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白山下好种田-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五啊,你这是干啥?咋像是把人家杂货铺都搬回来了似的。你现在还没挣钱呢,上哪来的钱买这些东西啊?”志新看了,就赶紧的问道。
“大哥,谁说我不挣钱的?这都是我在长白府那边,帮着知府大人处理一些事情,大人赏的。另外我也有俸禄,这回我把俸禄全都买了东西,府城毕竟比咱们这强,好多东西质量好,还便宜,我就多买了些。这不是小妹也要出嫁了吗?我这个当哥的,也得表示一下啊。”志祥这阵子出去历练,也算是开了眼了,人变的更加沉稳。
兄弟几个把东西全都搬下来,然后志祥给了那车夫银子,车夫就走了。三兄弟把东西全都弄进屋,往老太太的炕上一放,倒是把陈氏吓了一跳。志祥有赶紧的跟父母说了一遍刚才的话,然后又讲了他在长白府的一些事情。
原来那位知府大人也是刚刚到长白府赴任,以前是在厩里做个小京官,这回被外放出来,做了一府的知府。他的老家就在县城里,所以儿子并没有跟着在厩,而是在县城里读书,和志祥就成了同窗。这次他的儿子和志祥都考上了举人,那位知府就让他们两个去长白府历练一下,不能死读书。
志祥到了那里,深受知府的人的赏识,就想把他留在身边,做个小吏。因为志祥还记挂着明年的春闱,就想去试一试。知府大人说了,要是考中了最好,若是没考中,就到长白府去。留在知府的身边做个小吏,慢慢地往上升迁也不错,志祥也答应了。这长白府对面就是高丽,两国的很多贸易都是在这进行的,所以那里也算是个富庶的地方了,能在那里任职,也是很不错的。
知府听说志祥的妹妹要出嫁了,所以送了不少的好东西,让志祥带回来,给慧心添妆。志祥把东西挨样的拿出来,高丽所织的一些布匹和锦缎,色彩艳丽,花纹生动,可不是这镇上能比的。
☆、第三十五章
志祥拿回来了好多的东西,里面有一半都是给慧心准备的嫁妆,这下可把陈氏美坏了。“慧心啊,来看看,你五哥给你弄回来这么多的好东西。这下子你的嫁妆可是不能少了,好,咱就是让他们陶家看看,咱家可不是攀着他们家的。”陈氏一直对陶家开始的态度很介怀,所以才会这么说的。
几个小丫头都在静雅他们的屋子里玩呢,听说五叔回来了,因为全都跑了过来。静涵一看炕上的那些东西,就知道是志祥带回来的。这长白府就是后世的长白县,那里对面是朝鲜,也是中朝贸易的口岸。高丽就是朝鲜的前身了,从唐朝以后,就以鸭绿江为两国的国界,所以这长白府应该也是两国交易的重要地方。这长白府的油水可是不轻,看看五叔就知道了,才去了几个月啊,就能弄这么多的好东西回来。
靖涵看着那些东西,倒是不太感兴趣,转头问志祥,“五叔,那长白府好玩吗?对岸就是高丽了吧?高丽人长得什么样子?”
志祥听静涵这么问,倒是一愣,然后就笑了。“高丽人和咱们一样,长得也差不多。不过,他们喜欢把东西放在头顶上顶着,而且还能走得很平稳,这可是个能耐。再者这些高丽人能歌善舞,衣着艳丽,很好看。他们那边盛产高丽参,高丽布等,你看我拿回来的布匹,是不是跟咱们这边不太一样啊?”
