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黑白朱元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长寿。故他要反复告诫,以免他们停滞不前,甚至腐化招祸。
  殿上群臣,有的闻言警惕,有的则只当耳边之风,听过即忘。他们没想到,朱元璋是个什么人,他能容得你不听他的话?
  

糟糠之妻不下堂,艰苦日子不能忘(3)
杀身之祸在一步步向那些不明朱元璋意图的人逼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天子与臣下同乐(1)
后宫整饬清爽,朱元璋又着手政权的建立。正月初六第一次早朝,他即宣布,设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以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庶务,以大都督府总管全国军队事务。大都督府下,按刘伯温的建言,设立都司、卫所,又设御史台掌纠察百官之事,给事中风闻奏事,驳正六部。
  御史中丞刘伯温、翰林院学士陶安合奏道:
  “中书省及都督府总理全国政务、军务,权重事繁,欲奏请仿元朝之制,以太子为中书令,方能当此重任。”
  朱元璋笑了笑,说:
  “你们二人随朕多年,怎么还是书生一个?”
  他见刘伯温、陶安一副茫然无知的样子,又说:
  “取法于古,必择善而从,若一概照搬,有如渡长江却往回扳桨,岂能达到目的?元帝是胡人,不懂得取法于古,设官不任用贤人,只授给本族之人,名不足以副实,行不足以服众,岂可效仿?况且太子年纪还小,学识不广,经历不多,还需认真学习,以博通古今,识达机宜。今后凡军国重务只要向他报告,让他知道如何处理即可,何必非效法元朝做什么中书令呢?”
  他一言即废除了中书令,任命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掌管政务。
  散朝之后,他留下刘伯温、宋濂、陶安、王祎四人,叫他们随他去观赏画工刚刚呈上的古帝王画像,听听他们议论这些人的贤否得失。
  四人相跟着洪武帝,来到文楼。这里收藏着洪武帝历年来从各处搜集到的古籍及字画,其中有不少唐人的手卷、宋人的精刻本和抄本。
  四人在那散发着书香的高大书橱下巡看了一遍,不禁为洪武帝藏书之富啧啧称叹。
  朱元璋也颇为得意,他指着那些夹着长长短短字条的古籍,飞眉笑眼地说:
  “多年来朕令有司访求古书籍,又于战火中抢救劫余之物,终成今日规模。想朕本为田家子,今日能粗知治国平天下之策,起草命令告示,闲时也能与卿等诗酒唱和,靠的就是这些书。那些字条上写的,皆是朕早起晚睡,抽空读过后写下的心得。”
  刘伯温、宋濂四人看着那夹着纸条的上万卷古籍,不禁肃然起敬。
  看完书库,便去看张挂着的帝王画像。
  这些画像都出自名家之手,多系精心工笔描绘,个个栩栩如生,体现出了各自的性格经历,熟知历史者,不用看下面的标名,一见便知这是谁的像。
  刘伯温、宋濂、陶安、王祎皆饱读经史,熟稔古今兴亡之事,放眼一望,便知所画是何人。那朱元璋竟也丝毫不亚于这些饱学之士,隔着老远,他便识别出哪是汉高祖、哪是唐太宗、哪是宋太祖,令四人又是一番惊叹。
  朱元璋走到汉高祖画像前,谛视良久。
  陶安议论说:
  “自古革命之际,多数人是以臣取君,唯有汉高祖与陛下起自民间,可谓超越千古。”
  朱元璋也感慨地说:
  “汉高祖与朕之得天下,皆以仁厚结人心之所致。想周室分崩离析后,天下分裂,秦统一了天下,却守不住。陈涉发难,天下豪杰蜂起,项羽依靠勇力方南面称霸,又不施仁义,只知炫耀功劳武力。汉高祖深知他的强横残忍而以柔韧谦逊对抗他,针对他的暴虐而济民以宽厚仁义,最后把他打败了。项羽一死,天下传檄而定,故无须劳累即成帝业,这好比一群猎犬追兔子,只有汉高祖这头猎犬追到了!”
