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宜家真相:藏在沙发、蜡烛与马桶刷背后的秘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巡察分店,是英瓦尔给自己定的任务。这么多年来,正常情况下他每年要视察四十五家店。不过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我知道的情况来看,视察的商店数目要少一些了,毕竟,他已有八十三岁的高龄,而每次在外就得花上一天的时间。当然,他勤于视察分店的目的,还是了解不同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同时,也想知道不同商店对同一产品的营销情况。同时,他把视察分店视为一次机会,来传授自己认为最好的商业理念。2米2花2书2库2 ;http://www。7mihua。com
他大半生都在经商,非常了解商店的经营理念,而这些理念很多时候不是被违背,就是被忽视。90年代初,他看到了很多这种例子。他给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安德斯莫伯格提建议,迫使他提出“莫伯格规约”,尽管莫伯格本人并不乐意。我猜想,他不愿接受的原因是,在此之前,各国的宜家店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最终,在坎普拉德的坚持下,莫伯格屈服了:在A4大小的纸上,列出了五十条左右的“莫伯格规约”。
新店不断增多,商场管理人员增加,各个地方的莫伯格规约也不尽相同。北欧的店里,货品摆放的空间比较宽松,相对更加开放宽敞,方便顾客逛店选货。此外,还设计了很多便捷的路径,让顾客可以快速地走到他们想去的区域,不必就为买几个咖啡杯,逛遍整个商店。而这是“莫伯格规约”之前不曾有过的。
90年代初的德国分店,为宜家集团贡献了三分之一的营业额。那里的商店像古罗马的地下宫殿,狭窄漫长的通道加起来足足有1。4公里,两边由高墙相夹。每到周六,商场挤满了人,肚子饿了,口渴了,累了,着急上厕所,都得走过贯穿于家具展示区域的狭长通道。遇到有促销打折的时候,吵闹甚至厮打都不鲜见。情急之下,这些可怜的人便会推开紧急出口,跑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时,尖锐的警报声也在商场里呼啸回荡。
因此,90年代中期,英瓦尔发布了禁令,不许各国的零售店自行其事。所有分店应该有统一的理念。分店的建筑以及周边配套设施的修建,应该有现存的统一标准。比如,餐厅也应该模式化,就像麦当劳一样。大到门店建筑、家具展场,小至价格标签、按钮把手之类,都应该有统一的规范。这是90年代后期发生的事。很多人都对他的限制感到惶恐,包括我在内,但后来证明他是对的。
现在,所有宜家分店都得接受商业审查(mercialReview)。这是集团对分店的各个相关部门进行的稽查,涉及家具展示、店内卖场、内部沟通、成本控制、安保工作、后勤物流等。每项工作都有参照规范,亦即公司建立的标准化理念。
每次的稽查工作要持续几天,稽查人员都是每个部门经验丰富的业务好手。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有谁对他们的工作表示不满。相反,得知瑞典的卡勒瑞德(Kllered)分店在审核中创下公司最高纪录,我和大家一样很兴奋,因为这个店在过去几年的审核中,评分一直很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很让大家鼓舞。
第9节,
不信任网购,丧失良机
2008年,英瓦尔再次动用了他的否决权。这次,他反对的是投资网络销售。当时,公司销售的产品种类是一个大问题。宜家有几千种产品,相比其竞争对手并不算多,竞争对手的规模一般是宜家的两至三倍。制约宜家产品销售种类的是门店销售方式,因为所有的产品都是通过门店流通。因此,宜家期望开创网络家居销售渠道,或者,可以在店内陈列产品,但是通过新的、更加灵活的配送链将产品送到顾客的家里。那些十分拥挤的门店便可以释放一些空间。这种新的网络购物技术有很多可能性,很多人对此抱着乐观的想法。
不少人提出了想法,也有人投资了很多钱进行试点研究。像宜家的竞争对手美国塔吉特(Target)塔吉特公司成立于1962年,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二大零售商,拥有美国最时尚的“高级”折扣零售店。公司,正在利用他们的网站首页吸引买家。但是,当安德斯代尔维格(AndersDahlvig)向董事会提交网络销售提案时,却吃了闭门羹。坎普拉德在他几个儿子的鼓动下,坚持拒绝投资网购。他认为,网络主页上是可以做买卖,但却会减少来店的客人,这样便会失去一些额外的生意,比如有些商品是顾客随手挑拣的,并不一定是他们需要的东西。很难想象,尽管都进入21世纪了,他们的销售理念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邮购思想!
