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图腾-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打算让那帮老骨头们看看什么叫做积极的防御,他立刻叫来秘书起草文件:第一,授予远东方面军什捷尔恩全权处置远东地区任何事宜的权利,红海军太平洋舰队及地区航空集团军全部归属什捷尔恩指挥。要求必须在2月5日之前彻底解决远东的战局。第二,国内建设和战争准备必须加快节奏,来应对可能即将发生的来自德国的入侵。第三,相关部门(包括情报部门和外交部门)必须抓紧搜集一切有用的消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分析,制定相关的计划。而后,他又让自己的老朋友人民外交委员——莫洛托夫出访德国,希望能从德国那里获得有用的情报。
  1941年1月16日,柏林正是深冬时节,树梢上被着厚厚的白雪,天空透过厚重的树叉露出颇显阴郁的蓝色。柏林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站台和一条通道已被戒严,几辆国宾车队的梅塞德斯-奔驰牌轿车停在站台边,车前面站着一群身着深色大衣的高官,中间一位就是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他亲自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迎接一位来自莫斯科的特殊的客人,并按照希特勒的安排,演一场欺骗小孩似的把戏给他看。
  随着一声汽笛,专列驶进了站,弥漫的蒸汽立刻挡住了里宾特洛甫的视线。等列车停稳,雾气消散,一队人从车厢里出来。紧跟在几位随员身后,一个矮矮胖胖的老头缓步向他走来,这就是本次访问柏林的全权代表,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他其貌不扬,细细的脖子,俄罗斯人典型的稀疏头发,显得额头宽阔且略向前凸,带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像个温和的老教授,但与他打过多次交道的里宾特洛甫深知,这可是个不好对付的厉害角色。
  莫洛托夫是布尔什维克的###级党员,意志坚强,精力充沛而且思维敏捷,在外交场上从来眼里不揉沙子。出任外交人民委员还没有多久的他,就曾代表斯大林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正是那次莫斯科之行,让里宾特洛甫充分领教了这个苏联老头的狡猾和坚定。里宾特洛甫知道,这次的接待和谈判对于探测苏联的战争态度与准备情况,特别是对于掩盖“巴巴罗萨”计划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表演得逼真,不能有半点马虎。
  看到莫洛托夫已经走近,里宾特洛甫迎上去就是一个拥抱,不等对方说话,就连续几句嘘寒问暖,仿佛是真正的朋友见面。
  “什么时候开始会谈?何时安排我见你们的元首?”莫洛托夫的反应则显得不冷不热。莫洛托夫知道,这次来访要向希特勒提出的问题将是十分尖锐的,不宜一上来就把气氛搞得火热。
  希特勒对于武力进攻苏联的决心早就已经下定,他的陆军参谋部和国防军统帅部的参谋们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次邀请苏联代表团来柏林谈判,完全是一次作秀,是一场给对方看的欺诈表演。就在莫洛托夫率领着代表团乘火车到达柏林的当天,希特勒下达了经过一周的准备而制定的秘密指令。指令上说:“与俄国的政治谈判已开始,目的在于摸准苏联在未来这段时间里会持什么态度,不论会谈结果如何,为东线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要继续进行。一旦军队的基本行动计划呈来,经我批准,随即将发布指令。”莫洛托夫到达柏林之后的两天,可以说是听尽了各种各样的恭维话,享受了一切隆重的款待。然而随之而来的谈判却让这位外交老手看出了一些破绽。
  在和里宾特洛甫进行的预会谈上,这位德国外交部长就对莫洛托夫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告诉莫洛托夫,世界上没有力量能够改变大英帝国的末日业已开始来临这一事实。英国已被击败,最后承认失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它也许不久就要认输,因为英国的形势正日渐恶化。当然,德国也欢迎及早结束战斗,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它也不愿意不必要地牺牲人的生命。即使英国不在近期内打好主意,承认失败,那他们来年也一定是要求和的。德国正在日以继夜地继续轰炸英国。德国也将逐步充分利用其潜艇,使英国遭受严重的损失。德国认为,英国也许会由于这些袭击而被迫放弃斗争。在英国,已显然有某种不安的心情。看来事情将采取这样的解决途径。但是,如果目前的攻击方式还不能迫使英国屈膝的话,那么德国一到气候条件许可,就要坚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从而彻底摧毁英国。到目前为止,这种大规模的进攻之所以仍未能进行,完全是由于天气不良的缘故。