静涵点头,原来这时的高丽已经和后世的朝鲜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志祥从带回来的东西里面挑出了几样,送给静涵几个,都是一些小东西,很有意思。另外也有几匹布,留着给孩子们做衣服穿的。几个小女娃自然是不推辞,抱着喜欢的东西就回到静涵的屋子里了。
薛氏看着天色也不早了,就赶紧的张罗着做饭,朱氏也跟着帮忙,妯娌两个一起在厨房里忙活着。没用多少工夫,就做好了饭菜,大家一起吃了晚饭。
晚饭过后,志祥就把文翰几个叫到跟前,考考他们的功课。文翰还好,一般的都能答上来,文成就差些,不过他念书的时间比较短这样也不错了。倒是文宣和文昌,也能背下来不少的诗词,让志祥挺惊讶的,一问才知道,原来文翰每天都会教他们。
“这样也好,你们还能复习一下学过的东西,另外也可以让文宣和文昌先有个基础,等到去学堂就不会跟不上了。我看这两个小家伙倒是聪明的很,文昌明年也该去学堂了,等会儿我去跟你们的奶奶说说,明年就让你们也跟着上学堂吧?”志祥考完了几个侄子,发现两个小的是个不错的苗子,就说想让他们也去念书。“另外,文翰啊,你明年最好是到别的地方去念书。这个学堂也就是教你认认字啥的还行,要想考科举,最好找个好点的学堂。”志祥对这个大侄子倒是寄予厚望的,“你比我强,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没有你学的这么扎实。好好学,将来会有出息的。”志祥拍了拍文翰的肩膀。
文翰听了五叔的话,点点头,其实他也觉得在这个学堂里已经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可是到别的学堂里,又怕束脩太贵,就一直没敢开口。有五叔的话,那就不用他操心了。
“好了,天色也不早了,你们赶紧回屋睡觉吧。后天就是过年了,咱们还有不少东西要忙呢。”志祥在孩子们的屋子里坐了一阵子,就回自己的屋子去了。
静涵姐妹四个睡在一铺炕上,四个女孩子在一起,当然是说说笑笑的热闹极了。静婉今年八岁岁,比静涵小了一个月,不过说话处事上,就像个小大人似的,也挺好玩的。大家聊了半天,直到困得受不了了才渐渐地睡去。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九,直到中午的时候,志德才领着妻子和儿女回来。一家四口,就这么空着手回来,啥也没带。陈氏看了,心里有点不痛,可是也没说什么,还是笑呵呵的抱过来文星亲了一口。
文星依旧是老样子,在陈氏的怀里扭来扭去的,不老实,陈氏一看这个样子,就放开了文星。文星一下子跑到了韩氏的身边,抱着韩氏的腿不撒手。
志德看了,就想要训儿子,陈氏摆摆手,“好了,大过年的,这孩子也是回来的少,跟我就不亲。没事,以后你们有空了常回来就好。”陈氏也明白,这孙子从小是人家韩家给看大的,自然跟自己没啥感情了。
志德他们回来,这一家人也就算是团圆了。老爷子一看这个样,那脸上就乐开了花。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是这样,就是喜欢儿子孙子的都在身边才好,热热闹闹的。文星是最小的孙子,老爷子也想亲亲,可是文星扭着劲儿的不让老爷子抱,这老爷子就有点不太高兴了。想了想大过年的,不好发火,也就忍着了。
陈氏和薛氏把家里的被褥找出来,放到炕上热乎着,等到晚上好给志德他们一家盖。
明天就是除夕,家里过年的也预备的差不多了。馒头蒸了不少,蒸出一锅来就放到外面冻上,留着正月里吃。今天薛氏又发了两盆面,是要蒸枣馒头的。正好薛氏看盆里的面已经开了,就端到了静涵他们的屋子去做馒头。老太太那屋人太多了,没地方。
这里是不产白面的,所以这白面都是从镇上买回来,自然是买不了多少。今年还算好的,陈氏让买了五十斤的白面回来,除了蒸馒头,还要留一些包饺子的。薛氏把面板上撒了些面粉,然后把发好的面倒在面板上揉出来,再切成一个个的剂子,每一个都差不多大,很均匀。枣馒头的做法和馒头基本上相同,就是最后的时候插上大枣。把揉好的馒头上面用刀轻轻的划上两条小印,然后用两只手的小手指在那两道印的旁边捅进去,往上一提,就成了一个通透的小鼻儿,然后把切成两半的大枣插进小鼻儿里面就行了。当然,一个馒头上可以插一个大枣,也可以插五个,做出来的馒头上锅蒸出来就行了。雪白的馒头上面红红的大枣,显得很喜庆。
薛氏做这些很,再加上朱氏也来帮忙,所以一锅枣馒头很就做出来了。静涵连忙的去烧火,等锅里的水开了,薛氏就把馒头放到锅帘上,然后放进了锅里。上面盖好锅盖,一些怕透气的地方都用抹布盖上了,防止透气。“静涵,你在这看锅吧,锅再次开了然后等三刻钟就行,到时候喊我。我来捡馒头。”
静涵赶紧点头,“行,娘,你们去做馒头吧,不是还有一锅的吗?”静涵看着锅底的火,塞上一灶坑的柴禾,让锅点开。
薛氏又进屋去揉另一锅的馒头了,静涵烧火是好样的,不用她操心。不多时,另一锅的馒头也做出来了,依旧是插了大枣的。
等到第一锅蒸熟了,薛氏把锅盖掀开,露出锅里白白胖胖的大馒头。静涵看着那白白的馒头上面红红的枣子,觉得挺有意思的。“娘,这些馒头什么时候才能吃啊?”
