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明-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把目标瞄准了西班牙的据点圣胡安,纠集所有战舰,封锁了圣胡安,企图迫使西班牙放弃圣胡安。
加勒比海域乃西班牙立国之本,岂容放弃桥头堡圣胡安?于是,西班牙派遣强大舰队围剿赵和海。
英吉利、荷兰、葡萄牙、法兰西早就对赵和海恨之入骨,见到赵和海现了踪迹,都派出舰队至圣胡安外海参与围剿。
赵和海眼见势头不妙,赶紧率领舰队跑路。哪想到五国铁了心想剿灭赵和海,一直紧追不舍。
赵和海无法摆脱五国舰队,与之大战数场,各有胜负。只是,赵和海乃无根之木,损失后难以得到补充,而五国舰队背后站着一个个海洋强国,补充非常容易。
毫无悬念,赵和海败下阵来。
赵和海一路逃避,一直绕过好望角,躲到东非沿岸时,方才得到喘息之机。
这一系列烂仗打下来,大白鲨舰队缩水一大半,所余战舰和水手不过三成!
赵和海无法,只好在东非舔舐伤口,招募人马,补充战舰。
林纯鸿听闻赵和海大败后,又令海军都督府送来了一批新式战舰及火炮,并派了一大批潜质不错的海军军官至大白鲨舰队中历练。
赵和海得到海军都督府的支援后,再次绕过好望角,至几内亚湾和黄金海岸锤炼新手。
正当赵和海在非洲沿岸逡巡不前时,忽然听闻加勒比海域新来了一批以汉人为主的私掠舰队,赵和海大感兴趣,马上令舰队横渡大西洋,再次来到了加勒比海域。
赵和海并未刻意寻找传闻中的汉人舰队,直到有一日,双方在开曼群岛附近海域相遇。赵和海和郑芝虎不知对方是谁,又见对方舰队强大,都有意识避开,不想接战。
但是双方见对方的船帆与己方舰队有相似之处,不约而同地派出小艇交联。赵和海这才知晓,对方原来是郑芝虎。
他乡遇故知,欣喜可想而知!
两人一交谈,发现双方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弹药补充困难、赃物脱手困难。
郑芝虎提议在加勒比新找一块地,建立据点,形成稳固的根据地。赵和海对五国舰队的围剿心有余悸,情知一旦设立据点,必然遭到五国的联合打击,很难立足。
所以赵和海坚决反对郑芝虎的提议。
郑芝虎对大明国内局势远比赵和海熟悉,又提议由大东洋商号至瑞典殖民地克里斯蒂娜要塞(今威明顿)拓展生意,借机补充弹药和销赃。
赵和海想来想去,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了郑芝虎依托瑞典的计划。
待到郑芝龙、东洋舰队联合组成远征舰队,以施大瑄为帅,远征美洲,赵和海与郑芝虎越过麦哲伦海峡,加入远征舰队序列,与西班牙舰队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域大战一场。
远征舰队兵力超过西班牙舰队,奈何远道而来,与西班牙舰队战得旗鼓相当。
远征舰队及西班牙舰队均觉得损失太大,无意再战,遂开始议和。远征舰队承认西班牙舰队在墨西哥的控制权,西班牙舰队默许远征舰队在墨西哥以北建立据点。
大东洋商号立即派遣精干力量,在圣迭戈建立了要塞,对美洲西岸进行开拓。
赵和海与郑芝虎再次携手返回了加勒比,加勒比一片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海军五强实在无法容忍加勒比的局势日趋败坏,加大了对郑芝虎和赵和海的围剿力度。
无论是郑芝虎,还是赵和海,都觉得单独应对围剿吃力,遂合兵一处,调整编制和指挥序列,以赵和海为帅,组建了新的大白鲨舰队。
新大白鲨舰队实力强大,任何一国都难以应对。两国一起协同行动,又是难上加难,于是,郑芝虎和赵和海一直逍遥快活于加勒比海域。
