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门-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轩筑之后保持旧态,一切都装作好像并不知道刘愈还活着,该练兵练兵,该请调请调。事情又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北方战事大局已定,朝中的热闹依旧不知道刘愈还活着。
但因为军需官的一次失误,令户部的人察觉到西域这批贡粮有蹊跷,消息通过户部调查,再通过户部尚书李延年传达给皇帝和袁博朗,才让朝中大多数人认为刘愈还没死。世上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再之后,有很多“小道消息”都证明,现在的刘愈身在北方,但却没在顺朝中军之中。也就是说,刘愈虽然没死,但他并没有归营去跟花集安抢主帅的位子,而是选择了“单干”。
刘愈到底在做什么,没人知道。
直到十月十三,突厥国书抵达长安城,新皇才确信刘愈没死,而且投靠了突厥人。之后便有了十月十四的雅前殿议事,也就有了当日苏碧跟袁博朗关于“除去”刘愈的商议。与此同时,顺朝大军已分成两部,一部在齐方率领下撤到了金尧城,一部随刘愈和花集安已经回到了邵武关,而突厥出使长安城的使节队伍在突厥天可汗世子缇木尔的率领下也随顺朝军队出发,抵达了邵武关外。
刘愈没有擅权让突厥人进入中原的疆土。
因为刘愈此行低调,长安城的人也并不知刘愈已经回来,而撤回邵武关的顺朝军队名义上是由花集安所率。花集安的主帅之位经过新皇的诏书任命,虽然刘愈和花集安在军权上完成交接,但在皇帝重新任命刘愈为主帅之前,此事尚无法对外公布。
刘愈刚抵达邵武关,朝廷便下旨过来,一方面同意突厥使节出使长安城,另一方面,也让花集安率此次平定突厥有功的兵将回长安城接受封赏。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朝廷在旨意中所耍弄的一点小花样让刘愈感觉到危机,圣旨还言,因怕突厥人不轨,大军应继续驻留在金尧城和邵武关两地以做应对。
也就是说,只调将回长安城受赏,不调兵。
就算是将帅同回,花集安也不敢回长安城,他明知道回去了就必死。当初花集安发动政变处死闵少顷,令朝野震动。此时花集安得胜归来,朝廷已经动了除去他的心思。这也是为何在大军得胜之后,他愿意第一时间将帅位归还给刘愈的原因之一,因为他自知已经不容于新皇及其他权贵,得胜之日就是清算之时,只有刘愈才能保住他。
刘愈经过思量之后作出决定,由自己来代替花集安,率部分将领回长安城受赏。这也是刘愈回到中军之后,第一次正式露面,会见了以礼部官员为首来传圣旨的一行人。礼部的人见到刘愈,才真正确定武义侯还没死。
刘愈见到朝廷使节,直言道:“本侯大难不死,如今已重掌三军主帅之印,本侯这就随诸位回长安城,三军须留下一将帅镇守,金尧城以云金将军齐将军镇守,邵武关驻守则以花副帅担当。”
刘愈的话令使节面面相觑,凭他们的感觉,刘愈这么久没出现,这一出现就会重新成为三军主帅,其中一定有猫腻!不然不合乎情理。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现在的武义侯受制于人,被花集安“强迫”回长安城。而花集安自降身份为副帅,就不用回长安城去领罪。
不仅是朝廷使节,就连朝中大员诸如袁博朗蓝和等人,包括新皇也会认为,此时三军仍在花集安掌控之下。
