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远古至初唐,书法已经经历了发展和成熟的两个阶段。
  从殷商到西汉,为书法的发展期,其字体先后有甲骨文、金文和篆书;从东汉到南北朝,是书法的成熟期,其起讫标志为分书的诞生和楷、行、草的定型。
  分书打破了原先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将浑然一体的字形割裂开来,分别部局并加以简化。
  其点画在原先等粗的线条上,经过粗细长短和收放波磔的处理,产生出横、竖、撇、捺、点的不同笔法,从而将人性升华到线条的世界之中。
  此一时期,以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杰出人物。
  却说李世民入九成宫之后,即令人将携来之墨帖张于新殿之中,供其朝夕观摩。
  随来的臣子中,像虞世南、欧阳询已是名动天下的书法大家,褚遂良从虞世南学艺,近来其名气直追二人。
  他们得知皇上携来了许多墨宝,艳羡之极,变着法儿想在殿中停留,以观摩字帖。
  李世民明白他们的心意,爽朗一笑对三人说:“朕携来这些故帖,又刻意让你们跟从,正有一起探讨之意。
  你们今后入此殿,不用禀报,随来随观,好好饱饱眼福。”
  三人大喜,急忙谢恩。
  这三人爱书法成癖。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墨(8)
欧阳询年轻之时,初学王羲之楷书,曾见到王献之指归图一本,遂以三百缣购之而归,赏玩数月,竟然欣喜而夜不能寐。
  一次,他因公务出行,路遇晋人索靖所书之古碑立于道旁,遂下马观之,良久上马而去。
  待马行了数步,欧阳询又拉转马头到碑前,再下马观之。
  他或站立碑前静观,或近碑前细察,不觉间欧阳询迷恋此碑竟至痴迷,困乏之时则将布毯铺于地上,坐而仰观。
  到了夜里,他竟然宿在碑旁,如此三日之后方才离去。
  其痴迷书法如此,时人称之为“书痴”。
  那虞世南自幼师从智永和尚,深得王羲之书法精髓,又汲取北碑之长,致力于融南北书风于一炉,其勤于苦练书法,不亚于欧阳询。
  其晚眠布被中,还常以手画肚,练字不止。
  褚遂良师从虞世南,也禀承其勤练不辍之良行。
  三人同样爱故帖如命。
  眼下李世民以皇帝之身,多年来以重金收购故帖真迹,可谓当今天下集大成者。
  现在受恩遇来此避暑,又有故帖满殿,三人自然恨不得日日流连殿中,以饱眼福。
  欧阳询与虞世南此时书艺已名满天下,褚遂良也渐有名气。
  他们书艺各有千秋,后世所称初唐书法四家,他们就占了其中三席。
  是时,他们观摩殿中的故帖,已非是单纯默识其所长,更多是欣赏书法中的神韵,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这日,李世民邀群臣出外狩猎,这三人自然推辞,说自己喜静不喜动,就留在殿中与故帖相伴好了。
  李世民知道三人的心意已被这些故帖拴住,遂一笑释然,不作强求。
  午时以后,李世民狩猎归来,其收获颇丰,心意舒坦,回宫后先用清水洗浴一番,然后信步踱至新殿中,就见那三人各处一角观看故帖,殿内显得很寂静。
  李世民的脚步声惊动了这三人,他们急忙敛衣向他下拜。
  李世民微笑道:“平身吧。
  欧阳卿、虞卿,你们二人埋头于故帖堆里,浸润学究之气,也就罢了。
  可遂良还很年轻,他若随你们亦步亦趋,也变得老气横秋起来,朕就要怪你们了。”
  三人皆知李世民是在开玩笑,那欧阳询是滑稽多智的性子,遂接口道:“陛下之臣子各有其长,臣之长处,也就是这学究气尚能夸口。
  臣想这长处不可失,身后须有人来继承,只好让遂良勉为其难了。”
  李世民毕竟是皇帝之身,与臣子之间的诙谐之语一般是适可而止。
  他不再接欧阳询的话题,转问道:“三位这些日子闭门不出,日日在此观摩,有什么感悟吗?”
