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吐蕃王在贞观三年即位之时,年仅十三岁,他有何能耐一统高原?又如将国都迁于逻些,须有非凡的胆略。
  吐蕃国有如此成就,大约与你等精心辅佐大有干系吧?”
  

禄东赞却婚请亲 李道宗河源送女(3)
“陛下,吐蕃能有今日成就,皆是赞普之功。”
  禄东赞边说边立起身来,又拱手对李世民道:“陛下,鄙人以为,人年龄老幼与成就大小干系不大。
  庸人空费时日,到老也是默默无闻;而有大成就者,其年幼之时即显端倪。
  鄙国赞普即位之时,年仅十三岁,他却能集合万余人马,一统高原。
  鄙人心悦诚服,跟随赞普以尽绵薄之力——可见赞普之能,如此情形,在陛下身上亦有体现。
  鄙人听说,陛下十八岁时能解隋炀帝之围,救高祖于万军丛中,又助高祖取得天下,遂使天下英雄来归,像程将军、尉迟将军皆从敌营中来投陛下,可见英雄出少年。”
  禄东赞这番话,既谦虚而推崇弃宗弄赞之能,又颂扬了李世民一番,使得李世民龙心大悦。
  马周见禄东赞微有得意之色,忍不住揶揄了一句:“吐蕃一统高原之后,禄相定是日理万机。
  我有一事不明,吐蕃至今未有文字,不知禄相传令之时,仅以口授即可吗?”
  禄东赞明白马周的心意,知道他在讥笑吐蕃没有文字以为野蛮之人。
  遂从容答道:“马大夫所言有理,吐蕃至今没有文字,确实带来诸多不便,赞普也多次说过要创制。
  不过天下之事,说简亦简,说繁亦繁,盖在人心也。
  大唐自陛下主政以来,推行清明政治,其实就是化繁为简。
  吐蕃没有文字,实因鄙人理政之时无须麻烦,口授即可,各人心中自有体会。”
  禄东赞本意想再捧李世民一句,但经此一对比,似乎吐蕃的政治比大唐还要清明,有些太过了。
  李世民未往深里想,哈哈一笑道:“禄东赞,真好口才,你们赞普未白派你来。”
  李世民今日的心情甚好,还缘于禄东赞刚才的一番话。
  禄东赞刚才提起弃宗弄赞通过与泥婆罗国和大唐联姻,如此自长安至泥婆罗成为通途,显然勾起了李世民的兴趣,他对唐俭与马周说道:“唐卿,马卿,禄东赞刚才所言,其中大有深意。
  我国现在与西域诸国通使,仅有西去一途。
  若唐蕃和亲,则从长安至逻些六千余里皆成通途,进而越过山脊,到达泥婆罗,可与南边的天竺诸国及西面的大食、波斯相连。
  如此一来,我国北有‘参天可汗道’,西有‘丝绸之路’,东有舟楫之便,再加上南向的‘唐蕃之道’,即可四面通畅,道路无阻。”
  唐俭与马周未想到此节,经李世民一提醒,顿时明白。
  唐俭说道:“陛下高屋建瓴,凡人难及。
  如此通路一开,又可增加一条朝贡的道路,若此路早开,麴文泰也不能奇货可居,动辄拿阻塞道路来威胁我国。”
  禄东赞一心请婚,未想到唐蕃和亲之后尚有如此妙处。
  他不禁对李世民更加佩服,方悟大国君主眼光长远,自己的赞普在此点上就被比下去了。
  他诚心说道:“陛下眼光深远,能知长久之事,此为大唐之福,亦为吐蕃百姓之幸。
  陛下,鄙人来京之时,赞普言若和亲事成,吐蕃世世代代以婿礼待大唐。
  若‘唐蕃之道’开辟之后,鄙国定会在沿途设立驿站,派人长年维护驿道。
  鄙人刚才说过,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须长相接触,方能友好。
  通路开辟非仅使大唐蒙利,鄙国亦能获益匪浅。
