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门-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碧则被柴锦接回了府中,被柴锦一起接回去的还有怀有身孕的凌絮,苏碧自从回了府中便大病一场,宫中派出曲宁去诊断过,苏碧身体的病倒是其次,事业崩溃和家庭剧变令她心理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令她暂时失语,谁跟她说话她都不理会。到后来,就连柴锦也见不到她面。
长安城一直还处在戒严的状态,城中属于军管期,大街小巷都有士兵的身影。朝廷为方便长安城中百姓的生活,每日黄昏在城中特定的一些地点开市,大约有一个时辰时间,而黄昏时也是长安城这几日中最热闹的,城中很多小门小户家庭都已经断了生活物资,不得不补充。相比较而言,生活在长安城外的普通百姓人家就没有这样的苦恼,这时代贫苦农民的家庭,过冬的储备还是很充足的,只有长安城里太平久了的居民才会没有准备,以为有钱可以办到一切。
朝廷已经张榜公布,长安城中的戒严期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三,并不会耽搁了长安城上元节的喜庆活动。而新皇的登基大典准备在正月二十,这只是一个预计时间,还要看大典具体筹备情况。
相比于上次苏彦登基,这次新皇登位显得很低调。甚至连长安城的百姓都不知道已经改换了天子且新天子还是一位女皇,为了登基大典的顺利举行,朝廷也是连续召开了几次礼部的会议来商议登基大典的具体安排,包括礼节和嘉宾的名单。按照刘愈的想法,这次琪儿登基。不但要有百官到场,还要有关中各郡县的官员以及外国礼宾,突厥和西域、吐蕃国家的使节正好也滞留在长安城中,这次邀请他们也是为了表示新皇外交的态度。
除此之外,有一些人刘愈不想邀请也要邀请,就是刘家之人。曾经的定国侯刘兆回汉中老家已经有一年时间。在此期间刘愈跟家里也基本断了联系,琪儿登基,如果老爷子都不到场那也说不过去。刘愈只是不知道写信去邀请刘兆到底是否会来,他们父子之间的成见颇深,都是看对方不顺眼那种,刘兆因为刘愈被削夺爵禄。对他能有好脸色就怪了。为了尽量不失礼于人前,刘愈让琪儿以新皇的名义草拟了诏书,恢复定国侯的爵位,并邀请刘兆和刘愈的长兄刘贺前来长安城观礼。
刘愈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此时在汉中南郑刘家老宅里,刘兆对刘愈的恼怒是一天比一天积累。
自从定国侯府上下迁徙回南郑老家,刘愈是一次没回老家来探望,按照刘兆的说法。刘愈逢年过节不回来也就算了,就连他二哥刘亭葬礼都没出席,这已经算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了。在宗族观念十分强的古代,宗族的事情超过了个人,而像婚丧这样的大事,就是躺在病榻上不能起来也要被抬着来观礼,这就是同姓一家亲的表现。
本来刘兆归田,家里人想的是他终于可以远离朝堂修心养性,谁知道刘兆回来不到一年,脾气更大了。一辈子忙碌,到现在突然赋闲,就好像一只找不到方向的候鸟,似乎只能通过骂人来发泄不满。正因为这样,家里人对这个老爷子更加忌惮。儿子辈的见到他已经是灰头土脸,孙子辈的更是除了请安能避的远远的绝不靠近一步。刘兆闲来无事便一个人舞刀弄枪,没有对手他就跟木桩子怄气,直到将木桩子砍断或者是戳翻了才罢手。
家里的女人一合计,准备商议着再给刘兆纳两房小妾让他定下来,谁知这提议刚说出来,刘兆便道了一声:“不用!”人又出去练枪去了。谁都知道他其实在恼怒刘愈,可家里人也实在没办法,现在刘愈已经不再是家里那个吃闲饭的混小子,他们想见也见不着。
自从刘兆回到南郑老家之后,刘家的一些长辈就不断来访,说了几句必然是要问到武义侯刘愈身上,这更让刘兆怒火中烧。在刘兆看来,刘愈的侯爵是抢了他的,儿子踏着老子的肩膀上了位,现在儿子忘恩负义,怎能让他好受?
