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黑白朱元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立即召见他们三人,说:
  “尔等心意吾已明白,称王虽不比称帝,不致树大招风,然吾刚刚拒绝称帝,不好反悔,还是待天下大定之后再说,尔等认为如何?”
  刘伯温知他是故作正经,便劝解道: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主公虽为吴国公,为五等爵之第一等,可毕竟比王低了一格。古人曰:‘天下归往谓之王。’主公仁义之心天下皆知,人心归顺,顺势称王,亦是为国为民顺天之举,何须顾虑。还望主公顺应天意民心,早即王位。”
  朱元璋又背手在厅中踱了半晌,才毅然说道:
  “既然如此,这王吾就做了!不过,这王号如何,还望卿等为吾熟筹。”
  刘伯温早已筹谋在心,忙说:
  “主公乃吴国公,又驻应天,古乃吴国都城,这王号应在吴字上做文章。”
  李善长也说:
  “吾意也以吴字为好,此乃天意。近年应天有小儿唱民谣:‘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今年即是羊年,用这吴字上应天意,下合民心。”
  朱元璋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拍案大叫:
  “好,既然天意如此,吾就称吴王吧!”
  刘伯温、李善长、徐达立即跪拜,高呼道:
  “愿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下令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郎中。立长子为世子。
  为缩小目标,仍奉龙凤为正朔,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名义发布命令,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为与张士诚的东吴国相区别,一般人把朱元璋的吴国称西吴。
  下设浙江、江西、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并开文武二科科举,以选拔人才。
  部队也统一编制、官职,以红色战袄战裙为军服。
  一个王国已初具规模。
   。。

语带杀机,朱元璋训诫功臣明纲纪
官制一设立,行中书省及以下的府州县都要合格的官员,可是一时哪来这么多贤才?
  李善长无计可施,便禀奏朱元璋,请示办法。
  朱元璋看着跪在殿下、愁眉苦脸的李善长,不禁生出几分鄙薄之心。他说:
  朱元璋自称吴王后大宴功臣,借两个将领大声划拳之事发难,一一指责诸将过失,威逼他们小心就范。图载万历刻本《皇明开运英武传》。
  “治国以任命贤才为第一要务。古代圣帝明王建邦设都,必网罗八方贤才,方成至治。尔为首相,自当念兹在兹,谁知尔竟束手无策。今吾领地日广,人口众多,岂无才智卓异之士?他们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士伍,只要居上位的人去开导引荐,则人才必脱颖而出。尔快下令参军及都督府,将各地能上书陈述治国之道的人才举荐奏闻。对那些虽不能写文章,却有真知灼见者,可准他们到朝廷来当面陈述其治国方略,吾将亲试其才。郡县是亲民之官,政务繁剧,年在五十以上者虽练达政事,精力亦难顾及,宜令有司选拔民间俊秀,凡年纪在二十五岁以上,聪明颖悟,有学识才干的,可选拔与年老者参用。十年以后,老的退休,小的已熟悉政务。这样才能做到人才不缺而官位得人。尔将吾意传达有司,悉令知之,立即执行。”
  李善长不由得为朱元璋选聘征辟人才的卓见所折服。特别对他青老结合,保证政事后继有人的独到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便雷厉风行地布置执行。
  朱元璋即王位后的第三天,赐宴文武百官,因人人都得封赏,宴会上气氛十分热烈。有两个将军喝得兴起,竟大声吆喝,划起拳来。
  朱元璋一见,脸一沉,不置一言。
  宴会一散,他即把徐达汤和那班一起放过牛的濠州旧人和那些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渡过江的宿将留下,严肃地对他们说:
  “尔等为天下百姓计推戴我为王,可知开国之初的首务是什么?是正纲纪。元帝的昏乱,就在纪纲不立,以致威福下移,犯上作乱,人心涣散。尔等既拥戴我,就应以元帝的失误为镜子,谨遵礼法。昔日为同功一体之伙伴,今天却有君臣之分别,故当恪守君臣之道,以定人心,建大业,不得再有轻忽、慢怠之举!”
