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明-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由检和杨嗣昌气急败坏,恨不得把黄道周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
江南地方势力及山西、山东、北直隶的一些实权人物,对朱由检和杨嗣昌的打算倒是心知肚明,见黄道周出来搅局,心里也大为不爽,开始痛骂黄道周不识时务,胡搅蛮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骂着骂着,居然有人开始怀疑黄道周暗地里投靠了林纯鸿,铁了心为林纯鸿披坚执锐勇猛冲锋。
这已经在怀疑黄道周的人品,事情变得有点严重了。
像黄道周这样的名士,以品行及文章闻名天下,风评就是他的生命,若怀疑他的人品,就如拿着刀子割他的肉放血一般。
黄道周的朋友大为紧张,惟恐黄道周一个想不开,自寻了短见,日夜守护其身旁。
哪想到,黄道周波澜不惊,看不出有丝毫异样。朋友大奇,忙问其故,黄道周只是神秘地笑道:“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杨阁老的格局还是太小啊……”
朋友被闹得稀里糊涂。不过,他们见黄道周没有自寻短见的意思,大大松了一口气,也懒得琢磨黄道周到底在想什么。文人小说下载
黄道周的话,传到杨嗣昌耳中后,杨嗣昌自然恨得只咬牙。不过,杨嗣昌也没有闲工夫理会黄道周,因为他正为大明银行行长着急上火。
按照游戏规则,大明银行的行长必须有三年以上的钱庄从业经验,因此,杨嗣昌的选择范围非常有限,唯有从范永斗的钱庄中产生。
杨嗣昌自然属意范永斗,哪想到李多义强烈反对,多方游说,并不惜拿自己背后站着一大帮江南豪绅作为威胁,一定要抢大明银行行长的位置。
范永斗也不肯让口边的肥肉就这么溜走,使出浑身解数,与李多义对着干。
其中缘由,只有两个字:利益。
大明银行行长的位置,在朝廷眼中自然是可有可无,但在范永斗、李多义眼中,则意味着金山银海!毕竟,大明银行掌握着全国的金融权,作为十一人之一,理所当然会获取更多的内幕消息。消息意味着金钱,李多义和范永斗在商海中沉浮了大半辈子,哪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朱由检和杨嗣昌一点小小的伎俩,居然前有黄道周大放厥词,陷朝廷于被动,后有范永斗、李多义窝里斗,朱由检与杨嗣昌自然大为光火,对范永斗和李多义颇有点恨铁不成钢之意。
最终,朱由检、杨嗣昌深恨李多义拿着江南豪绅威胁朝廷,将大明银行行长授予范永斗的儿子范三拔。
这也是应有之意。毕竟,朱由检和杨嗣昌不得不承认,朝廷在逐步失去江南,与其拉拢李多义这个不靠谱的江南豪商,还不如将山西紧紧抓在自己手中。
但此事放在李多义眼中,则认为朝廷拉了偏架,觉得自己留在朝廷断无前途,遂返回老家,开始筹谋申请成立属于自己的钱庄。
这些乱七八糟的小事,林纯鸿虽知悉,也懒得理会,他在扬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从法理上,从程序上,大明银行成立的主角都应该是朝廷。因此,陈奇瑜作为大明银行名誉上的上司,如同吃了苍蝇一般,极不情愿地赶到扬州。
待到崇祯十二年三月初六,鞭炮齐鸣,锣鼓震天,整个扬州一片沸腾。在银行大楼前树立铲钱的标志后,陈奇瑜为大明银行剪彩,然后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大明银行就在一片喝彩声中宣告成立。
十一名委员早已按照程序产生,没有任何意外,诸如菲利斯、钱秉镫皆在其列。仪式举行完毕后,委员会召开了大明银行的第一次会议。
