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门-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老哥过来,就是为此事先来通气?”刘愈问。

韩升看了看刘愈,觉得刘愈这么平静有些“不可思议”,本来他觉得这已经算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但看刘愈反应。似乎很不在意。

“还有件事。”韩升道,“那些官员也会奏请,让南王留在长安城,暂时不去就藩。”

南王便是苏彦。听到苏彦的事,刘愈神色也就凝重了一些。

从前日刘愈把苏彦带回来,百官出去迎接的架势刘愈就看出来,官员还是放不下这个“旧主”。现在刘愈要跟三清教和苏哲展开决战的前夕。把苏彦留在长安城,刘愈会局的不太妥当。一旦他和苏哲两败俱伤,苏彦再趁势崛起,刘愈便等于是被断了后路。

天子复辟的事。不是说不可能。即便苏彦现在再怎么乖,他毕竟曾为天子,就算他自己不想当皇帝,别人硬推他上去,也能服众。刘愈想来,这大概也是三清教当初没有杀苏彦的原因,三清教和苏哲是想以苏彦的身份,来挟制刘愈,适当的时候可以推苏彦出来当傀儡,号令天下来跟刘愈这个“逆贼”为敌。

现在刘愈也进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刘愈既要安抚苏彦,让天下人觉得,琪儿的皇位来自于苏彦的“禅位”,又不能太惯着苏彦,让他恣意留在长安城里,因为刘愈还要防着苏彦。既要捧,又要防,对于刘愈来说处理拿捏上要很有手段才行。

“此事,明天朝议上再议。”刘愈说了一句。

韩升没再多说,他过来知会刘愈的也只有这两件事。现在刘愈已经知晓,那怎么处理,就是刘愈的事,韩升连参考意见都没提。

等韩升和柴锦离开,刘愈却没回内廷,而是急召廖明升进宫觐见。

廖明升随銮驾到长安城,刚到临时居住的衙所,屁股还没坐热便被刘愈召进宫里,到了皇宫,他以为会在一个很正式的场合见面,没想到却是在内廷的门口。刘愈扶着门廊下的柱子站着,好像在思考什么事。

“王爷,下官给您请安。”廖明升上前行礼。

刘愈看了看廖明升,一句话没说,把刚才韩升给他的奏本直接塞到廖明升怀里。转身往内廷而去。

廖明升接过奏本,周围夜色很重,根本看不清上面写的什么。而刘愈走的急,很显然也没有让他进内廷的意思。他马上明白过来,刘愈让他处理的事,都在奏本上写着,他只要回去把这奏本研究透彻了便可。

于是廖明升拿着奏本,兴冲冲跟着侍卫出宫而去。他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得到了刘愈的信任,是时候一展拳脚。

刘愈回到屋里,却见一家的女人还在说着。基本是徐轩筑在说,而司马璇儿和李遮儿则在低头听着。琪儿和韩家姐妹则坐在旁边看着,一家女人,都好像在听徐轩筑这个“老师”在讲课。刘愈四下看了看,只有老丈母娘不在,应该是早早回去休息了。

“夫君,回来了?”徐轩筑见到刘愈进门,起身相迎。

“哦。”刘愈有些莫名所以,在一旁椅子上坐下,道,“你们要说,就继续说。我在旁听听便可。”

徐轩筑一笑,道:“都说完了,没什么可再说的。不过是一些家规什么的,现在说了,以后互相之间也容易体谅,只要莫违背了一家和睦便可。”

听到“家规”,刘愈琢磨了一下,什么时候家里有家规了?难道是自己的女人多了,徐轩筑这个当大姐的,制定了家规来管理一家的女人?