  那两个划拳乱叫的将军吓得酒都醒了,赶紧跪下赔罪,保证以后再也不敢有此举动。
  朱元璋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听任他们在地上叩头求饶,却去训斥徐达、常遇春:
  “尔等追随于我,百战艰难,方有今天。听说尔等家中僮仆恃势骄恣,逾越礼法,此非小事。我丑话讲在前头,小人难养,必须及早惩治,否则必为所累。”
  徐达、常遇春也跪下赔罪,朱元璋方才色霁,宣他们平身,又徐徐问道:
  “尔等想过没有,吾手下诸将,谁个最有福分?”
  诸位将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个个相视无言,犹豫了好久,才有人说道:
  “徐达、汤和随陛下最久,亲炙教言最多,应是最有福气的人。”
  朱元璋摇摇头,说:
  “不是。”
  又一个将领壮起胆子,说:
  “朱文正、李文忠与陛下有骨肉之亲,自小沐浴圣辉,应是最有福气的人。”
  “也不是。”朱元璋又断然否定。
  诸将都不敢再猜了,大殿上一时鸦雀无声。
  朱元璋目光灼灼,将诸位将帅扫视了片刻,才说:
  “依吾之所见,最有福气的,要数胡大海。”
  一个死人还谈什么福气?各位将帅不禁一惊,个个呆望着朱元璋。
  朱元璋微微一笑,说道:
  “尔等想一想,那胡大海生前对吾忠心耿耿,立下盖世功勋,死后吾为他立祠祭祀,封妻荫子,名垂百世,何等风光!更为重要的是他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岂不是最有福分?”
  场中人迅速对视了一下,不祥之感笼罩了众人之心,一个个连打寒噤。
   。 想看书来

听民谣,知东征时机已到(1)
应天城里一片欢天喜地,边境线上却战警频繁,厮杀之声不绝于耳。
  先是张士诚之弟张士信连犯长兴,被二十四将中的费聚、耿炳文和来援的汤和击败。
  不久张士诚又派大将李伯升和朱军叛将谢再兴率二十万人马围攻诸暨。
  这谢再兴也是淮西旧人,朱元璋亲侄朱文正的岳父。他的两个心腹派人携违禁物品到杭州去贩卖,被朱元璋所派检校察觉报告了朱元璋。
  朱元璋怕两人泄漏军机,派人在半路将他们截杀,砍下脑袋挂到谢再兴的办事厅里。
  朱元璋还自作主张,把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随后又下令调参军李梦庚节制诸暨兵马,降谢再兴为副将。
  谢再兴再也忍不住了,说:
  “女儿嫁人都不让我知道,似同配给,我打落牙齿和血吞,忍了,现又要我受他人节制,这日子还过得下去吗?”
  他捉了李梦庚和元帅王玉等,跑到绍兴投降了张士诚的大将吕珍。
  后来,谢再兴的弟弟谢三、谢五守余杭,李文忠带兵攻打,派人去说降。
  谢三说:
  “投降可以,我等原本是淮西旧人。只是要保证我等的身家性命。”
  李文忠指天发誓:
  “你们放心,我是总兵官,说了不杀,谁敢杀你?”
  谢五等献城投降。
  朱元璋闻信叫李文忠把他们解送至应天,李文忠怕他们被杀,失了信誉,上奏说:
  “这些人千万杀不得,杀了即失去信誉,以后怕再无人敢来投降。”
  朱元璋对亲贵之人的背叛已恨入骨髓,说:
  “谢再兴是我的亲家,又是淮西旧人,竟敢叛我去投降张士诚,情不可恕!”