  鄙人前些日子见侯尚书出征高昌,内心非常赞成皇上此举。
  那麴文泰累受大唐之恩,借助西域通路获益无限,他不该自恃地域优势,借阻隔道路来威胁大唐。
  侯尚书带领天兵去出征,定然能一举荡平高昌,鄙人心里实在为麴文泰感到不值。”
  李世民听明白了禄东赞的意思,心想此人能够敏捷应答也就罢了,难得的是其眼光长远,思虑缜密,吐蕃有此人为相国,实为幸甚。
  因思许多年来入京的各国使臣中,以此人才思为首,他不由得赞道:“禄东赞,你以外邦之身能识征讨高昌之举,委实不容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禄东赞却婚请亲 李道宗河源送女(4)
但愿唐蕃和亲以后,果如你言。”
  “鄙人回国之后,定将陛下这番博仁之心,说给赞普听。
  终鄙人一世,定当维护唐蕃友好周全。”
  禄东赞如此说,果然是真心诚意,终弃宗弄赞及禄东赞一生,皆努力保持唐蕃友好关系,始终以大唐属国自居。
  李世民点点头,转向唐俭道:“唐卿,你向有司转达朕的旨意,授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
  册命成后,可在朝堂之上当庭加封。”
  外邦使者入京城朝贺之时,唐朝往往给来使加封本朝官职。
  所加官职往往视该国大小及使者在本国的地位而定。
  像李世民今日授禄东赞为右卫将军,其品秩为正三品,轻易不授给外邦之人,可见李世民对禄东赞的重视。
  外邦使者以获得唐朝官职为荣,禄东赞闻听授给自己如此高的官职,自然喜出望外。
  他急忙起身,然后跪伏谢恩,口中也不再自称“鄙人”,而自呼为“臣”。
  李世民唤其平身,微笑道:“自今以后,你奉事者不仅为吐蕃赞普,还有朕,你在吐蕃为相,能时时想着唐蕃友好大计,朕心甚慰。
  禄东赞,朕非单单喜爱你,这里还有一桩好事,你赶快谢恩。”
  禄东赞依言跪伏谢恩,其抬头说道:“陛下待臣如此,即是天大的好事,臣不敢得陇望蜀。”
  “哈哈,你还不知道朕要赏你什么,就这样拒绝了吗?禄东赞,你替赞普苦苦求亲,在京城一呆许多日子,难道就不想自己的事吗?”
  “臣替赞普办事,即是臣之本分。”
  “罢了,你不用猜度许多。
  赞普求娶公主,朕今日就答应了。
  朕现在所言,却是要赐你一件美事。”
  禄东赞听到李世民许了和亲,其心内大喜,竟然未听到李世民的后半截话,他伏地叩首谢恩,想起自己历尽艰辛来京,经历了许多等待的日子,终于求恳成功。
  心内百感交集,不禁涕泗横流,喜极而泣。
  李世民不知道禄东赞此时鼓荡的心情,还以为其听到有赏赐而大加激动,遂微笑道:“起来吧。
  唐卿,看来人逢喜事精神爽,禄东赞如此镇静的人儿,也难避免。
  琅琊公主前些日子入宫,其外孙女段氏随行。
  朕见此女模样周正,又知书达理,可堪为禄东赞良配,朕意将此女赐给禄东赞为妻。”
  禄东赞此时还立在当席,兀自为皇上允许和亲而激动,不知道皇上还为自己选取了妻子。
  唐俭见禄东赞在那里茫然不应,着急说道:“禄相,还不赶快谢恩!皇上将琅琊公主的外孙女许给你为妻子,真是天大的喜事。”
  禄东赞方才知道李世民所说的美事为何,他到此时方才镇静下来,拱手说道:“陛下,臣深谢皇恩。
  然此事万万不可。”
  在场之人皆惊愕万分,尉迟敬德嚷道:“你怎么……怎么如此不知好歹?皇上的美意,岂能拒却?”