眼看到了年末,家里的女人听说刘愈出征突厥凯旋归来,都希望刘愈过年能带上一家人回来看看,让老爷子平息怒气。
这事情是由刘愈的大哥刘贺来安排的,家里的女人认为刘贺能跟刘愈说得上话,刘愈对刘贺也算敬重,二人沟通方便。于是刘贺写了信派人到长安城去见刘愈,等信使回来才知道,原来长安城里发生了一点乱子,刘愈一家“失踪”了。
刘愈失踪,这消息谁也没敢跟刘兆提,家里人明白虽然现在刘兆恼怒于刘愈,但毕竟现在刘家就指望刘愈这根独苗维系着刘家在朝堂中的地位。如果刘愈也倒了,那逢年过节的郡县的官员不会再来送礼问候,就连宗族里的长辈也会甩脸色给刘兆看,到时候刘兆哪还有面目见人?虽然家里人对刘兆百般隐瞒,但还是被刘兆看出一些端倪。首先是刘兆的一位老部下来看望他提及了此事,说的不清楚刘兆也没弄清楚状况,后来他特地派人去打探过才知道,刘愈似乎是跟皇帝闹翻了,皇帝要派人捉拿刘愈。
当刘兆在家庭会议上提及此事,见到刘贺遮遮掩掩的神情才知道家里人早就知晓,他倒是没有狂怒,而是轻轻叹了口气,就好像早就预料到这结果一样,让他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这件事,他同样也很明白什么是兔死狗烹。
这个新年里,府里上下有些愁云惨淡。来拜访的官员一个都没有,连送礼的也都转去了别家,刘兆倒不是稀罕别人来拜访恭维他,他只是觉得不甘心,父子二人为大顺朝建功立业居功至伟,他一时拧气被剥夺了爵禄也就罢了,他开始为刘愈不值,幸幸苦苦辅佐个皇帝到底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惨淡收场?
刘兆只是背地里唉声叹气没表现出来,家里的其他人便有些焦躁不安。谁都怕皇帝继续追究刘愈的“叛逆”,把整个家族都给连累,而他们继续派人打探的结果就是,到新年为止朝廷跟军方的对峙依旧没有结束,这是随时都会把一团火烧起来的节奏。
家里人凑在一起合计了一下,有的人认为老爷子应该跟刘愈断绝父子关系,这样就可以彻底隔绝在事外,也有人认为一家人应该南迁到巴蜀,山高皇帝远朝廷要追究起来也麻烦。刘兆倒是很淡定,呼喝着解散了家庭会议让各回各房,然后他便又到院子里去练刀去了。
到正月初九,这一天风云突变,一天都在刮风。就在这天下午,汉中郡的郡守和南郑的官员突然一同来拜访刘兆,刘兆迎接出来,见到这几十名官员的拜访队伍觉得不同寻常可能是发生了什么事,就连他回乡时候也没这么大的阵仗。
刘家外面吹吹打打声一片,喜气洋洋的模样,而刘府里则议论纷纷,都在猜测到底是发生了何事。刘兆和刘贺迎接上前,汉中郡守尚少明上前行礼顺带恭喜道:“……恭贺定国侯晋爵一等侯……”
尚少明废话说了一大堆,刘兆听清楚听明白的也就这一句。毕竟刘兆是员武将,不喜欢舞文弄墨,那些文绉绉的恭维话他很不喜,而这个尚少明明显就是个书袋子出身,到哪都喜欢卖弄他的学问。
“啊?”
刘兆听到自己晋封为一等侯,颇为不解,他本来的定国侯也不过是二等侯,虽然曾经也当过一等侯,但后来先皇时候再议定功勋将领爵禄的时候又给他降了回去。这怎么无缘无故又给恢复了回去?
他再想想,自己的定国侯的爵位不是也被剥夺了?