  硬是将谢五等人凌迟处死,并将首级用石灰腌过,派人送给谢再兴。
  谢再兴便与朱元璋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在围攻诸暨时奋不顾身,冲杀在先。
  但朱元璋之甥李文忠及胡大海的养子胡德济沉着应战,相互配合,将他们击败。
  朱元璋听到胜利佳音,非常高兴,将李文忠、胡德济召至应天,赏赐衣服名马,提升胡德济为右丞,并向他们了解张士诚军中情况。
  李文忠已学得朱元璋随时察访敌我情势的作风,便胸有成竹地说道:
  “近日士诚境内,流传一首民谣,不知父王听说过没有,很有些意思的。”
  朱元璋早知民谣往往是民心的凝结,古代王者就有派专人下去搜集民谣以了解民情民心的做法,故很重视民谣,不但自己派人搜集,也经常叫手下将领注意谛听。现在听见李文忠搜集到张士诚境内流传的民谣,很感兴趣,说:
  “好,你快说,是什么民谣。”
  “如今张士诚的士民中,都在唱:‘丞相做事业,全凭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
  朱元璋立即仰面哈哈大笑,说道:
  “好,好,果真有些意思!”
  张士诚,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江苏东台北)人。出身私盐贩子,元末趁乱揭竿而起,割据江浙,自称吴王。为人骁勇,外表却持重寡言,待人宽厚,颇得民心。有器量,却少主见,遇事优柔寡断,且胸无大志,只想守住那一亩三分地。因驭下无方,贪污腐败之风滋长,终被朱元璋一举荡平,活捉后,被朱元璋戏耍而杀。
  原来张士诚与陈友谅个性迥异,虽然骁勇,却外表持重寡言,待人宽厚。他有器量,却缺少主见,遇事优柔寡断。他不像陈友谅那样野心勃勃,无远图,只想守住已有的地盘,永世享乐,不思新的进取。
  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是当初一同起事的私盐贩子。他们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后,很快沾染上腐化享乐的习气,修府第,建园林,畜声伎,购图画,玩女人,赏古董。天天歌舞,夜夜酒宴。甚至带兵出征,也随军携有歌妓舞女。这样的将领,躺在温柔富贵之乡,哪里还敢去拼死厮杀。凡出兵派将,点到名的人往往躺倒不干,以邀求官职和沃田美宅。只有满足其要求,方才起来任事。打了败仗,跑到张士诚面前一啼哭,张士诚便不追究战败之责,反而温言安慰。如此赏罚不明,必然导致上下离心,纪律松弛。
  

听民谣,知东征时机已到(2)
张士诚自称王后也大造宫殿王府,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楼、齐云楼、香桐馆、芳惠馆作为金屋藏娇、寻欢作乐之所,日夜深居高拱,歌舞不断,和一帮文人学士啸风吟月,舞文弄墨。军政大事,全靠张士德拿主张。
  张士德小名九六,有文才,知礼贤下士,也骁勇善战。在他主政时,张士诚政权颇为兴旺,只是好景不长,张士德在常州与徐达作战时被俘,不降而死。
  张士诚只好让小名叫九七的弟弟张士信作丞相。这张士信与张士德恰恰相反,骄奢淫逸,无才无德,又妒贤嫉能,腐化透顶。他有数百妻妾,个个珠金玉翠,衣饰鲜丽如天人;后花园中的采莲舟,皆用沉香檀木制造;一次宴会,要花费上千石米;连行军打仗,也载歌伎相随,每天以酣宴博弈、踢球歌舞为事。
  张士信只顾自己享乐,一味不理政事,办事专靠参事黄敬夫、叶德新、蔡叶文。此三人谄媚奸邪,弄权舞弊,胡作非为,把国事弄得一塌糊涂,故有此民谣流传。
  朱元璋早已派人把张士诚东吴国内之事侦探得一清二楚,故听了这首民谣,不禁会心地哈哈大笑,说:
  “我诸事无不经心,执法必严,尚且有人瞒我。张士诚终岁不出门,不问政事,岂能不被人欺瞒!”
  李文忠点出民谣中的要害说:
  “父王,这民谣中的‘一朝西风起,干瘪’一句,实是要紧。‘西风’,不就是指的我们西吴吗?西吴一起,东吴必败,民心如此认为,我们是否要早点###张士诚?”
