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明-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此,钱秉镫与朝廷的沟通宣告失败,钱秉镫起程返回荆州。

钱秉镫初一离开北京,杨嗣昌、陈奇瑜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一场波及全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邦泰钱庄在北京,山东的临清、德州、聊城及山西的沁水、朔州、大同有分号,林纯鸿要在北方搅风搅雨,必然从这些钱庄开始。所以,这些分号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杨嗣昌的重点关注。

同时,杨嗣昌还向朱由检预警,朱由检也令东厂、锦衣卫重点关注这些分号。

杨嗣昌觉得自己的动作已经够快了,但相比较北京的邦泰钱庄分号,动作还是慢了不少,仅仅在钱秉镫离开北京的当晚,分号的动作就已经开始了。

显然,钱秉镫意料到了这一切,已经做好了货币战的准备,并在离开北京时下达了开战指令。

北京几乎是纯消费型城市,全靠全国各地供养。即便如此,庞大的人口、往来频繁的人流使得北京异常繁荣,资金的流动异常频繁。自邦泰钱庄在北京设立分号始,为了避免刺激朝廷,给朝廷留一份脸面,分号行事异常低调,一直闷头发大财。

鉴于荆州与朝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北京的高官、百姓惟恐朝廷一夜之间取缔邦泰钱庄北京分号,他们与北京分号的生意仅限于短期往来。

北边的信息闭塞,没有报纸这样发达的传媒,消息基本靠人传人,所以,荆州上调金银兑换比,北方绝大多数人还不知。

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荆州在调整金银兑换比时,遗忘了北方的七大分号,七大分号的金银兑换比,依然是十比一。

钱秉镫在离开北京的当晚,北京分号在店门口竖立了一个巨大的牌子,告知大众,明日辰时营业时,十点二个大圆,兑换一两面额的金票。

消息一经传开,手里捏着金票的商家和高官无不大喜。正所谓坐在家里,手里的钱财突然涨了百分之二,这种喜悦,难以言表。

有人喜悦,旁边自然有人嫉妒。毕竟,金票升值,相对而言,银票或者大圆就在贬值,这个道理,百姓们还是懂的。至少,店里的掌柜看到金票后,便喜笑颜开,看到顾客拿出的是银票或者大圆,脸上便蒙上一层寒霜。

不过,绝大多数富商、高官还在犹豫。从金票陡然升值来看,以后的兑换比不会像以前一样保持稳定,很可能上涨或者下跌,他们又看不懂长期的趋势,只好按兵不动。

聪明人哪里都有,精通货币流通的人才虽然凤毛麟角,但并不代表没有。他们一眼就看出,以黄金为本金的金票十有八九会升值。至于朝廷有可能查封邦泰钱庄北京分号的担忧,则纯属多余。毕竟,邦泰钱庄遍布天下,朝廷关停了北京分号,自己不会跑到荆州去兑换?

于是,极少数豪商、高官将手头的银票和大圆一子不剩地全部兑换成金票。

即便这些豪商和高官做得极为隐蔽,但架不住有心人的密切关注,消息迅速传了出去,一部分豪商、高官开始动心。

正在此时,北京的大街小巷突然冒出了一些流言:自崇祯七年大规模开海以来,大明利用手头的丝绸、瓷器换取了大量的白银,大明境内的白银迅速增多,长期看,还会持续增加。而黄金则增加不多,市面上几乎难以找到黄金的踪迹,因此,从长远看,以黄金为本金的金票还将持续升值!

流言流传多日,豪商、高官们细细一想,实情果然如此。于是,这帮人如同疯了一般,将手头的银票全部兑换成大圆,然后拉着大圆至邦泰钱庄北京分号兑换成金票。

大明史上,第一次货币战,终于拉开了序幕。

第594章 江南的诉求

银票自发行以来,终于迎来了最困难的局面。

原本,银票已经风靡北京,正逐步往山东、山西、北直隶扩散,势头还不错,连孙应元和周遇吉南下时,手头携带的也是银票。可是金票的骤然升值,致使源丰钱庄人满为患,全是将手头银票换成大圆的人。

银票发行总额不过两百五十万圆,并且本金率足够高,达到八成。如此高的本金率,抗风险能力自然非同一般。杨嗣昌不相信民间连五十万圆的银票都无法保留,令范永斗放开手脚兑换。

果然,当兑换额达到一百八十多万圆时,前来兑换大圆的人越来越少,最终恢复了正常。甚至还出现了大圆回流的迹象。

杨嗣昌、范永斗放开手脚兑换,无意之间为银票赢得了声誉,无论是商家,还是百姓,对银票的信心陡然上升。

与此同时,大街小巷中甚至还出现了流言,说金票的本金率才三成,若是大家都去挤兑,金票会立即崩溃,成为一钱不值的废纸。

流言来自何处,不问可知。不过,商家和百姓听到流言后,心里虽疑惑,却丝毫没有减轻他们对金票的追捧,毕竟,邦泰钱庄对于兑换也是来者不拒,从未听说过真金实银不够的情况出现。

于是,金票和银票的争端,逐渐降温,开始恢复正常。

直觉告诉杨嗣昌、陈奇瑜,林纯鸿的手段绝不止这一点,但银票抗住了金票的第一波冲击,而且赢得了宝贵的信誉,无论怎么看,都算得上喜事一件。

杨嗣昌、陈奇瑜信心满满,决定先在蓟辽一线用银票来发放军饷。

以前的军饷,都是用大圆或者铜钱来发放,现在正好将大圆和铜钱作为本金,而用银票来取而代之,操作起来并不难。

当杨嗣昌、陈奇瑜提心吊胆地盯着荆州,逐步扩大银票的使用范围时,钱秉镫也回到了荆州。

钱秉镫满以为林纯鸿会立即下达命令狙击银票,哪想到,林纯鸿一直按兵不动,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件事情。

至于北方的钱庄调整兑换比一事,怎么看都像是走既定流程,一点针对银票的意思都没有。

钱秉镫疑惑不解,前往星拱楼求见林纯鸿,询问原因。

得知钱秉镫的来意后,林纯鸿大笑道:“为什么要狙击银票?朝廷里都是一些死脑筋,正好用银票给他们洗洗脑。”

钱秉镫愕然,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再说,银票迟早要统一为明币……你的方案中,为何要叫明币?太难听了!下次修改方案时,改为华夏币!”