但事实上,刘愈在归来途中早就将全军的军政大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些不太容易管辖的边军旧部,通通由齐方和张无诸率领驻守在金尧城。而之后,这部分人会分散调往边关的其他关口,达到分化的目的。而回到邵武关的所部,都是这一年来随着刘愈南征北讨的新军以及长安城两大营的兵马,对他不可谓不忠诚。
朝廷使节愿意这么想,刘愈也就是想让他们这么想。只有如此,他这个武义侯才会显得“无足轻重”,是个被人遥控的“傀儡”,只有这样,苏彦才会感觉到这个师傅舍弃不掉,还靠他来解决花集安这个大患。
刘愈此趟回长安城,其实就是想卸去大任,以后真正当一个闲人,抽身事外。天下安定,再不袖手真会有兔死狗烹的一天。
不给朝廷使节拒绝的机会,第二天,刘愈便象征性抽调了几百名新军侍卫,带着隋乂和李糜等一批好似无关紧要的将领,再带上突厥的使节队伍,一起向长安城进发。
当苏彦得到这消息的时候,放下手上的奏本,道:“师傅……他回来了。”
没有难过,甚至有几分高兴。
第三百九十六章 你班师,我回朝(下)
武义侯刘愈要回长安城了,这是摆在朝廷面前的头等大事。
与突厥开战之初,刘愈并非三军主帅,他是以救火主帅的身份参与到平定突厥的一战。在结束时,他依旧不是三军主帅,而是一个“挂着主帅名头实际上已经失势的叛国贼”。这次刘愈回来,朝中各方势力大多都是冷眼旁观。
坐山观虎斗,花集安跟朝廷斗,刘文严跟花集安斗,斗来斗去斗到最后肯定会有结果。
在刘文严回长安的路上,朝廷这面已经召开了几次大小会议,商量的内容就是如何来接待刘愈这个“过气的主帅”。
一种方案是隆重迎接,接待他如同凯旋的将军。这条很快就被掌权派给否决了。
提出这条方案的显然是那些献媚之徒,现在刘文严失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他也是作为“人质”被花集安给打发回长安城的,花集安赶走了刘文严和他的一群狗腿子诸如奸诈的隋乂和李糜,现在正是花集安控制全局的时候。这时候再隆重迎接刘文严,一来皇帝没面子,二来只会让花集安看笑话。
最重要的是当权派不想让刘愈得到百姓的拥戴,如果真的隆重迎接,不明真相的百姓一定会以为刘文严还是大顺朝的股肱大臣,对他继续拥戴像一个皇帝。那是当权派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第二种方案就靠谱多了,说是低调迎接,至于有多低调,这个一时尚无结论,开那么多次会议的结果就是如何低调到各方满意,把事情做的最漂亮,最合乎朝廷的利益。
刘文严是跟突厥的使节一起来的,这次突厥使节不是以上国或者是对等国的使节来的,而是以藩属国的礼节来“和谈”。顺带要奉顺朝为“天朝上邦”。官员们商议下来基本就达成共识,刘文严和突厥的使节要分开迎接。
先把刘文严低调地接回城,将他软禁,皇帝想怎么处置到时候就容易多了,反正是虎落平阳。然后再敲锣打鼓去“迎接”突厥使节,也让百姓知道,顺朝现在是天朝上邦。突厥人现在是不值一提的小番邦。这才是既保证朝廷脸面,又保证朝廷利益的好措施。
计划落实,朝廷的礼部便忙活起来,先是给皇上上奏本,再是制定了一系列的迎接计划。
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
关中地区经历了去年的大旱,转到启昌元年。雨水也没多到哪去,突然间大冬天的好像老天要一次性把这两年欠关中的雨水一次补偿回来。从九月底开始,关中内外就被大雪所笼罩,大雪封山封路,刘文严回朝的路和突厥使节往长安城来的路都给堵上了。
“早知道路途艰辛,他们怎不走西边?”