  朱元璋点头无言,过了半晌,才说:
  “当今之世,拥有重兵的,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这些人都是元将。然河北兵能战却无纪律,稍有纪律而士气不振者是河南兵。关中之兵则缺少粮饷,道路不通。江南只有吾与张士诚两支部队了。张士诚这个人多奸谋好用间,他的部下尤其无纪律。现在友谅已灭,西部已平,北边元兵内讧争战,吾只须修明军政,委任将帅,等待时机,只要几十万大军即可一鼓荡平他。”
  李文忠知他对扫平张士诚已成竹在胸,不禁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而去。
  朱元璋下令加紧训练,做好攻打东吴的准备。为解除后顾之忧,他利用元朝皇太子为争夺皇位与元帝发生宫廷内斗之机,送去金银珠宝、美女名马与镇守河南的扩廓帖木儿通好,劝他说:
  “阁下如要挟天子令诸侯,创业于中原,则当拿出诚心,与我江淮睦邻友好,相扶相帮,方能成功。”
  对与西吴之西南边境相邻的明玉珍,他也派使者前去通好,他知明玉珍坚持反元,便说:
  “胡人本住沙漠塞外,现在占据中原,是鞋帽倒置,岂有此理!足下应时而起,在长江上游建立大夏王国。在下有长江之险,互为唇齿之倚。望同心协力,共复中原。事定之日,各守疆宇。特遣使通好,望足下采纳。”
  明玉珍对他的倡议表示赞许,双方便通使不断,关系良好。
  内外环境均修治好之后,朱元璋认为时机已到,不要迟延,准备大举征伐东吴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先斩羽翼,再捣心窝,朱元璋定下灭张计
龙凤十一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在应天城里,召集大规模的军事会议,布置征讨东吴方略。
  张士诚此时控制的地区,北过徐州,南至绍兴,西至汝、颍、濠、泗,东至大海,南北相距二千余里,呈一狭长地带,中被长江截断。
  他的根本在江南,这里物产丰饶,占有鱼盐之利,人口众多,防守严密。江北地盘则是新占的,并不稳固,像濠州、泗州、济宁等处,原是红巾军地盘。张士诚一度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便遵照元朝命令,北运粮食供应大都,并配合元朝军队攻打红巾军,将这些城池抢夺在手。新占之地,根基不稳,防守相对薄弱,且中间隔着长江,南北支援不便。
  朱元璋早已将这些情况琢磨清楚,在会上提出了“先取江北诸郡县,翦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的战略方针,获得了刘伯温、徐达等将士谋臣的赞同。
  朱元璋已操练出来了,非昔日吴下阿蒙,确有把握战局,驾驭和指挥大战的卓越才能,对战局进程的预计极为精确。他见先取孤弱,后攻强固的方针获赞同,便说:
  “依此方略,攻伐东吴之战可分三个战役施行。第一个战役攻取淮东,翦其羽翼;第二个战役攻取湖州、余杭,断其两臂;第三个战役围攻平江,掏其腹心。”
  他当即令徐达、常遇春、冯国胜、胡廷瑞等率马步舟师渡江北征。李文忠等在江南练兵屯田,固守城池。
  十月十七日,朱元璋召开北征誓师大会,为争取民心,瓦解敌军,他在会上宣布:
  “今命大军北征,目的是扫除罪首,至于各处军民,无须恐慌畏惧,四处逃窜,废弃农业。吾已敕令大将军约束官军,不致掳掠。违者以军律论罪。如擒获张士诚的将校,必送来由吾处置,诸将不得擅自斩杀。”
  徐达等领兵跨过长江,几次打败东吴军队,围住泰州,准备大举攻城。