  禄东赞继续说道:“臣国中已有妻子,为父母所聘,臣不敢见了皇戚之女,就抛弃家妻,若这样做,即是不孝,再者,皇上已答应和亲,然赞普未睹公主之颜,陪臣如何能先娶?臣这样做了,即是不义。”
  李世民道:“一夫多妻,亦为人伦,何况赞普既要泥婆罗公主,又来大唐请亲,你再娶唐女,谅他不会怪你。”
  无奈禄东赞心坚如铁,到了最后,他又跪伏在地,苦苦恳求李世民收回成命。
  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这些日子与禄东赞接触许多,觉得此人是一个豁达爽朗的主儿,不料想他今日在此事上何等顽固,竟然有些婆婆妈妈。
  李世民也没有想到禄东赞会如此坚决,就多劝了几句,最后问道:“你拒却朕的好意,事后不会后悔吗?”
  “臣不后悔,然会永沐圣恩。”
  “嗯,看来你确实是一个忠义之人,好吧,朕成全你。”
  

禄东赞却婚请亲 李道宗河源送女(5)
李世民又感叹道,“有能才在身,又有忠义之心者,禄东赞是为榜样。
  这让朕又想起逝去的士信兄,唉,他若能活到今天,不知又能成就多少惊天动地之事。
  人有忠义之心,则可立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共存。
  禄东赞,你不愿再娶,朕从你意。
  朕所以收回成命,主要因你不忘赞普之托、父母之命以及夫妇之情,朕因此愈发看重你。
  这样吧,你还有什么心愿,一发说出来,朕若能办到,定不让你落空。”
  禄东赞刚才仓促之间拒却李世民的提婚,心里还有些七上八下,生怕因此招致皇上的震怒,以致坏了大事。
  听了李世民关于忠义的一番感叹,心方才落到肚子里,知道自己误打误撞竟然摸对了门槛。
  他见李世民又问自己,心里有了计较,将心一横激将了李世民一句:“臣再谢皇恩。
  臣还有一个心愿,只是觉得过于唐突,深恐陛下为难。”
  李世民微笑道:“朕说出来的话,自然一言九鼎,不用你进一步激将,说出来吧。
  ”    “臣的心愿就是为赞普访来一名美丽贤惠的公主。
  臣听说任城王道宗之女李锦燕知书达理、模样周正,且待字闺中,特请陛下将此女赐予赞普。”
  “哦,朕还以为是天大的难事呢。
  朕答应唐蕃和亲,自然要选一好女配赞普,你既然点名,朕就答应你。
  朕也听说此女的才名,如此就赐其为文成公主,可让道宗持节护送此女入吐蕃。”
  禄东赞日思夜想要为赞普访一名好公主,这件事如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弄得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不料今日第一次向李世民求恳,李世民竟然轻轻松松就答应了。
  他就像一个人在沼泽地带的树林中走了许久,地上满是青苔,突然有一片林边草地在他的眼前展开,那里满是鲜花和阳光,心中甚是愉悦和狂喜。
  他一躬到地,说道:“臣深深感激皇上隆恩。”
  李世民听出了其话音中的异样,笑道:“谢恩也就罢了,何至于如此炽烈?若如是,你前面的谢恩即是虚应景了?”
