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门-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感觉蓝和有些小题大做了。

蓝和凑过头,低声道:“突厥那边递国书来了!”

袁博朗大惊失色,那花集安不是说不平突厥誓不回头?这怎么才一转眼工夫,就让突厥那边递来国书了?难道是突厥绕开了花集安所率的顺朝军队,准备向顺朝朝廷“求援”?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可就真是“天大的事”。被花集安知道那还了得?

“我也是找吴公公打探的,说是国书昨日才到。具体的还不清楚,不过照情况看,皇上也像是受制于人。据吴公公讲,皇上昨晚见了国书一宿都没睡,一个人在雅前殿里。吴公公还说见到皇上独自在抹眼泪。”

吴公公说的本来就不清楚,蓝和也是牵强附会,袁博朗这一听更完全摸不着头脑。

突厥送国书来而已,何以皇上会独自躲起来哭?

袁博朗随着蓝和一起进了雅前殿,此时的雅前殿内火炉烧的旺,里面暖烘烘的,人头攒动,六部的大臣正三品以上的都在。袁博朗还从人堆中找到两个许久不见的“大人物”,皇家的国宝级夫妇四公主苏碧和柴锦。

连许久都被架空的四公主夫妇都来了,那说明一定不是简单的一份国书那么简单。

第三百九十二章 风雪长安城(下)

苏彦因为一夜没睡双目通红,眉头无锁却显得神色忧心忡忡,手上拿着一份国书端看着。一言不语。大臣立在当前,一句话都不说,整个雅前殿都安安静静,呼吸声可闻。

袁博朗到来,六部官员很自觉让开一条路,让袁博朗走上前。袁博朗站定,苏彦好像感觉到他的到来,抬头看了他一眼,合上手上的国书,长长叹了口气。

“皇上,不知召臣等前来,所为何事?”袁博朗问道。

所有大臣都看着苏彦,能让皇帝这么忧心,事情肯定不小。如果是突厥国书,那突厥是战是和在这时也完全由不得朝廷来定。

苏彦指了指炕前面立着的御林军总统领瞿竹,道:“由瞿统领说吧。”

所有人再看着瞿竹。

照理说御林军总统领负责皇宫安全,这时不应该出现在朝政集会的雅前殿,瞿竹既然出现,大臣也意识到,这次不单是朝政,而且可能涉及到军务。

瞿竹很有军人的风范一身笔直,道:“突厥可汗派人递来国书,希望与大顺朝结百年之好。以大顺朝为上邦,并愿意年年进贡。”

言简意赅,瞿竹话说完,雅前殿依旧鸦雀无声。

北边的战事持续了大半年,到现在入了冬依旧没结束的光景,难道是花集安已经撤兵,突厥缓过气来准备向顺朝朝廷求和了?

袁博朗问道:“不知突厥是委曲求全,还是主动求和?”

这问题好像是问皇帝,也好像是问瞿竹。苏彦低着头不说话,而瞿竹作为臣子,没得皇帝的授意,这问题他也不好回答。

就这么沉默了好一段时间,苏彦才微微道:“瞿统领,把详细的情况说说。”

“是,皇上。”

瞿竹抱拳领命。对诸位官员说道,“大顺朝军队于上月中旬穿过草原北边的大沙漠,向北抵达漠北,在北荒之地寻找到突厥王庭。并在一片叫上林川的河丘地带发生激战,我朝大军大获全胜。”

说到这里,雅前殿终于有了声音,大臣互相议论纷纷。既然顺朝大军已经找到突厥王庭,还打了一场大胜仗,那也就是说北方的战事已经结束?突厥递国书又是如何一回事?

难道突厥现在已经是“流亡政府”了?

