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歌-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妇说:“宋公子能够和我那混账儿子谈谈,那最好不过。”于是,她就趁这个机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这儿子,读书写字都是一等一的,宋公子要是能让他到贵府上谋个差使,那就最好不过了。”
宋歌笑笑:“只要胡用哥首肯,那是一定的。”
无数的历史证明,真正到关键时刻,读书人的作用是无限量的!而就宋歌来说,目前能够结交到的读书人,就是这个胡用了。
他当然不会白白错过这个机会。
……
全才苏轼 (1)
这天的傍晚时分,宋歌带着家奴来财,来到朱大头的养猪场,看看蔡京与大母猪共同生活的状况。
朱大头一看到宋歌前来,立即苦着脸说道:“宋少爷,那,那个疯子不吃猪食啊!前两天一直叫,非要吃什么大鱼大肉,我说只有猪食,他就绝食,什么都不吃呢!”
宋歌说:“不用理他,让他饿着吧,饿急了自然会吃的!”
朱大头还是惶恐的说:“可是,宋,宋公子,他现在哼哼唧唧就好像要死了样子!万一,万一死在我家的猪窝里,小的可,可担待不起呀!”
“放心,才三天功夫,不会死的!”宋歌说着,“带我去看看他,到底什么样子了?”把蔡京关在猪窝里三天了,宋歌自己都觉得好笑,三天过去,他也很想知道这个绝世美男,超级大奸臣在和母猪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到底过的怎么样。
朱大头前头,把宋歌带到了猪窝的门前。
宋歌走近猪窝,一股臭味扑鼻而来,他急忙捂住鼻子,让呼吸暂时停止。前几天来的时候,没这么臭啊,看来,猪粪拌匀人粪,能起化学反应,臭味呈几何级上升啊!
宋歌用眼睛瞄向猪窝里,看到蔡京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呆在猪窝的角落里,估计是听到了脚步声,悠悠地抬起头,开口骂道:“死东西,窝里湿透了,多扔些稻草进来啊!”
蔡京抬头的刹那,宋歌看到了他的模样,现在哪里还有美男子的形象!满脸满头的黑泥巴,乌黑乌黑的,估计粪便涂满了,黑咕隆咚,几乎看不见脸的本来样子了,哪里还有什么人的形象,分明是一头人形猪啊!
看到蔡京受到了这样的惩罚,宋歌“扑哧”笑了出来,心想:老子也算是为大宋朝出了一口恶气!
蔡京听到了笑声,扶着墙壁站了起来,“谁?”
“是我!”宋歌叫朱大头把猪窝的门楦放下,打开了门,他准备认真仔细地瞧瞧这位仁兄的状况。
门刚一打开,只见蔡京用尽所有力气,扑了过来,口中嚷着:“你这小混蛋!我,我要撕碎你的皮,抽了你的筋,吃了你的肉!我要和你拼了!”
宋歌没想到蔡京饿了三天,居然还有这么快的速度,躲闪不及,被他抓住了袖子。
宋歌急忙用力抽了回来,“撕拉——”袖子破了一截,那斑斑的乌黑的脏水,沾满了袖子,暂时也顾不得许多,极速往后退,他可不想和肮脏的蔡京来个亲密的接触。
蔡京还要冲出来,要和宋歌拼命,可是由于这三天大概饿的慌了,脚下轻飘飘,一脚踩上猪窝门口的石头的时候,突然就滑了一下,向前扑倒在地,磕着了嘴巴,估计松动了牙齿,满口的鲜血。
全才苏轼 (2)
同时,朱大头的两只大狗,看见蔡京跑出来,急忙冲了过来,就着蔡京的后背、大腿乱咬一通。
蔡京吃痛,哇哇痛哭,爬起来手舞足蹈,扑腾着跑回了猪窝,落水狗一般缩在猪窝的角落里,呜呜哭泣……
宋歌把脏外衣脱掉,扔的远远的,然后小心翼翼的走近猪窝。
背后,朱大头的婆娘屁颠屁颠跑过去,把那件脏外衣捡了起来,“哇,这么好一件衣服,丢了多可惜啊,改一改,给我家大头穿,模样好的很呢!”