借由海盗力量的整合,大明海军力量整合终于跨出了第一步,这让后人拍案叫绝,将此视为祖宗的智慧、大明的奇迹。
不过,一旦五个海军强国发了狠,大白鲨舰队还是穷于应付。荷兰人早已对瑞典的克里斯蒂娜要塞觊觎已久,发现大白鲨舰队通过克里斯蒂娜进行补给和销赃后,毫不客气地对瑞典开战,夺取了克里斯蒂娜要塞。
大白鲨舰队一下子失去了弹药补充基地,不敢在加勒比继续嚣张,遂绕过麦哲伦海峡,至圣迭戈休整。
此事也从事实上证明,大明海军的势力范围,还无力抵达大西洋,甚至想越过印度以西,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从此以后,加勒比海域成建制的海盗舰队彻底消失,赵和海和郑芝虎只能分散舰队,借着船快,打一些秋风,远不复当初的辉煌局面。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谈。
※※※※※※※※※
伴随着荆州军全国性地调动,辽东及福建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林纯鸿对此赞赏不已,称赞皇太极和郑芝龙具有紧随时代的锐气。
不过,针对大明朝廷,林纯鸿的评价就相当低了,批其固步自封。
这对大明朝廷显然不公平。事实上,大明朝廷也在变化,只是变化没有辽东和福建那么轰轰烈烈罢了。
当武卫军团、骠骑军团南撤之后,杨嗣昌惟恐鞑子借机来攻,严令洪承畴、王继谟加强防线,不给鞑子可趁之机。
鞑子没有来,杨嗣昌却接到了荆州军大规模进入四川、湖广南部的消息。对此,杨嗣昌虽然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四川、湖广以南、两广及云贵,早已被荆州势力隔绝,林纯鸿对这些地方下手是迟早的事,等到今天,已经算晚了。
无论是杨嗣昌,还是朱由检,现在早已从彻底消灭荆州势力的幻想中清醒过来。他们口中虽未明说,但一切行动都证明,他们仅仅只想阻止林纯鸿觊觎大位。
杨嗣昌认为,要阻止林纯鸿肆意妄为,得有相当的本钱,这个本钱,无非就是钱粮和军队。圣源商号、禁卫军团就是杨嗣昌的尝试之一。
当初,兵部令祖大乐率领关宁铁骑至宣府,朱由检、高起潜的确有将祖大乐编入禁卫军团的打算。
杨嗣昌大惊:吴家、祖家在关辽军中经营日久,连洪承畴都难以插手,仅凭朝廷一纸命令就让吴家、祖家将兵权拱手相让,这显然是幻想。
杨嗣昌先是说服了高起潜,又慌忙进宫,苦劝朱由检:“兵者,国之大事,不得不慎重。尤其在调整编制时,必须重兵在旁,方能从容为之。朝廷再也经不起一丝风吹草动,还望皇上慎重!”
朱由检非常焦躁,不耐烦地说道:“慎重,慎重!到底要拖到什么时候?”
杨嗣昌道:“关辽兵骄横,由来已久,根源就在于朝廷不得不靠关辽兵遮护关辽一线,保证京师安全。只要从此处着手,徐徐图之,当可竟全功。”
“你说,该如何着手?”
杨嗣昌稍稍整理一下思路,缓缓说道:“趁着朝廷财政状况良好,可令禁卫军团进一步扩编,下辖一骑兵军,两步兵军。将黄得功部调入北直隶,从禁卫军团调取部分军官,补充至黄得功部,令黄得功按照禁卫军团编制进行整编,先行组建靖国军,待时机成熟,再行扩编至军团。另外,洪承畴对禁卫军团编制相当赞赏,可令洪承畴自行选取良将,按照禁卫军团编制组建蓟辽军团。”
“有了三支新编军队在手,关辽兵就不是朝廷唯一的选择。届时,可分期分批调取部分关辽军至北直隶进行整编,将关辽兵全部整编为两个军团,到时候,朝廷可把五个精锐军团牢牢控在手中。”
杨嗣昌的策略无疑更加稳妥,让朱由检颇有点犹豫。
最终,朱由检突然想到一个关键点,道:“朕非不愿意扩大新编军队的规模,兵甲不足,如何保证新编军队的战斗力?”
