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cacy),“在效果上是怎么样的,虽然在事实上不是怎么样”(ineffect,though not in fact)。比如光学上有一个概念--virtual image(效应图像,一般译成“虚像”),意指实际的物体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一种效应式的图像,并非实际物体本身。可见virtual的含义不是侧重于它的虚假性、虚拟性,而是侧重于“实际的效果”——虽然在事实上不是怎样,但在功效上却是怎样。更进一步说,由于信息是事物对于人的一种刺激而不是事物本身,信息也是“效应性的”(virtual)。virtual reality 是一种纯粹的信息现实(a pure data reality),或者说是一种为信息而信息、在信息上具有实际效果的现实。正如塔戈斯基(Henry

    W.Targowski)说的,从技术上看,virtual reality 是“电脑与界面设备(interfacedevices)——如护目镜,手套等——的结合,它给使用者提供一种身处由电脑产生的物体组成的三维空间世界的幻觉。这是一种三维的数字化构造,这种构造既是建筑意义上的又是信息意义上的,它营造出一个微观与宏观维度的景象。”。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克服现实世界(原子世界)的束缚,获得一种没有“重”的拖累,自由自在地飞升到一个理解世界的愿望,自古以来都有一种对某个未知、未及的世界的想象和想象性地占有。这种欲望和想象在个人身上表现为梦(睡梦和白日梦),在集体(民族)身上表现为神话、宗教。如今“虚拟现实”使人能以技术的方式实现这种欲望和想象了。巴拉德(J.G.Ballard)说:“它将代表人类进化当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人类第一次能够否定现实,取代这个先入为主的现实的特定形态。”巴尔卢(John

    Perry Barlow)说:“或许虚拟现实正好可能是人在食色之外的第三种冲动,即拥有幻像(vision)的欲望的另一种表达。或许我们想变得高出现有的形态。”金德斯莱(Marjan

    Kindersley)说:“虚拟现实的整个情形就是你正在与其他人一起营造一个现实。你一直都在做一个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梦……说到底,它把你的想象呈现出来,而且你的想象将与其他人的想象汇合在一起。然后你使得这个世界完全成为一种交往的形式。”

    人类不仅把自己对于另外的世界的景象向往和想象诉诸语言形式(神话、诗歌等),而且以既有的技术手段将它们诉诸视觉形象和声音形式。因此有的学者把原始人的岩画,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各个时代的视觉艺术(雕塑、绘画),以及近现代出现的透视画、全景画、立体图镜、电影、电视、全景电影等都看作是人类为了“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所感受到的多维化的信息,希望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绘声绘色、身临其境、令人浮想联翩的信息环境中”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它们构成了虚拟现实(“灵境”)的史前史。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使自己在茫然自失地沉浸在一个想象的、虚构出来的场景中。但雕塑、绘画、电影(包括全景电影和环幕电影)都只是部分地作用于人的感官,人要沉浸其中(像海涅那样在维纳斯雕像前失声痛哭),必须以情感上的极大投入为前提。人类可以借助于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在一个虚构出来的情景中无需努力、无需做作地得到全面、真切的体验。这种欲望反过来也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

    在媒体中获得“多重感觉的体验”(multisensory experience),即“体验完全的沉浸感”(experience total immersion),是人类由来已久的追求。换句话说,媒体发展的历史就是单一性的媒体向“多媒体”(广义)演进的历史。前面指出,“多媒体”并不能充分促发人的“多重感觉的体验”,因为它只是提供视觉和听觉刺激的媒体。多媒体的空间是二维空间而不是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多媒体的所谓“立体声”效果也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声音的立体特征。“虚拟现实”与“多媒体”的首要不同在于,它的视觉空间、视觉形象是三维的(虽然就目前情况而言,实时的虚拟现实还显得有些简陋,看上去有点“卡通色彩”),音响效果也是“地道的三维音响”(true

