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顺治之路-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有话要说:

等解决掉两蓝旗,将八旗握在掌心后,小皇帝便要长大了。真不容易啊。

以及,今天出去吃自助小火锅,更新晚了。那里只有碳酸饮料和酒,我都不爱喝,就吃了许多冰激凌,结果我这争气的肠胃啊,回来就拉肚子了,真是浪费。

第四十二章

吴克善总不能在京城里呆很久的,初五的时候;便提出告辞。这次他的京城之旅很是成功:太后很喜欢女儿;皇上对女儿也不错;科尔沁的荣耀又能维持下去;色布腾和阿图公主的婚期也定了下来;巴林部也应该放心了。

两宫太后自然不舍,连连挽留,哲哲道:“正月十五的时候京里还有花灯;蒙古可是看不到的,不如过了十五再回去。”

吴克善虽然长得粗粗笨笨的;人却很是精明,否则也不能坐稳科尔沁亲王的位置。最近小皇帝和多尔衮闹这一套,他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现在摄政王如日中天;皇上就算是借助两蓝旗的力量,可能也只是和摄政王打个平手。问题是,两蓝旗支持的一直是豪格,若是他们将摄政王斗倒了,也只会一转头接着对付皇上。吴克善不认为玉儿的孩子会看不清楚这点。可小皇帝和摄政王的不和看着又跟真的一样,所以吴克善当机立断:回蒙古,不裹乱。

福临也象征性的劝了几句,见吴克善去意已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另外赏赐了许多东西。倒是仁娜有些不乐意了。她在草原上地位是最高的,没有人敢违抗她,因此她也没有什么朋友,这次来京城,好不容易有了个金福格格可以和她说得上话,却又要回去了。可是她也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只是撅着嘴,情绪低落。

金福格格同样不开心。她是宫里最小的格格,和其他的几个格格玩不到一起去,也格外珍惜和仁娜相处的几天。想了想,金福格格道:“仁娜,你还没有到京城去逛过吧?我们去求皇帝哥哥,让他带我们出去可好?”

仁娜也来了精神:“好啊!可是,万一表哥不同意的话怎么办?”

很有这个可能,金福眼珠一转,拍着手笑道:“我们去找十一哥,皇帝哥哥最宠他了,若是他要出宫去玩,皇帝哥哥肯定答应。”

于是,福临看着面前三个站成一排的小朋友,开始胃疼。博果尔没大没小的跑过来,扯着他的衣袖来回晃:“皇帝哥哥,就带我们出去好不好?我们保证会很乖,不会闹事的!”

“没错!”两个小萝莉也用力点头。

福临望天:“好吧。不过你们都要紧紧的跟着朕,不许乱跑,听到没有?”

“是!”三个小朋友开心得不知东南西北,这个时候不管福临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京城的街头果然热闹。别说金福和仁娜两个从来没有逛过街的小姑娘,就连博果尔都兴奋非常。福临不敢把他们带到天桥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只是在贵人们的集聚地附近溜达,也足够让他们开心了。金福和仁娜一头扎到首饰铺子里就不肯出来,博果尔却没有兴趣,只是想去不远处的武器铺子,福临只好吩咐侍卫跟紧两个小萝莉了,自己则是陪着博果尔去了武器铺子。

博果尔是从宫里出来的,眼光自然高,铺子里一般的货他完全看不上。掌柜的见他们虽然只是两个孩子,身后却跟着不少护卫,穿戴不凡,又留着满人的发型,定然是哪个大官家的,便异常热情,又拿出了一些压箱底的货。

博果尔一眼就看中了一柄镶着宝石的匕首,刷的一下j□j,就见这匕首寒光闪闪,锋利异常,心里高兴,便和福临撒娇道:“哥哥,我喜欢这个。”

“好,买给你。”福临对他一直是无条件的宠爱,店主小心翼翼的开了个不高不低的价格,福临便吩咐侍卫掏钱买下,博果尔喜得跟什么似的,拿着匕首看个不住。

福临倒是看中了一柄弯刀,刀鞘上雕工古朴,是那种不花哨又实用的,刚吩咐侍卫一起买下,就见跟着两个小萝莉的一个嬷嬷急急的跑过来:“主子,快去看看吧,我们的主子和一个姑娘吵起来了!”

