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六国论:谋说资治通鉴-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要秦孝公把治下的百姓们按五家为一“伍”,十户成一“什”地编制组织起来,让他们互相监督。包庇治罪,举报重赏;立军功者赏,内斗作乱者罚;生产得力者免除赋税劳役,因懒惰而贫穷者,收为国家奴隶。全国上下,一切以军功为至高荣誉。没有军功,贵族们不能享有其宗族地位,有钱人也不敢摆阔。在这次变法中,等级制度将被进一步加强。
  当然,对卫鞅的“奇计”,大家并非一片叫好。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轻易变法。卫鞅对此种论调的反驳很有意思。
  他对秦孝公说,“猪只知道吃食,不负责做饭,你跟它讨论饲料配方不是浪费感情吗!老大,只要你觉得对国家有好处,放手干就是了。”
  秦孝公深以为然,立刻允诺变法。
  卫鞅为了让百姓们对法令印象深刻,还搞了个“立木赏金”的宣传策划。
  这个策划其实很简单,花费也不高,但是效果却惊人的好。
  卫鞅派人在国都集市的南大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碗口粗,傻里傻气的大木头。同时贴出告示,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感到莫名其妙,谁也不去搬。
  过了些时候,卫鞅下令涨钱,搬过去就赏五十金。
  终于,有一个缺钱的家伙大着胆子扛起那根长木头到了北门。
  嘿,赏金真的到手了。
  这下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后悔莫及,怎么自己不先动手啊。
  看来官家真的说话算话了!
  赏金发出之后,卫鞅这才正式颁布变法条令。
  有了那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在前面,百姓们对条令上的内容都不再怀疑。天哪,原来政府也有不骗人的时候!
  新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编制户籍,什伍连坐;统一度量衡;等等。
  当然,变法也并非就此一帆风顺。
  新法推行第一年,几千人进京上访,全都说新法糟糕。估计有不少人是被地方官撺掇去的。如果上访是为了抗议他管理不当,估计在火车站就被截回去了。
  但卫鞅对那些上访者置之不理。
  不久,连太子也犯法了。
  这下,所有反对新法的人都等着看卫鞅的笑话。如果你连太子也敢收拾,那算你牛。
  可是,卫鞅出手了,但没对太子用刑,毕竟是未来的国君,好歹也要给秦孝公一点面子。卫鞅用刑的对象是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
  公子虔的鼻子被割掉,公孙贾的脸上被微雕师傅刺上了整首的青花瓷。
  这就叫杀鸡给猴看,等于当众扇了太子一个响亮的耳光。
  那帮看笑话的人全都傻眼了。
  此后,举国上下全都谨小慎微地执行新法,谁也不敢造次。
  新法执行了十年之后。
  秦国变得路不拾遗,山无盗匪,百姓们对外作战勇敢,相互之间却不敢随便挑衅,连一些乡野小镇都得到了妥善的治理。
  早先那些投诉新法不便的人,又跑过来夸奖新法如何好、如何妙。
  谁知,马屁却拍到了马蹄子上。
  卫鞅冷笑一声,“哼,净都是些乱法的刁民!”
