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顺治之路-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值赖芷鹄础:芄钜欤还彩歉龊芎玫南窒螅庵っ鳎谒牟恍概ο拢酚Ω糜械难釉缇捅桓牡媚:磺辶恕�
后宫的几个孩子也是历史变更的重要佐证。十六年的选秀,宫里进了一个西林觉罗氏的姑娘,一个那拉氏的姑娘,是为兰格格和音格格。婉格格诊断出身孕,升位为婉妃。
“阿玛,婉母妃肚子里面,一定是个格格!”珊瑚飞扑到福临怀里,“这样宫里就有姐妹陪我玩了!”
景额则是绷着小胖脸摇头:“妹妹此言差矣。皇家就应该多子多孙,婉母妃肚子里的,一定是个弟弟,就和常宁一样。”——常宁的出生,让他非常的得意,他终于不是最小的那个男孩子了。
珊瑚一撇嘴:“不嘛不嘛,一定是个妹妹。阿玛,你去跟婉母妃说一声,让她生个妹妹可好?”
福临笑着看小儿女们吵嘴。这一生,他有了母亲、妻子、叔父、子女,已经圆满至极,历史什么的,就让它尽情的蝴蝶吧!
作者有话要说:
每次到年底都是最忙最累的时候。某溪不是财务啊,也从来没有学过财务,但是,我要分管财务、人事、行政、采购四个部门,想想就知道我有多忙了。还好公司不大,不然我还不如直接吐血方便点。
第八十三章
台湾终于得以平定;施琅还是很能干的;做为第一任福建水师提督以及台湾省巡抚;他上书朝廷,希望皇帝能够派兵在台湾驻守。福临准奏,并采取屯兵与民兵相结合的方式;这还是当年在黑龙江的时候济度发明的,事实证明相当有效。
但是,同样的方法,用不同的人来实施,效果就会大为不同。施琅在福临的印象里一直是个能干的,没有想到他还是个贪的。
他上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计台湾“无主”的田产;然后统统放入自己的名下。若是谁有反对意见,那么这户人家的儿子便会被编入“民兵”名单,扔到军营,百般折磨。一般百姓都是爱子如命的,谁敢因为田地而放弃自己的儿子啊,于是施琅得到的土地不知有多少,几乎占据了南台湾已开垦田地的一半之多。这就算了,台湾许多渔民是没有地的,他便向渔民们索要“规礼”,不然的话,也是同样,将他们的青壮年统统弄到军营里面去。
这就算了。因为台湾北部贸易繁荣,港口众多,他又在市场抽税。原本台北港口是免税的,过往商旅都爱在这里做买卖,这一下子抽税了,税收还不低,直接导致了台北港口的衰败,以及,运入内地的东西价格猛涨。
对满洲贵族来说,百姓生活好坏跟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可舶来品价格高涨,这问题就大了。每年京城里,皇帝圣寿,太后圣寿,皇后千秋,摄政王千秋,四大送礼高峰明晃晃的摆着,还有端午、中秋、过年三个大节的节礼,这还不包括平时谁家嫁姑娘谁家娶媳妇谁家长辈过生日走的人情。总之,在京城开一个礼品铺子绝对是稳赚不赔,所以,这些生意都被牢牢的控制在皇亲贵族们的手里,因此,涨价了,第一批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
弹劾施琅的折子也开始雪片一样的飞上了福临的案头。福临很是不解。在他看来,施琅是个有些笨嘴拙舌,外冷内热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因此,他招了陈永华入宫,想从他嘴里问出个大概。
陈永华本打算依旧是来个一问三不知,奈何福临的态度相当温和,问的也是台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日常的经济来源。
陈永华是个有大抱负的,也是真心为台湾百姓着想,便想着在皇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可惜他又是个在政治事务之外就不善于表达的人,让他聊天简直是千难万难。他想了想,郑重的回答道:“台湾百姓一向淳朴,南部以耕田为生,北部以出海为生。另有高山族人,日常打猎种田出海样样来得。”
福临问道:“朕当时免了北部港口的税收,如今繁华非常吧?”
