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黑白朱元璋-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遇春、胡大海亦从表彰石抹宜孙看出朱元璋推崇忠心之人,越发对朱元璋忠贞不贰。
。 想看书来
巧施离间计,杀了陈友谅一员悍将
朱元璋回到应天后,立即感受到陈友谅咄咄逼人的攻势,及对应天文武百官的压力。
陈友谅的大将赵普胜曾乘朱元璋与张士诚激战时自池州南下略地,徐达、俞通海率兵迎敌,竟一举收复池州,夺回这一军事要地。
但此后俞通海的攻势屡屡被赵普胜打退,朱部将领对赵普胜有谈虎色变之感。
常遇春大败陈友谅的猛将赵普胜。
朱元璋决定解决赵普胜。
他派人多方侦缉,知道赵普胜虽然骁勇难敌,人称“双刀将”,却无甚谋略。而陈友谅以其势杀丞相倪文俊以自代,然后以势挟徐寿辉号令全军,以致内部相互猜忌,各怀鬼胎。
他决定利用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赵普胜有个谋士,通天文地理,知兵法谋略,是赵普胜的左右臂,很受赵普胜的尊重。
朱元璋便以他为目标,派人持重金去结交他,然后亲笔给他写了封离间之信,却使计谋让信落到赵普胜之手。赵普胜是个粗莽武夫,立即对他产生怀疑。
谋士从赵普胜的言辞中察觉他已对自己有很深敌意,日夜惊恐不安。朱元璋派去的间谍立即去劝说那谋士赶紧离开,投奔朱元璋,以防不虞。
朱元璋得知谋士来投,竟出应天十里迎接,言辞极为热情,那谋士被朱元璋弄得眼泪鼻涕俱下,把赵普胜的底细及其与陈友谅之间的不和全盘托出。
朱元璋立即赏给谋士大批金银,派他到陈友谅的亲信处去离间陈友谅与赵普胜。
陈友谅是个极为刚愎自用的人,他听亲信们说赵普胜倚仗功大而瞧不起自己的话,便信以为真,赵普胜还蒙在鼓里,不知底细。
陈友谅立即派了个亲信去赵普胜军中去查访事实。赵普胜是个粗人,大大咧咧的,尽在那个亲信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大有不可一世之概。
那亲信回去把赵普胜的言谈举止加油添醋地一说,使陈友谅疑忌日深。
不久,赵普胜连失两城,朱元璋又在败兵中收买人到陈友谅处制造谣言,说赵普胜已与朱元璋私下交通,故意弃城不守,有叛变的打算。
陈友谅再也不能忍受,便传令给赵普胜,欲至安庆巡查。赵普胜闻讯赶去迎接。他刚一踏上陈友谅的座船,即被拿下斩首,临死时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朱元璋闻报抚掌大笑,说:
“赵普胜莽夫一个,陈友谅更是一个蠢材。”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次礼聘,方请出能掐会算的刘伯温(1)
这天胡大海来报,说处州攻陷后,他遵照朱元璋的叮嘱,去网罗名士,现已请到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青田刘基的行止也已探听明白。
朱元璋闻报大喜。
他久已闻知刘基刘伯温的大名,有一次同李善长闲聊,问起汉高祖是靠什么扫平天下的。
李善长说:
“汉高祖靠萧何、张良、韩信三杰,才夺得天下。”
朱元璋思索半晌,说道:
“先生是吾之萧何,徐达是吾之韩信,那张良该由谁来担当才合适呢?”