英国企图单独或在美国的支持下,在欧洲大陆登陆或采取军事行动,是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彻底失败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这一点,英国人还不了解,因为在大不列颠显然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再则,这个国家是由一个名叫丘吉尔的人领导的,此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是外行,他以前的事业,每到关键时刻都彻底失败,这一次还要失败。再说,轴心国国家已经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在欧洲压倒英国。甚至法国——法国业已战败,而且要为战争付出代价——也接受了这一原则:法国将来绝不支持英国和唐&;#8226;吉诃德式的非洲的征服者戴高乐。轴心国家由于具有异常强大的实力地位,因此,它们所考虑的,不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而是如何迅速结束这场已经打胜的战争。
  对于里宾特洛甫这一套吹嘘,莫洛托夫并没有在意,他关心的是与希特勒的会谈,以及当他提出斯大林交待的问题时,希特勒会如何反应。
  午餐后,元首接见了这位苏联使节。同里宾特洛甫一样,希特勒不等莫洛托夫提出正题就开始了大段独白:英国已被击溃,最后投降只是时间问题,德意联军在非洲也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因此轴心国的胜利指日可待了,现在已是应该考虑胜利后的世界安排问题了……
  希特勒不失时机的卖弄起了演技:“亲爱的人民委员,请替我转告斯大林先生,如果俄国想在英国土崩瓦解的时候分享战利品,那么现在是宣布参加德、意、日三国公约的联盟的时候了。我甚至替斯大林先生考虑过,鉴于俄国目前的处境,不一定公开的参加军事同盟,但是我非常理解你们一直希望得到通往公海的不冻港出海口的愿望。我建议斯大林先生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向南方往波斯湾和印度扩张,而我们德国,则向非洲扩张。关于俄国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利益,我们也可以在胜利后修改1936年的蒙特勒协定,使公约更符合你们的利益。”
  希特勒手舞足蹈,配合着自己的长篇大论。莫洛托夫则坐着不动声色。
  这与其说是会谈,不如说是希特勒的独角戏,莫洛托夫只是一个坐在舞台上的观众而已,配合着这场大国间的奥斯卡竞争。他心里很明白,希特勒是在白纸上画一个美丽的奶油蛋糕给他看,希特勒根本就不是在会谈,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要谈的。但是莫洛托夫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其实也不仅是谈判,更主要的是探测希特勒对苏联的态度,判断他会不会,会在何时对苏联用兵。
  第二天的会谈,希特勒几乎像个话剧演员一样,想把昨天的“戏”重复一遍。但莫洛托夫决定要主动出击了,他单刀直入切入主题:“尊敬的总理先生,我觉得我们应该讨论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德国军事代表团在罗马尼亚干什么?为什么不按照我们的《互不侵犯友好协定》先进行协商就派出它?同样的为什么德国军队会出现在芬兰?为什么也完全没有和我们协商?”这是莫洛托夫早就想好的计策,他想用这些最尖锐的问题刺激一下这位暴躁的元首,以使他暴露出心目中对苏联的真实态度。
  希特勒果真生气了,他坐在那儿,小胡子微微颤动。很长时间以来,周边国家的元首也好,外相也好,哪个不是对他恭恭敬敬,甚至低声下气?从盟友墨索里尼,到敌对国英国的张伯伦,当然海对面的某个胖子除外。今天这个俄国佬竟敢如此强硬,希特勒不由得怒从心头起。
  但是这种情绪只持续了不到半分钟,想到他彻底征服苏联的决心,这位高明的“演员”立刻恢复了满脸的笑容:“这是小事一桩!您大可不必往心里去。还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更大的问题上吧。”然后希特勒又开始了他的激情澎湃的演讲,描绘胜利后分给苏联的“画饼”。
  但是莫洛托夫也明确的表达了苏联的立场:《三国条约》中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意味着什么,在这个新秩序中要苏联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在柏林会谈和德国外交部长预计的莫斯科之行中必须加以讨论。而且,关于苏联在巴尔干和黑海的利益,关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也有些问题需要澄清。如果苏联政府能够获得关于以上各项问题的解释,它也许更容易对元首的问题提出更明确的答复。苏联对欧洲的新秩序表示关心,特别是对这种新秩序的进度和形式表示关心,它也想了解所谓大东亚圈的范围。
  第三天,当莫洛托夫在里宾特洛甫的办公室和他会谈时,突然响起了刺耳的空袭警报。这位德国外长立刻失去了镇定,肥胖的身躯迅速地挤出小门,拼命往防空洞里钻。进入防空洞后,里宾特洛甫渐渐恢复了平静,他又开始了对莫洛托夫的作秀:“现在在这儿,就只有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为什么不划分一下呢?”