陈永华点头。这一点上,他不得不感谢皇帝。有了港口,便有无数的人过来做生意,还有许多洋人,带来的商机无数。开客栈的,开饭店的,做小买卖的,很快,台北港口便繁荣起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福临叹一声,指了指桌上的折子,道:“偏偏施琅在港口抽税,且用话恐吓百姓。朕本想让台湾屯田,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转民为兵,省得再有海盗和不长眼的洋人来打咱们的主意。偏偏,这个施琅一下子把朕的苦心给浪费了。”
陈永华气结,站起身来,对着福临一躬到地:“还请皇上怜悯台湾百姓,圣明烛照!”
福临冷笑一声:“这些人顺从郑经反于朕,朕若是再施怜悯,岂不是让天下人都明白朕软弱可欺,随便造反,都不用担心有什么责罚?”
陈永华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还是那一句:“恳请皇上怜悯!”
福临道:“不是朕不愿意施仁政,只是朕心寒。陈先生必然知道,朕之前对台湾如何,可那里的民众却不念着朕的好,一心想着造反。却不想想,若不是朕,他们还在荷兰人手底下讨生活呢。又说朕是蛮夷,朕再是蛮夷,也是国人,偏偏这些人,不愿意跟着朕过日子,反而喜欢西洋番邦?”
这话说得重了,陈永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他当年是撺掇着郑经造反的,皇帝这话好像在戳他的心窝子,说他不知感恩。
福临下了最后结论:“既然台湾众人宁愿为番邦家奴,那就算了,任由施琅折腾去吧。”
这一句话把陈永华砸得不轻,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的府,也不知道自己在路上有没有撞到什么人。到了家之后,他立刻就瘫坐在椅子上站不起身。
施琅的政策他也听说了,很是为台湾焦急。他还知道,施琅规定广东福建沿海军民渡台,并不许他们携带家眷。这样长久下来,台湾民众生息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啊。他知道,皇帝一心想要他投降。可他忠于南明,就连化名都叫“陈近南”,归降,怎么可能?虽然对郑成功忠心,他对郑成功的归降也是很看不上眼的,他可不想落下千古骂名。
可是,如果不归降,皇帝说不定就真的松开手去,放台湾给施琅折腾了。这对他来说,同样难以忍受。因此,陈永华纠结了,失眠了。
福临忙着众多事情,不可能一门心思的投入在台湾上。葡萄牙人在马六甲海峡上尝到了甜头,开始自己派着商船到中国做生意了。他们带来的货物颇多,在青岛上的岸,同时还带来了他们大使的来信,希望和大清建立友好的互贸往来,最好呢,大清只和他们一个国家做生意。
这封信写得盛气凌人。马六甲之事给了葡萄牙人极大的自信心,他们夸口道,在当今的世界上,他们的海军是最精锐的,他们的战船是最强大的,他们的足迹遍及全球,因此,和他们做生意,大清绝对不亏。他们还大言不惭的提出,想要大清开放海南并南部诸岛给他们,让他们“晒晒货”。
又是晒货,怎么大家的理由都是一样的。福临很不想跟拥有这种智商的来使会面,顺手将此事交到理藩院的高塞手上。高塞乐得做梦都是咧着嘴。
——风水轮流转啊!想当年自己被困在马六甲,吃不好穿不暖,浑身值钱的东西也全部被抢走了,想要喝水还要自己去井里打来自己煮。他一个皇子,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苦,终于,葡萄牙人落到他的手上了!
