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门-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那些只知道烧杀抢掠的乱民不同,这次由关中雪灾灾民发动的是一次针对大顺朝朝廷的“政变”,他们的矛头对准的并非城中的普通百姓或大家富户,而是朝廷的官府衙门,再进一步向内城冲击靠近宫城。因京兆府和六防司衙门盲目自大导致准备不充分。也错误的估计了灾民的意图,使得他们在得知灾民有序组织起来攻占内城城门时仓促应战,虽然六防司衙门守住大多数的城门,却还是被灾民从玉南门所辖的内城南门捣开口子,内城南门的水道成为灾民的突破点。灾民通过水道进入内城,进而攻上内城城楼。以死伤遍地的代价占领了城门,灾民源源不断从外城杀入内城,直接往皇城的方向杀了过去。

朝廷对这次眼皮底下的叛乱毫无防备,六防司的兵老爷们在送走了多事的总防司衙门统领李糜过后,已经过了半年多悠哉悠哉的舒心日子,疏于防备训练之下,面对一群连饭都吃不饱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灾民,六防司衙门人数和武器绝对占优的情况下依旧是被打的满地找牙。

跟万众一心的灾民相比,六防司衙门的兵贪生怕死的心里很严重,本来他们手捧的是六防司衙门的金饭碗,等的是歌舞升平一生衣食无忧,等自己老了干不动了再将儿子孙子推上来接替他们的职位,靠着饷银和俸禄置屋买田,在长安城周围做个小地主,薪火相传。现在突然天子脚下出现乱民,冲击的目标还是他们,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们个个都希望由别的防司衙门来解决眼前的乱事,而自己则是守在后面等着捡现成的。

一些会耍嘴皮的防司衙门统领,一个个也缺乏为朝廷血战到死的信心,平日里朝堂奏对表决心话说的响亮,真遇上事就萎缩在后。乱事在前,他们却是逃的最快的那批人。

灾民从内城南门一路攻到皇宫正南门,一路上基本没遇到什么阻碍。此时御林军接受到汇报之后第一时间关闭了宫门,于是在皇宫正南门前发生了一场血战。

此时的宫城之内乱成了一锅粥,前几日还在朝议上骂那些灾民为乱民的朝臣,没想到自己竟然一语成谶,灾民真的造了反,而且比预想中一帮虾兵蟹将更有战斗力。而腊月二十八这一天也是顺朝年前最后一次朝议,结果大臣们被堵在宫门里回不了家了。

御林军在有序的调动跟乱民血战,而这些官员则在峰翠宫内惶惶不安。他们还不知道目前乱民到底是怎个情况,到底是外面只有乱民还是有其他因素揉杂。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在城外按兵不动的花集安的七万叛军,如果这次叛军也加入进来,那将意味着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些官员也在揣测,既然乱民已经猖狂到在攻打宫门的地步,很可能整个长安城都被他们占领了,此时就算能平定了城里的乱民,也压不住城外叛军的坐收渔翁之利。

原本正在峰翠宫午朝的苏彦在得到城中有叛乱发生之时,已经是乱民攻占了内城南城门之时,他急忙扔下满朝的大臣,跟少数官员回到雅前殿,以雅前殿作为指挥部组织这次长安城内的平叛。苏彦刚到雅前殿不久,便收到宫门遭乱民大规模袭击的消息。

“外面,到底什么情况?”苏彦瞪着兵部的官员们质问。

兵部的官员们今天都是大早起来便到了兵部,一起谋划针对城外叛军的平乱,乱民的救灾以及驱赶难民出城这些事压根就跟兵部无关,谁曾想上午没过,乱民突然造反。一部分兵部衙门的人进来向皇帝奏报情况,但战报传递的速度跟不上乱民的行进速度,这些来奏报情况的兵部官员,所得到的情况都是一两个时辰之前的。

