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明-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盛坤山三边出生,深悉鞑子劫掠时老百姓的苦楚,自然想为巩固宣大防线尽一份力,但黄渤的推断有理,让他颇有点烦躁。
他万分不甘心地说道:“孙传庭被执,陕兵不稳;王继谟新任,平生未历一场战事,宣大防线堪忧。若真让鞑子在宣大一线打开缺口,偏师随时可得到增援,变为主力,真要是如此,我们就被动了!”
黄渤叹了口气,怅然道:“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宣大防线坚持的时间长点,损失少点。我们在宣府和大同插不上手,只能这样了!”
正说着,忽然接到了林纯鸿的密信。
林纯鸿在密信中言道,孙传庭近期很可能有牢狱之灾,即便朝廷马上任命宣大总督,宣大的实力也会被极大削弱。
大敌当前,却祸起萧墙,宣大处于危险之中。朔州方面,可向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山西总兵许定国及陕兵将领左勷、郑嘉栋处处派人联络,以协调诸军行动为名誉,组建参军联席署。
林纯鸿在密信中明确告知黄渤和盛坤山,组建参军联席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让朔州方面主导整个宣大的防务。
至于如何操作,林纯鸿提了几个要点,一方面,朔州方面情报来源更为及时,可向诸军共享情报;另一方面,诸军若有困难,可量力支援;最后,无论朔州、宣大面临的战事是大是小,皆通过参军联席署拟定作战计划、发号施令,尽力使诸军形成听联席署号令行事的习惯。
末了,林纯鸿更是在密信中写道:“……参军联席署,乃荆州军在整合大明军队方面的重大举措,慎之!慎之!”
……
看完密信,黄渤似乎沉醉其中,连声大叫道:“妙!妙!妙!”
一连三个妙字,惹得张凤仪好奇万分,忍不住问道:“末将可否一观?”
盛坤山将密信递给张凤仪,道:“自然可以!”
就在张凤仪看密信时,黄渤喜形于色,兴奋地说道:“都督此计,当前之窘境,可谓迎刃而解。更为关键的是,都督着眼长远,恐怕数载之后,盛将军号令宣大一线,诸将莫敢不从!”
盛坤山亦兴奋异常,扳着指头说道:“王朴、杨国柱、许定国皆酒囊饭桶,若估计不差,他们对参军联席署兴趣寥寥,最多派一不太重要的参军参加……至于郑嘉栋、左勷,被孙传庭提拔于行伍之间,作战是行家里手,现在正值他们猜忌朝廷,咱们可趁虚而入,先行拉拢两员悍将!”
黄渤道:“王继谟虽初至宣大,又是战场雏儿,但是,他好歹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宣大总督。我担心,王朴等三总兵会将此事推到王继谟身上。不如这样,我们双管齐下,一方面从王继谟着手,尽力说服王继谟设立参军联席署;另一方面,以情报共享为诱饵,先将诸军聚拢在一起再说!”
……
三人商议至深夜,最终定下具体行动方案,就待明日践于行。
王继谟,陕西府谷县人,字显我。崇祯十年底,蓟辽一线被鞑子攻破后,被朱由检火线提拔为密云巡抚。后来,孙传庭下了诏狱,又被朱由检一纸调令,调任宣大总督。
密云,近在京师咫尺,京师里发生了何事,孙传庭因何下诏狱,王继谟自然一清二楚。从内心而言,王继谟绝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担任劳什子的宣大总督。
王继谟估计,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塞外聚集的数万鞑子。鞑子虽然在武卫军的打击下吃了亏,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趁着临阵换帅的时机到宣大一线晃荡?
而且,王继谟深知,朱由检让他担任宣大总督,还希望他在维护宣大防线的同时,缪力推广银票!
大敌当前,骠骑军和武卫军在一侧虎视眈眈,要推广银票谈何容易!
更何况,宣大一线内,还有孙传庭一手一脚带出的万把多陕兵。现在,孙传庭被执,陕兵会不会犯上作乱,还在两可之间。
这个时候的宣大总督,怎么看都是烫手的山芋!