就知道带他们上街不会遇到好事。福临赶到的时候,就见金福和小萝莉站在铺子中间,怒气冲冲的对着一个小姑娘发火,而那小姑娘则是抹着眼泪,看上去好不可怜。咦,这个小姑娘有点面熟。福临想了想,这不就是董鄂家的乌云珠么,他的真爱?这是什么情况?未来的皇后提前遇到未来的真爱了?

博果尔见那姑娘哭得可怜,早就涌起一股男子汉的气概,一溜烟跑过去,冲着金福喊道:“好端端的,你们干嘛欺负人?”

金福愣了一下:“十一哥,你居然不帮我,去帮外人!”

“我这是帮理不帮亲!”博果尔对自己掌握了一个新词语很是高兴,兴致勃勃的跑到那个姑娘面前,拍着胸脯道,“放心,有我在,她们不能欺负了你去。”

这下乌云珠真的被吓到了。要说这辈子她最大的梦想,不单单是嫁给皇帝,还有就是远离博果尔。她不由得往边上躲了躲,金福笑了:“十一哥,人家不领情呢。”

博果尔难得的大男人情怀被嫌弃了,对乌云珠也不满起来:“你这个人怎么这样不识好歹呢,我是在帮你啊。”

“行了,十一弟,少说几句。”福临不得不站出来,忽视掉乌云珠骤然亮起来的双眸,问金福道,“到底怎么回事?”

很简单。仁娜看上了一副耳环,刚准备试试,乌云珠却从旁边将耳环拿起,说要买下,就这样吵起来了。都是没有受过任何委屈的孩子,又觉得自己有理,仁娜和金福便指着乌云珠开始数落。结果,乌云珠听了没几句就开始哭,两个小萝莉火更大了。

真是麻烦透了!福临问掌柜的:“这耳环还有第二副吗?”

掌柜的战战兢兢:“没有了,小店里任何饰品都只有一副。”

福临在柜台上扫了一眼,随便指着一个嵌宝金镯子道:“把这个拿出来。”

小萝莉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耳环,而乌云珠则是抱着那个镯子,满脸的感动。

真是,太麻烦了!当初娶了这么多女人的皇太极简直就是自讨苦吃!福临一转身,带着自家的三只小尾巴去吃饭,完全没有注意到后面的某个姑娘含情脉脉的眼神。

豪格收到了小皇帝的礼物,对那把弯刀爱不释手,想了想,又给来送礼的小太监塞了个荷包,问道:“皇上可有给摄政王带些什么?”

小太监掂了掂分量,轻飘飘的,里面明显是银票,当即眉开眼笑:“回大阿哥的话,皇上只带了给您的礼物。”

“是吗?”豪格更开心了。他就知道,再怎么早熟,小皇帝都是个孩子,孩子就是好哄骗的,这不,不就是拿出了几分手段,就把这孩子骗过来了。早知道就早下手了,说不定自己的两蓝旗现在就变成了上四旗呢!

正月初九,太后下了懿旨,将科尔沁的仁娜格格指婚给小皇帝福临,待成年后再成亲。正月初十,吴克善启程回蒙古。懿旨下了后,小萝莉也知道害臊了,托金福送了一方绣着小白兔的帕子给福临,说是万花筒及耳环的回礼,自己却不肯再和福临说话,辞行的时候连头都不好意思抬。

正月十六,小皇帝下旨,复封豪格为肃亲王。摄政王多尔衮在朝堂上拂袖而去。

正月十九,小皇帝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军队西征四川张献忠。多尔衮力荐多铎,福临不允,最终以武拜为监军。

正月二十一,礼部定各等级官员俸禄。最高摄政王年俸为两千两白银,最低骁骑校年俸三十两。

正月二十八,豪格率大军出征。

正月三十,福临下旨,封饶余郡王阿巴泰为和硕敏亲王。阿巴泰在朝堂之上喜极而泣。

二月初一,小皇帝和摄政王联合下旨,将多铎之子多尼调入正蓝旗,同时调入的还有礼部郎中蒙格图,户部员外郎科依勒,济宁都尉乌巴海。将正蓝旗的江宁府协领坎泰转镶白旗。

朝堂上下都被这一手惊呆了。小皇帝怎么了?这一下好一下歹的,该说是“六月天小孩儿脸”吗?