  他那风趣的话逗得众人一阵大笑。
  从隋炀帝、宋徽宗的画像边经过时,朱元璋不屑地摆摆手,说:
  “亡国之君,不值一提,快走快走!”
  来到唐太宗画像下,洪武帝展玩再三,他没说他的武功文治,却说起唐太宗的纳谏:
  “唐太宗曾说过:人主再贤明,如臣下不匡正其错误过失,想不危败,是不可能的。此言说得何等地好啊!朕观汤武以从谏如流而兴,纣王以饰非拒谏而亡。兴亡之道,便在从谏还是拒谏之上。唐太宗是英杰之主,有鉴于此,故从谏如流,小大必采,方造就贞观之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天子与臣下同乐(2)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依次把刘伯温、宋濂等四人扫视了一番,方说:
  “朕于卿等深有所望,希各位不要心怀顾忌而不敢尽言。朕望卿等能匡朕失误。”
  刘伯温、宋濂、陶安、王祎都神色庄重地点了点头,仿佛接受了一副千斤重担。
  他们又来到宋太宗画像前。洪武帝凝视半晌,对他的雄才大略作了一番评点,却又将话锋一转,说:
  “宋太宗有一宗短处,好财。他见左藏库中金帛如山,便分左藏北库为内藏库,又改封椿库为内藏库。人主应以四海为家,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哪有公私之分!太宗是宋之贤君,尚且如此,何论他人。太宗首开私财之例,其后宋朝因战争而弄得国库财帛耗尽,却不肯将内府的私藏拿出来,追根究底,全在于太宗开了个坏头。”
  他这一番独到的见解,又引得几个饱学之士的一番惊叹。洪武帝想起自己未曾投师求学,全凭自己的努力和悟性,读通了多少有名的文人学士一辈子也没读懂的中国历史,不禁十分得意,呵呵大笑起来。
  笑了一阵,他又说:
  “诸位爱卿,你等自是博学,可惜未能熔古今于一炉,故见识上难免露出些书生气,自是难以跳出古人窠臼,推陈出新了。不过,朕有诸位,得益良多,今日天色尚早,我们就去饮酒吟诗一番,如何?”
  四位儒臣见洪武帝有这番雅致,便同声答应。
  洪武帝立即叫内臣送来酒菜,君臣团团围桌坐下。宋濂问今日做诗以何为题,正好这时一阵东风从楼前刮过,朱元璋计上心来说:
  “东风一起,春天就会降临。朕看今日做诗,不妨以东风为题。朕知诸位爱卿皆是高手,今日就仿当年曹植七步吟诗,比一个出口成章如何?”
  《论不必渡海》为朱元璋致部将信,行书手迹朴拙奇纵,非今日一般书家可比。
  那四人都点头称好。洪武帝取出手指长一支檀香,又说:
  “既然大家应允,朕就点燃这炷香,若在香燃完之际尚未吟出绝句一首,罚酒三盅。”
  那四人又一齐点头。洪武帝立即叫内臣将香点燃。那四人都拧眉沉思,口中念念有词,在斟词酌句。洪武帝却起身在屋中踱着。
  踱着踱着,他突然停住步,叫道:
  “好,有了。”
  那四人见他如此神速,都一齐看着他。
  他自得地笑了笑,吟出一首七言绝句来:
  我爱东风从东来,
  花心与我一般开。
  花成子结应花盛,
  春满乾坤始凤台。
  诗虽粗疏了一点,但自然流畅,又有一股豪气相贯,颇有帝王气象,且又是在短短时间内吟出,实是难得,刘伯温等四人都齐声赞叹。
  朱元璋自负地笑起来,他去看那炷香,刚刚燃完,便小孩般嚷叫着:
  “香燃完了,四位爱卿罚酒罚酒!”
