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明-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鹿城附近的黄河,丰水时,宽达三百余丈,枯水时,若不把滩涂计算在内,仅仅只有百余丈。幸好现在是枯水季节,岸边的滩涂经过加固之后,人马、辎重车可以直接抵达水边,让武卫军团好歹少了点麻烦。
不过,黄河水说深不深,说浅也不浅,浅不至于让人马涉水而过,深不至于承载船只过河,只能采用古老的羊皮筏。数万人马,想短时间内通过羊皮筏度过黄河,显然不太能。而且,即便人员过了黄河,战马和辎重如何过黄河?
张凤仪发了狠,命令从全军找寻善于架桥之士,想架一座牢固的桥梁,让大军顺利渡过黄河。
荆州军历来重视舟桥队伍的建设,武卫军团中的军官,便有十数人干过架设舟桥的活。这十数人在黄河岸边勘察之后,迅速拟定了架桥方案,经张凤仪首肯后,组织大量人力砍伐树木,开始在黄河上架桥。
蒙古诸部首领大骇,慌忙组织人马抵近河边,一旦有武卫军团将士进入射程之内,便万箭齐发,阻止木桥往北岸延伸。
张凤仪见状,立即令集中骑步两军集中所有霹雳炮,抵近岸边,对准弓箭手发炮。
开花弹次第在弓箭手群中爆炸,一时间残肢乱飞,?
?蒙古人的弓箭手杀伤无数。
蒙古诸部迅速拉开弓箭手的间距,依然冒着炮火,阻止武卫军团架桥。
弓箭手拉开间距,大大减轻了伤亡。
好景不长,蒙古汉子虽然勇猛,但是开花弹不停地在上空爆炸,残肢与弹片乱飞,任谁,也无法长时间忍受这种只挨打无法还手的困局。
最终,弓箭手们发一声喊,四散奔逃,再也顾不上射箭。
张凤仪瞅准机会,几乎压上了所有精通水性的军士,加速架桥。
足足过了两个时辰,眼看着木桥逐渐成型,武卫军团的将士们几乎就要爆发出猛烈的欢呼声,却突然发现,黄河上游浓烟密布,密密麻麻的火筏子顺流而下,望着木桥直冲而来。
蒙古人在上游聚集了火筏子,试图将木桥烧成灰烬!
张凤仪看见无数的火筏子,冷哼一声,道:“黔驴技穷!徒增笑话尔!”
果然,火筏子漂至距离木桥十余丈处,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皆停了下来。
木筏子聚集在一起,火势越来越猛,浓烟直冲云霄,端得壮观无比。间或有木筏子缓缓脱离聚群,继续往下漂,刚要靠近木桥,却被早已准备充分的将士用水扑灭,掀不起任何风浪。
慢慢地,木筏子火势变弱,被烧得一干二净,灰烬沉入黄河之中。黄色的河水几乎被染成黑色。
武卫军团虽无专业的舟桥部队,但在有经验军官在拟定的方案中,早就对火攻防了一手,在离桥十余丈处钉入了木柱。
木柱挡住了火筏子,露出水面部分即便被烧毁,水下也绝无可能被烧掉,火筏子依然无法过这条线!
战争,来不得半点浪漫主义,谁的准备更为充分,谁就会笑到最后!
郑嘉栋呆呆地看着木筏子烧得一干二净,暗思道:准备如此充分的军队,放眼天下,鞑子、朝廷官兵……谁是对手?