杨嗣昌断然道:“调整编制,清除军中积习,就是增强战斗力!兵甲可以慢慢来,唯有调整等不得!”
朱由检醒悟过来,点头道:“就依卿家说的办!”
第651章 朝廷变局(一)
兵甲的确可以慢慢来,也只能慢慢来。
荆州暴殄天物,将大好钢铁铺在荒野之中,致使钢铁价格直线上升,朝廷压制板甲面临着无钢铁可用的局面,成本高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朝廷手头控制的钢铁冶炼炉不少,若仅仅供应朝廷使用,足足有余。可是,由于钢铁价格高企,工坊管理者纷纷挖空心思将钢铁贩卖至民间,借此中饱私囊。
杨嗣昌对此也无可奈何,他虽然强势,但远远还未强势到与整个官场为敌的地步。
正当杨嗣昌挖空心思琢磨如何提高兵甲产量时,忽然接报,陈奇瑜与范永斗联袂求见。
杨嗣昌正想听听陈奇瑜和范永斗的意见,闻之大喜,令下人将两人迎入。
三人坐定,陈奇瑜直接道明了来意,建议朝廷修筑通州至京师的钢轨路。
杨嗣昌一听,差点暴走,恨不得立即将两人痛殴一顿:本阁正忧心钢铁不足,你们这两个败家子居然琢磨着把钢铁铺到地上,这不是故意找本阁的不痛快?
陈奇瑜似乎非常兴奋,压根没有注意到杨嗣昌的脸黑如锅底,立即让范永斗介绍修筑钢轨路的好处。
范永斗滔滔不绝地说道:“前朝时,运河直抵积水潭,财货通过运河运抵京师非常便利。到了本朝,运河水量不足,船只到了通州,就无法前行,所有财货只好在通州上岸,通过车辆转运至京师。这一转手,耗费的人力、物力、畜力无数,堪称最大的浪费。”
杨嗣昌的涵养非同一般,见范永斗说得有理,虽心里有事,也耐着性子听范永斗继续说。
“荆州在方城至洛阳铺了钢轨路,长达五百多里,所有货物,从方城运抵洛阳,仅仅只需六个时辰!荆州为方便管理方洛线,专门成立了运管商号,对过往马车收取运费。属下偶然间得知,林纯鸿一个月从方洛线获利居然高达十七万圆!而且,随着货物运输量越来越大,利润还在进一步扩大!”
杨嗣昌吃了一惊,月获利十七万?他陡然对钢轨路产生了兴趣,完全忘记片刻之前,自己还有殴打陈奇瑜和范永斗的冲动。
“从通州至京师,仅仅只有四十里,数十万投资,便可筑成钢轨路,利润按照方洛线的十分之一算,也有一万七千圆,数年亦可收回投资。”
范永斗算完了帐,陈奇瑜又接着说道:“除了利润外,省下的人力、物力就是个大数目,还加快了运货的速度,好处不可胜数!”
“若以后有了钱,甚至可以将钢轨路向关辽、宣府延伸,到了那时候,运粮至三边就方便了。若用来调兵,可谓神兵天降!”
美好的前景,让杨嗣昌不得不动心,不过他好歹还记得刚才自己在愁什么,?么,他长叹了一口气:“本阁并非不知道钢轨路的好处,只是,铺路需要巨量的钢铁,现在连打造兵甲的钢铁都不足,铺路的钢铁从何而来?”
杨嗣昌本以为两人也会垂头丧气,哪想到,范永斗和陈奇瑜居然没心没肺地露出了笑容!
陈奇瑜道:“大明极度缺乏钢铁,都是林纯鸿给闹的。林纯鸿似乎也有点束手无策,大冶、裕州和广州的产量几乎已经到了极限,除非有更高效的冶炼炉出现,难以进一步提高产量。也就是说,在相当长时间内,钢铁价格将居高不下,若能冶炼钢铁,将稳赚不赔!”
杨嗣昌终于明白了陈奇瑜的打算:力促朝廷大炼钢铁!他想了想,皱眉道:“利益纠缠,恐怕难以插手。”
陈奇瑜得意地翻开了一份舆图,指着永平府说道:“下官曾令人探过,遵化至滦县一带,铁矿蕴藏极其丰富,比大冶的蕴藏量还要多!”