  刘伯温、陶安、王祎无法,自斟酒自喝,一口气便饮下三盅酒,只有那宋濂,平时滴酒不沾,此时端着酒盅直皱眉发愁,不知如何是好。
  洪武帝却像个顽皮的孩童,跳到他身边,托着酒盅要往他嘴里灌,口里嚷叫道:
  “喝呀,快喝!”
  宋濂是个方正的老夫子,读圣贤书,讲究行圣贤事,尽管滴酒不沾,因前有约言,也只得信守,便硬着头皮,像喝苦胆汁一般将那三盅酒呷进肚里。
  转眼间,他即满面红光,口里喃喃有词,目光迟滞,一下就醉倒在地上。
  洪武帝觉得有趣极了,便提起笔,边想边写,一会儿便写出首《楚辞》赠给宋濂:
  西风飒飒兮金张,
  特会儒臣兮举觞。
  目苍柳兮袅娜,
  阅澄江兮水洋洋。
  为斯悦而再酌,
  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
  泛琼斝兮银浆。
  宋生微饮兮早醉,
  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天子与臣下同乐(3)
美秋景兮共乐,
  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写好,叫内臣连人带诗一起送回家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南征收复两广,北伐打下山东、河南,朱元璋的作战计划全实现
大明开基,百废待举。洪武帝仔细权衡一番,觉得当务之急还是平定天下。如今两广未下,巴蜀立国,那大元皇帝还稳坐在大都城里。
  他立即派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浙江行省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配合杨璟,由海道取广东。
  他对廖永忠面授机宜:
  “朕当年攻克武昌,远近州郡望风来降,常遇春取赣州,南安、岭南数郡也相继而归,靠的是威重势至,军纪严整,人心悦服。今两广百姓穷困,人心不稳,他们听见八闽不守,湖湘已平,必定人心震慑。如先派人去宣布我朝威德,一定会有人来归诚。若不得已而用兵,则应扼其险要,绝其声援,使他们彼此隔绝,便没有什么攻不下的。广东的要害在广州,广州既下,则沿海州郡,可传檄而定。你留兵镇守后,便与杨璟会合,共取广西。”
  此时,广州被何真盘踞。
  何真是广东东莞人,当过元朝小官。元末兵乱,他回乡结兵自保,协助元军平息了几起暴动,以功授惠州路同知、江西行省广东分省左丞,势力及于广东诸郡县。
  廖永忠按洪武帝的意旨,先派人给何真下书招降,同时舟师君临潮州。
  何真果然为大明军队的威势所震慑,派人到潮州奉上印章及属县户口兵粮数目请降。广东不战而下。朱元璋下令褒奖,何真后封东莞伯,得善终。
  广西战场上也颇为顺利。杨璟、周德兴克服宝庆、全州、宁远、蓝山后,进围桂林。此时廖永忠已平定广东,正按朱元璋的第二步旨意助攻广西。他从广州沿江西上,连克梧州、滕州,也在桂林象鼻山下扎寨。
  两个月后,桂林被攻破,南宁、象州相继平定,杨璟又取柳州等地。广西全境落入朱军之手。
  广东、广西平定的捷音并未在朱元璋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澜,南方易定,这是他早已算准了的。他的注意力在北伐战场。山东虽已攻占,却未损及元军主力,还有恶仗、大仗在后头,他日夜担忧,寝食难安,一颗心提到了喉咙口,哪还掀得起情感波澜。
  山东平定后,徐达按原定计划,出师河南。
  朱元璋立即令在荆州、襄阳经营了多年的邓愈为征戍将军率部北上,从南阳夹攻河南。
  为求万全之策,他又调汤和北上,打制海船,为北伐军运送粮饷,又派康茂才率师抵济南。
  几着棋到位后,他又对下一步的战役重新作了调整,指示北攻乐安的徐达:
  “若乐安半月可下,则可率师自黄河南下河南,取汴梁。不能,则留精锐长困。康茂才、薛显、傅友德所部将士由冯国胜节制向济宁草桥集结,听候调发。”
  徐达接到指令,第一天就攻下乐安,拔掉山东最后一个钉子,便直取汴梁。守将左君弼出降。西出河南府(今洛阳市),元将詹同的五万大军败逃。
  冯国胜则率兵西取陕州,占领潼关,并将潼关以东诸郡统统拔下,归入大明版图。
  徐达夜破李思齐。