  挥手将马屁精们发配到边疆。从此以后,秦国的百姓谁也不敢再议论国家法令的是非。
  卫鞅的变法成功了。
  成功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秦孝公的支持。老大支持了,其他人的反对都是废话。这既是卫鞅成功人生的开端,也是卫鞅走向灭亡的病根。
  第二、策略上的成功。新法确立了以军功为衡量荣誉的最高标准。任何人不能只靠先辈的地位耍横,太子本人都不敢随便胡闹,更别说那些*了。同时,新法也给草根一族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晋身之路,使老百姓们除了造反之外,也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向上爬。这样,社会资源的分配就相对更加合理。
  第三、新法执行上的成功。策略再好,如果执行不下去,就屁都不是。或者,只对老百姓有效,对牛人们无效,也长久不了。卫鞅却做到了新法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新法的执行就有了根本保证。
  换到现在,卫鞅要是进了现在的公司,肯定还是策划高手。
  他的“搬木头游戏”,以区区五十金的代价,就引起了首都人民的关注,让全国人民对新法的条令深信不疑。
  那个小游戏有好多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是那根三丈长的木头。
  当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三丈高的东西往集市口一立,绝对惹眼。而集市上又从来不缺看热闹的人,这比现在某些人“*”、“露胸”“骂人”“抄袭”都有效。卫鞅巧妙地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又没有违背任何法律和道德。
  当然,还有一个小因素,那就是当时没有城管。
  要不然,万一城管看不顺眼,上去把木头给砍了,千古留名的变法说不定就夭折了。
  接下来,说说那个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的游戏规则。
  “把木头从集市南门搬到北门,就能拿大钱?”
  “这钱好像赚得有点太容易了,那小子不是骗子吧?”
  “要不,是搞传销的?”
  “不是,现在传销都改名叫直销了!你看,那根木头多直啊!肯定是他们公司的logo!”
  老百姓们只观望,不行动,谁也不是傻子。
  就算是官府立的又咋样,你们比传销的更能骗,我们还没处告官去!
  又想把我们当二傻子?
  我呸!
  我要真把木头扛过去了,你小子万一说,“不错,有把子力气,给我拉到营里当兵!”那我不亏死了。
  在这种氛围下,卫鞅又提高了价码。后面的故事大家已经熟悉了。
  其实,只要没有人相信,卫鞅就会一直提高价码,直到有人动手为止。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扭转人们对官府的不信任。
  反观现在的商家,动不动就有抽奖之类的活动。可是,由来只见众人抽,鲜见有人中。或者,中奖之后就会告诉你,“仅需要再付XXX元,您就可以得到一台XXX。”
  骗的多了,就连yy的作用也起不到了。
  公信一失,败象已埋,再折腾什么花样都是苟延残喘。
  千万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力和能力。
  卫鞅想法子加强了政府的公信力,硬起手腕打下了反对派的气焰,连太子也整了,终于使变法成功。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写过的。
  但教科书上总不写的,他最后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呢?
  

2。商鞅是怎么死的呢?
自立木赏金开动变法车轮以后,卫鞅又继续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公元前350年,他开始在咸阳修筑宫殿,并把秦国的首都迁往咸阳。接着把全国重新划分为31个县,每个县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同时他废除了井田制,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疆界,还初步在秦国内部统一了度量衡。两年后,他又改革了税赋制度。这一切,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逐年加强。
  到了公元前340年卫鞅觉得时机已到,就开始劝说秦孝公攻打魏国。
  他认为,魏国毗邻秦国,与秦国只有一水之隔,而且占有地利的优势,强盛时可以渡河攻秦,弱势时又能东退自保,是秦国的一个心腹大患。
  更重要的是,魏国去年刚打了败仗,没有几个国家愿意搭理它。这正是收拾魏国的大好时机。就算拿不下整个魏国,至少可以把崤山和黄河两个险要搞过来。这样,秦国就可以据险傲视诸侯,一统天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秦孝公一听大喜,立刻命卫鞅率兵攻魏。
  于是,卫鞅受命统领着大队人马朝魏国进发。
  魏国得到消息也赶紧派上将军公子卯领兵迎敌。
  这公子卯也不是一般人。首先他是魏君魏惠王的亲弟弟,身份高贵。其次,他还是卫鞅在魏国时的老朋友。
  卫鞅在魏国的时候,经常吃住在公子卯的府上。而且,公子卯也很欣赏卫鞅,也多次向魏惠王举荐他。可惜,魏惠王照样不采纳。真是见鬼了。在拒绝人才时,他怎么这么有主见。
  两军对垒以后,卫鞅听说对面领军的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大喜过望,赶紧写了封情意绵绵的书信命人送过去,送去前还偷偷抹了几滴口水在上面冒充眼泪。
  公子卯收到信一看,心潮澎湃。
  信写得太感人了:“卯,我的好兄弟,咱俩当初的关系,那家伙,真是感情深一口闷那!可没想到,现在竟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唉,叫我怎么忍心和你互相厮杀呢?(忍字很模糊,为口水涂抹处。)要不,这么着吧。咱俩干脆也别打了。你到我这儿来,咱俩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们两个起誓结盟,替两个国君拿个主意。咱们两国呀,不打了!起誓之后咱就喝他个一醉方休。喝过瘾了,各自领兵回家,让两国的老百姓都把心搁到肚子里。你看这行不?”