  “臣不敢。
  臣深荷圣恩,难用言语表达。”
  禄东赞此次入长安求婚,终于迎娶文成公主回国,不仅弃宗弄赞大为满意,吐蕃百姓也深为折服禄东赞之能。
  后来,吐蕃口口相传有许多禄东赞出使的故事。
  言说禄东赞如何运用超人的智慧,通过了太宗设在求婚过程的一道道难关,终于迎回了美丽的文成公主。
  至今的布达拉宫墙壁上,还绘有李世民六难禄东赞的场景。
  一难婚使:将绫缎穿过九曲明珠。
  禄东赞将一根丝线系于蚂蚁之身,另一头系在绫缎上,然后在九曲孔眼上抹上蜂蜜,这样,蚂蚁闻到蜜香,顺着弯曲的小孔爬行,绫缎也随之穿过九曲明珠。
  二难婚使:让一百头马驹找到各自的母马。
  禄东赞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内,仅给马驹投料,不给喝水。
  到了次日,再将这一百头马驹放回母马圈中,这时,口渴难耐的马驹纷纷跑到各自母亲面前。
  三难婚使: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要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鞣好。
  其他人急忙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很快烂醉如泥。
  惟禄东赞与随从一起慢慢吃肉,慢慢喝酒,还同时鞣羊皮,不到一天时间,完成了规定任务。
  四难婚使:一百根头尾粗细一样的木头,要认出其根梢来。
  其他婚使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惟禄东赞令人将木头全部投入水中,这样,木头根部较重沉入水中,树梢较轻浮于水面。
  五难婚使:夜晚出入宫门来去自如。
  某夜,唐皇传召各路婚使入宫,禄东赞在入宫的每个路口做了记号。
  

禄东赞却婚请亲 李道宗河源送女(6)
他们见了唐皇,唐皇令他们原路返回,自然是禄东赞取得了胜利。
  六难婚使:辨认公主。
  李世民亲自主持,令婚使们从三百名衣着一样,相貌相似的宫女中认出文成公主。
  其他人自然没有办法辨认,惟有禄东赞指定左列中的第六位即是文成公主。
  原来,聪明的禄东赞早就从秀儿处得知了公主的容貌,连她颈边有一个痣都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能够轻易认出。
  于是,禄东赞击败天竺、大食、霍尔等国的众多求婚使,使唐皇李世民龙颜大悦,决定将文成公主许配给弃宗弄赞。
  这些传说显然不是真实的,以李世民的万乘之尊,他不会施此雕虫小技来考试婚使。
  从传说中的器物以及多羊、马、木头的叙述中,可知此为吐蕃百姓将生活经历中的聪明之举加于禄东赞身上,反映了吐蕃臣民对禄东赞的爱戴之情。
  毕竟,大唐此时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吐蕃为一新兴小国,能娶回一名大唐公主就不错了,何况还是美若天仙的文成公主,他们大喜之余,自然要将禄东赞推崇到极致。
  李锦燕此时尚不知自己已成为文成公主,其时她还在法寿寺内与数名尼姑讲经说法。
  法寿寺由李道宗出资在太平坊内修建。
  是时,皇上往往以兴造寺院和经像来表示对佛教的尊崇。
  李世民于贞观元年将通义坊内的旧宅舍为尼寺,是为兴圣尼寺;贞观五年,为太穆皇后置慈德寺;贞观六年,又将李渊在观善坊的旧宅立为天宫寺;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返福,又在修德坊内置宏福寺。
  在皇帝的影响之下,百官及富人纷纷舍宅立寺,以为功德。
  到了贞观十四年,长安共有僧寺七十六所,尼寺二十八所。
  人们到寺院之后,或叩拜祷祝,或诵经礼佛,以及参加浴佛节、盂兰盆节等节日仪式,另讲经亦为一项重要内容。
  释家讲经,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仪式。
  大凡释家开讲某经,均由法师和都讲两人担当,法师主讲经,即解释经文,都讲主诵经文,即唱经文。
  其先唱经题名目,然后对经题进行诠释,谓之“开题”,再入文正说,正说时先摘诵经文,谓之“唱经”,次就经文解说,次吟词偈,其场面显得非常庄重肃穆。
  佛经中的意义深奥,加上经词难懂,这种讲经方式渐渐仅在僧尼中实行。
  为了让百姓大众能够听得懂,乐于接受,于是佛徒们借助一些通俗的手段来讲解佛经,称为“俗讲”,演讲者常常随文敷衍,援引故事来增强讲解的生动与通俗。
  这样,其在宣讲佛经的同时,也起到了娱乐百姓的作用。
  李锦燕此时与数尼围坐一起,其讲经说法为辅,主要是一起讨论佛经问题。
  今天的议题由一尼最先开讲,其先唱道: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诿食。