“我朝大军继续北上,准备一举平定突厥王庭,却遭遇到一定的困难,暂且休兵……”

说到这。官员们想,可能是花集安的大军先胜之后吃败仗了。那可是鸟不拉屎的漠北,突厥人的绝对主场。突厥人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就在大军齐整,准备再行北上。”瞿竹话锋一转,“突厥王庭内部发生政变,贼首莫甲可汗身死,可汗世子般亦继位……是为般亦可汗。”

突厥遭逢变故。这也可以理解。本来莫甲可汗就是篡兄长的位得到的可汗之位,根基未稳,就遇到顺朝大军大举北上,突厥连吃败仗连漠南的打偏草原都要让出,退守到漠北还要被顺朝大军追到家门口。内部人不服,将他赶下台换个新可汗继位那也是理所应当。

不过儿子篡老子的位是有些有悖伦常,在雅前殿里的大臣不少都是重礼数的老学究,自然要腹诽一番突厥人不开化的野人习性。

袁博朗急问道:“是般亦可汗递来的国书?”

瞿竹再叹道:“般亦继可汗位第二日。达尔多部族连同其他部族一同反叛,将般亦在王庭大帐内杀死,达尔多部族可汗继可汗位,是为达提可汗。”

官员们听到这不由面面相觑,突厥内部也太混乱了,这才一天工夫,先是儿子把老子给篡了。之后又是部下反叛篡位成功。如果真是如此,那顺朝大军还不赶紧趁着突厥内部混乱,大军压境来个一举平定?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那我顺朝大军如何?”袁博朗问。

瞿竹答道:“我朝大军,按兵未动!”

一语哗然。

官员们纷纷开始议论。声音也大了起来。有的直接在那叫嚣“小人误国”,话语带着抨击,却不知他口中的“小人”到底指的是谁。

袁博朗黑着脸问道:“是我顺朝军队未收到消息,还是收到消息故意按兵不动?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瞿竹道:“因为漠北草原气候寒冷,我朝大军已在漠北第一场雪之前撤回漠南,而突厥的达提可汗派出使节,先是与我朝军队言和,又派人送国书来长安城。达提可汗言明,若是顺朝不计前嫌,则派出正式使节出使长安。”

袁博朗心中恼怒异常,本来他是很不支持刘文严和花集安赶尽杀绝的战略部署的,但既然顺朝选择了赶尽杀绝,而且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整个顺朝都掏空,到最后却竹篮打水在,让人分外恼火。花集安都已经带着大军到了漠北,何不直接灭了突厥从此无后患?

袁博朗气愤归气愤,但总觉得有些不太对。

如果是突厥送来国书乞降,那也是顺朝人得胜了,以后突厥也要臣服于顺朝。就算是突厥出尔反尔,突厥要休养生息东山再起那也要两代人以后,顺朝大军随时还会再行北上,熟门熟路也就好办事了。

为何皇帝见到这份国书会这么大反应?

“皇上,我朝军队平定突厥,乃是一件好事。”袁博朗安慰正有些抑郁的苏彦道,“就算是皇上不想与突厥和谈,那也可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再派大军彻底平定突厥。相信到时候突厥也起不了什么波澜。”

苏彦抬头看着袁博朗,眼神带着迷茫,突然又无奈苦笑,然后将手上的国书递了过去:“你看看这个就明白了。”

袁博朗有些不太理解,国书而已,内有玄机?

接过帛布为纸朱砂写就的国书,袁博朗看了下,是用汉字写的,字体很规整,说明突厥人内部也有精通汉语书法之人。内容基本跟瞿竹说的一样,袁博朗没看出门道,只是字体,他觉得像是在哪里见过。

“你看看认不认得这字。”袁博朗带着疑问将国书交给一旁的蓝和。

蓝和接过一看,大惊失色,登时脱手将国书掉落在地。

“这……这分明是刘文严……武义侯的字。武义侯他……叛国了?”

蓝和震惊地说完,发现整个雅前殿的人都在目视着他,同样是一脸的不可思议。

第三百九十三章 后刘愈时代的变革

武义侯叛国,对于众官吏来说是一个无比震惊的消息。

之前武义侯失踪,顺朝北征军的军权经过变动,武义侯的部属拥立了花集安成为三军主帅,在开始这些老奸巨猾的朝臣们认为,这是大患已除,武义侯那群拥趸拥立了个傀儡出来,当不了大事。但后来花集安的所作所为向人证明了一个三军主帅的权威能有多大,简直可以威慑到皇权的稳固。这几个月来花集安的所为已经让人够头疼的了,现在武义侯又突然冒出来,武义侯并未去跟花集安争抢军权斗个你死我活,而是直接投靠了突厥?