按照委员们的一致意见,第一次会议请大明江陵侯、大明户部尚书列席。
林纯鸿身上有爵位,官品也高于陈奇瑜,理所当然地坐在陈奇瑜之前。陈奇瑜脸色黑得如碳一般,心里也是大为感慨:崇祯六年时,林纯鸿不过是他麾下的一员可有可无的战将,现在他已经成了大明最有权势的人,可见世事无常、造化弄人。
林纯鸿倒是神色轻松,仔细凝听委员们汇总近期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工作也没什么稀奇之处,无非就是允许民间开设钱庄、调整金银兑换比、印制华夏币、兑换以前的金票银票等事。会议的主持乃范三拔,但会议上唱主角的,却是钱秉镫。范三拔也对此不在乎,任凭钱秉镫施为。
就当陈奇瑜听得只想打哈欠时,钱秉镫抛出了一个议题,直把陈奇瑜惊出了一身冷汗。
“华夏币流通后,好处不言而喻。其流通范围越广,大明就有更多的钱财可资利用。因此,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就是将华夏币推广至大明的每一个角落……”钱秉镫顿了顿,眼光不自觉地移向了林纯鸿。
林纯鸿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钱秉镫继续说道:“除了这个最紧要的任务之外,我们还得积极拓展华夏币的使用范围。女真鞑子、朝鲜、日本等地,本就有存量不少的金票、银票,因此,华夏币在这些地方的使用,只是时间问题,不用我们刻意去做什么事。”
“至于南洋,更不用说,现在南洋已经很少看到用大圆进行交易,不是通过票据划账,就是携带金票,因此,南洋也无任何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洋,西洋存在数量庞大的蛮夷,还有不远万里跑来的欧洲人,无论是蛮夷,还是欧洲人,交易时只认金银,万不肯接受纸币,现在,我想请大家群策群力,如何扩大华夏币在西洋的使用范围?”
陈奇瑜和范三拔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这就正如城东黑老大召集弟兄们开会,本准备听听弟兄们对攻击城西的黑帮有何意见,却听见弟兄都在讨论如何攻占全大明,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一般。
陈奇瑜和范三拔脑子彻底短路,茫然地看着林纯鸿和其余十名委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其余十名委员倒是畅所欲言,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招。
有的委员建议,干脆集合西洋舰队七万多人马,将葡萄牙、荷兰逐出西洋,强迫蛮夷使用华夏币……
有的委员建议,利用大明在贸易上的优势地位,步步为营,逐步扩大华夏币的使用范围……
还有的委员建议,干脆禁止金银在淡马锡流通,让手持金银的西洋商人买不到任何货物……
各种建议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还有点莫名其妙。林纯鸿却一直保持着微笑,鼓励委员们踊跃发言。
刚开始,陈奇瑜和范三拔还怀疑林纯鸿故意命令这帮委员演一出戏,让他们俩对荆州方面的实力产生恐惧之心。但两人听了这些乱七八糟的发言后,不得不承认,荆州方面的确已经把势力拓展至西洋,而且还在西洋占据了优势地位。
陈奇瑜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一个事实:在海外诸国的心目中,林纯鸿就是大明,大明就是林纯鸿!