  莫洛托夫说:“英国的意见呢?”
  “英国,”里宾特洛甫说,“英国已经完了。它再也不能起大国的作用了。”
  莫洛托夫说:“哦?如果英国完了的话,我们为什么到这个防空室来呢,是谁在我们头上扔炸弹呢?”
  防空洞内一阵沉默……
  坐在颠簸的火车上,莫洛托夫抽着烟斗,看着窗外德意志的一片片农田、村舍,他默默回忆着这几天来的所闻所见。他知道,回到莫斯科,斯大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根据这次会谈,您认为希特勒会不会,会在何时进攻我们呢?”他应该如何回答呢?头脑中的各种头绪理来理去,还是不能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里宾特洛甫的异常热情,希特勒的大肆吹嘘,这些肯定都是表面文章,但是他们在掩盖什么呢?莫洛托夫突然想到,当他对希特勒毫不客气地抛出最敏感的几个问题时,一瞬间,希特勒的眼中露出的些许凶光,还有他颤动的小胡子!没错,他们在演戏,希特勒对我们怀有深重的敌意,所谓重新瓜分世界,分享德国胜利的果实,根本就是希特勒的诱饵。他们言不由衷地表示愿意我们加入轴心国,但对于芬兰和罗马尼亚有德国驻军一事却闪烁其词,这正说明他们心怀鬼胎。希特勒想用一张可望而不可及的空头支票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松懈我们的警惕和提防。可以确定,等德国一旦从西欧、巴尔干和非洲腾出手来,必然撕碎和约,对我们发动进攻!
  然而那将会是在何时呢?作为希特勒,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在登陆进攻英国之前,二是在彻底打败英国之后。虽然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都在吹嘘“英国已经完了”,但在莫洛托夫访问的短短几天里,就遇到了三次英国空军轰炸柏林的空袭警报。其中在里宾特洛甫办公室的那次,那位外交部长慌张地跑进地下室,在黑暗的楼梯里,动作却非常熟练,显然那里的防空洞对他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也就是说,英国仍然对德国构成严重的威胁,希特勒在西线的目的远远没有达到,他敢在这种情况下置西线的威胁于不顾,掉头来打我们吗?这样很可能会造成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这可是兵家大忌。何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就是输在两线作战上,希特勒怎敢冒此风险?但是我们也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来揣测希特勒……
  一切还不清楚,但是莫洛托夫知道,斯大林不会满意这种模棱两可的报告,火车驶进苏联国境了,他必须拿出一个较为清楚并且相对合理的结论,才能向斯大林交待。莫洛托夫对希特勒有相当的了解,这是一个阴险狡猾的人,他可以郑重其事地给你一连串的假相,也可以用十二分的真诚口气,对你胡扯上一大通。连他的部下都把他看成一个演员,他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表演,别奢望能在和他打交道时摸到一点漏洞,因为那很可能是他给你下好的圈套。但莫洛托夫深知希特勒是一个贪婪的人,他不会眼看着英国这块即将到口的“肥肉”又从嘴边溜掉,更不会大方地跟苏联谈瓜分胜利果实,这一定是希特勒的稳军之计!也就是说,可能他还不想将与苏联的关系搞僵,他进攻苏联的机会还未成熟,甚至他还要利用苏联来牵制英国和美国。
  “很可能是这样的!”经过一路的冥思苦想和矛盾斗争,他终于有了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结论,或者说他不得不下出这样一个结论。但他已经说服了自己,他已经准备好了充足的理由,来向斯大林表达他的观点。在莫斯科,斯大林已经做好了迎接莫洛托夫的准备。鉴于这次会谈的意义特殊,斯大林在听取莫洛托夫的汇报时,还找来了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和已经升任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等人。莫洛托夫已经想好了如何证明他的判断,他从讲述在柏林遇到的三次空袭开始。谈到了德国人的敌意,以及希特勒对斯大林提出的问题的回避等等。最后,他总结道:“德国还远远没有解决英国这个麻烦,同时鉴于丘吉尔政府特别强硬的态度,德英两国不太可能达成媾和。我们知道希特勒在大西洋上的海战和在海峡上空的空战中都没有得到半点便宜,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情况下登陆英国,将不是一个能迅速完成的作战。我判断德国至少在冬天之前不会进攻我们,如果他不想两线同时作战的话。也就是说,不会在占领英国之前,发动对苏战争。”