  时有一虎,啖食一牛。
  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尽皆杀之。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
  受持如来俱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这段话以杀群牛为喻,告诫人们:要想修成正果,须严守全部佛门戒条,同时,人们违戒后要忏悔改过,不可重犯。
  李锦燕此时已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她听完此喻,感叹说道:“此喻虽很浅显,然大有深意。
  我佛如来在菩提树下独坐冥想获得了无上正觉,是为苦、集、灭、道四谛。
  由此引申开来,人还要忍辱无垢,慈悲平等。
  此牛主以为一戒已破,遂妄杀群牛,接着破戒,殊不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此时广博仁爱,抛去杀伐之心,即修炼成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禄东赞却婚请亲 李道宗河源送女(7)
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根本,是宣讲一切皆苦(苦谛),认为人生是苦海,人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流转,永无休止。
  推究致苦的原因(集谛),其以为业是苦的正因,烦恼是苦的助因。
  业有身业、语业、意业三种,烦恼有贪、瞋、痴、慢、疑、见六种,因业与烦恼产生出无数苦果,要断绝苦果,就必须断绝业与烦恼。
  这样,修行者才能无障无缚,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是为灭谛。
  寂灭有道(道谛),道就是达到涅?的道。
  佛家修行,以涅?为终极目的,佛教以为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是极大的痛苦,涅?以后便能摆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一年轻女尼忽然问主讲老尼道:“师父,佛说要慈悲平等,广施仁爱。
  若如这位牛主,其是先修炼自身为要呢,还是不分人畜,不计善恶,对一切生灵慈爱怜悯呢?”
  “阿弥陀佛。
  你问此话,真是枉费修炼许多日子。”
  李锦燕笑道:“师父,你说此话,心中是非动了‘瞋’念?”
  李锦燕常常入寺,与寺内群尼混得厮熟,群尼以为李锦燕年仅二八,而一心向佛,大有慧根,皆喜欢与她一起谈话。
  老尼正色道:“修炼自身与施惠众生实为一体,若强作分别即落了下乘。
  佛说‘我即本佛’及‘众生皆佛’,即是这个道理。”
  李锦燕张嘴又要说话,就见秀儿匆匆走过来,伏在其耳边说道:“王爷唤人来请小姐,让小姐回府听宣圣旨。”
  李锦燕听到“圣旨”二字,莫名所以,但知道事体重大,遂起身向众尼一揖道:“家父来唤,小女子先行告辞。”
  传旨太监已在李道宗府上等候多时,脸上已堆出些许不耐烦神色,因知李道宗势大,方不敢造次。
  李道宗纳闷,连连询问太监,既然有圣旨,自己接旨即可,为何非要等小女?太监解释道,皇上让对任城王及其小女儿宣旨,不敢有违,至于圣旨内容,待会儿一听便知。
  李锦燕匆匆赶回来,李道宗已在中堂里排好香案,二人跪伏听旨。
  圣旨不长,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封李锦燕为文成公主,配与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二是让李道宗为赐婚使,持节将文成公主送到吐蕃地面上,择定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九起程。
  这个消息,顿时震惊了李道宗全府。
  李道宗镇静叩伏谢恩,再侧脸看李锦燕,只见两行清泪已在其白皙的面庞上流淌,再看身后,以刘氏为首,皆惊愕得呆立当地。
  太监将圣旨递给李道宗,嘱咐道:“任城王,令嫒被赐为文成公主,这是皇上的恩典。
  按照制度,文成公主与任城王须面见皇上谢恩。”
  李道宗满口答应并将太监送出府门。
  等他转身回到中堂,就见堂内已然乱成一锅粥,刘氏昏厥在地,众人七手八脚救治,乱成一片。
  再看李锦燕,她依旧呆在当地,一言不吭。
  李道宗让人先把刘氏抬入后堂,派人唤医生前来救治。
  他又走到李锦燕身边,唤道:“燕儿,你怎么了?”