杨嗣昌瞪大了双眼,不相信地问道:“果真如此?”
“的确如此!”陈奇瑜非常肯定地答道。
杨嗣昌激动地站起身来,在屋内走来走去,持续片刻后,忽然停住脚步,道:“若真要开发永平府的铁矿,非得由圣源商号主导不可!”
陈奇瑜喜道:“下官与范大夫商议良久,也觉得此事不可交给工部,以工部的效率,五年后能出第一炉铁就算烧了高香,到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杨嗣昌点头,他清楚,陈奇瑜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皇上在圣源商号占有四成份额,必然一路行方便,可以大大减少各路牵扯力量。
杨嗣昌与陈奇瑜说话时,本轮不到范永斗说话。但牵扯到圣源商号,范永斗也顾不得这么多,提议道:“朝廷打造兵甲,极度缺铁,卑职认为,一旦永平第一炉钢铁出炉,优先供应朝廷,而且……而且……”
范永斗咬了咬牙,豁出去道:“最好让朝廷以时价购买!”
时价?
杨嗣昌、陈奇瑜愣了愣,旋即大喜道:“范大夫说得对,以时价购买为上上策!”
范永斗刚才的表情落在了杨嗣昌眼里,杨嗣昌知道范永斗在担心什么,点拨道:“黄宗羲曾撰文言道,与民有利,与私有利,公私两便,长久之道也!范大夫公利私利一起谋,光明磊落,并无不妥。”
范永斗激动莫名,张开嘴巴,不知说什么好……
送走陈奇瑜和范永斗后,杨嗣昌一直无法平静。或者说,自从杨嗣昌决定依赖皇权及民间商号推动诸多政策以来,他从未平静过。
他背叛了他所归属的士大夫团体!
幸亏最大的士大夫势力东林党、复社被林纯鸿牵扯,否则,杨嗣昌相信自己早已被士大夫阶层碾成了粉末。
杨嗣昌自己也承认,当前朝廷的困境,士大夫应该负主要责任。就连他本人,也对整个官僚机构失去了信心,任何政策,能绕开官僚机构,就毫不犹豫地绕开。
难道朝廷对士大夫的选拔体制出了问题?
这好像也说不通,如杨一仁、包哲东、马世奇、朱之瑜、熊文灿辈,都是当前的选拔体制所选出来的,他们没有投靠林纯鸿之前,也算碌碌无为,一旦投靠林纯鸿,就展现出惊人的能力。
难道是整个官僚机制出了问题?
这也说不通,观荆州的官僚机制,表面上看,与朝廷有所不同,实质上差别也不大,也是按照行政、监察、司法三部分进行架构。杨嗣昌甚至推断,莫看荆州目前监察对行政牵扯不大,一旦过个数十年,荆州的监察部门也会变得与大明朝廷的都察院差不多,各种扯皮、谩骂会接踵而来。
这两方面都差不多,为何朝廷与荆州的差别会如此之大?
杨嗣昌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荆州的理念与朝廷不同。
朝廷奉行无为而治,统辖机构仅仅直到县一级,而荆州则事无巨细,统统纳入管理中,统治末梢一直延伸至乡村;朝廷奉行重农轻商,荆州繆力发展工商,借此收取巨额税收;朝廷唯务稳定,恨不得将每个人限制在土地上一辈子也别离开,荆州则鼓励农民脱离土地,甚至还蛊惑百姓远至欧罗巴……
显然,荆州的理念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朝廷的那一套已经落伍了!
荆州由林纯鸿一手创建,身边聚集的都是认同荆州理念的人,而朝廷却被一帮死脑筋的士大夫环绕,不落伍才怪!
单单从理念上讲,太监和民间商号更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回想起林纯鸿创立行知书堂,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创办报纸,不惜冒着得罪天下的风险与江南东林党、复社争辩,杨嗣昌恍然大悟:林纯鸿此举,正是想把认同他理念的人拉到身边,不停地壮大自己的力量!
林纯鸿的算计,还真让他得逞了!杨嗣昌大为后悔,为何直到今天才想透这个关节!
