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发明-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看一看这份电报,”叶枫将手上的电报纸递给了距离自己最近的王韬,王韬瞄了一眼,脸上藏不住露出惊讶的神色。
“清廷降旨解除肃顺等辅政大臣职务,恭亲王奕奉旨逮捕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撤职查办并看管。”
叶枫对北京的情况其实并不是非常关注。由于英法联军并没有进攻北京,所以也就没有历史上咸丰仓惶出逃热河的事情发生,但是历史依然顽固地向前,咸丰还是死掉了,慈禧这个女人还是跳出来了。
叶枫要等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机会,历史上的辛酉政变很成功,慈禧和奕䜣这两个人地合作天衣无缝,他们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英法议和,另外放权给曾国藩。终于扑灭了太平天国,同时也让湘淮系的汉族官员坐大,慈禧开始玩弄她作为女人与生俱来的权术天分,搞平衡搞得中国越来越弱。
现在慈禧和奕䜣和历史上一样干掉了政敌,虽然不知道后面的情况。估计局势还会像历史上发展的那样,毕竟有着咸丰留下的两枚印章的慈禧和慈安,加上名义上的小皇帝,和贤名在外地恭亲王奕䜣,确实是个强大的组合。
不过电报上写的很简单,可能也是刚刚得到消息,还没法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到电报的官员们震惊之余却还在猜测这件事背后的真相。
“奕䜣篡位?”这是沈葆桢等人看到电报后地第一想法。
“如果是篡位的话。不应该只是对付八大辅政啊!”王运皱了皱眉头。他曾经做过肃顺的幕僚,在满清贵族中,肃顺对汉人的态度相对比较开明,肃顺的境遇也让这位精通帝王之术的谋士感到棘手。
“不是奕䜣要篡位,”叶枫看了看自己的阁臣,可能他们一下子还没想到北京这场政变的真相。
“不是奕䜣,难道是后宫?”王运讶然看向叶枫。
“不错。虽然进一步地消息还没有。但北京发生地事情,应该是咸丰皇帝的两个老婆和被排挤的奕䜣。可能还有其他力量联合了起来,扑杀了被咸丰确立的辅政大臣。”
“据说咸丰死的时候给他的两个老婆留了两枚印章,说是圣旨要有这两枚印章才有效,同时又指定了八大辅政大臣,看上去有这么多人辅助那个几岁的孩子做皇帝,应该也算保险了。却没想过他两个老婆是不是有治国地能力,若只是因为是他地老婆就让她们来管理国家,岂不是也太简单了些?”
“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人对权力地欲望总是无限的,他的两个老婆手上拿着印章,自然不想只做个摆设,那写辅政大臣又哪里容得下两个女人指手画脚?于是双方就产生了冲突,这两个女人在治国的政策上肯定争不过大臣,不过玩阴的却很擅长,后宫嘛,谁不会一点儿?于是就勾结小叔子把这几个外人给干掉了,呵呵,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各位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叶枫的说得有鼻子有眼,王运马上就推断出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基本能确定北京发生了后宫乱政的宫廷政变。
“这是我们的机会,”王运马上表态:“如果说之前北京的朝廷作为延续了两百年的清王朝的正统,那么这次宫廷政变就表明这个正统在崩坏,是时候取代这个腐朽的朝廷了,而放眼国内,能承担起这个重担的,非华夏莫属,非总督大人莫属。”
黄胜、容闳、颜永京、陈东等具有出洋背景的对所谓的王朝正统根本没有感觉,他们只知道华夏取代清廷,这是先进取代腐朽,是必然的,虽然的王运的说法不太赞同,但对他的态度还是支持的,那就是利用清廷内部混乱的机会,彻底决裂,正式亮出华夏的旗号。
王韬、冯桂芬、徐荣村这些人较早参加了叶枫的团体,也较深刻地和叶枫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他们同样缺乏对清廷的认同,而且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也持支持态度。
只有沈葆桢、王有龄、谭钟麟等做过大清朝的官吏,不管如何心中对那个朝廷还是有些天然的认同和畏惧,不过就像叶枫说的那样,这完全可以说是清廷“自做孽,不可活”,就天下的读书人来说,很少会有人接受两个女人来治理天下的,这成何体统?虽然事实上垂帘听政、后宫干政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而身为华夏官僚体系中处于金字塔顶部的他们,身上早就烙下了华夏系统的标记,可以说不管华夏做什么,他们都只有全力去支持,因为只要这个集团能取得成功,他们也就能功成名就,如果失败,也将会永不翻身。