  李锦燕转身,方才“哇”的一声哭出声来,然后投入李道宗怀中,其浑身抽动,哭泣不已。
  李道宗怀抱娇小的女儿,想女儿今后要到万里之外,等闲难见,心中的柔情也涌动,眼中不自禁流出泪水。
  过了良久,李道宗将李锦燕扶入椅子中去,唤人取过湿巾让其揩泪。
  父女相对,竟无语凝噎,心中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开口。
  这时,秀儿走过来怯生生地说道:“王爷,王妃醒过来了。”
  李道宗点点头,注视李锦燕道:“燕儿,我们去看看你的母亲。”
  李锦燕摇摇头,叹道:“女儿此时心乱如麻,若见母亲,又会大哭一场,徒增伤悲,不见也罢。
  秀儿,你去,代我在母亲榻前伺候。”
  秀儿领命离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禄东赞却婚请亲 李道宗河源送女(8)
李锦燕又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父王,常言道‘红颜福薄’,女儿在京城里空担了不少虚名,难道以此为报吗?”
  李道宗也叹道:“唉,皇上事先一丝儿风都不透,圣旨下得如此突兀,连转寰的余地都没有。
  燕儿,你不如带着秀儿出外躲避一阵,让皇上找不到。
  我再联络孝恭等人到皇上面前求恳,定将此事扳回来。”
  李锦燕此时脑海中忽然晃过那日在高冈上的情景,那名吐蕃相国直勾勾精光四射的眼睛让她过目不忘。
  她此时想不到这是人家早就预谋好的事情,还以为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想到这里,她摇头道:“父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皇上的圣旨,岂能违抗?为了小女一人,弄得全族不安,乃至父王被皇上加罪,牵扯全家,实为不智。”
  “如此说,燕儿你想遵从圣旨了。”
  “父王啊,让女儿嫁到偏远的吐蕃,此为皇上的国策,然女儿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女儿千万个不愿意。
  可是呀,皇上金口玉言,不可抗拒。”
  她说到这里,眼泪忽然又流了下来,抽泣道,“若皇上答应收回成命,别说失去一个什么文成公主的称号,就是将女儿贬为庶民,只要能与父王母亲在一起,女儿也心甘情愿。
  然女儿这样想,皇上能答应吗?他断然不会答应。
  何况,即使女儿不去,宗族中须有一女成行,若果真这样,父王今后能坦然面对族人吗?”
  李道宗从女儿刚才说的一番话中,第一次发现她竟然有如此缜密的心智和率然的决断,其小小年龄尚且如此,假以时日,定为一非凡的女子。
  李道宗此时心中又冒出燕儿为何不为男儿身的感叹,若如是,家中可谓后继有人。
  他在这里胡思乱想,忽然又想起须到宫中向李世民谢恩,遂说道:“燕儿,时辰不早了,我们须到宫中谢恩。
  我们父女见了皇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将此事扳过来。”
  李锦燕左思右想,终然无法,遂起身入室补妆,准备进宫。
  李世民在两仪殿接见李道宗父女二人。
  此时,他正在殿中凝神书写自己的三篇得意之作。
  其在临帖之际,潜心思考,根据自己的临帖经验,悟出习书心得。
  一曰《笔法论》,行文一百零七字,阐述了写字用笔的方法;二曰《指发论》,行文三百余字,先阐###、神对写好字的重要性,最后论述执笔的方法;三曰《笔意论》,行文九十六字,论述书法的功力与风格。
  李道宗父女二人入殿后向李世民行礼,李世民抬眼看到李锦燕生得如此美貌,心里无比震撼,心道那禄东赞果然有眼力,竟然将如此好女求走,心底里就泛起一丝异样。
  李道宗此时口出谢恩之言。
  李世民摇手道:“罢了,谢什么恩?唐蕃和亲,图的是国家大计,而非个人之福。
  王昭君出塞,史家及文学之士叹为悲壮。
  燕儿,你能理解朕的这番苦心,委屈接旨,已经不容易了。”
  李道宗道:“皇上,燕儿毕竟太小,能否换成别人?”