袁博朗这几日最是恼火,本来以为那刘文严能回来。他能早些解决一个心腹大患,谁知这路上一耽搁再耽搁,到十月下旬刘文严和突厥使节队伍都没进潼关。
刘文严好像刻意在拖时间。路况不好,他更是有理由拖延。
关中以东都在下雪,而关中西部,到河西走廊的方向却是一片晴天,但此时突厥人已经撤到了漠北,一时间不敢再到漠南来放牧。让他们再走关西已经不符合现实。
袁博朗气愤之下,发出的不过是抱怨之语。
京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迎接突厥使节以及刘愈等军将回长安城这件事上,此时朝廷也有一些其他的事情。
一来是秋粮的入库,这让朝中户部和六台衙门的人很头疼。因为战事的频密,地方“借粮”情况很严重,北方的这一战已经将国力耗费到巨大的亏空,整个秋赋的收入。甚至还不及去年灾荒之年。有灾也有好事,朝廷在收入一项上还是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主要依赖于商贸司的进项。
光是商贸司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就近乎占了朝廷收入的一半以上。这还是商贸司在年中才成立,一年尚未完结的情况下。商贸司的高油水,也让朝廷感觉到商贸司少监和经理衙门是多么的重要,但这几样牢牢的掌控在刘愈旧部属的手上,在刘愈离开长安城后,一直是隋妤和韩升在负责,虽然一个是女子,另一个又年老,但二人不管是在治国还是治商上都极有才干,将大顺朝的经济在如此的战乱之下运行的井井有条。而之前朝廷出于对商贸司的依赖,也不得不放权,直到战事结束,新政即将实施,皇帝才打起了商贸司的主意。
朝廷现如今另一件令人关注的事,便是新政的实施。
新政从七月开始准备,到十月下旬才准备了不过三个多月时间,却已经跳过了论证和实验的步骤,直接要切实落实,而且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虽然很多人觉得新皇有些操之过急,但明眼人也明白,这是新皇想大有可为的一种表现。新皇如果想摆脱对一些旧有势力的管束,成为千古名君,就必须拿出一些手段,新政就是他的手段。
但是他毕竟还是太年轻气盛,新皇在这一步上,很多人认为是走错了。
因为那个令新皇挥之不去的阴影刘文严又回来了。他一回来,新皇推行新政必然是困难重重,很少有人知道,现在苏碧和袁博朗正在商议秘密除去刘愈。
十月二十七,大雪停后的第三天。刘文严一行和突厥使节一行终于过了潼关,然后刘文严好像是感觉到什么危险事情的来临,留在潼关里几天都没再往关中走。皇帝无奈,只好下圣旨去催促。
朝中的人也议论纷纷,分别在猜刘愈到底是为何这般不急不慢。很多人猜想是刘愈不甘心自己的帅位被花集安窃夺,不甘心这样回到长安城,那也就是说,现在刘愈的主要敌人是远在邵武关的花集安。此时新皇沉默着,谁也不知道新皇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结果冬月初一,长安城收到消息说刘文严重新出发,准备回长安城。袁博朗也摩拳擦掌准备跟苏碧联合展开对刘文严的殊死较量,皇帝那面下了一个惊天的旨意,令各方的人都大跌眼镜。
袁博朗被罢相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兜完圈子卖关子
罢相,历朝历代都不鲜见,就以顺朝为例,平定天下六十年间,三代皇帝已经前后历经了三十多名右相。
袁博朗当右相不是最短的,当然也不会是最长的。
可这毕竟是朝廷的大事,袁博朗身为先皇钦定的顾命大臣,在皇位更迭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也算是兢兢业业,能力不高但也尽了他本份,一直在为皇权的稳固在奔波劳心。他的突然被罢相让所有人都摸不着现如今朝局的形势,皇帝这是要做什么?
在本朝,两相的权力已经被极端弱化,外不能掌军,内要受制于六台衙门和六部、尚书院,名义上挂着文官之首的头衔,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朝廷智囊一样的人物。就算是袁博朗被罢相,他也兴不起波澜,谁都知道他没有资本。而顺朝外派一方的藩王和武将,想要罢黜他们的官职,朝廷就要谨慎许多。
袁博朗本人知道自己被罢相也是当天的事,提前他一点风声都没收到。只是这两日将秋粮入库的事情统筹完,皇帝好像有意晾着他,连六台衙门的议事都停了两天,说是要筹备新政的实施。谁知道新政还没影子,皇帝先拿他开了刀,把他踢回家抱孙子去了。
这让原本准备跟袁博朗联合来对付刘愈的四公主苏碧乱了方寸。
刘文严已经从潼关开始出发,如果单靠她苏碧一方势力,就算是失了势的刘文严她也斗不过。新皇从心里没打算跟他的恩师为难,肯定不会站在她这边,如果这时再失去袁博朗这个盟友的帮助,她只能目睹刘文严回到长安城再次形成自己的势力。
苏碧惊讶的想到,莫非皇帝是想让袁博朗给即将回长安城的刘文严让位?