    3-D audio)。VR技术大师雷涅尔(正是他发明了 virtual reality这一说法)对二维与三维的视觉形象作为生动、准确的区分:在一个二维的屏幕上看三维的图像就如同从一个玻璃船底看下面的海水。这时我们感到我们自己还是在船上。我们处于三维环境的边缘,从它的边缘看这个世界的深处。而在一个立体的“屏幕”里看一个视觉世界就像是在潜水。

    通过一个电脑化的手套来操纵一个三维显示器,使我们得以通过表面接触到在我们的臂长允许的范围内的物体,同时能够从环境的外部观看到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手浸在水里。进入到虚拟现实的多重感觉的(multi-sensory)世界中,就如同戴着水肺装置潜入到深海。我们自己由于沉浸在水下环境中,在礁石间穿行,听着鲸鱼的低鸣,捡起贝壳来仔细端详,与别的潜水员交谈,所以我们完全参与到海底探险的经验当中。我们就在那儿。”("Scratching

    Your Eyes Back In:John Perry BarlowInterviews Jaron Lanier",Mondo2000,issue2,

    1990)莱茵霍尔德(HowardRheingold

    )也有类似的说法:“虚拟现实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它使你沉浸在你自己制造的电脑世界--一个房间,一个城市,一个完整的太阳系,人体的内部构造之中。借助于电脑手套,星球大战头盔和某种高度精密的软件的帮助,你现在能运用你所有完整的感觉来探索人类想象过而未曾涉足过的领域。”

    当然,虚拟现实的优越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能提供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否则它与立全电影和全景电影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它的优势还在于(而且主要在于)它是一种与“多重感觉”真正匹配的媒体。它能在同一时刻给人以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和味觉的综合刺激。而且,人对这些刺激作出的反应又反馈到电脑中,电脑又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它从一开始就是互动性和融洽性的。谢尔曼(Barrie

    Sherman)和扎德金(Phil Judkins)在《天国一瞥,地狱景观》GlimpsesofHeaven,Visions of Hell)一书中这样写道:“虚拟现实是一种能够迷惑感觉和内心的电脑世界。数据手套(data glove)可能使你觉得你的手有放在水中、或者泥巴中、蜂蜜中的感觉。一件虚拟现实的赛柏紧身衣可能使你感到你似乎是在水中、泥沼中、或蜂蜜中游泳的感觉。虚拟现实产生于用于训练飞行员的模拟座舱,它可能决定未来的家用和办公用多媒体系统的形态。作为替代性行为、毒品和教室培训的高级的虚拟现实系统的观念,是现代科学小说或“赛柏庞客”的作品所津津乐道的。”虚拟现实不仅可模仿现实到乱真的程度,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营造出现实世界不可能出现的情景,神话、童话、科学幻想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作“现实”。它不仅使人的感觉在多样性和完整性上酷似于人在现实中的感觉,使你身在一个幻像世界中而不自知,而且还使人在醒着的时候进入一种梦境。在这个亦真亦幻的现实中,你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幻觉。虚拟现实给人造成的“多重感觉经验”比我们的五官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的要更多几重。(一位名叫Eric

    Callichsen 的人与他的朋友 Partric Gelband 组建了一个VR技术公司,他们给自己的公司命名为Sense8

    Corp--“第8感觉公司”。)简单地说,虚拟现实不仅“仿真”、“逼真”,而且“超真”。一位名叫瓦尔特?卢(WalterLowe)的记者在一篇题为题为《赛柏空间历险记》的报道中写到了他在虚拟现实中的经历:我居住在一个后院带游泳池的豪宅里,我坐着直升飞机在我的领地的上空飞翔,随后降落在屋顶上。接着我在游泳池游泳,衣服穿在身上却没有打湿,我还可以一边潜泳一边抽雪茄。当我脱下手套和头盔时,我明明知道刚才情景已经过去,但身上仍然残存着刚才的感觉。我头脑中首先想到了电影《人鬼情未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可以穿墙走壁的幽灵。虚拟现实也使我想到了我做过的梦。在梦里,我们自己常常只是一个观察点(point of view)。我们灵幽般的身体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到一个场景中。当我梦见我正跑着的时候,我并非真的看见了我的腿在跑,我只是以为我在用我的双腿向着或背着一个东西在跑。