“过了除夕就行,这些馒头是要摆供的,等三十晚上用过了就可以让你们吃了。”薛氏看见女儿的小馋样就觉得好笑。把馒头捡到了盖帘上,然后又往锅里添了些水,把第二锅馒头放到锅里,还像第一次一样,蒸上了。“好了,去玩吧,这锅我来看着就行了。”
静涵转身回屋,屋里的面板什么的已经全都收拾下去了。正好静婉和静娴也都从上房过来,几个女孩就一起玩嘎拉哈。炕上热热的,蒸了两锅的馒头,炕哪能不热。大家在炕上坐着,暖呼呼的,也舒服。静涵不让静雅再做针线,“姐,这眼看就过年了,你也得歇歇才是,哪能一天到晚的净绣花啊?眼睛可受不了。”
静雅放下手里的东西,全都装到盒子里,然后也和她们一起玩嘎拉哈去了。
薛氏和朱氏把馒头蒸出来,然后又做了晚上的饭,等到申时末的时候,大家就吃了晚饭,然后各自休息去了。
腊月三十的早晨,老爷子带着家里的男丁在外面竖起了灯笼杆子,挂上了灯笼。然后贴对子,贴福字,仓房上贴着粮谷满仓,猪圈上贴着六畜兴旺,都是写在红纸上的,显得喜气洋洋的。等这些都干完了,老爷子就带着男丁去上坟,拿着不少的香烛纸品,带着儿孙们一起去了山上。
家里陈氏带着几个媳妇在那又煎又炸的,也是忙得很。扣肉早就烀好了,要再过一遍油,另外还炸了丸子,有肉的,也有素的,素馅的就是用豆腐。其余的像是炸茄盒、炸小鱼,还用夏天晒的黄花菜用面裹了炸出来,金黄的颜色也很漂亮。还有冬蘑用水泡开,撕成小块,拌好调料裹上面炸出来,也很好吃。反正很多东西都可以用这样的法子炸出来,北方的冬天没有太多的蔬菜,过年为了添些样数,就只好多炸些东西了。一年到头,也就只有这个时候可以敞开了用油,平日里那舍得这样?
☆、第三十六章
薛氏和朱氏也在那忙活着,蘑菇,木耳的全都泡上,鱼和肉啥的都是早晨从外面拿回来的,用水缓着。东北的天气冷,东西放到外头,都能冻得硬邦邦的,所以要提前拿回来缓着。
“大嫂,鱼化好了,先洗出来呗?”朱氏问道。
“哎,你看着哪样缓开了就洗洗,今年咱家留了一头猪,肉也多,咱娘说了,今年过个富年。肘子、猪肝、猪心啥的都烀好了,到时候直接切就行。剩下的炖个排骨,然后再切点肉留着炒菜就行。对了,剁点肉馅,一会蒸个佛手白菜,这是咱家的传统菜,必须得有。”薛氏也在那忙活着,想起来啥就告诉朱氏。
朱氏本来就是个能干的,厨房里这些活最是拿手,所以不用嘱咐也知道该怎么做。把该洗的、该切的,一样样弄好,就等着待会儿直接下锅炒就行了。
静涵从外面抱回来不少的柴禾,放到灶坑边上,然后问道,“娘,还有啥要干的啊?”