不过,王继谟没有拒绝的权力。按照朱由检的习惯,看中一人,不行也得行!
王继谟万分不情愿地至宣大赴任。初一至阳和,便宣布孙传庭之罪状,由锦衣卫将孙传庭押解至京师。郑嘉栋、左勷等将不服,就要拍案而起之时,幸亏孙传庭深明大义,及时喝止诸将,方才未酿成大祸。
如此一来,王继谟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往后,郑嘉栋和左勷会以何种态度来对付他。
至于王朴等三总兵,以王继谟官场历练半辈子的经历,哪里会看不出这帮混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
王继谟只觉得自己举步维艰,日夜苦思,不得计,一时恼怒之下,恨不得挂冠归去。
想来想去,王继谟认为,应付眼前的数万鞑子才是当务之急。联想到孙传庭因不知鞑子的目标在朔州,方才惹来牢狱之灾,王继谟从未像现在一般渴望获取真实的情报。
要得到最新、最真的情报,捷径当然在朔州方面。
王继谟顾不得维护官威,正准备派人至朔州联络时,忽然接报:黄渤抵达阳和,递拜帖求见。
正所谓想睡觉,就有人递来枕头,王继谟大喜,令人将黄渤带进来。
两人客气一番之后,黄渤历数宣大边军因情报滞后、协调不够而遭致重大损失的过往,最终,黄渤提议,在大同设立参军联席署,以共享情报、协调诸军之间的行动。
王继谟怦然心动,不由得感慨,这天上,真还有掉馅饼的事,黄渤共享情报的提议,不正好解了他的心结么?
不过,王继谟为官多年,深悉欲擒故纵之道,哼哼唧唧地就是不表态,而且还在言语中不停地套问鞑子最近动向。
黄渤虽不知王继谟的真实态度如何,但好歹知道,手中的最新情报,就是最大的凭仗,哪里肯露半点口风?
他翻来覆去地说一句话:“督师大人,待参军联席署设立,一切自然知晓,何必急在这一时?”
两人玩心眼,一时居然陷入僵局之中。
第693章 闻令而动
孙应元、周遇吉接到了田楚云的信函,这才突然明白:鞑子退兵之后,大明朝廷的命令恐怕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
孙应元、周遇吉虽然后知后觉,现在也不得不思考禁卫军团的将来。
稍微有点能力的武将、或者率兵打过仗的武将,都是清醒的现实派。孙应元、周遇吉当然知道,朝廷绝无与林纯鸿对抗的实力。
而且,像孙应元、周遇吉这样有追求的武将,无时不刻都期望着遇到一名英明神武的统帅,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给他们带来一场又一场胜利,最终立下赫赫战功,光彪史册。从这点出发,两人希望朝廷来统帅他们,还是希望林纯鸿来统帅他们,不言自明。
然而,孙应元和周遇吉两人忠心耿耿,让他们两个公然背叛朝廷,甚至反身与朝廷作战,这个显然不可能。
对两人而言,最好的结果便是:皇上依然是皇上,朝廷大策却由林纯鸿来主导。
这些心思,若用来处理田楚云信函一事,关键点就落在了朝廷是否认可田楚云的做法上。
孙应元和周遇吉不能决,最终决定由监军陈奎来定策。陈奎本就是皇帝的代表,有谁能比陈奎更适合决定此事?
陈奎没有像孙应元和周遇吉这么犹豫,爽快地决定: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接到信函后,当然不敢擅自决定,不约而同地将球踢到了洪承畴脚下。
洪承畴混了半辈子的官场,他的政治敏感性只会比陈奎更强。像洪承畴这样的人,心思灵敏,为人圆滑,既不像卢象升一般满脑子忠君为国的思想,也不像孙传庭一般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洪承畴奋战沙场十多年,吃了无数的苦,操了无数的心,当然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先。若能顺带着光彪史册,那就更完美了。
朝廷岌岌可危,即便能延续,也无法继续提供追求功名利禄的舞台!