刘兆将来访的官员请进了正堂,人太多很多人都只能站在院子里,不过这些人似乎也没什么怨言,倒很乐意等候似的。尚少明将朝廷的官书递过来,因为刘愈发信所用的是官府的渠道,因而汉中郡守也第一时间得知了此事。刘兆接过管束打开来看过,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儿子的一个小妾已经继位为皇帝,那也就是说,她儿媳妇要当女皇?
刘兆拿着官书一个不稳差点晕倒,一边的刘贺紧忙扶住老父,而在侧厅等候的家人还以为是刘兆被什么刺激到了,他的确是被刺激到了。刘兆在过滤了信息之后意识到,儿子的小妾十四公主不过是个丫头片子,十四公主登基,那不用说是刘愈一手促成的,刘愈篡国了!
“父亲大人,您……没事吧?”刘贺扶着刘兆问道。
刘兆稳了一下身子,感觉是时候自己的肩膀上又有什么东西挑了,手指了指北边长安城的方向道:“没事,这就去安排马车……马匹,为父这就动身前往长安城!”
第四百五十六章 苏彦的最后逍遥时光
回到久违的九皇子府,苏彦仔细辨认了一下眼前的宅院,当确定是曾经他住过很长时间的那个,他迈出了第一步。这种大起大落的感觉很不好,他真想趴在地上痛痛快快哭上一场。
以前流落街头的时候,他最期望的就是能获得父亲的谅解,可以让他重新住回皇子府,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他实现了愿望,但到了后来他有了更高的目标,就是当一个好皇帝,谁曾想黄粱一梦醒来,他又回到了这里,就如同一个囚犯一样。
只要不出门,随便在府里做什么都可以。
这是负责看守他的连乎生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刘愈的意思。苏彦跟连乎生还是挺熟悉的,毕竟连乎生是刘愈的嫡系,在刘愈权倾朝野之前就是刘愈的侍卫统领,现在更是一名将军,现在需要一位将军来率兵看守他,让苏彦很过意不去,苏彦想跟连乎生好好聊聊,不过连乎生没给他机会。连乎生政治觉悟很高,知道一个过气的皇帝是绝对聊不得的。
于是苏彦便跟孙小鱼还有几个曾经的嫔妃住进了九皇子府,过着很无趣的生活。
第一天,皇宫那边过来颁赏,给了他这个新晋封的“南王”很多东西,基本也都是一些家居用品,基本是宫里他和他的嫔妃们经常用的那些家具物品,刘愈想的很周到,让士兵一同给他送了回来,尽量让他适应在九皇子府的生活。
第二天,颁赏的又来了。这次带来的不是家居摆设,而是不少的珠宝玉器,苏彦仔细辨认了一下。觉得很眼熟,原来是他当了皇帝以后臣子送给他把玩的宝贝,有很多还是他曾经喜欢了一段时间的好东西,后来都是被搁置在旁很久没理会的。当他拿着这些死物,觉得很没趣。他开始满家满院子的寻找蛐蛐看看能不能找出两只来斗斗。可惜北方的蛐蛐没有能过冬的,苏彦找了白找。
第三天,还是宫里边来送东西的人。好吃好喝的,外加绫罗绸缎,还有一些地契,苏彦看了半天有点明白不过来。因为这些地契哪的地都有,天南海北的郡县,他开始犯嘀咕,到底刘愈想把他封到哪里当这个南王?难道是在长安城的九皇子府当一辈子的囚犯,然后收着四海土地的田租?