刘愈把写好的家规拿过来一看,心说可不是,一套一套的好像是女军的军规。连惩罚措施都有了。

第六百二十四章 后院的三角关系

刘愈是顺朝无冕的帝王,而徐轩筑便是没有后冠的皇后。刘愈主外而徐轩筑主内,刘愈的后院便交给徐轩筑来管理。

李遮儿和司马璇儿进入皇宫,令原本一众微妙平衡的三角关系发生了一点变化。在原本刘愈后院体系中,韩家姐妹、琪儿和徐轩筑形成了一众稳固的关系,徐轩筑也能把关系处理的很好,即便琪儿和韩家姐妹哦与嫌隙,她也能通过强硬的手腕,令她们懂得一家和睦的重要性。

现在,李遮儿和司马璇儿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便是不谙世事的琪儿,也明白新人胜旧人的道理,她便跟韩家姐妹形成同盟,加上李遮儿和司马璇儿本来的姐妹关系,于是一个新的三角关系形成,只是这次的三角关系没以前那么稳固。

刘愈想想这些,便觉得头疼。后院的安定,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首先他的立场一定要明确,那就是不能偏私,要以公正的方式来对待这些女人,把一个月或者是一旬分成若干部分来陪这些女人。当然刘愈还要留出“空暇”时间,因为他在宫外还有柳丽娘以及朵琳和米耳,那也是他后院的一部分。偶尔再去河间郡王府走走,又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皇宫、外宅和河间郡王府。这是一个男人和十个女人的故事。

刘愈想了想,应该在不久之后,会是十一个又或者是十二个女人,情况有些复杂。

在刘愈心中,皇宫便是他的家,他的老巢,能娶进来的女人都是公开的,需要登堂入室的,面对天下人。而外宅柳丽娘那边,便好像是个安乐窝,时常过去看看。体会一下当南疆皇帝的感觉也是好的。至于河间郡王府,那完全是一众很邪恶的偷摸的感觉,刘愈相信用不了多久,昭苏氏的女儿昭迎曦也要加入到被他偷的行列。这种关系,是绝对不会对外公开的。

刚把家眷接回皇宫第一天,刘愈没有陪作为新人的李遮儿和司马璇儿,而是选择陪三角关系中最为复杂的琪儿和韩家姐妹。

她们三个平日里貌合神离。彼此之间有些小的勾心斗角,那是因为,原来在家中,她们跟徐轩筑去争宠是螳臂当车,徐轩筑也会让着她们,她们不好意思也不敢去争。但现在可不同了。在知书达理的大家小姐李遮儿和司马璇儿面前,三个小妮子就好像没成熟的小花苞,她们只要跟二女相处一会,便已经能自惭形秽。对于男人来说,女人的魅力是很重要的,如果她们不结盟,就好像要意味着被分化瓦解。于是曾经的敌人,一夜之间要成为盟友和伙伴,而且必须是齐心的那种。

本来刘愈是想安慰一下三个小妮子,让她们感受到自己不会喜新厌旧。但当看到三个平日里不谙世事的小妮子,用心来争取他的疼惜,他便感觉到很大的负罪感。这简直是无端给她们增加心理上的负担,虽然会令她们增加一种危机,但一家人过日子。把勾心斗角看的这么重要,什么危机不危机的最好是一点都别有。

刘愈也想让三个小妮子跟李遮儿和司马璇儿马上亲如姐妹一般,但看起来,任重而道远。至少一时之间,刘愈没办法化解她们之间的嫌隙。

琪儿在外面是女皇,但回到内廷,她的力量最孱弱。因为她除了林妃这个母亲可说身单力孤。因而琪儿的危机意识也最强,甚至到入睡之后,也会用身体痴缠着刘愈,这让本来还算融洽的联盟关系。有点危机。因为她破坏了原本韩家姐妹一边睡一个的平衡。

在刘愈后院中,韩家姐妹从进门开始就是一体的,她们怕生,却对刘愈很痴心。她们虽然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共通点,但长久久了,刘愈也会发现,作为姐姐的韩小艺会让着妹妹韩小婷,姐姐更识大体,却更害羞,而妹妹则更活泼好动,更任性。作为双胞胎姐妹,她们在性格上能够互补。比如说在韩家姐妹跟琪儿结盟的第一天,韩小艺便睡在妹妹旁边,而把刘愈一边温暖的怀抱让给了妹妹。