同时,洪承畴惧怕身后之骂名,不敢对朝廷公然不利。
左右考虑之下,洪承畴答复三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都是粗人,十有八九不明白洪承畴的意思。不过,他们手下都有捉笔的师爷,一番解读之后,三将不约而同地下令: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田楚云见四将都派出了参军,大喜。
军议时,田楚云稍稍摆出了点商议的样子,随后便直接公布了作战计划:
辽东半岛上,金吾军团向耀州(今营口)施加压力。实质上,早在满清鞑子大军南下之前,郑福林就关闭了旅顺、复州周边的贸易,兴兵向北。
郑福林的攻势甚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盖州,三日之后破城,进入盖州。
盖州以北,地形开阔,适合骑兵纵横驰骋。皇太极令多铎率领七千重骑兵与郑福林周旋于平原之上,双方你来我往,互相厮杀得不亦乐乎。
宣府、乌兰察布一线,田楚云令禁卫军团押送五千石粮草至沽源,汇合武卫军团及草原弓兵,以张凤仪为统帅,两部互为犄角,协同进兵,从西边伺机攻击鞑子后路。
蓟辽一线,令唐通、曹变姣、白广恩谨守防线,令雄威军团第一军、第二军分别从龙井关、墙子岭出防线,以营为单位展开运动战,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以消灭鞑子有生力量、破坏补给为目标。
洪承畴率先得知了田楚云的作战计划,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道:“非不想,实无力也!”
洪承畴打的仗可比田楚云多得多,他当然知道凭借关墙防守满清鞑子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满清鞑子手头火炮众多,关墙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除了延长鞑子进攻的准备时间及让守军在地形上占据一定优势外,已经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最好的防守措施当然是在运动中进行大范围穿插,为消灭鞑子创造战机。
洪承畴想得到这点,却不敢付诸实践。他怀疑,一旦命令手下的军队进行穿插作战,恐怕不等鞑子来攻,自己都要把队伍跑散。
田楚云显然对雄威军团的情报、体力、指挥体系有着相当的自信,而且,洪承畴认为,雄威军团的确有这样的能力。
田楚云能派兵出边墙直面鞑子,而且还把后路交给他,洪承畴当然没有反对的必要,遂令属下放开龙井关及墙子岭,让雄威军团北上。
孙应元知悉田楚云的计划后,正纳闷粮草从何而来时,忽然黄渤派人求见,说五千石粮草已经准备完善,就在宣府城中,让孙应元尽快派兵搬取。
孙应元大惊,派人一看,发现黄渤早就通过商人在宣府囤积了将近万石粮草。孙应元放下心来,令禁卫军团押送粮草向沽源靠近,等待张凤仪抵近沽源。
雄威军团穿越洪承畴的防线,显然在济尔哈朗的意料之外,猝不及防下,吃了大亏。待济尔哈朗醒过身来,派遣重兵围剿雄威军团时,雄威军团却与鞑子在崇山峻岭内兜圈。
雄威军团的前身雄威营,兵员来源于巴东的崇山峻岭中,有着良好的山地作战传统。后来雄威军团抵达仙霞关后,又时时展开山地战训练。而且,他们的统帅田楚信本就是长途奔袭和打运动战的高手。
鞑子如何是雄威军团的对手,在雄威军团营级建制的持续调动下,疲于奔命。雄威军团又创造了数次战机,给予鞑子毁灭性的打击。
济尔哈朗无法,只好令鳌拜和准塔暂时退兵,与边墙脱离了接触。
与此同时,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协同禁卫军团,互为犄角,越过沽源,从西边压来,隐隐有威胁鞑子后路之势。
济尔哈朗飞报皇太极,皇太极令济尔哈朗退兵。
自此,济尔哈朗将蓟辽周边抢掠一空后,迅速退回辽东。
鞑子退兵,算得上崇祯十五年的开门红,然而,朝堂之上一片愁云惨雾,没有丝毫庆贺的意思。
形势依然严峻。鞑子退兵后,雄威军团第一军、第二军回撤,分别停在了龙井关和墙子岭,第三军则驻扎在蓟州城外,没有挪窝的意思。
虎啸军团借遮护粮道之机,驻扎在香河、宝坻、三河等地。京师的百姓,甚至能隐隐约约听到虎啸军团的马嘶人吼。
朝廷当然可以下令下属军队进攻荆州军。姑且不论能否打得过,这帮军队是否听令还值得商榷。
也难怪朝廷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毕竟,这些军队前段时间没有接到朝廷命令,就与田楚云配合密切,还取得了不少的战功。
正当朝廷一筹莫展时,杨一仁再次提出了参军联席署的议案。
此参军联席署非彼参军联席署。以前,杨一仁仅仅着眼于抵抗鞑子入侵,这次,杨一仁着眼的是整个大明!
