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四人帮"兴亡-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73年10月13日下午,毛泽东会见加拿大总理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总理。参加会见的是周恩来和王洪文。在中南海的书房里,特鲁多总理坐在毛泽东和王洪文之间,周恩来反而被安排在一个角落里,他和毛泽东之间坐着外交部部长助理、毛泽东的侄孙女王海容。
1973年11月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澳大利亚总理爱德华·高夫·惠特拉姆。陪同会见的是周恩来和王洪文。
五天之后……1973年11月7日,毛泽东会见塞拉勒窝内共和国总统史蒂文斯。坐在毛泽东两旁的还是周恩来和王洪文。
1973年12月9日,当毛泽东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陛下和皇后时,王洪文和周恩来在座。这时的王洪文,坐在那格子布沙发上,已不像最初几次那般拘谨,正襟危坐,毕恭毕敬,而是翘着二郎腿,斜倚在那里。
在1973年,王洪文参加了这样六次高级首脑会见。在外国记者的眼里,王洪文也就成了中国的首脑人物。一位英国记者写道:〃三十八岁的上海造反领袖王洪文,已明白无疑地成为毛的继承人。毛在中共十大之后每一次会见外国首脑,坐在他的两侧总是周和王。周已七十五岁,是毛的同辈战友。因此,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表明,王是他的接班人。未来的中国,是王洪文的中国。毛显然已经吸取林彪事件的教训,不再把接班人的名字写入中共党章。但是,毛仍明确地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因为毛毕竟已是八十老翁,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毛在生前指定接班人,为的是在他突然亡故时,可以使人口众多、派系纷争激烈的中国,有一个众所公认的领袖,避免中国的内战和混乱。……〃
这位英国记者是有眼力的,说出了毛泽东没有说出的潜台词。
1974年上半年,毛泽东依然采用〃毛、周、王〃的阵营,十次会见外国首脑:
1月5日上午,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
2月22日下午,会见赞比亚共和国总统肯尼思·戴维·卡翁达博士;
2月25日,会见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革命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胡阿里·布迈丁;
3月25日下午,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朱利叶斯·克·尼雷尔;
4月2日,会见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副首相兼国防大臣、人民武装力量总司令乔森潘;
5月7日上午,会见塞内加尔共和国总统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
5月11日晚,会见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布托;
5月18日,会见塞浦路斯共和国总统马卡里奥斯大主教;
5月25日,会见英国首相希思;
5月29日下午,会见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
这样的〃毛、周、王〃模式,在会见外国首脑人物时,总共进行了十六次。
1974年6月1日,就在会见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之后,周恩来病重,不得不住入北京医院。他在5月19日、23日、25日曾三次发生缺氧病状,大夫劝他必须入院动手术。从此,周恩来总是在北京医院会见外宾。
。←虫←工←桥书←吧←
第31节:毛泽东一度选定王洪文接班(24)
1974年7月5日,报上刊登周恩来会见美国民主党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和夫人时,首次披露了会见地点是北京医院。周恩来病重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了震动。
毛泽东也许久没有露面。1974年9月4日,毛泽东在书房会见多哥总统埃亚德马时,坐在毛泽东之侧的,不再是王洪文,而是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
从此之后,毛泽东会见外国首脑,再也没有要〃王副主席〃参加!
是王洪文外出了吗?不,王洪文在北京。
毛泽东有意疏远了王洪文,使王洪文的接班人的形象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用外国记者的话来说,〃王洪文失宠了〃。
9月10日,毛泽东会见尼日利亚联邦军政府首脑戈翁将军,在座的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
9月19日上午,毛泽东会见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总统达达赫,陪同会见的是邓小平。
10月5日,毛泽东会见加蓬共和国总统邦戈,在座的还是邓小平。
10月20日,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会见丹麦王国首相哈特林,在座的居然仍是邓小平。
毛泽东从1974年10月13日凌晨,由汪东兴陪同,乘火车抵达长沙,在那里竟住了一百一十四天,直至1975年2月3日才返回北京。
在长沙期间,毛泽东六次会晤外国首脑。继会见丹麦首相之后,那五次会见,也始终没有王洪文的份。
11月6日晚,毛泽东在长沙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兼外长威廉斯博士,李先念陪同。
11月12日下午,毛泽东会晤也门民主共和国主席鲁巴伊,邓小平陪同。
12月17日,毛泽东会见扎伊尔共和国总统蒙博托,由邓小平陪同。
1975年1月,毛泽东在长沙会晤马耳他和联邦德国贵宾,陪同者仍为邓小平或李先念。
王洪文〃失宠〃,连外国记者都已看出来了。作为〃接班人〃,王洪文怎么会那样快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
林彪从1969年4月中共九大被确定为〃接班人〃,到1970年8月庐山会议(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翻车〃,不过一年零四个月。
王洪文从1973年8月中共十大成为〃第三号人物〃,到1974年7月17日受到毛泽东尖锐批评,连一年都不到!