现在,很明显灾民已经杀到了宫城之外。

“这个……还要等具体消息。”兵部的官员只能加以敷衍。

苏彦一股火上来,真想把这些兵部的大臣一个个都掐死。

昨天将这些灾民形容为洪水猛兽,说只要将他们赶出城就万事大吉,谁知道才一宿工夫,乱民就杀到宫门下,祸起萧墙,苏彦突然感觉到很无力,因为就连此时的苏碧也完全拿不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目前的困窘。苏碧只是一味地让他安心,实际上不但苏彦无法安心,就连苏碧也无法安心。

乱民杀到家门口,能安心就怪了。

逐渐的,更多的消息汇总到雅前殿来,也让苏彦了解到这次灾民造反的真相。

原来不是人家灾民想反,而是被官府给逼反的,直到此时苏彦才知道昨天被赶出城的一千多灾民在雪地里熬过了一个死亡的夜晚,到目前那一千多灾民已经死伤大半,只要昨天朝廷没下赶他们出城的命令,那这些灾民是不用死的。城里的灾民要造反,那也是从这一千多灾民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索性是一死,他们甚至无所畏惧到来攻打宫城。

听到这些奏报的雅前殿内鸦雀无声,几个重要的大臣中,蓝和跟苏碧昨天是站在一条阵线上要赶灾民出城,这祸事等于是他们所惹下。等等安静下来,便依稀可闻宫门外的喧嚣喊杀声。

苏彦神情肃穆,坐在那好像苍老了几十岁一样,整个人也变得萧索和苍凉。

“师傅曾经说过,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现在百姓的这条河不愿载我们这条船,便想让我们倾覆,那也是我们自找的。”苏彦叹口气道,“民为重,社稷为轻,君为民所谋,民为君所重。唉!”

苏碧知道苏彦但凡一有什么麻烦事就想到刘文严,刘文严对他的影响太大,就好像苏彦心头一个回不去的阴影。这不是什么好事。

苏碧道:“请皇上下旨,马上将两大营的兵马调进内城,与御林军协同剿匪。”

因为长安城戍卫的两大营南长安大营和东水营目前都在长安城内,要调度起来本身也很方便,苏彦抬头看着苏碧道:“两大营的兵马还未调动?”

在苏彦看来,长安城出了这么大的乱子,两大营兵马应该早就开始平叛了。是他们平不了才会令乱民攻到皇宫门口。

苏碧无奈一叹,虽然苏彦当这个皇帝有模有样了,但他毕竟没经历一些大的变故,在一些朝廷规矩上还不甚明了。

“两大营的兵马未得调令是不得有动的,皇上,快下旨吧。”

苏彦这才匆忙让下面的写诏令,调动南长安大营和东水大营的兵马平叛。

第四百二十八章 官逼民反(下)

长安城在大顺朝立国之后虽有小的冲突,但像今日这般大的兵祸,已经有两百年不曾出现。百姓居住在长安城就是为了得到天子龙气的庇护,孰料今日却是祸起萧墙,天子脚下发生如此大动乱。

朝廷平叛的势头猛烈,在经过有效的组织之后,南长安大营和东水营的兵马迅速开进内城,协同御林军将负隅顽抗的乱民围困起来,皇帝在诏令中特别提到,百姓若是幡然悔悟当可不追究。在面对正规军人的围困下,乱民没有做最后的困兽之斗,零星选择了投降。

叛乱从上午开始发生,未到日落黄昏便已经结束。

叛乱发生的突然,结束的也很快。时间短促,加上乱民这次冲击的目的性明确,并未影响到长安城居民的生活,普通的百姓只是担惊受怕了一天,到黄昏城里安静下来,官府的人才出来布告,说是长安城一切安定,百姓们才敢走出家门到街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件的结果是,灾民中男丁大多数都参与了这场叛乱,死伤无数,就算是没死的,家里的男人没了,没有屋子没有归期,前途一片茫然。在朝廷军队所围困下,灾民中一片死寂,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近乎绝望的表情,就连商贸司和长安城的居民自发组织出来开设粥场,灾民也是不愿去领粥,对于他们来说,有了今天也未必有明天,本来朝廷就已经放弃了他们要将他们赶出城。现在经历了这次的叛乱,不大肆屠杀就已经是好的。就算不屠杀将他们赶出长安城,他们的下场也还是死。