李善长胸有成竹,马上说:
“婺州宋濂可担此任。”
朱元璋笑笑说:
“此人诚不错,但不如刘伯温是个文武全才。”
所以,他离开婺州回应天时叮嘱胡大海千万要将刘伯温寻访到。
说起这个刘伯温,可真是个传奇人物,几百年来,人们都把他视为如张良、诸葛亮一流的人物。他那本《推背图》,在民间和预测卜算者中流传极广。
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小有神童之称,十四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后到石门书院刻苦攻读,经史歌赋、医卜星相无所不通。
他尤喜研读兵书。民间传说,一天,他在一石洞中读书,突然,右边石壁“隆隆”作响,现出个洞来。
刘伯温满心疑异,便闯入洞中,只见前面有红光闪耀。他走过去一看有座石屋,屋壁上有斗大几个字:“此石为刘基所开。”
刘伯温心中一动,在门上猛击一拳,那门打开,里头有一只石匣。他走过去打开石匣,那里头藏着四卷手写的兵书,里头写的尽是用兵妙策。
刘伯温携了兵书返身疾走出洞。只听后头“轰隆”一声巨响,石壁依然紧合如故。
刘伯温精研四卷古传兵书,深谙用兵之道。
他记性奇好。元至正四年(1344年),刘基赴大都(今北京)会试,一日闲暇,逛进一家书铺,看见书架上摆着一部古色古香的书籍。
他随手翻翻,知这是一部失传数百年的古兵书,如获至宝,便站在书架边,一目十行地将它读完,便璧送老板。
那老板也是个有些学问的人,见他对此书感兴趣,便向他讲述此书的精妙,劝他将此书购下。
刘伯温哈哈大笑起来,说:
“不必了,此书在吾家乡乃寻常之物,随处可以见到,不足为奇,更不足为珍。”
那老板有点生气,说:
“客官,请看此书墨色、纸张,所钤印鉴至少是唐代钞本。小人虽不才,但对数百年书目流传掌故颇为了解,此书从五代即已失传。客官说贵乡随处可见,似为不实之词。”
刘伯温又笑着说:
“我自小即攻读此书,如今已烂熟于胸,你若不信,我可以背给你听。”
说完,他便滔滔不绝地将那书从头至尾,包括书中夹注、批注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那老板虽对历代书目流播了如指掌,明知此书是稀世孤本,听他背诵得如此流畅,竟信以为真,以为刘伯温的家乡确有此书,否则怎能如此烂熟于胸。他长叹一口气,只得把赚笔大钱的念头咽了下去。
刘伯温把老板的神色看在眼里,暗笑而去。
刘伯温考中过进士,受元朝政府轻鄙汉人、蔑视儒生的政策影响,三年后才在江西当了个小县丞。他为人刚正不阿,又有才干,连连察访出几起豪强土霸为非作歹的案件,严加惩处,得罪了府县官员和豪族,无法立足,便挂冠而去。
后来他又助石抹宜孙驻守台州,平定了处州的几股山寇,因无钱贿买上司,反两次被降职。他不由得心灰意懒,对朝廷彻底失望,便率领几个心腹将校,回乡隐居。
朱元璋见了胡大海的荐书,本想亲自赴青田去礼聘刘伯温,被李善长劝住说:
“主公如今已非昔日可比,刘伯温纵然重要,也不及主公之万一。故不宜劳动玉体,只须派一有身份的使者前去迎请足矣,岂宜主公亲往!”
三次礼聘,方请出能掐会算的刘伯温(2)
朱元璋虽然求贤之心如初,但随着地盘的日渐拓展,人才不断来投,尊卑之念也日渐深厚,李善长的话打动了他的心,便派樊观为使者持其亲笔聘书及重币前去迎请。
刘伯温听说朱元璋派人来见,颇为踌躇。他自小即受忠君教育,国破臣尽节,这是经史中屡见不鲜的教言;君虽无道,臣不改节,这是自小所受教条。作为元朝臣子,旧主犹在,却去投奔新主子,这岂不是背叛?
但不见使者,一旦得罪朱元璋,也非小事。此人乃雄才大略之士,他在婺州所为,自己已尽知。朱元璋在行营金牌上大书“九天日月开黄道,宋朝江山复宝图”两行大字,俨然以规复宋朝江山为己任,自己为元朝尽忠,岂会有好果果吃?