陈奇瑜心情灰败,心里不停地叹息:杨阁老与我费尽心机为朝廷争取一线生机,这番功夫算是白费了。
陈奇瑜无法抑制自己的伤感,最终提前离席,连夜离开了扬州。
委员们的商讨,自然没有多少借鉴价值。林纯鸿令钱秉镫抛出这个议题,的确有演戏给陈奇瑜看的意思,不过,这出戏并没有剧本,而且还把现实毫不夸张地搬进了戏中。
陈奇瑜心神不宁地离开了扬州,林纯鸿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他对陈奇瑜如何向杨嗣昌和朱由检汇报,充满了期待。
时值统和大明军权的关键阶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上上策,不过,若是朝廷一再漠视认清现实,拒绝作出改变,林纯鸿并不介意用武力威胁一番。。。
第627章 封狼居胥(一)
朔州的春天,风和沙是主题,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嚎地吹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一旦狂风止歇,人们立即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口里念叨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始筹划一年的生计。
有一帮人,他们的职业就是筹划着打破别人的生计,像盛坤山,就属于这类人。
去年冬,阿济格、鳌拜伙同鄂尔多斯、土默特、岭北四部等部,持续南下,给三边带来了麻烦,盛坤山自然琢磨着加倍奉还。
岭北四部遥居漠北,盛坤山鞭长莫及,只能先记帐,待以后再算总账,至于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就在四百里的范围之内,若是不报复,盛坤山觉得对不起麾下的数万将士及供养将士的百姓。
不过,整个冬天,盛坤山一直引而不发,因为他正在急剧扩军。
奉林纯鸿之命,盛坤山需要在四个月内,将骠骑军扩充为下辖一个骑兵军、两个车步军的军团。
同样面临扩充任务的,还有武卫军。林纯鸿及都督府充分考虑到武卫军在战术上的创新,同意了张凤仪的请求,批准武卫军扩充为下辖一个骑兵军、两个骑步军的军团。
骑步军,实质学自鞑子。以前,大明人即便知道骑步军可结合骑兵和步兵的优点,也只能望洋兴叹。
原因无他,缺马尔。
不过,自从骠骑军入驻朔州后,这种窘态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荆州方面不仅在朔州周边亲自庇护了数万牧民,养羊养战马,还以极大的热情从整个草原上搜罗战马,荆州军拥有的战马迅速增多,已经有条件让武卫军团拥有三万多匹战马。
后来,龙武军进驻秦州,打通了与河西走廊及贺兰山一带的交通,战马获取的速度就更快了,甚至有条件让金吾军团下辖一个骑兵军。
得益于都督府调来大批的军官及有经验的老兵,武卫军、骠骑军的扩编进展得非常顺利。
扩编完成后,狭窄的朔州周边,一下子聚集了四万多全副武装的荆州军将士,一些敏锐的人士立即感觉到,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即将展开,大明宣大一线必将烽火连天。
果然,盛坤山开始宣传造势,扬言要找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报一箭之仇。
听到这个消息后,宣大总督王继谟如芒在背,坐卧不安。他敏锐地意识到,盛坤山报仇是假,统和大同、宣府、山西三大总兵及郑嘉栋、左勷部是真。万一宣大军队被盛坤山携裹,兵出边墙,朝廷必然知悉林纯鸿成立参军联席署的阴谋,他王继谟将要面临朝廷何等的怒火?
王继谟立即派人至朔州,询问盛坤山兵出草原之详情。盛坤山未透露半分,只说参军联席署会议上可知一切。
得到这样的答复,王继谟破口大骂:娘的,摆明了要算计老子!
盛坤山如此,三大总兵、郑嘉栋和左勷更让他恼火不已。五人得知传言后,纷纷派人至王继谟处,希望王继谟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在宣大一线打出十年的安全,建万世不易之功业。
这无异于向王继谟施加压力,逼王继谟同意出兵。
处于左右夹击中的王继谟拼命琢磨自保之策,想来想去,还真让他想到了一招。
王继谟立即上奏朝廷,称去年阿济格退兵时,从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强行征召了数万男丁,两部实力大幅度削弱,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宣大边患,不如主动出击,进一步削弱两部的实力。
杨嗣昌接到王继谟的奏章后,大吃一惊,一时急得冷汗直流。
杨嗣昌并不是军事外行,他无比清晰地知道,宣大一线主要是步兵,要想深入草原攻击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不仅可能连两部的影子都看不到,甚至还有可能被两部的骑兵进行大范围包抄袭击,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
决不允许!这是杨嗣昌的第一反应。
不过,杨嗣昌转念又想到,王继谟不是蠢货,为什么会兴起如此愚蠢的念头呢?他立即令兵部调取宣大一线的情报,方才明白:原来骠骑军和武卫军扩编完成,正准备兵出草原,拿鄂尔多斯部和土默特部开刀呢!