  虞世南说道:“陛下所集故帖真迹,实在让臣等开了眼界。
  其中王逸少之真迹,其真行书七十卷,草书八十卷,可谓集天下大成,臣今生以来,第一次全面领略了王逸少的书艺。”
  王羲之字逸少,当时文士皆称其字,不呼其名。
  李世民脸上顿时现出得意之色,他这些年将王羲之的故帖搜入宫中,费了不少工夫,所获甚丰,为其一件欢喜之事。
  他将目光投向褚遂良,说道:“嗯,朕能将逸少这些故帖收入宫中,还多亏遂良有辨别真伪之才,使朕所得逸少之墨名副其实。
  欧阳卿,虞卿,你们书艺皆与逸少大有渊源,只是这辨别其真迹的功夫,遂良就把你们比了下去。”
  欧阳询、虞世南点头称是,心悦诚服。
  欧阳询初学王羲之楷书,此后力攻北碑,兼得秦篆、汉隶、魏碑、隋书之法,终于创造出了“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以笔法险劲著称的欧体书艺。
  后人赞其书法有龙蛇战斗之相,云雾轻浓之势,掀举若神,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虞世南自幼师从僧人智永学书,这智永乃王羲之的七世孙,自然以家学相授,虞世南实在是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精妙之处。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墨(9)
此后,虞世南又汲取了北碑之长,其下笔如神,不落疏慢,融南北书风于一炉,创下了外柔内刚的新书风。
  褚遂良师从虞世南,书法婉美华丽。
  他高中状元入仕之后,一段时间专注于四库经籍之参校,当时天下之人奉朝廷之命争相献古书,这其中,包括有大量的前人墨迹。
  褚遂良面对这样浩繁的古书,首要者要辨其真伪,因倾注大量心力深入其中,结果有了两项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是能够准确地辨别经籍的真伪,他对古人故帖有偏好,其中又接触了许多王羲之的真假故帖,故有了辨别真伪的经验;二是在接触王羲之的故帖过程中,能够潜心识其妙处,又有了新的感悟,使其书艺若“瑶台青琐、睿映春林、美人婵娟”,在秀媚中见劲练,有着美丽大方的神韵,有别于虞世南。
  由此可见,这三人书法各异成为大家,追根溯源,皆与王羲之大有干系。
  李世民钟爱王羲之故帖,他每获一纸,皆要由褚遂良来辨别真伪,因有今日此语。
  褚遂良闻言说道:“陛下以重金收购王逸少之帖,可谓倾尽全力。
  臣等书法源于王逸少,然心爱王逸少者,臣实在难及陛下。”
  褚遂良所言不虚,这些年,李世民迷恋王羲之书艺的程度,可以说近乎癫狂。
  他一方面仔细揣摩王羲之书艺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就是大加收寻王羲之的故帖。
  其搜寻的方式,以重金收购为主,此外,他还叫来王羲之的后代,温言让其进献家中所存的王羲之的真迹。
  李世民所以这样费心下力,主要因为他酷嗜书法,对书法史有独到的见识。
  他认为三国以前无书法大家可言,此后虽有钟繇、张芝、索靖、萧子云、王献之等人小有名气,但最值得推崇的还是王羲之。
  房玄龄、褚遂良等人修撰《晋书》,李世民主动要求为《王羲之传》写《论》,其中赞扬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其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李世民为当朝皇帝,亲手为王羲之作《论》,可见其有着不同寻常的偏爱。
  李世民听了褚遂良的恭颂之词,脸色顿现萧索,叹道:“唉,朕穷尽心力搜寻逸少之帖,可那《兰亭序》之真帖至今未见踪影。”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由王羲之所作。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
  是日,天朗风清,惠风和畅,举目就见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如此好景好兴致,引起众人诗兴大发,纷纷写诗。
  当时的唱和吟咏,这里也不一一细表。
  各人诗作汇集一起成册,名为《兰亭集》,他们又公推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遵嘱挥笔而成,是为《兰亭序》。