第四天,宫里边再来人。这次不是来送东西,而是来传旨。苏彦得到了正式的赐封,只能被要到巴蜀一代当南王,苏彦的封地距离原本河间郡王的河道郡很近,苏彦还听说那里距离汉中也挺近的。但只是听说,他从来没去过,心里没底。他怕那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能不能跟师傅说说,我……我想去淮北,那里挺好的。”苏彦对来传旨的女官说,那女官有些慌张。毕竟跟她说话的是曾经的皇帝,现在的落毛凤凰,但怎么说还是个王爷,好像还挺受新女皇礼重的。
女官恭敬的表示会回去向皇上禀明,苏彦也就很期待地等候起来,他想起来两年前随着刘愈和他那个七皇兄去淮北省纳粮时候的情景,那明州郡是个好地方。蛐蛐特别能斗,民风也不错,有小长安城的感觉,他感觉能在那里当一辈子的王爷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结果第五天,传旨的女官又来了。不过不是昨天那个,而是一脸漆黑的曲宁。这次曲宁也是来传旨,不是来颁赏的旨意,而是斥责苏彦的“不识大体”,苏彦跪在地上听完圣旨的内容很沮丧,因为刘愈不但拒绝了他自请去淮北当王爷的奏请,还下旨训斥他,这让他很委屈。
“不去就不去,谁稀罕。”苏彦从地上爬起来接过圣旨,脸上似乎在赌气。
曲宁瞅了他一眼道:“南王殿下,旨意是如此,但武义侯有话让下官转告,您想去淮北是不行的,倒是可以给您换个地方当王爷,只能从这三个地方选。”
曲宁递过来一张纸条,苏彦一看便知道是刘愈的笔迹,上面写了三组六个字,“常梨、南野、和顺”,苏彦皱起眉头问道:“曲医女,这三个地方在哪,你知道吗?”
曲宁又从怀中拿出一副折叠的地图道:“这是武义侯让下官转交给您的大顺国图,请您自己找寻。下官告辞了!”
“慢走,不送!”
曲宁离开九皇子府,苏彦迫不及待打开了顺朝的国图,开始在上面寻找刘愈所写的三个地方,他从北边开始寻找,从金尧城再到辽东六郡,再到长安城以南的地方,见到长安城的标注,他有些感慨,再往东找,还是没找到,不过他倒是找到了明州郡。沿着明州郡往南便是淮南,有徐州城和建康城,找了半天,他有些气馁的时候,才在最下面的角落里找到了这三个地方。
“果然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苏彦早就听说过,大顺朝是以中原为根基,中原富饶,东边是海西边是荒漠,而越往北往南越贫瘠,现在刘愈居然让他到最南边的三个小破地方去当南王,还只能从三个地方选一个,萝卜里选青菜心情是绿油油的,怎么选?
苏彦心情糟糕头顶,马上出门对着连乎生大闹一通,声称非要见刘愈不可,本来他闹完了也就完了,以为刘愈不会给他机会再当面提出要求,谁知道当晚刘愈还是亲自过来了。
“住的可好?”刘愈坐在椅子上,淡淡问道。
“这里还挺好,要不,我不去藩地了。师傅,我在长安城里老老实实的,绝不到街上乱跑,要不,您就这么关着我,我一天……要不一旬……一个月出去一次,不能再多了,我不想当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
刘愈瞅了一眼可怜兮兮的苏彦,心说这小子适应自己的身份倒还挺快。当刘愈得知苏彦大闹时还以为苏彦眷恋着皇位希望回到以前当皇帝时候的生活。
“知道为师为何要让你去这三个地方?”刘愈问道。
苏彦一愣,头像拨浪鼓一样摇了摇。
“自从你当了皇帝,征东定北,现在也就剩下南方这一块地方还有些不太平。你去守着,当一个有用的王,为大顺朝巩固坚实的基业,不比当一个闲散的王有意义的多?”