  公子卯看完后把信往胸口一按,泪光盈盈地说道:“鞅子,你太有才了!咱就这么办!”然后,他对信使说,“回去告诉你家将军,我马上就过去喝酒!”
  过不多久,公子卯就带着几个随从赶到秦军大营。卫鞅亲自出门迎接,用最热情的拥抱欢迎他。接着,他们进行了庄严肃穆的盟誓大会。盟誓之后,宴会开始。卫鞅与公子卯把酒言欢,亲热得不行,就差喝交杯酒了。
  公子卯也是越喝越开心。
  可就在公子卯喝得正爽之时,卫鞅悄悄把杯子往身后一扔,几十个披甲武士马上从帐篷外冲了进来。公子卯刚开始还以为这是他的好兄弟专门为他准备的助兴节目。
  等众武士七手八脚地把他和十几个随从全都按倒在地,又把露着大脚趾头的破战靴狠狠地踩在他的小胖脸上以后,他才知道,坏了!
  果然,一擒住公子卯,卫鞅马上翻脸不认人了。他先下令把公子卯押下去看好。然后立即趁势起兵攻打魏军。
  魏军群龙无首,被杀得大败。
  败仗的消息传到魏惠王那里,可把他吓坏了。他连忙派人到秦国求和,把河西一带的土地都献给了秦国。
  这次大败以后,魏惠王心有余悸,干脆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
  此时,他才想起来公叔痤的话来,长叹一声,“唉,当初要是听了公叔痤的话杀掉卫鞅,就没这么多事儿啦!”
  大胜之后,秦孝公非常高兴,把於商地方的十五个县赏赐给卫鞅。从此,卫鞅开始号称为商君。这才有了称他为商鞅的叫法。
  卫鞅背叛了自己的老朋友公子卯,打败了不欣赏自己的魏国,彻底完成了从卫鞅到商鞅的进化。
  可惜,好景不长。
  卫鞅大败魏国的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
  秦国太子即位,当上了秦国的新国君,这就是秦惠王。
  别忘了,当初商鞅变法的时候,可是得罪过太子。他割了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把太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太子和公子虔等人一刻也没有忘记这个奇耻大辱。
  现在,太子成了国君也就是秦惠文王。报仇的时候到了。
  果不其然,公子虔等太子一即位,就立刻派手下向新登基的秦惠王告状,说商鞅想造反。惠文王趁势就派人捉拿商鞅。商鞅知道落到惠文王手里就没好果子,赶紧带着亲随朝魏国逃去。可是,他曾经耍诡计大败魏国,人家能收留他吗?
  当然不。魏国人不但不收留他,反而把他遣送回秦国。商鞅万不得已,只好又回到於商,聚集了一点兵力向北攻打郑县。但郑县还没攻破,秦国大军已经杀过来了。
  最后,商鞅被杀,遭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这就是商鞅变法之后的最终结局。
  太子因为破坏新法和商鞅产生了矛盾,于是就在即位之后,杀掉了这个商鞅。但是,他也知道变法的好处,只是不接受商鞅行事的方法而已。所以,他即位后只杀掉了商鞅这个人,还留着他的新法。
  商鞅的悲剧,不在于他无才,也不在于他不会抓住机会。这两点恰恰是他的长处。
  他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不知进退,不留后路。敢于得罪太子,却不想想人家当皇帝以后会怎么样。出卖了老东家,还指望走投无路的时候人家会收留。
  此外,他为人过于歹毒,平日行事张扬跋扈,而且用刑严苛,连老百姓也不待见他,弄得最后想造反都找不到多少追随者。
  秦孝公要发展秦国,招来了商鞅这个人。最后,秦国实力上去了,商鞅却被秦惠王搞死了。那,还有人才愿意辅佐秦惠王吗?