  常遇春大败张士诚。
  张士诚以四百艘战船进犯江阴,企图迫使徐达还守江阴水寨,以解泰州之围,然后乘虚反击,击败北渡长江,规取淮东的朱军。
  朱元璋历来重首仗,讲究首仗必胜,故对北征第一仗极为持重审慎,闻信急派人命徐达攻城勿懈,自己星夜兼程赶赴江阴水寨侦察敌情。他看出张士诚是在虚张声势,企图诱使北征军还守,便命廖永忠率小部队回江阴水寨增防,大部队继续执行规取淮东的方略不变。
  张士诚见朱元璋识破其计,心中畏怯,便放弃了北上反攻的计划,撤师回守。
  徐达、常遇春则一举攻克泰州,进逼兴化、高邮。
  在围攻高邮时,冯国胜中了守将的诈降计,派一千多人入城受降,都被杀害。
  朱元璋闻报大怒,急召冯国胜回应天,将他臭骂了一顿,还打了他五十大板,罚他步行回高邮。
  冯国胜又气又羞,亲自率众攻城。在徐达的协同下,四门齐上,一鼓攻破。
  克城之日,朱元璋从检校的密报中得知有将士抢掠民女,便命冯国胜立即在军中搜问,不得徇私庇护。冯国胜立将掳人妇女者皆依军法处置。
  高邮攻克后,朱元璋怕下一步诸将骄傲冒进出了纰漏,又亲笔书谕徐达、常遇春说:
  “为将之道,贵在持重。进师攻取,宜加审察。近闻尔等提兵远出,深入重地,此举甚为不妥。徐达宜居中节制,切忌躁动,以失事机。”
  徐达、常遇春立即稳扎稳打,先后将淮安、徐州、宿州、濠州、安丰等江北州县全部攻占,淮东悉平。攻占东吴的第一个战役如预计的那样顺利完成。
   。 想看书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诚惶诚恐返故乡(1)
徐达见攻城将士一登上濠州城头,即派军士星夜兼程,飞马驰报朱元璋。
  捷报送到应天正是深夜。朱元璋已经解衣入寝,正在与周妃颠鸾倒凤,共效鱼水之欢,闻报一把推开如胶似漆沾在身上的周妃,提着裤子接见信使。
  捧着捷报,他激动得手都在颤抖,便走出室外,遥望北天,浮想联翩。
  从他进皇觉寺起,离开孤庄村已有二十一个年头。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少年已长成为一个占地数千里、统率百万雄师、驰名天下的君王,荣华富贵几人能及?
  他深深地眷恋着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他认为没有那片土地,就不可能有他和他的今天。父母惨死时依依不舍的痛苦面容,放牛山上的野果,皇觉寺里的青灯……一幕幕在他脑中浮现,岁月沉淀过的情感中只剩下了亲切与温馨,没有了痛苦与悲伤。
  他决定,立即还乡祭拜祖坟,会见乡亲。汉高祖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不也是荣归故里,与父老们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留个千古美名吗?
  他急不可待,立即传令侍从们连夜打点行装,准备第二天即赶赴濠州。
  执事、仪仗,上万名兵马扈从,簇拥着头戴饰有十二颗宝珠皮弁的朱元璋,浩浩荡荡横渡长江,沿大路向西北方向的濠州走去。整齐的队伍,鲜明的甲胄,引得沿途的百姓纷纷跑来观看。
  大家看着那精壮魁梧,身穿红色战袍,头戴阔檐红色壮帽,打着红色旗帜,当中斗大一个绣金“吴”字在闪闪耀目的将士们,齐声称叹。
  朱元璋时而乘马,时而坐轿,都在不时打量沿途景色,人物风光。
  真的是江山依旧,人事两非。沿途景色没有多少变化,人事却与昔迥异。就拿自己来说,当年云游四方,途经此地,是“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何其狼狈!如今,却是一国之主,衣锦还乡。