    13.2 比“神话”还神奇的现实

    这样的“历险”还带有明显的现实色彩。另外有一次,莱维特和雷涅尔站在他身旁,他带着护目镜进入到一个神话和童话般的世界中。

    他看见一艘船的甲板上有一顶黑色的帽子,一棵青翠的菩提树和一个光鲜美丽的红苹果。当他拾起这个红苹果时,这苹果在他的手中立刻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红玫瑰。他在海面上飞了起来,突然看到了一个小岛,从这个岛上传来非洲鼓的声音。他越接近这个小岛,鼓声也越响。当他降落在这个岛上时,却没有看见敲鼓的人。后来他发现鼓声是从一个闪闪发光的白石头上发出来的。他拿起这块石头,绕着自己的头旋转,声音也相应地在头的四周“旋转”。此时,他“立即感到自由、有力和兴奋”。但他马上意识到此时旁边有人看着自己。

    他觉得自己让一只其实什么也没有拿的手绕着头不断地转,在别人看来一定很滑稽。于是他赶紧摘下护目镜,恍恍惚惚地冲莱维特微笑。由于刚刚从神话般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他还有点没定下神来。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经常幻想自己能从“人间”(现实)飞升到“天上”(想象中的“第二现实”),同时又怀疑“天上”是一个冷漠、凄清的世界(所以中国有不少仙人耐不住寂寞而下凡的传说),甚至那是一个相当不安全的世界。这反映了中国文人们的“居士心态”——既想“出世”又不舍人间,既想浪漫、冒险又没有承担苦难和险恶的勇气。东坡居士在《水调歌头》中表达自己的这种情绪:“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虚拟现实与现实的关系,有似“天上”与“人间”的关系。但进入这个“天上”的时候,人用不着患得患失,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往来于“天上”与“人间”。通过电脑,人既可以进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又可以进入遍地蛇蝎、虎豹成群的蛮荒之地。天堂、人间与地狱全在一念之间,而且你根本用不着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每天穿梭往来于天堂、人间、地狱之间。你可以“现实”地游而不是梦游天姥(如李白那样),你可以分别在地狱、炼狱、天堂里“亲眼”见到而不是想象自己的灵魂见到(如但丁那样)一个个恶人和义人。只要鼠标、控制棒或力球在手,你可以轻易地满足你的“好逸恶劳”或“好劳恶逸”的天性。你可以(如果你没有心脏病的话)回到侏纪时代去与凶残的恐龙周旋,当它向你扑来时,你会禁不住惊恐万状,但你的理智马上会告诉你——这只是在虚拟现实里。这与做梦有相似,当你梦见自己从一个悬崖上掉下来时,你的理智也会悄悄告诉你这只是在梦里。

    在骑士时代过去之后,堂吉诃德要实现自己的骑士梦,只得披着黑披风,手持长箭去和风车搏斗,因为他只拥有一个单一时空的现实世界,而虚拟现实却使你拥有双重的时空。有了虚拟现实,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冒险,舒舒服服地“出世”,把一个由比特构成的神话世界当作你的“别墅”,来去自由。人们常说电脑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如同一个村庄(“地球村”)。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电脑使我们的世界人变得越来越大,你甚至可以拥有一个供你独享的世界。正如雷涅尔所说的:“现在我们正在制造一个行星,它能满足西方人开疆辟土的冲动,而用不着糟踏环境。”VR技术是一种尚未完善的技术,在今天主要被运用于建筑、工程和设计上,它只是在某些领域改变了人的工作方式。但VR技术将全面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近几年中,虚拟现实就可以运用到大众市场的娱乐,替代性旅游,虚拟外科手术和赛柏性行为。到下个世纪,虚拟现实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塔戈斯基说,“这种媒介的潜能的确是相当巨大的。虽然我们正处于T型(最早出现的汽车的型号--引者)阶段,但 Lamborginni(最先进的汽车型号--引者)形态已经在设计之中。忘记混淆视听的说法,明天,虚拟现实将是另一个世界。”