木桥终于架设架设完毕,武卫军团重骑兵一营立即冲过了木桥,迅速控制了黄河北岸滩头阵地。
待到第二营过了桥,重骑兵第一营发动了对蒙古轻骑兵的冲击。
蒙古轻骑兵人数虽多,但眼睁睁地看着木桥成型,士气尽失,稍一接触,便即往西边逃窜,彻底放弃了阻止武卫军团过河的打算。
张凤仪又令舟桥部队架设另外两座木桥,一直到第二日,武卫军团及郑嘉栋部全部过了黄河,继续往北行军。
蒙古诸部根本挡不住武卫军团的兵锋,三日后,骑步军一部一马当先,突入空无一人的鹿城,掌握了这块战略要地。
刚进入鹿城,张凤仪就接到了林纯鸿的亲笔信。
亲笔信用火漆封住,火漆上印着数字“477”。张凤仪的心扑通扑通地乱跳,一时双手居然有些颤抖,差点连信封都撕不开。
这个家伙居然偷偷跑到了东胜城!477代表东胜府,张凤仪在武备学堂进修过三个月,对此当然知道得一清二楚。
好不容易撕开信封,张凤仪摊开信,一字一句地慢慢往下读:
林纯鸿首先盛赞张凤仪之功,称张凤仪率军作战两月有余,劳苦功高,拓地千里,功绩直追卫青霍去病。
功绩直追卫青霍去病?张凤仪撇嘴腹诽,两个多月,拓地千里倒是不假,但杀死的蒙古人不超过两千,怎么可能比得上卫青霍去病?这家伙,还真是虚伪!
张凤仪接着往下读,林纯鸿说道,占据鹿城后,西路大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此结束,至于前期拟定的占据湖城(今巴彦淖尔)之目标,暂时放弃。
紧接着,林纯鸿大倒苦水,声称陕西新领之地,基础还不牢固,无法支撑对广袤草原的经营。至于朔州,经营虽久,但苦于地方狭小、转运艰难,也无法支撑。
目前最好的策略就是维护东胜至鹿城的交通线,确保鹿城的安全,将鹿城作为整个荆州经营草原的前进基地,获取草原上的财货及战马,慢慢慑服蒙古人的心,数年之后,再将草原纳入直接管辖之地。
又是老一套!话说得这么漂亮,还不是命令武卫军团遂行保护交通线及守城的职责!
张凤仪一眼看穿了林纯鸿的用意,心里大为不满,忍不住暗斥。
林纯鸿接着说道:要收蒙古人的心,非得恩威并施不可。威,自然由武卫军团来实施,对骚扰补给线的蒙古人,该杀的杀,该奴役的奴役,绝不能手软。同时,武卫军团可在鹿城周边活动,行动过激点也无伤大局,毕竟,鹿城的棱堡,还需要大量的劳力及粮草,能从草原上获取,乃上上之策。至于恩,就不劳武卫军团费心了,自有派遣的行政官员实施。
张凤仪对林纯鸿鄙夷不已,不就是命令我抓捕奴隶,抢掠粮草么,还说得山路十八弯的,他倒不嫌累!
不过,张凤仪继续往下读,却不停地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林纯鸿在信中说道,目前鹿城以西的草原上,聚集了鄂尔多斯诸部、达拉特部、乌拉特部,人口足足超过百万。只要武卫军团牢牢地钉在鹿城,蒙古诸部绝不敢跨过鹿城一步。
如此狭小的地盘,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不出意外,蒙古诸部将互相残杀,武卫军团当坐收渔翁之利。
还是一如既往地奸诈!张凤仪笑得非常开心。
好像不太放心张凤仪会止住兵锋似的,林纯鸿婆婆妈妈地说道:草原辽阔无比,占据鹿城,仅仅只是第一步,往后要打的仗多如牛毛,万不可一时冲动,而松动整个草原战略!
“戒之,戒之!”
一连两个“戒之”,亲笔信就此结束,末尾,有林纯鸿的签名,还盖着星拱楼的大印!
这个大印猩红、刺眼,让张凤仪越看越不顺眼,恨不得将大印从纸上抹去。
按照荆州方面的规矩,用了印,代表着法律地位。也就是说,这是命令,张凤仪必须按令行事,不得违抗。
张凤仪对遵令行事倒没意见,最让她纠结的是,用了印的亲笔信,必须交由军政官入档。
作为林纯鸿给她写的第一封亲笔信,她想自己保存下来,留作纪念。
张凤仪想来想去,最终把心一横,自己对自己说道:就当事情多忘了这档事,还真会出大事?
张凤仪又将亲笔信看了数遍,刚把亲笔信压入箱底,结果亲卫就报告,军政总管求见。
张凤仪气恼万分,这个军政官还真是烦人,鼻子比狗还灵,这么快就来索要!我还没有看完呢!
对!就说自己还未看完!