这次来的几个葡萄牙人和马六甲的并不一样,不过这不妨碍高塞将自己的怨恨转移到他们身上。他从太医院弄来了一些互相冲撞的方子,命理藩院的厨子顿顿做给这些葡萄牙人吃,常舒知道后,还命厨子们时不时的在他们的饭里面放些巴豆粉。可怜的葡萄牙人拉得都快虚脱了,吃了药也不管用,还以为是水土不服,在觐见高塞的时候,脸都是白的。
高塞一点架子都没有。他本就是个语言天才,本来就会葡萄牙语,在马六甲呆着的那一阵,说话居然带着点葡萄牙的乡音,葡萄牙人们听到家乡的语言,感动之余都觉得这个笑嘻嘻的郡王是个大大的好人。——前一阵,高塞封为多罗敏郡王,常舒升为多罗淳郡王,博果尔则是因为照料皇家救济会,被升为襄亲王。
笑嘻嘻的大好人高塞一通忽悠,将葡萄牙人捧得不知东南西北,然后对他们想找店铺寄卖货物的要求满口答应,让他们尽管到京城去找,看中了哪个铺子就说。
葡萄牙人拖着发软的腿满京城的逛去了。他们被京城的繁华晃花了眼,看到每个铺子都喜欢,个个都想要。他们也不傻,去找人打听哪里的铺子生意最好,又一一记了下来,准备到时候问敏郡王要。
“阿玛,那些人长得好奇怪。”不远处的酒楼二楼,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趴在窗子上看个不住,“头发红不红黄不黄,眼睛珠子像是瞎了一样。”
“这些是洋人,妹妹没有见到过。”一旁的一个比她大不了多少的团子得意洋洋的炫耀,“玛法上次带大哥和我出来,我就见过啦!”
小姑娘不乐意了,蹬蹬蹬的跑到了桌子边的中年人身边,熟练的往他腿上爬:“玛法都不疼珊瑚,只疼哥哥们!”
这两个孩子自然是景额和珊瑚。自从多尔衮带着福全和景额到宫外逛了一圈后,景额不止一次在妹妹面前炫耀了,福临被宝贝女儿磨不过,带着两个孩子出宫,顺便又去找了多尔衮,准备吃大户。
“可惜大哥要读书。不然就可以和我们一起出来了。”珊瑚抱着多尔衮的脖子,小大人一样的叹了一声。
多尔衮笑道:“以后等珊瑚长大了,也是要读书的。”
“嗯,我现在都会认许多许多的字了呢!”珊瑚比划着,又指挥多尔衮,“玛法玛法,一会儿带我去看耍猴子好不好?我听说猴子的尾巴长长的,会爬高。”
景额听了,眼睛也亮了起来,迈着小胖腿跑到多尔衮身边,眼巴巴的看着他。——除了还在吃奶的常宁以外,宫里的几个孩子都知道,讨好皇帝阿玛不如讨好摄政王玛法,凡是玛法答应了的事情,阿玛就不会反驳。而且,玛法比阿玛好说话多了,见了他们总是一脸的慈爱,不像阿玛,严肃起来很是吓人。
福临果然板起脸,道:“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时辰。”
两个孩子立刻同时往多尔衮怀里钻。多尔衮护住他们,道:“别吓着孩子了。你有事忙可以先回去,我带着他们玩一圈就是了。”——他对几个孩子还真的像亲生的孙子孙女一般。
福临笑了笑,又叮嘱两个孩子不许调皮捣蛋,自己先行回宫处理政事,两个孩子兴奋得不行,扯着多尔衮要这个要那个,最后回宫的时候,都在婆子的怀里睡得熟熟的。
“叔父,你也太惯着他们了。”福临忍不住抱怨,“这两个家伙皮得很,定是把你累坏了。”
多尔衮笑着摇摇手:“你叔父还没有老到这个地步。”
福临想了想,道:“等景额稍微大一些,叔父亲自教导吧。”
多尔衮一愣,随即笑得意味深长:“皇帝还年轻,且当年也做过太子,岂不知道太子不是这么好当的?”
