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游行结束,大家都涌向主席台,我们也希望能拍到什么,但过去看看,全是观礼台,临时搭起来的,实用并不中看,军人都已散去,只有群众兴奋地晃动着。
两点钟吃午饭,使馆的熊参赞及夫人做东,帮我们安置工作的姓姚,是个新疆的小伙子,大家聊的很好。
西班牙人吃午饭时间很长,据说从下午两点开始,到5点钟才收场。
晚上到街上看看,丝丝小雨,天有些凉,这样也好,我们的衣服总算能派上用场了。
在马德里节假日夜生活要到凌晨才结束,我们到几个广场采采点,10点来钟需乘地铁返回。
到宾馆再次权衡一下拍摄点,内容调整并不大,但是牵扯到有些场所高昂的费用,我们必须作出一些取舍,同时根据画面来确定拍摄时间。在这一点上如果心中没有数,肯定完蛋。
2005年10月13日
又是因为假期,我们的计划不得不作出调整。
在国内西班牙驻中国大使馆答应帮我们办理特别记者证,这样在许多场所拍摄可以不受干扰,但上午给总统府打电话;得到的答复是我们的材料、照片、护照复印件都因为假期搞乱了,只好给国内的西班牙参赞打拉索打电话,他答应给催一下,然后给我回电话,但直到现在,马德里10点半,北京的凌晨4点半,我依然没有接到电话,无可奈何。
时间不等人,上午我们赶赴70公里以外的托雷多,留下秦老师继续落实采访事宜。
托雷多小街小巷,但建筑都很宏大,整座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特茹河环绕三面,一看就知战略意义显著,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
。 想看书来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12)
在主教堂的外边,钉着许多铁链子,据说当年宗教审判时,在上边挂了许多不肯屈服的异教徒的尸体!
教堂前有一个石柱,以前是处死人的地方,柱子顶端立站着一个神情忧郁的少女,很奇怪,少女双手合十,极像佛家的作揖,而且形象也极像东方,问导游老余,结果他从来也没有注意过,也从来没听人说过。
有多少摩尔人在这里被处决,可能永远无法统计,在死刑柱上塑立一个东方少女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死难者超度亡灵。天色有些阴,云层丰富,凝视这个双手合十的少女,心中有种异样的感受,是沉重还是神圣,是庄严还是安详,不得而知。
2005年10月14日
今天这点字不好写,从时间上来讲,这是到西班牙最忙碌的一天,但从工作成绩来讲却是最失败的一天。
得到授权的是美洲博物馆,但拍摄时间定在中午12点,我们上午10点开始工作,因为是阴天,所以拍外景早一点、晚一点关系不太大。
先去的是西班牙广场,塞万提斯的塑像和预先了解的不太一样,堂·吉诃德和桑丘倒和想像中的没有差别。拍摄中因为我给摄像师讲过这套片子的整体摄像要求是尽可能动起来,于是结果也大多是运动镜头,晚上的回看我几乎是快进完的,大家为此而争吵,但无论如何效果不理想。好在工作是抽空干的,我们的授权是下周一,重拍是必须的了,这样也好,通过折腾一下,我们可以更坚定我们自己的原则,镜头是否运动,只能根据内容和现场感觉定,任何概念都是不明智的选择。
美洲博物馆也不是太理想,来到西班牙就听秦老师介绍这个博物馆如何如何,比拉美博物馆东西都多,但进去后多少令我有些失望,东西是不少,但反映的多是拉美文化的遗存,特别多的仍然是宗教信仰的变迁,当然这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宗教信仰浓烈的地方,但对于我们的片子来讲,显然不切题。
特别是展览的陈设很现代,灯光并不是太亮,但到处是玻璃,这给拍摄造成了困难。
没有拍到太多内容,但时间很快到了,我们希望能延长十几、二十几分钟,但是整个博物馆是电子门,只能怀着怪怪的心情离开。
下午直奔塞万提斯的故乡,是一个小镇,现在号称“睡城”,许多在马德里上班的人都住在这里,上下班不到1个小时,30公里,火车也特别方便。
