记那儿,穆国兴一看就会明白的,很有可能会答应他提出的条件,现在大家都是这样做的,难道安江还会列外不成。
事实就明摆在那里嘛,这两份稿件所反映的问题都是真实的,并没有弄虚作假。假如安江市要是给了吴记者这笔钱,答应了他的条件,那么吴记者就会把第一份稿件交上去表。这样以来双方就皆大欢喜了。
假如安江市委不同意出这笔钱,那么吴记者就会把第二份稿件交上去。在报刊上不表那是总编和宣传部的事情。但是这份稿件作为内参摆在中央长的案头上却是肯定的。
即便是中央感到有什么问题,派人下来调查,也调查不出任何问题来。稿子里反映的问题都是事实。既然在采访中是实事求是的,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也就是吴记者敢有恃无恐这样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件事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为什么各地对记者这个行当是既爱又怕,有的地方甚至还提出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就是担心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记者们笔下胡写乱写的。
当然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这个世界上也不缺少一些能够严格自律一身正气的记者。有些地方官员怕记者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怕记者给他们爆了光,影响到了他们的前程。但是,像安江市委这种情况,吴记者又是奉了中宣部的指示,来进行正面报道的,如果要是胡写乱写的,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有人常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杀人的方式,一种是枪杆子杀人,还有一种就是笔杆子要人命!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实,是否有道理与合理则没有人去细究。枪杆子虽然可以杀掉无数人,但是最后国人现还是笔杆子厉害,一来它杀的都是厉害人,二来它杀人不见血。
就拿吴记者写的这两篇稿子来说吧,虽然标题是一样的,却是内容却大相径庭,同一个事情却可以写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内容,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吴记者笔下的功夫了得,真是能把黑的说成了白的。
这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第一份稿子是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上,从安江市已完成市直机关在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所作出的成绩来正面宣传安江市委的,这是符合中宣部领导指示精神的。
而第二份稿子就不同了,他是在一个未知的情况下写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只是处在一个过程当中,当然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果把出现的这些问题当做一个结果,写出来的稿子就很难代表事情的全部了。但是他造成的影响却一点也不比前一份稿子小,甚至还更大。
吴记者没有主动离开,于富春也不可能赶他走,一方面是个礼貌问题,另一个方面是于富春感到吴记者还有话要讲。
“于部长,这次到宁海区政府采访,恰巧碰到我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
于富春不动声色的注视着吴记者,他已经明白了,吴记者这次来不仅是要钱还要替人要官。
吴记者讲得也很明白,到区政府采访碰到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那这个人肯定就是体制内的,又是在这种情况下提起这个人来,如果于富春再猜不到他的意思,那就是在侮辱他的智商。
“呵呵,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吴记者在安江能见到多年未见到的老同学,也是四喜其中的一喜嘛。”于富春笑*的说着,但就是在故意装糊涂,不问吴记者的老同学是干什么的,也不顺着他的话继续讲下去。
等了一会,吴记者看到于富春丝毫也没有问他老同学是哪一位的意思,又说道:“我的这位老同学也是体制内的,现在是宁海区的副区长,他叫冯旭立”
“哦,我来到安江的时间不长,对下面区政府的同志也不是很熟悉。”