  该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其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王羲之认为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序中文字优美,为一篇绝佳的传世之作。
  序成不久,王羲之又倾尽心力用蚕茧纸、鼠须笔精书了这篇序,写得遒劲又飘逸,其中有重文者,字体不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王羲之的书艺风格,即是后世人们所称道的《兰亭序》法帖。
  王羲之流传后世的所有墨帖中,以此帖为首。
  李世民既然费尽心力搜寻王羲之故帖,自然对此帖最为上心。
  可惜,此帖真迹似乎失了踪,再也找寻不出。
  十余年来,李世民仅仅获得数种《兰亭序》法帖之拓本,其不免深以为憾。
  褚遂良思索片刻,说道:“陛下,想尊师曾在智永僧那里见过此帖,当时去今不太远,此帖十之###还存于世上。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墨(10)
依臣猜度,此帖现在肯定由辩才和尚秘藏。”
  智永为王羲之之七世孙,虞世南师从其学之时,智永曾将《兰亭序》法帖展示供其观摩。
  李世民在购求王羲之故帖之时,曾询问王羲之的后人追寻此帖的踪影。
  其后人说,当智永临终之时,郑重将此帖交付其弟子辩才。
  李世民数次召见辩才,表示要以重金收购此帖。
  那辩才已经年老,说话唯唯诺诺,但在这一点上却不糊涂,矢口否认《兰亭序》法帖在他手中。
  他只说其师在世时他见过此物,其师去世后不知失落何处。
  李世民再问,他干脆双手合十,两眼微闭,不再言声。
  李世民尽管不相信辩才的话,看着他这副软抗死赖的样子不免有气,但终归无法,只好挥手让他退出。
  褚遂良提到辩才的名字,李世民的脸上顿时现出怒色,恨恨说道:“这老杀才死乞白赖,朕何尝不知?然朕为君王,为求一帖,总不能将他下在狱中拷问吧!”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听到李世民的口中说出“老杀才”之语,不禁暗暗好笑。
  心想皇上若不是爱极了《兰亭序》法帖,断不会说出这等恼火之语。
  褚遂良微笑道:“陛下以万乘之躯,当然不能硬取一帖。
  只是此帖实在美妙,陛下若不能亲眼观之,实为极大的遗憾,臣以为辩才既然混赖,须用智取手段。
  臣有一计,不知陛下能采纳否?”
  李世民大喜,连声道:“你有什么好计?快快说出。”
  “臣想派一人到辩才居处,想法与辩才接触,再与其热络起来,最终要看见《兰亭序》真帖,则大事成矣。
  只是所派人选太难寻找,此人要机智过人,又要懂琴棋书画,善诗赋。
  臣听说辩才和尚眼界奇高,又多才艺,寻常人难以接近。”
  欧阳询接口道:“遂良,你说得这么难,我看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最合适。”
  褚遂良摇头道:“那辩才和尚一直居于越州,说的一口吴越之语,我连话都和他讲不通,又如何智取宝贝呢?”
  李世民绝顶聪明,已经明白了褚遂良所献之计,他盘算了一下,沉吟道:“不错,遂良不懂吴越之语,让他充此任有些勉为其难。
  嗯,这倒让朕想起一人。
  朕曾听玄龄说过,新任监察御史萧翼为梁元帝之曾孙,其自幼生长在吴越之地,与辩才说话肯定无妨碍。
  此人又年轻机智,通诗书,善琴棋书画,定能与辩才相处得投机。
  好,遂良,就依你之计,派萧翼前去智取《兰亭序》法帖。
  你此次回京后,可传朕旨,让萧翼前去越州。”
  李世民不直接召见萧翼,而让褚遂良间接传旨,自然是想避嫌疑。
  毕竟,此次名为智取,也是夺人所爱,与强索区别不大。
  褚遂良心里暗暗一笑,禀道:“臣遵旨。
  只是萧翼若出行,手头上须有逸少之真帖数幅,如此才能取得辩才信任。
  如今世上,逸少之真帖多由陛下购入宫中,很难找寻。
  臣请从陛下这里先借出数幅,待功成之日再归还。”
  李世民笑道:“朕未见《兰亭序》法帖,反要先将这里的真帖借出数幅,萧翼若铩羽而归,朕岂不是要折本儿?好吧,朕借给你,遂良,你和萧翼若能将真帖取回,朕重重有赏;若取不回,朕会治你们的罪。”
  “臣定会小心翼翼,不敢有损。”