但只拍到一些外景,房子的管理员下午不上班,有一个门卫,但也无法交涉。
2005年10月15日
今天去的地方较远,在距马德里95公里以外,叫塞哥维亚。
路倒是平平展展,但山路崎岖,颠得头晕,大约用了1个半小时,我们到达了白雪公主的城堡前。
趁着光线还好,我们在外面拍外景,但很快不好的消息传来,使馆给我们落实的授权仅仅是外围,要进入城堡拍摄得给他们的管理处写申请,什么时候能批准还不好讲。
类似的情况,在葡萄牙也遇到过几次,但通过解释我们的状况,不远万里,时间有限,大多会有满意的结果,但这在西班牙似乎行不通,除了第一天的国庆节。从这点上讲,葡萄牙人更像中国人,同情心多一些,而西班牙人更代表西方人,刻板,不通人情。
为避免太多的遗憾,我们买了票自己带小机器进去,里面倒和老余介绍差别不大,几乎没有什么东西,都是一些以前的摆设。以前这里是炮兵学校,近年才腾出来搞旅游,除了墙和玻璃有些历史的遗布,其他已看不到,和它童话般的外型相差甚远。
在这个小城市的第二个拍摄目标是罗马人留下来的大水渠,有多高不好目测,但气势宏伟,好像面对它也没有什么好形容的,只能不由自主地念叨——伟大的罗马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13)
直到20世纪的60年代,大水渠还在发挥作用,塞哥维亚缺水,利用它把山上的雪水引下来,这也正是它能屹立到今天的原因,它倒和国内的情况类似。如果塞哥维亚发展迅速,现代水渠的修建可能比维护旧渠要经济许多,也许今天,这些砌起水渠的巨石已是老百姓修改房子的材料了。
回到马德里已是天黑,山路依然令人不舒服,下车有点想呕吐的感觉,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境外拍摄和境内拍摄最大的区别就是乏,以工强程度来说,有时比国内好,天天睡眠问题也不大,但是总感觉乏,除了下午干活时感觉兴奋了一下,只要一休息下来,就不想动 ,也不知什么原因。
2005年10月16日
有点越走越远的意思,今天赶路的时间比昨天长得多,路上想睡一会儿,但没有成功,开点窗户感觉好很多。
托尔德西拉斯,尽管曾经见证过世界历史上一次举足轻重的谈判,但知道它的人并不多,即使在西班牙。
按资料记载,这个第一次瓜分世界的签约地距马德里约150公里,但真正跑起来,这“约”掉的竟然有30公里之多,在乏味的山路上奔驰了近两个小时,我们才赶到宁静的小镇。
说是小镇,但比想像的还是大很多,一条河绕城而过,河边排列着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给人的感觉是眼前一亮。
周末的西班牙苏醒得晚,商店当然不开门,只有一个小咖啡馆在营业,四五个人在阳光下悠然地品着咖啡,但显然是游客。
接待我们的是个热情的中年女性,看起来办事干练,又时时对我们微笑,东方的客人,尤其是中国的客人看起来不得多见,当我们把礼物送给她时,她竟有些喜出望外,这让我们很安慰。
当年的签约地的确很宏伟,说是教堂,但显然也是个城堡,从外表看很踏实,但里面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因为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已经很危险了,1994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瓜分世界条约签订的500周年纪念日,西班牙国王和葡萄牙王室后裔共同出资,把这个历史的证物翻修一新,外观保持原来的面貌,里面也许没办法修复,干脆改做了图书馆。
条约和地图都拍到了,这让我们在西班牙的工作又充实了一些,到下午人依然不多,看来都到其他地方过周末去了,只能记录一些零散的人,便匆匆离开。
有时候,我们很难想像国外究竟是怎么发展的,托尔德西拉斯500年前是个小镇,今天依然是个小镇;500年前小镇的居民有6500人,今天是9000人,500年增长了2500人口,这在中国简直不可思议!