而在大多数朝臣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小皇帝开始了第二波攻击。

二月初二,民间龙抬头,当然,皇家从来没有把这天当做一个正式的节日。可偏偏这天小皇帝以过节为理由,批发一样的赏赐了许多珍品给摄政王,而多尔衮也投桃报李,立刻回送了一整套精致无比的木雕江南美景,并说明是自己亲手设计并督促底下的人去做的。小皇帝当场便站了起来,表示收复江南以来,自己就对江南美景魂牵梦萦。而朝堂上下只有摄政王明白自己的心思,为国事操劳的同时,还为自己的这点小心思劳心劳力,简直是太让人感动了。于公,摄政王不愧是国之栋梁;于私,摄政王便是个天下第一的好叔父。

这是在搞毛啊?让人凌乱了有没有?这叔侄两个在玩哪一手?之前吵架吵得几乎要不共戴天了,现在却又恢复了之前的肉麻兮兮。看看小皇帝的眼神吧,那个孺慕啊,看看摄政王的眼神吧,那个宠溺啊!你们叔侄两个是在闹哪样啊!

朝臣们集体崩溃了,而一些人精例如范文程,将这一系列动作前后连起来一考虑,顿时明白了几分,对小皇帝不由得多了几分敬佩与防范。他是经常进宫给皇帝讲课的,每次皇帝都是很客气,学得又快,让他时不时产生一种自己是皇帝身边数一数二之人的错觉。当然,历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范文程,也不可能把这种错觉当真,只是,想起福临的年纪,他便不禁一身冷汗。

小皇帝这几天又掉了一颗门牙,一张嘴便黑洞洞的,说话也漏风。范文程正好有个小孙子也这个年纪,自从小皇帝掉牙后,他每天回家都会把这个小孙子叫来,哄他说些“四个”“十个”,又哄他嗑瓜子,并以此为乐。现在看来,他的小孙子哪里能和小皇帝相比,若是他的这种举动被皇帝知道了,岂不是糟糕?

更糟糕的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他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太丢人了,被一个七岁的小娃娃玩弄在掌心,还不亦乐乎的配合这个小娃娃,天晓得小皇帝背后是怎么笑话他们的!

“肃亲王正在外率领大军,不如将这个消息告诉他,让他直接率兵回攻,岂不是好?”济尔哈朗的幕僚见他这副模样,不由得出主意。

“蠢材!”济尔哈朗一脚把他踹倒在地,“你以为监军武拜是摆着好看的吗?你以为小皇帝和那个病夫没有防备吗?他们分明是想要肃亲王的命!这个消息必须封口,不可外传!”

作者有话要说:

第四十三章



随着大批镶白旗人调入正蓝,正蓝人又往镶白正白两旗调动;一时间正蓝旗人人自危。豪格不;济尔哈朗被严密控制了起来;他们都不知道该去找谁诉苦。而正蓝旗里还有一支显赫力量;阿巴泰以及他儿子们。可阿巴泰刚刚被封为亲王;对小皇帝正感激涕零中;哪里还买其他人账。

福临和多尔衮人员调动依旧有条不紊进行中。正蓝旗巴特玛、兴乃、扎色兰等人都调入了镶白旗或者正白旗;为了补充正蓝旗人数亏损;又从两白旗调动了部分人到正蓝旗去。自然会有人不服;伊尔根觉罗氏巴哈纳从正蓝被调入了正白,他对豪格一直是忠心耿耿,一下子换了旗主;让他相当不乐意;便去串联其他人,想要起来对抗。

多尔衮就怕没有人闹事,当即用处雷霆手段,以旗主身份将巴哈纳处死,又威胁了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家族人员众多,不单单是两蓝旗,就连两黄旗都有他们人。为了不让巴哈纳连累其他人,伊尔根觉罗氏开了祠堂,将巴哈纳一支逐出家族。