腊月二十八的晚上是长安城灾民中心情最悲恸的一个夜晚,他们的亲人出去为他们抢粮食抢衣服,这一去却永远不能再回来。参与闹事乱民的尸体被京兆府连通六防司衙门的人给运走,都是运出城到乱葬岗掩埋,那意味着这些灾民再也见不到他们的亲人。很多离散的,似乎也只能在黄泉路上再相聚。

腊月二十八夜,寒风凌烈。灾民当中大多数都是这么一睡没再醒过来。妇孺和孩子们,坐在老人颤抖的双手拿着的烟杆前面,在听着他们最后一次宣讲教义。在如此大的悲剧之下,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死后能够有一片安身之所,再也不用在人世间受苦受难。

老人所讲的故事是那么动听,孩子们瞪着的大眼睛里,似乎也多了几分对另一个世界美好的向往。

“……在那里。到处都是白面的馍馍,想吃一抓就有,吃完了一个,再吃下一个……”

故事说的很缓慢,重复来重复去都是那么一些,无非是在天国里有吃有喝。每个人都很开心,当老人讲到馍馍的时候,孩子们会摸摸自己的肚子,而妇人则会抹抹眼泪。可也就在这时候,突然像是有什么从天上掉下来。摸起来硬梆梆的,但趁着微弱的篝火火光一看。连那些老人们也要惊讶。

白面的馍馍。

灾民中开始骚动起来,越来越多的馍馍从天上掉下来,馍馍硬梆梆的,虽然砸在头上有些疼,但那可是干粮,能让人生活下去的干粮。难道是神明开眼,真的从天上赐下这恩物,让灾民可以度过这个寒冬?天空茫茫然一片,连星星都看不到,谁也不清楚这馍馍到底怎么来的,想了想,或许只有是神明才会听到灾民的呼声降下馍馍这一种可能。

“神啊,谢恁……”

灾民们一边捡着馒头,一边感谢着上苍的赐予。孩子们脸上也终于有了笑颜,那传说中天国才有的白面馍馍竟然会从天而降,如果以后死了,就不再是一片黑暗所包裹,而是可以去天国享乐。人们这些天来信封的神明显灵,也更令他们对新宗教深信不疑,就算是刀架着脖子,他们也不会改变这信仰。

灾民中一片生机盎然,而天降馒头的事情很快便传到了宫中。

此时在雅前殿里,苏彦一直到后半夜还没有睡。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已经彻底令他失眠,令他失去了玩乐甚至是跟那些嫔妃们风流快活的心情,他选择了自己一个人在雅前殿里看奏本。他记得刘愈说过的一句话:你现在是皇帝,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我不能让师傅看不起。”苏彦虽然有些懊恼,但他还是坚挺着身子在看奏本。或者是为了一口气,也为了当初对刘愈的一个承诺。他说过自己要当一个好皇帝。

就在此时,刚回去不久的苏碧便随同一些大臣来奏报天降馒头的事。

“天上……掉馍馍?”苏彦皱起眉头,一脸不痛快的神色,“这不可能,师傅说过,天上除了星星和云彩什么都没有,什么神仙啊佛啊都是人瞎编的。是不是你们又干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准备再逼那些灾民来反叛朝廷?”

苏碧很惊讶于苏彦的思维逻辑,苏彦除了又提及那个不该提的刘文严,似乎对他们这些当臣子的也失去了信任,竟然会认为天降馍馍是他们要栽赃于灾民。

“事实的确如此。”苏碧坚定说道。

苏彦见苏碧和大臣们肯定的神情,最后只是叹口气,稍微低下头道:“朕明白了,肯定是师傅,他想办法来救济城中的灾民了。”

苏碧稍微一愣,又是刘文严?怎么在苏彦心目中,什么事都跟刘愈有关?