回城的路不顺,全是渡周末回来的归客,高速路排大队,蔚为壮观。
2005年10月17日
今天几乎没拍什么东西,一方面把后边的日程敲定,另一方面准备一下明天的采访,天气阴沉沉,但几乎看不到雨滴,本来想拍一下西班牙广场,结果绕了半天也没有机会。
出国前预定是11月2日返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能提前了,要落实一件事情层层手续,一个人不在便什么都干不成,我们的特别记者证因为缺少一个人签字,到今天仍无音信,也许等离开马德里那一天可以拿到,将来做个纪念品吧。
该拍的,能拍的,几乎差不多,再呆下去,一方面开支大,另一方面收获也不对等,虽弃之可惜,但念之无味,除了放弃别无选择。
机票改签遇到一些麻烦,因我们是到达里斯本,从马德里回去要缴一些手续费,按当地的规矩300欧元也不是什么大数目,但一换算到人民币3000元,也是一笔开支,在国内拍摄,起码够一个摄制组工作两天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14)
采访内容需要细化一下,从前些天的经验看,极容易答非所问,还有讲话拖沓,都会给后期制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定要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做相应的提问,最好把要问他们的概念写出来,彼此交流一下。
把几个收费昂贵的点去掉,省下一些钱去巴塞罗那,毕竟哥伦布是从那里返航的,哥伦布塔也是那里最壮观的建筑,虽然马德里的哥伦布广场已拿到拍摄许可,但还是去巴塞拍吧。
2005年10月18日
一早出去采访,秦老师把7个教授集中在一起,看起来都还不错。
拍摄也很顺利,因为前面的准备工作相对充分,同时专业都对口,所以效果相对比较好,一直悬着的心多少放下些。谢天谢地,采访没出什么问题。
海军博物馆约到下周一,但对方要求我们必须确定拍摄哪些内容,他们好备案,使馆文化处的小姚陪我去看了一下。
博物馆不算太大,但陈设丰富,参观的人很多,尤其是学生。
在西班牙,大部分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不收费,即使每年为此会有大量的投入。这也应该算是社会福利吧。
下午在西班牙广场停了三四个小时随时准备抓拍点什么,同时等光线。也很奇怪,今天天气好了,但游人不多,据说这儿是小偷频出的地方,我们分外小心,观察半天,也没什么异样,也许这正是西班牙小偷能顺利得手的原因。
近黄昏来到西比利斯广场,那是个交通枢纽,车来车往,没有能到大地女神像的路,乘着红绿灯,老大、小顾和嘉维飞速奔过去,我和秦老师在路边准备应付警察。
阳光一点点落下,警察似乎没有什么精力来应付我们,于是,我也有机会靠过去。
这里是马德里的标志之一,应该说是最美的雕像,大地女神坐在狮子驾驶的车子上,气势非凡,皇马每次得到胜利,马德里的老百姓就来这里庆祝,颇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豪气。
收工时快天黑了,明天要赶长途,去塞维利亚,得早点让司机休息。
2005年10月19日
早上动身去塞维利亚,距马德里520公里,又是一段难熬的旅程。
据秦老师讲塞维利亚能拍到很多有关航海的东西,但我们得到的授权只有黄金塔和塞维利亚大教堂,剩下的只能靠秦老师的朋友帮忙,或者自己努力争取了。
余导的安排还较合理,走一段稍事休息,大家还不至于太累,中午到达一个小城科尔多瓦,有不少摩尔人的遗址,在老大他们拍外景的间隙,我们来到当地的博物馆,其实是以前摩尔人留下的桥头堡,一群法国学生在参观,虽然于拍摄没有太大意义,但通过声、光、电重现的场面,使人感到清晰的阿拉伯文化的风光,特别是音乐和解说的搭配,舒服之极。
根据马德里的生活习惯,余导安排的吃饭时间是下午4点,但这个小城市的生活节奏显然迥然,连去了几个餐厅都已打烊,奔波许久才找到一个能吃饭的地方。
可能一整天的生意不好,我们的到来令伙计非常高兴,手忙脚乱的同时愉快地吹着口哨,我们教他说中国话“慢慢来”,他一会就说得很准确。
到塞维利亚已近黄昏,趁光线还好,我们赶到大教堂,光下得很快,没拍几个镜头就无法工作下去了,恰好老大看到教堂内有其他电视台在工作,便让秦老师和人家沟通一下,看能否搭便车,但不成功,后来我让秦老师再争取一下,他拒绝,坚持说不可能,这一路总为这事争吵,我们的概念是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付出百分的努力,但他总放不下架子,后来一想,也许我们有些强求,看来我们是有些急,放松一下吧。2005年10月20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15)
上午9点多才天亮,我们8点半之前要赶到黄金塔,这个古老建筑现在是航海博物馆,因为听介绍很多,以为会有很大收获,但现实无情,除了些船舶的零件,剩下的都是些油画,绕着塔身布展,参观起来颇有人气,但拍摄起来不出效果。
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秦老师的朋友到了,很干练的一个老知识分子,女教授,谢天谢地,很多事情都弄清楚了。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到了哥伦布最后生活过的修道院,哥伦布的遗体不在,但墓室尚存,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来的树种,现在已经枝繁叶茂。
这个修道院的修女们过去烧的一手好陶瓷,现在还有个硕大的烟囱,耸立着,不知道当年哥伦布参与没有参与过这个工作?
