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明-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来,除了元代,历代朝廷都用科举制选拔官员,模糊了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士子的力量急剧膨胀,而且还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整个社会中,拼命鼓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自己这个阶层谋取更大的权力。这个时候,单纯地鼓吹君权神授,已经不足以解释朝廷存在的合理性,皇帝必须听士子的话,方才能名正言顺地执掌全国。

所以,朱元璋将孟子搬出了孔庙,极其嫌恶鼓吹孟子的王安石,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过,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以朱元璋的意志为转移,士子们蛰伏之后,反击得更为猛烈,自嘉靖之后,皇帝已经没有多少自主权了。

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句话就是现实最好的写照。

对于这个现实,林纯鸿一直看得非常透。自己力量不强的时候,依托着士子阶层,繆力培养新的阶层,当时投靠东林党,又与温体仁勾勾搭搭,都是自己力量不强的真实写照。

到了现在,新的阶层越来越强大,林纯鸿终于不用拐弯抹角,直接喊出了“官绅一体纳粮”这句话,着力削弱乡绅的经济基础,打击士大夫阶层的根基。

不过,新阶层还处于非常幼稚的阶段,士大夫的力量还非常强大,而且新阶层和士大夫的界限本来就比较模糊,比如人数众多的东林党、复社,显然属于士大夫阶层,再比如王大俊、李多义之类的人物,看起来属于新阶层,家中却出了好几个进士、举人,到底属于哪一类?

因势利导,多年来成功的经验之一,显然不能抛弃。

建立谏官制度,既可以归结为融合大明朝廷的范畴,也可以视为融合士大夫的范畴。

实质上,融合士大夫,就是融合大明朝廷的一部分。

这是林纯鸿当前最为紧要的事情,岂能受到荆州内部争斗的干扰?

第二日,林纯鸿将张将张道涵、李崇德、黄宗羲、顾炎武四人唤至星拱楼,命令中书府、监察府及黄顾两人各自拟一份设立谏官制度的方案。

林纯鸿规定,方案必须着重解决几个问题:谏官从何而来,如何产生;谏官体系如何架构;谏官提案的要求;谏官如何管理。

同时,林纯鸿还特意交待黄顾二人,道:“若两位觉得人力不够,可召集故人至荆州帮忙。”

这句话,无异于告诉黄宗羲和顾炎武,谏官制度的出台,荆州不会闭门造车,荆州欢迎全大明各路人马参与设计、制定方案。

黄顾二人大喜,忍不住赞道:“江陵侯之心胸,天下人难及!”

可是,这话听在张道涵和李崇德耳中,当即暗声叫苦。林纯鸿这种搞法,已经将争斗的范围扩散至全国,监察府和中书府再怎么窝里斗,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导谏官的主导权。

而且,这种争斗,大明朝廷必然卷入其中,最终会出现哪些变数,谁也说不清。

且说陈天瑶心里一直纠结“如果大明没有了皇帝,你介意么”这句话,心神不宁,失去了往日的灵性,颇有点憔悴。

后面什么“君权神授”的,陈天瑶也听不明白,出于直觉,她认为林纯鸿会在皇帝身上打主意。

自古以来,谋逆之罪往往与千刀万剐、诛灭九族联系在一起,这不得不让陈天瑶感到心惊肉跳。

周凤细致,看到陈天瑶神不守舍,暗暗将陈天瑶拉扯到一边,提醒道:“老太太精明,看到你心神不宁的,会怀疑你牵扯其中,到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陈天瑶急辩道:“我没有牵扯其中啦!周姐姐还信不过我?”

周凤道:“不是信不过你,是你的神色太不正常。区区设立谏官一事,关我们什么事?你不要想得太多,男人们都是怪物,我们想不明白的。”

陈天瑶低下头,沉默良久,忽然问道:“凤姐姐,如果大明没有了皇帝,你介意吗?”

周凤大吃一惊,继而怒道:“此等乱七八糟的话,岂能乱说?你会害死三哥的!”