于富春的口子封得很严,就是不接话茬,这倒让吴记者郁闷不已。郁闷归郁闷,但他还必须要利用这个机会把要讲的话说出来。
吴记者也很清楚,像他们这些做记者的是满天飞,虽然到哪里都有人高接远迎的,但是采访任务一旦完成了,地方政府就很少有人会再与他们打联系。这里面除了采访工作的不确定性之外,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都心照不宣的做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
一个用手里的笔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金钱,另外一个用钱买到了需要的名誉,大家都是*裸的交易,又有谁看到进行过不光彩交易的双方会成为好朋友的。
冯旭立确实是吴记者的老同学,但却不像吴记者讲的那样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见到的。他们两个人不仅是同学,还是同乡,另外还有着一层亲戚关系。两个人从小到大关系一直不错,这些年来一直就没有断了联系。
这一次中央对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的文件一下,冯旭立就意识到有些不妙了,后来市委又根据中央的文件做出了有关决定,冯旭立就更坐不住了。按照市委的规定,他正好处在一个被编下去的边缘。
按照有关规定,冯旭立的学历是够了,但是年龄却不占优势,恰巧比市委规定退下去的年龄线大了三个月。更要命的是,冯旭立这几年一直在家以养病为名,帮助他的儿子打理着一家企业。
虽然冯旭立退下去之后,各方面生活待遇也不会受到半点影响,,但是他也知道,只要是退了下去了,他儿子办的那家企业可就危险了。
在台上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副区长,有些单位到他儿子的企业去检查,对一些事情也会看在他的面子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去深究。但要一旦退下去了,人一走茶就凉,人家还会不会再照顾他儿子的企业,那可就不一定了。就凭他儿子这些年做的那些偷税漏税的事情,真要是认真查了起来,就没有不暴露的那一天。
这也是一个实际情况,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老婆在家里是一个腰缠万贯的的大企业家,但是丈夫却是政府里一个拿工资的公务员,究竟是为了什么,这里面的道道就是不用说,大家也都会明白的一开始冯旭立还以为,过三个月也许不会有什问题,但是当他看到市直机关有人就因为年龄过一个月,就在第一批被编了下去,这才感到市委这次是动了真格的了。
冯旭立也很清楚,以他目前的表现,市委只要是在五区三市两县开始了这项工作,他肯定会在第一批就被编了下去。这样一来,不仅他的官没有了,他的儿子也有可能因为偷税漏税的罪名而坐牢。所以,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官帽子,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他儿子能不能坐牢的大事情。
冯旭立这时候想起了他的老同学吴记者,认为他在京城是一个名记者,认识的都是一些大干部,只要他能在那些人面前帮他说上几句话,保住他这么个小小的处级副区长的位子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说不定还会因祸得福再进上那么一步呢。
………【一千三百四十二章记者的条件】………
冯旭立来到了京城,以祝贺吴记者的女儿结婚为名,给吴记者送上了一大笔钱,虽然两人是老同学又沾亲带故的,但是亲情这东西有时候远不如孔方兄的面子大。
说来也巧,春节前中宣部就给报社下达了指示,要求他们派人去采访安江市委在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工作中取得的经验。这就好像一个人正想打瞌睡的时候,正好有人给他送个枕头来。
两人一番密谋策划,冯旭立也没有心思在京城多待,第二天就返回了安江。节后第一天上班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出现在了他自己的办公室里。
按照两人的计划,吴记者在到宁海区采访的时候,当着区长王卫庭的面,很“偶然”的与冯旭立重逢了。
中央党报的大记者与冯旭立是老同学,这个消息迅传遍了宁海区的官场,好多的干部也一改往日对冯旭立不冷不热的态度,对他热情了起来。就是区委书记赵庆一看向冯旭立的眼神也变的柔和了许多。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赵庆一汇报给了穆国兴,并不无担心的说了一句话:“穆书记,宁海区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工作可能遇到的阻力不会小!”
穆国兴听后只是笑了笑,依然送给了赵庆一八个字:“出于公心,坚持原则!”