  欧阳询接口道:“请陛下放心,若辩才果真存有《兰亭序》真帖,萧翼定会手到擒来,臣愿作保。
  只是真帖取来之后,陛下不能将之藏于深宫,也让臣等一饱眼福才好。”
  “卿等大可放心。
  朕若得此帖必觅来高手拓成多幅,分赐群臣。”
  欧阳询等三人躬身谢道:“谢陛下赏。”
  爱书法之人,皆以得到此帖为最大乐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墨(11)
《兰亭序》法帖只有真迹一幅,自然由皇帝收藏,他若据此觅高手成就拓本,自然最为逼真。
  李世民见虞世南一直默默不语,问道:“虞卿,想你在智永处见到《兰亭序》真帖,算来也有六十年了。
  此帖若重见天日,你应该最为欣喜才是。”
  虞世南心中暗道,辩才和尚爱此帖如命,若被萧翼智取成功,还不要了他的老命?他见李世民来问,不好将心中这番话直接说出,遂含糊答道:“臣追随陛下,又见如此多帖,实为幸甚。”
  虞世南话音刚落,就听一阵脚步响,原来是李靖、魏征等一帮臣子走了过来。
  一名太监伏地禀道:“皇上,请移驾指示掘泉之地。”
  李世民一拍脑门,对三人道:“我们在这里谈逸少之墨,却把这件事忘记了。”
  他面向李靖等人道:“药师兄,想你们在外面等得太久,就入殿来唤朕了。
  你们不要再入殿了,走,我们出外踏勘一回,李淳风和袁天纲此次未随行,我们只好勉为其难了。”
  原来这里天干太久,汲水之溪流近日已干涸。
  宫人们为取水,需到五里以外的山下,极为不便。
  这种情景被李世民看在眼里,斥道:“九成宫周围阴凉,林木茂盛,若无水滋润,这些树木如何成活?你们可选一地势,凿而成泉,即有水可用。”
  宫人们面面相觑,良久方才唯唯诺诺说,因九成宫太大,不知何处能掘出泉水。
  李世民今日狩猎之时,向众人说知此事,约定回宫后一同踏勘开凿位置。
  天台山方圆,有连绵起伏的峰峦,以及美丽而窄长的峡谷,从南边飘来的缕缕白云,这会儿正徜徉在这些山谷之间。
  这些山谷间以松柏树生得最多,只见满目苍翠令人心旷神怡。
  林中,那些娇嫩的松球果如黄澄澄的小灯笼似的闪亮,每根松针都闪烁着红里透蓝的色彩,鱼鳞状的绿色树干被点点阳光照耀得如贝母般绚烂。
  李世民等人迈出殿门的时候,太阳已经西下,远方及山脊上依旧阳光灿烂,而九成宫因建在山腰,已被山影所笼罩,显得更加清凉。
  这里因为无人打扰,显得幽静万分,一阵风吹过,偶尔有松涛声音。
  宫墙边的松树上,一只红色的松鼠在那里蹦蹦跳跳,间或,一只美丽的小鸟骤然拍了下翅膀,从众人的眼前一掠而过。
  君臣边说边走,李世民对李靖说道:“药师兄,你眼光奇准,这踏勘方位选定泉址由你来定夺如何?”
  李靖连连摇手,说道:“臣对此节,委实一窍不通。”
  “记得诸葛孔明征讨孟获之时,其深入南方不毛之地,行军之时往往掘地见泉。
  由此来看,药师兄为兵法大家,岂能一窍不通?”
  李靖见李世民心情甚好,知道他是出言调笑,遂答道:“陛下龙目所观,定然一举识泉所在。
  臣等跟随陛下,其实不用多说。”
  李世民与李靖内心各有想法。
  李世民以其文才武功傲视当世之人,他做了皇帝,敢于觊觎其位置的人似乎没有。
  然人居于高位,不免有患得患失之感,李世民绝顶聪明,早将其臣下的习性都揣摩得透彻。
  他隐隐觉得,当今天下人能对自己皇位构成威胁者,惟李靖、李世羙二人。
  说到底,还是此二人才具出众,且玄武门之变前夕不肯向李世民效忠,因而种下祸因。
  所以多年来,李世民常对此二人保持警惕之心。
  李靖也明白李世民的这番心意,知道惟有自己不事张扬方为保全之道。
  李靖居官之时,明白祸由口出,因沉默寡言轻易不表态。
  此次主动提出辞去右仆射之职,实想早日归隐还家,免了在朝中的那一分战战兢兢。
  李世民也明白李靖的心意,稍作挽留后,即爽快答应。
  他仍许李靖以特进之身参与朝政,一来是不舍李靖之才;二来也想做出姿态让世人观看,以示自己不忘功臣之意。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墨(12)
二人各自明白对方的心思,又互相客气退让,不捅破这张窗户纸。
  满朝文武见李世民称呼李靖为“药师兄”,皆知他们君臣亲密,不知他们心底里还有如此隐秘之处。
  说话间,他们渐渐行到殿后的宫墙之处,这里的宫墙依山势而建,墙顶处即是生满青苔的峭壁。
  李世民此时手执一杖,拄地说道:“众爱卿,朕看这后山峭壁上生满绿苔,墙脚下土地润湿,想地下定然有水。
  朕意就从此地开凿,你们以为如何?”