那个1965年将IVAR(车库里的松木层架)摆进了起居室的伦纳特埃克马克(LennartEkmark)总是这样说:“最糟糕不过的事情就是英瓦尔几乎总是对的。”英瓦尔很可能看到了我们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某些事情。不过这次,我碰到的同事都不同意英瓦尔的看法。我觉得,他此次反对进入网络销售,是因为他年事已高的缘故。也许,他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与时俱进。毕竟,这类投资风险很高。可是今天,任何部门的销售增长速度都不能与网络销售相比。
四年前,宜家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开了一家分店,但美国宜家零售机构却没有弄清楚,塔吉特的总部也正好在明尼阿波利斯,建筑规模比宜家大好几倍。一连几个星期,他们天天就用大巴车把他们总部的人送到宜家店来。塔吉特的员工几乎每人都要在宜家店里买点什么东西。比如,小凳子每款买一件,玻璃杯每款买一件,东方格调的地毯每款买一件,如此这般,直到把各种品种都买齐全。
半年后,塔吉特推出了品种齐全的产品系列,价格相当低廉,是通过他们公司的销售网站,而非他们自己的上千个门店!不仅如此,经验丰富、精于技术的设计师一直都是塔吉特的优势。时至今日,这些产品系列已成为经典,一直是他们公司的热销品。相反,宜家美国分店的销售在前三四年中却一路下滑。
操控媒体得心应手
英瓦尔坎普拉德善于交流、口才极佳,可不要低估了他的交际才能。他说话或者表达见解,绝对都是充分思考的结果。每问一个问题、每提一个请求、每发一个警告、每做一次评价,他都有明确的目标,都是有意而为。有人或许会称之为操纵控制。
第10节,
让我来举个例子吧。瑞典有两个才华横溢的记者,一位名叫伯格斯特龙(KGBergstrm),另一位名叫伦纳特埃克达尔(LennartEkdal)。有一年夏末的午后,他们应英瓦尔的邀请,去了他在斯莫兰的波尔索(Blls)农庄。他俩可能会觉得英瓦尔的邀请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后来,也是在一个夏天,伦纳特埃克达尔又来到了这里。坎普拉德提议去莫肯(Mckeln)湖上划船,以便相互增进了解。英瓦尔划着船,看上去非常快活。埃克达尔坐在船尾,心情愉悦,欣赏着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或许他在心里说:“瞧,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和我一块划船!他还很会划船呢!他这人真令人开心!”
他这样想很自然,因为英瓦尔很会施展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据我所知,只有一次例外。当时电视台在拍摄英瓦尔和他的工作实况,我和时任瑞典宜家总部总经理戈兰耶兹特兰德(GranYdstrand)陪英瓦尔来到乌普萨拉门店。英瓦尔走到门店收银处,想秀一手他为顾客打包商品的绝活,顾客一一向他表示感谢。但却有一个老太太,面露不悦,以为他要偷她包里的东西。“你要干吗?你是这儿的员工吗?”她的声音很大,后面排队的人都听见了。这次,连英瓦尔也手足无措了,只好尴尬地嘟哝着说:“是的,我是这里的员工。”=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再回到埃克达尔和英瓦尔划船的那件事情上吧。埃克达尔坐在船尾。这时,只听见另一条船突突突,划破波光粼粼的湖面,向他们俩人开了过来。开船的人,技术高超,一个漂亮的遛弯,小船就停在了他俩的船边。
“嗨,爸爸,是你们啦?”船上的人打招呼。
“你来这儿干吗,彼得?”