比较特殊的是唐廷枢和胡雪岩这两个商人出身的官员,选择立场就好像赌博,也像是在做生意,他们在华夏身上下足了本钱,也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成为核心人员,在座的基本上是能认同华夏的理念的,只不过在具体的问题上才会有些差矣,面对与清廷彻底决裂这件大是大非,其实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而眼下确实是最好的机会。
一致通过彻底决裂的提案,整个总督府就需要为这件事做准备,情报局是通过秘密电台传回的消息,也就在座的人能知道,等北京的消息传出来还要一段时间,正好留给华夏方面做准备。
太平军那边不会有太大影响,最多是想趁乱打劫,有没有那个决心和实力还比较难说,清军那里估计会受些不利的影响,至少军心会有些乱,作战反应也会更慢些,这就留给了国防军整军北上的机会。
湘军、淮军那里比较难说,看曾国藩、李鸿章的样子,也不至于想给两个女人卖命,不过他们是不是会抛弃清廷,这也说不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和华夏作对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比较麻烦的还是慈禧这个人,这个女人能统治中国几十年,虽然说不上像武则天那样风华绝代,却也是个厉害人物,曾国藩、李鸿章都算是极其逆天的人物,还是被这个女人搞得很狼狈,一个生前黯然退隐,一个身后骂名无数,说到底,不过是清廷的两只走狗而已。
叶枫可以想像,当华夏彻底决裂,危机面前,慈禧很可能像历史上那样,给予曾国藩、李鸿章高官显爵,乃至地方上的实权,让其进攻华夏,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曾国藩、李鸿章又会如何选择呢?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15 舆论
从北京陆续传回的消息不断证实叶枫的猜想,在掌控北京政局以后,宫内发旨废除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辛酉政变,一如历史所发生的那样。
在消息还没有广泛传开的十一月十二日,华夏总督府正式通电全国,对于发生在北京的政变强烈谴责,通电指出,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北京的当政者不思齐心协力治理国家,外却强敌,内理民生,反而发动政变,扰乱朝纲。
通电认为,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以天子为万民,而非以万民为天子,朝廷纲纪,自有法度,不应为某些人的私心贪欲而损毁。
通电指出,皇帝和朝臣组成这个国家的中枢核心,是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朝臣不是皇帝的奴才,更不是皇室的奴才,无论是东、西太后也好,恭亲王也好,还有那个几岁的同治皇帝也好,绝不能无缘无故斩杀大臣,如此,则百官何以安?则百姓何以安?
至于谕旨所谓的罪状,通电则认为荒谬,其一是俄国人黄海海战失利刻意刁难清廷,谕旨以为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通电认为这是要做洋人的奴才、走狗,是华夏人皆不能认同。
其二为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通电则认为治国乃天下大事,经济、民生、军务、外交、教化等诸事千头万绪。非常人难以理断,岂是两个嫔妃说听政就听政的?
通电认为,辛酉政变是满清皇室中某些野心家发动的反动政变,它颠覆了清廷地统治秩序,同时也表明满清的统治不在合法,是一种落后的、以天下为一家一姓一族私产的反动统治。
通电表示,天下始终应该是天下人之天下,应该由天下人来治理,农人理田,商人治商。术业有专攻,其中的杰出份子如士大夫掌行政,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传教化于万民,而在具体的方式上,则提出由民选士,由士取官,由官取相,总统天下的格局。
通电上提出的。其实就是和天下士人共治天下的共和政体,不过是结合了华夏的实际,提出了由民选士,由士取官,由官取相地三级民主体系。叶枫希望用这样的态度,来争取天下士人和百姓的支持。
虽然电报还没有在中国普及,但是通电的内容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以极快的速度传递开来,已经架设了无线电的苏州、天京、南昌、昆明、桂林等地方是最快知道的,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北京发生了什么,多少还有些将信将疑。
但是对华夏提出的共和,各方的反应都不太一样,洪秀全大笑三声。又嘿嘿冷笑:“天父保佑天国。清妖自取灭亡,天王当为天下之主,哈哈!”