“皇上,这……”

“四皇姐别说了。你是没跟师傅一起去淮南,朕曾经亲眼见过师傅练出来的那些新军士兵,都是能上天入地的,他们用一个很大的圆乎乎的东西就能飞到天上去,再安然无恙的落到建康城里,那为何不能再飞到长安城的上空,扔些馍馍下来呢?”

苏碧怔怔出神,本来一件非常不合逻辑的事情,被苏彦这么一说,还真是合情合理了。

对于其他大臣来说,心中则不由不敬佩苏彦的想象力,虽然他们也曾听说过刘文严在平定淮地时用过神兵天降的战略,但在今天的事情发生后他们压根就没联想到这些,还以为真的是灾民所信奉的神明显灵。

“诸位爱卿先回去吧,等天亮了,朕准备亲自到灾民中间看看。”苏彦突然揉了揉睡眼道。

苏碧马上道:“皇上不可……”

“没什么不可的,我们那样对师傅,师傅竟然还会想着给城里的百姓下几个馍馍给他们希望,朕为何不能亲自到灾民中间去?他们同样是大顺朝的子民,跟我们一样有些有肉,如果朕不做点什么,朕心里不安。那样也会被师傅所瞧不起。”

苏彦说这话的时候无比的真诚,就连明知道苏彦慰问灾民会有危险,可她还是没有理由再提异议。

第四百二十九章 无威不当皇帝

皇帝要出巡视察雪灾灾情,是入冬以来长安城最轰动的一件事。事件所引起长安城百姓的反应,要比顺朝军队叛变还要大。在灾民变乱刚刚被平息的情况下,天子会冒着危险和严寒出来看望灾民,令百姓事情有些不可思议。

大多数百姓心想新皇最多是走出皇宫远远瞧上灾民一眼做做样子而已。

但事实却是苏彦走到了灾民中间,亲自为他们发放冬衣和粮食,身边也没有大批侍卫的守护,只是带着几个亲随和陪同的官员,平易近人的模样,皇帝见到小孩子,甚至会用自己热乎乎的手将孩子冰冷的手捂暖。

在新皇的带动下,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官员也不得不加入到发放救灾物资的队伍中去,他们要亲自立在马车上搬运货物,或者是在下面接住转发给灾民。灾民难得有序而不乱,排着队领取救灾物资,这也让那些官员很诧异。

官员们今天出来当苦力,完全是圣令难违,不得已陪着皇帝出来会见这些“刁民”。在他们想象中,这些灾民连反都敢造,现在遇上发放物资还不哄抢一通?因为谁都知道现在朝廷救灾物资不足,靠后的灾民肯定没份,这就让他们准备看新皇“无知”的笑话,顺带再派兵对这些灾民镇压一次。

但灾民的反应显然令他们失望了。

灾民在经历了昨夜天降馒头的事件之后,已经成为新宗教无比虔诚的信徒。宗教宣扬团结互助,也就让他们感觉到身边之人的温暖。昨夜从天而降的馒头毕竟有限。但灾民中却没有吃独食的,都是分给身边的教友,甚至是老弱病残孕优先。现在发赈灾物资,他们也能做到有序的领取,等物资到手他们再自己细分。

教义,甚至在升华他们的人格。这是令朝廷始料未及的。

官员们虽然意识到这宗教的可怕,可他们的皇帝却不在乎这些,苏彦亲自到灾民中去发放粮食。跟他们坐在一起问问过冬的情况,甚至会帮他们搭建临时的帐篷来安家。原本灾民分散在长安城外城的好几处地方,如今他们叛乱失败,所剩余的灾民以妇孺为主,全部被赶到了城北的一面,这也是京兆府和六防司衙门所预备的,安置在城北等赶出城的时候方便。可长安城北城的这片空地恰恰是城内御寒条件最不好的地方。周围没有残旧房舍来为他们遮风挡雪,一旦下雪,他们只能搭建草棚或者直接露宿雪地,城里的干草在灾民进城之后已经近乎被搜掠干净。

相互依偎在冰天雪地中过冬的日子,比任何时候都要难熬。在夜晚,想睡着都是奢求。如果真睡过去,很可能也就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白昼的到来。