是毛泽东亲自选定了王洪文为接班人,他是王洪文坐着〃火箭〃上升的推力;又是毛泽东发觉王洪文不适宜于作为接班人,特别是几经教育之后王洪文仍不悔改,毛泽东对他投了不信任票。
▲BOOK。▲虹桥▲书吧▲
第32节:四人结帮斗〃周公〃(1)
第二十一章 四人结帮斗〃周公〃
江青〃迫不及待〃攻击周恩来
在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出了中共中央机构中,江青的地位大大地降低了!本来,她已经成为仅次于毛泽东、周恩来、康生的第四号人物,如今却只是二十一位政治局委员中的一个!
不过,虽说江青〃降位〃,但王洪文却〃擢升〃。王洪文是张春桥、姚文元一手扶植的,诚如张春桥、姚文元是她一手扶植的一样。王洪文成了钓鱼台的新居民,成了江青的新伙伴。
于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这〃三人核心〃中,增加了一位重要成员……王洪文。
江青和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了〃联盟〃,在政治局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江青攻击的目标,不言而喻……周恩来!
这是因为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已是一年不如一年,成为风中残烛了:中共十大举行闭幕式时,在帷幕拉开之前,毛泽东已端坐于主席台上。散场时,直至代表们退尽,他才离开。毛泽东已经步履不稳,要由工作人员扶着走路。所以,在中共十大新闻纪录片中,既没有毛泽东入场镜头,也没有他退场镜头!虽说报纸上仍吹嘘他〃神采奕奕〃。
周恩来成了江青一伙的权力障碍。在江青看来,只有攻倒了周恩来,大权才能落入她的一伙手中……王洪文已成了她的〃伙〃中之人。
中共十大刚刚结束,在新的政治局里,江青就开始向周恩来发动攻击了。
那是1973年11月10日至14日,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又一次访华。
周恩来虽已患病,尚能正常工作。他跟基辛格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这位戴着黑框宽边眼镜的基辛格博士颇为敏感,他后来在《动乱年代》一书中如此回忆:
1973年11月12日星期一,我们开始明白在这次访问中为中国外交政策规定官方路线的并不是周恩来。那天午后较晚的时候,我们应邀去见毛泽东主席。同过去会晤主席的所有情况一样,这次召见也是命令式的,收到邀请时我们正在举行研究情况的例会。我和周恩来同乘一辆中国轿车沿着现在已经熟悉的路线前往毛泽东在皇城里的朴素的住处。摆着一张乒乓球台的门厅和沿墙摆满书籍、中间是摆成半圆形的沙发的书房也是我们相当熟悉的了。但是,在带着具有嘲弄味道、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特有微笑迎接我们的那位意志力的化身面前,人们是永远不可能习以为常的……
基辛格感到〃为中国外交政策规定官方路线的并不是周恩来〃,而是毛泽东。本来事实确是如此,但基辛格的这一感觉,有其特殊之处。
基辛格当时并不知道,就连他写回忆录时也未必知道:毛泽东批评了周恩来!
事情是由参加周恩来、基辛格会谈的翻译引起的。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之前,召见了那位翻译,听取会谈情况。翻译在汇报时说及,周恩来对有些问题的意见不请示主席、不报告主席,他被美国的原子弹吓破胆!
毛泽东偏听偏信了翻译的不如实的意见。他在跟基辛格会谈时,态度格外强硬,所以连基辛格都明显感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制订者是毛泽东,不是周恩来。
11月14日,中美双方发表了《公报》,周恩来送走了基辛格,毛泽东就要求政治局开会,批评周恩来在跟基辛格会谈中犯了〃右的错误〃。
那时,毛泽东已不大出席政治局会议,会议通常由周恩来主持。
江青知道毛泽东批评了周恩来,喜出望外。在政治局会议上江青显得格外激动,把久久郁积在内心的对周恩来的不满,倾泻出来。
江青尖锐地说:〃这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大秀才〃姚文元马上附和江青的这一新见解。
所谓〃第十一次路线斗争〃,那是因为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中共党内已进行过十次路线斗争,被斗争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张国焘、高岗、彭德怀、刘少奇、林彪。江青的意思是,如今所进行的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其代表人物便是周恩来!