洪仁对通电提出地共和倒是很感兴趣,他也知道这更符合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相比较起来,天朝和清朝在家天下方面倒是没有多大的区别,不要说取笑清廷。就在几年前。太平天国自己就发生了一次影响更大的政变。
作为军事首领,陈玉成在一个多月以前就感到和州的压力要比之前更小。现在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那么就是考虑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在战场上取得好处了。
陈玉成地想法,是联络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一起对扬州、和州、安庆、武昌发起全面进攻,务必趁清廷内讧,士气低下的机会,在江北攻取更多地盘,稳定江北局势。
虽然说太平天国已经有些各自为政,占地为王的趋势,但名义上还要遵天王为首领,况且大家在出兵这件事上都很认同,居然再一次达成了联合作战的计划。
而在他们的对面,清军听到太平军传过去的消息开始还不相信,直到北京那边的消息零星传到军营,大家最后才终于相信,在北京城,两个女人伙同小叔子造反了。
士兵们无法从正规的渠道得到权威和完整地消息,所以私底下流传地小道消息是什么都有,传得最多的说法,莫过于慈禧和奕䜣有奸情,甚至连同治是谁的儿子都说不清,所以这两个人才联合起来,罢了咸丰皇帝留下来的顾命大臣,让奕䜣当了摄政王,说不定还要当皇帝。
不过怎么样的说法,士兵的心态都在发生变化,军营的士气也很消极,本来就不知道为什么打仗,这下子更没头绪了,如果发生战争地话,情况可想而知。
华夏其实也有这样地打算,不仅第七师两个旅、第一师一个旅按计划进入江北,计划中整编的三个师,也基本是国防部拿出方案,参谋部制定计划,人先到江北,装备同时往那边运,到了江北武装起来马上就走,一边行军一边磨合、整训。
不过华夏最凌厉地攻势还不是军事上的,而是舆论宣传,叶枫亲自主抓,冯桂芬当冲锋兵,《华夏时报》、《时务报》、《强国报》等所有的报纸和刊物都重点报道北京政变,长篇累牍地宣扬家天下的不是,宣扬天下人的天下。
和通电的含蓄不同,这些报纸和刊物就说得非常赤裸裸地,对于意图篡位的东、西太后,说是像两个争家产的小媳妇,她们争的家产就是这个天下,谁听了能舒服?
不仅如此,叶枫甚至让杜撰关于两个太后的文章,比如说慈安太后是个老好人,可惜耳根子软,比如一块鹅卵石被人说说居然当作和田玉买了下来,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国家?再比如慈禧就是个泼妇,而且喜欢虐待人,又特别阴险,还杜撰了一些皇宫里的阴私,这种东西在后世的宫廷戏里泛滥不止,叶枫随便说了一些,被这些文人加以发挥,添油加醋,极大地满足了很多人的窥视欲,为人所津津乐道,信以为真。
“两个小妇人,如何能治理国家?”这是借一个小说中的人物所问出的话,却也是很多人想问的话。
诚如通电所说,治理国家不是小事,哪里能随便一个人就能治理好的,如果说天子是龙种的话,那么嫔妃又算什么?她们出身的家庭也许就很普通,凭什么就能跑去治理一个国家?
治国涉及到天下万民的生计,怎么能这样随便呢?总之,借着这个由头,华夏的报纸和印刷物开始大肆声讨谴责家天下的种种弊端。
在很多人看来,家天下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一时间要改过来自然不容易,好在叶枫也没有要一下子将皇权打翻在地,他提出了一个立宪的想法,也就是说国家的首脑还是要有,甚至可以是皇帝,但治理国家的权力在内阁,内阁是由贤人组成的,这样就可以确保国家的政策是理性的。
关于政体的争论,报纸上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皇帝的权力要限制,如果不是要废除的话。
“叶兴华的动作可真不小啊!”曾国藩手上拿着一叠报纸,轻轻拍了拍桌面:“少荃那边也有这些报刊吧?”
“无孔不入,淮军也没有余力去查禁,”李鸿章两天前悄然来到长沙,本来是要和曾国藩商量反攻云南的作战计划,却没想到遇上这件意外。
曾国藩端起青花茶盏抿了一口,又轻轻放到桌面上:“少荃怎么看?”
李鸿章沉吟了片刻,他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长期独当一面的经历让他迅速成熟起来:“学生当年曾有宏愿,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其实那时是幼稚了,我朝似乎没有几个汉人得以封侯。”
“文宗曾经说过,谁先入天京,即可封王,”曾国藩轻轻抬眼看了李鸿章一眼。
“那本该是老师的伟绩,”李鸿章恭谨地应道。
“学生原也以为这是一次机会,故而才离开翰林,回皖中练兵,然而今日观之,这时代,许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
曾国藩按着茶盏,似乎有些突兀地问道:“少荃,你那些火枪兵练得差不多了吧?”