宋歌站在猪窝门口的石头上,对蔡京说:“蔡大人,没办法,委屈你一下,谁让你的魅力这么足,能量这么大,能够把整个中国都给掀翻呢!”
蔡京哭泣呜咽,“宋混……宋公子,你说什么呀?我,我一点也不懂。我,我到底哪里得罪你了,要这么对待我们蔡家,要这么折磨我蔡京?!你说,到底怎么回事啊?呜呜——”他的确够郁闷的,平白无故,被人整成这副人不像人,猪不像猪的模样。
蔡京当然想不到,他这是为他将来所做的罪过,提前受处罚!未来的错误,现在受处罚,这样的处罚,谁能猜想的到?
“好了,蔡兄,吃点东西吧,别饿着了!说不定,你还有大好前途呢!”宋歌说着,转身走了,“明天我再来看你!”
“宋,宋公子,别走,放了我吧,求求你,放了我吧,放了我吧!”蔡京跪在了稻草上,呜咽地哭着求饶。
宋歌头也不回的走了,只留下蔡京在猪窝里哭泣……
……
这些日子,又施粥又出售大米,宋明的活比较多,非常忙碌,无法陪着宋歌,跟在宋歌后头的,都是家奴来财。
宋歌觉得来财这名字太土了,就问来财本家姓氏。来财说姓朱。于是,宋歌就给来财重新起了个名字,叫做:朱元璋!
那土皇帝方腊也不知道哪里去了,这许多天了,都不出现,宋歌根本没可能让他跟在自己后头做跟班。既然现在有个现成的跟班,起个皇帝的名字,过过指使皇帝的瘾,宋歌觉得也蛮有感觉!
过了两日,宋歌昂首挺胸,带着朱元璋到集市上买了一些肉、鱼、蔬菜等物品,再到米行淘了二三十斤大米,让来财扛着,穿过前街小巷,来到一处门前。
这是一幢木头古宅,看破败的样子,估计有百十来年了,墙壁上的木板都已被虫子蛀的坑坑洼洼,有飞虫在孔里进进出出,俨然当成了窝。木门已经破了多处,漏风处钉着冒油的松树板,一颗颗小小的松脂,倒有点翡翠玛瑙的样子。
宋歌上前轻轻敲了门。
开门的是吴老妇,见是宋歌,立即满脸笑容,“是宋公子呀,请进请进。”
宋歌一猫身,就走进了屋。来财跟在后面也进了屋子。
全才苏轼 (3)
屋里一团漆黑,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这是眼睛被外面太阳光照射的缘故,过一会儿,宋歌的眼睛才逐渐适应过来,看清了屋里的一切。
这个家,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最准确不过了,屋子里面,除了两根柱子,什么都没有。唯独醒目的是西面的木板墙壁上,挂着一幅字,裱的工工整整。而这些字,宋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是一时忘记在哪里见过了。
宋歌把带来的东西放在了灶上,走向了那幅字。
“来就来嘛,还带什么东西啊!”吴老妇一阵客气,推托着不肯收,直到宋歌说自己来的目的是请胡用哥做事,这些东西就当是提前支付的薪俸,她才勉强收下了。
宋歌看这幅字,行云流水,浑然一体,是绝对的上上乘之作,再看这幅字的落款——“苏轼”,吓了一跳,这……这是千古牛人苏轼的字!
哇,那岂不是发财了,这要在二十一世纪,可是价值连城啊!
这幅字原来是苏轼的作品,难怪这么眼熟呢!