杨嗣昌现在终于明白,自己为何潜意识地要依赖太监和民间商号了!既然明白了这点,杨嗣昌彻底摆脱了这段时间的彷徨与不安。
杨嗣昌心情大好,甚至还有闲工夫对荆州的制度品评一番。杨嗣昌乃人中龙凤,这一琢磨,还真让他发现了不少问题。
他认为,荆州的官僚机构看起来创新很多,实际远不如朝廷完善,既无成型的官僚选拔机制,也无成型的官僚考核提拔机制。这些问题在荆州处于上升期时,尚不明显,一旦荆州步入稳定期,必然出现大规模的渎职、腐败,甚至有可能让荆州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比如:元朝由蒙古人建立,刚建立时,横扫天下,无人能敌,一旦稳定之后,迅速陷入崩溃之中。
殷鉴不远,也不知道林纯鸿看到这点了没有?
杨嗣昌认为,只要朝廷能挺过最初的几十年,不仅能看到满清朝廷的崩溃,甚至能看见荆州的崩溃!
荆州崩溃之后,整个华夏将面临何等的浩劫?
杨嗣昌突然发现,维持大明朝廷,甚至关系到整个华夏的未来!
可是,如何让大明朝廷维持数十年?杨嗣昌头痛不已,想来想去,觉得林纯鸿的经验可供借鉴:把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有识之士简拔出来,集拢在朝廷周边!
第652章 朝廷变局(二)
简拔有识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杨嗣昌琢磨可行策略时,陡然现,这帮有识之士的最大聚集地可不就在林纯鸿身边?
若能将林纯鸿引入朝廷,朝廷可不就聚集了数不胜数的有识之士?
杨嗣昌将此荒唐的念头从脑中赶开,决定走一步看一步,先将永平开矿一事办好再说。
要让开矿顺利进行,杨嗣昌先得说服皇上和张彝宪。
说服张彝宪开矿并不难,张彝宪作为皇上的财神爷,凡是能挣钱的事,就是把刀子架在他脖子上也阻止不了。
难点在于如何说服张彝宪同意让朝廷以时价购买永平的钢铁。
自从户部对朱由检内帑有了监督权之后,终于知道自己手头可能有多少钱可花。陈奇瑜作为士大夫,骨子里以对抗皇权为荣,做事也很绝,居然在做预算时,直接算计皇帝的内帑,将皇帝每年需要拿出的钱弄成白纸黑字,公之于众。
朱由检虽然恼火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令张彝宪拼命挣钱,让内帑的收入高过陈奇瑜的预计,好让自己手头宽松点。
基于上述事实,杨嗣昌向张彝宪承诺,购买钢铁的钱不动内帑分毫,全由户部开支。
张彝宪大喜,朱由检占据圣源商号四成的份额,只要不动用内帑购买钢铁,朱由检就是纯获利者,这对增加朱由检的内帑百利而无一害。
于是,并不需要杨嗣昌出头,张彝宪就不停地撺掇朱由检同意杨嗣昌的打算。
朱由检最初与张彝宪的想法一样,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杨嗣昌的做法,并爽快地在票拟上批红。
可是,事过后,朱由检回头细细一想,现自己上了大当!陈奇瑜拿户部的收入购买钢铁,户部在其他方面的钱不够花,还不是把主意打到内帑上?
朱由检大怒,将张彝宪狠狠大骂一顿。他犹嫌不解气,又把杨嗣昌唤来痛骂。
杨嗣昌待朱由检的气稍解,方解释道:“皇上内帑与户部收入都是大明的收入,本就不该分彼此。近期,朝廷最大的事就是组建新编军队,兵甲又是重中之重。永平冶铁,又是大规模压制板甲的唯一出路,无论如何也得办好永平冶铁。”
“要想办好永平冶铁,得让办事的人获利,他们才会尽心尽力。若是朝廷以低价从永平购铁,永平冶铁始终是亏帐,如何能持续炼出钢铁来?”