杨一仁将整个大明的陆上武装力量分为三级。
最低层、最基础的,当然是遍布每个角落的弓兵。弓兵来源于最低层的百姓,农闲时训练、巡逻,维持乡村治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乡村自治的作用,为其余武装力量提供优秀兵员。
相对应的,各县设立弓兵处、各府设立弓兵署、各省设立弓兵司,最后由大明军事统辖机关统一管辖。
中间层次,则是地方驻防军。各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战略要地或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驻守常备军队。地方驻防军多配置轻武器,部署少量火炮及战马,主要用来应付辖区内各种不测。
高级层级,当然是遍布大明各地的精锐野战军。野战军按照性质进行划分,虎啸、武卫、天武、骠骑、宣武、金吾、靖国、禁卫、蓟辽等九个军团,再加上神刃军,属于平原、沙漠、草原野战军,负责华北、西域、草原、辽东的防务,保护深入草原、沙漠及辽东的大明利益。
天策、神卫、骁卫三军团,加上背嵬军,属于丛林、山地野战军,负责西南、华南等地的防务,将大明利益往云南、交趾、广南之外延伸。
雄威、神机、霹雳三军团,负责东南、中原腹地的防务,必要时,可作为机动力量对各个方向提供支援。
龙卫、龙虎两军团,属于海军陆战军团,隶属于海军,负责南洋地区的防务。
这些内容倒也罢了,最让朝廷心寒的是,杨一仁提出,在大明建立枢密院,作为唯一的军事统帅机关,管辖所有武装力量,发出作战指令。
枢密院设立枢密使,负责动员、后勤、军政、军务等诸多事务,管辖所有武装力量的日常建设、运作。
同时,枢密院内部还成立参军联席署,由各大军团、海军各大舰队派出数人参加,负责拟定战役级别、战争级别的作战计划,发出作战指令。
至于枢密使、参军联席署对谁负责,杨一仁没有明说,但所有人都明白,枢密使、参军联席署只能对林纯鸿负责。
正当朝堂心寒于林纯鸿试图夺取朝廷军事大权时,郑梦帆、郑鸿逵、洪齐云等等光禄大夫联袂向朝廷、荆州发出提案:《大明中央改制议》。
第694章 中央改制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份《大明中央改制议》出自荆州的手笔,基本上与郑鸿逵、郑梦帆等大商人无关。
《大明中央改制议》首先旗帜鲜明地声明,大明一切土地、山林、矿藏均归大明皇帝陛下所有,大明皇帝陛下受命于天,对大明子民进行管理。
为了协助大明皇帝陛下对帝国进行治理,成立大明内阁,大明内阁设内阁总理一名,阁幕使九名。遇有重大事宜,内阁可召开阁幕扩大会议,成员由大明从二品以上官员组成。
内阁对皇帝陛下负责,权力来源于皇帝陛下的授权。
内阁之下,设中书府、监察院、大理寺、光禄院、枢密院等机构,首脑除了光禄院以外,均由内阁总理任命,在内阁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分别执掌大明行政、监察、司法、顾问、军事等权力。
中书府之下,与前段时间的地方改制相对应,成立主管礼法、职官、税收、工商、工程管理、教育……等等功能相同的职能部门。