福临道:“只是一个准备罢了。若是那日朕有个三长两短,也不至于后继无人。”
“皇上慎言!”多尔衮恨不得学着妇人们让福临将这句话呸掉,“皇上定会千秋万代。景额还是聪明的,又是满洲骨血。皇上放心,叔父这把老骨头还是管些用的。”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早了点,好得意啊,哈哈
第八十四章
葡萄牙人终于还是发现上当了。
首先;理藩院的账单出来了。长长的一串,所有吃的喝的用的都要收钱;价格还不便宜;他们脸都黑了;当然不愿意给,要知道;住在这里的这段时间;他们都是捡最好的用的。理藩院的人立刻变了口气,开始讽刺,说是荷兰人住在这里,都是照给钱的,由此可知;荷兰人比他们葡萄牙人大方多了;不如大清只与荷兰人做生意,说不定更划算。
葡萄牙人憋了一口气,不得不认账。中国市场太诱人了,要是因为这么点钱被荷兰人抢了去,他们会被总督给剐了,只好捏着鼻子付了账。
接着,他们看中的那几家铺子,居然统统是大清镇国公韬塞的名下的。韬塞可是当今皇帝的弟弟,他的铺子怎么可能让出来。高塞一脸为难的告诉他们,他们的这个要求太高了,不过呢,他还是好心,为他们找了些其他的铺子,又一一在地图上圈了出来。葡萄牙人一看就气了个倒仰——都是些地段不好生意差的,这分明是在哄他们玩呢。
再然后,皇帝直截了当的拒绝了他们晒货的要求。表示,如果货物湿了就湿了,大清大不了不买他们家的,买别人家的就是。想晒就在自己商船的甲板上晒好,上岸了就是要交赋税的,大清是在为他们省钱。葡萄牙使臣又想要面见皇帝,被无情的驳回。高塞依旧笑嘻嘻,说出的话却不这么好听:“以你们的身份,还不够见我们大清的皇帝。”
所以,他们这次来几乎是一无所获?不,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洋人送来的东西多有类似,百姓又用不起这种舶来品,他们的货物精巧的都能卖个不错的价格,那些做工一般的就只能低价大甩卖了。不过呢,大清的瓷器啊绸缎啊茶叶啊在葡萄牙都会卖出好价格,他们的货船装满了带回去的货物,哪怕算上路上的损耗,都不用回葡萄牙,在马六甲,这些东西都能卖出十几倍的价钱。
巨大的贸易顺差已经显现出来了。大清的百姓还是自给自足为主,房前屋后种点菜,院子一围,养点小鸡小鸭;,家里的女人再纺纺线织织布,要在市场上买的东西并不多。而有钱人多数都有自己的田庄,雇农们每季都会送上许多米粮,可以说,基本的吃穿他们并不缺,要买的无非是绸缎首饰笔墨纸砚等等,西洋物品虽然新奇,但一家子摆这么几个也就够了,这年头可没有人将整个家装修成西洋式样的。
日本、安南、荷兰甚至非洲等过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原本反对开放港口的大臣们也都闭嘴了,户部充裕,是个人都开心。
福临知道,这种贸易顺差会让其他贸易国家心怀不满,没有谁愿意一直做亏本的生意。他对于经济商贸并不精通,只是让高塞分别向荷兰和葡萄牙人下订单,准备订购他们的军火。高塞吓了一跳:“皇上,难道我们大清的火器还不够,要用洋人的?”
