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西点男孩-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
古往今来,成就事业,功勋卓伟者,有出生于富裕人家,也有出生于贫苦人家。但是,无论出生于什么家庭,意志磨练,品质锻造,智慧催生,都是生命旅程中不可回避的路径。经历得早,取得成功的可能就早;经历得晚,取得成功的可能就晚;逃避此番经历,可能成功也就终生不遇。
孔子创设“仁”学,倡导“君子”人格。曾子作为孔门弟子,阐释君子品质为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①唯有博大的胸怀,可以担当重任。唯有坚强的毅力,可以坚持不懈,修成正果。孟子创立“大丈夫”人格,以担当天命大任,并且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是每个男孩都能够成为君子,成为大丈夫呢?在于人生修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①此中所包含的中华人文精神传统,历时数千年而不废,是因为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如此,人生的大道理如此。
纵观社会历史人生浮沉,也许在某个时段,某个细节上,阴谋诡诈可以得逞,小聪明小手腕可能渔利,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非曲直,公道自在人心。如果冥冥之中确实存在着一个上天,一种天意,那么,上天赋予每个生命的总量是相等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②懂得这个社会人生方程式,认知这个天命道理,才会相信并奉行吃苦是福,吃亏是福,磨难是福的哲理箴言。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湘潭农村长大。学生时代,他信奉王船山(夫之)的知行学说,仰慕乡贤曾国藩,主张“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认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①在学校读书的同时,他同样参加家里几乎所有的家务农活。暑假里,他约集同学们空手徒步,身无分文,走村串乡,既考察民情,又锻炼生存能力。到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他坚持冬天冷水浴身,夏日顶狂风淋暴雨,以各种极端艰苦的方式锻炼自己的体质和意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②清贫可以励志,宁静可以致远,忧患可以兴邦,苦难中可以磨练勇敢豪迈的英雄气概,顽强不屈的意志精神,从而为人生事业奠定坚实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男孩道路,再富不能富男孩(3)
金玉满堂,佳肴珍馐,美女如云,对于男人而言,是物质财富的象征,也是生命的腐蚀剂,人生的黑洞和陷阱。拥有财富,超越财富,才能获得健康、自由、幸福的人生。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皇帝们都是男人。他们拥有最多的物质财富,除开国之君,在战争厮杀中磨练出刚健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其他继承皇权登上皇帝宝座者,凡是战胜物质财富者方能活到天年,凡是被物质财富所诱惑腐蚀者,通常都逃脱不了短命的结局。
据统计,中国历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统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总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于疾病或衰老的339人;不得善终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272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仅《二十四史》的本纪部分有明确记载的帝王传记中,有人格变异、心理变态,甚至精神分裂者,大约占1/4。
自秦始皇至宣统,江山一统的大王朝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平均寿命仅为岁。与中国古代成年人口的平均寿命57岁相比,①减少了岁。除去非正常死亡因素,皇帝的健康水平低是造成整体寿命低下的重要原因。宋明两代政治秩序较好,皇帝大都是善终,然而平均寿命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两宋18位皇帝,平均寿命岁。明代16位皇帝,平均年龄岁,其中70~73岁2人,64岁1人,57岁1人,47岁1人,40岁1人,30余岁8人,20余岁2人,即40岁以上者只有6人,占总数的,未及而立之年的竟占到总数的。最荒唐的明光宗,38岁登上皇位仅一个月,因为多幸了几个女人,就撒手人寰,其身体的虚弱可知。