  群臣自然轰然答应。
  那边早已侍立着一帮开凿之人,他们待李世民及大臣们退出,即挥铲在李世民所示之处开凿。
  李世民本意要返回殿内,他行了几步忽然改换了态度,对众人说道:“朕想此处见水定然不深,现在左右无事,我们就在这里等候片刻——等他们凿出水来。”
  李世民带领群臣来此避暑,本来就有让大家休闲的意思。
  他们在这里感受山风阵阵,又闻树林之香,比日日呆在屋里面对文牍,自然要有趣许多。
  当此间隙,李世民与李靖讨论起西方军事,他高兴地说道:“药师兄,看来那慕容伏允确实经不起一击。
  朕观报来的战事进程,段志玄挥兵势如破竹,已将慕容伏允逐出其盘踞日久的牙帐。”
  是时,李承乾居长安监国,每日将各种重要奏报快马送往九成宫,供李世民阅批。
  眼下段志玄领兵出征,李世民最为关心其军情,每日最先看的就是这方面的奏报。
  其阅批之后即派人送给李靖,让他也闻知此事。
  李靖的面色沉重,缓缓说道:“段志玄行兵顺利,固然可贺,然也正是臣最担心的地方。
  陛下,吐谷浑以游牧为主,其最值钱的就是其人及牲口,不重视一城一地的得失。
  臣留心看了,段志玄至今未与伏允有过大的交手。
  臣有一种不祥的感觉,那伏允现在也许不是兵败逃跑,而是避我军锋芒,力图周旋。”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不错,这伏允老奸巨猾,实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他先与隋炀帝巧妙周旋,又与太上皇和朕虚与委蛇,不可小视。”
  隋炀帝曾于大业四年攻破吐谷浑,伏允只身逃窜,后来隋末大乱,伏允又统故部复为吐谷浑王。
  李渊当了皇帝,一开始对伏允采取了怀柔的政策,然伏允胃口很大,动不动到唐境骚扰一下子,故有柴绍征讨之役。
  李世民思索片刻,嘱咐李靖道:“药师兄,今夜有劳你修书一封,将我们的忧心及对付伏允的方略详述一遍送与段志玄,让他不可大意。”
  “臣遵旨。
  陛下,臣以为吐谷浑必须收服才好,伏允所处地域,正是去西域的咽喉之处。
  段志玄领兵有方,只是其所将兵力不多,显得有些单薄,陛下不如再增些兵过去。”
  李世民摇摇头,说道:“段志玄所将之兵不少了,药师兄不是多次说过兵不在多在乎用吗?就让段志玄完成此役吧。
  若事不济,权当一次投石问路。”
  这时,那边掘水之人欢呼起来,喊道:“出水了,出水了。”
  君臣急忙过去观看,只见他们当真挖到一个泉眼,一泓清泉汩汩流出,很快漫出了地面。
  李世民观罢,面有得色。
  欧阳询拱手颂道:“陛下果然圣明,随便以杖指地,果然就是泉眼。”
  “碰巧罢了。
  只是此泉随手掘出,不知能否饮用?”
  一名掘泉之人俯身猛喝数口,起身喊道:“皇上,各位大人,这里的水甜得很哩。
  ”    李世民一团高兴,想是因为《兰亭序》法帖有望到手的缘故,他将目光投向虞世南,说道:“虞卿,此泉顷刻掘成,水又甘甜,似为之命一名才好,你可拟出。”
  虞世南微一思索脱口而出:“水既甘甜,可名为醴泉即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墨(13)
“好,就称其为醴泉。
  既有泉名,似有文配之更好。
  魏卿,这拟文之事,就由你领之。
  文成之后,可由欧阳卿精书一帖,制碑立于醴泉边。”
  魏征、欧阳询躬身领旨。
  数日后,石碑果然立起。
  魏征所撰之文近千字,其中详述了此泉的来历。
  那欧阳询抖擞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那非凡的书艺。
  后人评价此帖前半遒劲,后半宽和,若深山主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
  此《九成宫醴泉铭》渐渐名扬天下,许多人来此拓印不绝,将石碑之字弄得模糊不清,可见欧阳询之书要优于魏征之文。
   。 想看书来

发重兵李靖挂帅 取名帖萧翼入越(1)
李靖所忧心的正在步步成为事实。
  段志玄领兵到了吐谷浑,令党项部和契?部为左右两翼,一同杀向伏允的主帐所在地,孰料扑了一个空,仅见有散落在地的衣物及偶尔跑散的羊马。