这么看来,王继谟应该是想借荆州军出征,顺便打打酱油,捞点军功,顺带着树立在宣大军中的权威。
杨嗣昌不敢确定,马上令王继谟上报作战目标、作战规模及作战计划。
王继谟收到杨嗣昌的命令后,大喜,立即派人催促盛坤山立即召开参军联席署会议。
盛坤山颇为疑惑,不知道王继谟葫芦里卖着什么药。正好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绝对实力之下,也不怕王继谟玩花样,便应王继谟所求,立即在大同召开参军联席署会议。
这次会议,乃历次规格最高的一次,不仅杨国柱、许定国、王朴、郑嘉栋、左勷悉数参加,就连王继谟也亲自与会。
王继谟亲自出席会议,也无法改变盛坤山主导会议的事实。鉴于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实力已经日薄西山,盛坤山拟定的作战计划非常简单: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及郑嘉栋部兵出保德、府谷,不停地将鄂尔多斯诸部向西北方向挤压,直到把鄂尔多斯部挤出阴山以外;盛坤山率领骠骑军团及左勷部,兵出和林格尔,攻占三娘子城(今呼和浩特),由东向西将土默特部向西挤压,直至将青山附近的鄂尔多斯达拉特一部、土默特部全部逐出青山,最终与张凤仪在阴山会师为止。
至于王继谟,则率领王朴、杨国柱和许定国,兵出凉城,遮护荆州军后路,随时准备支援作战。
盛坤山的话还未说完,王继谟当即凝眉思索。
他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他知道,由于游牧民族机动性强,分布地域辽阔,中原军队很难驻守,一般情况下,中原军队进攻草原,必须贯彻毁减游牧民族战争潜力的措施,诸如焚烧牧草、掠夺牛羊战马、杀死有生力量之类的。
现在盛坤山口口声声说逐离,一句也没提打击蒙古人作战潜力的话,盛坤山难道以为草原如中原一般,只需要攻城掠地即可?
王继谟本想提醒盛坤山,但转念一想,若盛坤山真因为不了解草原而失败,一则朝廷对此喜闻乐见,二则他可以趁机拿掉头上的枷锁。反正他率领宣大军队居后策应,万一前线不妙,大不了立即缩回边墙即是。
因此,王继谟一言不发,只是盯着舆图,装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
至于王朴、杨国柱、许定国三大总兵,见任务如此简单轻松,大合心意,目光颇为热切,一点反对的意思都没有。
左勷历经沙场,颇懂韬略,语气颇为凝重地问道:“难道盛帅准备在阴山、青山长期驻守?”
盛坤山摇头道:“数万兵力,若要长期驻守大漠,非把宣大一线拖垮不可。待三娘子城、鹿城(今包头)、湖城(今巴彦淖尔)三城筑毕,大部兵力即返回宣大。”
左勷凝神思索片刻,慢慢地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
盛坤山笑道:“莫非左将军对驻守三城有意?若真有意,三城随将军选一城驻守?”
不待左勷回答,盛坤山又转头对郑嘉栋说道:“郑将军若有意,也可以随意挑选一城!”
郑嘉栋一向敬重左勷,将目光投向了左勷。
盛坤山公然拉拢郑嘉栋及左勷,王继谟面子上挂不住,又不愿意与盛坤山起冲突,只是在心里不停地诅咒荆州军:筑城?而且还一口气筑三个!这厮当筑城是建房子?拖死你才好!
左勷咋听之下,还真有点心动,只是往深处一想,觉得守城的任务非常艰险:朔州距离三城非常遥远,一旦蒙古人返回,荆州军必然来不及支援;再则,鄂尔多斯部部落众多,势力还相当强大,再加上土默特部,组织五六万骑兵,轻松至极,自己的五六千人马,还不够蒙古人塞牙缝的。
因此,左勷小心地回道:“草原上多风沙,本将颇不习惯,还请盛帅另择贤能。”
见左勷表了态,郑嘉栋也赶紧说道:“左大哥不去,我也不去。”
盛坤山大笑道:“此事留待以后再议,我相信两位会动心的!”