苏彦本来以为灾民就算是日子过的苦,大概也能像当初在徐州城过冬时候城里守军的待遇差不多。徐州城的那一战被苏彦认为是空前绝后的艰苦,但城里守军能住屋子或者是帐篷,平日里也有野菜吃。长安城这些年来的雪灾没有任何一次有这么大。灾民的数量也从未有如此多,原本城里几个灾民的安置点也都被朝廷拆毁。令这些灾民就好像无主的孤魂一样。苏彦本来还能忍得住情绪发放粮食,到最后他自己也忍不住流下泪,甚至将自己身上华贵的厚装解下来送给灾民。

灾民见到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皇帝,都不敢相信他是皇帝,甚至觉得他就是灾民中的一员。他们也没有带着仇恨的心理,甚至带着感恩的心理来对待苏彦。原本那些亲随还严防死守防止一些青壮年的灾民靠近皇帝,但后来他们发现,就是给这些灾民一把刀,他们也不愿伤害皇帝。

“马上将城中空置的官所开放,安置灾民。调集城中的大夫,为灾民诊伤断病!”

苏彦走出灾民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左相蓝和下了这死命令。

蓝和听到这命令颇为惊讶,心说这开衙所接灾民,新皇也算开了顺朝治灾的先河。而另一边苏彦又在对右相韩升交待募集赈灾物资的问题。韩升有些犹豫,说道:“叛军方面……说是愿意帮朝廷赈灾。”

韩升说完这句话,周围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看皇帝的反应。

这一年多来,顺朝为了养活他们已经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如果不是大军征调了大量了壮丁,何以至关中无壮丁,百姓粮食歉收的地步?本来推行了南洋甘以后,当时的设想是关中三十年内再无灾祸,谁知道才一年雪灾便又来了。

本来就算是让军方出点血赈灾那也是理所应当,但现在顺朝朝廷跟军方对立已经公开化,军方目前在城外,坐享着各地送往军营的军需物资,等于是切断了长安城跟各地的联系。如果不是这样,也不至长安城物资紧张,物价飞涨的地步。这就是看新皇到底是讲原则,还是讲利益的问题了。

“先不用了吧。”苏彦考虑了很久才回答,“朕想,这次长安城里的雪灾,我们自己能应付。何必低下身段让叛军瞧不起?”

他这么说不是真的怕不被叛军瞧不起,他只是怕被他的师傅刘愈瞧不起。现在苏彦已经近乎确定,刘愈一家已经出了城到了叛军军部里,不管现在军方的主帅是花集安还是刘愈,刘愈都是不可能再回来帮他完成治国大业。

皇帝如此说,韩升也没再勉强。长安城毕竟是天下最富庶之城,城中富户和百姓的存粮稍微拿出一些也足够应付这次的救灾。

苏彦一回宫,朝廷里马上又热闹起来。这次不是为城外叛军的事,而是为安置城中的灾民。

朝廷在长安城空置的衙所非常多,甚至还包括了刘愈所建造的戏园子。综合了一些,能抽调出来安置灾民的官所有五六十处之多,没处一百人,差不多也就将灾民全部安置完毕。虽然没处平均下来安置灾民的数量有些多,但毕竟灾民只是求一片瓦遮头,求一面墙遮风。一处大的宅子,能让他们席地铺上一层干草便可成榻。

苏彦的想法是好,但毕竟将灾民分散开后再想管理就有困难。加上这么多张嘴需要吃喝拉撒,等灾民开了春离开了官所,官所非要重新整修不可,这可能比花钱帮灾民搭建草棚还要贵。当蓝和将这层意思提出来汇报给皇帝,其他很多大臣也觉得有理。他们认为,还是将灾民随便找块空地安置起来最好,这样方便管理防止他们闹事的同时,朝廷也能节省大量的开支。

“朕说的话不好使吗?”