张凤仪拿定了主意,令军政总管进来。结果,军政总管丝毫不提亲笔信一事,絮絮叨叨地拿着军功、军纪等事说个不停。
足足半个时辰之后,军政总管方才离去。
张凤仪松了口气,暗自道:“原来不是来索要亲笔信的!”
不过,张凤仪所不知道的是,军政总管对她和林纯鸿之间的瓜葛一清二楚,这次前来的目的,的确是想将亲笔信归档,但是,他见张凤仪没有主动交出来的意思,索性也就不提此事,卖了他心目中的主母一个人情!
第633章 禁卫军
不说张凤仪令武卫军团四处出击,到处掳掠牧民,将蒙古诸部逐出鹿城百里之外;也不说盛坤山放弃驱赶西土默特部,调转马头回到三娘子城,与多尔衮大军遥遥对峙于三娘子城和乌兰察布一线,只说山东德州南郊,足足一个军的人马往来驰骋,对练得热火朝天。
这批人马,自然是禁卫军。
禁卫军以孙应元总兵为军指挥使,以周遇吉为军副指挥使,中官陈奎为监军,下领三个营,将近七千多人。与荆州军类似,禁卫军中一营领五哨,一哨领五队……
禁卫军兵员大部分来自于山东,其中的骨干皆经历了抵挡鞑子入侵之战,再加上自古齐鲁多豪杰,相比较荆州军初募之兵,禁卫军的兵员素质有有过之而无不及。
禁卫军中的军官皆着板甲,士兵们却穿着皮甲。按照陈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工部正在加紧压制板甲,最终会让每个人都披上板甲!
板甲黑亮黑亮的,几乎与荆州军一模一样。这些板甲自然不是来自于湖广的工坊,而是由朝廷自制。板甲的技术说穿了也不稀奇,无非就是借用水车的强力进行冷轧,汉人中,能工巧匠车载斗量,一旦朝廷重视,什么建水车,利用水车冷轧,都不是什么难题。
唯有制作钢弩的材料,工部的工匠始终不知,所以禁卫军中未装备钢弩,而以复合弓代替。孙应元和周遇吉这两个老兵油子非常清楚地知道,复合弓的准确度虽不如钢弩,但其射速要比钢弩快得多,用在战场上,战斗力一点也不弱于钢弩。
陈奎对荆州军非常了解,一语道破了玄机:荆州军非不愿装备复合弓,实属不能也。毕竟,钢弩的制作成本比复合弓低得多。
除了编制、甲装与荆州军神似外,禁卫军就连战术也师从荆州军,非常强调长短兵器的配合及战团的应用。
另外,宋学朱巡抚山东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山东划出万亩良田,作为禁卫军的勋田,?
?励士兵杀敌报效朝廷,因此,禁卫军的士气高昂,兵丁们训练非常刻苦。
这支军队,除了实战经验还有所不足外,足以称得上朝廷最为精锐的部队。
孙应元和周遇吉费尽心机想把禁卫军拉到前线历练,但一直未曾如愿。毕竟,杨嗣昌、宋学朱另起炉灶组建禁卫军,有着自身的政治考量,不到时机,哪能胡乱将禁卫军推到前线?
战争乃政治的外延,显然,以汉人的智慧早已洞悉,哪能像倭寇一般总是打没脑子的仗?
不过,禁卫军并未等太久,崇祯十三年的仲春,一纸调令从兵部直抵禁卫军大营,令禁卫军十五日内由德州赶赴宣府,筹备出边墙驱逐多尔衮部。
孙应元和周遇吉接令后,面面相觑,一时竟难以相信这条命令是真的。禁卫军都是步兵,主动出击多尔衮的万余骑兵,胜算几乎等于零。
“这……这怎么可能?儿郎们想打仗,结果却盼来了此等糊涂仗!”
周遇吉拍着脑袋,嗫嚅着说道。
孙应元沉默片刻,断然道:“军令不可违,全军一天之后拔营乘船北上!”