说完,盛坤山豪情万丈,一掌拍在了舆图上,放声道:“大汉之时,霍去病追击匈奴,封狼居胥;唐代时,李靖夜袭阴山,大破突厥;太祖时,魏国公挥师北上,揍得北元崩乱……古人之功绩,今人万不可仰望,非超越不可!”
“建功立业,受后人景仰,从征战阴山、青山始!”
一番话,直说得张凤仪、郑嘉栋、左勷热血沸腾,就连王朴三人的心里也颇为触动。
左勷甚至还有点后悔:大丈夫,死则死矣,为何刚才对驻守三城瞻前顾后?
唯有王继谟颇为不屑,暗自嘀咕:有命回来再说!
……
参军联席署会议结束,各方返回驻地,开始准备出发。王继谟心急火燎,马上将作战计划整理一番,用八百里加急送至京师。。。
第628章 封狼居胥(二)
“三娘子城?鹿城?湖城?”
大明舆图上,杨嗣昌的手指从东边的大青山开始,一直往西边挪动,最终停在了阴山脚下。
作战计划显然出自林纯鸿,杨嗣昌接到王继谟的奏章后,一眼就看出了这点。
与一名政客、或者说政治家完全不符的是,杨嗣昌的心里突然涌出一种莫名的激动。
大漠之南,适合游牧的地方并不多,贺兰山地区算一块,沿着黄河的阴山、大青山算一块,最后就是靠近辽东的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地。
若三城能够筑成,并且政策应用得当,穷十年之力,足以把蒙古人最大的游牧区纳入汉人的直接统治之中。
这是历史上从未完成过的壮举!
在中原朝廷最为强大的汉唐时代,汉人不是没有筑过城,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如同中原一般,在游牧区建立严密的统治。可惜,最终都失败了。
原因非常简单,在草原筑城,城小了,守不住;城大了,后勤补给的压力非常大,最终会拖垮中原的朝廷。
不过,当犀利的火器及坚固的棱堡结合在一起后,情势就完全不同了。
杨嗣昌注意到棱堡这玩意,还得从左良玉攻击襄阳说起。左良玉在襄阳城下惨败后,杨嗣昌特意跑到襄阳,细细地观察过棱堡。
棱堡的防守能力之强,几乎让他拍案叫绝。他认为,像襄阳这样大的棱堡,仅仅只需要五千精锐之师,就足以抗击数万精锐的轮番攻城。
他的观点在旅顺棱堡上得到了验证。林纯鸿仅仅在旅顺棱堡部署了数千人马,就让战力独步天下的满清鞑子一筹莫展,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杨嗣昌敢打包票,林纯鸿在三娘子城、鹿城、湖城修筑的肯定是棱堡,而且棱堡的规模不会太大,很可能每城只放数百或者千余人马驻守。
如此少的人马,就算在数千里之外,供养的压力也不会很大!