这些都是在刘愈晚上感觉血脉不通畅,醒了以后一点点想明白的。

第二天早晨起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第一次早饭。司马璇儿和李遮儿醒来的很早,她们跟徐轩筑前后脚到了饭桌前,而刘愈第四个出现,很快,韩家姐妹也穿戴好洗漱完过来坐下,作为女皇的琪儿,却是最后一个起床,别说洗漱,连穿戴都是很马虎,一脸倦容走出来,给徐轩筑行过礼,她才坐在刘愈身旁。

这也正说明了刘愈后院这些女人的特性,琪儿最懒。

到了饭桌前,刘愈作为男主人要先动筷子,女眷才能进餐,这也是很早便形成的规矩。刘愈虽然不太在意这个,但他也觉得在家里保持一众权威性,对平衡各女的关系有好处,从昨晚开始徐轩筑更是把这种权威性以家规的方式来确定。

就在一家人准备吃饭时,琪儿突然环顾了一下饭桌,闹了点小情绪。因为她没看到母亲林妃的身影。

“太后这几日偶感风寒,你不知道?”刘愈看着琪儿,皱眉问道。

“哦。”经过刘愈这一说,琪儿马上想起来自己母亲还生着病,吃饭时就没那么好的心情。

等一家人吃过早饭,又一起去偏厅看了看刘愈的长女,徐轩筑对女儿很关系,询问了乳娘关于婴孩在回到长安城后的情况。刚出生便要天南海北的走,徐轩筑也很怕女儿会水土不服。

徐轩筑分娩,在建康城找了三个乳母,一路上伴随銮驾到皇宫。而在长安城,内库礼司衙门那边早就从外聘请了几个乳母供徐轩筑挑选,但徐轩筑还是用了在建康城的几个人。为了让这三个乳母习惯在长安城的生活,徐轩筑也派人接了乳母的家人过来。

刘愈上前看了看,婴孩的健康情况良好,眼睛也继承了他的遗传,很精明。到乳娘给婴孩喂奶,刘愈为了避免一些尴尬先行离开,顺带让琪儿回去先整理一番,让女官给她整理好衣衫,与她一同到峰翠宫去,参加天子回京之后的第一次朝会。

第六百二十五章 朝议天下事(上)

作为天子回京城后第一次大朝会,朝廷上下早就在做准备。六部九卿,长安城内外的大小衙门,已经提前数日便将这半年来大小的事情整理总结,汇报给尚书省那边,再由尚书省的几位当家人,韩升、隋妤和柴锦挑选其中重要的事情,反馈回去,让他们将这些事,重点在朝会上向新皇言明。

而一些地方上的事务,韩升从很早便在准备,有很多紧急的事例如涉及到灾荒和变乱的,韩升也早就传到建康城那边,再转给身在岭南的刘愈。而一些不太紧急的,比如说地方上所申报的几年的财税改革,又或者是地方商贸活动的细则,韩升则妥善做了处理,也准备列出来,在朝会上一一说明。

一家之主不同于一国之主,一家之主,所要面对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一国之主,所要处理的,绝不是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在这个愚昧的年代,即便是哪里出现块陨石,也会当成是国家大事,因为国家中权重很高的一方面,便是祭祀。很显然,在琪儿登基之后,祭祀的事被荒废了,这不但是大事,还是天大的事。

因而在朝会的一开始,礼部尚书隋乂,便提出天子举行祭祀大典的事宜。

此时在峰翠宫内,但凡在长安城中,正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出席,而武将那边,正将以上除当值外也要出席。官员足有数百人之众,而这些人,显然不是一座宫殿能容纳的下,因而有一半人要在宫门外等候。

文臣方面,以韩升为首,在他左后方文官之前,便是中书令,也是满朝官员中唯一的女子,隋妤。隋妤身旁是门下侍郎柴锦。再后面,是六部九卿的官员,各部尚书单独站了一列。

六部衙门,虽然名义上围猎均等,而各部尚书也是同样的品阶,但在朝中,有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以吏部尚书为首。此时六部尚书,吏部尚书李延年,是李遮儿的父亲,刘愈的岳父。兵部尚书李糜,礼部尚书隋乂,都是刘愈好友。户部尚书刘贺。是刘愈的大哥。