陈天瑶道:“是三哥问我的。”

周凤只觉得心里乱成一团麻,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只得告诫陈天瑶:“这话以后对谁都不要再提,否则,真会害死三哥的!明白了吗?”

陈天瑶点头道:“我知道了,崔姐姐我也不告诉她。”

……

陈天瑶断章取义,让周凤以为林纯鸿有意推翻大明朝廷,魂不守舍的人又多了一人:周凤。

周凤当然知道林纯鸿现在在折腾什么事情,不由自主地将皇帝存废与谏官制度联系在一起。

趁着与林纯鸿独处,周凤直接了当地问道:“谏官制度到底与融合朝廷有什么关系?”

周凤到底不敢直接提出皇帝存废的问题,绕了一圈,用当下荆州政坛流行的融合朝廷一词代替了皇帝。

林纯鸿不知陈天瑶与周凤说过皇帝一事,不免吃了一惊,对周凤刮目相看。在林纯鸿心目中,周凤算得上第一个看出设立谏官制度有着融合朝廷的目的。

林纯鸿向来对所谓的外戚干政呲之以鼻,并不介意内宅具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再说,他也想趁着与周凤讨论,顺便整理一下思路。

因此,他详细解释道:“我准备在中书府、监察府、都督府之外,另设光禄院,专门行使顾问之权,为行政、监察决策提出建议。”

“左右不过是顾问,能有什么权力?”

林纯鸿道:“光禄院可是独立的,任何机构设立之后,都有扩充本机构权力的欲望。你想想,万一哪天,光禄院提案,说岳父贪腐,证据确凿,建议严惩,安防司、监察府理还是不理?”

周凤怒道:“干嘛拿我父亲举例子?你存心想激怒我?”

林纯鸿笑道:“左右不过是例子,你急什么急?看看,嘴巴都气歪了,不好看!好了好了,换一个例子,比如光禄院提案,说陈力子贪腐,安防司、监察府理还是不理?”

换了一个例子,还是落在了三夫人头上,让周凤明白了林纯鸿故意调笑之意,她瞪着双眼,哼了一句:“德性!”

周凤继续说道:“这么说来,光禄院会有督查之权。不过,仅有督查之权,没有调查权,能查出贪腐才叫怪了!”

林纯鸿道:“先开个口子在这里,光禄院能做到哪一步,看他们的本事吧!”

周凤想了想,道:“也是,新设机构,骤然拥有大权,确实不是好事。不过,这与皇帝存废有何关联?”

周凤不经意间提出了她最为纠结的问题,让林纯鸿大吃一惊,问道:“这怎么与皇帝存废扯上了关系?我什么时候说过要废除皇帝了?”

周凤见林纯鸿的惊诧不似作伪,悬了几天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装作漫不经心地说道:“融合朝廷,到时候朝廷做主的还不是你,皇帝存废还不是你一句话的事?”

林纯鸿笑道:“如果你想当皇后,乐于与崔玉、天瑶这帮妃子斗来斗去,我倒可以考虑。”

周凤哼了一声,道:“到时候还不是被你打入冷宫的命!你倒是说啊,谏官与融合朝廷有什么关联?”

林纯鸿道:“天下有功名者,只要通过考核,都可以成为光禄院中的谏官!”

周凤陡然明白了,设立谏官哪里只是为了融合朝廷?恐怕最重要的落脚点,还是想引入一股反对势力,每日盯着荆州的那些大佬!

周凤盯着林纯鸿有点花白的鬓角,突然觉得一阵心疼……

第669章 光禄院(四)