江青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他〃是迫不及待地要取代毛主席〃!
江青那张〃刀子嘴〃,也真是够锋利的了!
周恩来毕竟富有涵养,端坐不动。他跟江青打交道打了那么多年,深知其人。
毛泽东听了关于政治局会议情况的汇报,感到江青讲话太过分。
11月25日,毛泽东收到一封署名〃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来信,信中批评江青〃民主作风较差〃,把文艺强调过分,在文艺工作中不执行双百方针等等。信中认为,〃一切为样板戏让路〃的口号是不恰当的,称江青为〃文化大革命的英勇旗手〃也是不恰当的。
倘若此信落到江青手中,非要追查那个〃普通共产党员〃不可,非要打成〃现行反革命〃不可,毛泽东却在来信上,写了一段批示:
〃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有些意见是好的,要容许批评。〃
毛泽东实际上是借〃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来信,批评了江青。
半个月后……12月9日,毛泽东会见了尼泊尔比兰德拉国王和艾什瓦尔雅王后之后,把陪同会见的周恩来、王洪文以及王海容、唐闻生留了下来。
晚年的毛泽东,几乎不出席会议,见他很不容易。会见外宾之后,把陪同的人留下来聊几句,成了那时毛泽东的特殊的跟主要党政领导人会面的方式。
那天,毛泽东先是说:〃这次会开得好,很好。〃他说的〃这次会〃就是批评周恩来的政治局会议。
毛泽东接下去又说:
〃就是有人讲错了两句话。一个是讲十一次路线斗争,不应该那么讲,实际上也不是。一个是讲总理迫不及待。他(引者注:指周恩来)不是迫不及待,她自己(引者注:指江青)才是迫不及待。〃 (注:《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四人结帮斗〃周公〃(2)
毛泽东的话,挫败了江青发起的对周恩来的攻击。毛泽东指出江青〃才是迫不及待〃地想当主席,可谓一针见血。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王海容、唐闻生成为特殊的〃桥梁〃
此处要顺便提一下王海容和唐闻生。在毛泽东晚年,倒是她俩常能见到毛泽东,常为毛泽东〃传话〃。
当时,人们把王海容、唐闻生、齐宗华、罗旭和章含之称为中国外交界的〃五朵金花〃。在这〃五朵金花〃之中,由于王海容、唐闻生的特殊身世,成为两朵最引人注目的〃金花〃。
王海容跟毛泽东沾亲带故。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书,跟毛泽东算是师生。毛泽东见了他,喊〃九哥〃。1972年夏王季范病故时,毛泽东所送的花圈上便写着〃九哥千古〃。
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经毛泽民介绍加入中共,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后来,在回湖南从事地下工作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王海容生于1938年9月25日,湖南长沙人。她的名字是爷爷王季范取的,取义于林则徐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王海容在长沙读完初中,于1952年进入北京师大女附中。1957年毕业后,在北京化工厂当过学徒工。1960年至1964年在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学习。然后到北京外语学院进修英语一年。1965年11月,她调入外交部办公厅工作。
王海容是烈士子女,她爷爷又与毛泽东交厚,很自然的,毛泽东对她很关心,也很信任。1970年夏,王海容出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1972年,她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尼克松访华时,担任毛泽东和尼克松谈话翻译的,便是王海容(后来,在1974年11月,她升任外交部副部长)。
王海容早在1967年,就已经为毛泽东〃传话〃。
那年8月7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对外交部的工作发表了一通讲话。这个讲话被印成传单,到处传播,人称〃王八七讲话〃。王力在讲话中,称外交部〃运动阻力太大〃,鼓吹要夺外交部的权,矛头直指外交部长陈毅。
王力的讲话发表后,外交部的〃保陈派〃们要弄清毛泽东对王力讲话的态度,便派出王海容去毛泽东那里〃摸情况〃。
据刘华秋回忆:
我们请王海容尽快设法摸清毛主席的反应。(1967年)9月24日凌晨四点,毛主席从南方乘火车回到北京。早已等候在中南海的王海容同志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试探他老人家对陈毅同志及王、关、戚的态度。当王海容说到王力〃八七讲话〃不得人心时,毛主席针对王、关、戚问题,只援引了两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并说,〃你回去吧,我要休息了。〃
早上六时多,王海容回到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我们焦虑地询问她毛主席究竟讲了什么话?她说:主席对王、关、戚的问题只引用了两句古诗。我们立即翻阅唐诗、宋词,一时没查到出处。我们认为这两句诗很重要,关系到王、关、戚的定性,无论如何要把意思搞明白、搞准。我提议去请教王海容的爷爷、毛主席的表兄及国文老师王季范先生。