想想自己既在家中,无法躲避,还是见见为好,于是向家人传话道:
“请使者进来。”
樊观也是一饱学之士,且干练精明,一进门,即笑嘻嘻地施礼,呈上朱元璋亲笔聘札,说:
“在下樊观,乃受我家大元帅所派,诚请先生出山。我家元帅聚兵起义,意在兴汉灭元,且处处招贤纳士,礼下士人,实乃大贤大德、大仁大义之人,因闻先生学富五车,智深谋广,且同系我炎黄后裔,故特派在下前来,请先生即往应天,与我家元帅相见,以解仰慕之情。”
刘伯温婉言谢绝道:
“你家元帅厚意,吾已尽领。只是吾年老体衰,不堪重任。勉为其难,必将贻误大元帅之伟业,天下贤士如云,且皆胜于刘基,有劳你向大元帅表示歉意,另请高明。”
说完,便将礼物及朱元璋的亲笔聘札退回。
樊观没想到会碰个软钉子,便又耐着性子反复劝说,少不得说些举义的道理,对前景做番预测,没想到,这更触到刘伯温的痛处。
刘伯温虽对元朝的腐败极为不满,但反对聚众举事,称兵作乱,弄得天下骚然。
方国珍起事时,他在家聚众练兵,结寨自保,有人曾劝他趁机举事,说:
“先生既拥有如此武勇之部伍,又有盖世智谋,何不趁时称兵起事,依据括苍,攻占婺州,进兵集庆,然后划江而守,图谋大业,却只满足于眼下的一隅之安呢?”
他却笑笑说:
“吾素来痛恨方国珍之辈所做的劫掠勾当,如今若也去割据天下,祸害百姓,与方国珍之辈何异?世事虽乱,天下终将有主,我辈莫存非分之想,吾且等待天命攸归吧!”
原来他当年与友人在杭州西湖泛舟,突然看到西北方向升起一片彩云,外赤内黄,滚动不息。他一看便知这是天子之气,他剖析天文分野,当在淮西地区,他是真心相信天命的,故坐待真龙天子出世来收拾残局,而不愿自己起兵割据。
樊观虽能言善辩,却也说不转守志不贰的刘伯温,只得满心不乐地回转应天,向朱元璋复命。
朱元璋自派出使者后,满以为刘伯温会立即相偕而来,没想到樊观却带来刘伯温不愿出山的消息,心中不免恼怒。
自起兵以来,天下贤士闻风来投,趋之若鹜,岂曾见过礼请不来者。他刚想发作,令人将他绑来,忽又转念道: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诸葛亮,这刘伯温也是张良、孔明一流才士,如今吾只派人去请过一次,人家不肯来,便要无礼,这岂是招贤之道?”
想到这里火气顿然冰释,又吩咐樊观道:
“汝再去请他一次,告诉他,吾本要亲自前去,只是军务紧迫,分身无术,请他见谅。”
他又想了想,樊观与刘伯温素昧平生,那处州总制孙炎与刘伯温是投契好友,又多智术,叫他去请,保准成功,便给孙炎写了封信,叫樊观带去:
晓谕处州总制孙:
青田名士刘伯温,系尔之好友。吾欲请他出山,他却执意不从,令吾失望。
吾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欲尽揽天下贤才于吾帐中,共襄大业。今令尔前去礼请,如若他不愿来,汝须好生劝说,不得延误。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次礼聘,方请出能掐会算的刘伯温(3)
切切此谕。
那孙炎年虽只三十出头,且面皮漆黑,还跛了一条腿,却学富五车,才高北斗,且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亦是江南不可多得的一个名士,故朱元璋对他颇为赏识。
他奉到朱元璋谕旨后,岂敢延误,立即赶赴青田武阳村,去拜访刘伯温。
谁知刘伯温并不顾念旧交,自甘忠元,耻为他人所用。他躲入山中,叫家人称他出外访友,拒而不见。
孙炎却也好耐性,在刘伯温院墙外搭起一个帐篷,住在那儿,要等他回家。
拖延了几日,刘伯温心中过意不去,只得叫家人将祖传宝剑相赠,劝他打道回城。
孙炎将宝剑璧还,并写信作答:
“某以为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能私,封还之。”
至于是否还要请刘伯温出山之事,不再提及。
刘伯温收到孙炎的信和退回的宝剑,不觉大吃一惊。孙炎不是在明白告诉他,如若继续坚拒,当个“不顺命者”,岂不是有杀身之祸?