苏彦一听脸色好像吞了苦瓜:“师傅是让我去守卫疆土?那个……那个我可不会……上次在徐州我可啥都没干……”
“让你去当王,又没让你带兵打仗,怕什么?”刘愈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苏彦的衣冠,训斥道,“如果不乐意,为师就调你去北方守着金尧城,那可是个苦寒之地,死了都没人给你收尸。好好想想吧。”
刘愈也算明白了,有时不能跟人讲道理,用点强硬的苏彦怎么都要服从。理越讲,往往会让人觉得他好说话,可以讲交情谈条件。
第四百五十七章 家事天下事
启昌元年冬天来的早,雪也下的格外多,就好像是一年的雨水在这一冬差不多都下完了,过了年关,天气也渐好,随着气温的回升,春意也浓了几分。
长安城要在正月十三才会解除戒严,在此之前,新皇登位有几日时间了,朝廷上下的主旋律是平稳过渡,在长安之外大致也是这个声音。
天子改换,而且是军人篡政后的禅位,想顺顺利利一切都平稳也难。朝廷的朝臣大多数并不担心这个,他们还是担心自家事更多一些,而跟刘愈走的比较近的,尤其是韩升,这几日则一直在忧虑此事。
韩升在上任右相之后也尽力做到了鞠躬尽瘁,在执政方面他虽或及不上他的几位能干的前任,比如说被抄家灭族的徐翰,又或者是曾经的左相李佑纯,但较之袁博朗之流他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蓝和,他不想去比,也不屑于去比,两个人性格本就不合,韩升务实干,而蓝和则的门路则有些偏,更重于发展人脉习驾驭之术。
这也是韩升入朝为相之后失人脉身边无人帮扶的缘由,在朝堂上能帮得上韩升忙的,满打满算也就四五人,而其中隋妤是他最得力的帮手。虽然隋妤是女儿身。
韩升并非没有政治主见之人,在刘愈发动军事政变的当晚,他还是义正言辞地跟刘愈这个“逆臣”划清了关系,但在刘愈表露了无意于皇位,也无异于动摇苏家国本之时,韩升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而在苏彦和苏碧也接受了“禅位”这提议之后,韩升再没说什么,以他对刘愈的了解。刘愈不只是说说,他是真不想自己去当皇帝受累。韩升在思虑过后,觉得让琪儿登基或许是当下唯一的选择,既可以让朝廷跟军方化干戈为玉帛,又能稳定苏家的基业。前提是刘愈真的不会自立为帝才可。
但刘愈将要以什么身份立身于朝堂,这是一个大问题,背后默默无闻的“皇夫”,又或是以监国的身份。现在能定这件事的不是他韩升,也不是朝廷里的朝臣又或者是新登位的女皇,能决定自己处境和立场的只有刘愈本人。刘愈才是如今顺朝的实际掌权者。
韩升认为刘愈不会甘心退居幕后。刘愈还是会用他的影响力来稳定朝纲,毕竟光以十四公主的政治影响力不足以定天下民心,刘愈辅政势在必行。
这几日时间里,韩升也基本每天都要在皇宫内外行走,他跟刘愈私下里也多次谈及此事,刘愈好像有些懒。懒得去为自己筹划,这使得他的态度也很暧昧,令韩升弄不懂他到底是准备退居幕后还是要辅政。在正月十二雅前殿关于第二日解除长安城戒严的一次例会上,刘愈的一句话让韩升似乎明白了他的心思:“该谁做,就谁做。”
韩升想了想,大概是刘愈只想掌控着天下的兵权,而将辅政的事交给文臣。军政分离。
事实上。刘愈也的确是这么想的。
军人参政本就是大忌,朝廷想安稳发展,让一些统领军队的武将指指点点,易发展成军国至上的国家,不利于天下民生的安定。刘愈倒不是担心自己不知分寸,而是怕自己立下这样一个军人治国的先例,使得顺朝在他之后进入长期的动乱中。
文臣做文臣的,武将做武将的,刘愈也相信只要自己能掌管好天下的兵马,那琪儿的皇位就会做的稳稳的。就算是他力不能及。还有女军主帅徐轩筑从旁辅助。
在辅政的文臣上,刘愈想了半天,除了韩升也没其他人适合,除非是有后起之秀又或者是隋乂和李糜能快速成长起来,刘愈已经决定将这两个老友往治国之能臣的方向发展。虽然两个人都还很稚嫩。隋乂当官有些儿戏,走的不是正统为官之路,而李糜则有武将血统,怕是朝堂上文臣不服。刘愈突然间便想起来已经被他们三个疏远了很久的一位老朋友,胡轩,此时的胡轩正在太学院读书,只要毕了业,也会从基层官员做起。这也是官家公子哥的特权。
中国古代政治,说是君主制,其实更接近于寡头政治,就是当权的阶层不断转换着控制国家的朝政。而窜国者基本也都是前朝的权贵,隋唐宋自是不提,就连看似好像是崛起于草根的朱元璋,其实他是个篡权的武将,还是利用的裙带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时代的贵族很注重家族官政体系的延续,朝廷也给他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以太学院为代表,只要是官家的嫡子入学,毕业后都能在朝廷里谋一份差事,官职虽低但有后台的背景下他们崛起也很快,而刘愈也很荣幸是他们中的一员。