  听完他的汇报,斯大林沉默了好一会,他用烟斗的尖嘴梳理着胡子,看着窗外树上的雪挂若有所思。然后他慢慢地将目光对准莫洛托夫,用一种征询意见的语气缓缓说道:“德国人会来进攻我们,这一点我们早就预料到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的主力部队很多还编制未满,我们的摩托化部队还刚刚组建,对部队的机械化改造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可能完成。我们能够和德国人抗衡的先进战斗机和坦克尚没有大量装备部队,要做的事太多了……莫洛托夫同志,如果像你说的,希特勒不会在结束对英作战之前进攻我们,这就给我们多少留下了一些准备的时间。要知道越早开战对我们越不利。但是这个时间有多长呢?一年还是几个月?我看我们必须用我们的办法尽力拖延这个时间。我们不应该去刺激希特勒,更不能授人以柄,说我们首先破坏了互不侵犯条约,否则当希特勒感到我们已经准备对他开战时,他就会不顾一切地缩短给我们的准备时间。也许他会铤而走险,不待攻下英国就来对付我们,这是对我们最不利的情况,我们要竭力避免。必须减少可能刺激德国的军事行动,不能让希特勒有任何机会怀疑我们在进行军事准备。”
  斯大林理清了他的思路,立刻作了决定。他对铁木辛哥和朱可夫说:“从今天起,边境地区的部队调动和向边境地区的部队调动,一律都要经过我的批准。”
  朱可夫没有说什么。在会议结束后,他同铁木辛哥元帅同乘一辆车。汽车驶出克里姆林宫,朱可夫仿佛自言自语地说:“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避免战争。可是明知道敌人要进攻,却反而采取保守的措施,这不是等于把赌注押在敌人身上吗?”
  铁木辛哥望着车窗外,一句话都没有说,许久,低声吐出一句:“我们还是相信他的判断吧。”
  

第十四节 司令官的理论艺术
第十四节司令官的理论艺术
  经过近10天的奋战,混成军已经契入日占区纵深47公里,盛杰的“星火”作战即将进入最高潮。
  虽然战局进行到现在看起来进展顺利,但是混成军依旧在进攻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盛杰将其归纳总结了一下,并要求参谋人员将之与自己的处理方法一起记录在案,以供其他人作为参考:
  首先,就是部队的物资技术保障问题。可以这么说,物资技术保障是现代战争胜利的基础。而现在摆在盛杰面前的是一大堆的难题。如今正在执行的是一次远距离转移的大规模作战,补给品欠缺,运输车辆也时常不足,除了要和做好这个以外,还要和突入后方的敌人进行战斗,另外还要为后勤分队加强对空防御的兵力和兵器。这些都是有待作为混成军司令官的盛杰尽快解决的。坦克最重要的补给品是油料、弹药和备件。
  而战争期间,油料补给也是作为坦克部队指挥官的盛杰最关心的事情,也是整个混成军后勤保障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油料的欠缺,派出执行某些任务的军队数量,不是根据日军兵力的判断来决定的,而是根据有油料保障的战斗车辆的数量决定的。尤其是向纵深发展之后,常常发生部队申请的燃料不足以完成受领的战斗任务的情况,因为计算燃料所依据的条件是难以预料的或者是根本不能预料的。根据多变的战斗情况,或因在途中遇到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必须实施迂回机动时,消耗的燃料就无法预料。让盛杰感到欣慰的是,多数的坦克使用的都改用了柴油发动机,因此行程较长,也比较省油。
  弹药补给情况较好一些,因为盛杰事先在离战线不远的地方都设有大量储存各种弹药的仓库。并且在野战仓库周围都安排了实力坚强的护卫队以确保安全。基地仓库配有强大的防空力量,通过设防的各个前方仓库,保持与混成军之间的联系。每个战斗群将从前方仓库得到后勤补给,并负责保卫补给各梯队。但即使如此,也经常会出现最需要的弹药却数量不足的问题。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坦克备件的补给了。尽管所有坦克和装甲车辆都在工厂和射击场经过了严格的检验,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坦克的技术缺陷却只有在真正高强度的战场上才会被发现。坦克的哪些零、备件最容易磨损,究竟该有多少备件才可以使坦克经常处于战备状态,这些问题使得那些保障人员实在头痛不已,而士兵们不正规的操作和技术检查,以及驾驶员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致使过渡疲劳,对车辆的使用也造成了车辆的损耗更加严重。