  逶迤行来,自然有新委任的官吏与守将前来迎候,他总要教导他们爱民护民,减轻刑罚,宽简税役,让百姓休养生息,垦荒屯田,恢复生产。
  刚到钟离县境,早已守候在这里的濠州官吏们立即跪下欢迎。
  扈从人马来到孤庄村,他叫他们在村外扎营,免得惊扰乡亲,自己带着小队亲随侍卫步行进村。
  一进村,他见许多乡亲正在搬砖运瓦,在他家茅屋的旧址上盖屋。他一问,知道是地方官正在为他修建旧居,心中有几分喜悦,却去制止说:
  “天下未平,民生疾苦,尚不到为我修房盖屋之时,这屋就暂且不盖也罢。”
  一个老人认出他就是当年的朱重八,欢叫了一声,全村老少立时围了上来,争着与他叙话。
  朱元璋听着那亲切的乡音,看着那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眼睛都有点湿润了,他一一点头,一一回话。他知道,乡亲父老,哪个不是看着他穿开裆裤长大的,讲句笑话,只怕他胯下那个屌有多长多大,长了几根毛他们都知道,你能在他们面前摆架子装大?惹毛了他们,一转背,他们不指着脊梁骨,把你的祖宗三代骂个遍,说你有人养无人教便算便宜。
  在众人簇拥之下,他到父母坟上去祭奠。
  那个原先长满荒草荆棘的小土堆,如今经过了整修,变得整洁干净,宛如一个玉米窝窝头。
  朱元璋素冠白缨,身穿粗布孝服,往父母坟上培了几层细泥土,然后燃点纸钱蜡烛,供上各式祭品,在坟前叩头读了祭文。
  祭奠完毕,他又绕坟一周,想起了当年父母死时用苇席、门板做棺木抬着下葬的惨景,心中阵阵心痛,便与陪同的刘伯温商量,想把父母之坟迁葬一下,叫刘伯温觅块坟地。
  刘伯温朝四周仔细打量了一阵,劝阻说:
  “主公千万莫动此念头。这里是龙脉聚合之地,集山川灵气于一眼,重新启坟会泄却龙气,于主公不利。且圣父圣母乃###,动了有违天意。”
  “这话倒也有理。”朱元璋双眉舒展,点了点头。但沉思片刻,又说:“只是二老落葬之时,实为可怜,一无棺椁,二无葬品,只用些高粱席子裹着,用三道草绳捆了,上下放块门板。至今仍不能改行大殓,实叫吾于心不忍。”
  

大风起兮云飞扬,诚惶诚恐返故乡(2)
说着,眼中滚出了泪水。
  刘伯温慌忙解释道:“主上不必为此痛心。皇考皇妣是有棺椁的,且为非凡之品,用的是对节玲珑木,三道滚龙绳,二块黄金板呀,此乃天赐,非人间所能有也。”
  朱元璋心中陡然一动,心想,那高粱秆节节相通,外表光洁,可不是节节玲珑木吗?那草绳,乡里人称为草龙,那木板黄灿灿的,不就是黄金板吗?他转悲为喜,说:
  “老先生高见,皇考皇妣确用的是对节玲珑木、三道滚龙绳、二块黄金板。就依了先生之言,不动了吧!”
  刘伯温却又说:
  “主公,动还是要动的,不过这动是动外边,可差些工匠,在周围立起石人石马,华表碑刻,设祭祀享殿,守备军营。这样既可不泄却龙气,又使墓寝雄伟堂皇,以慰皇考皇妣于九泉之下。”
  朱元璋大喜,当即下令,依此办理。
  回到村里,他问起了汪妈妈和她的儿子汪文,及刘继祖和他的儿子刘英,知道刘继祖夫妇已过世,汪妈妈和他的老伴还在,便叫人把他们召来相见,共叙旧情。
  他把汪妈妈夫妇搀扶着坐下,对他们说:
  “当年承蒙你们二家多方照顾,我才有今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一定要叫你们二家共享荣华。”
  他立即赐给他们两家金子各一百两,银子各五百两,还有绸帛粟米。说:
  “我家先人陵墓在此,有劳你们召集二十户乡邻为我细心守护。我叫官府按月拨给钱粮。”