武义侯那是谁?一个疯子!一人抵得过十万大军。没有这疯子何来现如今皇帝皇位的稳固?没有这疯子怎会让顺朝军队所向披靡?

本来坐在那安安静静的四公主苏碧坐不住了,劝慰道:“皇上,此事事关重大,若只是单凭这样一封没有署名仅仅是字体相近的国书,就断定武义侯叛国,恐怕为时尚早。”

如果换做以前,武义侯出了事,文官们落井下石的多,此时却没有那样的心情,纷纷附合道:“信竹君殿下说的有理。”

有的说:“单凭字体判定太过武断。”

倒不是他们想帮刘愈,是因为在他们心里,也不希望那疯子投靠突厥是事实。

虽然刘愈专权,是文官们咬牙切齿危害到皇权稳固的元凶,但怎么说他也算为大顺朝保卫疆土另外又开疆拓土的功臣,没了他大顺朝上下已经够混乱的。他手下那一群疯子,加上个突然冒起来的花集安。如果疯子的头领再投敌,那就可是心腹大患。没人愿意见到刘愈投敌这样一件事情的出现。

官员纷纷为刘愈说项,袁博朗不太乐意了,黑着张老脸道:“你们说那姓刘的没叛国,那他人在哪?”

苏碧冷笑着呛了袁博朗一句:“袁相说的有意思,武义侯叛国你有证据吗?”

“这就是证据!”

袁博朗将地上的国书捡起来。展现给众人看,“这姓刘的字特立独行,号称是铁画银钩,字体干瘦像是没吃饱饭,天下间谁会用这种另类的字体写字?除了他,你们还见过别人这么写?”

官员们一看,也都纷纷不语。的确这字体太好认了。他们再想想,突厥一日之内发生两次政变,如果没有一个操控大局胆大心细的人做支撑,他们能这么轻松叛变成功?那个得势的达尔多部族,很可能也是武义侯幕后操纵的。

若然事情属实,现在的刘文严就好像突厥的太上皇。控制了突厥的大局。正准备反攻?

再联想一下,事情又属实的话,花集安那就不是战略性撤军,而是溃败。也许过几天突厥大军就用重新压境,长驱直入攻入关中。

官吏们从来都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事情也都不会盲目乐观,会往坏的方面看。只要从武义侯叛国这件事联想开。事情的结果令他们感觉到大事不妙。

对于字体,四公主苏碧也没话可说,叹口气,一旁的柴锦傻愣愣问道:“刘兄,他为何要叛国?”

本来雅前殿的气氛已经很压抑,柴锦这声音更让人觉得郁闷,商量大事的时候一个傻子插嘴并不是令人很痛快的事。但再仔细想一下,官吏却又觉得柴锦这问题问的很好。

刘文严为何要叛国?

袁博朗叹口气道:“姓刘的在战场上被人围困。后来姓花的声称是闵少顷所为,姓刘的当然会以为这是皇上授意闵少顷要加害于他。他流落草原,帅位又被姓花的占了,他归来无路就会铤而走险!此人狼子野心,投靠突厥对抗我大顺朝又有何奇怪?他这分明是要报复!”

袁博朗说完,突然传来一声啜泣声,袁博朗正诧异谁这么窝囊没用。突然发觉声音是从新皇那传来的。所有人目光都看过去,新皇苏彦竟然右手捂着脸,呜呜咽咽地痛哭起来,这一哭一发不可收拾。

袁博朗没想到自己说这番话有这么大的震慑力。竟然把皇帝都给惹哭了,赶紧劝慰道:“皇上,龙体为重。那姓刘的叛国投敌并非您本意,您也不值得为这样一个无耻的狼子野心之人惋惜。”

其他大臣纷纷下跪劝说,有的也随着皇帝哭泣起来。

苏彦哭了一会,面含泪抬头莫名其妙看了正跪在地上随他一起哭的大臣,道:“朕并非为师傅惋惜,朕是想,师傅以前帮朕,是觉得朕有可为。现在他不肯帮朕了,一定是觉得朕已经无可救药。朕就是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错了,让师傅这般恼恨,宁愿去帮那群蛮夷?”