“把那些葱和大蒜扒了,一会儿炒菜能用。”薛氏说道。
于是静涵和静婉就在一旁扒大蒜还有葱。静雅今天自然是不能再做针线了,也下地和大家一起忙活。帮着把泡好的蘑菇和木耳洗出来,摘干净。慧心马上要做新娘子了,所以大家都不让她干活,好好的养着就是了。
薛氏把鱼炖上,这鱼是从镇上买回来的冻鱼,东北的冬天没有活鱼,只有一些从外地贩来的冻鱼,这也算是不错了。“她三婶,你把鸡炖上吧,早点炖,烂糊。”
朱氏那边听到了,就在另一个锅里炖上了鸡。今年陈氏发了狠,让杀了两只大公鸡,一只炖蘑菇,另一只裹了面炸出来,做的是糊涂鸡。这糊涂鸡也是许家的传统菜了,其实就是为了多出些菜,一只鸡这样做了能炸出一盆子来,可不是抗吃怎么?
老爷子领着儿孙们上坟回来了,进屋就闻到了屋里各种香味。“老婆子,今年的菜可是挺丰盛啊,好,今年咱们也好好的热闹一回。”老爷子笑呵呵的领着儿孙们进屋了。
一进屋,就看见韩氏在屋里抱着文星,静和在她的身边坐着,韩氏就给两个孩子扒花生吃。老爷子的脸上就不太好看。没等老爷子发话,志德先说了:“你别光在这吃行吗?厨房里都在那忙着呢,你好歹过去搭把手也行啊?文星都五岁了,连个花生都不会吃?还得用你扒?再说了,这些花生可是留着初几人家来拜年好待客的,你这么吃了,到时候拿啥给人家吃?”
韩氏头也不抬,“你少在那给我分派活,我告诉你,我最大的活就是这两个孩子。要不是你非得回来,我才不来呢。我在家都不干这些,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让我干活?想啥呢?”她根本连看志德都不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怕待客不够,那倒是多买些啊?你不是偷着给老太太钱了吗?有你孝顺的银子,啥买不出来啊?”说完,领着儿子和女儿就去西厢房了。
志德真的是不知道说点啥了,当初韩家看好了他,自己也相中了韩氏的美貌,所以娶了韩氏。当时韩家一心一意的帮着他开了学堂,出了不少的钱,也是为了他以后能再往上考。可是他考了一回,没考上,之后就没再动这个念头。韩家人虽说没有明面上的不满意,恐怕背后也少不了说什么。唉,拿人的手短,如今他在家里事事都听媳妇的,哪里还能管得了韩氏。“爹,您老别生气,这都是儿子的错,儿子给惯得。唉,儿子没能耐啊。”志德赶紧的跟老爷子赔小情。
老爷子瞪了一眼志德,“老四啊,当初我就说了,韩家的门槛高,咱们攀不上。你非得要娶她,你看看,现在怎么样?连我和你娘都不放在眼里。哪有这样的儿媳妇?老婆婆在厨房里忙活着,她在屋里逍遥自在的充什么大辈儿呢?志德,咱家的规矩,是不许打媳妇,可是我看你家这婆娘真是欠揍了。难怪人家都说,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媳妇不打,还真就是不行。我告诉你,好好管管你家的婆娘,要不然以后你们就别回来了,我看着心里堵的慌。”本来是高高兴兴的过年,这下子弄的,老爷子直接躺在炕上,不想起来。
志新和志明也都瞪着志德,“老四啊,不是当哥的说你,这弟媳妇可真的是有点出格了。以往回来,也是啥都不干,咱娘看在你们回来的次数少,也都不计较。头几年孩子小,不干也就罢了。如今孩子也大了,文星五岁,静和三岁,早就离手了。你看看静娴,也是五岁,都能帮着摘菜,扒蒜了。孩子哪是这么惯着的,纵子如杀子啊,太过溺爱,以后哪里能成器?”