杨嗣昌拿着大明江山压朱由检,朱由检能说什么?他想到自己能从永平冶铁中拿到四成利润,户部又能得到税收,又警告杨嗣昌不得再行欺瞒之事,才消了这口气。
扫清了审批上的障碍,范毓宾马上投入至轰轰烈烈的准备工作中。
招募工人不难,流民多得很,招募工?募工匠也不难,工部就有一大把。募集初期投资也不难,那帮在圣源商号占据份额的豪商听闻准备开采铁矿后,无不看好圣源商号的未来,纷纷追加投资。
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技术事务,范毓宾马上傻了眼。
当前技术水平最高的地方非荆州莫属,据说冶炼钢铁的效率比其他地方高好几倍。要提高永平钢铁的产量,非得引进荆州的技术不可。
涉及到荆州,范毓宾哪敢擅专,立即汇报至范永斗处。范永斗也不敢决定,遂一路请示到杨嗣昌面前。
杨嗣昌思前思后,命令范毓宾找洪齐云接触。
直接求林纯鸿,杨嗣昌拉不下脸面,能通过洪齐云中转一下,搞成民间合作的形式,杨嗣昌觉得更能接受。
洪齐云在购买了火烧坪、马连的钢铁工坊后,一举成为荆州最大的民营钢铁供货商,技术水平虽然不如大冶、裕州的钢铁工坊高,想来也能满足永平的需要。
事不宜迟,范毓宾立即亲自前往荆州找寻洪齐云。洪齐云在得知范毓宾的来意后,哪里敢擅自与圣源商号合作?立即上本至郭铭彦处。
自然,此本又到了林纯鸿处。
林纯鸿将洪齐云唤来,说道:“辽东的冶炼工匠,本候都派了,永平自然也能派。这事就交予你,不要怕技术外流,做工坊的,最怕固步自封,技术一直不革新。至于你想从这事中得到什么好处,你自己和范毓宾去谈!”
这可是天大的好处,洪齐云大喜,激动得都不知说什么好。
林纯鸿继续吩咐道:“不过,你先不要松口,本候还要等等,看杨嗣昌拿出什么好处来。”
……
洪齐云一直不表态,直把范毓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等到第三天,林纯鸿得知杨一仁调任吏部侍郎,包哲东升任工部侍郎,林纯鸿方才命令洪齐云松口,开始与范毓宾谈判。
洪齐云现在最缺的就是矿藏,范毓宾倒也爽快,直接将迁安的一处矿藏转让给洪齐云,方才让洪齐云答应精诚合作,将永平建成大明的钢铁中心之一。
范毓宾与洪齐云都是商场上的精英,组织能力非同一般,堪堪到了年底,第一炉钢铁出产,时间居然与南芬差不多。
郭铭彦设想中的第四个钢铁中心——交州钢铁中心,还是没影的事,如果运气好,可能会成为大明继大冶、广州、裕州、南芬、永平之后的第六个钢铁中心。
钢铁工坊的繁盛,直接导致煤矿采掘业、炼焦业的繁盛,其余如运输、车辆制造、重挽马培育、石灰石烧制、耐火砖烧制等等一系列行业都快速展。
产业的兴盛,致使朝廷、荆州、满清税收都大幅度上扬,大明土地上,一片热火朝天……
※※※※※※※※※※
杨一仁由礼部侍郎调任吏部侍郎,属于平调,级别并未生变化。而包哲东调任工部侍郎,则升了一级,达到了包哲东以前从未想过的高度。
待包哲东正式履新,杨嗣昌马上下了一条命令给包哲东:组织人马勘测通州至京师钢轨路路线,拟定筑路方案,做好预算。
天下大哗。
朝堂之上,官僚纷纷上书,极杨嗣昌昏庸误国,有修筑钢轨路的钱和钢铁,还不如多造些兵甲,给官员们涨点俸禄。
甚至还有官僚提出,至少有数万人依托通州至京师的物质输运谋生,一旦修筑钢轨路,数万人无事可干,必然成为京师周边的不稳定因素。
……
乱七八糟的理由千奇百怪,朝堂上吵成一片。
最后,朱由检也坐不住了,将杨嗣昌叫来询问。
杨嗣昌把范永斗给他算过的帐向朱由检又算了一遍,直算得朱由检眼睛里冒小星星。
朱由检还算冷静,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此事朝廷独力为之即可,为何偏要拉着荆州做?