中午教授请客吃饭,安排一下后面的工作,状况很好,不仅能拍摄到哥伦布图书馆,还能拍到一些哥伦布当年读的书,还能进王宫,这让我们此行丰富了许多。
晚上拍弗拉明戈舞,但观众很多,担心影响别人的情绪,老板只允许在最后拍。
剧场不大,灯光变幻,看客有一排排的,也有一桌一桌的可以吃点东西,几只烛光点点,气氛浓烈,舞蹈更有韵味。
每个舞蹈者都很卖力,投入。感觉上不是肢体在动,而是灵魂在舞,我们沉浸其中,总有一种什么情绪在胸中激荡,特别渴望能干点什么。
过去总讲舞蹈是一种语言,一直不甚了解,在国内的舞台上,跳舞充其量是调整气氛,能和弗拉明戈舞感觉相比的只有杨丽萍的“孔雀舞”和春节晚会的“千手观音”,有灵性,有生命的舞姿才称之为语言,能称之为语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2005年10月22日
和马德里热闹的夜生活迥然不同,塞维利亚的夜晚安静异常,有人在街上走来走去,不紧不慢,更像一个休闲的妇人,幽雅而宁静。
虽然睡得晚,但塞维利亚醒得也很晚,早上9点,天蒙蒙亮,街上行人极少,我们告别这个城市,奔赴传说中的格拉纳达。
车开得很快,走出不久天大亮,东边一片片红云,层层叠叠,有点像掰开的两半馒头,极富立体感,仿佛伸手可及。
我们的目标是帕洛斯港——500年前哥伦布出海的地方,教授带着他的黑人朋友去葡萄牙,所以自己开车,约好在80公里以外的加油站会合。
同预计的一样,我们早到了一些,他们去喝了一杯咖啡。不久,教授的车到了,显然同大部分西班牙人不同,他们的时间观念还是很强的。
帕洛斯镇,真正的港口已经没有什么好拍的了,当年的海成了田,海水淹没了几公里外的地方。
哥伦布落脚的修道院仍然是修道院,因为秦老师对那段历史不是很熟悉,我们在里面晃了一会才意识到。教授努力在给他的朋友介绍,我们努力去找拍摄的角度,游人多了起来,为了开发旅游,修士们把房间布置成展厅,这一路类似的情况很多,也许为了旅游是很好的,但是对于拍摄来说,这很痛苦。
在葡萄牙没有拍摄到造船,所以在西班牙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补充,还是在10多年前,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西班牙找到境内惟一会制造大船的匠人,复制了3条船,如今人亡艺绝,教授开玩笑说,造木船得去中国。
3条重现的船舶在帕洛斯的出海口,远远看上去很有气势,游客一拨一拨进去出来,教授帮我们协调半天,要交300欧元可以拍摄,中间还出了个笑话,秦老师讲是30欧元,老余郑重纠正是300欧元,折合人民币就是3000元,尽管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我想想,进去又能拍到什么呢?