福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皇上,您还想和洋人开战?”高塞是真正的被惊到了。皇太极很重视汉人的教育,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学了不少孔孟之道,高塞觉得,大清是泱泱大国,去跟安南这种小国争夺蝇头小利就很不像样子了,现在还要打仗,难道是要侵占他国的土地吗?不,皇帝你不可以这么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
福临好笑的看他:“之前罗刹人的事情你忘了?大清不会去闹事,不过,若是有人敢欺负到我们头上,当然要让他们知道知道大清的厉害。”
只要不玩侵略就好,不然朝廷还不知道会被天下的人骂成什么模样呢。本来就是每次打仗都会被说成蛮夷了,要是再去打其他国家,损害了泱泱大国的体面,绝对会被那些人骂得狗血淋头。
高塞接下了为大清购买军火的差使,开始认真思索起来。现在海上力量比较强大的几个国家是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而他们的护卫,都是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似乎成为了一个超越了国家的存在,有钱有枪有军队,想想就恐怖。
至于陆上力量强大的属于奥斯曼土耳其。他们的骑兵横行欧洲大陆,让高塞觉得很亲切,因为他们同样是游牧民族出身。
高塞将整理好的资料交给福临后,福临也有些感叹。的确,同样是游牧民族,奥斯曼土耳其将一个游牧民族慢慢做大成一个超级强国,而满清却把一个超级强国慢慢做成东亚病夫。在他看来,这不单单是领导的问题,而是实行的策略,以及盛行的文化。
儒家思想太过根深蒂固了,三纲五常已经在众人的脑海里牢牢的驻扎下来。这样的一种文化,对皇帝这种统治阶级来讲,是绝对有好处的,可是,在对外方面,却远远不够。
这种思想有一种弊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清军入关后,前明的大臣们争先恐后的投降;明朝退到长江以南,那些当官的不想着借助江南的富庶重整家业,而是内斗,结果,让清军轻易打败;南明朝廷,瞧不起农民军,有了一点点起色便过河拆桥,同样被打散;往远了说,这种愚民政策持续下去,历史上八国联军进攻的时候,还有农民争先恐后的给他们带路。
小农主义充斥,爱国主义缺乏。国家安稳富裕了,教育就该摆上桌面。正当福临思索着将这一块交给谁来负责时,陈永华觐见。
自从上次有些失魂落魄的出宫后,陈永华又去看了几次郑经。此时的延平郡王府上一团乱。唐氏日日虐待昭娘,郑经好歹对昭娘也是有感情的,前去干涉,却又会被唐氏三言两语气得火冒三丈,想动手,唐氏身边有太后派来的嬷嬷,眼睛一瞪,郑经就不敢乱来。
陈永华一去,郑经就会把他扯住,开始酸言酸语:“军师最近倒是受到皇上宠爱,三番四次进宫,不知可否有重用?”
陈永华当然谦逊道不敢,郑经就又开始抱怨,抱怨唐氏的跋扈,昭娘的眼泪,接着,又提议,想要将陈永华刚出生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长子郑克臧。
陈永华顿时觉得跟吃了苍蝇一样恶心。郑克臧的出身他比谁都清楚,不过是个乱伦的产物,日后也不可能有任何出息,看唐氏的模样,这个孩子被虐死也是早晚的事。他的女儿可是嫡出,是他的宝贝疙瘩,怎么可能许配给他?若是郑克臧被虐死了,他的女儿岂不是要背上克夫的恶名?就算命大能活下来,难道他还要让女儿陪着郑克臧坐一辈子牢不成?
在面对儿女的幸福时,陈永华动摇了。更何况,这些日子里皇帝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是个圣明且肯听得进他人意见的,或许,跟着皇帝,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陈总舵主终于肯归降了啊,真是喜大普奔。陈永华表示,肯听从皇帝的派遣,希望皇帝能够重新将他派遣到台湾,被让施琅瞎折腾了。
福临道:“陈先生的才华,只放在台湾一个弹丸之地,岂不是浪费?若是陈先生有意,朕想将开民智之事交予先生。”