杨嗣昌辩解道:“铺设钢轨路并不是把钢铁固定在地基上这么简单,涉及诸多技术诀窍。如防锈,一般的钢铁,放在荒地里,不出一年,就锈蚀不可用,而经过防锈处理,可使用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如何防锈,目前除了荆州外,好像无人知晓。还有钢轨多宽、多厚,地基如何铺设,都有大量的窍门,既然荆州已经铺设了钢轨路,朝廷又何必浪费钱粮和时间从头摸索呢?”
朱由检点头道:“确实,让包哲东组织修筑钢轨路,有知悉诀窍的好处。不过,现在朝廷虽然不缺钱粮,却极度缺乏钢铁,钢轨路能不能修得起来?”
杨嗣昌道:“左右不过是勘测做预算,离真正的开工还远着呢!”
朱由检放下心来,末了还交待了一句:“有了足够的钢铁,可尽早开工。”
……
林纯鸿知悉此事后,颇为吃惊,最近朝廷手笔挺大,既开矿冶铁,又筑路修桥的,还真有点励精图治的意思。
不过,林纯鸿觉得杨嗣昌的格局还是太小,没有包容天下的气魄,他对左右道:“我们既不限制技术工人离开荆州,也不限制书堂的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杨嗣昌犯得着搞得这么复杂么?直接招募人马不就得了?”
不过,既然杨嗣昌将此事交给包哲东来干,林纯鸿琢磨着从旁边喂一剂猛药,助杨嗣昌改制一臂之力,如果能顺带着统和大明境内的工程建设,那就更妙了。
包哲东胆小,自从进了朝堂之后,没有一日不提心吊胆的。这次升任工部侍郎,被推到朝堂的中心,心中并无一丝喜悦,反而觉得头上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待到杨嗣昌的命令下达,包哲东脸色灰败,心里不停地叹气。不过,既然被推到了这一步,包哲东也没有选择,只好派快马至荆州,请示林纯鸿该如何下手。
好在林纯鸿并未让他担心多久,就将详细的方案递到他的手中。
包哲东看到这份方案,即便他胆小,也觉得林纯鸿把握机会的能力非同一般,恐怕再过个一年半载,天下的工程,都要被林纯鸿一手把持。
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到底会面临怎样的惊涛骇浪,包哲东一点底都没有,只好按照方案,忐忑不安地在扬州时报上通告天下:
朝廷欲修筑通州运河码头至京师的钢轨路,工部将对勘测线路、制定预算等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653章 朝廷变局(三)
“哈哈,区区万把圆,居然闹得天下皆知,还要公开招标,可真逗死人了……”
“包侍郎是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啊?好不容易在朝廷做点事,倒要弄得沸沸扬扬……”
……
朝堂大部分官僚都反对修筑钢轨路,现在见包哲东将芝麻绿豆般的小事闹得规模宏大,无不拍手称快,站在一边看热闹。更有甚者,看戏不怕台高,指望包哲东与杨嗣昌来一场精彩演出,以增加他们的饭后谈资。
至于杨嗣昌,一眼就看出了林纯鸿的用意,居然对林纯鸿的作为产生了期待。毕竟,大明官员贪腐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火耗及工程建设,若林纯鸿能利用荆州的强力杜绝一部分工程建设上的腐败,杨嗣昌倒是乐见其成。
于是,杨嗣昌任包哲东作为,一点干涉的意思都没有。
包哲东的招标,虽然意义重大,但金额实在太少,户部只拨给包哲东一万圆的经费。而且,放眼天下,能勘测路线、做预算的,除了荆州之外,并无第二家。
不过这事有林纯鸿在后面支持,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林纯鸿令交通司旗下的工程设计院、方洛铁路运营商向工部投标。
包哲东管理招标投标,一点难度都没有,他只需要按照监察府制定的《招标投标法》行事即可。
唯一不同的是,包哲东事无巨细,同步在扬州时报上布,全部公之于众,主动接受全大明的监督。
最终,王两全领衔的工程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