崇祯十四年三月,神卫军团由重庆出发,经桐梓抵达贵阳府。同时,天策军团由湖广南部的辰州出发,几乎与神卫军团同时抵达贵阳。

韦悦翔忙着接管贵州全省的防务,楚文山则率领天策军团继续前进,经曲靖,最终抵达昆明,开始接管整个云南的防务。

最终,楚文山派兵经玉溪抵达红河,并顺流而下,打通了与骁卫军、龙虎军团的联系。

自此,整个西南三省,皆被荆州军接管,荆州遂开始在西南三省各府各县进行改制。至于多如牛毛的土司,除了极个别主动要求编户齐民外,林纯鸿下令暂时不必理会。

几乎与西南三省同时,湖广南部、两广、福建、浙江、江西都开始了改制。唯有南直隶,林纯鸿有意给复社、东林党折腾的时间,下令暂缓。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荆州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几乎所有的弓兵队长,都出自于本土本乡;几乎所有的部门长官及属吏,都在荆州进行了培训、实习……

尤其是湖广南部和四川,荆州渗透多年,几乎已经到了林纯鸿一声令下,改制便应声完成的地步。

史可法看着荆州在广阔的区域内顺风顺水,再看看安庆、庐州的举步维艰,这不得不他让萌生退意。就连一心折腾虎丘书堂的瞿式耜、张溥,见到培养出来的小吏几乎有一半跑到浙江、江西乃至西南求职,也心灰意懒。

直到现在,瞿式耜和张溥才想起黄宗羲当初的劝谏:改制之事,还不如交给林纯鸿去做。

正当史可法、瞿式耜和张溥聚在一起,商议如何体面地退出改制一事时,堵胤锡忽然从庐州赶到虎丘,向三人展示了黄宗羲、顾炎武的邀请函。

“设立谏官制度?亭林先生和南雷先生在荆州发出邀请?”

堵胤锡带来的信息量太丰富,让史可法三人的脑子一时有点短路。

堵胤锡并没有详细解释的意思,只是从袖中掏出一份辞呈,递给史可法,道:“今日至虎丘,主要是想辞去署理安庐弓兵一职,另外,还想向三位辞行,不才近日准备接受亭林先生和南雷先生的邀请,至荆州商议设立谏官制度。”

堵胤锡乃史可法麾下第一可用之人,见堵胤锡准备跑到荆州去,史可法心里泛酸,道:“区区一谏官制度,值得仲缄千里迢迢地跑到荆州去?朝廷有都察院,已有顾问、劝谏之功能,林纯鸿又重新折腾一套,估计也没安什么好心!”

瞿式耜、张溥表示赞同,都劝阻堵胤锡前往荆州。

堵胤锡道:“暂且不论林纯鸿有何祸心,单单看林纯鸿设立谏官制度,就黎民苍生、对朝廷都有好处。既然有好处,不才就想去试试。更何况,林纯鸿开了荆州以外的人参与制度设计的口子,若不抓住机会施加我们的影响,岂不可惜?”

堵胤锡的话,让瞿式耜、张溥和史可法感到羞愧。当初,设立大明银行时,林纯鸿也开了口子,放任天下人讨论,只可惜他们当初鼠目寸光,没有坚持到底,致使现在大明银行一直被林纯鸿所把持,就连朝廷都难以插手。

瞿式耜习惯于将林纯鸿往坏处想,这次也不例外,继续劝阻道:“朝廷已有都察院,谏官也是有的,林纯鸿另立一套,无非就是想重复大明银行、工部的那一套,抢夺中枢都察之权,仲缄前往荆州,正好为林纯鸿张目。还望仲缄不要被林纯鸿蒙蔽了双眼。”

瞿式耜的劝谏之辞,倒提醒了张溥,张溥灵光一闪,忽然问道:“都察之权有什么好抢的?抢过来在自己身边留一群批评、劝谏的人?”

张溥的话,让瞿式耜和史可法陡然明白过来,对哦,抢夺都察权就是往自己身上套绳索的事,有什么好争的?