“大帅……”周遇吉大急,正准备劝谏孙应元,却被孙应元挥手打断:
“不必多说。本帅将知会陈公公,晓以利害。陈公公乃知兵之人,必不愿看着禁卫军立于危墙之下。希望……希望时间还来得及,在禁卫军抵达宣府前让朝廷改变初衷。”
孙应元将希望寄托在内廷身上,显然是目前最好的方略。周遇吉点了点头,叹道:“希望来得及……”
第二日,禁卫军七千余人马拔营北上,舟行至河间府时,陈奎忽然求见孙应元及周遇吉,语带颤音地说道:“……祖大乐率领两千关宁铁骑,正秘密往宣府靠拢,高公公有意将祖大乐编入禁卫军系列……”
人生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幸福来得太突然,孙应孙应元和周遇吉显然被这个消息砸晕了,一时张口结舌,居然说不出话来。
片刻之后,周遇吉哈哈大笑:“有了两千关宁铁骑,步骑协同,万余鞑子有何惧?哈哈……怪不得要出边墙,哈哈……”
陈奎见周遇吉声音过于洪亮,大为紧张,劝道:“周将军还请慎言,此等机密之事,泄露了可是掉脑袋的事!”
周遇吉笑道:“晓得,晓得……陈公公说得是!”
周遇吉没心没肺的,除了打仗练兵,别的一概不管。倒是孙应元和陈奎知悉朝廷内部斗争的厉害,内心冒出一丝忧虑:关宁铁骑,是那么好动的?祖家、吴家等武将世家,会眼睁睁地看着禁卫军吃掉两千余铁骑?
高层的斗争,孙应元和陈奎参合不了,更别谈影响和主导,只好听天由命,继续北上。
待禁卫军抵达通州后,弃舟登陆,过居庸关、八达岭,最终抵达宣府,总共只花了十二天。
这个成绩,不仅让孙应元、周遇吉和陈奎相当满意,就连杨嗣昌接报之后,也大喜过望,对着李绍翼道:“高起潜知兵,并非虚名,看中的将领,果然非庸人,甚善甚善……”
李绍翼脸上并无丝毫喜悦之色,叹道:“哎,只可惜孙应元和周遇吉都出自京营……”
杨嗣昌笑道:“曹化淳掌控着京营自然不假,高起潜想从曹化淳口中夺食,自然会站到台上打擂台,此事我等不必理会。我等只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王朴亦出自京营,许定国离宣府太远,至于杨国柱……嘿嘿……这次就辛苦李侍郎走一趟了!”
李绍翼前些日子刚升为兵部侍郎,这时见杨嗣昌拿此说事,慌忙站起身来,拱手道:“阁老说笑了。学生皆赖阁老提拔,哪能不尽心竭力做事?”
杨嗣昌心情不错,笑道:“去吧去吧,朝廷沉沦太久,总得有一两件事提振信心!”
且说禁卫军甲装鲜明、刀枪闪亮,以高昂的士气跨入宣府后,立即引起了轰动。最为关注禁卫军的,当然是宣府的边军。
“一帮老爷兵而已,济得何事?京营演练时,不也花架子搭得很好?不过,一打仗就抓瞎……”
“凭什么这帮老爷兵能穿这么好的甲,我们在边关拼命,却衣不蔽体?”
……
各种论调都有,五花八门,总体上就是嫉妒、瞧不起。后来,禁卫军奉命接防了宣府的粮库、府库、军械库,一下子激起了边军的怒火。边军有了怒火,骂人、挑衅是常事,借此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但是,他们的头头宣府总兵杨国柱连发泄愤怒的机会都没有,他惶惶不可终日,就像等待秋决的死刑犯一般。
杨国柱后悔万分,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彻底投奔林纯鸿,哪里会面临今天的困境?杨国柱想尽一切办法自救,包括造反、逃跑等都想到了,但是,他哪有那份气魄,每日幻想着朝廷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杨国柱的惶恐并未持续多久,仅仅两日之后,李绍翼和王继谟一起抵达军中,手持圣旨,宣称杨国柱贪墨,并拿出了诸多证据,将杨国柱锁拿回京,下了诏狱。
铁证如山,加上禁卫军近在咫尺,控制了宣府的要害,杨国柱属下虽然不平,但也只好默认了事实,没有任何想掀起风浪的意思。
杨国柱被执后,李绍翼宣布兵部命令,禁卫军升格为禁卫军团,原先禁卫军编为军团第一军,孙应元则身兼两职,兼领兵团统帅及第一军指挥使,而杨国柱的九千多兵员则被编为军团第二军,由周遇吉担任军指挥使。
孙应元、周遇吉和陈奎一点喜色都没有,满脸的不情愿。三人认为,禁卫军扩充最为理想的道路就是,与鞑子恶战数场,锻炼出军官后,然后抽调军官,重新招募士兵,组建第二军。
现在,朝廷不顾一切将杨国柱旧部扔给禁卫军团,这些旧部都是老兵油子,不仅有可能带坏老禁卫军的风气,甚至还有可能作战懈怠,拖累第一军。
看着周遇吉和陈奎满脸灰败之色,孙应元勉强笑了笑,道:“这是喜事,兵多,总好过兵少,就看周将军怎么带了!”