枢密院将大明兵部的权力一分为二,作战指挥权归属参军联席署,其余权力由枢密院设立的后勤司、军政司等等部门瓜分。这与杨一仁的奏章并无不同。
……
上述机构设置,基本上与荆州现有的中枢机构差不多,即便有所改动,亦非根本性的改变。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内阁如何产生,如何协助皇帝陛下对帝国进行治理。
这涉及到皇帝陛下的权力大小,任何改制,都无法绕过这个难点。
《大明中央改制议》提出,内阁总理由阁幕扩大会议推举产生,然后由皇帝陛下任命。
这点最为关键,意味着内阁总理与皇帝没有多大关系,只是象征性地保留了任命权。
内阁总理产生以后,监察院、大理寺、枢密院长官由内阁总理任命,自动成为阁幕使,其余六名阁幕使亦由内阁总理任命。
……
这套制度,显然为林纯鸿量身打造,若真付诸实施,整个中央大权将由林纯鸿一手把持,直到林纯鸿死去,或者不愿意继续担任内阁总理为止。
朝堂之上,许多官员见朝廷大势已去,纷纷通过门生故旧与荆州接触,希望先行投靠,在新的政权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各地地方官僚,有的暗通款曲,有的公开宣布支持《大明中央改制议》,甚至有的急不可耐,宣布实施地方改制,公开请求林纯鸿派出官员协助。
军队方面,洪承畴麾下军官、王继谟麾下军官、黄得功、孙应元等等保持沉默,不发一言。至于地方守备军队,则没有什么操守,一些投机将领公开宣布支持杨一仁的军队改制决定。
最为轰动天下的是,吴三桂、祖大寿一帮辽东武将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不待与林纯鸿接触,公开宣布关辽兵支持杨一仁的军队改制决定,并决定主动进行改编,将关辽兵改编为三个军团,成为辽东野战军的一部分。
最后,连内阁首辅周延儒也坐不住了,一连数日不上朝,还秘密派人至天津,试图与荆州接洽。
京师一片惶恐,人人在思考后路。一些兵痞、官痞、地痞见京师统治秩序逐渐丧失,无不趁势而起,试图在混乱中大捞一笔。
京师的治安岌岌可危,抢劫、杀人随处可见,随时都会陷入崩溃中。
一旦京师崩溃,荆州军将借机进入京师维护秩序,到了那时,朝廷就丧失了任何筹码,任由林纯鸿摆布。
岁寒知松柏,危难见忠心。
关键时刻,陈奇瑜挑起了大梁,以霹雳手段整治京师治安,消除了荆州军借机进城的隐患。
鉴于朱由检失了方寸,几乎陷入疯狂的境地,陈奇瑜拼命稳定朱由检的情绪,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拿出了现实可行的方案。
朱由检在陈奇瑜的安慰之下,恢复了理智,按照陈奇瑜的方略,下令召回禁卫军团和靖国军团,同时利用荆州军尚未封锁通州至京师道路的时机,拼命在京师聚敛粮草和军辎,做好万全准备。
陈奇瑜非常现实,直接向朱由检言明,军事手段不足以依赖,当前唯有将光禄大夫们请到京师,以民意作为最大的凭仗,阻止林纯鸿夺取权力。
朱由检愤恨、惶恐之下,哪里能有什么主意,如同木偶一般,听从陈奇瑜的建议。
……
崇祯十五年正月二十,吴三桂、祖大寿宣布对关辽兵进行改制。此举遭到了朝廷及林纯鸿双方面的斥责,令两人立即停止小动作,不得随意变动军队编制。
两人的企图,林纯鸿及陈奇瑜一目了然,即打着改制的旗号,彻底将关辽兵变成他们的私兵。无论是林纯鸿,还是朝廷,皆不能容忍两人的倒行逆施。