冬月初一本非朝议之日,在得到罢相的消息之后,还是有不少的大臣前去雅前殿向皇帝“问安”,实际也是想知道皇帝罢相的用意。除了罢相还要升降哪些官员,以及谁来当下一任的右相的问题。虽然雪停了,但天气还是极冷,官员们等在外面不被获准进入,等了一个多时辰,皇帝才派小太监出来传旨,让大臣们回去休息。顺带召见左相蓝和与户部尚书李延年。
所有官员都打量着蓝和与李延年这两个当朝的“实权派”,其实众人早就想到,论处理国政的能力,蓝和远在袁博朗之上,更重要的是蓝和这个人知道变通,跟下面的一些官员都保持着一种很微妙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他不拒绝请托和送礼贿赂,为人圆滑。但袁博朗就是个死脑筋,就连袁博朗的那些嫡系也从他身上捞不到便宜,顽固的老学究一个。如果真是蓝和再登一步到右相的位置,官员们还是喜闻乐见的,以后朝廷就可以“和和睦睦”,家家“皆大欢喜”。
至于李延年。官员们跟他基本没什么交情,只是觉得这人太做作,为人太假。但也不得不说,他毕竟是官宦出身,当年左相李佑纯的长子,在能力上也要比礼部尚书出身的袁博朗高上一头。众人想,这时候召见这俩,会不会是准备让蓝和升为右相。让李延年升为左相?
官员们被皇帝下了“逐客令”,也就不能继续再赖在皇宫里等消息,不过他们还是想尽办法,有很多也没离去,直接守在宫门口等候消息。如果他们的猜想被证实,先人一步站好队是很关键的,找不着队伍的结果就是没队可站。
一直等到下午日落西山。宫里那边还是没消息。蓝和与李延年一直在宫里,没出宫门。
此时正在被官员们猜测在做什么的蓝和与李延年,正在接受新皇的长篇训话,训话的内容很复杂。从新皇登基,到平定天下的三大战役,关中平乱、平定淮地再到平定突厥,又说到新政的问题上来,说着说着皇帝好像上了瘾,还说了很多为人所不知的“秘辛”。
说了半天,蓝和跟李延年对望了一眼,心中犯嘀咕,皇帝说这些不就是为了说明“当个皇帝任劳任怨很累”?皇帝这是在倒苦水。
两人恭敬听着也不敢插话,听了半晌皇帝停了,他们以为就结束了。谁知皇帝喝了口水,缓了缓神,又开始他的叙家常。这可苦了立在那大气都不敢喘的蓝和与李延年。大白天的来皇宫,就是为了听这些无关痛痒的话?
其实他们更想知道下一任的右相是谁来担当,又或者是皇帝留他们在这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唠家常显然是皇帝随兴所致,这并非正事。皇帝唠起来嘴就像个停不下的话匣子,长篇大论说了一个半时辰,皇上才终于叹口气总结了一下:“朕这个皇帝不好当啊!”
蓝和与李延年心说这应该结束了吧?