而正蓝旗中也有人对调入两白旗人不服,有牛录想用自己身份来压制这些来家伙,却被阿巴泰给打压了下去,甚至换了两白旗人来做牛录。

这么一来,被调动人也都不敢轻举妄动,正蓝旗被掺进了许多砂子,不遗余力宣扬皇帝和摄政王宽厚仁善,豪格影响力不知不觉小了许多。

只是,多尔衮名声不可避免臭了。其他几旗人眼睁睁看着正蓝旗下场,也都开始抱团,而为了寻找外部支持来对抗摄政王,正红旗人隐隐靠向了小皇帝——他们眼里,小皇帝终究是个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一定都是摄政王背后教唆。

就连镶红旗旗主阿济格都有些蠢蠢欲动起来。做为阿巴亥长子,阿济格从出生以来是得到努尔哈赤格外钟爱,可随着年纪渐长,老二多尔衮反而成为三兄弟中领头人物。凭什么?不就是凭他是由母后皇太后抚养,又和圣母皇太后有一腿吗?他能做摄政王,为什么自己不能做?

小皇帝对这种情况很满意。八旗制度努尔哈赤时候成立,同时具备军事、行政和生产等职能,平时狩猎务农,到了战斗时候便自备武器粮草,随军作战。说实话,八旗刚成立时候,还是一支精兵,骁勇善战,军纪严明,和明朝作战时候,也有过伤亡惨重情况,可八旗兵丁很少退却,只是踩着同伴尸体一往无前。

就是这样一支军队,萨尔浒以少胜多,以六万兵力战胜了明朝十万大军。也是这样一支军队,用两年时间攻克了明朝宁锦防线,又与吴三桂一起击败了李自成大顺军。

可是,这样一种军队模式,始终是不可能长久。福临很清楚,到了清朝末期时候,八旗会糜烂不堪,其实,现八旗,也已经不是当初模样。

清军入关后,八旗便开始分好处了。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是共同议政,且努尔哈赤答应了他们,有好处便会分成八份,谁都不会落下。于是,现八旗就开始有些“军不军,民不民”了。他们个个躺功劳簿上,分好处时候都想要好,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自己人之间斗得你死我活。

至于么?福临撇撇嘴。这次他和多尔衮合谋,不动声色分化了豪格正蓝旗,表面上看,是多尔衮得了大好处,可实际上,获利却是自己。

两蓝旗完全将仇恨眼光放了多尔衮身上,就连两黄旗人都对多尔衮有所不满。代善已经隐隐投靠了自己,阿巴泰也对自己恭敬有加,别提本来就支持他大部分文臣了。他只需要躲多尔衮身后,便能坐收所有渔利。

福临一边悬腕练字,心里依旧不停盘算下一步动作。八旗目前依旧不能动,但迟早,他要废除这个制度。他看来,八旗根本就好似奴隶制度残余。旗主是主人,旗人便是奴才。奴才要效忠主子,主子对奴才有生杀予夺大权。清朝就是用这种制度来管理国家,打断了整个国家脊梁,将好端端人统统变成了奴才。只是要改革八旗,要做事情便有很多。八旗是以地域和血缘作为纽带,纵横有亲,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可以保持满族优越性。福临很清楚,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保持民族优越性是必须,除非将来满族能完全被同化,融入汉族血脉之中。

“皇上,索尼大人求见。”小华子声音打断了福临沉思,他也没有停手,道:“传。”

索尼进殿见礼后,见小皇帝依旧不紧不慢练字,心里有些生气,道:“皇上,摄政王又将巴社、额森调入镶白,补镶白人员损失。豫亲王多铎与摄政王本为兄弟,如此,两白旗岂不是跃居上四旗之首?”

福临搁下笔,又让小华子解下腕上石子,用药油按摩,这才缓缓开口:“朕听说,镶黄旗有一块好地,被正白旗圈了去,可有此事?”

索尼一愣:“奴才并无听闻。”

“那你们正黄旗呢,可有亏待?”