清王朝统治中国总共268年,历经11位皇帝,最辉煌时期的所谓“康乾盛世”,由4位皇帝连续在位159年,占全部统治时间的近一半。其中的康熙享年69岁,在位61年;雍正享年58岁,在位13年;乾隆享年89岁,在位60年;嘉庆享年61岁,在位25年。其余的皇帝中,50多岁的2人,40多岁的1人,30多岁的2人,23岁1人,19岁1人。最杰出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8岁即位,14岁亲政,把父辈交给他的天下重新整治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创业者。他身强体壮,在位期间,先后48次参加每年一次、为期20天的秋猎活动。1719年,时年66岁的他狩猎归途中,在承德避暑山庄告谕御前侍卫:“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153只、熊12只、豹25只、猞2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3只,哨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于一日内射兔318只,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①由此可见,其身体之强悍与意志之刚毅,是经过持续不断的刻苦磨练而成就的。
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种客观存在。从人的角度去看,那些皇位继承者,如果不能锻炼出强壮的身体,顽强的意志,冲突物质财富的诱惑和腐蚀,不但不比普通人幸运,反而将遭受人生灭顶的灾难。所谓“诸侯之泽,五世而斩”,就是经过无数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战胜财富,亦如战胜苦难。
佛祖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Siddhāttha Gautama,前565~前486),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蓝毗尼Lumbini)的王子,属于帝王阶层的剎帝利种姓。其父为净饭王,其母为摩诃摩耶夫人。在他出生第七天,母亲就离开人世。他从小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过着养尊处优的王室生活。成年后,他与表妹结婚,生养一子。29岁时,他在一次出游途中,目睹民间贫穷困苦,有感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决定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求得人间困苦的解脱。相传,悉达多王子请求父王允许出家修行,未得同意。他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若能满足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为了挽留王子,令人建造春夏秋三季都有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侍卫警戒守护,都没能奏效。一天深夜,他终于抛弃王室生活,默默地告别妻儿,开始云游四方,追求人生真谛。他先后跟随老师学习,独自枯坐修行,六年时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没有悟透人生解脱之道。后来,他走进尼连河沐浴,洗去积垢,重新进食,并接受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他来到菩提伽耶(Bodhgaya),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这样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明之夜,他豁然开朗,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祖释迦牟尼(Sakyamuni),意思是能仁寂默的“释迦族的圣人”。佛经称,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者,为菩萨。
释迦牟尼创设佛教,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超越物质世界的富贵与喧嚣,修行得道,为人间解脱关于生老病死的精神情结,被尊奉为人间佛祖。
英雄不问来历。从小男孩到大丈夫,需要刻苦磨练,战胜苦难坎坷,超越安乐束缚,修炼出伟大的人格精神基础,才能担当家国责任。
进入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你可以忘记家庭背景,不计来历出身,你必须记住自己是男孩,是锻造大丈夫的泥坯。
男孩教育,人格成长是关键(1)
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孩子们的健康人格。人格健康成长,对于每个孩子教育都是关键所在,对于男孩尤其重要。因为在更多的情况下,男孩需要承担家国责任。虽然,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权,婚姻平等,但是,受历史传统影响和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在一定时间地理范围内,女孩比男孩多了人生选择的可能。男孩,是一种乔木,只有长大成材,出人头地,才能拥有自己生存发展的天地,看到阳光,吸收雨露,享受清风明月。