“陛下所言极是,陛下劳苦功高,日后必为千载留名的圣君。”李延年紧忙恭维道。
蓝和虽然说不出这么肉麻的话,但还是在旁边附合了两声,这时皇帝叹口气道:“圣君朕不敢当,以后下了阎王殿,见了列祖列宗他们别打朕就行了。”
皇帝好像很感慨的样子,说了这么半天他的“劳苦功高”的事迹,现在又表现的好像对祖宗的“忏悔”,总之是还没说到正题上来。蓝和终于忍不住,试探问道:“皇上,有件事臣不知当不当问。”
苏彦稍微惊讶了一下,诚恳道:“蓝相说哪里话,朕刚才不是说了吗?咱大顺朝的君臣之间,应该像朋友一样,有话直说无妨。”
蓝和差点被这一句呛着。皇帝说君臣是朋友,那最多是说句好听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大顺朝开国以来的皇帝虽然个个标榜仁义,但杀起功臣来真是毫不心慈手软。就以先皇一朝来说,光是一品以上的大臣被无辜牵累至死的就不下十个,一灭还是一族。就他旁边站着的这位,就是“无辜牵累者”之一。
“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能一日无相。皇上准备以何人……来接替右相之位?”
蓝和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心中可没那么乐观认为皇帝会提拔他为右相,毕竟袁博朗身无过失在先,而他也无功劳获得这样大的提拔,蓝和最怕的是皇帝为了拉拢军中失势的刘文严,将刘文严提拔为右相。他这么说“不能一日无相”就是在提醒新皇,右相不能等到刘文严回到长安城再立。
皇帝听了这话不出意料,有些不太高兴。
“蓝相说的好像不对吧,就算是国不可一日无相,这不还有蓝相你在?你不想当左相了?”
蓝和赶紧表明自己不是这个意思。
“那蓝相是哪个意思?”
蓝和彻底无语了,看起来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好糊弄的皇帝,一语不慎都可能遭来罢官的危险。平日里袁博朗对皇帝指指点点的,这恐怕才是袁博朗被罢相的主因。谁希望身边有个老学究成天在那唠唠叨叨?
蓝和感觉是自己一时糊涂,竟然提前没恍悟这层原因,现在犯禁了。
“皇上,臣的意思是,您所主张的事情臣必当遵从,只是……让臣等早些知道,也好定定神,早做准备。”蓝和自圆道。
皇帝的脸色明显好了许多,叹口气道:“其实朕让袁相先回家休息,也是为他的身体考虑,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还这么劳累的话朕真怕他撑不住……”
“皇上体恤下臣,是下臣之福。”李延年恭维了一句。蓝和愣了愣,这李延年还真知道见缝插针拍马屁,皇上真是因为袁博朗的身体原因才决定罢相?心中不以为然,不过他还识趣,紧忙随了一声。
皇帝叹口气,道:“袁相虽然不在相位,但朕已经嘱咐过吏部那边,他的俸禄还是照领,以后朝中有什么大事,也会请他过来商议。事情这么定下来,朕觉得挺好,你们觉得是吗?”
蓝和与李延年能说什么?只好点点头表示同意。
“关于右相的人选……”
蓝和与李延年心说终于说到正题上来了,他们迫不及待想知道皇帝心目中的新右相是哪位。其实蓝和跟李延年都是有私心的,他们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两相之一,李延年奢求的不是右相,而是左相,父亲为左相,儿子再成为左相,这对李家的重新崛起将会很有帮助。
皇帝顿了顿,继续说道,“朕考虑了很多,就决定,让商贸司经理衙门少卿,韩升韩老先生,来当这个右相。”
蓝和和李延年听到“韩升”,都以为自己是听觉出错,听岔了。
让他们在朝中数一百个人来担当新右相他们也不会数到韩升的头上,这韩升一来没有在朝为官的经验,二来更无人脉关系,要说韩升最大的人脉,那就是他是武义侯刘文严的姻亲,据说是他的两个孙女嫁给了刘文严当小妾。这样一个人,不显山不露水,在朝中低调为官,突然就能一跃成为朝堂之首,号令文武百官?