刘愈的亲戚和嫡系,占了六部尚书中的四位。这年头各部只有一个尚书,那是一部的“部长”,可说是位高权重。刘愈在各部中渗透不但是在部长级别,连下面的官员,包括一些侍郎和副官级别,也为刘愈嫡系所占。就连当初刘愈找回来推广南洋甘的唐才和甘茂二叔侄。现在也在户部和工部中担任要职,就更不用说刘愈的那一票兄长。

六部中,刑部尚书王简和工部尚书公孙业并非刘愈的嫡系,且二人都是经历了老皇帝、苏彦和现如今的三朝元老。本来也算是一种平衡,但满朝上下的人也都知道,王简是曾经信竹君苏碧的嫡系,在苏碧助南王灭刘愈一战而失利之后,苏碧已经大势不再。如今王简通过儿子。也就是京兆府尹王虎的关系,跟刘愈关系非常紧密。至于工部尚书公孙业,那是个很迂腐的老臣,从来不结党,也不理会别人的看法,这种人别人想拉拢也拉拢不上,属于五票赞成一票弃权中的那一张“弃权票”。

武将方面。以定国侯刘兆居首,虽然勇侯霍病风头很盛,但他毕竟年轻,需要站在刘兆的身后。再之后是何茂和一些边军的旧将。因为刘愈很多嫡系军队还在岭南做最后的扫尾安抚工作,其实也就等于说,武将方面也被刘愈全权所控制。至于一个在苏彦一朝很至关重要的人物,曾经的御林军总统领瞿竹,则未出现在朝会当众,这让很多人感觉到费解。其实不少人知道瞿竹跟刘愈的关系一向不错,而瞿竹从一个狂傲的少年无赖,到在朝中身居要职,前后两年时间也都是为刘愈所一手提拔,看不见他出现,很多人会想,难道是瞿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被革职了?

只有很少的人知道,现在作为秘密情报机关的瞿竹,现在要担当的是原本韩升在老皇帝一朝中的任务,就是当一个不再为外人知晓的“影子”。他做的事,很多是秘密的,他不会主动去招惹任何人,但一旦需要去招惹,那一定是大麻烦。

原本在朝会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为苏家的皇子和皇孙所准备,但在这次朝会中,姓苏的皇亲国戚很少,也难以站在前面直接面对君王。但现在身处在玉阶之上的刘愈却知道,这些皇亲国戚,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光,但今天的朝会他们却是主角。

玉阶之上,扶栏之后,是龙椅。

峰翠宫龙椅的格局跟雅前殿的不同,峰翠宫是举行大规模朝会的地方,因而龙椅之前不会有案桌等辅助办公的器具,峰翠宫的龙椅也格外金光灿灿,刘愈以前也想过,这龙椅到底是不是纯金所打造。后来刘愈也单独了解了这事,龙椅的主体是木头,只是在木头之外有一层鎏金。每过一段时间,鎏金褪色,工匠们还会做修补。

在雅前殿内,有龙椅,但不过是张普通的椅子,上面有软垫和靠枕,龙椅之前便是一张案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以及奏本和朱砂笔、印鉴等物。那才是皇帝真正办公的地方。其实在雅前殿里,皇帝不需要坐在椅子上办公,大多数时候,在皇帝年老体弱又或者逢寒冷冬天,皇帝都是会坐在雅前殿的暖炕上,在一张小桌上办公。而小桌上也会摆放一些点心和茶水。

因而峰翠宫的龙椅,更多的是体现一众庄严,皇帝坐在上面,只需要听下面的大臣如何奏报,若是皇帝当场有意见,便直接提出来,要怎么办怎么处置,当场说了,有很多事在朝议之后还是会拿到雅前殿或者是曾经的六台衙门去办理。现在六台衙门被撤销,事务可以直接交给尚书台或者是六部处置。