  北伐军攻下山东、河南,又扼守住潼关,朱元璋亲定的“撤其屏蔽”、“断其羽翼”、“据其户槛”的作战计划已完全实现,对大都已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

访民情,选都城亲临前线(1)
朱元璋不敢懈怠。他决定亲至汴梁,一来考察地势民情,以便确定大明都城定于何处,二来慰问出征将士,指授下一步的征战方略。
  新朝建立,本应马上定都,没想到却发生了问题。
  应天是朱元璋的发祥之地,又新建了宫阙,当然是首选之地。他身边的文武重臣大多是淮西子弟,眷恋故土,应天离濠州近,也强烈要求定都应天。
  朱元璋是打算定都应天的。一次,他召集一批儒士到钟山聚会,他兴之所至,令他们赋诗相庆。他自己则兴致勃勃,先吟成七绝一首:
  翠微突兀倚晴穹,
  日色喧和紫气浓。
  谷内野猿跳上下,
  莺啼悠韵乐三冬。
  儒生邓伯言也献诗一首,中有两句:
  鳌足立四极,
  钟山一蟠龙。
  朱元璋读了此诗,觉得气势宏伟,拍案高诵起来。那邓伯言以为朱元璋是拍桌震怒,吓得一跳,晕倒在地上,经太医抢救才醒了过来。
  由此可知,朱元璋对应天凝聚的龙气是难以忘怀的。
  不过,有些儒臣却不赞成在应天建都。从大军北伐时起,许多人就向朱元璋进言,都说古来当皇帝的,非在中原建都不足以控制天下。
  朱元璋觉得此言也有道理。应天虽虎踞龙盘,地势异常险要,又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但其位置偏于江左,离对元作战的中原太远,不便于他部署和指挥军队。同时,历代在此建都的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都是短命王朝,大约是龙脉尽已走泄,不宜在此建都。故他颇为犹豫,想借到汴梁去部署军事行动,顺便考察一下那儿的地理形势,看看有无龙气凝聚之地。
  车驾从应天出行,一过长江,沿途的景色就越走越萧瑟。已是四月天气,田野里却没有看见几个下地的人。田地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甚至长满荆棘。
  他在一个村庄里停车进行走访,只见房屋破败,有的已经倒塌,长满了野草。还看见一只狐狸在四处跳窜,见了人也不躲避。走遍全村,竟找不到一个人。最后在一个茅草棚里寻出一个断臂老人,一问,才知经过兵乱,这里的老百姓不是死了,便是逃了,全村五百多口人,现在只剩下他一个残废。他的一家人都饿死了。
  朱元璋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百姓都死光了,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当呢?他感到,非马上招抚流亡,安定民生,垦田拓荒,努力农桑不可。
  越往北走越荒凉,心绪就越沉重,眉头越紧锁不开。待得到了汴梁,他的脸色憔悴,好似老了几岁。
  在路途中,他即令中书省的官员急速调粮来赈济孤贫老弱。
  随行的中书省官员面有难色,说:
  “陛下,眼下南征北讨,四处急需粮食,朝廷连军粮供应都有困难。”
  朱元璋脸色一沉,厉声说道:
  “尔等为何这般不晓事?得民心者得天下,抚恤老幼,天下为人子弟父母者都会感激诚服。立国者以人为本,如见死不救,他们还要我这个皇上做什么?现在缺的不是粮食,是一颗救贫恤弱的良心。这是当务之急,你等不用多言,快照此办理!没有钱,就卖了我的裤子。”
  一到汴梁,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召见常遇春,并亲至军队进行慰劳。他把带来的金银财帛赏赐给各级将士,探望负伤的士兵,抚着他们的伤口嘘痛问苦,称赞他们浴血奋战,不到一年,即平定齐鲁,攻下河、洛之地。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一,徐达风尘仆仆从前线赶到行在进谒。
  朱元璋见到他,即迫不及待地说:
  “将军应与各位将领抓紧时机攻取元都。”
  徐达连声应答,说:
  “谨领圣旨,末将立即部署。”
  朱元璋与诸位将领寒暄了一阵,便屏退他们,只留下徐达,用温语问道:
  “将军欲取元都,打算用什么方法?”