还有一条很关键,这个韩升,岁数也不小了,显然不符合新皇所说体恤老臣的本意。
“两位爱卿,你们有意见?”皇帝瞅着不做声的蓝和跟李延年。
“没有,没有。皇上所选人选,再恰当不过。”蓝和说了一句,登时真想抽自己一巴掌,这才一会的工夫就被李延年的谄媚给带过去了。
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世人,两师徒
韩升上任右相,这消息并没有压多久。第二天冬月初二,圣旨就已经颁下来。事情仓促的让人觉得皇帝在公然拿老臣开刀。
袁博朗在这件事上显得很克制,一直闭门不出,但他的门生以及嫡系为他很不值,想通过一些方式来向皇帝申诉,但得到的结果却是拒之门外。皇帝称病不见任何人,连四公主苏碧进宫面圣也吃了闭门羹。
皇帝换相的态度很决绝,而且是皇帝一人的决定,连新近崛起的少壮派都表示提前没收到这方面的风声。
在这件事上觉得最窝囊的是苏碧,本来她找袁博朗联手对付刘愈是很让她觉得没面子的事,苏碧很爱面子,要强,让她低声下气去求曾经的敌人来跟她联手,这不符合她的风格,但她还是做了,就是为了让苏家的基业更加稳固。现在天下安定,如果能将军中那些武将更换下来,那大顺朝接下来百余年间将会国泰民安一片升平,怕就怕现在是军国至上,那些军人平定了天下,再把皇权给篡了。
苏碧也能感受到,皇帝是想摆明一个姿态,就是对刘文严这个师傅还是相当倚重的,将刘文严一派中仅有的一个治国之臣韩升给提拔为相,这是多大的恩赐。苏碧也意识到,她想对付刘文严,说到底就是跟新皇为敌。
苏碧无计可施。
冬月初三,刘文严一行已经抵达长安城外。在同一天,韩升正式走马上任成为新皇登基后第二任右相,在六台衙门主持了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次议事。苏碧也参加了这次议事,因而她没有去迎接刘文严和突厥使节进长安城。
这一天长安城很热闹,百姓不顾寒冷都涌上街头,一边去迎接凯旋的将士,一边去看一下突厥使节的模样,感受一下天朝上国百姓的荣耀。这次刘愈进城是在女军的护送下完成的,女军是由主帅徐轩筑向新皇请旨。再由新皇批准下完成的。因而徐轩筑也获得了跟刘愈同行接受百姓欢呼的殊荣。
虽然表面上风光,但刘愈明显能感觉到长安城里气氛不对。
城还是那座城,阔别半年繁华如旧,他这趟回来也是很感慨的,死里逃生回到家乡,再由自己的夫人亲自来迎接他。小别胜新婚,刘愈还是感觉到踏实和喜悦。
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出征将士。他是作为三军主帅回到长安城的,百姓出门,真是做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但朝廷方面,别说新皇,连礼部和兵部的官员一个都没露面。这态度就很值得让他玩味。
骑在马上,一边向百姓挥手致意,一边想着这事情的刘愈,突然间忍不住笑了出来。
朝廷因为花集安和刘文严的“功高盖主”已经陷入死局,没人愿意看到他回来,都巴不得他和花集安跟突厥人同归于尽,这样皇帝和朝中官员才能高枕无忧。但他还是这么不识相的回来了。
“夫君回来的话。应该先去进宫面圣。”徐轩筑感受到丈夫所受到百姓的尊敬,同时也有些自豪,转过头对刘愈提醒。
“皇上不是病了,不见人吗?”
徐轩筑听到刘愈的话一愣,道:“夫君如何知晓?”
刘愈淡淡一笑,现在长安城任何风声都逃不过他的耳目,准确来说是情报系统的耳目。如果刘愈现下是个傀儡主帅,那长安城到处都是不透风的墙。但现在他已经归帅位,长安城的任何风吹草动想瞒过他也是很难。之前刘愈就私下里写了一封信给苏彦,表示朝廷有人要对他不利,所以暂时不回长安城。并暗示一切是袁博朗所为。
刘愈还在潼关,苏彦便感受到压力,苏彦此时也有了帝王的风范,他知道什么是该取还是该舍。不动声色地罢相换相,让人觉得这不过是一次正常人事任免。但在师徒二人心中,谁由敢说对对方没有芥蒂?