“我在往湖里放笼子,想逮几只小龙虾。”然后,他转过身跟埃克达尔打招呼。
“你好,埃克达尔,我是彼得。”
事实上,英瓦尔的长子彼得坎普拉德,这位宜家集团的继承人,在湖上遇见他父亲与瑞典最有声望的金融记者,并不是外人看来的“偶遇”。几天之后,我也来到了这里,英瓦尔对我说起了这事。
偶然事件对于英瓦尔是不存在的,有记者介入的偶然事件更是绝对不可能。结果,埃克达尔在斯马兰对英瓦尔的采访成了一次新闻采访的败笔。也许算得上一档颇具娱乐色彩的电视节目,但却根本没有新闻价值可言。
埃克达尔后来在一次专访中到他所接触过的权贵人士时,这样描述了他的那次采访:“英瓦尔坎普拉德这人非常有趣。为了一档节目,我和他在一起待了几天,以便彼此熟悉。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俩在他那条漏水的老旧船上,悠闲地躺在渔网上,我脚上穿着他借给我的长筒靴。后来,我们坐进他那简陋的船屋里吃梭子鱼,我喝的是啤酒,他喝的是健怡可乐。”想想看,品尝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亲手准备的膳食,吃了令人垂涎的家制美味之后,谁还会对坎普拉德刨根问底、刁难不舍呢?况且,英瓦尔的厨艺还真的很棒。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2008年夏天。瑞士电视台极有影响的新闻记者伯格斯特龙对英瓦尔进行了采访。但采访的内容平庸之极,实在罕见。英瓦尔一个人在那里畅所欲言,对他灰暗的过去、读写困难、酒瘾大谈特谈,甚至还为他那份纳粹罪行撒上几滴鳄鱼的眼泪。
这种情形下,英瓦尔通常是很能够控制局面的。所有的回答都是标准版的,精心构思之后被精确地保存在他超强的记忆之中。任何时候看他回答记者的提问,他都不会是犹犹豫豫的,或者有一时冲动之言。要是把他逼紧了,他会十分狡猾地暗中转变话题。
更糟的是,无论是伯格斯特龙,还是埃克达尔,或者其他媒体同行们,他们之所以能来采访他,那是因为他们个个性格温和,都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是来见识英瓦尔的个人魅力的。英瓦尔并非很少接受采访,每年夏末,他会与几位经过特别挑选的瑞典记者见面。事实上,他答应上《夏日》(Sormmar)这档广播访谈节目,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节目完全免费为他的公司做宣传,二是因为他可以不受约束地随性漫谈。只要没人打断他,他的表达才能,或者操控别人的才能简直是所向披靡。
现在应该清楚了吧,英瓦尔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划艇,或者夏天的牧场来蒙蔽瑞典的记者们。伯迪托尔卡的新书《宜家的故事》(TheStoryofIKEA)写的就是有关英瓦尔的事,也是他的授权之作。此书首发时,在昆根斯库瓦(KungensKurva)门店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记者招待会。我后来听英瓦尔说,他手拿一张地铁票赶过来,一到会场就即刻谈起公共交通来。他神采奕奕,谈起瑞典普通人关注的生活话题,诸如口含烟的价格之类的事,让人感到他克勤克俭、脚踏实地,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11节,
这种宣传效果,和前两次一样,是金钱无法买到的。一方面,英瓦尔牢牢地控制着局势,一切由他定调,由他掌控局面。而且,他这么做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毫无疑问,所有质疑的人最后都会按照他的意旨行事。当然,还有这么一个事实,他总是充分利用他的年龄,扮演着仁慈友善的家长角色,不承认自己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传奇人物。因此,几乎没有记者想要对这么一个老人进行“严刑逼供”,就像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的祖父一样,不会去为难他们。于是,会议大厅里充满了对这位老人的敬慕之情。只见他站在大厅中央,双手交叠,放在胸前,两根拇指捻来捻去的。他仍然在那里滔滔不绝。据他自己说,他患有严重的“话痨”症。如果是在娱乐场所,这倒是非常令人愉快的。不过,听听那些记者问的问题,就会感到,这种记者招待会是很不专业的。_米_花_书_库_ ;www。7mihua。com
但是,几年前,新闻界对他还是做了一次比较像样的采访,在瑞典电视四台播出。那次的采访记者是毕姆恩斯特龙(BimEnstrm)。当时和英瓦尔在一块的有宜家俄罗斯分店的经理伦纳特达尔格伦(LennartDahlgren),他一度被英瓦尔解雇,后来又重新聘用。毕姆不像她的异性同行,渴望在这位传奇人物身边沾沾光。相反,整个纪录片中,她不发一言,只让主角们侃侃而谈。这是我所看过的最贴近英瓦尔内心世界的一次访谈。他在访谈中充分展示了他奇特的性格:工作认真专注,爱讲笑话,爱挖苦人,知识渊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做起事来冷酷无情,对亲近的同事却相当体贴照顾。
读写困难症?他装的!