苏彦说完,下面正在哭的大臣一时僵在当场,纷纷自觉哭的有些浪费感情。

人家师徒情深,皇帝正在检讨过失呢,哭一哭那也是表现对师傅的敬重,他们在下面哭的什么劲?

他们纷纷感觉不值之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虽说武义侯是新皇的恩师,但那也是未正式册封过的,自古以来太傅说白了就是皇家的臣子,皇家对其好脸色也是碍于尊师重道的面子。为何新皇待那武义侯却有这么深的感情?

这也源于朝中大臣对新皇流落民间那段时期生活的不了解,他不知道当时苏彦跟刘愈之间到底有什么交情。但苏碧和袁博朗,毕竟是知根知底的。

当初新皇流落街头,吃了上顿没下顿,若非刘文严接济新皇早就饿死街头。之后刘文严又助他一步步崛起,帮他扫平登基路上的所有障碍。就算是抛去师徒的情感,在新皇心中,那刘文严也是神一样的存在,随时会颠覆了他的皇位再让他去街上乞讨。

苏碧道:“皇上,此事尚未查明,您还无须自责。”

袁博朗还是坚持己见,道:“公主殿下,您不会认为这是无中生有吧?早前就收到风声,说是姓刘的还没死,现在就出现这样一份国书,他这可是代表的突厥来下国书,那还不代表他投敌叛国?依老臣看,马上派兵将那逆贼的府邸查抄!”

苏碧不屑撇撇嘴,晒道:“袁相还真是不怕长安城鸡犬不宁!”

连苏彦也在一旁道:“这不可,袁相说的不可。就算是师傅觉得朕不上进,朕也不能作出背师的忤逆之事。”

袁博朗其实也就是一时气愤说说,他还真没那胆子。

谁都知道这次出征没女儿军的事,女军征募新兵之后又长期训练,到现在两万多女军还驻扎在长安城周围,在长安城大军抽调过半的情况下,是京畿戍卫的最重要一支部队,要是真去查抄前锋将军府,就真如苏碧所言“不怕长安城鸡犬不宁”。

“那就先去查!”袁博朗怒气冲冲道,“查明了,真是那姓刘的叛国投敌,案子成为铁案,就不信他还能翻了天不成?”

苏彦无可奈何,只好点点头,摆摆手让大臣退下。关于突厥的国书问题也就压根没商议,看起来皇帝对跟突厥和谈并无太大的兴趣。

之后苏彦又留下苏碧和柴锦夫妇,加上左右两相,以及吏部工部两部尚书,商议了一些事情。主要是针对新政中对将帅统兵调用之事,及商贸司少监更换问题。

之前苏彦还痛哭不止,显的很窝囊。但之后的表现又不得不让苏碧和袁博朗等老臣叹服,新皇已经不是一个任人耍弄的傀儡,他已经能意识到若真是刘文严叛国,那朝廷必须拿出合理的措施来应对“后刘愈时代”的政治和军事大局的控制,首先就是女军主帅问题。将帅非战不统兵,一直是顺朝军政的一个弊端,也是顺朝内部一个不安定因素。

再就是商贸司,毕竟商贸司是刘文严亲手所建,现在商贸司在六部中的地位愈发突显,全国的商贩要经商必须要在商贸司注册,这就让商贸司少监的权力出奇的大。而本身少貌似少监是大商贾出身的隋妤,令商人放心,若是换掉她,如何才能让全国商业不会发生大的动荡,这也是令新皇头疼之事。