苏轼的文章数次入选课本之中。高考之前,宋歌为了记住苏轼的经历与作品,到网上查过有关苏轼生平的资料,以便应付考试。通过了解,他被苏轼无所不能的本事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又专门找了几本有关苏轼的书籍来看。
苏轼也成为了宋歌所认识的古人里面最熟知的一个文人。
朱元璋在背后看到宋歌的反常举动,急忙问道:“少爷,怎么了?”
宋歌指着这幅字的落款,说道:“苏轼你认识吗?”
朱元璋摇了摇头。
让一个家奴,认识当世的文坛领袖,的确勉为其难了。
宋歌当然不会去责备他,只是说道:“这苏轼啊,是个天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是个全才,很多方面的成就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最高点,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大的人物。”
朱元璋一脸崇拜,“那他,还活着吗?”
“这……”宋歌心思转动,回忆起关于苏轼的一切记忆:
苏轼老年被贬岭南,最后贬至海南儋州,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赦免北返途中病死。而现在是哲宗元符二年,明年,也就是元符三年,哲宗嗝屁,徽宗即位,后年才是建中靖国,那也就是说苏轼还活着,现在估计正在海南儋州受苦呢!
想到这里,宋歌说道:“苏轼现在还活着,可惜已是个穷困潦倒的多病老人……”
朱元璋惊讶地说:“啊?!这么本事的人也穷困潦倒啊!那,那还没我的日子好过呢?”
宋歌拍了一把朱元璋的后脑勺,“什么没你过的好啊?这是境界,懂不懂?读书人的追求,想必你也不懂!”
全才苏轼 (4)
朱元璋委屈地说:“那,那少爷也不读书的,一定也不懂!”这家伙恃宠而骄,从小和宋歌一起长大,以往宋歌是个纨绔,他不敢反抗,最近见宋歌变的善良和蔼了,偶尔也会顶个小嘴。
宋歌又敲了一下朱元璋的脑袋,“混蛋,少爷我读书让你看见啊?少爷我每天都在心里读书,默读!”
朱元璋嘻嘻笑着说道:“哦?!小人我知道了。那么,少爷,这位老爷这么本事,可是没钱,少爷何不帮他一把呢?”
宋歌眼睛一亮,说道:“元璋,你很聪明啊!你说的太对了,苏轼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不能让他过早去世……”
吴老妇倒了两碗水,递了过来,“宋公子坐啊,来,喝水。”
宋歌接过碗,问道:“大婶,这幅字挂这多少年了?”
吴老妇说:“有十年了吧,那时用儿刚刚考中秀才,在杭州城游玩时得到的,听说是杭州的知府老爷给写的。用儿当宝贝似的,早些年有不少人愿意出几百贯钱购买,用儿都不肯卖。你说这又不当吃又不当穿的,挂着看看,能看出什么花样来啊,是不?宋公子。”
宋歌对吴老妇说:“这幅字无价之宝,不能卖!”
吴老妇听宋歌这么说,寻思着这宋公子怎么也和自己的混小子一个样啊,这一张纸上有几个字,当得什么无价之宝啊?这不是睁眼瞎说嘛!
宋歌又问吴老妇,“胡用哥呢?”
吴老妇用手一指后门外的小院子,说:“他除了捧着书还会做什么?喏,在外面用功呢!宋公子你坐,我去把他叫进来。”
宋歌阻止了吴老妇,说道:“还是我出去吧。”
吴老妇点点头,兴奋地说:“宋公子,好好跟这个痴儿说说,一定让他去宋府做事。”
宋歌说:“我尽量试一试!”
然后,吴老妇过去收拾宋歌和朱元璋拿来的食物,她先把米倒进了瓮里,再驱赶走肉上的苍蝇,拿起来洗了洗,准备放锅里煮一煮再腌起来。多少年,她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一刀肉了!