苏彦听到蓝和的话,突然脸色沉下来说了一句。登时雅前殿里聚集商议此事的工部和户部大臣脸色铁青,他们本以为新皇只是在灾民中被感染,一时口无遮拦许了个空头承诺。谁知道新皇还认真了,非要把事情落实了不可。

“既然修缮官所花费更大,那皇上……不如还是为他们搭建临时的住所。”蓝和补充道。

苏彦瞪了蓝和一眼问道:“现在,我们有银子吗?”

蓝和登时语塞。

的确,官所要修缮清理那是开春以后的事情,或者是不修不清理也行,反正是空置的官所,以后朝廷也未必用得上。但现如今最难解决的还是朝廷没有钱,正因为朝廷无力安置灾民,苏彦才会突发奇想以官所来安置灾民。

苏彦叹口气道:“朕知道,你们这些当官的不愿跟百姓搀和在一起,你们觉得太掉价不屑为之,但朕要提醒你们,百姓也同样是大顺朝的子民,如果这件事你们处理不好,那朕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就是把你们的府邸变成灾民的安置场所。朕希望在今天入夜之前,灾民就可以搬进官所中去!”

官员们个个面面相觑,从来都觉得这个新皇好说话,也没什么脾气,现在他们才见识到了当皇帝的威风。天威难测,现在新皇就雷厉风行了一次,给他们下了死命令,如果入夜前灾民搬不进衙所就要将他们罢官,将他们的家变成收容所,这可让这些大臣一个脑袋两个大。

眼看已经过了正午,冬日里昼短,还有两个时辰就要天黑,两个时辰既要在官所内准备,还要将灾民分批和分顺序,依次送进衙所里安置下来,这难度岂不是比登天还难?

“你们还愣着干什么?”苏彦对这些官员没有马上去办事很不满意,“觉得朕是吓唬你们?哼哼,完不成你们可以试试。”

新任的京兆府尹吕忠老脸一横,对苏彦道:“陛下,此事太过仓促,需要从长计议。”

苏彦恶狠狠瞪了老学究出身的吕忠一眼道:“来人,将他官帽摘了。既然吕府尹认为完不成,那就换个人来完成……”

其他官员没想到苏彦下手这么直接,正惊讶新皇准备以何人来代替吕忠,没想到苏彦叹口气道:“这事情,恐怕还非前任隋府尹不能完成。就让隋府尹官复原职,让他来接替这件事。”

蓝和见皇帝这么快就决定启用刘愈的旧部隋乂,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但现在苏碧并未在宫里,无人能逆新皇之意。

苏彦喝道:“还不快去!”

官员们知道皇帝要来真的,哪还敢怠慢,赶紧回去心急火燎地安排。工部负责打开衙所布置场地,户部负责准备锅灶搭建临时的茅房,征调钱粮保证灾民物资的供给。而京兆府那边,则会由新上任的隋乂带领,负责护送灾民进官所。

第四百三十章 自作自受的女人

苏彦重新启用刘愈的狐朋狗友隋乂担当京兆府尹这件事很快就传到苏碧耳中,苏碧身为女儿家,又是皇家公主,不想跟皇帝出去抛头露面,因而也就选择回家好好休息一天。等于是她自己给自己放了一天的假。这两天她也的确累坏了,因为原本为新皇参议大事的袁博朗突然被军方杀死,如今苏彦能倚重的只剩下她一人。苏碧不信任老奸巨猾没有立场的蓝和,更不信任跟刘愈关系紧密的韩升。

苏碧想做新皇面前第一谋臣,也是唯一那个谋臣。

当她得知苏彦重新任用隋乂,登时火冒三丈。本来她说服苏彦清算刘愈一党是极为不容易的,苏彦虽然对刘愈的管束很反感,但他就好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对刘愈满是敬重,根本不敢忤逆刘愈的意思。也是袁博朗的突然身死让苏碧找到突破口,并且在承诺了只是软禁刘愈并不会加害他的时候,苏彦才答应与她联手一起肃清内患,建立一个强大的顺朝。