商议完,新皇又说起了最近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实行新政。

等一切都说完,已经过了两个多时辰,袁博朗感觉身心疲惫从雅前殿出来。

在左右两相当中是,虽然以右相为尊,但右相袁博朗毕竟是礼部出身,重礼节而轻社稷,在处理政事方面他不及以前右相徐翰的股肱之臣蓝和。蓝和一介左相,却隐隐有统六部匡扶社稷的架势,不过在表面上他还是对袁博朗很恭敬。

袁博朗不耐烦出来,天色渐黯。四公主苏碧急赶几步追过来。

“袁相请留步。”苏碧难得对袁博朗很客气。

“公主殿下,您这是……”

袁博朗也是朝中大臣中少有不称呼苏碧为“信竹君”的,袁博朗记恨当初苏碧联合刘文严来打压他。

“袁相,有些话皇上没说,但你我应该心知肚明。”

袁博朗微微皱眉,似乎听不明白苏碧所所言。

“公主此话何意?”

“若国书真为刘文严代笔,那他既然选择与顺朝和谈拜顺朝为上邦,就证明他有归朝之心。而并非像皇上所言他是投敌。”

袁博朗冷声道:“公主是让老臣不计较此事?”

“非也!此子如袁相所言,狼子野心。现下他流落草原,军权又被花集安所窃夺,若他此时归朝,不趁机除他,那日后再无机会。本宫来找袁相商议的就是此事!”

第三百九十四章 奇妙的同盟关系

袁博朗很诧异,苏碧要“除”刘文严?

这俩人一直是同流合污的,如今竟突然反目,还找他这个原本的敌对之人来商议此事!

“公主的话,老臣有些不解。”袁博朗神态冷淡说道。

苏碧道:“聪明人不说糊涂话,刘文严擅权,恐怕早就是您老的心腹大患。此次他背信弃义投靠突厥,虽可能是权宜之计,但毕竟为我大顺朝所不容,此时若不除他,待他日后重掌军权,再除就已非易事。难道袁相希望看到我大顺朝断送在这样一个狼子野心之人之手?”

袁博朗被苏碧慷慨陈词的话说的一愣,苏碧很少有会跟人侃侃而谈,而这次谈话的对象竟然是以前她的敌人。

毕竟两个人并非统一战线,在刘文严率兵出征之后,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皇帝,都在尽量疏远这个曾经辅佐皇帝登位的皇室公主。本来袁博朗大可一笑不理,但在细想了苏碧的话之后,他又不得不重视。

刘文严的确是太可怕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本来以为他就算是不死也再兴不起波澜,没想到他马上就为突厥人写就了国书,让人记起了他的存在。现在刘文严的凭靠不再是他所掌控的三军,而是即将灭国的突厥,如果刘文严就此归朝,的确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时机将他除去。

“此话,公主可是有跟皇上商议过?”袁博朗问道。

苏碧冷笑道:“袁相觉得,这话皇上能听得进去?”

袁博朗微微苦笑,这皇帝是被猪油蒙了脑子,虽然他对刘文严的管束有些抵触,但从未动过除去刘文严的念头。

现在若刘文严归朝,皇帝肯定是百般欢喜。日后刘文严即便失去了军方的支持依旧可以呼风唤雨,皇帝或许还需要他来帮忙制衡花集安,或者让刘文严设计将军权夺回来。那军权就可能在花集安和刘文严这两个权臣手上再轮换一次。军方将会持续动乱,必然给未灭国的突厥和国中的反叛势力可乘之机。

“此时谈此事为时尚早。”袁博朗道。“还是应从长计议。”

苏碧能听出袁博朗有推诿的意思,并未勉强,从怀中拿出一份名单,交给袁博朗道:“袁相看看,这里有些人,若是袁相觉得合用,尽管调用便是。”

袁博朗很恼火。感情苏碧说了半天是为了托他提拔人手,但当他接过那份名单,看过上面所列人物的名字,他便收起了轻慢之心。苏碧为他所列的,正是苏碧手下的实权人物,在朝中都有自己的势力。其中就包括刑部尚书王简。

“公主,这……恐怕不合适吧?”

“有何不合适的,这些人手,现在也不得重用,若是袁相能栽培他们,也是他们的幸事。袁相说呢?”