  徐达站起身,恭敬地回答说:
  

访民情,选都城亲临前线(2)
“末将自平定齐鲁,攻下河、洛之后,王保保在太原取观望态度。现在潼关又被我攻占,张思道、李思齐失势西逃,元之声援已绝,大都已成一座孤城,臣等只须乘势直捣,大都必克。”
  朱元璋取出地图,仔细察看了一阵,指示说:
  “卿说得对。不过你看,北土平旷,利于骑兵驰驱,我军不可不先做准备。卿宜选骁勇的偏将,率领一支精兵去充当先锋。将军督帅水陆大军,随后跟进。再运山东之粟做粮饷,由临清向北,直捣元都。他外援断绝,内部必惊惧溃散,元都可不战而下了!”
  徐达对朱元璋的高瞻远瞩及指挥战役的才能历来佩服,对他刚才的指示略加思考,即认定是真知灼见。不过,他又沉吟了一阵,方才请示道:
  “陛下所见甚是高妙,臣定当谨遵。不过臣有一虑,我军北进,恐元兵望风北窜。如此,将贻后患,我北疆必难得安宁,臣意必派兵追击。”
  朱元璋对此事已成竹在胸,他指示说:
  “祸福成败俱系于天。元兵若逃脱北归,这是天命未厌绝他,只有等他渐渐消亡,不必派兵穷追。但他出塞之后,我应周密固守,防其侵扰。”
  朱元璋没想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他禁止追击北撤的元兵,使元朝没有彻底灭亡,一直在北部坚持活动,不时侵扰大明北疆,成为大明的长期祸患,令其子孙头痛不已。
  四天后,徐达返回河阴前线,按朱元璋的指示作直捣大都的准备。
  朱元璋则对汴梁作了一番考察,觉得此城地处中原,四方朝贡,地点适中,颇合心意,决定在此定都,不过,又觉此地无险可守,是个四面受敌之地,便决定把应天也定为都城,仿古已有之的两京制,下诏令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攻克元都城,朱元璋被捧为五百年一出的王者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一日,徐达率大军北上,其间又接到朱元璋亲手绘制的征进阵图,和催他乘时进兵的谕令。
  北伐大军一路顺风,彰德、邯郸、临清等郡县不战而下。半个月后,各路兵马都在朱元璋指定的临清会师。徐达召集军事会议,指示机宜。
  各路兵马分头北进。常遇春及张兴祖充当先锋,一路斩将夺关。徐达则率马步舟师紧随其后。十二天后,徐达率师攻入大都郊外的通州城。
  徐达引兵北上时,元将仍在你砍我杀,内讧不止。扩廓帖木儿与受元顺帝指使来进攻的元将厮杀,却不去解救山东、河洛之危,还引发各处元军相互抢掠攻战,使得元顺帝“四道进兵,犄角剿捕”的迎敌计划全盘落空。故徐达的北伐大军乘势北上,所向披靡。
  得知明军占领了近在咫尺的通州城,元顺帝惊恐万状,慌忙召集三宫后妃及太子,商议弃城北逃之事。皇太子知事不可为,也支持出逃。
  元顺帝连夜召见文武大臣,把自己及皇太子的打算告诉他们。
  知枢密院事哈喇章闻言大哭,劝阻说:
  “通州已失,陛下车驾一出,都城必人心离析,无法坚守了。臣请陛下为大元列祖列宗计,死守以待援兵,与明军在城下决一死战,大元庶几有救。”
  元顺帝面现哀色,沉吟半晌,才说:
  “朕之大将皆远在千里之外,哪来可待之援兵?再不逃,只怕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哈喇章闻言痛哭失声,再次劝阻。元顺帝主意已定,便命淮王监国,丞相留守,自己则在当夜三鼓,率后妃、太子、太子妃及一群天魔妖女出建德门、经居庸关逃往上都。
  八月二日,徐达率兵进至齐化门下,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大都攻克。元朝灭亡。
  徐达登上齐化门楼指挥大军入城,下令擒斩监国的淮王及元丞相等,并下令封闭元政府的府库、图籍和宝物,关闭宫殿大门,派重兵把守。
  待城中元军悉数歼灭,徐达方走下城楼,严令士卒不得侵暴士民,然后派人赴京报捷,又派薛显、傅友德率兵去古北口关隘口巡逻,防止元军反扑,派华云龙去新筑城垣。
  一切善后工作及恢复措施,都在徐达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深谋远虑的朱元璋在大胜面前仍冷静俭朴
朱元璋听内臣奏报徐达进克大都的捷报时,正在批阅各部奏章。他面无表情,只淡淡地说:
  “知道了!”