这时,他又收到好友陶安、宋濂等人的规劝信,力主他出山辅佐新主,建功立业。
陶安还在信中陈述朱元璋神武不杀,奉行仁义的种种事迹,特别给他描述了朱元璋五岳朝天、奇骨贯顶的奇特面相,以及在濠州钟离出生时的种种奇异状况。
刘伯温的心被打动了。
他想起在西湖上见到的天子气,想起朱元璋在浙西的种种传闻:不爱财货,不近女色,求贤若渴,有类汉高祖、唐太宗扫平六合时的举动。
难道天子气会应在此人身上?假若如此,自己若不应时出山辅佐,岂不辜负了这满腹的经纶,十载寒窗的刻苦攻读?想念及此,便吟诗一首:
结发事远游,
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
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
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
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
安得凌风翔。
吟毕,匆匆下山,与孙炎握手言欢。
不久,樊观又衔朱元璋之命赶来。他转致了朱元璋敬重敦请之意,刘伯温方才决定出山辅佐,为朱元璋奔走效命。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番礼贤下士的举动,折服了一群聪明盖世的书生
刘伯温随樊观、孙炎一起来到处州,章溢、叶琛、宋濂都在等着他。
他们几个人或是同乡、同学,或是多年好友,又都是饱学之士。章溢、叶琛与刘基,都曾聚兵自保,后又一块在石抹宜孙手下共事,又都同时接受朱元璋的礼聘,此时一见,真个感慨不已,喜不自胜。
在处州歇息了几日,樊观便陪他们赶赴应天。
一行人晓行夜宿,跋山涉水,眼看前面就是应天城,这时,几匹快马急驰而来,边跑边喊:
“前头来人是否是刘伯温刘先生?大元帅在十里迎官亭等候,令我等飞马回报!”
樊观立即答应“刘先生已到”,一个骑者打马飞奔回转,其余几骑转眼已到刘伯温一行人身边。他们滚鞍下马,拱手行礼之后,奉上一瓶美酒,几味可口小吃,请他们吃过后,再护卫前行。
刘伯温立即感到一股暖意流遍全身。
看看前面已是十里迎官亭,一个身材魁梧、身穿红袍的汉子迅即从亭中走出,四周立即飞出一阵鼓乐之声,十分悠扬悦耳,令人心神愉悦。
樊观赶紧告诉刘伯温,那迎上来的红袍汉子即是朱元璋大元帅。
刘伯温情不自禁地疾步迎上前去。他看着朱元璋那奇特的面容,从容的举止,安详的神态,立即意识到,这不就是从淮西地界走出来的真龙天子吗?
他立即拜倒在朱元璋的脚下,真诚地说:
“主公,不才来迟,望主公恕罪。”
朱元璋慌忙搀起他,宽厚地说:
“来了便好!来了便好!先生来了,吾已是心满意足,还有甚可怪的,只望先生日后不吝赐教。”
在迎官亭中吃过丰盛的接风酒筵之后,朱元璋亲自陪着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四人进入应天城,送到在他住宅西边新建的礼贤馆中安歇,十分诚挚地说:
“吾为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请四先生暂且在此陋室住宿,待天下平定,定为四先生修筑高门大宅。不过,不知这纷乱的天下要如何才能平定?”
章溢回答道:
“古人云:‘天道无常,唯德是辅’,只有不妄杀的仁德之君才能扫平群雄,统一天下。”
一语道中肯綮,朱元璋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
他告辞出来,马上召来陶安,问道:
“这四人与汝相比,汝觉如何?”