苏碧说完笑着离开,袁博朗却拿着名单稍微诧异了一会。

这女人不简单。为了巩固皇家的政权,不惜将手上的人全部调出来,以显示出她对这次结盟的诚意。袁博朗拿着名单,也感觉出苏碧要除去刘愈的决心。这个一个权臣,的确也到了必须要除去的地步,现在朝中有这样实力的,舍去他袁博朗也真无他人了。

“刘文严,刘文严……你真的敢回长安城来送死?”

袁博朗长叹道。“你无权无势,回到长安城处处是敌,就算你有心有胆回来,也该知道这是一步死棋,要除你的何止老夫一人?”

…………

袁博朗的慨叹只是凭空而语,当然传不到刘文严的耳朵里去。

而袁博朗所说的问题,在此时的刘愈心中。也根本不是问题。首先,刘愈就不认为他回长安城是送死。

刘愈在突厥的政变,搞的是一波三折。

刘愈当时没擅自干涉突厥内部新可汗的推选,在刘愈的理想状态下。最好是缇木尔的父亲达尔多可汗来当这个汗。但毕竟,达尔多部族不过是突厥四大部族中居于最末的,加上达尔多可汗的昏庸无能懦弱,轮谁也轮不到他来继承汗位。

在当日杀死突厥天可汗之后,刘愈也是为让突厥人感受到中原人是来“帮”他们的,顺势推举天可汗世子般亦成为可汗。这样也让突厥的形势迅速稳定下来。更重要的是,刘愈想让达尔多可汗回到自己的部族中,掌握他自己的军队。

专横跋扈的天可汗死了,他小儿子般亦继位。

般亦当了天可汗第一件事就是“大赦”,不但赦免了一些犯事的部族,还保持了原有的草场分布,再加上顺朝人又答应不再赶尽杀绝,这对突厥各部族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之后也的确证明,顺朝人言而有信,在顺朝大军取得上林川一战的胜利后,并未急着进兵,而是在观望。

谁曾想,般亦当了突厥天可汗,当晚便被迫在达头部族的一些长老鼓动下,发起对达尔多部族的攻击。这也正中了刘愈的下怀。

当晚达尔多部族联合了其他部族,跟达头部族展开了突厥王庭的一场血战。在刘愈所率的三百多“火枪队”帮助下,达头部族节节败退,统治了突厥各部族一百多年,建立了突厥兴盛和繁荣的达头部族,在一晚上的时间里便成为历史。在般亦和族里的一些高层身死之后,下面的各部落也相继投靠了其他部族,达尔多部族在剿灭达头部族联合了原本达头部族的一些旧有势力之后,势力跃居为突厥各部族的首位。

此时达尔多可汗继承汗位就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

突厥内部的这一场变乱告一段落。达尔多可汗成为新的部族首领,继任天可汗,而缇木尔便成为突厥的“世子”,将来继承汗位。

突厥的事情解决,刘愈也到了回顺朝军营的时候。

刘愈带着霍病等人,没有着急到上林川与顺朝大军汇合,而是在上林川北一百多里的地方暂时驻扎下来。刘愈也是在观望花集安的态度。

本来刘愈也担心花集安会贪恋主帅的权位。谁知当晚花集安便亲率一小部随从,亲自去迎接刘愈归营。因而朝中之人所想刘愈跟花集安会斗个鱼死网破,那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第三百九十五章 我班师,你回朝(上)

花集安在对待正帅之位归还的事情上显得很果决,没有拖泥带水霸占着权位,因为他知道,他是靠武义侯刘愈的声望才控制住全军,现在刘愈回来,他的声望降到了谷底。

没有人能像刘愈那样轻松驾驭的了像霍病、齐方等一群野兽,更无人比刘愈更适合主帅来弹压原本边军一系的老将。何茂虽然支持花集安,但毕竟何茂是长安贵族派的将领,他与从死人堆爬起来的那些布衣将军还是有所不同。