志德一直觉得自己比大哥和三哥强,大哥不过是个农民,就是个土里刨食的命。三哥虽说是在县城里,可是日子过得还不如自己,再说只有两个女儿,连个儿子也没有。他一直都觉得自己是秀才,有个学堂,又娶了镇上大户家的女儿。日子过得好,家里还请着婆子帮佣,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没想到今天竟然被两个哥哥给训了。这下子脸上就有点挂不住,“大哥,三哥,秀娟是有点不对,可是也没你们说的这样吧?啥叫纵子如杀子,我们不过是多疼了文星一点,这又咋了?还犯错了不成?文星从小长在镇上,不像是这肖在村子里的孩子,娇贵了些又咋了?我还就不明白了,我们对孩子好,难道还错了?非得整天的又打又骂就是对的?”
志祥一开始并没有说什么,他是老小,不好开口说自己的哥哥,这会儿也有些听不下去了。“四哥,你这是说啥呢?文星能长在镇上,也是咱爹咱娘供你念书,让你考上了秀才,你才有机会住到镇上的吧?要是当初咱爹咱娘让大哥他们也读书,现在也能有个功名。咱大哥可是聪明的很呢,不比你我差。这一辈的孩子是长在村子里,可是一个个的都不错。文宣今年六岁,唐诗宋词的,能背下来不少。你倒是教书呢,文星都学了什么?你等着看吧,将来大哥和二哥家的这几个,都不会比我差的。”
志德这下子可就有些恼了,“今天这是咋了,我们是回来过年的,可不是回来挨训的。这个也说,那个也说的,不想让人好好过年了是吧?”
老爷子躺在炕上,这会儿气得坐了起来,“对,就是不想好好过年了。你们赶紧给我滚,以后也不用再回来了。”
屋里的动静,厨房自然是能听得到的,陈氏叹了口气,把手里的锅子从炉子上端了下来。“静雅,帮我看着点,别让他们碰到这里面的油,当心烫着。”说着,就放下锅子,进了屋。
“这是干啥呢?大过年的还不消停。好不容易今年日子好点了,都烧包是不是?有什么事不能过了今天再说?一个个的,都消停会儿。老四,你赶紧的跟你爹赔个不是,敢气你爹,你想干什么?”老太太不会骂人,今天这样严厉的口气说话都很少。
志德心里还是不乐意的,不过这爹娘最大,咋地也不能把爹娘给气倒了,那他可就是大不孝了。于是赶紧到老爷子的身边,“爹,是我错了,你要打要骂,怎么出气怎么来。今天是过年,咱们一家好好的,可别生气了。”
老爷子叹了口气,“老四啊,不是爹没事找碴儿,这大过年的,谁也不想闹得不痛。可是你们出这事也太让人看不过去了。这一年到头的,你们哪次回来,我们也都给捎不少的东西,你那媳妇挑三拣四的,我们不是都没说啥么?你们回来,多少带点东西也算是那么回事啊?让人家街坊四邻的看看,我养了这么个儿子,连过年回家,都不给老人带点东西回来,你让我这老脸往哪放?”老爷子这股火也憋了一天了,本来是看着儿子们回来过年不容易,不想说的,可是今天闹出这么一出来,也就顾不得了。
陈氏在一旁扶着老爷子,不停的帮着拍打这后背。“行了,你少说两句吧,都难得回来一趟。老四有错的地方,你让他慢慢改了也就是了。今天过年,不许说那些不痛的。我还有两样菜没弄完,一会儿咱们就吃饭,晚上还要守夜,包饺子,有的是活忙呢。好了,我出去弄菜了,都消停点。”陈氏看了一眼志德,然后就从屋里出来了。
薛氏和朱氏哪能听不到屋里的动静啊,妯娌两个也不好说些什么,还有静雅和静涵几个孩子在呢。等到老太太回来,大家还是该干啥就干啥,说也不提刚才的碴儿,别找那个不痛。
“奶奶,娘,我们把大蒜和大葱全都扒好了,要是没啥事就出去玩了。”静涵领着静婉和静娴把东西归拢好,然后就要往外走。