   。 想看书来

3。两张天下最牛名嘴(1)
当然有,在权力的吸引之下,陪伴君王的危险也自然会被忽视。
  虽有商君之死在前,秦国仍吸引了当时最牛的两张名嘴,他们投奔秦国。
  先来的是苏秦。这是他在家里悬梁锥刺股以后的事情。
  自信满满的苏秦自觉在家苦修了一年,应该大翻身了。可是,他把自己帮秦国吞并天下的计策跟秦惠王一说,人家不屑一顾。
  苏秦迎面碰了个钉子,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秦国。但是,也不能再回家受老婆的气啊。于是,苏秦就又到燕国碰运气。他扔掉自己助秦夺天下的A计划,开始推广合纵抗秦的B计划。
  燕文公对他的理论很信服,不但委以重任,还出巨资支持他到赵国游说。
  苏秦入赵后,顺势博得赵国的信任。然后他这样一路四处游说,竟然搞成了一个抗秦六国联盟,自己担任盟长。此时的苏秦,身披六国相印,回赵国复命时随行的车队比国君的还庞大。
  联盟成立后,对秦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强力遏制了秦国的迅速扩张。
  这都是他的风光,大家都很熟悉,不必细说了。
  那他是怎么死的呢?
  别看苏秦身披六国相印,可是他最忠心的,却是第一个收留他,重用他的燕国。他此后的一系列举动一方面是为了抗秦,更重要的是为了强燕。
  但是,他为什么对燕国那么忠心呢?就因为燕文公最先收留他?
  不全是。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爱上了燕文公的夫人。而且那位夫人也爱上了他。他们两个悄悄好上了。当然,放在史书里,这一定是叫私通。因此,不能说是爱情的力量让苏秦如有神助,合纵六国抗秦强燕。只能说,私通的力量成就了苏秦。
  后来,燕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苏秦和人家母后的那点事被燕易王知道了。
  苏秦听说露馅以后吓得要死。女方倒很大方,温柔地摸着他的脖子,“阿苏,怕什么,大不了一起死。”可关键是苏秦还不想死。
  于是,他找机会求见燕易王。当然,他不是去承认错误去了。他总不能过去面带羞涩地对燕易王说,“对不起,王,我,我爱你妈。”
  这多不像话。
  苏秦想了一个脱身之计。他对燕易王说道,“大王,我最厉害的就是这张嘴。把我放在齐国吧,这样对燕国的好处会更大。只要我身在齐国,凭我这张嘴,一定能为燕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燕易王笑眯眯地说,“好,你去吧。”
  苏秦跪地谢恩,表面上平静,心里却乐翻了天,恨不得就地来个后滚翻。
  苏秦走后,燕易王心中暗笑,“没想到我老妈魅力这么大,能让苏秦这么死心塌地为燕国卖命。真不愧是国母。”
  苏秦到了齐国也的确没闲着,把齐王忽悠得迷三倒四,让燕国捞了不少好处。但是,齐王糊涂,齐王手下的大臣可不糊涂。有个大臣实在受不了苏秦了。他一方面恨苏秦误国,一方面怨苏秦夺宠。怨恨之下,他就派人刺杀苏秦。
  苏秦身受重伤,没几天就死了。
  苏秦死后,大臣们面见齐王把苏秦“明保齐、暗强燕”的诡计跟齐王挑明了。这时,苏秦已在地下无法为自己辩解,齐王才算恍然大悟。恼怒之下,齐王下令把苏秦的尸体五马分尸。
  苏秦这个人秦惠王压根儿就不欣赏。可苏秦的同学张仪却博得了秦惠王的青睐。