宋歌踱步慢慢走到后门口,看到胡用捧着一本书,坐在院子里的一块石头上看书,边上放着一个碗,碗里有一块蒸过的麻团,方方正正,显然没有吃过。
胡用的肚子很饿,但是他不肯吃宋歌给的食物,虽然这两天回到鄞县,他了解到宋歌的为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他仍然觉得宋歌这人是个肮脏的纨绔,即使有所改变,那或许也是个沽名钓誉的小人。他是一个读书人,不愿意和宋歌这号人扯上任何关系,这两日老娘总是唠叨让他去宋府做事,但是他已下定决心,坚决不去,不能同流合污。
全才苏轼 (5)
这时,一只苍蝇叮在了麻团的上面,胡用顺手一扬,把那只抢食的苍蝇赶走了。然后,继续看书。
这一幕,被站在门口的宋歌看到了。
宋胡斗才 (1)
宋歌的心中有了数,抬步走出了门,走到了小院子里,脚下碰到了一个细石子,细石子滚了开去,发出细微的声响——
胡用以为是自己的女儿过来了,“囡囡,回来了?过来把这块麻团拿去吃了吧!”
宋歌轻轻走到胡用身边,说:“胡用哥,用功呢?”
胡用惊觉,回头看着宋歌,急忙想用手去遮住那口盛着麻团的碗,又觉得多此一举,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显出尴尬的神情,“宋……你,你来干什么?”
宋歌笑着说:“胡用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小弟过来是想求教几个学问。”
胡用露出鄙夷的神情,“就你……?”
宋歌也不恼胡用的态度,依旧笑着说:“怎么?不行?孔圣人都说有教无类,难道胡用兄认为我这样的纨绔子弟,连学习的资格都没有吗?”
胡用听宋歌搬出了孔老夫子,勉强说道:“行,你说吧,讨教什么问题?”
宋歌问道:“先讨教一个算术问题:巍峨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巧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餐一碗饭,四人共喝一碗汤。请问,寺僧几人?”这是简单的方程题,但是对于宋代的人来说,应该是个难题,宋歌估计像胡用这种一门心思读书应考的迂腐者,很难涉及这么难的数学题。
果然,胡用被问的一愣一愣,思索了很久,无法回答,“你这……是什么嘛?你有能耐,说说寺僧几人?”
宋歌笑着说:“共六百二十四个寺僧,不信你自己算一算。”
胡用掐了好久的指头,验算了答案,是正确的。他抬眼看宋歌,有些异样的目光,“宋……你再说一个,小生一定能解开。”
宋歌又说道:“今有一物,数量多于一百,三三数余二,五五数余三,七七数余二,问物有几?”
这种题目,在二十一世纪,大概也就是三四年纪的奥数题,但是在大宋朝,估计一般的数学家,都要研究不少时间才能给出答案,把这题目搁给了胡用,简直比闷棍还厉害,直接就把他打蒙了。
胡用脑袋里捣鼓了许久,连个思路都没有,又不甘心再一次被问倒,急得抓耳挠腮,坐立不安……
过了一会儿,宋歌轻描淡写地说:“嗯,这个太难了,胡兄解不开,我也不为难你了,算了吧。”
胡用万不得已,只得恳求宋歌给出答案,“宋……公子,你说说是几?”
宋歌淡然说道:“一百二十八。”
胡用一验算,果真三数余二,五数余三,七数余二,这下,他倒有些佩服宋歌了,虽说不读圣贤书,但是这些有关数字的学问,倒的确很精通呢!
宋胡斗才 (2)
但是,胡用不会就这么认输了,还没涉及他熟悉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呢!他死鸡嘴尖尖,说道:“宋公子,你这两个问题太偏了,在下读的都是圣贤古书、诗词文章,要是涉及这些方面,在下无有不会。”
宋歌笑着问:“当真?”
胡用自恃学识不在世人之下,寻思凭你这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难道会问出什么难倒我的题目出来?也就把海口夸大,“你问吧,保证都会,不会我是龟孙子!”