  他挥退奏事太监,继续提笔挥写批示,好像一切皆在他预测之中,算不了一回什么事。只有那个在旁侍奉的秉笔太监,才发现他的字越写越大,越写越快,最后竟龙飞凤舞,满纸云烟,不可辨识了。那太监不禁抿嘴一笑,知他故作镇定,其实内心激动万分。
  几天后,他又收到徐达遣使送来的平元都捷报,他细细披览一番,见徐达把他称为五百年才一出的王者,却把自己说成一介菲材,将推翻元朝,天下重归一统的辉煌业绩,全归功于他的头上,心中十分高兴又颇为感动,觉得徐达对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为庆贺推翻元朝,也为表彰徐达的赫赫战功,第二天,他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
  群臣都跪拜起舞,山呼万岁,然后上表称贺。
  朱元璋下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令徐达置燕山等六卫守御北平。然后令徐达、常遇春留三万人分隶六卫,立率大军攻取山西,消灭元军的劲旅扩廓帖木儿。
  几天后,朱元璋又收到徐达派重兵押送来的元朝典籍图书和府库中的大批金银珍宝。
  朱元璋十分高兴,特领马皇后前去观看。
  马皇后看着那五光十色,耀眼欲花的各式珠宝、玉器和堆积如山的金银,意味深长地说:
  “元朝有如此多的珍宝却守不住江山,看来君王须备有另一种珍宝,才能守住天下啊!”
  朱元璋听了默然无言,半晌才说:
  “朕知皇后之意,皇后是说君王当以得贤为宝。”
  马皇后立即跪拜在地,满怀感慨地说:
  “诚如陛下所言!妾与陛下起自贫贱,能有今日,实为不易,妾只愿陛下能得贤人相辅佐,共同治理天下,而远声色珍宝,则万民幸甚!”
  朱元璋也受了感动,点头说:
  “朕当牢记皇后的金玉良言。”
  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确是一诺千金。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女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歌夜饮的习惯,不是款待群臣,从不设宴席。他日夜都在为国事操劳,稍有闲暇,也是去阅读经史古籍,或与文人学士谈文讲经,诗酒唱和,自得其乐。
  他在吃穿用上均不讲究。他深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故对各地名优特产的贡奉常予申斥。
  前不久,湖广进竹席,他怕开了进奉之风,下令退回。接着,金华又供上香米,他觉得好吃,但怕因此而扰民,给百姓带来麻烦,只吃了一餐,剩下的便如数退还,并告诫他们不得再供。
  不过他对香米滋味念念不忘,便叫金华贡上稻种,叫内臣们在皇家苑林中开出几十亩水田,自己插种。每当春耕秋收,他必去观看指点。吃着亲手种出的香米,他觉得特别香甜,饭量都大了好些。
  他不太饮酒,能喝点葡萄酒,招待群臣或与文士们诗酒唱和,也只三盅即止。
  他唯一的嗜好是下棋,披阅公文累了,便下局棋换换脑子。宫中有个姓潘的老婢,身高不足四尺,朱元璋戏称她为潘长,很懂棋艺,朱元璋便经常召她对弈。每当棋下到终局,朱元璋便命姬妃们猜一猜谁可获胜。姬妃们也会凑趣,她们先观察朱元璋的脸色,如满面喜色,知朱元璋必定占了上风,便一齐欢叫道:
  “潘长不是陛下对手!”