也许本来不用这么麻烦,使馆曾试图给我们落实授权,但因前一段时间拍摄郑和时,南京台的同事在这儿得罪了人,几乎被轰走,不知是什么原因。所以,我们在帕洛斯的拍摄授权全凭教授。
。 想看书来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16)
老大四处转悠找角度,我去找他,很遗憾,可能他们没有解释,教授和他的朋友先走了,没有告别,没有拥抱,陪我们奔波了两三天,真不好意思。
天阴下来,甚至落几滴雨,远远地拍一拍港口,我们又上路了,哥伦布出海的帕洛斯逐渐被抛在脑后。
2005年10月23日
整天像做梦一样,昨天干了什么,今天安顿一下,想一想,才能反应过来。
日程安排得太紧了,哪一天稍微放松一点就心慌,总想着如流水般耗去的人民币,但紧张了却不太累,全是新鲜的刺激,眼花缭乱,且得反刍才能消化。
今天天没亮,我们就爬到格拉纳达的半山上,但阿尔汉布拉宫尚未着光,等来等去,没有等到,于导给我们选择的机位虽是最佳观景点,但显然是看日落的。很奇怪,西方人对日落情有独钟,罗卡角是看日落,萨格里什同样是看日落,转念一想也对,太阳从东方升起,转到欧洲的西面可能已累了吧。
过了1个多小时,依然是大逆光,雾气起来了,建筑的模样眼睛能看清都不易,更何况摄像机的镜头了,坦白地讲,从外表来看,阿尔汉布拉宫并不打眼,既不优,也不雅,仅仅是山顶上有一定的规模而已。
在我们等待的过程中,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胖乎乎的,推销一些当地出产的小工艺品,游客慢慢多起来,老太太打着响板,跳着弗拉明戈舞,腰已很粗,但扭起来还有模有样,一点儿不显得笨,颇有神韵。
看买她的东西的人不多,我们买了她一对响板,讨价还价许久,才便宜了1欧元,老人很高兴。过了一会,她买了一杯咖啡品起来,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
绕着小城转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角度,路上为了拍一张照片, 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爬上爬下,还怪累的,但踩着一块块鹅卵石砌成的石板路,心里倒觉得慰贴。
和布达拉宫一样,阿尔汉布拉宫也控制每天游客的数量,现在已经是淡季,但参观者仍然是络绎不绝。我们不到12点排队到售票口,但只能卖到下午2点的票,想想既来之,则安之,无论如何也该感受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否则,单看外观,这么多人凭什么会趋之若鹜?
趁着两个小时的间隔,我们到市内找中餐馆,恰好路过伊萨贝尔和哥伦布的塑像,便停下来拍了起来,原本很宽裕的时间,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于导对格拉纳达的情况不是很熟,错过一家他去过的中餐馆,我们在另一家挂着红灯笼的门口停下,餐厅叫中国城,跑堂的是个天津妇女,普通话还很亲切,平时中国人很少来这儿,餐馆对用餐也没什么概念。
虽然语言亲切,但菜就不亲切了,第一道菜还可以,接下来的则统统是酱油多,黑乎乎的,只咸不香,可能老外总来吃炒面,每个菜都一个味道,只是把炒面的配料分解一下,逐个推出来而已,加上面一拌就是炒面。
阿尔汉布拉宫建筑群依山而建,为了完成它,摩尔人用了600年,为了攻占它,基督徒努力了200年。我们先去的是后宫,拾阶而上,处处都能看到人工的流水,建筑并不高大,但感觉很精巧、舒适。有些苏州园林的味道。
说经历了几百年的战火没有损坏,显然不确切,城堡已是残垣断壁。因为在国内见过太多的城门和城墙,又是正午的顶光,许多老外饶有兴致地爬上爬下,但我们没有太多兴趣,趁着几个人失散的间隙,我坐在树荫下喝听可乐,四处是东倒西歪的少男少女,这种景象极类似国内的火车站,只不过气氛更悠闲。
如果不是无意中走进了地宫,我们几乎在质疑,阿尔汉布拉宫凭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如果错失了地宫奇妙的视觉感受,我们很难认同自己到过格拉纳达。
。。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四部分(17)
门、窗、墙、穹顶,每一样都是那样的别致,精美的花纹,迷一样的文字,虽然我们不理解它的内涵,但每个人都看到了优雅,伟大的阿拉伯文化,名不虚传!