虽然混成军的坦克部队都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部队,但是毕竟他们没有试过进行如此快速而长距离的战斗方式,因此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说实话,日本的坦克攻击力和反坦克能力还真是不容易给混成军造成什么伤害,反倒是坦克乘员自身和车辆的技术上的问题造成了不少非战斗性减员。混成军使用的坦克技术缺陷不少:如坦克起火,不只是由于炮弹的直接命中,而常常是由于漏油。漏油的原因是衬垫损坏或发动机磨损。只要有漏油现象,燃油就可能落在发动机上而造成起火。又如炮塔、火炮、机枪和车门被炮弹或是弹片集中,被卡住而不能使用。当然也有诸如行驶过程中经常不注意,毫无必要的在难行地段随意行驶,致使行动部分受到磨损或损坏之类的问题。而混成军坦克部队内配备的专业人员也不足。在现代,几乎每一个坦克营就配有一个装甲修理连,而在当时一个坦克旅才只有一个修理连。混成军总共7个坦克营(第4旅由2个二营制的团编成。第30坦克团则是三营制)才只有2个修理连,因此他们常常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四处奔波。用盛杰的话来说就是“猴子的屁股坐不住”。
  对于这些情况,作为军首长的盛杰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他先是宣布将混成军坦克部队完全编成为一个6营制的旅,名称依旧为第4旅,而第30团则成为其下属团,将2个修理连合并成为一个修理勤务分队,由一个统一的工程技术主任领导。
  然后要求所有装甲连队彻底检查各自作战车辆,如有武器无法修复,不能参与一线作战的,立刻退出作战部队,加入到后勤运输队伍中充当履带运输车辆。这样既减少了修理连的工作量(省得他们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可救药”的装甲车辆上),也可以增加补给车队的力量。其次就是要求各部队都留一些燃料储备,以便能在急需时出动坦克。
  而弹药只能靠各坦克分队之间互相的协调,调换一下,或利用那些加入到运输队中的坦克的弹药。
  至于修理和抢修勤务在内的物资技术保障的责任被盛杰下放到了每个营,要求每个营都抽出一个连编成补给连。该连有一个修理组,他们将和旅的修理连保持直接联系。而且把该营的一些特种车辆、运输车辆以及野战炊事车也都集中到这个连,车辆进行集中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也便于展开工作。该连连长必须是资深或是较有经验的坦克连连长,并且必须保持与营指挥所的不间断通讯。另外营长也可以根据作战需要组织好本营的物资技术保障工作。新的修理分队编有一个指挥组、5个坦克修理排、2个军械修理排、2个坦克抢修排和1个备件补给排。坦克修理排负责连修理组无法完成的修理任务,他们必须日以继夜的工作,争取尽快修复损坏的坦克,给予战友有力的支援。军械修理排任务是修理那些修理组无法在连队内修复的损坏了的各种武器。坦克连的军械军士也药参与修理武器。坦克抢修排负责用十六吨的ZIS牵引车把损坏车辆拖到修理分队或收集所,由坦克修理排到收集所修理损坏车辆。备件补给排负责携带全部修理武器和车辆所必需的零件。
  对于这些问题的一系列解决方法,从盛杰口中一气呵成说出来,那轻松的神态和轻快的语调把负责记录的参谋和旁听的那些军官搞得瞠目结舌,就好像在他们的司令官看来这些问题都根本不算问题一样。
  其次,就是部队不同兵种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在这次战役中,各部队的互相配合效率极其低下,经常出现诸如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失散之类的情况。
  在混成军临时指挥部内,盛杰召集了包括117师师长拉比切&;#8226;杰耶夫上校、202空降旅旅长谢尔盖&;#8226;特列季亚科夫上校、第4坦克旅的伊万&;#8226;卡图科夫上校和原第30坦克团的米尔盖特&;#8226;苏里茨中校等人在内共22人的全混成军所有团级以上指挥官,准备给他们好好的进行一次协同战术意识的培养。
  “各位,我想听听你们对于战役进行到现在的看法。”盛杰先等所有人就座后说道,“就从您开始吧,特列季亚科夫上校同志。”
  盛杰首先把问题甩给了自己的近卫空降旅的旅长。
  特列季亚科夫考虑了一下回答道:“我认为这次的作战到目前为止是相当成功的。”
  “哦?”盛杰似乎很疑惑的问道,“很抱歉我打断了您,请继续。您为什么认为这次战役到目前为止‘很’成功呢?”