长安城尚且如此,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郡县更是垄断风盛行。
大顺朝地方的政治,基本已经被地方的宗族所垄断,就算是郡守和县尉不是本地人,但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掌控地方的行政。至于现下的科举,便显得累赘而无关紧要,毕竟科举出身的官员大多数也是官家出身,科举就好像是麻痹天下士子的一种形势,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这很像刘愈在后世进行的某种考试一样,天下的士子即便以科举的形势晋身朝堂,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也根本无从爬升到高位。不能到高位,那他们的子嗣也无法享受到贵族阶层的待遇,那他最好的结果也仅仅是成为地方宗族的代表,而无法成为统治阶层。
更甚的是,因为苏彦去年对长安城大家族的一次清洗,竟能让长安城里官缺骤然宽裕,甚至有很多衙门配额不满,这惠及了很多候缺候到白头的平民进士,他们也终于在有生之年晋升到朝堂从低位开始爬升。
天子改换,新皇登基,朝廷要做到平稳过渡,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拢属于权贵阶层的权力。令他们效忠。朝廷虽然已经发函往全国各郡各府的衙门,但到正月十二这天还是没有地方上的消息。刘愈不想就这么干等着看别人的脸色,他已经利用他的权力在调动各地方的守备军,给地方行政者施压。
刘愈做事向来是务求滴水不漏,在他准备的空当。时间也到了正月十二。长安城在这几天的戒严中已经有些涣散,百姓中有了怨言,刘愈知道如果正月十三的戒严不接触,百姓中难免会有骚动。当晚他也是留下了韩升商议第二日解除戒严后长安城中一些治安的防备。
韩升其实并不太关心这个,就像刘愈说的,谁的事就该由会去干。治安显然不是一个右相应该管的内容。外有六防司,内有京兆府,现在这两个衙门被隋乂和李糜把持着,有他们应该不至令长安城闹出大乱子。他还是更关心刘愈是准备以何身份来立身朝堂,一个武义侯,显然已经配不上他皇夫的身份。要么晋公,要么封王,爵禄低了只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服。
难得韩升直言提及此事,刘愈也明白韩升是为新皇着想,为他着想,也是为朝廷着想,换做其他人这问题也不敢问。刘愈淡淡一笑道:“韩老哥。你不觉得我给自己封赏,很不妥吗?”
韩升微微一笑,刘愈说了句大实话。
虽然现在名义上是新皇的封赏,但说到底是刘愈在操持,现在的新皇只是傀儡。但有时候朝廷有这么个傀儡的皇帝也就足够了。
韩升叹道:“只要你不当皇帝,给自己高爵,天子之下万人之上,这既是对朝廷负责,也是给万民的一个交待。”
韩升的意思很明白,他在提醒刘愈就是厚着脸皮也要给自己封王。只有这样他才能震慑下面的人,朝廷才会安定。韩升不怕文臣闹事,他还是怕刘愈属下以花集安和霍病为首的一些野性子的武将变乱,有一个刘愈在先,难保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刘愈。到那时想保住苏家的基业就难了。
“此事容后商议。”刘愈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拿出一份诏书道,“不过韩老哥看看这个,此事要更急迫一些,怕是要马上实行。”
韩升看过诏书,两个忘年老友相视一笑。
其实这是一份对女军主帅徐轩筑的嘉奖状,不但将女军主帅徐轩筑晋升为上将军,还准备扩招女军来完备长安城的防备体系,女军将成为南长安大营和东水营之外的第三支卫戍军队。
本来在新式火器发展之后,装备旧式武器的女儿军已经成为鸡肋,这次平定突厥后就是女儿军寿终正寝之时,但因为刘愈突然的军事政变又要事情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刘愈的政变成功,使得女军成为绝对的“忠诚”军队,刘愈需要这样一支军队继续来保护他的政变成果,徐轩筑晋升高位也就显得理所应当。
“女儿军你打算如何搞?”韩升问道。
“做的跟新军一样便可,征兵和训练有徐菜花副帅负责,此事我也很放心。”
韩升其实很疑惑刘愈为何不让徐轩筑亲力亲为,刘愈刻意补充了一句,“内子她……刚有了身孕……”
如果不是刘愈提出来,韩升这几天看徐轩筑宫里宫外忙活还真一点都没看出来,徐轩筑竟然怀孕了?短暂的为小友有后高兴之后,他脸上也马上升起几分愁云,徐轩筑怀孕对顺朝基业来说并非好事,甚至可能是灾祸的根源。
“何时的事?”韩升顺口问道。
“回到长安城之后,不过两个月身孕,还不明显。”刘愈笑着回了一句,见到韩升脸色不快,问道,“韩老哥不为我高兴,莫不是以为我薄待了你的两个孙女?”