上午十时,我们骑车跟随王海容到她家,将已准备好的白纸黑字向王季范老先生展示,请教〃时来天地皆同立,运去英雄不自由〃两句诗出自何处。王先生拿起铅笔,将我们抄写字条中的〃立〃字改为〃力〃字,并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厚厚唐诗,向我们指明了出处。我一看,原来出自罗隐的〃筹笔驿〃,全诗是: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我一看全明白了,匆忙抄下了罗诗,告别了王先生,风驰电掣般骑车回到办公室。
我们一致认定:毛主席援引罗隐这两句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给王、关、戚作了〃盖棺定论〃。意思是说,王力、关锋、戚本禹等人,〃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时来运转,红极一时,似乎天、地、人都协力支持他们,一切都很得手;但曾几何时,他们多行不义必自毙,好运不长,气数已尽,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将要被历史的车轮压倒,成为得不到自由的阶下囚。结论只能是:王、关、戚快完蛋了。(注:《党的文献》1998年第3期。)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34节:四人结帮斗〃周公〃(3)
后来,〃王、关、戚〃果真下台了!这表明,王海容所传的毛泽东的话,非常准确!
唐闻生则出生于外交世家,唐闻生之父唐明照,历任外交部专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秘书长。1971年,唐明照作为中国代表团副代表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未几,他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唐明照原名唐锡朝,1910年生于广东恩平,少年时代他随家迁居美国旧金山,在那里读小学、初中,因此他英语纯熟。1927年他回国,不久进入清华大学政治系,〃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中共,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他再度赴美,就读于加州大学历史系。1940年出任《美洲华侨日报》社长,总编辑。在美国,他与加州莴苣种植园主的女儿张希先结婚。
五年后,当唐明照从外地回家之际,他的女儿出生于纽约,〃闻父归而生〃,取名唐闻生。正因为唐闻生从小在美国长大,所以能操一口道地的美式英语。
唐闻生后来随父母回到中国,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她既擅长英语,父亲又是资深中共党员,因此当周恩来的英语翻译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为外交部挑选高级翻译人才时,一眼就选中了她。从此,唐闻生进入外交部,并迅速得以重用,活跃于中国外交界,为周恩来、毛泽东当译员。
在那特殊的岁月,中国的特殊情况,王海容、唐闻生成了架设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之间的一座〃桥梁〃。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郭沫若忽地成了政治斗争的焦点
前波未消,后浪又起。
在第一个回合中,江青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未能获胜。她处心积虑,又一次向周恩来发动攻击。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这一回,年已八十二岁、沉寂多年的郭沫若(他比毛泽东年长一岁),忽地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热点人物〃。
郭沫若,中国文坛巨子,集学者、诗人、作家于一身,集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于一体,原本是中国文艺界活跃的人物。〃文革〃一开始,郭沫若便吃了一闷棍。荒唐岁月的荒唐批判,今日成了笑柄。
郭沫若写过一首词《满江红》,内中有一句〃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这〃东方白〃遭到多方责难,理由是人人皆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你这〃东方白〃不是明目张胆〃反毛主席〃!
吴晗的《海瑞罢官》,据云是〃为彭德怀翻案〃。偏偏郭沫若曾写过许多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这〃翻案〃乃是当时中国政坛最大的禁忌。郭沫若被指责为〃大刮翻案风〃。
1966年4月4日,面对种种诘难,郭沫若激动起来,说了一番激动的话:
〃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把它全部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康生从内部简报上见到郭老这番〃慷慨陈词〃,当即嘱令《光明日报》于4月28日公开登出,弄得郭沫若好尴尬!
幸亏郭沫若跟毛泽东、周恩来交谊甚厚,总算在〃文革〃中被列入〃重点保护〃名单,免遭〃喷气式〃批斗。
郭沫若悄然度着垂暮岁月。
1974年1月25日,郭沫若被叫到首都〃批林批孔〃万人动员大会上,几次三番遭到点名批判。点名之际,随着〃郭沫若站起来〃,年已八旬的他不得不颤颤巍巍地站起来。
江青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她说郭沫若〃对待秦始皇,对待孔子那样的态度,和林彪一样〃!