龙椅之旁,有一张不太大的椅子,很朴素的木头椅子,坐着一个人,便是刘愈。刘愈所坐的地方,跟龙椅之间有一道脚垫高度的差异,这是刘愈刻意凝造出来的。就是为了显示,他这个临王,其实是在天子之下的,而本身他坐的椅子又很普通,跟华贵金灿灿的龙椅形成对比,这样也不会让人感觉到他要喧宾夺主。

但事实是,刘愈在朝会上说的要比琪儿多的多,琪儿现在还处在学习如何当帝王的阶段,她只需要说个平身起身,又或者是刘愈询问她意见时,随声应一声便可。其实刘愈跟琪儿在之前已经有了很多沟通,刘愈也教给她在什么情况下该怎么说的问题,比如说刘愈问一句,如果是眨眼或者是皱眉代表怎样……

琪儿当皇帝,其实比一个傀儡还要傀儡。但她并没有不开心,反而很享受这种被人捧着的感觉,只有这样她才会感觉到自己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刘愈作为临王,也作为皇帝的丈夫,在朝会上有不需要向皇帝行礼的资格。但在百官对皇帝行叩拜之礼的时候,他不能坐着,而是要站着面对琪儿,这样代表他不是要承受百官的跪拜。等琪儿一声“平身”之后,刘愈才会坐到椅子上。朝议也算是正式开始。

所有官员的奏请,名义上都是对帝王说的,作为帝王的琪儿会点点头,然后对刘愈作出“请”的手势,刘愈才会接过话题,把话说下去。这就等于是刘愈在“代天子”行事。

虽然百官不知道刘愈有没有归还朝政的一天,但但凡为人臣者,都对刘愈这种代天子行事的方式很不爽。可现在形势如此,他们也不会多说什么,刨除对苏家皇室的忠诚,刘愈的确可以比苏彦甚至是老皇帝能更好的处理朝政,首先是刘愈的权威在那摆着,别人想质疑也没得质疑。

朝议一开始,礼部尚书隋乂第一个说话,他所奏请的便是天子祭祀的事。别人不跟他抢,是因为都知道他要奏请这事,但凡遇到祭祀的问题,百官任何事情都要押后,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国家祭祀应该摆在首位。

关于祭祀,说是奏请,不如说是下令。礼部说要祭祀,作为皇帝也没理由拒绝,因为这涉及到顺天应命,以及天时的问题,如果皇帝拒绝,一年中再发生个灾祸,那责任就是皇帝来担当,会遭到百姓的骂名。就算是没灾祸,风总有不调的时候,雨也总有不顺的时候,皇帝可不想成为百姓的众矢之的。

因而这奏请,不过是礼节上的奏请,祭祀该举行还是要举行,只是在规模上要做商定。

因为刘愈把琪儿拐带到建康城,等于是有近一年时间皇帝没有举行祈求国泰民安的祭祀活动,因而礼部在准备上,也以最隆重的方式在准备。这点上,不用刘愈去说,连琪儿都知道该怎么回答。

琪儿点点头道:“就依卿所请。”

这就是允了的意思。其他官员看看,这是皇帝还有自己主见和发表主张的机会,但再看看刘愈,他们便觉得皇帝的这种权力没有也罢。

等礼部尚书隋乂退下,韩升正要说话,那些苏家的皇亲国戚,也没那么好脾气再等。他们已经走上前,联名要向刘愈施压。

第六百二十六章 朝议天下事(中)

隋乂所提祭祀,涉及到时间、地点、规模及准备情况,而因为祭祀的重要性,使隋乂所言必须要在峰翠宫这等公开场合,而不能拿到雅前殿去私下谈。

礼部一出面,直接半个时辰过去,所有人也在等着这半个时辰的结束。等隋乂刚奏请完,得到新皇的批准,轮到议下一件事,身处在峰翠宫中后方的一批苏家皇亲国戚,已经迫不及待要上前奏请。

本来祭祀的事说完,韩升要奏请一些关于税赋方面的事,却见有三个人走过来,作为以前情报机关的当家人,韩升自然认得他们,虽然这几个人不常出面,却是有爵位的苏家子孙。

这三人中,带头的是南野县公苏仲运,他跟老皇帝苏云阳是平辈,跟苏彦是堂叔侄关系,那琪儿见了也要尊称一声皇叔。而另两位,也都是县公,都继承了几代下来,连藩地也都不用去就,每月在长安城能享受到俸禄和田租,混吃等死的那种。