袁博朗到被罢相也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最后只是认为这是新皇对刘愈示好拉拢的一种态度。他不知道其实是苏碧的野心害了他丢官。苏碧虽然在此事上显得毫无损失,但刘愈已经知道了她的用心,更加深了刘愈对长安城的失望。
权力场上无好人。
刘愈在长安城,真是做到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他自问不管是对待苏彦还是苏碧,又或者是对他有成见的袁博朗一系,只要这些人是对皇家好,他都能保持克制和忍让。但这次苏碧和袁博朗的联手让他感觉到这个朝廷已经到了不能容他的地步,经历过草原之战的刘愈,心中更加敏感,他不想再被自己人出卖。
或者说他这次回到长安城,就是清算来了。
一行进了内城,穿过东岳门往皇宫方向挺近,百姓沿途相送好不热闹。在这一行中,最高兴的隋乂,他也算没心肝那种人,第一次出征便凯旋回来得到百姓迎接英雄般的礼遇,让他感觉到无上荣耀,整个人都飘飘然。而李糜却能感觉到长安城危机四伏,一路上都不动声色,他知道这趟回长安城并不是来领赏,而是来领罚,就看刘愈能否处理好他跟皇帝的关系。
到皇宫南门,终于见到了迎接之人的身影。苏彦带着皇后孙小鱼,以及新任的右相韩升,左相蓝和及六台衙门大臣,再加上苏碧和柴锦夫妇。这一行迎接的不像是刻意出来迎接,到好像是六台衙门议事结束,皇帝送他们出门正巧遇上的。
但刘愈知道苏彦是不得不出来迎。
这既是皇帝的责任,也是朝廷的态度。如果迎凯旋将士全程都没有朝廷的人出来,那百姓间一定会产生非议之声。
几个月不见,刘愈眼前的苏彦感觉已经成熟了很多,而孙小鱼一身臃肿的冬装,刘愈能感受到她身上怀了身孕。苏彦是个即将要当父亲的人,这意味着,他将挑起一国之主兼当一家之主的重任。这对男人来手,绝对是最大的成长。
苏彦见到刘愈,脸上露出笑容,短暂的欣喜之后,这笑容看起来由有些苦涩。一行靠近宫门口,苏彦与苏小鱼等人想上前,看起来苏彦想过来为刘愈牵马,但刘愈却早前一步跳下马,恭敬上前行礼。
这也是刘愈第一次当着长安城百姓的面,向新皇行跪礼。
面对刘愈单膝跪地行礼的苏彦,却一时愣住,虽然他已经在心理上认可了自己是皇帝,但唯独他在这个师傅面前,还是露出了当年市井混混遇事一般的胆怯。
第三百九十九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上)
皇帝亲率大臣出来迎接武义侯归朝,没有多大波澜,因为顺朝大军尚未撤回,朝廷对刘愈的迎接也是出于礼节性,简单的礼节过后,苏彦本想留刘愈在宫里赐宴,刘愈却借口旅途疲惫拒绝了苏彦的好意。
能当面拒绝皇帝的,整个长安城也找不出第二个。但偏偏苏彦一点脾气都没有,又寒暄几句,找人护送刘愈回家。
突厥使节在缇木尔的带领下已经先行一步到了国驿馆,关于突厥这次的和谈,并未引起朝廷的足够重视。朝廷里各方各派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刘愈归朝这件事上,甚至刘愈回家路上都有不少人盯梢,现在袁博朗被罢相,刘文严突然杀回长安城,军人干涉政治的情况相当凸显,但凡大顺朝的“忠臣”都不希望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
刘愈回了府就一直呆在府上没出来,人们正在揣测他在家里盘算什么“谋权窜国”的不法野心之时,刘愈却在跟娇妻缠绵着。这趟出去一去半年,中间一段时间生死未卜,虽然娇妻们坚信他会逢凶化吉,但毕竟这么长时间牵肠挂肚让她们也好不愁心。尤其是刚与刘愈成婚就送他去了战场的琪儿。
各方势力从刘愈进府就在秘密盯着前锋将军府的一举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