陈永华受宠若惊,他自负才学,也希望能得到一个可以发挥才能的职位,没有想到会有如此重要的担子压下来。
福临又道:“武清上年灾荒,朕已免除此地旧年赋税。朕给先生三年时间,若能将此地民生民智处理妥当,朕便准了先生回台湾治理六年。”
陈永华拜了下去:“谨遵圣意。”
十七年六月,陈永华官拜正四品训道员,专赴武清,协助处理政务。武清最高的官职不过是从四品的知府,一下子来了个官高半级压制自己的,怎么着都会给他一些小小的为难。陈永华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他明白这是皇帝给自己的考验,若是他连这点难题都处理不好,那也就不要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同时,福临任命穆里玛为工部侍郎,苏纳海为工部尚书。这无疑是一个信号。穆里玛是瓜尔佳氏,鳌拜的弟弟。当年鳌拜反案,连累到了整个瓜尔佳一族,他也一直不上不下的吊着。如今皇帝肯用他了,瓜尔佳氏兴复有望。相比较起来,官职更高的苏纳海反而没有多少人注意了。苏纳海是他他拉氏,正白旗,多尔衮的人。这么些年来,摄政王的人和皇帝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了,只要摄政王说好皇帝立刻就用,查都不带查一下的。
另外,宫里却有一个坏消息。皇三子常宁,夭折。
顺格格哭得几乎昏死过去。常宁是夭折,没有办法做丧事,小小的一具尸体就这么放在棺材中,孤孤单单的,看上去分外可怜。仁娜处理了他的后事后,回来看到自己的儿女,又想到那口小棺材,不由得一个寒颤,抱住了景额和珊瑚不肯撒手。
常宁是因为一场小小的风寒而失去了性命的。受凉之后没有保养好,转发成肺结核。顺格格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自责得一病不起。仁娜杖毙了一批伺候的宫人,又赏赐了不少东西给顺格格以示安慰。福临也很难过,这还是他第一次死儿子,还是个长大了的会说话会撒娇了的孩子。
他第一次意识到,他现在身处的,是医疗极端落后,一场风寒就会要人命的。再想到那要人命的天花,以及剩下的几个孩子都差不多到了要种痘的年纪,他想起了牛痘。不过,他只知道牛痘这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却一窍不通。
宋院首接到了这个任务,福临要求他秘密的派人去乡下找那些得过牛痘的人们,记录他们得到牛痘后的种种,再用死囚们做实验,争取将牛痘防治天花的法子给研究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陈总舵主还是降了,嗯,这里没有红花会了,也没有书剑了吧?
第八十五章
常宁的去世让福全他们也挺难过的。福临的后宫还是挺平和的。
整个后宫加上皇后也就六个人,紫禁城怪大的;就算格格们位份不够;也都一个人占着一座宫殿。住的远,也就没有了太多矛盾;平时里也就是坤宁宫慈宁宫请安的时候碰碰面;其余时间把自家宫院门一关;想干嘛就干嘛。
例如厄音珠格格每天请安后都爱睡个回笼觉;然后起床拉着一堆小宫女踢毽子玩,宁格格则是喜欢看书;婉妃肚子已经很大了,每天都是小心翼翼的保胎。再加上;皇后受宠;其余的几个伺候的日子都有定数;皇帝严格按照表格做事,争宠之事,也不是没有人做过,皇帝也不说什么,只是会免了她几日伺候的时间,一下子大家都老实了。
现在后宫的新鲜人兰格格和音格格两个,一时间都有些不适应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她们虽然是嫡女,家里也都是有争宠的妾室的,自然看到许多争宠的手段。无奈,在宫里这个最讲究手段的地方,居然一丝半点儿都使不出来,她们也只好收拾了万丈雄心,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因此,后宫还是一片的祥和。福全养在太后身边,景额和珊瑚在皇后身边,三个孩子一向要好,在常宁出生后,他们还很开心又多了一个小弟弟,经常跑去探望。顺格格容貌并不出色,胜在皮肤白皙,在草原的姑娘中相当少见。常宁也继承了她的好皮肤,白白嫩嫩的,小脸掐一把几乎要出水。景额每次被妹妹欺负了,便用常宁来笑话她,说她一个女孩子,脸还不如三弟的白。