周遇吉苦着脸,道:“短时间内想让这帮兵油子转变,难如登天!末将倒有个想法,不如从宣府边军中抽调老实、勇敢的兵员,能抽多少是多少,宁缺毋滥,补充至禁卫军中。然后再从禁卫军中抽调相同数量的老兵和军官,把第二军的架子搭起来,至于边军中剩余的将士,就当成预备队,运运粮草和辎重总好过民夫,急切间,还可以上战场。”
孙应元和陈奎大喜,皆赞道:“周将军好算计!端得好计,就这么办!”
话虽这样说,但实行起来非常麻烦。在军队中,任何编制调整、人员抽调,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孙应元并无权决定此事。因此,孙应元马上上书兵部,请求批准。
杨嗣昌把持兵部多年,虽然现在不再兼任兵部尚书,但孙应元的方略还是摆在了杨嗣昌的面前。杨嗣昌大喜,同意了孙应元的方略。
事不宜迟,孙应元和周遇吉马上从宣府边军中选出了一千五百多名堪用之士,又从禁卫军中抽调了一千五百多名将士,以这部分将士为骨干,将军团第二军的架子立了起来。
兵是好兵,将是良将,就连监军也是难得的知兵之人,这样的军团,自一开始就充满了朝气、气势逼人,就等着在草原上证明自己。
第634章 一战成名
杨国柱被执,宣大边军震慑,尤其是王朴和许定国,惶恐不安,惟恐天使抵达军中,一纸诏令将自己下了诏狱。
惶恐之下,王继谟但有所命,两人无所不从。直到现在,王继谟才真正取得了宣大一线的统领权。
不仅宣大将士慑服,就连宁锦一线的吴家、祖家,也纷纷收敛了手脚,深恐触了朝廷的霉头。
朝廷在沉沦了许久之后,终于恢复了一丝威望,显示出了新气象。
无论是朱由检,还是杨嗣昌,都将成效归功于禁卫军的组建,更加坚定了军事改制的决心。
待到祖大乐率领两千余关宁铁骑抵达宣府,朱由检和杨嗣昌更是信心爆棚,令孙应元兵出边墙,伺机消灭蒙古一部,迫使多尔衮离开乌兰察布,滚回辽东。
朝廷的命令,正好就是孙应元与周遇吉的想法。两人乃战场老手,自然知道禁卫军团自组建后从未打过恶战,不宜与多尔衮重骑兵硬拼。
在这个前提下,两人注意到乌兰察布位置太过偏西,从宣府出兵,深入草原百里,正好与骠骑军团形成对多尔衮的夹击之势。
此情此景下,不管骠骑军团是否兵出三娘子城,多尔衮都会离开乌兰察布。
方略已定,孙应元擂鼓聚将,商讨出兵事宜。
军议的第一步,当然是统一军令、明确职责。很明显,这一步主要针对祖大乐。孙应元说话决断,不容置疑,命令祖大乐作为大军左翼进兵,遂行战场侦察、遮断之责。祖大乐一反往常关宁铁骑的骄横之态,爽快应命。
孙应元和陈奎有点始料未及。军议之前,孙应元与陈奎琢磨了无数预案,以应对祖大乐的骄横跋扈,哪想到一掌打在了棉花上,力气全用在了空处。
既然祖大乐不捣乱,军议变得轻松,三日后,万余大军跨出边墙,往正北进兵,一日不过二十里,就像乌龟一般往北爬。
多尔衮、蒙古诸部见禁卫军团慢如蜗牛,直接判断孙应元消极避战,很可能在应付明廷的命令后,便即返回边墙。
大明边军皆如此,没什么好奇怪的。
出于谨慎,多尔衮还是派出探哨密切关注禁卫军团,其余大部兵力聚集在兴和、天镇一线劫掠,将边墙之外的草原搅得一塌糊涂。
如此三日后,孙应元突然令祖大乐加速进兵,一日突进百余里,突然缠住了蒙古朵颜兀良哈部。与此同时,禁卫军团第一军紧随其后,急行军两日,突然出现在兀良哈部侧后,与祖大乐共同夹击兀良哈部。