吴记者这次给于富春送稿件来,除了要勒索一笔润笔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让于富春给穆国兴带个话,在这次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的工作中,对他的老同学冯旭立要高抬贵手、手下留情。并把这件事情当做了一个与穆国兴讨价还价的条件。
吴记者和冯旭立的算盘打的是够精明的了,但是他遇到的是同样一个官场老油条于富春,不管吴记者在于富春面前如何的暗示,于富春就是装傻充愣的不予理睬。
最后吴记者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开门见山的对于富春说道:“于部长,按照你们市委的安排,对下面五区、三市、两县的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工作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也看过你们市委这方面的有关规定。是不是对年龄一刀切这个做法有点太严厉了,有一些很有工作能力的好同志,还是应该适当的放宽一下年龄的限制的。
于富春笑了,吴记者终于沉不住气了,露出他的狐狸尾巴来了。
“吴记者,对于干部年龄的限制是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的,这可不是哪一个人想改就能改变了的。对于一些有工作能力的同志,市委在文件中也有规定,必须要经过民主评议,组织考核和竞争上岗这三项工作之后,才能决定是否把他留下来。据我所知,安江市那么多过年龄线的同志还没有一个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
吴记者咧了咧嘴,也没有说什么,端起茶杯来继续喝茶,心里却在琢磨,如何才能让于富春明白自己的意思。
“于部长,现在还没有一个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同志,并不代表今后也没有。譬如说我的那位老同学冯旭立吧,这个人就蛮不错的嘛。先他和我一样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政治理论性很强,其次他这些年来在基层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和他们的区委书记赵庆一同志还有区长王卫庭同志都谈过,他们两个对冯旭立的看法还是蛮不错的。
这话说的就有点干涉安江市委工作的嫌疑了,如果说在其他的地方于富春还能容忍吴记者的做法,可是牵扯到安江市委的权威问题上,于富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作让步了。
“呵呵吴记者,对于干部的考核问题是我们市委的正常工作,组织部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程序,中央对干部的任命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件事情可不是由哪一个就能说了算的。官职乃国家重器,不可轻易授人,吴记者也是有学问的人,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吧!”
吴记者上下仔细的打量了一番于富春,他也没有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宣传部长理论水平一点也不比他这个名记者要差,嘴里说出来的话一套一套的,最后竟然连圣人的话也引用的恰到好处。
这也是吴记者小瞧了于富春了,不管怎么说于富春也是华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来安江任组织部长之前又在文化部门担任了很长时间的领导职务,常年与文人打交道,耳熏目染的像这些话还不是信手拈来?
既然大道理讲不过人家,吴记者就只有实话实说了:“于部长,看不出来你的文学功底还很深厚啊!让你来担任宣传部的部长才是人尽其才啊!不过,大道理谁都会讲,可是现实你也不得不承认吧!”
于富春微笑着没有吱声,他知道,吴记者是要亮开他的底牌了,其实于富春也不想得罪吴记者,他也清楚得罪了吴记者的后果会是什么。他之所以不敢答应吴记者的要求,主要还是担心做不通穆国兴的工作。
在这次市直机关干部定编工作中,也不知道有多少高官显贵给穆国兴打电话讲人情,但都被穆国兴给坚决的顶了回去。只要是不符合标准的干部是坚决的拿下,为此他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市委书记都这样做了,别人自然也不敢再搞什么小动作了,帮助别人要是影响了自己的前程,这种傻事想必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的。
吴记者看到于富春没有讲话,喝了一口茶又继续说道:“于部长,我写的这两份稿件你都看到了吧,我相信你也找不出这两份稿件脱离事实的问题来的,上交哪一份就是我的权力了。稿件只要一交上去,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我想大家都是聪明人也会预见到的,就是穆书记他也不会看不到这一点的。不就是一个年龄才过三个月的干部去留问题嘛,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啊,安江市有这么多的处级以上干部,留下一个冯旭立也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何苦为了这一个人闹的大家都不愉快呢?”
这就有点威胁的意思了,于富春感到他已经说服不了吴记者了,也犯不上为这件事情去得罪这个人。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得罪了他,他把第二份稿件交了上去,到时候上面归罪下来,先就会拿他这个宣传部长试问。穆国兴也会说,你这个宣传部长是怎么搞的,这么点小事你都办不好,今后还怎么相信你的工作能力啊?
于富春想了想说道:“吴记者,我只是一个宣传部的部长,对与干部去留问题那是组织上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市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你来的意思我都很清楚了,我建议你还是亲自和穆书记谈一谈比较好!只要他点了头,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吴记者也知道于富春这是在推卸责任,想了想人家说的并没有做,留下哪一个人是组织部门说了算的,与他领导的宣传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家也讲过了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