现在,我们来说说英瓦尔的弱点与短处吧。他的私人助理们大都清楚,他的这些所谓的“缺点”,要么不真实,要么是被夸大渲染了。
就说读写困难这件事吧,所谓读写困难就是几乎无法阅读,或者无法写字,或者两者都不会。即使能拼写,也总是拼错。但是英瓦尔却并非如此,这么多年来,他与宜家集团的经理们交流,都是通过信件、传真。他亲笔书写的邮件成千上万。也有拼写错误,但总是拼错同样的单词,而且拼错的方式都一样。比如,他把“article”拼成“artickle”。而且,由于拼写不正确造成根本不能理解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如果是拼写有障碍的人,一般来说,拼错的方式是随机的、不一致的,并且很难识别。
英瓦尔的信件和传真完全不像患有读写困难症的人所写,除了十来个词汇有他自己的拼写习惯之外,他的信总是拼写正确、结构严谨。
他还有一个缺点,可能只有外国记者才比较清楚,那就是他所谓的“英语很差”。但是,有一次我在他的瑞典家中,非常惊讶地听到他在那里自言自语,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使用的都不是简单的词汇!尽管只有一会儿,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以前总以为他只会两种语言:瑞典语和瑞典式英语。
那是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他的许多弱点和短处,只是他用来对付记者和员工的幌子。这个极为成功又非常富有的人,喜欢用他的弱点来吸引记者的注意,使他们对他产生兴趣,真是岂有此理。此外,倘若记者不是北欧人,英瓦尔又可凭借糟糕的英语回避尴尬的提问。有谁会为难一个外语不好的老年人呢?宜家的员工们也被他迷惑了:他虽然是他们的老板,却一直普普通通,身上还有那么多的缺点。试想,如此不平凡的人显得如此平凡,就像他们中的任何人一样,难道不令人心生同情吗?
第12节,
w米w花w书w库w ;__
酗酒成性?还是装的
酒鬼就是酒鬼,因为他们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酒瘾的。英瓦尔却常有滴酒不沾的时候。他饮酒或不饮酒,都是有时间安排的,且有规律可循。即使饮酒,他也绝不会盲目酗酒,或者醉酒。晚上喝一两杯威士忌加苏打水,不会让你成为酒鬼的。问问那些戒酒协会的人,就知道酗酒是怎么回事儿了。嗜酒如命的人和喜欢晚上小饮几杯的人,天差地别。
我唯一一次看见英瓦尔喝酒,是1995年在波兰的公司派对上。当时,我和其他同事都已经醉醺醺了。此后,我再没见他喝过酒,也没听别人说他喝过酒,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饮酒。从没听说过他因为喝酒有行为失当的时候,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换句话说,关于他广为人知的酗酒问题,除了在最近几次对他的夏季采访中,从那些轻信传言的记者口中听到此事之外,我自己还从来没有观察到任何迹象。相反,我倒是这样猜想,英瓦尔所谓的“酗酒”,是指碰上他喜欢喝的酒,就多喝了一点。我知道,他的家庭医生曾建议,如果他觉得自己喝得有点多了,或喝得比较频繁的话,可在一段时间里滴酒不沾,以便保护肝脏和身体的其他器官。我的医生也认为我喝得多了,但无论是他还是我,都谈不上酗酒。
我的印象中,坎普拉德为了自己和公司的形象,极为高明地使用了夸张的手段,夸张的程度几乎接近撒谎。这位全球数一数二的富豪会因为嗜酒、读写困难、英语糟糕,而大大激起外界的兴趣,就像他跟记者说自己“有点愚笨”一样。要是有人想知道,坎普拉德的大脑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他绝对会聪明地掩盖这一事实,而且他很清楚他这么做的原因。
我在英瓦尔的瑞士家中拜望他时,他的前任私人助理、副首席执行官汉斯莱德尔(HansGydell)(按英瓦尔的说法,这是他在公司里所遇到过的第二个聪明绝顶的人)打来电话。当时,英瓦尔对“共同基金”有个想法,想把宜家、英特宜家(InterIKEA)和IKANO这三家公司的流动资金合并起来管理。莱德尔打来电话,询问坎普拉德此事该作何安排。坎普拉德详细地告诉他此事要怎么做,但声音听上去很不耐烦。最后他撂下电话,转身对我说:“约翰,我是不是需要找个伐木工,好让这帮家伙搞明白究竟怎么使钱才好呢?”