严厉斥责吴、祖两人后,林纯鸿决定在天津成立天津武备学堂,为北方即将到来的军队改制培训军官。
林纯鸿还宣布,今后,宜都、天津武备学堂不再从社会上公开招募学员。所有有志于成为军官的士兵,在服役满三年后,均可报考武备学堂,通过选拔后,进入武备学堂学习。学习期满,通过考核后,方可成为正式的军官。
以后,武备学堂将成为军官的唯一来源。
此举,一下子斩断了吴三桂、祖大寿建立私兵的可能。鉴于关辽兵粮草、军辎都不能自给,吴三桂、祖大寿不得不停止了小动作。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十,朝廷宣布,召集所有光禄大夫进京,共商国是。
黄宗羲、顾炎武、堵胤锡等一帮举人进士接到召集令后,毫不犹豫地进京,一个不落。而郑鸿逵、郑彩、郑梦帆、洪齐云等光禄大夫则向林纯鸿请示,得到林纯鸿的同意后,也纷纷放下手头的生意,来到了京师。
陈奇瑜、李绍翼马上与黄宗羲、顾炎武、堵胤锡等有功名等光禄大夫接触,声泪俱下,摆明了朝廷面临的严峻形势,声称唯有光禄大夫方能延续大明,阻止林纯鸿凭借武力作威作福。
黄宗羲等人赞同陈奇瑜的判断,他们议来议去,认为当前中央已经无法阻止林纯鸿独揽大权,与其使用蛮力对抗,还不如同意进行中央改制,从制度上着眼,限制林纯鸿的权力。
陈奇瑜、黄宗羲等人目光如炬,首先将内阁总理如何产生,列为了焦点。他们认为,内阁总理产生,可有几条方案,一是由皇帝陛下直接任命;二是由阁幕扩大会议推举;三是由光禄院推举。
皇帝陛下任命显然不可行,毕竟,从万历年间开始,内阁辅臣由阁推产生,皇帝接受阁推的事实而已。现在,再退回一步,当然不可行。
由阁幕扩大会议推举产生,虽然比阁推更具有广泛性,但是,如果内阁总理一旦上台,从二品以上官员几乎都由内阁总理任命,那么,只要内阁总理愿意,他就可以一直当下去,直到死为止。
这显然是隐患,应该拼命反对。
如果内阁总理由光禄大夫推举产生,这个问题显然可以避免。毕竟,光禄大夫不得担任官职,与内阁总理任命的官员绝无关系。
而且,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还认为,内阁总理应该以五年一个任期,期满后,由光禄院再进行推举。
这是焦点问题,陈奇瑜、黄宗羲等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让皇帝、林纯鸿都同意他们的方案。
当朱由检见到这个提议后,一下子抛弃了所有幻想,变得万念俱灰。
朱由检现在终于明白了,光禄院压根就没有任何拥护皇帝陛下的意思,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代表士大夫阶层向林纯鸿讨要权力罢了。
至于皇帝,只是他们拿出来向林纯鸿讨价要价的本钱而已!
残酷的现实,让朱由检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愿望。当晚,朱由检在宫中试图上吊自杀,被敏锐的曹化淳阻止。
曹化淳劝告朱由检,禁卫军团、靖国军团大部分军官来源于京营,足以信任。禁卫军团业已抵达京师外围,靖国军团不日就要抵达京师,何不等两个军团部署到位后,让林纯鸿知晓鱼死网破的惨重代价呢?