史可法道:“如此看来,林纯鸿只抓住谏官这点,丝毫不提监督之类的,就是为了享受提建议的好处,而去除监督之类的套索。”

堵胤锡默然。

与史可法三人习惯于从阴谋看待林纯鸿不同,堵胤锡习惯于从做事的角度看林纯鸿。这固然有受马世奇影响的因素,也与他本人看问题全面、深刻有关。

这次,史可法在安庐改制举步维艰,堵胤锡慢慢发现,史可法能在安庐巡抚位置上安坐,得益于士大夫阶层的支持,现在要用士大夫的授权去反对士大夫,这事要是做得成,还真叫有鬼。

反观林纯鸿,起家时就亲自谋取利润,后来又繆力支持工商,从海上、陆上征收了大量的税收,也就是说,逐渐壮大的海商及各地工坊主是他的力量源泉之一。再算上荆州新贵、荆州军将士的支持,林纯鸿去反对乡村豪绅,自然如泰山压顶,将豪绅们碾得一点渣都不剩。

堵胤锡发现这点后,细细琢磨林纯鸿的各项政策,陡然发现,林纯鸿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推动士大夫接纳他,支持他,这从朱之瑜、马世奇等人成为荆州的核心就可以看出。

另外,林纯鸿在江南多次掀起论战,目的也在于此。

既然有了这个想法,堵胤锡得知林纯鸿欲设置谏官后,一眼发现了林纯鸿的真正用意:将大部分开明的士大夫纳入荆州体系中!

堵胤锡陡然兴奋起来,既然士大夫能以一个整体进入荆州体系,就是让林纯鸿主导大明有何不可?

当前,就应该趁谏官制度未定,竭力让士大夫获取更大的权力!

……

正当史可法三人劝阻堵胤锡前往荆州时,黄顾二人的邀请函送至张溥、瞿式耜手中。

史可法三人面面相觑,不知林纯鸿在唱哪一出戏。

堵胤锡提醒道:“莫非林纯鸿想把所有在野的名士纳入谏官体系?”

四人商讨一阵,瞿式耜、张溥最终拿不下脸面,拒绝了黄顾二人的邀请。堵胤锡则一叶扁舟,径直向西,往荆州赶去。

相比较江南士大夫的扭扭捏捏,不情不愿,郑芝龙听闻林纯鸿欲设立谏官制度后,一眼看出了林纯鸿有可能分享顾问权,根本不等任何邀请,只发函知会了林纯鸿一声,便派出了以郑鸿逵为代表的庞大阵容前往荆州,参与制度设计。

自大明银行设立之后,郑芝龙的想法就变得非常简单,只要林纯鸿想干的事,一定要参合一脚,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能收获意外的好处。如大东洋商号、福建改制,都是最明显的例子。

林纯鸿大喜,令姜淑让将郑鸿逵一行隆重迎入荆州,施以极高的礼遇。

郑鸿逵的到来,至少表明,海商团体开始自发地争取权力,这与林纯鸿精心呵护下的海商显然不同。

同时,郑鸿逵一行极大地扩大了参与人员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荆州内部及一帮名士。

郑芝龙高调参与,无疑刺激了洪齐云一帮人,就连老西的代表范毓宾也坐不住了。双方接触之后,组成了更为庞大的代表团,前往荆州,参与谏官制度的设立。

一时间,各路名士、商贾纷纷汇集至荆州,致使荆州客栈爆满、人满为患。

人员众多,林纯鸿令张道涵转而对制度设计的程序进行设计,并公之于众。首先成立特别工作小组,由林纯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张道涵、朱之瑜、李崇德、彭新、黄宗羲、顾炎武、郑鸿逵、洪齐云等。

然后由中书府、监察府和黄顾二人拟定三份方案,由特别工作小组结合三份方案,拟定一份新的方案,再交由众人讨论。

由于参与人员过多,张道涵令所有人按照籍贯分组,分为两京十三省及海外组十六组,由各组分组讨论,将意见汇总至特别工作小组。

特别工作小组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后,然后再交由与会人员表决,若同意人数超过六成,谏官制度设计便大功告成。