  李世民摇头道:“国家大事,岂能朝令夕改?道宗,非是朕心硬如铁,奈何朕已答应那吐蕃的禄东赞,又下圣旨知闻天下,朕再换人,别人会说朕言而无信。”
  李世民语调柔和,不以皇权压人,显是由衷之言。
  “皇上。”
  一直默不作声的李锦燕忽然开口说话。
  听到这委婉柔和的声音,李世民脸上浮出微笑来:“燕儿,朕封你为文成公主,从今以后,你即是朕的女儿,可称朕为父皇即可。”
  “皇上,”李锦燕仍然不改口,问道,“昭君出塞,其时国家困顿。
  我朝强盛如斯,为何继续用和亲之策?小女遍阅前史,又参当朝故事,知道要想使四夷宾服,非自身强盛不可。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禄东赞却婚请亲 李道宗河源送女(9)
用和亲之策示以亲切之意,仅限一时,若双方势力此起彼伏,往往将和亲抛在一边,苦了和亲去的女子。
  陛下,我朝中有许多谏臣,像魏征、马周等人,他们难道不能向陛下举言吗?”
  李道宗觉得女儿说的话过于直白,遂斥道:“燕儿,皇上面前,不得妄说。”
  李世民却没有一丝怒意,他走到李锦燕面前,亲切地说道:“燕儿,让朕好好看看你。
  想不到你容貌既美,还有如此见识,不愧为我李家之人。
  你说得对,和亲之策起初是无奈之举,到了我朝,国势强大,似乎无须用和亲之策。
  可是呀,隋末乱离,国内分崩离析,四夷虎视眈眈。
  朕若以汉武帝之行,以武力迫四方亦能收到效果,然国内破败,此举大费钱粮,将使百姓更为疲惫。
  为了国内休养生息,朕用许多策略安顿四夷,包括和亲,其实为上策。
  燕儿,朕知道,你离乡背井到了异国,举目无亲,心里定然很苦。
  然以你一人之苦换来普天下之百姓的安定,朕想还是值得的。”
  李世民声音柔和,就像一位宽厚的父亲在耐心劝说自己心爱的女儿。
  李锦燕此时回应了感激,说道:“陛下,小女子读圣贤之书,明白这些道理。”
  李世民接着说道:“吐蕃这些年雄起高原,皆得益于这位年轻赞普英武绝伦。
  其若向我国挑衅,朕有何惧?侯君集上次领兵迎头痛击,即是此例。
  然这位赞普一心向大唐示好,渴慕与我国友好,可见其目光长远,真英主也。
  他能如此,朕又何必拒之千里,徒增一强敌?燕儿,你才貌双全,堪为良配,中土之女远嫁外国,其对今后和睦友好,还是有相当作用的。
  像前隋的义成公主,为了其杨家私忿,竟然先后煽动数任可汗与大唐为敌,其忘了中土安定百姓受益的大义,也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我李家女儿,断不会步义成公主后尘,你到吐蕃,须努力促使唐蕃友好。
  燕儿,你能听朕此劝吗?”
  李锦燕到此时,已知想让李世民收回成命,那是断不可能的事。
  她又望了一眼身边呆立的父亲,心中百感交集,眼中又流出清泪。
  她敛衽向李世民拜道:“小女能以此身报李家之恩,为国家百姓造福,纵然粉身碎骨,终无悔也。”
  李世民俯身将她扶起来,微笑道:“朕刚才说了,这名赞普年仅二十五岁,以自身之力拓展大片疆土,实为不世出的人物。
  你以上国公主之身下嫁,他自会另眼相待,恩爱有加。
  你此去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