“回皇上话,没有。”

“这不就结了?”福临一笑,露出黑乎乎牙洞,“摄政王始终约束着下面人呢,两黄旗始终为上四旗之首,这点朕还是清楚。”

索尼默了一下,又道:“皇上,摄政王目就是正蓝旗,若是让他得手,大阿哥必会被其逼死。皇上与大阿哥手足情深,难道忍心吗?”

福临思索状:“依你所见,朕当如何?”

“还请皇上下旨,停止摄政王种种逆行。如此,正蓝旗众人必会对皇上感恩戴德,又能全了皇上与大阿哥兄弟之情。”索尼情真意切,仿佛真是为皇帝考虑一般。

福临心里冷笑,不过是为了自己好处罢了,又何必这么大义凌然呢?不过,他脸上却没有分毫显露,反而是一副醍醐灌顶模样:“索大人所言甚是,朕明白了。”

“皇上圣明!”索尼如释重负,又说了几句闲话后便退了出去。

遂了你们意便是圣明,若是不听你们呢?福临弯起手指敲了敲桌子。这场调动大剧也应该要落幕了,无论如何,正蓝旗,他一定会握手里。

郑成功福建沿海一带开始抗清。清军本来就是马上得天下,精于骑射,可水军压根儿就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当年攻打毛文龙皮岛时,也是损失惨重。

福建沿海岛屿众多,清军完全摸不清楚郑成功老巢,再加上福建民众对郑成功还是拥戴,清军加摸不着头脑。

“皇上意思,是要训练水师?”多尔衮很是惊奇,想想又摇了摇头,“郑成功只是强弩之末,福建又是南蛮之地,没有必要他们身上花费太多心思。”

福临没有坚持,又道:“大哥有邸报回来,叔父看过没有?”

多尔衮点点头:“看样子,京里消息还没有漏出去。济尔哈朗也算知趣。”

“瞒不住,”福临皱起小脸,“等大哥回朝,一切都明了了。”

多尔衮打开邸报,指着上面几行字道:“四川地形险恶,易守难攻。张献忠手下又是一批悍匪,肃亲王这次吃了大苦头了。”

确,四川天气潮湿,清军大部分是北方人,对那里气候很不适应,病了一大批。豪格邸报就附了一封折子,要求再多拨些药材。多尔衮是想让豪格直接死四川吧。也是因为看穿了这点,济尔哈朗才不肯让豪格再为京城事情挂心。

“叔父,人员调动,还是停了吧。”福临没头没尾说了这么一句,多尔衮一皱眉:“是不是有人到皇上面前说什么了?”

福临道:“前儿个索尼来见朕,很是说了些有没。不过他有一句说倒是理,两黄旗已经开始忌惮两白旗势力了。朕与叔父不分彼此,可他们不一样。上四旗中可不能有人互相捅娄子,有是有心人等着看热闹呢。万一大哥得胜归来,从中一挑拨,朕皇位都不一定能保住。何况,还有额娘呢。”

多尔衮一开始并不以为然,直到福临将布木布泰搬了出来,他才有些动容,恨恨道:“索尼这个匹夫,就是多事!”

管嘴上这么说,多尔衮也停止了人员调动。反正现正蓝旗编制已经被打散了,就算豪格回来,也无力回天。正蓝旗终于得到了喘息机会,济尔哈朗则是再一次迷惘了:小皇帝到底做些什么,到底想要什么?难道,小皇帝之前与肃亲王种种兄弟情深,是真?那他和摄政王叔侄情深呢?到底哪个才是真,哪个才是做戏?

作者有话要说:

虎口同学领盒饭倒计时~~

虎口同学遗产正蓝旗,这才是一块大肥肉,小皇帝和十四叔都想啃一口

第四十四章

远在江南的洪承畴也得到了京城的消息;以及范文程的信件。范文程是他的前辈;可又没有他得宠;一开始这两个人是有矛盾的,可时间长了年纪大了;他们也看得淡了。不管他们是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才华,在皇太极的眼里,还是不如满人的,倒不如联合起来;方能有一席之地。