荆州闹出偌大声势,朝廷自然不会不知。

反应最为强烈的,自然非都察院莫属,几乎所有御史齐上阵,奏请朝廷阻止林纯鸿胡作非为。

所有奏章,都被朱由检留中。

朱由检显然比这帮御史清醒,知道林纯鸿想做的事情,他根本阻止不了,与其受辱,还不如静观其变。

这里面,态度最值得玩味的要数杨嗣昌、陈奇瑜一帮人。杨嗣昌至今未置一词,就当不知道这件事一般。

杨嗣昌当然看出,林纯鸿折腾谏官一出,有完善行政、监察的意图,也有抢夺朝廷中枢之权的意图。不过,设立谏官的本质还是往自己身上套索,单单凭这一点,杨嗣昌、朱由检就有点乐观其成的意思。

可是,荆州把声势闹得越来越大,名士、商贾纷纷跑到荆州,搞得荆州倒像是中枢似的,这让杨嗣昌、朱由检觉得脸上无光。

杨嗣昌想来想去,建议朱由检以巡视地方的名义派出钦差,至荆州对整个谏官制度设计进行干预,若有机会,顺势抢过主导权。

朱由检应同,遂下旨,以李绍翼为钦差,巡视湖广。

第670章 光禄院(五)

作为一名搅局者,李绍翼出京师,踏上了旅程。

一般而言,从京师至荆州,都从通州乘船,经运河一路至扬州,然后再逆长江而上,抵达荆州。这一路下来,恐怕要花个把多月。

这个把月下来,恐怕荆州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搞定,哪里还轮得到他搅局?

所以,李绍翼从京师直接做马车南下,经保定至河南,在河南叶县时,李绍翼还特意乘坐了马拉车厢,享受风驰电掣的感觉。

在方城时,李绍翼才坐船,过汉漳运河,直抵荆州。

李绍翼倒有搅局者的自觉,一路盘算如何应对荆州方面的冷淡及阻扰。哪想到,到了荆州后,非但没有受到冷遇,还得到了林纯鸿的热情招待。

林纯鸿甚至还当着各路人马的面,手指李绍翼,畅言道:“李侍郎,有经天纬地之才,本候倾慕已久。禹州别离后,至今已有数年,今日当与李侍郎好好叙旧!”

李绍翼搞不清楚林纯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打哈哈将林纯鸿赞美一番,还不忘回顾禹州密切合作剿匪的往事。

各路人马当然知道李绍翼前来荆州所为何事,刚才还担心荆州与李绍翼火星四射,闹得不可开交呢,现在见两人相谈甚欢,终于放下心来。

招待已毕,张道涵、朱之瑜邀请李绍翼加入特别工作小组,李绍翼婉拒道:“皇上令下官巡视地方,也就是走走看看,并未让下官插手地方事务。”

李绍翼将“地方”二字说得非常重,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设立谏官制度,他会在一旁监督,若荆州守着地方的本份,他不会去管,若荆州试图向中枢权力伸手,说不得了,他一定会插手。

张道涵和朱之瑜不以为意,任李绍翼在荆州四处走动。

李绍翼说不会插手,等于放屁,转眼就将承诺忘在了脑后。待他安歇下来后,黄宗羲、顾炎武二人来访,李绍翼就着张道涵设计的程序,指手画脚道:

“特别工作小组九人中,林纯鸿担任组长,荆州的人占了四人,若算上洪齐云,就是五名,既然如此,什么事还不是他们说了算?林纯鸿倒是奸猾,既获得好名声,又有了实质好处!”

黄宗羲、顾炎武一听李绍翼的话,不由得心里暗自叹气:林纯鸿好像没有从此事获取声望的打算,也从来没有宣称放弃主导权,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黄宗羲问道:“还请问李侍郎,杨阁老目前到底是什么态度?”

李绍翼叹道:“能有什么态度?走一步看一步吧。若谏官制度设计对朝廷有利,杨阁老自不会固步自封,当着力推行至全国;若制度对朝廷有一丝一毫的侵害,杨阁老当抗争到底。所以,李某还请两位为苍生计、为朝廷计,据理力争,不要损害朝廷!”

黄宗羲和顾炎武都道:“不用李侍郎吩咐,我等自会如此!”