    13.3 “远程虚拟现实”(televirtual reality)

    雅各布逊(Robert Jacobson)说,在今后十年内,VR 技术将在以下5个领域内获得重大进展(亦见Walter

    Lowe:Adventures in Cyberspace):

    1、工业领域。“主要的制造业将利用虚拟现实来设计从汽车到家用电器的所有产品。”

    2、生物-医学领域。“它可以使终日坐在轮椅上的人得到自由行走的体验,可以让极度近视、弱视的人的得到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3、艺术和娱乐领域。人可以虚拟地进入一个艺术家和文学家们构想的各种世界当中,可以自由地进入虚拟的游乐园、斗兽场,可以自由地当一次孙悟空或堂吉诃德。

    4、教育领域。学生在“虚拟教室”里上天文学课时,可以遨游宇宙,可以“亲眼目睹诸星系在太空中是如何形成的”;上化学课时,学生可以钻入一个分子内部仔细地观察一个分子的结构,上生理学课时,学生可以在人体内“实地考察”每一个器官。

    5、“远程虚拟现实”(Televirtual reality)将会出现,这是最令人兴奋的技术。

    所谓“远程虚拟现实”,就是人们“通过电脑网络甚至电话系统来分享虚拟现实。”通过网络,人可以跨越时空,漫游各种奇境。人想堕落就可以不折不扣地堕落,想升华就可以踏踏实实地升华。在网上,你可以变成一名斯巴达的武士战斗在色摩比利山口与波斯人血战,可以变成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去与鲨鱼搏斗,可以进入大观园领略金陵十二钗的风姿。当然,你也可以成为唐?璜,成为曹植或贾宝玉,与某个你倾慕已久的“洛神”作巫山之会,云雨之欢。VR 技术可以维妙维肖地复制出无数的马丽莲?梦露之类的尤物。(有人甚至生造了一个词--teledildonics,这个词可以译为“遥嫖”,指通过“远程虚拟现实”进行的色情活动。)与多媒体一样,虚拟现实很快就会成为一种网络现象。

    一旦虚拟现实成为一种网络现象,电视更会因其简陋不堪而少有人问津了。

    电视可以让人心甘情愿地当白痴,前提是人们除了电视再没有别的东西。就连婴幼儿也不会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去主动占有。一个儿童在有了电子游戏机之后,很可能会在动画片播出的时间玩电子游戏(与虚拟现实相比,电子游戏实在是简陋不堪)。作为一种哑终端,电视天生与“互动性”、“适用性”(亦可译成“融洽性”、“因人而异性”、“善解人意性”)绝缘。在电视面前,人除了“看”之外,很难“做”什么。正如科斯克(Bart Kosko)说:“虚拟现实将不仅仅代替电视,它会将它生吃掉。”


    第十四章 “我的数字新娘”


    14.1 “消费者”的末日

    前面已经指出,当你购买录像机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反抗大众文化。尽管这种反抗的力量极其微弱,但它已经表明,你有这样一种天性——希望在一个内容尽可能丰富的领域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由他人来包办自己的视野,包办自己的趣味、感受和思想。当你购买电子游戏机的时候,你同样也在反抗大众文化。尽管这种反抗同样微不足道,但它已经表明你不甘成为一个在感觉上受人奴役,无聊又无能的看客,你不甘成为一个老是身穿睡衣半躺在床上,漫不经心地嚼着口香糖看电视的“观众”。一句话,你想成为一个保持活力、有所作为的人,而不是做一个未老先衰,在各种家用电器的簇拥下颐养天年的“消费者”。