杨嗣昌非常敏锐,几乎已经看到了彻底解决北方边患的曙光。
只可惜,这份功劳属于林纯鸿,与朝廷没有任何关系。放眼天下,也只有林纯鸿才有这份财力,一口气在草原连筑三座棱堡。
作为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荣光早已渗透至杨嗣昌的骨子里,他做梦都想永远解除数千年来来自北方的威胁。因此,杨嗣昌虽然明知林纯鸿主导了这次战争,也倾向于放任林纯鸿施为,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
杨嗣昌立即票拟,建议朱由检同意王继谟的计划。由于事先与朱由检做过沟通,朱由检也毫不犹豫地在票拟上批红。
做完这些事情后,杨嗣昌的兴奋还未过去,继续思索华夏民族在草原上的应该采取的战略。
杨嗣昌认为,草原不能成为中原的负担,而应该如海洋一般,有反哺中原的能力。这种反哺,一则是获取在中原生产成本极高的战马、羊毛、兽肉等物,二则是提供中原难以培养的骑兵兵员。
同时,中原也应该为草原提供在草原上无法生产的粮食、茶叶、丝绸、棉布等物,双方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最终融为一体。
杨嗣昌还认为,应该将草原看做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任何对立、仇恨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战争及杀戮。
最后,杨嗣昌还认为,应该筹谋在草原建立严密的统治,让草原民族彻底摒弃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由于羊毛这一利源的出现,牧民们能轻松地从中原获取粮食,固定于某一区域放牧,成为了可能。中原大力发展毛纺,不仅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也能为草原民族提供购买中原货物的金钱。
……
杨嗣昌越想越兴奋,恨不得自己亲自操刀,来主导中原对草原的攻略。显然,这不可能,杨嗣昌舍不得让这些足以改变时代的构想湮灭;想来想去,杨嗣昌给熊文灿写了一封私人信件,以探讨的名誉,将自己的构想完完整整地变成了文字,发往陕西。
熊文灿宦海沉浮半辈子,一眼就看出了杨嗣昌的用意,迅速将信函转交给林纯鸿。
林纯鸿看到杨嗣昌的信后,忍不住发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
末了林纯鸿对张道涵说道:“仅从杨嗣昌写这封信看,杨嗣昌就不是政客,而是一位心怀天下、以黎民苍生福祉为己念的政治家!”
林纯鸿将自己对草原的战略告知熊文灿,令其回信给杨嗣昌。
杨嗣昌收到信函后,发现林纯鸿的战略不仅比他详实,而且还有具体的实施步骤,不仅大松了一口气,甚至心里起了一丝惺惺相惜之意。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王继谟收到朝廷的命令后,一直悬在胸口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暗自庆幸躲过了一劫。庆幸之余,又觉得后怕不已:照盛坤山这种搞法,参军联席署会议的实质,迟早要被朝廷识破。
识破之后,他会是被监禁,还是流放,与或是砍头?
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王继谟突然想到,要是自己如熊文灿一般投靠荆州,岂不是化险为夷?
他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作为正统的儒士,多年的教育和熏陶让他拼命地回避这个想法。但是,这个避险的办法一经产生,无论怎么回避,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折腾了半天,王继谟最终决定,先看看情势再说,万一最终无回旋之地,索性投靠荆州算了。
王继谟找到了终极避险办法,心态一下子发生了转变,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战争准备工作中去。甚至,他还派人提醒盛坤山,筑城之策不可取,一则没有足够的人力筑城;二则,筑了城之后,不太可能放更多的兵力驻守,最终还是会失去。
接到王继谟的提醒后,盛坤山回信道:督师可闻旅顺棱堡乎?四千余兵力驻防,数十万鞑子重骑不敢轻辱,无他,棱堡尔!