☆、第三十七章
“静涵啊,仓房的箱子里有你娘买的冻梨,你拿出来些用水缓上,等晚上吃。那东西得缓一阵子呢,咱家也没啥好吃的,今年买的多。”陈氏疼孩子,想起来家里还有好吃的,就赶紧让静涵她们去找出来。
静涵一听,答应了一声就端着个盆子去仓房里找冻梨去了。记得前世小的时候也是这样,冬天里没啥好吃的,到了这个时候,冻梨就是非常好的东西。后来渐渐地就没太有卖冻梨的了,冬天里各种水果都有,也就不再稀罕吃冻梨了。进了仓房,找到了奶奶说的那个箱子,静涵捡了一盆的冻梨端回来。
薛氏看见了,赶紧的往盆子里舀了不少的凉水,这冻梨要用凉水缓着才行。“好了,进屋看看,咱们一会儿就吃饭。菜都好了。”
静涵和静雅还有姐妹几个就进了屋,“爷爷,我娘说饭菜好了,咱们准备吃饭吧。”
老爷子点点头,“好好,赶紧的放桌子,咱们一会儿吃饭。”
文翰和文成过来搬桌子,静雅和静涵她们捧着碗,拿着筷子进了屋,把碗筷摆好。正好薛氏那边喊道,“往上端菜,菜都好了。”
孩子们七手八脚的往屋里端菜,家里正好二十口人,放了两张桌子。每样菜都是两盘,炖鱼、小鸡炖蘑菇、佛手白菜、扣肉、酸菜猪肉粉条、红烧排骨、糊涂鸡、丸子、炸蘑菇和黄花菜、木耳炒肉、猪肝、肘子,一共十二个菜,几乎都是肉菜。老爷子一看,就乐了,“哎呦,今年这菜可是够硬的。也应该,今年咱家老五中了举,慧心也要成亲了,这是在家里过得最后一个年,是该好好的热闹一回。来来,都过来坐,孩子们,都赶紧坐下。志新啊,家里买酒了没?拿点酒来,咱们爷们今晚上好好的喝点。”
“爷爷,我去拿酒,您等着,”文翰跑到厨房里,在柜子里找到了一个小坛子,抱到屋里。然后又去拿了几个酒杯来,给爷爷,还有父亲和叔叔们摆上酒杯。
志新挨个的给倒上酒,“来,爹,咱们好好地喝点,这一年也够您累的。老三,大哥得谢谢你,要不是你跟你们掌柜的说了,咱家的棒槌也卖不上那么高的价钱。来,咱们哥几个一起敬咱爹一杯。”男人们开始喝酒。
陈氏领着薛氏和朱氏也都进了屋,找位子坐下,韩氏不用说,人家早就带着孩子在哪坐着了。陈氏看了一眼韩氏,也没说啥。等大家全都坐下,这才开口:“今年咱家的喜事多,咱们也的好好地庆贺庆贺,家里特意留了一头猪,就是为了过年用的。来,今天的菜可劲吃,都放开了肚子吃就是。文翰,你们这些小辈的,啥都不用管,吃就是。咱家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到时候天天都让你们这么吃。”
今年算是头一回过了个富裕年,陈氏看着孩子们吃东西的那个香劲儿就打心眼里高兴。要是年年都能像今年似的,那该有多好,不光是大人,连孩子也是这么想的。
静涵夹了一块扣肉,这东西要是在前世没人爱吃,太肥了。在这里,可是难得的好东西呢,放到嘴里,感觉那种滑腻,还真是一种享受。“大姐,静婉,静娴,你们尝尝,这扣肉不错,没那么油,烂糊的很。”静涵招呼着大家伙一块吃,还给静娴夹了一块放到碗里。
“谢谢二姐。”静娴捧着碗说。
“吃,吃完了饭,咱们还要炒瓜子,我去熬山里红水给你们喝,可好了。我还缓了冻梨,这时候吃点冻梨,舒服着呢。”静涵一想到这么些好吃的,就觉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孩子们难得吃这么好的东西,一个个吃的满嘴都是油,今晚的主食自然是馒头了,雪白的馒头,让人看了都有食欲,咬一口,够暄腾。静涵眯起眼睛,细细的品味着难得的东西,这个时候的农作物,全都是农家肥,没有化肥,所以味道特别的香。这馒头嚼起来筋道,麦香味足,真不错。