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人格,是生为男孩的人生使命,也是身为父母的天大责任。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受托行使家长的责任,承担着这种天大的责任。
穆栋是个初中二年级学生,舅舅把他送来时,他是一个作业从来不做,考试经常溜号,甚至有过与高年级女同学一起过夜的经历。他的年龄已经超过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接受范围,但是,鉴于他比较特殊的家庭身世,训练中心破例接纳了他。
星期天下午,他正式进入西点。在接受一系列基础检验后,结果显示该生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碍,不具备正常的学习心理。只有进行必要的心理矫正后,才能有效遏止其扭曲的人格倾向,回到学校继续学业。万老师随即与其舅舅取得联系后,家长完全同意并愿意配合西点的处理意见和矫正方案。
第二天一早,穆栋舅舅到学校教导主任那里办理了请假手续。同时,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与学校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每天告知课程进度和家庭作业信息。留在西点的穆栋,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较量与挣扎。他必须接受一个观念,读书是现阶段自己的责任。
星期一早晨,他和其他同学一样起床了。懒洋洋地参加锻炼,洗漱。早饭后,他背起书包要去上学。
“从今天开始,你就不要读书了。”万老师用激将法对他说。
“怎么可以不读书呢?”穆栋似乎意识到环境变了,情况也变了,强作镇静地反问。
“你本来就不想读书,也不好好读书,背着书包去混日子,浪费时间干什么呢?”对待个子已经很高的男孩,该计较的时候必须斤斤计较。因为他们宁愿接受平等的计较,最反感居高临下的教训。
穆栋回到了小教室,自己坐在那里。万老师给他的指令是,你可以看书,可以做作业,就是不能玩游戏,不能看电视,也不能打电话。你什么时候做好了作业,什么时候吃午饭。如果不做作业,就不要吃午饭。
整个上午,他都没有做作业,呆坐在那里,东张张,西望望,上上厕所,喝喝水,始终没有打开书包,更没有碰一下课本和作业。到了中午时间,万老师在外间电话联系其舅舅同意之后,没有让他吃午饭。这样,一直熬到下午三点钟左右,他饿了,跑到厨房找东西吃。
膳食员问他想干什么?他说想吃面条。
“没有东西给你吃的,你要吃饭必须有万老师同意。”得到这样的回答后,他说那吃点瓜子可以不可以?
“不可以,没有东西可以吃的。”所有的门缝都关起来了。
“那我做作业可不可以?”他知道了问题的严重,开始软化,转变态度。
“你做作业,马上就能吃东西。”膳食员把政策告诉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动作敏捷地打开书包,开始做作业。同时,也获得了渴望的一碗面条。
这是一个虽然沾染了一些恶习,但胆子不算很大,性格绵中带懒的孩子。第一步方案用激将法,控制其欲望满足,见效了。
然后,万老师再跟他沟通:“作业,目前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完不成不要紧。”因为他缺课太多,无法全部完成已经拉下的作业。
当天晚上,西点开始安排老师帮他补课。他的耐心有限,注意力集中的极限大约在半小时。注意力的背后,还是对于学习的观念态度问题。治标必须治本,于是采取了第二步方案。补课坚持了一个小时后,穆栋准备耍赖,他说想睡觉。
“你这个基础太差了,只有补课。”万老师陪着他,你不睡,我也不睡。既然学习是责任,那么,学习的任务没有完成,对待责任的态度是什么呢?不打折扣,不讲价钱,不当逃兵,敢作敢当。教育是一个通过体验而获得某种认知的过程。穆栋在经历过这个从来没有过的漫漫长夜中,感受到环境真的变了。
男孩教育,人格成长是关键(2)
星期二早晨,穆栋又想背着书包去学校,同样被拦了下来。看着其他孩子都高高兴兴地上了车子去上学,他站在门口,失声痛哭,恳求道:“万老师,我真的很想读书,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
“你现在还不能去。你是因为我们这里苦,学校不苦。你到了学校,不做作业也有饭吃,所以,你才要去学校。这不行,还是在混日子嘛,所以你不要去读书。”得到这样的回答,他无言以对,站在门口,看着校车一个个开走了,然后自己回到小教室,拿出书本,补做作业了。
到了第三天,星期三,他已经绝望了。他怯生生地问万老师:“我到底还能不能去上课?”
万老师告诉他:“你能去上课的,但不是现在。”
“那是什么时候呢?”他仿佛感觉到了对自己的希望。
“那要你很自觉、很自觉的时候,你要主动来问我们要作业,才能去上学。否则,你是不能去上的。”
他想想没办法,只有接受眼前的现实,按照西点老师的布置,补习以前耽误的课程和作业。这样,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时间,给他补上了将近一个月的功课。
到星期五的下午,由西点的老师送他到学校去,叮嘱好让他自己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全部抄好,周考卷子拿回来,如果周六、周日很自觉地完成,下星期一就可以去上学。
星期天的晚上,终于被获准可以去上学了,他眼里噙着泪水,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新的一周开始了,穆栋背着书包,带着已经完成好的作业和考卷,与其他同学一起去上学。班主任老师反馈的意见是,这孩子整个变了一个人!