朵颜兀良哈部乃朵颜三卫之一,当初迫于林丹汗之声势,不得已臣服皇太极。皇太极并不比林丹汗仁慈,强令朵颜兀良哈部大部迁移至辽东,编入蒙古八旗,宣府周边只留下了少部??少部分。
不过,即便是少部分,朵颜兀良哈部壮丁依然超过万余。这万余壮丁在生死存亡之际,爆发出非同一般的战斗力,与祖大乐、禁卫军团第一军战得浑天暗地,日月无光。
禁卫军团第一军在孙应元和周遇吉的精心调教下,果然非同一般,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面临遮天蔽日的弓箭,悍不畏死,拼命缠住兀良哈部。
待到半日后,周遇吉率领第二军及预备队赶到,兀良哈部再也无法支撑,兵败如山倒,就连首领善巴,也被参将金国凤活捉。
多尔衮接报后,慌忙令科尔沁部驰援,然而,待科尔沁部心急火燎地赶至战场,发现大战早已结束,禁卫军团严阵以待,祖大乐部重骑兵隐隐有侧翼出击之势,科尔沁部大惧,后撤一百多里,向多尔衮汇报。
多尔衮轻视禁卫军团,导致万余大军坐视朵颜兀良哈部覆灭,虽未吃亏,但大大折损了颜面。
鉴于继续停留在乌兰察布,有可能被骠骑军团及禁卫军团围歼,又考虑到阻止荆林纯鸿统和宣大防线的目的已经达到,多尔衮吸取上次山东之战的教训,召集部属,返回了辽东。
孙应元见多尔衮率兵去远,令禁卫军团四处出击,横扫宣府以北百里范围内的蒙古小部落,将宣大防线的纵深往北推进了百里。
禁卫军团与朵颜兀良哈部作战时,缴获了两千余匹战马,又在横扫蒙古小部落时,获取了千余匹战马,孙应元在征得兵部同意后,大肆招募精于骑射之士,组建了一营轻骑兵,暂时隶属于周遇吉麾下的第二军。
禁卫军团一战成名,轰动了整个大明朝廷。大明朝廷太需要这场胜利来提振士气了。
自万历末年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大明从未胜得如此干净利落,而且此仗还是在多尔衮重兵云集在侧的情况下取得的,更是难能可贵!
朱由检自登基以来,从未像现在这么舒心过。他是个急性子,立即就筹谋着将禁卫军团进一步扩编,还示意杨嗣昌准备组建第二个军团。
朱由检的疯狂,当然被杨嗣昌挡了下来。理由无非就是甲装不备,钱粮不多,若强行扩编或新组建第二军团,朝廷虽然暂时养得起,但迟早会被拖垮。
朱由检虽然有点失望,好歹还是按捺住胡乱折腾的念头。
朝廷及多尔衮的动作,骠骑军团窥伺一旁,倒是洞若观火。盛坤山身为数万大军的统帅,大局观今非昔比。他见多尔衮从容退兵,虽然有点遗憾,但不至于恼怒。毕竟,无论多尔衮这次是否吃亏,皆影响不了大局。
骠骑、武卫两军团出兵两月有余,耗费了无数的钱粮,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只待鹿城及三娘子城筑成棱堡,便即大功告成。假以时日,这片广袤的草原将会被纳入荆州的管理系列中,为荆州军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
更何况,有了三娘子城及鹿城作为根据地,无论是向西、向北,还是向东拓展,都有了着力点。
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大丈夫建功立业,正待今日!