苏仲云年近花甲,显得很雍态,刘愈看了便想这老家伙用不了几年便要高血压引发一些列病症玩完,而另两个则很年轻,一个二十多岁,一个三十多岁,显然是来撑场面的。刘愈也知道现如今苏家的皇子皇孙日子很不好过,虽然现在国姓仍旧是苏,但谁也都知道刘愈随时会让其改姓“刘”。刘愈当政,会打压苏家子孙,在外人看来,之前一众藩王和藩主南逃的案子正在往“谋逆”的罪行上发展,就是刘愈为了铲除苏家皇室的威胁。

现在整个长安城,有资格上朝露面的皇室中人越来越少,即便有几个资历高的,也学会了明哲保身,因而今天当出头鸟的,只有苏仲云和两个后辈。

只见苏仲云走到百官列前,往地上一跪。举着一份奏本,虽然很多朝臣都知道他所奏的是什么,但这之后看着他还是多有惊讶。因为他这一露面,就等于是暴露在刘愈的枪口之下,得罪刘愈的皇家中人有什么下场,朝官都是心知肚明,那是没一个有好下场。

琪儿不认得这老家伙是谁。而苏仲云跪在那,讷讷的半天没说出一句话,也没自报家门。刘愈也是通过韩升昨日的提醒才知道谁是苏仲云,当然刘愈也知道他奏本上提的是什么,那是关于大赦的奏本。

“老臣以为……陛下……登基……对,登基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苏仲云开始在那用很绕嘴的话说着。

刘愈打断他的话,道:“等一下。南野县公,能直话直说吗?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话也可以免了。”

苏仲云显然没听见刘愈的话,刘愈在那说,他也在说:“……陛下亲征南方,令……国土安定。四野臣服,我等……上感天恩,下感厚土,陛下之功德自当永世……流传……”

一番话显然是早就设计好的,是不是他写的还不好说,但明显他是在朝堂上死记硬背,把一席话说的令人耳朵起茧子。这令刘愈颇为无奈。

一个朝堂,天子可以决定对待臣子的态度。一个天子通常只有一种态度,或谦和,或强硬,又或者软硬适中。显然琪儿属于那种很谦和的皇帝,因为她什么都不懂,需要刘愈从旁协助。皇帝的态度很容易让人琢磨,可臣子的态度。因为人太多,就并非皇帝能挨个去揣度的。

有的大臣喜欢做实事讲重点,有的大臣则喜欢歌功颂德拍马屁,一百个臣子有一百种心理。当然一百个臣子心目中也有一百个不同的皇帝。倒不能说哪种臣子一定是好的,能位列朝班的,都有其独到之处,他老爹和祖宗有独到之处那也是他胎投的好。刘愈很清楚,这种拍马屁的,都是背后藏刀的那种人,表面上说的越恭维,背地里越有一套见不得人的本事。比如说今天的苏仲云,刘愈很清楚他不是来歌功颂德,而是找麻烦的那位。

刘愈打不断他的话,权且就听了他一通废话。苏仲云在那侃侃而谈,说了好一会时间,才把歌功颂德的话说完。刘愈心想,这应该是到重点了吧?

谁知道苏仲云突然迎头伏地,说了句:“……我等恭祝陛下万岁,顺朝基业永世昌隆……”

这话说的旁边的大臣很是不爽,他这么说,就好像要让所有的大臣一起跟他跪拜,一起来“恭祝”陛下万岁一样。但实际上,苏仲云在朝堂上没什么资历,他说什么话,别人不需要听。因而他跪伏在那半天,也没一个人应。只有几个站在前排的大臣,在打量着他,就这么打量着,老半天以后,众人才发觉有些不太对劲。