宋歌问:“《论语》里有这么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
《论语》对胡用来说,那是熟悉不过了。胡用立即回答说:“简单!该句的解释为:老百姓,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是孔老夫子对国家安定团结所总结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对后世影响极大!”
宋歌哈哈大笑,“非也,非也。吴兄的解释,完全没有把握孔老圣人的本来意思,显然是大错特错了!”
胡用大声辩解说:“胡说,《论语》注解的各个版本,都是这个解释,怎么会错呢?”
宋歌说:“吴兄息怒,请吴兄把这整句论语背诵下来,我们再做讨论。”
胡用相当熟悉,就背诵道:“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宋歌说:“依照吴兄的解释,前面的三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何解释?”
胡用说:“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育理论,是说每个人在道德上要达到的三个境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而完善的人。”
宋歌说:“那么,以孔老夫子这样提倡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这上下两句连起来,似乎在解释上行不通啊,前一句教育人们要做完善至美的人,后一句却让老百姓做无知的人,宋某不才,这似乎不符合孔老夫子的言论精神啊?”
“这……历代大家都这么解释,应该不会错的。”胡用为之语结,他一直在读,解释都有前人注解,也没有仔细深究,这一句被宋歌这么一解释,似乎更加贯通了,而且的确更加符合孔老夫子的言论。
宋歌说:“孔老夫子教育我们,学而不思则罔。吴兄的治学之态度,不够严谨啊!”
读了三十年的书,居然被一个从来不捧书本的纨绔子弟教训,实在太窝囊了,偏偏又提不出可以反驳的理由来,当真是憋屈啊。
胡用几乎成了一只裹着腾腾热气的高压锅,偏偏那漏气嘴还被堵塞了,闷的万分难受,却又透不出气来,“这……这……”
宋胡斗才 (3)
宋歌接着说:“其实,这句论语,千年以来,都被误读了,孔圣人要表述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圣人要说的真实意思是:对于《诗经》《礼记》《乐经》等促使人类道德臻于完善的书籍,如果百姓知道,就由他们发挥,如果百姓不知道,那我们就教他们。”
胡用仿佛五雷轰顶,五道霹雳在头顶炸开,震耳欲聋,又仿佛醍醐灌顶,透彻心扉。
他感到有些天旋地转,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呢?自己无日不在苦读,做起学问来,却还不如一个终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淫人.妻女的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胡用极度郁闷,开始在自家小院子里暴走。
这时,胡少妇拎着一个菜篮子,牵着女儿囡囡的小手,从后门进到了院子里。
胡少妇看到失心疯似的丈夫,以为出了什么意外,手里的篮子掉到了地上,篮子里的野菜散落在了地上,她疾步上前,问道:“官人,你怎么了?”
女儿囡囡跑了过来,“爹,你怎么了?”
胡用倒是没有发疯,看到妻子女儿拎着野菜回来,回想起上次在街上被宋歌批判成无法养儿孝老之徒,此时在宋歌面前更加有些不好意思,就停止了暴走,对妻子说道:“没事,快速散步而已,你们进屋去吧!”
囡囡看到石头上碗里的那块麻团,说道:“爹,你怎么不吃这个麻团啊?”她虽然是在叫爹吃麻团,可是口里很响地咽了口水,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现在已午后了,她跟着娘在野地里采野菜,走了一个早上,哪里有不饿的道理?
胡用听了,心疼不已,再也顾不得面子,拿起那块麻团,塞到囡囡的手里,“爹不饿,囡囡吃了吧。”
囡囡说:“娘说了,爹是大人,要多吃点,才有力气读书!”说着,又把麻团放回了碗里。
胡用的眼泪流下来了,他恨自己怎么这么无能,同时,心里已在反思,读书到底是不是一条理想的出路呢?
他迷茫了!
宋歌也流泪了。
这号称世界首富的大宋朝,也还是有这样为了一个麻团而相互推让的人家,还是有很多人饿着肚子没饭吃!