韩升苦笑一声道:“徐氏小女怀上你的骨肉也是幸事,但你应该知道我所虑,此事若是被他人所知,你猜他们会怎么想?”
刘愈微微一叹,其实此事他也不是没想过,他今日留下韩升,说是要商量解除戒严后的治安问题,其实更主要是问韩升对此事的看法。
现在苏家女琪儿登基为帝,将来的继位人不用说肯定要是琪儿跟刘愈之子,如果琪儿怀上的是刘愈的长子外面也就没有非议之声。就怕琪儿怀不上长子又或者是怀不上孩子,刘愈要立自己其他妻妾所生的子嗣为帝,断了苏家的宗庙香火。
(:文:)在政变之前,刘愈就已经知道了徐轩筑有孕,这并不影响政变的实行以及琪儿的登基。
(:人:)刘愈叹道:“外人要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只要我知道我无意动苏家的社稷便行了。”
(:书:)韩升紧忙问道:“那刘小兄你就没想过,若然日后……陛下无法怀上太子……那当如何?”
(:屋:)“此事我的确有考虑过,若真有那么一天,我会将南王的长子过继过来当我的义子,由他来继承皇位,这样旁人就不会有什么闲话说了吧?”
刘愈这一说。韩升还是颇为惊骇。韩升没想到刘愈能大度到这份上,如果琪儿没有子嗣他不让自己的儿子继位,竟然会过继苏彦的孩子,那是否意味着皇位还是有可能会传回苏家父系这一脉?
韩升赶紧提醒道:“此事最好也是日后再提,现在万万不可提及……”
刘愈点头,他知道韩升的担心。如果此事提前被外人知晓,那可能会对琪儿不利,一些苏家的保皇派会殚精竭虑来谋害琪儿以使皇位传回苏家父系一脉,而保皇派无所不在,就连宫里的人也未必可相信。现如今别人不知道就要好很多,光谋害一个傀儡皇帝,只会成全了大权独揽的刘愈。
而现在琪儿不过才虚岁十七。现在就谈她日后会不会怀孕还有些早,现在琪儿在刘愈的妻子中身份卓然,她怀孕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了。
说完徐轩筑怀孕的事,刘愈心情也轻松了一些,今天他也准备留韩升在皇宫里跟他一家人一起吃个饭。韩升本来也想去见见两个孙女,便欣然答应,在路上,刘愈顺带又提及韩升所提过的需要帮手的事。
“我准备将隋少监提拔到尚书院,兼着两边的差事,顺带能帮韩老哥你一些忙。”
韩升慨叹一声道:“隋家小女平日里事情已经很忙了。若是再兼顾尚书院替我打个下手,怕是她就连睡觉也没时间了。刘小兄,你可是还记得我曾提过的一个人?”
“你是说卓儿?”
“那可是一把做生意的好手啊。”韩升感慨道,“也不知你小子怎么了,把人家的终身给误了。就这么不管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