    这些,是人皆有之的“善端”。这一在儿童和少年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的善端有可能发扬光大,但更可能在平淡无聊的岁月中被摆在家中那个“白痴盒子”彻底消蚀掉。于是,你在精神和肉体上开始“发福”——雍肿而懒散。由于你在做一个人时尽心尽力,生命的能量淤塞在你的体内。你获得了一个典型的“消费者”体型——这几乎是你的个人生活的唯一的“成果”。《廊桥遗梦》这本具有明显的大众文化色彩的小说的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他自称是“最后一个牛仔”)对女主人公发表过一段反大众文化的“宣言”:

    我照相不是按原样拍摄,我总是把它们变成某种反映我个人的意识、我的精神的东西。

    我设法从形象中找到诗。杂志有它自己的风格和要求,我并不总是同意编辑的口味,事实上我不同意的时候居多。这是我烦恼之处,尽管是他们决定采用什么,摒弃什么。这就是通过一种艺术形式谋生所产生的问题。人总是跟市场打交道,而市场——大众市场——是按平均口味设计的。数字摆在那里,我想这就是现实。但是正如我所说的,这可能非常束缚人。他们允许我保留一些没有被录用的照片,所以我至少可以有我自己喜欢的私人收藏。……做买卖的人总是把一种叫做“消费者”的东西挂在嘴上。这东西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矮胖子穿着皱巴巴的百慕大短裤,一件夏威夷衬衫,戴一顶草帽,开酒瓶和罐头的扳子从草帽上摇摇晃晃挂下来,手里攥着大把钞票。这段与全书的内容形成反讽的“宣言”表达了一个中肯的观点:大众文化说到底就是消费者文化,或者说“矮胖子”文化。只有在大众时代,“发福”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生命力开始衰微,人在文化上从少年、青年时代步入中老年时代的象征。

    数字技术是注入到开始老化的文化中的激素,它使人和文化重新进入“青春期”,重新获得爱动的天性。作为哑终端的电视使人慵懒地半躺在床上和沙发上,而电脑以它的“互动性”使人们从沙发和床上起来,坐在桌前。它让人与它“共舞”(“跳舞”这一行为形象地体现了“互动性”、“交往”、“沟通”等概念)。电脑客观上起到了为人和文化“减肥”的作用。想让电视这个既聋又瞎,四肢麻木的“哑终端”、“白痴盒子”来与人“共舞”无异于开玩笑,即使给它配上“置顶盒”之类的助听器也无济于事。这个白痴盒子很难听懂稍稍复杂一点的话,它对你的要求和感受无动于衷。它至多可以充当一个玩偶,一个弄臣。你想借助于它来有所作为如同诸葛亮想扶起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正如吉尔德所说的:互动性是电脑的功能,而不是电视的功能。一个可以通向剧院、博物馆、教室、金融系统、购物中心、邮局的“交通工具”是与电视的特性大异其趣的,而千千万万的美国人热切希望他们的个人电脑具有这些功能。因此,所有相应的活动当然是属于电脑产业而不是电视产业。

    PC世界造成了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是与对于消费者电子学恋恋不舍的落伍者心态格格不入的。尽管人们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与电视的“娼妓化交往”中,但人们在拥有“电子新娘”后会无情抛弃它。人毕竟不是嫖客(性的“消费者”),青楼毕竟不是家。据统计,自1989年以来,美国计算机的上网率从不到10%上升到60%。1994年加入 Internet 的电脑大约有1500万台,而1989年则不到1万台。几年之内,上网的电脑将以每月15%的比例上升。早在1985年,比尔?盖茨就宣布:

    电视是一种被动的娱乐。我敢打赌,人们希求的是交互性娱乐,选择不同的路径,从机器中得到对于他们已经学会的东西的反馈。

    几乎过了十年(1994年10月),他在纽约重申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把放在家里、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的设备称为“互动电视”(interactive

    T V)是一种糟糕的命名。他强调:

    问题的关键是,双程传播是与单程传播大不相同的东西……,电话机有大得难以置信的目录,并且让你与许多人交谈或向他们发送信息。电脑处理文本和图形的能力要比电视强得多,……因为电视的频道很少,电视的时间价值非常高,所以只有那些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物才能在那本来很少的频道上播放。信息高速公路是其对立面——它更像是国会图书馆,但同时你又可以通过方便的途径找到你所要的东西。