但话说回来,这大宋朝的历任皇帝,包括现任皇帝宋哲宗,都还算是清明之君主,休养生息,赋税不高,如果愿意出力干活,又没有突然降临的灾难,一般人家都还不至于到没饭吃的地步。
而胡用这种读书人除外!
囡囡看到了在一旁的宋歌,高兴地叫唤起来,“大哥哥,你来了?”但是却没有跑到宋歌身边去,看了宋歌一眼,看了父亲一眼,然后低下头,走回去帮助娘亲捡地上的野菜。
宋胡斗才 (4)
宋歌明白,肯定是她的老爸胡用教育她说自己不是好人,让她离自己远一点。
吴少妇捡好了野菜,牵着女儿的手,低头走进了屋里。走过宋歌身边的时候,撩了一下鬓角的碎发,欠身行了一个妇礼,走了进去。
囡囡水汪汪的大眼睛看了宋歌一眼,跟着娘进了屋。
多么纯洁善良的一个妇女啊!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啊!
宋歌心想:这狗日的胡用,这辈子娶到这么好的一个妻子,生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儿,也够幸福了。狗日的,连我都嫉妒了!可他却偏偏不知珍惜,除了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久下去,估计妻子女儿甚至老娘都要饿死为止。
今天,我务必要让这混账东西彻底放弃死读书的念头。
就在刚才,宋歌有了一个想法,他准备交给胡用一个特殊的任务。这任务,就是一个使命,关系到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存。
胡用被宋歌的问题以及见识弄的心灰意懒之中,又看到饿的发慌的妻儿,思绪起伏,心潮澎湃,在内心深处,他已在反思,读书到底顶什么用处?
这时,宋歌又说话了:“吴兄想必知道当世的大文豪苏轼吧?”
胡用回答说:“苏大人曾任杭州通判及杭州知府,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宋歌说:“那么,请问吴兄,苏轼作为文坛领袖,一改往日靡靡词风,而开创豪放词风,想必也知道吧?”
胡用听到宋歌说起他熟知的知识,兴致高涨,立即说道:“这当然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大人的这一首《赤壁怀古》,多么豪迈,多么雄壮啊,需要多少豪情气概,才能写出如此大作啊,必将流传千古呐!”
宋歌说:“不错,这篇《赤壁怀古》的确是千古绝唱,后世再无佳作堪与比肩。吴兄既然对于豪放词风有所了解,小弟前些日子忽然梦到与本朝第一枢密使狄青大人灯下喝酒畅谈,偶得一篇《破阵子》,还请吴兄品评一番,如何?”
胡用惊愕不已,“你……宋……公子也会填词?”
宋歌笑了笑,瞬即吟诵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胡用听完宋歌的吟诵,两眼暴突,神色肃然,一字一字地把这篇《破阵子》重读了一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识货而没有货的人,见到真货时才会震撼。
宋胡斗才 (5)
对于诗词,胡用当然识货,当他读完这首《破阵子》,他震撼了,无限震撼了。
这可不是有一点点才情就能做的出的词,这可是千百年来排名前几位的才子才做出的词,即使胡用也算是个难得的才子,但是这样的词,他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开玩笑,这可是豪放派又一著名人物辛弃疾的作品,当然够胡用喝一壶的!
胡用一读便知,这是一首千古好词!而这首词的创作者,却是自己一直看不起的纨绔子弟所作。他心中的千般思绪,万般心潮,都一起涌了出来,他万念俱灰,他泪水滂沱,他呼天抢地,他用头撞树,“嘭——”晕了。
宋歌和朱元璋急忙过去扶起来,屋里的老妇少妇小女孩听到响声,都跑了出来……
一个时辰之后,胡用醒了过来,第一反应就是趴到地上给宋歌磕头,“宋公子,在下有眼无珠,误把英才当作庸人,而且还在出言不逊,实在万死之罪。宋公子之才,神鬼莫测,天下少有……”
听着胡用的赞誉之词,宋歌倒觉得不好意思起来,毕竟这词不是他作的,而是偷了后代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
呃,偷后代的词?不知道算不算偷!