  第二天,他又到当年放牛的山上去走了一遭,寻着他当年做皇帝时受伙伴们跪拜坐过的石头又坐了坐,想起当年天真无知的情景,不禁咧嘴大笑。
  走下山来,见一牧羊人坐在山坡上自得其乐地打着土鼓唱小曲,不禁心中一乐,即景吟出一首七律:
  群羊朝牧遍山坡,
  松下常吟乐道歌。
  土鼓枹时山鬼听,
  石泉濯处涧鸥和。
  金樽谁识仙机密,
  兰渚何知道术多。
  岁久市中终得信,
  叱羊洞口白云过。
  他将牧羊人召来,叫他们把这首诗用小曲曲调演唱。
  离别的前夜,他大置酒宴款待全村老少。他亲自执盏为村中父老敬酒。当他给一位曾教他识过字的老者敬酒时,那老人马上感谢道:
  “大王敬酒,不敢不敢。”
  朱元璋十分灵敏,脱口答道:
  “敬师尊贤,理当理当。”
  满场为之欢笑,全场气氛热烈。朱元璋又召来牧羊人唱他那首《牧羊儿土鼓》歌,他亲自打土鼓,以欢快的声音为他助唱。他当年的放牛伙伴也齐声相和,声震屋瓦,酒宴中气氛更趋欢快。乡亲们请朱元璋再多住几天,朱元璋感激地说:
  “吾手下人马众多,乡亲们供养不起,我就不留了。现在兵乱已经结束,大家要抚妻育子,各安生业。你们的租赋我已告诉县令免征,大家勤勉农桑,早点过上好日子吧!”
  第二天,车驾起行,太平乡的老少齐集路旁奉献牛酒,再请他留住数日。他十分感动,却谢辞道:
  “东南未平,胡虏未灭,军务倥偬,实是多留不得。吾计算二三年内天下即定,那时再来看望诸位。”
  那些看着朱元璋长大的老人们,那些他幼时的伙伴,那些只闻其名今天才识其面的后生都一齐跪拜在地。朱元璋眼睛红了,肃容弓腰,将老者们一一扶起,凝视半晌,方挥手登车,抹去盈出的泪水,逶迤而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申明纪律,大举伐东吴(1)
朱元璋从故乡回到应天,不顾旅途疲劳,立即召集中书省及大都督府诸臣开会商议如何对张士诚进行歼灭性打击,以取得文臣武将的共识。
  朱元璋开宗明义地说:
  “张士诚据守平江,屡次侵扰吾之相邻州县,是吾肘腋之大患,不可不讨,诸位好好计议一下办法。”
  右相国李善长立即接言道:
  “张氏早就应征讨了,但以臣之愚见,他虽屡受挫败而兵力犹在,且土沃民富,又多储积,恐怕一时之间难以打败,还是要等待机会再动。”
  左相国徐达却不同意他的看法,说:
  “张氏骄横,腐化奢侈,正是天意要他灭亡之时。他手下将领如李伯升、吕珍之辈,都贪婪不足挂齿。在朝中当权的黄、蔡、叶三参军,都是些迂阔的书生,不知大计。臣等奉主公仁义之德,率精锐之师,声讨其罪,三吴可计日而定。”
  朱元璋听了徐达之言,十分欣赏,他笑着对徐达说:
  “书生们局囿于所见,其言甚鄙,只有尔言合符吾意。令尔统兵出征,事情必定成功!”
  他当即下令诸将检阅士卒,择日出师。
  朱元璋对这次军事行动作了精心安排。
  龙凤十二年(1366年)八月初一,朱元璋告祭水神,祈求神灵护佑进入太湖与张士诚决战的舟师。
  第二天,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张士诚。朱元璋亲至戟门,对将佐发布谕令,告诉他们这次征战的意义是为民除虐,目标是攻取浙西与平江。他告诫将佐们要注意纪律,爱护士兵:
  “不得抢掠,不得杀戮,不得挖人坟墓,不得烧毁房屋。特别是张士诚母亲之墓,切记不能损毁。尔等千万注意勿让左右亲信欺侮军士。尔等的功劳应让给士卒,好好地对待他们。”
  为争取民心,朱元璋发布了《平周榜》,指斥了元朝的腐败和利用宗教起义的明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