实际上,坎普拉德接受记者采访时,是绝不会谈他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而是用他所谓的小缺点制造烟幕,转移注意力。在大家的眼里,他是一个非常诚恳实在的人,记者们没有不听信他的。结果,记者本来应该聚焦宜家的某些敏感问题,却不知不觉转移到宜家创始人身上的小缺点上面了。这样,坎普拉德便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方面,讨论他的缺点占用了记者的时间和注意力,而英瓦尔很善于扮演这个角色,他表现自如,松弛有度。另一方面,他和记者之间可以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氛围。心肠再硬的记者,看到老人眼含泪光,向你敞开心扉,也会为之动容。于是,记者准备好的探针,已被他悄悄地拔掉了。就在记者缓了一口气,开口说话的时候,采访的时间已经结束了。整整一小时,都是英瓦尔漫长的讲述,讲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第13节,
让他差点崩溃的纳粹风波
就我所知,描写英瓦尔的生平和事业的有两本书。一本书名叫《英瓦尔坎普拉德和他的宜家》(IngvarKampradandhisIKEA:ASwedishSaga),由托马斯斯伯格(ThomasSjberg)所著。书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了英瓦尔早年对纳粹的同情,并试图证实英瓦尔卷入纳粹活动的时间比他自己承认的还要长。另一部书由宜家委托出版,由托尔卡执笔,也涉及了与纳粹有关的片段。也可能斯伯格说得对,英瓦尔以不记得为由,想隐瞒此事。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他对过去那些细枝末节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我猜想,大概是耻辱感使他对此事避而不谈。
斯伯格的书出版之后,英瓦尔遭受到了最为猛烈的抨击,即所谓的第二次纳粹风波。他那次算是彻底崩溃了。在更早的六年前,他同情纳粹一事首次被披露时,他曾被迫坦诚以对,出面道过歉、谢过罪。他态度恳切,欲把过去的旧账都翻出来,让一切事情都摆在桌面上。但还是不够。后来的这第二次风波中,他经常打电话给我,也就此见面聊过几次。触及感情深处时,英瓦尔差一点落下泪来。他的周围充满了辱骂声,邻居们都不理睬他,似乎他们都无法面对他的耻辱。b米b花b书b库b ;www。7mihua。com
在这次事件中,有几点我很确信。比如,英瓦尔现在不是新纳粹分子,或纳粹同情者,我没有听到过他任何与此有关的言论,哪怕是极其隐晦的暗示。他绝对不是一个反犹太主义者,相反,在60年代,他有很多帮助波兰犹太人的故事,或给犹太团体提供资金,或在其他方面进行赞助。而且,他对犹太员工特别照顾,有几个都是他的心腹。我不清楚他为什么这样,也许他希望对早年的罪过有所弥补。
英瓦尔是德国人的后裔,从小的家庭管教就极为严厉。他的祖母是绝对的亲德派,是坎普拉德家族的女家长。事实上,已过世的同事利夫斯尔(LeifSj)证实,英瓦尔的父亲费奥多(FeodorKamprad)是一名纳粹分子,这在当地尽人皆知。二三十年代,埃姆瑞特(Elmtaryd)农场和其他地方一样,打骂教育孩子是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一个孩子要想逃避家庭的感情沙漠而又不受到伤害,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也许,斯伯格是对的,英瓦尔曾经是一名纳粹分子,或者法西斯分子,这种事在50年代末期绝对是非常糟糕的。据我的判断,英瓦尔早期的这些愚蠢的行为早就结束了,也不会再重现了。
时而极度节俭,时而非常慷慨
坎普拉德最为人知的,应该是他极为简朴的生活。尽管他属于世界上超级有钱的人,你可能还是听说过,他在自助餐厅里把自己的口袋塞满盐袋、胡椒袋的故事吧。你还听说过他那辆马路杀手一般的老沃尔沃吧,连他最亲近的员工都不准他再开那辆车了。尽管这种故事的真实性程度不一定很高,但也不会是无中生有。不过,故事的真实性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英瓦尔成功地用这么多的故事塑造了他的人格、他的性格特征。