黄宗羲和顾炎武辞别后,各路名士相继拜访李绍翼,李绍翼皆好言抚慰,要求各位为朝廷据理力争。

……

李绍翼抵达荆州,只不过是小小的插曲,谏官制度的设计,正稳步向前。

当三份方案出台后,特别工作小组进行了第一次统筹会议,就谏官机构的架构进行了第一次合议。

有趣的是,中书府和监察府见将谏官机构至于本部管辖下的希望不大,都提议增设谏官机构,独立于中书府、监察府和都督府之外,成为第四大独立机构。这倒与林纯鸿的构想不谋而合。

至于名字,林纯鸿提议叫光禄院,众人大喜,都认为这个名字好。

相对应的,在各省、各府、各县,中书府和监察府都认为有必要设立各级光禄院,对各级行政机构、监察机构行使顾问权。

而黄顾二人也赞同设立各级光禄院,但反对在荆州设立最高级光禄院,建议由监察府对各级光禄院的工作进行登记备案。

黄顾二人的用意,与会的当然心知肚明:若设立最高级光禄院,从名义上来说,就在抢夺朝廷的中枢权,最终会让朝廷声望受损。

黄顾二人的提议,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皆认为:荆州之决策,关系到大明绝大部分区域的福祉,荆州不仅需要谏官,而且需要水平相当高的谏官。

朱之瑜试图说服黄顾二人:“两位明鉴,荆州虽为大明朝廷地方机构之一,却管控着大明绝大部分地域,这是事实,还请两位不要视而不见。名义是名义,若光为了名,影响千千万万黎民的福祉,则有因小失大之嫌!”

黄顾二人坚持认为,朝廷中枢地位不容觊觎,这点绝不能让步。

合议一下子陷入僵局,暂时休会。

私下里,郑鸿逵找到黄顾二人,劝谏道:“好不容易让江陵侯开了口子,让我等有参与制度设计的机会。若两位继续坚持不让步,让江陵侯改变初衷,我等连参与的机会都没了,到时候还不是荆州说了算?弊大于利!”

黄顾二人对郑鸿逵的劝谏不置可否,只是将今日之争议汇报至李绍翼处。李绍翼对二人大加赞赏,建议两人坚定立场,不要退让。

张道涵、朱之瑜、李崇德、彭新等人对林纯鸿引入黄顾二人本就不满,现在更是对黄顾二人油盐不进抱怨不断。

彭新提议道:“不如明日投票,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张道涵、朱之瑜、李崇德也有此意,甚至还琢磨着,如果以后意见有分歧,就投票解决,干脆把黄顾二人气走了事。

四人皆以期待的眼神瞅着林纯鸿。

林纯鸿道:“这是因小失大。好不容易借着黄顾二人,将天下名士召集至荆州,共商国事,荆州也有了中枢的气象。若真气走了黄顾二人,荆州算是大跌颜面。”

张道涵四人默然,心里却不约而同地抱怨道: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将黄顾二人留下来?

哪想到,林纯鸿接着说道:“左右不过是顾问权,交给朝廷又何妨?明日,咱们退让一步,提出由朝廷按照我们的讨论出的方案设立最高级光禄院,地点就在北京!”

张道涵四人一听,愣了愣,尽皆大喜,言道:“杨嗣昌要是不嫌苍蝇多,给他又何妨?”

……

第二日,张道涵提出最高级光禄院必须设立,就由朝廷在北京设立的建议后,让黄顾二人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

黄顾二人当然认可朱之瑜的话,荆州现在虽无中枢之名,却有中枢之实,光禄院设在北京,最高级光禄院设立的好处荡然无存。

再则,朝廷已有都察院,光禄院的职权与都察院部分重合,皇上和杨嗣昌会同意在耳边再添一些苍蝇呱噪吗?