他一边扶起胡用,一边说道:“哪里哪里,吴兄过誉了。小弟以为,要做学问,先要做人,读书不是人生的全部,生活才是人生的诠释。作为一个男人,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照顾妻儿,如何当得起‘男人’二字?反过来,饥寒交迫的生活,又如何能够安心读书,安心做学问?男儿志在四方,金榜题名、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缺,但是,生存本领也不能少,你说是不?男儿要问心无愧,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朝廷,无愧于父母子女,才是真男儿!”
胡用再次深深鞠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下受教。”
宋歌从口袋里拿出两贯钱,塞到胡用手里说:“吴兄,我决定交你做知己朋友,并有要事交给你去办,这是预支的一个月的薪俸。你同意的话,这些钱可以随时花掉了,我想你娘和你的妻女都需要。并且在三天后的午时,你到西桥边的喜悦酒馆等我;如果你不同意,三天后带着钱到宋府,把这两贯钱还给我,你继续过你困苦的生活。”
说完,也不等胡用以及家人说话,头也不回,径直从后门走了出去。
朱元璋急忙跟宋歌出了胡家后院。
两人在小巷走了一段路,朱元璋在背后轻声问道:“少爷,您不读书,才学居然如此之高!小的对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宋歌说:“不要乱说,今天你就当什么也没看到过什么也没听见过,更不可以到处宣扬我的才学有多高多高,明白吗?要是被我知道你四处乱说,打烂你的狗嘴。”
宋胡斗才 (6)
这种借种生子的事情,宋歌觉得还是少做为妙,虽然辛弃疾是南宋人,不会穿越过来跟自己打版权的官司,但是才名如果外传,哪天真被考校起才学来,在诗词盛行的大宋高人面前,自己肯定比破洞的砂锅漏泄的还快。
他决定,不到万不得已,不再玩诗词方面的把戏。
朱元璋捂了捂嘴巴,说:“是,是。”
宋歌说:“好了,这事算处理完了。现在我们再去集市买点肉和素菜,中午到朱大头的养猪场吃午饭,顺便再去看看蔡京那个老家伙的近况。”
朱元璋问道:“少爷,我看那老头不人不猪,也挺可怜的,而且没有那么可恶啊,你怎么要把他关在猪窝里呢?”
宋歌抬手给了朱元璋一后脑勺子,“放屁,他还没那么可恶?!以后记住,那人非常可恶,非常非常的可恶,他是全天下最可恶最卑劣的人!明白了吗?”
朱元璋摸摸后脑勺,点了点头。
宋歌来到朱大头的养猪场,带去了肉和菜,把那朱大头的婆娘给乐的,跟个什么似的,少爷长,少爷短,叫个不停,估计比来了她爹还要亲。
午餐之后,宋歌问朱大头,“那疯子吃东西了没?”
朱大头皱着眉头说:“没啊,昨天自你走后,一直在呜呜咽咽的哭,到现在还没停呢。”
难道,这蔡京表现的意志挺坚决的吗!他还真要寻死?宋歌这样想着,从未吃完的肉碗里,捞起一根带肉的大骨头,对朱大头说:“大头,带我再去看看他,我就不信他真想饿死!”
朱大头带着宋歌等人来到了大母猪的猪窝旁。宋歌让朱大头打开喂猪时的那道小门,这道门开在大门上,四四方方的尺许见方的一个框,喂猪的时候,只要打开这个小门,倒进猪食,就可以了。
宋歌对着这道小门,往里边看,只见蔡京哼哼唧唧,坐在稻草上,泪水模糊,黑脸上流出了两道白痕,倒有点像后世京剧里的脸谱,他的眼神灰暗无光,仿佛傻了一般呆呆地看着前方,整个人,几天之间,似乎老了不止十岁。
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