“已经有五个营头,不过比起华夏军来说,还是差距颇大,据英国人说,华夏军的有些装备,他们的远东军也没有,据说华夏兴办了好几座武器工厂,可以生产世界上最好的火枪、火炮、火药,甚至是铁甲火轮船,这种船以蒸汽为动力,不用风帆,船上覆盖铁甲,枪炮不侵,前番俄国人的舰队,就是遇上了这种船,才全军覆没的。”李鸿章道。
曾国藩缓缓闭上了眼睛:“少荃,那你可是想与叶兴华化敌为友?”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16 选择
“敌与友,或许并不取决于我们,”李鸿章目光一闪,悠悠地说道。
曾国藩默默地盯着桌上那些华夏来的宣传材料,许久都没有说话,厅堂里的氛围变得十分压抑。
“华夏军在赣州、南安有两个师,一个国防师,一个警备师,近两万人,在广东有两个警备师,一个国防旅,两万余人,”曾国藩没有接着刚才的话题,而是说起华夏在湖南周边的部署,显然这些军队的主要力量都是放在湘军这一边,从数量上来说并不多,只有四万人,但却是湘军最不愿意遇到的对手。
“在休宁,华夏军是用了一个旅?”李鸿章微微皱了皱眉头,江西、皖南会战是华夏国防军第一次向外界全面展现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在上海李鸿章曾经近距离感受到华夏军森严的军阵带来的压力,但是毕竟没有看到最后的战斗场面,直到这次会战,还是被华夏军的战斗力给震住了。
“从华夏透露出来的消息,以及其它战场的情况,当时应该是两个营守阵地,一个营偷袭祁门,最后多了一个旅包抄,华夏军制,一个营五百人,”曾国藩平静地说道,这不是本次会战中湘军唯一的失败,但却是悬殊最大的一次失败,湘军最强悍的霆字营近万人,在面对一千华夏军的时候,居然被打败。
虽然霆字营在路上就遭到数次狙击,但不可能伤到根本,最终到达起码还有六千人。就这样还是被一千人生生打败,可以说正是从那一刻起,湘军对华夏军的阴影正式被种下。
而在随后的会战中,华夏和太平天国地联军基本上都能保持兵力上的优势,所以胜负更加没有悬念,对于曾国藩等人来说,还是休宁一战带来的信息更多,而其它战场的情况,则能推断华夏的兵力,以及战斗力是不是都是如此。
就湘军的作战经验来说。几个战场面对的华夏军,都是火力特别猛烈,排枪、密集的火炮、燃烧瓶,对于作战意志未必很坚强的湘军来说,与华夏军作战简直就像是一场噩梦。
“据英国人说,华夏现在的一等军队是七个师,次一等地警备军,还有装备不差的预备役民兵各十个师左右,”李鸿章低声说道。
“不是七个。最新的情报显示,赣州那边的第三师已经在整编,据说要整编出十个一等师,”曾国藩道。
十个师就是八万人,这个数字虽然不多。但是考虑到华夏军变态的装备与战斗力,那就相当可怕了,何况再加上十个装备水平同样让湘军、淮军仰望的警备师,以及不弱的民兵师,差不多是二十多万的兵力,与湘、淮的十多万旧式军队相比,无疑还是庞然大物。
“此诚数千年未遇之变也,敢请老师教我。”李鸿章起身向曾国藩行礼。恭敬地说道。
曾国藩无力地挥了挥手:“少荃,你还是先坐下来吧,如今时局艰难,你我二人互为表里,自当同心协力度过眼前这个难关。”
“同心协力?叶兴华倒是常常说起这个词,”李鸿章再行一礼,坐回到椅子上。
“联邦联邦。怕也是权宜之计。”曾国藩苦笑着说道:“地方可独立行政,岂不是列国诸侯?这是春秋战国地故事。”
“叶兴华说他不作皇帝。不要家天下,只做总统,八年为限,不终身,不世袭,”李鸿章也看过华夏的宣传材料,甚至是冯桂芬的新经学著作,作为原本历史上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眼界目光自然不差,对于共和的主张,李鸿章未必能一下子接受,却有过深入地思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法统不立,岂不是终日纷扰不休?”对于习惯权威式统治的人来说,很难想像一切单凭投票的权力运转方式,何况儒家的核心不是仁,不是恕,不是德,一直都是“礼”,而所谓的“礼”就是尊卑秩序,就是家长式的威权。
“学生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叶兴华也提出了另外一种方式,立天子以为天下,组内阁以治天下,即所谓的君主立宪,”李鸿章摆足了学生地架势,不过曾国藩还是能看出他对这种方式地偏好。