孩子们毕竟小,吃不了多少东西也就饱了,一个个的拍着小肚子,满足的很。“爷爷,奶奶,我们吃完了,你们慢慢吃。”静涵看着静娴和静婉也都吃饱了,就领着她们下了桌子,到一边玩去了。
老爷子和几个儿子喝了些酒,觉得差不多,不能再喝了,就说道,“我喝的差不多了,你们要是能喝就再喝点,不能喝就吃饭,也别喝多了,今天晚上这菜都是好菜呢。”说着,自己拿起来一块馒头吃着。“嗯,这馒头够暄腾的,好。”
陈氏吃的,差不多饱了,薛氏和朱氏也都差不多了。韩氏刚刚被志德偷偷的说了两句,再加上晚上的菜的确好吃,也就没再说什么,把文星喂饱了,就自己吃起来。静和自己拿着筷子在那吃东西,韩氏也不太管她。
过了一会儿,大家全都吃饱了,薛氏和朱氏就开始往下收拾东西,静雅和静涵也帮忙。慧心本来是要帮忙的,可是大家不让,都让她歇着去。慧心无奈,只好回到她的屋子里。等静涵她们收拾完桌子,也跑到小姑的屋子里,去找慧心玩。
这时已经是酉时末了,陈氏领着薛氏和朱氏一起剁肉馅,剁菜,准备晚上包饺子的东西。文翰去炒瓜子,静涵找出来山里红,放到小锅里面,添上水坐在炉子上炖着。反正今晚上炉子里面的火不会断,里面放了不少的树根子,疙瘩头之类的,抗烧。
男人们没啥事,就拿出牌来摸牌,这个牌,就是牌九。反正爷们之间,也没有什么输赢的,就是图一个乐呵。老爷子今晚上的牌不错,连赢了三把,大家说也不能没个彩头,多少也得赢点啥。后来决定,还是多少玩点钱得了。东北的男人到了冬天,一般都爱玩个牌,耍钱啥的。许家的男人还好,很少出去耍钱,只是过年了玩一会儿。
文翰把瓜子炒出来,盛到簸箕里,薛氏端着簸箕出去簸了一下,把没成的都簸出去。然后端着簸箕进屋,给西屋倒下不少,又去了东屋。“来,磕瓜子吧,今年瓜子长得挺好。”说完了,就把簸箕放到东屋炕上,谁爱吃就抓着吃。
娘几个一起下手,没多会儿就把肉和菜都剁好了。陈氏拌馅,薛氏去和面,朱氏把面板啥的搬到了屋里,放在炕上。老爷子就领着儿子们在地上放了桌子,还是玩牌。
面活好了醒一会儿,大家就开始包饺子了。今天人多,所以要包很多,而且还要包出来初一早晨的,所以就得早点动手。慧心和静雅、静涵都来帮忙,静涵包饺子还是不错的。这会儿文星和静和,还有静娴都有点熬不住,全都睡着了,陈氏把他们放到了慧心那屋,找出小被盖着。韩氏这下没啥事了,就洗洗手,和大家一起包饺子。
陈氏找出来了铜钱,大枣,还有糖,放到饺子里面,这都是些喜庆意义的东西,为的是讨个好彩头。
大家一起动手,包的就。戌时中开始包的,等到亥时中的时候,已经包的差不多了,整整六盖帘的饺子,全都放在那。
“好了,都歇会儿吧,把这三帘放到东屋的套间里去,剩下三盖帘今晚上吃。”陈氏说道。除夕夜的饺子,不像平常似的,能吃那么些,所以三盖帘就够了。大家把饺子端出去,把面板收拾好了也拿出去,女人们也都坐在炕上聊着天,孩子们全都跑去玩了。
还没等到子时呢,就听见外面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了。亥时末,陈氏把炕桌放到了院子里,摆上馒头,还有香炉碗,前面摆了三杯酒,三双筷子。薛氏就下地烧火,把锅里添上水,等着水烧开了,就可以下饺子了。
子时刚到,老爷子领着儿子们把鞭炮挂好,拿出烧纸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