  当年苏秦和张仪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纵横术。苏秦自觉不如张仪,却比张仪先发达。苏秦在各国翻身之后,张仪依然不被众诸侯欣赏,灰溜溜地窝在楚国。苏秦听说老同学在楚国,就招他过来羞辱一番。张仪气得要死,心想,你现在不是在赵国当丞相吗?我就到秦国去,用秦国弄了你的赵国。然后,张仪火速入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两张天下最牛名嘴(2)
但是,到了秦国之后,张仪根本见不到秦惠王。
  原因很简单,张仪潦倒已久,连买通官员在秦惠王面前引见自己的钱都拿不出来。就在张仪气得头撞墙、手掐股之时,有个官员突然善心大发,把张仪叫过去,“老张啊,你是天才,对我们秦国有天大的好处,我可不敢耽误你。”说完,免费把张仪推荐给秦惠王。
  秦惠王此时正在暗自懊恼,悔不该当初放过了苏秦。结果苏秦在外面搞出了抗秦联盟闹事情。早知道留他在秦国多好。现在一听苏秦的同学来了,大喜,“赶快召见。”
  和张仪长谈之后,秦惠王对张仪非常欣赏,马上把张仪待为上宾。
  这时,那个当初引见张仪的官员才悄悄跟张仪说了实话。引见费,人家苏秦替他出了。苏秦派来暗中帮助张仪的人也现身了,“我家先生如此安排,只是为了激发您的斗志,让您才华尽露而已。”
  张仪既感激,又惭愧。
  苏秦手下的人再施一礼,“我家先生有一事请先生帮忙。如果秦国此时攻赵,他的合纵大计就难成了,特请您多多帮忙。”
  张仪长叹一声,“我自己才华过人,没想到这次竟成了师兄计策中的小卒。佩服佩服。转告师兄,请他放心。只要他在,我就绝不与他为敌。”
  苏秦死了之后,张仪到各国转了一圈,谈笑间把他们的抗秦联盟忽悠得七零八落。那些国家也被张仪耍得死去活来。于是,张仪更得秦惠王宠爱。秦国也趁机迅猛发展。
  但是,后来秦惠王驾崩,秦武王即位。
  这个秦武王却最恨耍嘴皮子的。当太子的时候,他就不喜欢张仪,当了国君之后依然。那些争宠的大臣也在秦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武王马上降了张仪的职位。
  那些经张仪同秦国结约的诸侯国一听张仪地位下滑,纷纷背离秦国,重新组织抗秦联盟。
  眼见抗秦联盟又成,秦武王心里后悔,可嘴上什么也不说。
  张仪知道秦国呆不下去了,就主动跟秦武王请求,“大王不必担心。齐国最恨我。我在哪儿他们就必然攻打哪儿。你就把我派到魏国去吧。齐国一定会攻打魏国。他们之间一起内讧,就无暇进攻秦国。您就可以趁机攻韩,成就夺取天下的大业。”
  秦武王点头应允。
  果然,张仪一到魏国,齐国马上派兵攻魏。
  魏王大惊。张仪则不慌不忙,“大王别担心,我自有退敌之计。”
  随后,张仪派人到楚国活动一番,鼓动楚国出面调停。楚国使者到了齐国之后,依照张仪事先交代好的台词表演,“张仪离秦本来就是他们的一计,目的就是挑动魏齐争斗。然后,秦国好趁机夺取三川。齐国怎么就真上当了?”齐王一听,马上退兵。
  齐军一退,魏王长出了一口气,更加看重张仪。
  此后,张仪顺利地在魏国当了一年丞相才去世。
  苏秦死得很难看。张仪却一直备受尊重。两张名嘴,结局迥异。
  原因也简单。苏秦待在齐国,靠着人家,却要祸害人家,死得难看也不奇怪。张仪待在魏国,魏国的安危需要张仪的妙计,自然对张仪万分珍视。
  秦武王虽然不欣赏张仪,但张仪也算对得起他了。这位不喜欢名嘴张仪的秦武王,他又如何发掘了那些实干派的栋梁之才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4。空前绝后的秦武王(1)
秦武王跟他爷爷秦孝公和爸爸秦惠王都不一样。
  这小子体壮如牛,力大无比,是个直肠子。因此,能说会道爱耍诡计的他都不欣赏。他就喜欢和他一样有力气的。没事儿的时候,他就找几个大力士一块儿摔跤、拔河、掰腕子,小日子过得,美!