    作为电子技术之一的数字技术与其它电子技术(电子学)在文化和社会意义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它是面向创造者而不是消费者的,或者说它使消费者同时就是创造者。电视的“观众”与电脑的“用户”(user,即“使用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是,前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电视,也不可能使自己在电视技术(电视的“电子学”)、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等方面有些微的提高,这如同一个人乘一辈子的公共汽车或火车也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司机,但一个电脑用户在一两年时间可以成为一个“黑客”。电视的电子学被称为“消费者电子学”,而电脑的电子学则可以称为“创造者电子学”。电脑的电子学把权威从精英和专门机构移向了作为创造者的使用者,如同私人小汽车把驾驶、保养、修理汽车的技术从专职的司机移向了每个私人小汽车的拥有者。

    在容不得你也不需要你多插手的电视面前你只好服服贴贴地当一个消费者,一个消费主义文化中的“良民”。每一天它以各种方式向你重复着同一种人生哲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热烈地响应广告商们的强烈要求,去购买各个厂家“荣誉出品”、“隆重推出”、“最新奉献”……的“纯正品牌”、“高尚享受”、“都市经典”……只要你按照这种“人生哲学”生活,你就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在数字时代正在来临的时代,电视恰如吉尔德所描绘的,是一个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缓慢、笨拙地挪动着四足的巨型怪兽。电视机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盒子”(idiot box),它传播着粗鄙、暴力和色情,它向人提供的是“供我们解闷到死”的娱乐。

    对大多数人来说,电视除了供人解闷到死之外很难做什么。但问题在于人除了需要解闷之外还希求别的东西,除了做一个消费者之外,还希望做一个生产者、创造者。即使生产和生活上的流水线模式做人的个性丧失殆尽,但人们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希望脱离这种流水线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工作间”和“游乐园”。只要条件许可,消费主义(者)的文化必然让位于个性主义(者)的文化,teleputer对于人的魅力将大大高于television魅力。

    Teleputer取代television不仅应该,而且必然。

    电视发明以后,经营广播电台的公司(如 BBC 公司)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使它们的事业蒸蒸日上,电视不仅没有削弱“广播”的力量,而且大大“扩增”了。但如果它们别想从数字技术那里得到当初电视技术给予它们的好处。对于广播来说,电脑是十足的异己力量。吉尔德指出,远程电脑不是为大众文化推波助澜,而是促进个人主义;不是培养被动性,而是促进主动性。取代原有的主奴结构的,是远程电脑将拥有的互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一个接收者都能够作为录像图像和别的信息的处理者和发送者。远程电脑将丰富和强化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因为电视在现阶段就其本质而言是集权主义媒介,电视信号是由单个的电视台发送的,自上面向下倾倒给大众,暴君们把电视推给他们的臣民。“电视的灭亡将成为自由和个性、文化和道德的主要驱动力。它的覆灭就在眼前。”

    远程电脑这种作为广播媒体的异端媒体的出现,必定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由大众—广播媒介支撑着的消费主义文化时代的结束。

    远程电脑不是“家用电器”,不是新鲜的消费品。在电视时代,“在家”意味着在各种家用电器威胁利诱下当一个的消费者。当一个人用钱把电视机请进家中的时候,靡菲斯特就这台机器上押上了一份决不会输掉的赌注。相反,远程电脑的使用者是在利用他们的机器使自己变得更富有、更聪明、更具创造性,而这种富有、聪明和创造性又自然而然地汇入到网络之中,成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这是使用者对于他所索取的资源的“反哺”和“回报”。

    这种“反哺”和“回报”意味着远程电脑使它的使用者变成生产者和消费者。

    有无反馈功能这一看似细节性的技术差异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吉尔德看得相当清楚:

    电脑网络是新时代的中心技术。它是劳动分工的主要驱动力——创造性的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