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微微细致,柔柔的白色,落日的余晖从梦幻般的穹顶透进来,我们几乎闻到了牛排的香味。
很幸运,我没有同格拉纳达擦肩而过;很遗憾,我们没有得到许可,除了少量的外景,所有美好的视觉感受只能留存在脑海里,唉!多么希望能用我们的镜头痛快淋漓地捕捉那一幕幕巧夺天工的神秘,遗憾总是那么难免!
2005年10月24日
今天是周二,我们得到授权去拍摄西班牙海军博物馆。
海军博物馆隶属于海军司令部,一大早,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检测,我们走进了空荡荡的展厅。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许多博物馆对公众都是免费开放的,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允许电视台进去拍摄,目的是不影响参观者参观,我们是今天最早进入的摄制组。
一切都很顺利,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很热情的女子,在下一个摄制组进入前,我们甚至被允许超时工作。
今天特别的收获是把从葡萄牙买来的豆子用上了,终于把蓄谋已久的若昂一世让印第安人用豆子把大陆的形状摆出来的再现镜头变成了现实,效果很好!一方面我们准备的豆子和道具碗很出彩,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允许进入一间完全按过去的方式陈列的展室去拍摄这么细致的镜头。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袋豆子和碗我们已经背了好几天或更长时间,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今天来拍摄时,我们先无意中帮了海军博物馆一个忙。有一间展室,他们收藏有中国的一些渔民使用过的物件,其中有一幅对联,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请教过很多人,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恰好看到我们,便请秦老师去看看,结果很满意,而更加凑巧的是我们看中的那间古香古色的展室的管理员,就是请秦老师帮忙去翻译的那个人。
于是网开一面,我们进入了从来都不允许别人拍摄的房间,看来好人一定会有好报,只是时间的问题,一直都很呆板的西班牙人都给了我们难得的笑容。
昨天晚上从南到北的奔波没有白费!豆子也没有白背来背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国崛起·葡萄牙 西班牙 第五部分(1)
2005年10月25日
今天打了一个快速反应战,昨晚坐火车来到巴塞罗那,看看天色还早,本准备在火车站外休息休息再动身,想想人生地不熟,还是早点到目的地踏实一些。于是我们就早早地赶赴哥伦布广场。
或许是天意,一出地铁站,太阳尚没有完全出来,满天红云,辉煌之极,高大的哥伦布塔矗立在霞光中,雄伟庄严。几乎是无可掩饰的兴奋,我们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中。光线变化很快,以至于后来转到水边想拍个带水面的全景时,光线许久不上。只有那一段的灿烂,恰好让我们无意中撞上了,谢天谢地。
巴塞罗那还有个有名的教堂,是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可惜还在维修,整个建筑被脚手架包得严严实实,里面不允许拍摄,我们只能瞻仰一下大师的杰作。很奇怪,一路上教堂到处都不允许有明火,只是电灯泡点亮现代蜡烛装模作样,但这里却烛光摇曳,星星点点,气氛浓烈。
有游客,也有正在做礼拜的信徒,此行看过无数的忏悔室,我们都没有赶上使用,在高迪的教堂里,看到一个中年人正在倾诉什么,里面黑暗的厢房里,坐着一个神父在认真倾听,这样的场景虽然对我们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涉及他人的隐私,我们只能当是一道风景,瞥一眼,便匆匆而过,但那种神圣的状态,却经久不忘,上帝能听到他的忏悔吗?但愿可以。
晚上坐火车返回马德里,两个晚上都在火车上度过,秦老师打呼噜,搅得我睡眠严重不足,头痛。但想想满天的红云和巍峨的哥伦布塔,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
解说词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这是当时欧洲人笔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块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500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