  当时几个出名的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被他当做不可多得的贤才留在身边,而且还都封了大官儿。有这几个高手陪着,秦武王可爽透了。
  比赛力气的时候,任鄙和孟说他们自然要不露痕迹地让秦武王一些。于是,秦武王就丧失了对自己力量的真正判断。
  他想,那些家伙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力士。我比他们力气还大。那我岂不是天下第一大力士?嘿嘿,应该没错。
  可惜,事实总是比马屁沉重。
  有一次闲来无聊,秦武王带着宠臣孟说闲逛。无意中,遛到了一座大鼎面前。秦武王看着大鼎,心里发痒,就想抱起来显显力气。遂气定神闲地指着大鼎对孟说及左右说道:“本王让你们开开眼。”说着就要过去举鼎。
  孟说一看,“我的天,这玩意儿没有一千斤也有八百斤。根本不可能举起来。他要举不起来丢面子,那不得找我的麻烦?”
  想到这儿,孟说赶紧拦住,“大王,我先试试吧。”
  秦王点点头。
  孟说走到近前,双手牢牢抱住大鼎,使尽全身力气也只把大鼎搬离地面半尺多高。然后他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了。
  秦武王看了哈哈大笑。孟说喘了一会儿,才起身对秦武王回禀,“大王,这个实在太重,我只能搬起来那么一点点。您身体尊贵,就别动它了。”
  秦武王把头一摇,“哎,那是你。你举不起来我就举不起来了?我今天让你们看看什么叫做天生神力。”
  随从也赶紧跟着孟说一起劝,知道这不是玩儿的。
  可是,大伙越劝,秦武王越来劲,“谁再多嘴,斩!”
  众人老实了。
  秦武王把长袖一挽,健步走到大鼎面前,上下相了一相,然后轻舒熊臂把大鼎牢牢抱住,嘴里说了一声,“起!”
  众人眼珠不错地盯着大鼎。
  大鼎是纹丝不动,秦武王的脸却已经憋得跟猪肝相仿了。
  “妈的,衣服碍事。”秦武王羞愤满面地放开双手,开始脱外衣,心里纳闷儿。怪了,孟说都能搬动,我怎么连搬都搬不起来。估计是没热身的缘故。
  众人不敢吱声,只好眼巴巴地瞧着。
  秦武王脱了外衣后不再耍酷。他先趴在地上库哧库哧做了六十个俯卧撑,又让两个小太监压着脚面弄了二十几个仰卧起坐,这才觉得活动开了。
  然后,秦武王再次来到大鼎前。这次,他换了姿势。
  他抱好大鼎以后把肚子前顶,双手紧扣,要把全身的力气都用上。调整了姿势之后,秦武王开始了第二次试举。这次,他连“起”字也不说了,直接举,因为怕漏气。
  众人眼巴巴地看着,攥着拳头替他使劲儿。大鼎稍微晃了一下,眼瞅着就要离开地面了。太监们赶忙把小巴掌举起来预备着,单等着待会儿鼓掌了。
  “噗……”秦武王上边绷住,下边却漏气了。
  用力过大的秦武王在一片寂静中没把鼎举起来,倒憋出来一个余音邈邈、绕梁三日的拐弯儿屁。
  大伙拼死命忍住笑,脸上连笑纹都不敢露出一丝来。
  秦武王又失败了。
  这回,他恼羞成怒,面红如血,站起身来后几下撕掉上衣,光着膀子第三次把大鼎牢牢抱住,拼出吃了三鹿奶的力气,硬是把那个大鼎搬得斜不拉及地离开地面。

4。空前绝后的秦武王(2)
大伙正要喊好。力气用尽的秦武王却再也顶不住倾斜的大鼎,啪嚓一下被大鼎砸在下面,当时就断气儿了。
  编书的司马光也觉得这么个死相实在太难看,只好含糊其辞地说了句,“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
  秦武王一死,孟说就惨了。他不但自己被杀,而且遭诛灭三族之祸。
  这么死的国君,秦武王是历史上头一个。
  自欺欺人到了信以为真的程度,也真算是二傻子们的先锋队了。
  秦武王死了,生前却没留下一个儿子,谁来继承他的王位呢?