  段志玄令人四面打探消息,闻听伏允带领大队逸向西去,即拔营向西追赶。
  慕容伏允的脚步似乎一刻都没有停止,段志玄沿着其脚印追赶,始终没有追上。
  这一日段志玄追到青海湖之畔,再向西去,即是茫茫戈壁以及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
  吐谷浑人似乎一下子消失了,不知道他们是躲入茫茫的沙碛之中,还是投奔了西突厥?    段志玄眼望远方,觉得此次征战实在窝囊,自己穷追八百里,却未与伏允交手。
  他有心再追击下去,又怕孤军深入,反受伏允的暗算。
  唐军来到这里,早已疲惫不堪,且随带粮草,基本上消耗殆尽。
  若再追击下去,粮草接续成为大问题。
  段志玄思来想去,遂萌生退意。
  于是,他将党项、契?二部落首领召来,商量退兵之事。
  契?部首领契?何力年仅二十七岁,其勇力过人,又善谋略,深得部族爱戴。
  他又一心向唐,很是尽心尽力。
  听说要退兵,他立刻着急起来,说道:“段总管,我曾与伏允交手数次,知道其奸猾无比。
  我们穷追八百余里,而未与其交手,摆明是伏允设下的诡计。
  要想彻底击败吐谷浑,须有耐心。
  依我意见,可将大队人马化整为零,又彼此联络,一俟发现伏允的踪迹,即围歼之。
  我们若现在退兵,那伏允势必带领部众卷土重来,此战就前功尽弃。”
  段志玄叹道:“伏允的诡计,我岂能不知?只是这里去京师上千里,粮草不继,现在队伍又人困马乏,若贸然深入,实为败招。”
  “或者段总管带领唐军驻扎于此,我契?部与党项部追击搜索,若能发现伏允的踪迹,段总管再带领大军掩杀,这样如何?”
  段志玄摇头不许,说道:“契?、党项二部此次虽名为大军两翼,实际上充当了大军的前驱,疲累尤甚。
  我再使你们深入追击,极易受到重创,我不能下此令。
  这样吧,我们先退回鄯州,一面休整,观察伏允的动作,一面行文报朝廷,决定下步行止。”
  第二日,大军拔营东归,缓缓退到鄯州。
  慕容伏允果然处心积虑,想将唐军引入祁连山中,再依托熟悉的地势打败之。
  看到唐军主动撤回,伏允又露出头来,率领骁骑猛攻凉州。
  待段志玄引兵去援,伏允早带着战利品,沿途顺手放火烧了许多房屋,不知又奔往何处。
  待这些坏消息传入长安,李世民已经结束避暑回京。
  他览罢这些战情表章,大怒道:“这个老不死的伏允,竟然跟朕捉起迷藏来了。
  哼,是朕战前过于轻视了,不该让段志玄单兵去讨,好吧,伏允,你等着瞧朕的手段。”
  李世民在殿里自言自语,既而立起身绕殿漫步,他这会儿考虑的是要派谁为帅。
  伏允奸猾无比,其依仗熟悉地势,见到唐军不正面接触,脚底板抹油不知溜往何方,看到有可乘之机再出来猛然骚扰一下子,确实很难办。
  若派人为帅,此人不可一味勇猛,须全盘考虑,能堵伏允的退路,或者有追击的本领,从而一战能胜。
  李世民考虑了良久,觉得还是派李靖为帅最为适宜,然李靖刚刚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了尚书右仆射的职位,再派他带领大军深入西域荒凉之地,李世民委实说不出口。
  吐谷浑位于西去之路的咽喉之处,其南有吐蕃,西有高昌、焉耆、西突厥诸国。
  大唐现在与吐谷浑交战,这些国家肯定在瞪着眼睛静观结局。
  若大唐此战就此罢手,恐怕这些国家连名义的朝贡也不来了。
  

发重兵李靖挂帅 取名帖萧翼入越(2)
由此来看,此战非同小可,必须取得全胜。
  段志玄前次出征吐谷浑,固然未受大挫,可那伏允从容驱羊马撤退,未伤皮毛,又趁机袭扰凉州,则此战怎么说都不是大唐完胜,西域之国正密切注意大唐的下步动作。
  想到这里,李世民暗暗下决心:非用李靖为帅不可!    李世民召来侯君集,问道:“药师兄退隐之后,你还常常去其府中讨教兵法吗?”
  侯君集现在志高意满,又任兵部尚书数年,自认兵法军机傲视天下,早就不找李靖讨教。
  李世民问此话,他很茫然,答道:“臣日日在衙中忙乱,近日又遇上征讨吐谷浑之事,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