三个兄姐肯对儿子好,顺格格当然是求之不得,就算他们不来,她也记着送些小玩意儿过去,就想着维系兄弟之间的情分。这样下来,玩得很熟的一个孩子忽然不在了,那三个一下子有些受不了了。
宫里的孩子都早熟,福全就不说了,景额和珊瑚也隐隐知道那个总是软软的叫自己“哥哥”“姐姐”的白胖小团子再也不会出现了,一个个都哭得伤心,珊瑚更是当晚就发起了低烧。
仁娜吓得不轻,亲自守在女儿的床前,又派身边最得力的林嬷嬷去守着景额,照顾了一个晚上,珊瑚才恢复了过来。
也是因为这个,福临放了几个孩子的假。福全虚岁七岁,已经进了上书房,景额和珊瑚看着眼馋,都闹着要读书,福临便让他们闲着无事也去旁听,并不限制他们的听课时间,也不用做功课,纯属听着玩。不过这两个孩子倒是听住了,天天都去,现在都能背不少的书,就是不会写。
“大哥,额娘说,三弟去天上了,他会看见我们吗?”三个孩子坐在一起解九连环玩,珊瑚忽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福全一愣,还没有说话,景额就道:“这个我知道的。额娘说,我的亲生额娘就在天上,三弟定是去和她一处了。”——关于他的身世,仁娜从来就没有隐瞒过,当他第一次听说自己不是皇后亲生之后便去问,仁娜大大方方的将实情告诉了他,如今他反而心里一点疙瘩都没有。
珊瑚拍着手,道:“定是这样!三弟会告诉二哥的亲生额娘,二哥很好,大哥很好,珊瑚也很好。”
“可是,我的亲生额娘为什么要让三弟去,不让我去呢?”景额话刚出口,福全立刻捂住他的嘴:“呸呸呸,童言无忌大风吹去。让谁去天上不是瑞妃娘娘说了算的,是菩萨说了算的。”
“那菩萨为什么要让三弟去呢?”景额还是纠结着这个问题。福全无法回答,便捅到了仁娜面前。
仁娜有些哭笑不得,想了想,答道:“你们三弟生得可爱,菩萨喜欢,才要召他去座前当一个童子,这是他的福分。”
原来如此!景额恍然大悟:“瑞妃额娘被菩萨叫到天上去也是她的福分,我能留在额娘这里,便是我的福分。”
仁娜笑着在他脸上亲一下:“额娘能有景额陪着,才是额娘的福分呢。”
珊瑚见状,闹了起来,也要亲亲,福全毕竟大些,在一旁若有所思。人活着,为什么会死呢?福全开始思索起人生中最为深奥的“生与死”的问题了。
七月底的时候,济度去世了。做为济尔哈朗的后人,背负着父辈的谋反大罪,济度简直是用命在努力,他远袭黑龙江,做出了一些成就,福临对他的民兵训练方法也很重视,想在边境之处将此法推广。济度自告奋勇,希望能再创辉煌,不料时不我待,或许是劳累过度,或许是用心太急,他去世的时候,刚刚二十七岁。
福临让福全代替自己去祭奠,也算是给济度一些体面,济度有五个儿子,个个都还年幼,只是哀哀的哭个不住。其实,在不久以前福全也是见过这个叔叔的,当时的济度刚刚领旨将民兵训练方法写个条陈,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可现在这个英武的汉子居然躺在了棺材里,福全再一次的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
这种问题,他当然不会去问太后的,他已经很有小男子汉的“烦心事不能让女性长辈操心”的自觉了,而是在看见自家阿玛的时候,问了出来。
福临摸摸他的小脑袋,努力回想自己年幼的时候是否有过这种念头,最后得出结论:上辈子的事情记不清楚了,而这辈子由于两世为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幼稚过。因此,怎么对付有这种心思的儿子,福临有些为难。
福全还眼睁睁的看着他,期待他能回答,福临决定,用一种直截了当的手段,给儿子上一堂人生中必要的课。
他带了福全出宫。以前他们出宫,去的都是内城一些繁华热闹的地方,最多去去天桥那里听听说书看看杂耍,这次,福临带着儿子去了外城,穷苦人家的聚集地。
就算是京城,也是有这种地方的。前一阵下了些小雨,那里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根本就不好走路。福全第一次看到有的人是住不起瓦房的,孩子们甚至在这种转凉了的天气里还光着屁股满大街跑,身上脏兮兮的。他还看到那些人仇视的阴暗的目光,就因为自己穿的整齐光洁了些。
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