盛坤山豪情万丈,立即派遣使节,前往西土默特部,向西土默特部首领古禄格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整军决一死战,要么率族人赶紧迁移,要么无条件投降!
西土默特部的处境非常不妙,古禄格没有料到武卫军团这么快就渡过了黄河,一下子被堵在了鹿城以东,陷入了左右被包围的境地。
当然,古禄格可以选择渡过黄河南下,或者翻过阴山北上。只是,渡河南下,便是荆州军的活动区域,怎么看都是一条死路;至于翻过阴山北上,整个部落则是前途茫茫,天地虽阔,但也难以找到安身之处。
正当古禄格惶惶不可终日时,忽然接报,林纯鸿善待杭高,不仅将其放归草原,归还族人,还划定草场,任其在三娘子城周边活动。
古禄格大为心动,经过周密准备后,正式向盛坤山投降。
如杭高例,古禄格同样被押送至荆州,等待林纯鸿决定他的最终命运。
众将大为不解,纷纷询问盛坤山:“既然决定接受古禄格的投降,为何执意要让古禄格至荆州走一趟?直接让江陵侯下一纸命令不就得了?”
盛坤山大笑道:“必须走一趟!任何人,只要见到了荆州的武器制作工坊,很难再生出反意!”
众将一想,还真是如此。杭高当初被执时,一脸的不甘心,从荆州走了一趟后,见到盛坤山连话都说不利索,还主动派遣万余精壮劳力参与修筑三娘子城棱堡,看来,他被荆州庞大的武器生产能力吓坏了。
“大帅英明……”阿谀之辞扑面而来,盛坤山挥手制止众将的马屁,笑道:“都是侯爷的方略,本帅算哪门子的英明?”
众将讪讪而笑,丁奎安出列道:“侯爷和大帅都英明,方能拓地千里,封狼居胥!”
盛坤山哈哈大笑:“好一个封狼居胥!好……好……”
众人谈笑一番,丁奎安忽然问道:“听闻侯爷驻邸东胜城,从全军精心挑选了二十余名军官,有意再组建一支骑兵。想我骠骑军团只下辖一个重骑兵军,为何不直接在军团内增设骑兵,而要另起炉灶重新组建?”
众将皆疑惑,无不注视盛坤山,准备侧耳凝听。
盛坤山见众将如此关注,笑了笑,道:“哪里听来的小道消息?骠骑、武卫二军团,应付草原绰绰有余,何必重新组建?至于挑选二十余名军官……”
盛坤山顿住了话头,众将皆心痒难耐,恨不得将盛坤山的嘴掰开,看看里面究竟藏着什么话。
盛坤山大笑道:“诸位可知大白鲨舰队?”
作为荆州军中的中高层军官,众将哪能没听说过大白鲨舰队?一时皆恍然,纷纷道:“原来是为了劫掠,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兵员!”
盛坤山斥道:“什么劫掠不劫掠的!胡说八道!是为了遮护商道!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
众将嬉笑道:“大帅说得是,是为了遮护商道!”
……
第635章 罂粟花
东胜,新拓之地,新筑之城。
说是新筑,实质距离完工尚远:内城墙筑毕不久,炮台只见雏形,火炮还没见到影子;外城墙刚开始夯基,至于护城河之类的,更是没影的事。
不过,任何人到了东胜,看见将近十万人在此辛勤劳作,无不确信,最多半年,东胜将成为西北部最为庞大、坚固的城池。
最为敏锐的,依然是商人,他们见林纯鸿在东胜投入巨资修筑要塞,断定东胜必然成为荆州方面经营草原的基点。
抱着这种想法的商人,无不争先恐后地来到东胜,抢占制高点。这里面最为显眼的,要数贺仪铭。这些年,贺仪铭抓住荆州大修钢轨路的机会,成为荆州重挽马的最大供应商,资产急剧膨胀,几乎直追洪齐云、张德胜等大佬。
更何况,重挽马生意天然与草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贺仪铭一掷千金,在东胜租了三十万亩优良草场,引入数千匹重挽马母马,准备大展身手。
除了重挽马的传统生意,贺仪铭还积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