  朱元璋听了,也不多言,只叫太监们拿来些金银小玩物赏给她们。
  如朱元璋脸色沉静,大家即嚷道:
  “陛下不要让这老婢,要杀她个片甲不留,给她个厉害瞧瞧。”
  朱元璋必会呵呵一笑,众宫女们便一拥而上,将潘长按倒在地上,将她推得团团转,尽情取乐。
  

计口授田,搞了一次均田运动(1)
从汴梁回来,朱元璋亲见田原荒芜,人民逃散,百姓凋零的惨况,又从徐达的报告中知河南、山东、河北一带,道路皆生满了榛木,人烟断绝。扬州自古繁华,如今只剩下十八户人家;徐州被元军血洗,男女老少无一幸免。在中原,收葬骸骨成了政府的重要工作。一到夜间,鬼火结队而行,虎狼穿门入户,使百姓一夜数惊。
  湖广等地因与陈友谅几次大战,百姓流离失所,原本富庶的洞庭湖地区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连杭州这样曾繁华似锦的地方,也零落破败,许多昔日风流繁华熙攘喧嚣的街市,也变得草深尺余,狐兔成群。
  天下一片疮痍,朱元璋觉得他的大明帝国如一个重创久病之躯,经不起风雨,必须好好医治调养。
  他知要医治战乱的创伤,需让百姓休养生息,得设法让他们归农垦荒,恢复生产。
  他亲自起草诏书,颁行天下,先保护人,除十恶不赦者之外,赦免所有犯罪者。从军在外的将士则安置好其家属。因罪逃亡的许其自首免罪,新克州县不许妄杀。需远途运送的粮饷,全由官府承担。各地灾情必须据实上报,不得隐瞒。对山东,他下令免除三年的赋税,让民休息。
  他特别对垦荒种植做了规定:
  “州郡人民,因兵乱逃避他方,田产已归于有力之家,其耕垦已成熟地者,可归他所有。若原主还乡复业,有司可于旁近荒田内如数给与耕种。其余荒田,亦许人多地少者垦辟为己业,并免征三年的徭役。”
  这些诏令实际上是在按人口重分田地,既保护了肯劳动有经营能力的地主,不破坏生产力,又照顾了无地的贫苦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故天下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山东博兴等县的富民五十多人还跑到南京来谢恩。朱元璋听说后,立即把他们召入内宫,赐宴款待。
  他亲自劝酒,并对他们说:
  “朕知尔等百姓劳苦,且连年饥馑,又遭兵祸,衣食艰难,才免去三年租税,就是要尔等民安。现在尔等远来,辛苦跋涉,跑来谢恩,岂不是把安尔等之令变成劳尔等之举了?这岂是朕之本心!尔等回去见了乡间父老把朕的意思相告,但心向朝廷即可,不必来谢。”
  当即令礼部发给他们路费,送他们返乡。又出榜昭告天下,禁止来京谢恩。
  送走这批来谢恩的山东富民,朱元璋心绪很不平静,他沉思良久,感慨地对侍臣们说:
  “百姓是国之根本,朕每观《尚书》,至敬爱人时,尝叹:敬天之事,后世平常的君主都知道,敬民之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他们自谓崇高,认为百姓皆是侍奉我的,故威严日益加重,与民之恩德与尊重就一天天少了。之所以这样,全是他们轻视百姓。轻视百姓则必使他们离心离德,叛乱就会随之而来。故想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