如果有人说他吝啬小气,那倒是真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对宜家的钱是锱铢必较的,绝对禁止一切浪费,即使只是一小笔费用也不含糊。愚蠢的、无谓的浪费会让他急得跳起来,很少有其他事让他这么着急。如果走出房间没有关灯,他会很生气的。记得我们在波尔索的时候,那时我刚刚出任他的私人助理。清晨六点钟,到处一片漆黑,我们得在黑暗中上车,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这时我房间还亮着灯,便会引来他一番责备,对我的能力和智商都会表示怀疑了。
但要是他在某个会上相信了某个同事的提案,比如要投资某个有风险的新项目,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打开钱包,拿出千万瑞典克朗的资金来。
第14节,
据我的观察,他所扮演的小气鬼角色倒真的是他的本色。他不容许自己过奢侈的生活。穿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衣服——衬衫、裤子、普通的夹克外套,从来没有请过设计师为他专门定做服饰。他也没有买过豪车。故事中他开的那辆沃尔沃老车完全属实。他和妻子玛格丽特租用的房子是最普通不过的。瑞典小报记者曾经报道过几次,说他们在瑞士出入豪宅。的确,他们住所的周围环境很不错,但房子内部的装修和陈设却非常简朴:典型的80年代的家具,比波尔索门店70年代的家具风格还要简单得多,而简单的家具反倒让房间的空间显得阔绰。房屋面积三百平方米,正如报纸报道的,包括一套独立的平层套房和一个车库。
他也不经常度假。他不喜欢度假,就像他不喜欢看电影一样。玛格丽特偶尔会硬拉着他去看场新片。据一个在他的法国葡萄园工作过的同事说,他在法国的葡萄园也不奢华,很长一段时间里,葡萄园的经济效益不好,让英瓦尔感到头疼,而不是放松。以至于有段时间,宜家不得不把葡萄园的几间房间出租给游客,还把葡萄园里生产的发酸的酒,作为宜家酿酒来销售。现在似乎那里的酒和经济状况都有所好转,英瓦尔也因此开心了许多。
不过英瓦尔倒是一位非常慷慨的主人。无论什么时候,我到他家里去,总会得到他送的很多礼物,都是些美食,比如瑞士的拉克雷特芝士(Raclettecheese)、各种巧克力、熟肉腌肉、美酒,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他还准备了一道又一道的佳肴,为了让客人高兴,他真是费尽了心思。他甚至还安排客人午睡一会,让客人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推卸责任的功夫一流
回想起来,我才慢慢发现,英瓦尔坎普拉德非常善于辩解。宜家遇到情况时,英瓦尔就会出面解释,安抚员工,应对媒体,化解事端。他很早就意识到,燃眉之急不一定非得找到解决途径,也不必凡事非得弄个水落石出。只需透露一点事实真相,其余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沉寂下来,媒体的聚焦点自然也会转向别处。
在昆根斯库瓦门店,很久以来都是一位女店长掌门,她名叫艾琳(Iréne),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她是那时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店长。她的老板是瑞士宜家总经理本特拉尔森(BengtLarsson)。本特似乎一直不太赞同任用女性做店长,尤其不太喜欢艾琳。英瓦尔说,他想尽办法,要本特对艾琳好一些。但最后,据他说,艾琳还是没在那个门店干了。我记得,她被调到北美去了。不过,英瓦尔事后说的话却真诚极了:“约翰,做本特的属下,真是难为艾琳了。我对女性店长,或艾琳个人,是从来没有过任何偏见的,她们做事都非常能干。”瞧,他把责任全部推给本特。英瓦尔那时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有权力下达指示和命令,而且,对所有门店店长的人选,他是有决定权的。也就是说,英瓦尔是唯一一个可以为宜家性别平等有所作为的人,但他却没有这么做,现在仍然如此。不仅如此,他还非常聪明,以一个真实的事例来传达他的意思:女性做店长这事很难,总有很多问题,但我这人是宽宏大量的,对女性店长是支持的。
宜家有些年里经常被人指责抄袭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又以宜家品牌低价售卖。这确实是事实,而且很长时间里都是宜家成功的商业策略。现在直接抄袭已经很罕见了,但受到竞争对手启发的产品却很常见。有一名记者就直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