陶安答道:
“此四人各有所长,但才能皆在在下之上。论谋略吾不如刘基;论学问吾不如宋濂;论安邦治民之才干,吾又不如章溢、叶琛。”
朱元璋对四人的能力心中有了底,便根据他制订的“用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的原则,立即令刘伯温在中军参与谋议;宋濂任儒学提使,兼作长子朱标的经师;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负责民事。
归了心的刘伯温夜献平陈策(1)
吃过丰盛的晚筵,听过朱元璋给各人的任命,刘伯温打算单独去见朱元璋进行叩谢。
朱元璋正在吃晚饭,听见刘伯温来求见,赶紧丢下筷子,连声叫请,并起身迎进门来。
刘伯温见朱元璋这时身着一身漂洗得发白的粗布蓝色长袍,袖口及手肘处都打着补丁,再看看饭桌上,只有二味小菜和几根大葱,不禁脱口而出:
“主公如此俭朴,真可以示法子弟,垂范天下。”
朱元璋赶紧叫人把饭菜撤走,放在锅中温着,待会再吃,又把桌上掉落的窝窝头碎屑扫入手中,塞进嘴里,才说:
“先生此时来访,定有要言相教。早闻先生学富五车,才情高逸,不知能否先吟诗一首?”
刘伯温微笑道:
“此易事,请主公命题。”
朱元璋指着桌上那双竹筷,说:
“就以此为题吧!”
刘伯温脱口吟出两句诗来:
一双湘江玉并看,
二妃曾洒泪痕斑。
二句用的是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赴九嶷山寻找舜之遗踪,以至泪洒青竹而成湘妃斑竹的典故。朱元璋受左右文士的影响,狠下了点工夫去研读经史,也读了点唐诗宋词,这典故倒也明了,不禁笑着摇头道:
“文辞虽是典雅,却嫌不脱秀才气味。”
刘伯温又微微一笑,吟出下两句:
汉家四百年天下,
尽在张良一箸间。
这两句话用了张良借箸代筹,辅汉灭秦的典故,既紧扣了咏筷这一题目,又气势雄伟,全盘托出了刘伯温胸中的抱负和非凡的才情。
朱元璋对《史记》、《汉书》已读得很熟,且对汉高祖刘邦雄才大略、扫平天下的伟业十分倾慕,处处以他为自己的行动楷模。见刘伯温把自己比为开创汉家基业的刘邦,心中十分高兴,不知不觉地将坐椅往前挪了几步,与刘伯温促膝相对,谦恭地请教道:
“先生做得如此雄诗,尽洗文士酸气,果真才情超群,名不虚传。不过,这只是先生末技,请教我以平定天下之策,则私心不胜感激。”
刘伯温那飞闪如电的目光顿时变得十分柔和,他捋了捋那虬屈的须髯,从容说道:
“主公乘天下之乱,崛起于草莽,靠一己之力,举仁义之旗,开边拓土,奄有今日疆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乃王者之师也。”
寥寥数语,即扣住了朱元璋经数年追寻才把握住的正确策略,朱元璋不禁钦佩不已。
“今之北方乃吾友,无须防;南为方国珍,不足防;东西二方诚吾二敌。请为主公筹攻防之策,定征伐之计谋。”
几句话又将江南战略形势分析得明白透剔,朱元璋的心全被他扣住了,猴急地说:
“请先生赐教,请先生不吝赐教,请先生快点赐教。”
刘伯温又捋须一笑,电目一闪,说:
“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领土几达天下之一半。而士诚仅有沿海之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阳,且首鼠窜伏,暗地里反叛元朝,表面上则依附它。此乃守虏,胸无大志,不可能有甚作为。天下之强虽莫过于友谅,但他劫君而胁迫其下,名号不正,徐寿辉之部众皆敢怒而不敢言,离心离德。其人则剽悍轻死,野心勃勃,屡屡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四出征战已弄得人民疲困。下怨则离心,民疲则不附,故友谅虽强也易于打败。”