“南野县公太客气了,陛下让你起身呢。”刘愈实在忍不住,说了一句。

却见苏仲云头一歪,仰躺在大殿之上,如此一来满大殿的人才知道,原来苏仲云不是跪在那死赖着不起身,而是晕倒了。

如此一来,大殿上稍稍有些混乱,趁着侍卫进门抬人去为苏仲云救治的时候,大臣之间也在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个苏仲云太不济事,说几句话便晕倒,这样的心理素质还出来当出头鸟,那跟当活靶子没区别。

苏仲云被抬了下去,他的奏本还留在地上,苏仲云带来的两个撑场面的苏家子孙,显然更不想当出头鸟。地上申请大赦的奏本,他们也不敢拿起来。

很快大殿里重新鸦雀无声。

刘愈指了指旁边的女官,道:“下去,拿上来。”

“是。”女官应了一声,走下玉阶,把奏本拿起来,送到刘愈手上。

刘愈看了看,基本跟昨天韩升说的没差别,是一些人联名申请大赦的奏本。醉翁之意不在酒,关于天下是否该大赦,这点这些人也不在乎,主要是对苏家皇室中人,他们是以这样一种迂回的战术来设法营救。

刘愈把奏本转交给琪儿,琪儿拿在手上,像模像样打开来看了看,实际上奏本上的字她大多数都认得。但凑在一块,她就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了。很多生僻的词组都是她从来没见过的。

琪儿抬头看了看刘愈,一脸迷茫,也有些犯难的模样,因为她根本不知怎么说。

刘愈对琪儿鼓励一笑,转而看着下面的朝臣道:“南野县公奏请大赦,诸位臣工。不知怎么看?”

刘愈一句话,令大殿登时热闹起来。

朝会,也被称谓朝议,如果没有集会,就不能称之为朝会,如果没有议论。也不能称之为朝议。因而在顺朝三天一次的朝会中,百官是可以议论的,但时间必须要掌握好,就是在皇帝笼统问下面意见的时候。这时百官之间可做议论,然后各自成组给出相同或者是不同的见地。

平时这种声音不会太大,因为事情都不大,不需要人人参与。但今天祭祀之外的第一件事。便是涉及到大赦,本来这种奏本,皇帝完全可以无视,可既然刘愈当众提了,那就是说皇帝也有大赦的意思,下面朝官的反响就比较大了。

刘愈看着下面的朝臣煞有介事的在议论,心想这些朝臣都是老奸巨猾之辈,即便在大赦奏本上联名的。此时也或许会说出大天的理由不同意大赦。这主要取决于当权者的态度,也就是刘愈的反应。

如今刘愈问了下面的意思,也就是说大赦之事有通融的余地,那支持此事的人,必然会尽力争取。可那些朝官却又会想到,争取的结果就是当出头鸟,因为大赦是幌子。要救苏家皇子皇孙才是真的,谁出来说就是谁跟刘愈为敌。

一番商议过后,大殿重新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静默站着,没一个人出来说话。

“诸位臣工。谁有意见,尽管明言。”

刘愈说了一句,没人回话。所有人都静默着,即便不支持的,怕跟刘愈的意思相左,也不愿出来说。

刘愈见这么问不会有人出来,只好变通一番。

“大赦,涉及刑部,刑部尚书,你怎么看,你说大赦是否可行?”

刘愈把问题抛给了刑部尚书王简,所有人登时把注意力放在王简身上。

朝臣都觉得,现在的王简一定跟刘愈走的很近,而刘愈之前便得到今天有人要设法营救苏家皇亲国戚的事,现在问王简,一定是跟王简打过招呼,授意过他怎么说。别人都想从王简的回答中,明白刘愈大致的态度,来揣摩一下这件事到底出路如何,再回话。

可事实就是,现在的王简也是骑虎难下,因为刘愈回到长安城后只是跟他见了一面,连话都没说上一句,更不要说授意。现在刘愈问他的意思,是真的在问他意思,而不是借他的口来说刘愈的意思。

“臣以为……”王简心下犯难,要说处理案子的事,该定什么罪,或者是套供逼供,他都很有一套,就是应付跟皇帝的关系,他也很得心应手,唯独今天刘愈却给他出了个大难题。

王简也很聪明,别人不是想知道我的意思,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