刘愈以中军主帅的身份归营显得很低调,再下一步,他便主持了大军的撤出。在北地寒冬到来之前,顺朝大军撤出了漠北,并一路向南往邵武关的方向撤走。

远在长安城,塞外的消息很难传过来,各方势力连刘愈是生是死都无法获悉,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对付刘愈的正妻,女军主帅徐轩筑的身上。同时,各方势力也在观察前锋将军府的情况。

他们调查的结果是,前锋将军府平静的出奇。

府上一切安宁,侍卫巡逻按部就班,连徐轩筑出城巡查也是很频密,副帅徐菜花倒是在入秋之后再没进过长安城,徐菜花每次到兵部述职,恰恰在同时徐轩筑也在城外。徐轩筑在避免女军权力出现真空状况的出现。

这让朝中对女军有所图谋的几方势力都无可奈何。

几方势力中,以两相党、新皇派和四公主派三派最为激进,这三方其实在刘愈出征之后就达成默契,试图来瓦解长安城刘愈的旧有势力来达到皇权对关中军权的全盘操控。

长安城两大营和新军方面处理起来很简单,将齐方和张无诸调出关中赴边关之后,刘愈其他的部属只属于虾兵蟹将了,皇帝很快将长安城两大营、六防司以及御林军全盘操控在手。唯独在女军这一块上,苏彦和袁博朗苏碧等人发现是无缝插针。

女军本就是一个很独特的军事体系。

首先,女军全都是女人,全国之独特。别无二家。

这是从大顺朝建国初期,祖皇帝的母亲有关,祖皇帝得母亲女军的帮助,平定了北方,因而顺朝建国之后女子地位不输男,甚至连公主都可以成为皇储。女军的建制也得以延续,而且在一百多年后顺朝平定天下之战中又立下功劳。

顺朝虽然建国有近二百年。但平定天下不过才六十年。

女军的独特性,使得男性的将领无法来统帅这支军队,而女子将帅通通都是出自女军之中,不管是副帅徐菜花,还是其他女军将领也都是只遵从女军主帅徐轩筑一人的号令。更让各方势力无奈的是,这些女人是出了名的死脑筋。不吃利诱也不懂变通。

女军听命于徐轩筑,而徐轩筑又是刘愈的正妻,油盐不进,这盘棋从一开始就是一盘死棋。就在新皇准备将女军也调往边关,彻底一了百了之时,发生了刘愈被闵少顷算计在草原上战败失踪的事。一盘死棋好像是出现了活路。

刘愈死了,而刘愈的旧党都投靠了花集安。使得朝廷一时陷入被动。如果此时再将女军推出去,那等于是给敌人填筹码,徐轩筑毕竟跟刘愈的其他旧党是不同的,她是刘愈的夫人,如果花集安对朝廷不利,那至少新皇还是可以通过亲情来感化徐轩筑。

刘愈自始至终都在帮新皇,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朝廷对刘愈严防死守,但说到底他还是个忠臣。忠臣的遗孀更不该违背先夫的遗志,加入到叛军的行列。

于是女军继续保持原封不动,还是继续在长安城周围驻扎,连徐轩筑几次请调往边关去接应作战,新皇也都拒绝。

谁都知道,徐轩筑去不是为作战的,她一方面是想找丈夫。也是想找突厥人报仇。

她去了边关,就真的跟花集安还有刘愈那群旧部属变成一伙的,沆瀣一气。

有时候事情就是一波三折,刘愈没死。这消息其实最开始长安城无人得知。但刘愈却第一时间通过张无诸军中的斥候,从西域将这消息辗转带到了长安城,让徐轩筑得知。刘愈是不想家里的女人为他担心。

当时正是七月下旬。

刘愈在传递消息的同时,也带了一封密信回来,对家中事务以及一些军务有所交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醒徐轩筑要小心朝中其他势力的狙击。身在将帅的高位,刘愈知道自己的妻子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他所安排的事情归纳起来很简单,照旧!

徐轩筑之后保持旧态,一切都装作好像并不知道刘愈还活着,该练兵练兵,该请调请调。事情又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北方战事大局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