为了防止出现反弹现象,西点老师调查清楚,穆栋所在的学校总共有几个大门,并与班主任老师私下里联系好,最近一段时间,穆栋放学时,由其他同学陪着他走出校门,直接送上西点接应的班车。并且,严格监控他的交往情况,坚决阻止他再与以前过夜的女孩们有任何交往。
有一次,陪送他的同学送到传达室就回去了,西点的班车还没有到,穆栋又跑了。打了无数个电话,派出许多人去查找,果然是原先那些高年级的女孩子又把他给粘上了。分析情况,主要责任不在他,但是他的意志不坚定。经过耐心教育后,他认识了自己的缺点,愿意改正。
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穆栋直到初三还在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作者与他交谈时,他已经是一个很健康、很有礼貌的大男孩了。
据万老师介绍,穆栋的班主任后来推荐另外一个情况类似的男孩,没有接收。主要是因为年龄偏大,与西点的训练目标不合。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是正常的。并且,越是有潜力的孩子,越是容易出现偏差。但这些偏差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最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纠正。到了初中阶段,矫正好一个像穆栋这样的孩子,太费劲,太花时间和精力了。如果不能得到矫正,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因为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①在应试教育与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双重挤压下,健康人格培养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状态。西点男孩训练中心通过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努力实践,弥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空缺。
人格(personality,selfhood),又称个性,是指包括人的品德、能力、性格、价值观、需要、兴趣等在内的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源于拉丁语Persona,最初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包括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是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的综合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从这种意义上说,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个性。初生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个性;个性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的个性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男孩教育,人格成长是关键(3)
判断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人格健康的标准,应当是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对物、对人、对自己,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责任感,有生活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对亲人和社会有爱心和表达爱心的能力。
人格健康成长的男孩,是性格很阳光的男孩。
在所有物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粮食。对待粮食,对待一日三餐,对待一片面包一粒米饭的态度倾向,是可以看出人格分量的,也是考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范畴。
台湾花莲佛教慈济会住持证严法师,几十年来坚持“三口白饭”的“食仪”修行,每次正式就餐前先吃三口不夹杂任何菜蔬的白饭,以发三个宏愿,第一口白饭—愿断一切恶,第二口白饭—愿修一切善,第三口白饭—誓度一切众生。她倡导并躬行“能时时发好愿就能修得大福,吃饭也是一样”。①食物是上天养育生命的天乳,饥荒之年,黄金有价食物无价。浪费一点一滴的粮食,都是暴殄天物,与财富无关,与德行有关。只知祈福和享福者是愚人,只有懂得惜福和造福者才是智人。佛佑悟道者,佛怜愚拙者,佛憎浪费粮食的作孽者。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以人性对物性,以物性补人性,是谓德性。珍惜粮食,以极大的诚敬对待食物,是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培养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启蒙课程。
1972年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首次发表《人类环境宣言》,认为人类既是其生存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提供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缺少的。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①
西点男孩训练中心要求孩子们,平时无论是在训练中心、上学路上,还是在学校,个人垃圾必须放置到垃圾箱,没有垃圾箱就放在自己口袋里,等到有垃圾箱的时候再放进垃圾箱。遇到野外集体活动,产生的任何垃圾必须随时随地自己处理,不留下任何垃圾给我们的环境。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别人怎么做,怎么想,可以不管,但是,西点男孩和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老师们一定是这么做。
对人,是指对待别人的态度和方式,受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60亿人口,有48亿人信教,12亿人不信教。而中国近13亿人中,信仰宗教人口约1亿多人,近12亿人不信教。中国除了应该不信教的6600万党员和6700万共青团员,其他10亿多人究竟信什么?不能说他们都是科学无神论者。他们没有成为几大宗教的成员,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积淀的结果。②自秦统一(BC221年)至清灭亡(1911年)的2132年历史岁月里,大大小小的和平盛世只有400多年,约占全部历史的1/5时间。另外的4/5时间,差不多净是战争频仍的乱世了。儒家礼乐文化只有在治世才有可能被执行,而在乱世的腥风血雨,白骨荒野里疯长着的都是兵法文化。