当天夜里,周恩来急急派人前往郭寓,传达他的指示:〃郭老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要保护好郭老,要保证郭老的安全。〃
周恩来还作了四条具体规定:
一、郭老身边二十四小时不能离人,要配备专人昼夜值班;
二、要郭老从十多平方米的卧室中搬到大房子里住(理由是房子小,氧气少,对老年人身体不利);
三、郭老在家活动的地方,要铺上地毯或胶垫,避免滑倒跌伤;
四、具体工作,由王廷芳组织执行,出了问题,由他负责。
虹桥门户网。
第35节:四人结帮斗〃周公〃(4)
听罢周恩来的有关指示,郭沫若连声说:〃谢谢总理!谢谢总理!〃
可是,郭沫若未得安宁。几天后,张春桥便闯到他家。
张春桥还要郭沫若当面承认: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写的剧作和论著,是王明路线的产物,是反毛主席的。
张春桥说,《十批判书》中批判了秦始皇,这是极其错误的,是与毛主席的意见背道而驰。
不过,郭沫若顶了他一句:〃我那时骂秦始皇,是针对蒋介石!〃
郭沫若此言,顶得张春桥说不出话来。
张春桥还要他写文章〃骂秦始皇的那个宰相〃。
郭沫若理所当然地回绝了张春桥。
周恩来得知此事,两度亲自前往郭寓,慰问郭沫若。
2月10日,江青忽地前来郭府。江青胡搅蛮缠,无论如何要郭沫若作检查,折腾了三小时!
郭沫若当晚病倒,被急送医院。
这下子惊动了毛泽东,他当即派人前往医院慰问,周恩来则派出自己身边的医生为郭沫若诊视。
一时间,郭沫若处于一场政治斗争的焦点,事出有因……那便是江青向周恩来发起第二次攻击。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江青抓住毛泽东的话〃做文章〃
〃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浪潮,把郭沫若卷了进去。
〃批林批孔〃,林是林彪,孔是孔子。把林彪跟孔子〃挂钩〃批判,形成一次席卷全中国的〃批林批孔〃运动,颇为令人费解。
事情的起因,最初是在〃九·一三〃事件之后,查抄了北京毛家湾林家住宅,发觉那里挂着林彪、叶群所书孔孟格言,诸如〃克己复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这样,在批判林彪时,便称他是〃孔孟信徒〃。不过,仅仅凭借林府的几幅条幅,还无法发展成为一场〃批林批孔〃运动。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召见张春桥、王洪文,原本是谈中共十大的政治报告和修改党章问题。毛泽东忽地谈起了外交部最近的一份简报。他不同意这期简报中对于苏美关系的分析。
毛泽东说:
〃你们年纪还不大,最好学点外文,免得上那些老爷们的当,受他们的骗,以至于上他们的贼船。〃
毛泽东又说起对外交部的意见:
〃〃明灯〃是用我的名义写的,我就没有看。凡是这类屁文件,我就照例不看。总理讲话也在内,因为不胜其看。〃
毛泽东所说的〃明灯〃,是指1966年10月25日以毛泽东名义发出的《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内中称〃英雄的人民的阿尔巴尼亚,成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据王力告诉笔者 (注:本书作者1988年11月3日对王力的采访。) ,这一贺电是他起草的。
毛泽东还是批评外交部:
〃又是外交部一个什么屁司,说是田中不能上台,上台也不能改善中日关系。以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而走,逃到五十步的笑一百步的。这是以数量而论。如果拿性质而论,都是逃兵,你去翻那个《孟子》。〃
毛泽东以《孟子》上的典故,批评了外交部那个〃屁司〃对日本政局和中日关系的错误分析。
他由此谈起了读书:
〃所以我正式劝同志们读一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什么郭老、范老(引者注:指郭沫若、范文澜)、任继愈、杨柳桥之类的争论。郭老又说孔子是奴隶主义的圣人。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是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还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 (注:《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张春桥、王洪文非常仔细地听了毛泽东的这一段话,因为这段话不光是批评了郭沫若,而且把〃尊孔反法〃跟林彪以至国民党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说起了秦始皇:
→虹→桥→书→吧→BOOK。
第36节:四人结帮斗〃周公〃(5)
〃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做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伶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
毛泽东兴致甚好,说古论今,谈及了共产党的党内斗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