因此,两个人精面上不显;暗地里却勾勾搭搭起来了。洪承畴去了江宁;和范文程依旧有书信来往,有时候聊聊书画,有时甚至只是聊聊家常,唯独朝廷的事,从来没有落到纸上的。

这次范文程的信上也是一如以往,唠唠叨叨写满了自己小孙子的轶事一二三。什么小孙子开始换牙了呀;小孙子又有喜欢的新玩具了,把之前最喜欢的布老虎抛到了脑后了呀;小孙子和大孙子开始闹别扭了,打打闹闹了几下又和好了;小孙子被自己宠得无法无天,抢了他爹的东西,还觉得理所当然……

“这个老狐狸。”洪承畴将信又读了一遍,移到蜡烛上烧尽。他与范文程有一套自己的秘语,小孙子就指的是小皇帝,各种玩具便指的朝中的各种势力。也只有这个看着小皇帝长大的老家伙敢用“小孙子”来指代皇帝了,洪承畴拿起手边的茶水,想了想又放下,吩咐一声:“来人,磨墨。”

洪承畴的折子很快便送到了小皇帝的御案上。他提议解散江南部院,又提议让朝廷轮流派满汉侍郎来江宁,以此来杜绝江宁部院遗留下来的贪腐和党争等问题。同时,他又提出年纪大了,格外思念家人,想要回京。

洪承畴很聪明。但福临并不打算同意让他回京。一方面,江宁情况复杂,那些满人玩心眼子是绝对的弱项,十个捆在一起都不如一个洪承畴,还不如让他继续下去;另一方面,洪承畴的确是个文武双全的,前一阵故明唐王起兵攻打徽州,也是洪承畴主持,将其击败。当然,福临也是很希望这个人精能够回来帮自己的忙的,可两相比较,还是放他在江宁比较合算些。对这种不伤筋动骨之事,多尔衮一向是不会提出反对意见的,反而在思考等洪承畴回来后送谁去江宁,那可是一块上好的肥肉。

四处都在打仗。前明鲁王手下的将领刘福跑去打抚州,刘文炳在蒲城造反,南阳还有二只虎和郝如海,太湖那里,还有人拥戴前明的樊山王。好在现在朝堂还算是兵强马壮,多尔衮处理这种事情也是驾轻就熟,很快便一一安排了人下去。并派图赖和博洛贝勒一起,南征福建。

基本上,这些战斗都是一面倒的,福临并不怎么担心。而且多尔衮派兵非常有策略,就算派出的不是他的人,他也会选择一二心腹做监军。

由于八旗子弟许多都派出去打仗了,留下的那些圈地的时候自然是力不从心的,这么一来,也给了百姓喘息诉苦的时间。范文程适时上书,说明情况,提议给失地百姓一些补偿。福临应允,免了他们一年的赋税,再次下旨强调,圈地只可圈无主之地,并划分了一个范围,叫停京郊等地的圈地行为。

多尔衮忙着处理各地层出不穷的反抗,他也不是铁打的,再加上对福临放心,户部、工部和礼部的事情已经全部大放手交给了小皇帝,就连吏部都开始睁只眼闭只眼了。因此,福临的这道旨意他一点意见都没有,他还记得当初小皇帝是如何反感圈地的,忍了这么久才出手,又没有对圈地赶尽杀绝,多尔衮觉得小皇帝不愧是他的侄子。

反对的声音也有,多是镶红旗的人。京郊的地都是好的,上四旗的人率先跑去圈完了,剩下些边边角角的留给了他们。本来,若是他们看上了哪块有主的地,弄到手也很轻松,正准备趁着这个机会去搞点好处呢,皇上一道圣旨,没有了。

两蓝旗已经被折腾得偃旗息鼓,正红旗的代善又谨慎小心,第一个约束了下面的人不可妄动,剩下的也就是镶红旗了。阿济格本身是个彪悍的,他带出来的人没有一个好相与,镶红旗便开始慢慢闹起来。

虽然是小皇帝发的旨意,可镶红旗的诸位还是把福临和摄政王各打了五十大板——都不是好人!不过,他们也人单势孤,又是惯了征战,没什么花花肠子的,捣乱的办法有是有,可都上不了台面,轻轻松松的就被解决掉了。

真是讨厌!众人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一个机会从天而降,御史龚鼎孳的爹死了,丁忧。龚鼎孳是小皇帝的人啊,而且总是自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平时没少得罪人,甚至还得罪了多尔衮的亲信冯铨。弹劾他,让小皇帝和摄政王吵起来,准没错!