棱堡?王继谟疑疑惑惑地收集旅顺的情报,开始关注正在发生的军事革命。
……
历来,中原军队在进攻草原时,草原武装除了跑路,别无选择。因为,无论中原朝廷有多腐败,但其组织能力非草原所能比,既然已经发动组织难度相当高的攻击行动,初期根本非草原武装所能硬抗。
所幸的是,中原军队数量庞大,后勤补给压力非常大,通信联络非常难,待中原军队师老兵疲,总能让草原武装找到机会切断后勤补给路线、或者找到穿插的机会。
这样的战例数不胜数,就连大明魏国公,在草原也吃过大亏。
这次也毫不例外,当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及郑嘉栋部行至保德、府谷时,离此地最近的准格尔部开始往西北方向转移。
鄂尔多斯部内,又分为许多部落,其中准格尔、鄂托克、伊金霍洛、杭锦旗、达拉特、乌拉特、乌审等部落较大。
同时,准格尔部派出少量的骑兵,一直保持与武卫军团的接触,查探武卫军团的虚实,看看张凤仪会犯什么错误。比如各部之间距离过远、比如前线与后方有大空挡等等。
一旦张凤仪犯错,他们就会以风一般的速度汇集,打张凤仪一个万劫不复。
可惜,张凤仪到目前为止,还未犯任何错误,准格尔部的武装侦察兵一直没找到任何机会。
准格尔部无法,只好一直退却,退到了伊金霍洛部的地盘上。伊金霍洛部与准格尔部同属于鄂尔多斯,相互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平日为争夺牧场,冲突屡见不鲜。不过,在荆州军的武力威胁下,伊金霍洛部暂时接纳了准格尔部,允许准格尔部将近十万余人马在其地盘上停留。
张凤仪推进的速度并不快,就如龟爬一般,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当大军行进至乌兰木伦河畔时,忽然停止前进,开始安营扎寨。
乌兰木伦河乃伊金霍洛部与准格尔部的交界处,难道张凤仪数万大军日耗万金,就是为了夺取准格尔这块鸟不拉屎的地盘?
伊金霍洛部和准格尔部非常疑惑,慌忙派遣大量的骑兵进行侦察,侦察结果表明,张凤仪补给不继,正在等后面的粮草运上来。
两部大喜,他们着实想不到,来势汹汹的荆州军仅仅只向前推进了数百里,就成了强弩之末,陷入了粮草紧缺的困境中。
两部对此信之不疑,毕竟,任何人都知道,从府谷县一路往西,直至乌兰木伦河,几乎全为丘陵沟壑地带,道路崎岖,军辎补给非常艰难。
正当两部人马等待张凤仪粮草耗尽自行退却之时,两部又收到了一条消息:林纯义率领虎啸军团大举北上,第一军、第二军接管榆林卫防务,第三军沿着黄河河谷一路北上,至神木堡时,停止了前进步伐,开始在神木堡修缮堡垒,以为长久之计。
更让两部大吃一惊的是,伴随在第三军周边的,足足有三万多民夫,一路运送粮草,连绵数十里,沿着黄河河谷进入窟野河河谷,最终沿着乌兰木伦河河谷抵达张凤仪军中!
三万多民夫运送粮草!而且还是沿着相对好走的河谷!
果然,张凤仪有了充足的粮草,又得到虎啸军团这个强援后,突然加快了推进速度,沿着乌兰木伦河河谷一路北上,轻易攻占了难以称为城的东胜城(今鄂尔多斯市)。
第629章 封狼居胥(三)
自古以来,东胜城周边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当中原朝廷强大时,一般会在东胜附近筑城,将其作为对抗游牧民族的最前线,当中原朝廷虚弱时,防线会往南收缩至榆林,甚至收缩至绥德一线。
元末时,东胜周边被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在金庸小说中,乃赵敏之兄)占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将扩廓帖木儿逐出东胜,东胜被汉人所控制。
好景不长,蒙古人又迅速进入东胜,明朝已经失去了刚建立时的锐气,只好在榆林修筑长城,阻止蒙古人进入陕西。这种态势,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张凤仪攻占东胜城,改变延续一百多年的态势,意示着草原与中原的力量对比,再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胜以南,乃榆林卫、神木堡之类的坚固边防线,过了边防线,便进入中原的核心区域之一陕西;东胜之东,乃丘陵地带,天险黄河,横贯在河东与东胜之间;东胜之西,乃八百里瀚海,缺水缺草,难以跨越;东胜之北,再走两百里,即抵达蒙古人的核心区大青山,那里水草肥美,被誉为塞上之江南。
无论怎么看,东胜的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果然,在张凤仪攻下东胜城后,虎啸军团第二军离开榆林卫,移驻东胜城。
更让蒙古人郁闷得想吐血的是,三万多民夫就地转为建筑工,开始采石、夯基,其目的不问可知:在东胜修筑坚固的城防!
而且,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