  秦国贵族们一商量,就把秦武王还在燕国当人质的异母弟弟嬴稷接回来立为国君。于是,嬴稷就成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生母芈八子被立为宣太后。
  其实,秦昭王能被立为国君,全是他舅舅穰侯魏冉使的劲儿。
  魏冉是秦昭王他妈的异父弟弟。从秦惠王时起就已经在朝廷里面担当重任,到了秦武王时期势力更足。因此选新君的时候,他自然力挺自己的外甥嬴稷。外甥当了国君,姐姐必然成为太后。如此一来,他不但帮了亲人,也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在秦国就算是登峰造极了。
  但是,秦武王兄弟众多,谁也不甘心把王位让给嬴稷。此外,老太后惠文后和新寡妇悼武后也不甘心芈八子骑到她们头上成为当国太后。
  要知道,芈八子可不是因为她在芈家里排行第八,所以叫芈八子。人家好歹也是楚国王族,怎么会起那么个破名字。八子不是名字,是她的头衔。
  秦朝的后宫佳丽分八级。最高的当然就是皇后。皇后下面依次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七个等次。说到底,秦昭王嬴稷的亲妈不过是秦武王的一个四级后妈而已,地位很低。
  所以,惠文后婆媳两个自然对芈八子当新太后很不服气。于是,她们就撺掇武王弟庶长壮领着一干兄弟、大臣争夺王位。
  这样一搞,秦国顿时大乱。
  多亏魏冉兵权在握,用了三年时间平息内乱,*了领头的庶长壮,把秦昭王兄弟中凡是图谋不轨的统统杀光。背后挑事儿的惠文后也被弄死,悼武后被赶到魏国藏身。
  最后,魏冉的外甥秦昭王嬴稷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他的宝座。而魏冉的姐姐芈八子则得意洋洋地成为宣太后。魏冉自己也彻底树立了在秦国的顶级权威。
  多亏穰侯魏冉及时平叛,才使得秦国没有走上晋国分崩离析的道路,秦孝公当年奋发强国的努力没有白费,商鞅变法的果实得以留存。
  秦国一直在努力发展,其他几个诸侯国也没闲混,那些国君们也很有野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提倡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他在赵国力推胡服骑射、强国强兵的那些丰功伟绩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再赘言。我们要说的是他光环背后的凄惨。
  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布,看看历史课本上光芒四射的赵武灵王到底是怎样的下场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5。被饿死的赵武灵王(1)
秦武王生前喜欢强身练力,爱跟一帮力士比拼体力挑战自我。赵武灵王那时却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力图强健整个国家。
  秦武王把自己砸死了。赵国的胡服骑射却成功了。
  赵国的变法成功以后,生产力和战力都得到很大提升,不但解除了中山国长久以来的威胁,还彻底打服了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