朱由检觉得曹化淳说得有理,恢复了少许信心,对陈奇瑜、黄宗羲提出的方案不置可否。
陈奇瑜、黄宗羲等人并不知道朱由检心思的变化,开始集中精力去说服林纯鸿。
黄宗羲非常委婉地向林纯鸿提出,如果按照阁幕扩大会议推举产生内阁总理的方案,林纯鸿在世时,并无多大不妥,一旦他年老或者归天,这个体制如何防止平庸的内阁总理掌权一辈子?如此一来,最终祸害的只是黎民百姓,甚至还会将整个华夏文明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黄宗羲还向林纯鸿承诺,一旦林纯鸿认可内阁总理由光禄院推举,他和顾炎武、堵胤锡一道,说服所有光禄大夫推举他成为内阁总理。
林纯鸿断然拒绝了黄宗羲的建议。
第695章 争斗不休
让一帮从未有过行政经验的光禄大夫推举帝国最高掌权者,这是儿戏!
这帮崇尚清谈、不通实务的家伙,最终推举出的,十有八九是不通实务、声望极高的道德完人,那对整个华夏来说,无异于灾难。
历史上有过例子,比如王莽!
当然,林纯鸿知道,后世最终会出现如同光禄院一样的机构,而且还会通过议员投票或者全民一民一票的方式选出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对这种方式,林纯鸿呲之以鼻。
这种方式当然比世袭制要进步得多,但好的也有限。能通过选举爬上高位的,道德方面大体比较完美,表演能力、演说能力一定非常强,但说到治国能力,则很难判定。
也许,一人一票那玩意对小国寡民比较合适,对传统上组织松散的国家比较合适,而对大明这样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历史上习惯于中央集权的国家可能并不适合。
林纯鸿敢肯定,几十年后,若大明由光禄院推举内阁总理,最终推出的人选若不是政治手腕最强、掌握实权最多的人,大明必然爆发内乱。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由官僚机构决定由掌握实权最多的人上位。
不过,林纯鸿也不是全部反对黄宗羲等人的提议。比如,五年任期的设置就比较合理,万一昏庸之人登上了大位,五年的任期设置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至于黄宗羲担心平庸的内阁总理至死方休,林纯鸿也觉得非常棘手。
一般而言,首脑能搞上一辈子,绝不是平庸之辈,如张居正、严嵩(八十多了才下台,大体算至死方休)。张居正乃大明中兴的功臣,呆在大位上自然无虞,可是像严嵩这样的家伙,要是一直呆在大位上,可真是大明之祸。
规定内阁总理最多担任两个任期?或者授予光禄院弹劾权?
正当林纯鸿纠结不已时,忽然接到密报:皇太极派人与吴三桂、祖大寿接触,劝说两人投降满清,吴三桂、祖大寿两人不置可否。
看来,皇太极对大明的局势还算了解,使出了阴招。而吴三桂、祖大寿则顺势而为,将自己当成了朝廷、满清鞑子和荆州争夺的香饽饽。
这个时机把握得相当好,毕竟,朝廷调回靖国、禁卫两军团,荆州在京师周边的兵力显得有点不足。
鉴于形势越来越复杂,士大夫阶层、皇权、地方军阀纠缠成一团,前景愈来愈不明朗,林纯鸿与周望商议良久,决定将龙武军团(前面诸多章节将龙武军团和天武军团写混了,龙武军团乃骑兵军团,指挥使吴天柱,在西域作战。而天武军团乃最初的重步兵军团,指挥使李光祖,驻扎在方城。)调回西安,震慑草原、西北,西域防务暂由神刃军负责。
天武军团、骠骑军团则离开驻地,经由运河前往通州驻扎。
另外,由骁卫军团接过广南的防务,调取龙虎军团北上,至旅顺、复州一带驻扎。
崇祯十五年四月,诸军团到位,林纯鸿围绕着京师,一下子部署了武卫、金吾、龙虎、虎啸、雄威、骠骑、天武七个军团,将近十五万兵力。
京师周边,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紧张,当然只是对光禄院及朝廷而言,林纯鸿这边,只会觉得局势完全在掌控之中,无丝毫紧张可言。
林纯鸿一直纠结于内阁总理可能弄权一事,向周望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周望旗帜鲜明地反对有限任期制、反对光禄院的弹劾权。
周望以老岳父的身份,提醒道:“若对任期进行限制,十年之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