朱元璋从来未听见过有人能如此透辟地分析敌、我、友三方时局,听得入神,连头都不自觉地伸到了刘伯温的胸前。
刘伯温设计大破陈友谅。
“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友谅,伐友谅则士诚必袖手旁观,乐观虎斗,东方无虑。先图士诚,则友谅地据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必袭我侧背。我腹背受敌,则危矣。若先伐西,陈氏灭,张家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归了心的刘伯温夜献平陈策(2)
听了这番谋划,朱元璋疑似听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对,有茅塞顿开之感。
过去他采用了先近后远,避强打弱的方针,前四字当然是对的,但后四字施行起来却总感处处掣肘,费力而不讨好,百思不得其解,听了今日教言方恍然大悟,原来是战略方向选错了。
过去只看见下游富庶,张士诚势弱,陈友谅势强,故想打弱避强。没想到,友谅剽悍轻死,“其心无日忘我”,攻士诚,友谅必乘虚而入。故数次打士诚,西部都有战事,陷入腹背受敌境地。若先打友谅,守虏张士诚很可能按兵不动,可免却腹背受敌之困境。且陈友谅强中有弱,绝不是不可战胜的。灭了他,张士诚必闻风丧胆,天下不难荡平了。
朱元璋豁然开朗,不禁大喜,抚着刘伯温的背说: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先生真吾之子房、孔明。吾有先生,如虎添翼,扫平天下如反掌耳!”
陈友谅一出手即斩了朱元璋一员猛将(1)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改“避强打弱”的方针为“打强防弱”,西线战事顿起。
他从种种情报中得知,斩杀了赵普胜之后的陈友谅将有袭取池州之意,便飞马晓谕徐达、常遇春春,指示攻防机宜:
“友谅有吞并天下祸心,故早晚会攻池州。尔等当以五千人守城,另遣万人伏于九华山,待彼兵一到,城上即鸣锣擂鼓,发伏兵往绝其后路,前后夹击,定能大破其兵。”
徐达、常遇春遵命而行。陈友谅果发兵而来,其势甚锐,直逼城下。可是伏兵缘山而下,城中兵掩杀而出,将其打得人仰马翻,斩首万余,俘虏三千。
常遇春在冲杀中知陈部悍勇,是股劲敌,不杀必为后患,想统统杀了。
他请示徐达,徐达说:
“万万使不得,主上再三申诫,不许杀降,认为杀降不祥,必遭天惩。要杀,亦得请示。”
常遇春说:
“若请示主上,必会令我放归。此等劲卒,放归即是放虎归山,下次再遇,徒增我部属伤亡,万万放他不得,不杀不足以平兵心。”
徐达仍不同意,飞马急报朱元璋。
果真不出所料,朱元璋坚决不同意杀降。他急令使者,飞速赶回池州,说:
“速传谕诸将,今战争方起,不可纵杀,以绝人望。三千降兵须立即释放,以为我用。”
使者星夜驰回,常遇春即已将三千降卒押至长江边,放肆砍杀,死者立即推入长江之中,漂流而去,那鲜血染红了半边大江,经久不散。
使者闻讯赶至江边,十去其九,只剩三百余人。再迟片刻,这三百人也会葬身鱼腹。
朱元璋闻讯,十分震怒,急令徐达,给三百人每人发放银子十两,统统放还,并放言斥责常遇春胆大妄为,给予记过处分。
陈友谅将失败之辱权忍于心,派使者到朱元璋处诡称此战非他原意,只不过是巡边者不慎而挑起的偶然事件,愿言和修好。