“限制皇权……”曾国藩顿了顿,似乎感觉说这种话题是对朝廷的不敬:“可行么?”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是先贤说过的,”李鸿章和曾国藩都是一代牛人,经学造诣都很深厚,引用古文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从中阐发新的意思,他们做的也绝对不会比冯桂芬差。
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家族地利益,青史地地位,这些都是他们要考虑的,李鸿章千里觅封侯,功名之心虽强,和曾国藩一样,都想做底定天下地中兴名臣,留名青史,然而湘军的一连串失败让曾国藩不得不躲回老家舔伤口,李鸿章虽然意气风发,但隐隐却受到新学的影响,加上慈禧这么一闹,真的是有点动摇了。
当然,对两个人而言,说到底还有个观察风向的问题,以前洪秀全颠覆纲常,弄个什么拜上帝教出来,当然为天下读书人不容,虽然也有读书人效力,但那毕竟是少数,现在则不同,华夏虽然也处处悖逆,却搞个什么新学出来,对经典的新解是一套一套,真的让很多人感觉自己以前读的书是不是真的读错了。
尊重儒家,尊重华夏的传统,这是华夏一直强调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曾国藩、李鸿章包括天下的读书人,才可能有选择立场的可能,是坚持对清廷的效忠,还是追随新势力华夏,甚至是自己竖起旗帜,逐鹿天下。
在中国读书人的眼中,所谓效忠经常走极端,譬如明末亡国的时候,南北两京几乎是整个朝廷一起投降,但也有很多人守节尽忠,当听说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时候,自杀而亡的士大夫也有不少,后来满清入关,江北几乎是不费力全部沦丧,江南倒是烽烟四起,可看后来的表现,内讧不断,也难说就是因为忠于旧朝。
于中应有,一个两个耻臣戎,可就人类来说,气节与否,忠诚与否,还是要看有没有希望,不独中国人在亡国时鲜见玉石俱焚,便是法国被德国攻灭时也签了城下之盟,当年拿破仑、希特勒横扫欧洲,投降者怕是也不少。
李鸿章和曾国藩此时的态度就很正常,虽然不会说出来,但两人都不会去做愚臣,何况华夏举起的大旗也很能打动许多的人心,华夏复兴,以及满汉平等。
没有人甘心当奴才,哪怕他是最高级的奴才,这是叶枫前次和赵烈文提及平等时说过的一句话,他不会妄求一下子实现绝对的平等,不过至少要有底线,让几亿的民族去给几百万的民族做奴才,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多少都有些心动,就看对形势如何判断,对未来如何掌握。
李鸿章和曾国藩清楚,如果湘军、淮军和华夏联盟,甚至是保持中立的话,那么清廷马上会失去整个江南甚至是四川,至于江北的那些清军,当然也不会是新的联军的敌手,湖北、安徽、江苏北部几乎旦夕可下。
至于捻军动乱的河南、山东,以及本来也不平静的陕西、山西,都未必能给清廷提供多少的保护,攻下北京,恢复大明故土,几乎是眼前就可以看到的事情,而在恢复汉家河山的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都相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满清对汉人的防备让人心寒,汉人做满清的官,总有个限制,若能恢复汉家河山,青史上自然不会少那一笔。
所以曾、李二人心中担忧的,谁胜谁负只是一点点,让他们拿不定主意的,一是暂时还无法全盘接受华夏的新学和新政,对于未来政权的构想还存在分歧,最重要的还是两人都无法保证加入华夏联盟以后,他们是不是还能保持现在的地位,当然这或许并不重要,但是保证自己这个团体的利益,同时不会被排挤,能够真正成为复兴名臣,这才是他们最担心的。
“少荃,华夏那边有无线电报机,想来在北京有他们的人,叶兴华搞这么大的动作,这政变怕是确有其事,你说那边垂帘听政,恭王摄政,会给我们个什么旨意?”曾国藩突然问道。
李鸿章笑了笑:“无非是加官进爵,学生怕是要总督四川,老师也要再署两江了。”