于是,筒子们开始卷起袖子写折子去了,弹劾龚鼎孳守孝期间饮酒醉歌,与爱妾调笑取乐。又有人弹劾他宠妾灭妻,把自己的老婆放到庄子上,府里都是小妾顾眉生做主。这种人无疑是被众人唾弃的,冯铨一系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决定参合一脚,也开始写折子。一时间,龚鼎孳变成了不孝没人伦的反面教材。

福临很是愤怒。他倒不是因为自己被抹了面子,而是因为被蒙骗了。龚鼎孳是个能干的,又常常以魏征为目标,逮到什么弹劾什么,逮到谁弹劾谁,说实话,福临还是挺需要这样的大臣的。更何况这个龚鼎孳只是为了名声好听,只要几句夸奖便能得意洋洋的去趴别人家的墙头来寻找弹劾的证据的。结果,这次他自己家的墙头被趴了。

“这种不孝不悌之人,朕居然加以重用,岂不是让朕被天下人耻笑?”

小皇帝在乾清宫大大的发火,多尔衮看着他刚长出来的小米粒一般的门牙,只觉得胃疼,安慰道:“皇上,你还小,是不会有人笑你的。”

福临撅起嘴,依旧很不高兴,多尔衮笑着摸摸他的脑袋:“这些降官本来就不应该重用。这个龚鼎孳为崇祯之臣,后投靠大顺,接着又投我们大清。换主子如换衣服一般,哪里值得皇上为之生气呢?”

理是这个理,可小皇帝还是觉得心里闷闷的不舒服,一发狠:“他不是宠妾灭妻嘛,朕让他宠,让他灭!”

侄子生气了,多尔衮当即表示:“这个人就交给皇上了,皇上爱怎么折腾都行,就是不要气坏了自己的身子。”

“朕有数的。”福临化怒气为饭量,当天晚上连吃了两大碗饭,第二天就在朝堂上把倒霉龚鼎孳一顿臭骂。

这家伙在丁忧,听不见,而且他的人缘实在不怎么样,没人帮他出头,都默默的听着某个小家伙滔滔不绝。

“龚鼎孳对父不孝,对妻儿不慈,大清不能用这种道德败坏之人!”小皇帝陈词总结,并做了最后的决定,“削去其官职,打回原籍。赐其爱妾三尺白绫一条,责其妻与之和离,并可带走嫡出子女再嫁,朝廷另有封赏。”

靠,这也太狠了吧!上上下下的官员心里都一个打抖。再看摄政王,居然抚着胡须,一副大为满意的模样,众人恨不得迎风宽面条泪了。

小皇帝这是明晃晃的在所有江南众士脸上打了个响啊!龚鼎孳的爱妾顾眉生当时是名妓,迷恋她的人多得是,江南来的官员里,有好几个曾经都和她相熟。都是一个地方来的,大家的爱好和龚某人也差不多,逛逛窑子啊捧捧名妓啊宠宠小妾啊冷落冷落发妻啊之类。结果,小皇帝直接下令让龚某人戴绿帽子,理由就是宠妾灭妻,这是闹哪样啊,这年头谁没有个宠爱的小妾啊,这让他们怎么活啊!有了这个先例,万一家里什么事被闹出来,小皇帝上瘾了,让他们也戴绿帽子怎么办?真是太伤不起了!摄政王,您老人家还不快管管,您家的爱妾可是用两位数计算的!

摄政王他老人家并不打算管,反而心里很欢喜。改嫁什么的,对多尔衮来说根本就算个屁。满清入关之前男女关系的混乱是说不清的,阿巴亥还是豪格生母乌拉那拉氏的表妹呢,这样论起来,多尔衮既是豪格的叔父,又是他的表侄儿。更别说姑侄几个共嫁一个男人这种小儿科了,硕塞他生母刚出了月子不就给送人了嘛,皇太极也没有觉得哪里绿了。只是入关之后,受到汉人的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