朱元璋顺水推舟,满口答应,那边厢却令部下修城筑垒,加紧练兵。
他别出心裁,令部将率领士卒分队进行对抗演练,胜者赏银子十两,负伤而不退却者按实情赏五至十两不等,有伤者赐给药物治疗,并设酒馔犒劳全体将士。
将士们经此实战演习,胆怯的变勇了,新兵有了临阵经验,士气陡然高涨。
陈友谅一边遣使求和,暗地里却在加强备战,准备与朱元璋决一雌雄。
不久,他簇拥徐寿辉放舟东下,避开池州,直插太平,与守将花云展开激战。
城中只守兵三千,血战三天,元帅朱文逊战亡,城中只剩千余疲困带伤之众。
陈友谅见久攻不下,便趁水涨,改领巨舟转攻西南隅,他将巨舰依城墙而泊,令士卒缘舰头高处攀上城墙,跃进城内。
花云率伤疲士卒巷战,身中数箭,血流如注,昏厥在地。这员猛将,终于被陈友谅的部下捆缚。
等花云苏醒过来,这位骁勇无敌的黑面大将奋力一挣,身上的绳索断成数截。
他劈手夺过身旁将校的佩刀,一顿砍杀,早被他砍死十余人,旁观者无不股栗。
只可惜花云伤势过重,终又被执。
他身被十数道细铁链条重重缚捆,手脚再也动弹不得,那嘴中却破口大骂:
“贼奴,你们捆绑我,你们等着,等我的主子捉住你们,就要把你们剁成肉酱。”
花云一门忠贞慷慨就义。
行刑的人都不敢接近他,只得将他绑在旗杆上,远远地用乱箭射死,成了满身插箭的刺猬。
其妻在战斗最激烈时知城将不保,便把三岁小儿托给一孙氏丫环,投水而亡。
孙氏将主母归葬后,带着小儿潜出花府,城破,被陈友谅部将掠至九江。
小孩因不见母亲,日夜啼哭。孙氏怕那部将烦躁而将他杀死,便拔下头上簪铒送给一渔人,请他将小孩收留抚养。
陈友谅兵败退后,孙氏又从渔人家将小孩携出,在投奔应天途中,又落入陈部士卒之手。孙氏无法,只得带着小儿投入长江。
陈友谅一出手即斩了朱元璋一员猛将(2)
也是天不绝人,刚刚落入水中,有一块大木板从身边漂过,孙氏紧攀木板,躲入芦苇丛中,靠吃莲子和菱角养命,过了七天。
七天后,遇到一位骨相清奇的老人,将她二人引出芦苇荡,避开陈兵,带入应天城。
朱元璋听说花云的儿子找到了,亲自接见。他把花云之子接过放在膝上,端详了半晌,两眼不觉涌出泪花。他哽咽着对孙氏说:
“难得汝这般忠心为主,吾要重加褒扬。花云之子乃将门之后,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汝要善自抚养,以慰花云夫妇在天之灵。”
他封孙氏为一品诰命夫人,为花云之继室,并赏给住宅一座,白银五千两,作为抚养费,以为对忠义之士的褒扬。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按规矩出牌的陈友谅抢班当了皇帝
陈友谅攻下太平城,杀了朱元璋手下一员最勇猛的大将,心中狂喜不已。
太平离应天只两天路程,在他看来,犁庭扫穴,拔应天之帜,已是指日可待之事。
他立即想起一桩大事:即应趁热打铁,马上自立为帝。这是他杀倪文俊后,日夜都在思虑之事。
他立即作了安排,马上进驻采石矶,派部将赴徐寿辉座舰启奏事情,待徐寿辉不备,一群武士一拥而上,用铁锤朝徐寿辉头上击去。
手起锤落,徐寿辉脑浆迸流,死于椅上。徐寿辉身边的几个卫士,有谁敢动弹一下?一场篡位阴谋就在转眼间完成,徐寿辉也结束了他的历史作用。
陈友谅得知徐寿辉已死,立即叫人从箱中取出早已备好的龙袍、皇冠,马上登基。
他把登基的地点选在五通庙,令手下将庙中的大小菩萨统统扛出丢入长江之中。
待正殿清理干净,令人当中摆上一张交椅,上铺绣龙黄毯,就成了他临时行殿。
他把登基时间定于正午时分。没想到本来还是天清日朗的好天气,突然间就变得乌云滚滚,狂风阵阵,电闪雷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