  “有两点:第一,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原先的既定目标:即在1月13日之前将日军压回到拉维塔亚…波亚尔科沃一线的计划,而且和我们的最终目标即摧毁日军的主要补给点,并切断日军沿佳木斯…富锦到列宁斯科耶…拉扎列沃的主要交通运输线的任务已经相距不远了,胜利指日可待。第二,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日军部队的打击都是近乎毁灭性的,虽然日军的抵抗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还是成功的瓦解了他们的防御和一切反击企图。尽管我们还没有成建制的消灭日军,但是相信在1月25日,“左钩拳”计划展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入侵的日军彻底予以消灭。”特列季亚科夫侃侃而谈。
  “恩,说说您的意见,杰耶夫上校同志。”盛杰将头转向了摩步师的师长。
  “恩,我认为也是比较成功的。在我看来,我师里的这些小伙子都是好样的。”杰耶夫说道。
  “他们第一次上战场,却表现的无比英勇,在疯狂的日本侵略者面前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将军同志。”杰耶夫顿了顿,继续到,“说实话,如果我不是这个师的师长的话,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一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部队。我为能够带领这样的棒小伙儿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敌人在我们的面前节节败退。是的,我们英勇向前,敌人被我们一次次挫败,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将军同志。”
  然后,多数人也发表了几乎和前两人一样的意见。
  最后,盛杰看向卡图科夫,他的前锋代理指挥官。
  卡图科夫是个胆大心细的指挥官,他在特列季亚科夫发言时就发现少将在提问时在“很”字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看来少将并不是非常赞同成功这一说法。因此他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就开始思索究竟这次作战有什么漏洞。等到将军提问的时候,他开始不紧不慢的回答道:“在整体上来看我们的作战是成功的,将军同志。”
  盛杰注意到了他用了“整体”,感到似乎这个自己非常欣赏的装甲部队指挥官发现了一些端倪了。
  果然,他话锋一转,“但是在某些细节上,我们处理的虽然不能说失败吧,但至少是不成功的。比如——配合。”
  说到这里,细心的卡图科夫又注意到少将的嘴角微微上扬,看来是被自己说中了,他赶紧继续:“我们各部队间的配合不是很默契。当然这也有我们刚组建的原因,但是我们在突击过程中却时常发生诸如梯队脱节,进攻掩护不利之类的问题,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这就是我的看法,考虑可能不是很成熟,请将军同志和各位指正。”
  卡图科夫的话引起了军官们的讨论,临时军部内一时有些吵闹。
  盛杰轻轻的咳嗽了一声,大家立时安静了下来,等待司令官发话。
  “卡图科夫上校同志的意见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年轻的将军如是说到。
  话一出口,军官们就一片哗然,不过他们很快就又闭上了嘴,因为他们发现司令官的话还没有讲完,正冷冷的看着他们。
  “我不否认我们战役计划的成功完成,但是请你们看看我们的代价——”盛杰翻开手中的数据报告,“无论士兵还是武器,这些都是苏联的宝贵财产,我们作为指挥官都有义务应当尽力将这些损失降到最低!而你们看看这里的战场报告,据统计本次战役迄今人员伤亡共计2726人,各类轻重装甲车辆共损毁47辆,火炮11门,运输牵引车辆14辆,其中由于缺乏炮火掩护导致损毁的坦克及装甲车为29辆,运输车为5辆,人员伤亡为683人。多么另人乍舌的数字啊!同志们,我们这是在犯罪!”
  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