曾国藩和李鸿章相互看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若是如此,少荃你当如何?”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17 战乱
与铺天盖地的宣传相比,华夏军的步伐也没有停止,沿海的船只紧急动员,第一师第三旅直接在上海登船,首先在开山登陆,与淮安、赣榆三路大军齐齐压下海州,虽然人数不算多,但一个主力师的战力,也足以对海州四万多清军和团练杂牌形成巨大的压力。
同时受华夏宣传攻势的影响,海州的清军军心很受影响,对赣榆的进攻也缓了下来,陈国瑞本身就是降将,若说太平军和捻军的话,他只有拼死作战,但华夏军却不是死敌,而且同样是太平军降将的程学启在投降清军后又投降华夏军,如今还是第六师打过来的这个旅中的一个营长,所以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陈国瑞并不打算死战到底。
何况在赣榆的攻防中,无论是海州盐商抑或是陈国瑞都惊骇地见识到了华夏军凶猛的活力,披着铁皮的铁甲舰向阵地上倾泻的大口径炮弹足以让大地颤抖。
海州的盐商们作战意志也不坚定,在华夏方面承诺保护他们的财产以后,已经表露出投降倾向。
待到北京的消息正式传到海州,第三旅在开山登陆,陈国瑞和盐商们很迅速地放下了武器,选择投降。
按照参谋部的计划,十八旅留在海州休整,同时对陈国瑞部和盐商武装进行整编,整编一个警备师和一个民兵师。第三旅、十七旅三营向沐阳方向攻击前进,十七旅一营、二营向泗阳方向开进,十六旅沿范公堤进入淮安府。接手十七旅防地,通州、扬州府一带,则从上海调新整编的第八师渡江北上,各部梯次发展,滚动前进。
十一月二十三日,第七师陆续在海州登陆,随后向山东前进,直插清廷大本营。
直到此时,忙着清理政敌以及通过加官进爵稳定人心的清廷还没有反应过来。
十一月二十五日,华夏军占领海州全境。以第一旅、第十七旅两个旅地兵力压迫徐州、泗州一带。
十一月三十日,第七师攻占沂州,打开山东门户。
十二月一日,第八师在整编中进入兴华,剑指扬州,李秀成攻占泰州。
与此同时,在陈玉成的策划和串联下,得到华夏军支持的太平军沿长江发起全面进攻,陈玉成反攻江浦;杨辅清反攻和州、含山。李世贤也再次发起对武昌的攻势。
清廷不出意外地加封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全权处理江南军务、政务,不过此时的江南也仅余湖南而已,其它李鸿章为四川总督,骆秉章为两广总督。官文为湖广总督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虚衔上都有提高。
虽然从四川总督到安徽巡抚品级上是一种下降,清廷的目的是要让李鸿章回头稳定皖中的战局,所以还是给了李鸿章兵部尚书的头衔。而曾国藩虽然是两江总督,但实际上还是在湖南应对湖广地战局。
北京政变的消息传出以后,经过华夏方面的刻意宣传,在朝野之间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还没有地方官直接宣布倒戈。但是向华夏投效的读书人倒是一下子多了起来。华夏军在地方上也更容易被接受。
等到华夏军和太平军联手发起全面攻势,清军一败再败,清廷连忙作出应对,紧急抽调李鸿章回两江战场,加封其为江北总督,统辖江苏、安徽北部军务,又调骆秉章为四川总督。防备石达开再度入川。加曾国藩为江南总督,署理两广、湖南、江西及安徽、江苏南部军务、政务。看起来权力很大,实际上真正能控制也只有湖南,又加胡林翼为湖广总督,调官文为陕甘总督。
可以说面对华夏在舆论和军事上的全面进攻,北京方面也有些恼羞成怒,这次封授和前次有明显的不同,大多都得到了实权。
同时清廷也命令多隆阿、僧格林沁尽心作战,又以胜保为直隶总督,部署山东、河南一带防务,又从关外、蒙古抽调大批兵力南下,务必将华夏军打回长江以南。
“李鸿章和曾国藩有什么行动?”杭州的总督府内,叶枫一直在关注着前方地讯息,虽然从目前来说,华夏军的动作很大,不过总体上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一下子直捣黄龙。
“曾国藩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