顾炎武心思机敏,立即提议道:“不如仿照大明银行,奏请朝廷按照我们讨论出的方案,将光禄院设立在扬州。”

设立在扬州,固然比设立在荆州麻烦,这也是当前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众人都不反对。

于是,关于光禄院的架构,最终达成一致,开始讨论谏官从何处而来。

这点实质没什么好商量的,郑鸿逵、洪齐云认为,大商人开设工坊、转运货物,为地方做出了杰出贡献,对地方行政、监察机构的弊病体会最为深刻,理所当然地具备谏官资格。

黄宗羲、顾炎武认为,有功名之士在地方上声望高,受到老百姓的敬重和追捧,也应该具备谏官资格。

张道涵等人则认为,行政、监察机构精于俗务,时常深入百姓群中调研,对哪些人具备顾问的能力最为了解,应该由行政、监察机构任命谏官。

三方迅速达成妥协,大工坊主、有功名之士、官府任命的各占三分之一。

林纯鸿看着这个方案,暗中哭笑不得:自己呕心沥血建立的荆州政权,最终还是成了大工坊主、士大夫及新贵把持的政权,至于普通工人、农民,压根就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也许,这就是大势,就连林纯鸿也不知道如何让工人和农民发声,争夺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力。

基于此,林纯鸿没有干涉的意思,只是提出:每位烈士,必须有一名家属成为谏官;被工程院奖励过的工匠、技术人员也必须成为谏官。

这点,大家都不反对。毕竟,这些人都为大明做出杰出贡献,应该从政治地位上进行照顾。

谏官的构成业已解决,谏官如何产生才是讨论的重中之重。毕竟,每个县的谏官数量有限,而大工坊主、有功名之人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黄宗羲、顾炎武坚持通过考试来选拔谏官,以确保谏官的质量。郑鸿逵和洪齐云则坚决反对,主张在各自的群体中推举产生。

张道涵等人结合双方的诉求,力主由各县教谕组织考试,合格者拥有成为谏官的资格,然后再由各自的群体推举产生。

张道涵的方案,得到了众人的赞同,皆大欢喜。

三分之一、推举……林纯鸿心里默念着这几个关键词,琢磨着:恐怕再过个十年、数十年,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就要产生了!

第671章 航运中心

春夏之交,风暴稀少,正是南洋行船、贸易的大好时节,数不清的七桅乃至九桅大商船结成船队,来往于广州至淡马锡之间,将黄金、白银、象牙、药材、香料等贵重物品运送至广州,然后分发至中小型商船上,再运往马尼拉、厦门、上海、日本、朝鲜。

与此同时,豪商又从广州购买棉布、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货物前往淡马锡,在淡马锡又分发至中小型商船上,运至雅加达、印度乃至东非。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广州、淡马锡迅速发展成为航运、贸易中心。

背靠着大明,南洋成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水道,海商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赚取巨额利润。

甚至有传闻,有些海商为了降低成本,试图订购十一桅超大型商船,并要求海事都督府在广州、淡马锡修建供十一桅商船停靠的码头。

海事都督府算了一笔账后,提出条件:若由海商出资修建,海事都督府将提供各种方便。

海商们也算了一笔账,觉得并不划算,放弃了这个打算,安心地组织九桅大商船船队来往于广州和淡马锡间。

提出这个建议的实际上是郑梦帆,他还说服杨邵仁、贾思宜等人一同参与此事。

此时,郑梦帆与贾思宜正好在同一艘船上。他们组织了一个超大型商船队,从广州前往淡马锡。

“浩文(郑梦帆的表字)老弟的算计是好的,想借着十一桅商船之机,抢占造船工坊的先机,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这笔账还是一笔糊涂账!”

贾思宜在郑梦帆的造船工坊里有份额,见谋划失败,自然有点失望,语气显得有点泄气。

郑梦帆眼睛盯着波浪扑向船体,眉头皱得紧紧的,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贾思宜接着说道:“要说浩文老弟真是好眼光,七八年前就看出了上海造船工坊缺乏木材的窘境,拼命在温州府聚敛栋梁之才,目前好像除了温州、广州之外,就没有足够造十一桅大型商船的船材。瓯江之上全部都是山,栋梁之才极多,恐怕只比珠江略差……”

说到这里,贾思宜突然顿住了话头,复又大声叫道:“莫非浩文老弟在海安筹划造船工坊,就是为了红河上游的栋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