这不但是苏家皇家的梦想,同样也是苏彦的理想。

要搞去刘愈化政治,首先就是要对刘文严派系的大臣弃之不用。

韩升身为刘愈的姻亲,虽然二人不算是政治同盟,却也让苏碧很忌讳,毕竟刘愈逃走可是将韩升的两个孙女也带上了,也就是说现在韩升的两个孙女也是朝廷的“钦犯”。但忌于韩升的才能和在朝廷目前捉襟见肘的财政,苏碧不得不妥协。默认了韩升暂时为右相。但在朝廷经济问题缓解之后,又或者是平定了军方的叛乱。苏碧一定会鼓动皇帝将韩升一脚踢开。

韩升她暂时可以容忍,但苏彦让隋乂官复原职重任京兆府尹,她绝对不会同意。

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现在朝廷跟军方对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刘愈一家虽然下落不明,但十有八九已经投身到城外的军营当中去,为花集安当走狗去了。苏碧在这件事上就很看不起刘愈,想他刘愈多么心高气傲。被人抢了主帅居然不夺回来,竟要给人家当副手,这是多么没气节的人才能干出来的事。也正因为刘愈现在“可能”已经投身军方,才让她更意识到,刘愈派系中其他两个重要人物,隋乂和李糜就算是朝廷要拉拢他们,也绝对不能让他们掌握任何的实权。尤其是军权。

京兆府尹虽然算不得军职,但手底下却有几百号衙差,那可是一支不小的力量。在长安城中的百姓,可能不惧怕军队,但绝对要忌惮于衙差,那是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群官衙中人。让隋乂继续当京兆府尹。就等于是将长安城一支不小的军事力量送到了叛军手上。

苏碧马上进宫去见苏彦,此时在雅前殿里,苏彦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苏碧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她进去。苏彦才稍微抬起头看了她一眼,似乎早就知道她会来。

“皇上……”

苏碧刚要就这件事说话。苏彦突然抬手道:“四皇姐,朕知道你要说什么。朕想说的是,隋卿家的确是一把好手,今天要安置灾民,令城中不再有祸患,京兆府尹的差事非他莫属。”

苏碧冷笑道:“就他?”

苏碧对隋乂是非常不屑的,以她所知,这个隋乂除了巴结上刘愈之外基本就是一无是处。当京兆府尹也没个官样,说他干出成绩那绝对是恭维他,谁都知道京兆府尹是个无过便是功的差事,隋乂在当京兆府尹一年多时间里也没干出什么有实效的事,事没办可京兆府却被他折腾了好几次。相比而言,刘愈的另一个死党李糜便相对有才能很多,为人踏实话也不多,主要是在防司衙门进行了一次改革,令防司衙门的战斗力大为提升。现在防司衙门没有了李糜统领,已经像一盘散沙一样,连乱民暴动都解决不了。

李糜是将门虎子,而隋乂最多算是个稍有教养的官痞。

“陛下想安置灾民的心是好的,但我们大顺朝哪年没有一点祸患,如果仅仅是出现灾民,我们就要花这么大工夫去折腾,那朝廷岂不是要让普通百姓看笑话?再说这隋乂,根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商贾子弟,他能当什么大任?”

苏彦听的出苏碧语气中的不屑,道:“想在今夜之前安置好灾民,事情的确很紧急,如果不是隋爱卿的话,其他人恐怕无法胜任。”

苏碧道:“就是他也不行,事情如此紧急,就应该从长计议。”

苏彦却叹道:“那四皇姐,不如这般,若是隋爱卿可以完成这差事,你也就别反对了。朕很累了。”

苏碧简直是无语,苏彦以前对她是客客气气的,现在居然也会跟她摆皇帝的架子。说句“朕累了”就想赶她出去,难道她是在为自己瞎操心吗?她还不是为了皇家的稳定?为了早些平定军方的变乱?

苏碧正不想走,想继续跟苏彦说几句,苏彦仰躺在暖被上道:“四皇姐,你越来越像当初的师傅了。”

苏碧一愣,突然心中有股不详的预感升起。

这是皇帝对她也心烦了。

苏彦为何那么迫切想脱离刘愈的管束,就是因为刘愈的手伸的长,军政朝政一把抓,就好像朝廷没了他就不能继续运转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彦觉得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