中国兵法是用兵的法则,它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洞察基础上,从而具备了某种形而上的智慧特征,上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下可以操持于房中术,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它推崇“兵以诈立”,“兵不厌诈”,①讲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②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兵法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毒瘤。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它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现实社会的道德基础和价值体系。道家思想是自然天道,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社会之外的精神超越世界。而儒家、道家的出现,都是建立在现实生存世界的兵法文化基础上的,或厌恶之,或否定之。兵法讲斗争策略,划分敌我界限。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朋友来了有好酒,对付豺狼有猎枪。一部模糊了作者和时代的兵法“三十六计”,如盐入水,完全融汇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智慧。与道德无关,与礼仪无关,与情感无关;没有是非,没有廉耻,没有美丑;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无所不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切都以成败论英雄。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就需要敌人。
千百年的斗争哲学,加之近现代的竞争哲学,养成我们几代中国人警惕的神经,木然的面孔。在电梯间里,我们邂逅陌生人时习惯性地彼此漠视,凛然若木桩。在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①在欧洲,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白种人,他们面对陌生人时习惯性地相互微笑,点头致意。现代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都有源自文化范畴上的对人的态度倾向为价值支撑的。
西点男孩培养对人诚信、倾听、友善的交往原则,追求大丈夫人格精神理想,以正立人,用奇应变,希望能够变通于国内国际两种社会环境。
如果说,对人、对物是外在的,那么,对自己才是内在生命的根本。我们在追求和满足安身立命的营生劳顿中,是有高低轻重之分别的。票子、房子、车子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妻子、儿子、身子相对来说更靠近自己。很多肠胃不好的人,其实都是自己作的,试问你对肠胃够朋友吗?一日三餐,按时进食,努力做个普通人—最普通的人就是最正常的人,最健康的人。如果你对肠胃不够朋友,那么,肠胃为什么要对你够朋友呢?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理想人格代表是君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像剥竹笋那样,脱去财富,丢下名利,剥掉亲人,能够写进你悼词里的是什么呢?真正属于今生今世的你的本我又是什么呢?对人生做加法,是聚财有道,事业有成。对生命做减法,是散财有道,披沙拣金,追寻人格精神之根本。
知识传授是绿叶,素质教育是红花,人格培养则是确立生命根本的树木主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与树木,道理相通的连接点是在人格精神塑造上。
对物常存诚敬之意,对人常怀感恩之心,对己常立奋进之志。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根据自己的功能定位,对于每个男孩,都立足于培养健康人格之根本。
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花红果实。
数字背后每况愈下的危机(1)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20条,强调“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这是以最高的规格,对我国当前青少年体育工作和体质健康提出指导性意见。
该意见明确指出:
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①
体能下降,视力下降,肥胖增多,是困扰现在城市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主要现象。连续调查统计表明,这些现象正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
据国家体育总局和###2006年11月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其中,在7~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尤其是城市男生的超重率,2005年达到,相当于每十个男生中就有一个肥胖儿,每个班级至少有三五个体重超重者。而1995年的城市男生肥胖率为,2000年的城市男生肥胖率为,十五年间增长了个百分点,“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①越是大城市,学生肥胖现象越严重。
2005年,上海市城市男生肥胖率达到,城市女生肥胖率,均高于全国水平。
2008年,北京市18岁以下人群中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四种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高血压患病率为9%,意味着每百人中有9个孩子患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患病率为,每百人中有近10个孩子血脂异常;Ⅱ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