“诺!”

林纯鸿点头笑道:“既然要统一为华夏币,银票流通的范围越广,对华夏币的推广越有利。”

钱秉镫急道:“不狙击银票,不给朝廷施加压力,何谈统一为华夏币?”

“狙击银票?”林纯鸿不屑地说道:“区区几百万圆的发行量,值得我们去专门应付?再说,杨嗣昌、陈奇瑜把本金率搞得这么高,我们无论采用什么策略,都无法把银票打死!你放心,我们的方案会有人支持的,犯不着我们冲在前面。”

“谁会支持?”

林纯鸿指了指东边,道:“本督估计,江南人快坐不住了!”

……

崇祯十一年十月初二,荆州所控各大报纸皆全文刊发《新设大明银行之议》。该文与钱秉镫交予范永斗的方案仅仅只有一点区别,就是将明币改为了华夏币。

此文一经发布,在荆州、广东等地引起了轰动。荆州、广东等地经历了钱庄多年的熏陶,懂货币道理的人不少。一些大的商家早就觉得大明货币体系混乱,给生意带来了不少麻烦。一些商家雇佣的枪手公然在报纸上撰文叫嚣:干脆禁止大圆和铜钱流通,将华夏币作为大明唯一的合法货币。

屁股决定脑袋,这帮商家在商言商,恨不得明天就统一货币体系,至于由谁来主导货币发行,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也懒得去管。

对于江南而言,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应就有点五花八门了。

走南闯北的商家,自然希望大明能统一货币体系,并且拥有靠谱的管理机构,保持货币大致上的稳定,对货币的投放量进行严格管理。除了这个共同需求以外,按照与荆州关系的远近,他们的态度也有所区别。

对于如贾思宜一般干脆投入荆州怀抱的商家而言,他们认为荆州经济实力雄厚,管理上更为严格科学,管理人员更为专业,远比朝廷那帮啥都不懂的官僚靠谱,自然希望货币体系由荆州来主导,坚决反对朝廷掺合。

至于如王大俊一般态度中立的商家们,也觉得由荆州来主导比朝廷靠谱,只是心理上难以接受荆州来领导全国,他们希冀江南的商家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第三类商家,以棉布商人居多,他们因为荆州激烈的竞争而损失惨重,心里比较厌恶荆州,根本无法接受荆州主导货币体系。

从人数上而言,第一类和第二类商人并不多,大多数都是中立者。

一时之间,他们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或支持,或反对,或提出各种建议,江南舆论界再一次被引爆,热闹非凡。

这些情况,瞿式耜、张溥等东林党、复社成员自然看在眼里。

瞿式耜、张溥这类人对货币学并不怎么精通,看到这篇文章后,自然有点摸不着头脑。好在这帮人都是饱学之士,智商不是一般地高,他们马上从市面上购买了一些相关书籍,连夜苦读之下,终于弄明白了文章所说的意思。

至于他们的理解有多深刻,就不得而知了。

在弄明白意思之后,他们的心里充满了苦涩。

仅从经济实力而言,湖广以北在高速发展十年后,无论生活水平还是总体财富上,都赶不上江南的水平。有好事者曾估算过,将广东的海贸以及荆州所控地区的总和加起来,差不多与江南地区相当。

从人文和思想上来看,江南地区执全国之牛耳,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得上江南人杰地灵。然而,现在这一地位遭到了荆州的挑战。尤其在上一次大战中,荆州另辟蹊径,将整个江南搞得灰头土脸,本地区差不多有两成以上的士子开始追捧荆州的行知书堂。

这些,是骄傲的江南士子和豪强难以接受的。

在瞿式耜、张溥等人心目中,这些年江南可谓江河日下。一方面,自天启年间开始,东林党遭到毁灭性打击,江南豪强借助东林党增强朝政话语权的努力遭到重大挫折。崇祯初年,江南势力之间厮杀不断,在朝政的话语权上进一步式微,以至于现在朱由检以山西陈醋为基础,构建大明的货币体系。

另一方面,江南遭到了荆州势力竞争,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思想上,皆失去了全国领先的地位,甚至本地也遭到了荆州的侵蚀。

新设大明银行之奏议,完全不关江南人什么事,一切由荆州和朝廷说了算,这让江南势力情何以堪!

正当瞿式耜、张溥长吁短叹之时,扬州时报上忽然刊载了黄宗羲的一篇文章,黄宗羲对设立大明银行大加赞赏,认为此构想可以理顺大明混乱的货币体系,为凝聚事实上四分五裂的大明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黄宗羲大力抨击了管委会成员的构成,他认为,若管委会由十一人构成,那么,主席可由朝廷任命,再按照钱庄发展的程度,可由湖广指定四人,南直隶、浙江、江西、山西、福建、广东各指定一人。

黄宗羲的建议,既考虑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又照顾了荆州在货币方面一家独大的局面,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同时,正如林纯鸿看到这条建议后所说的:“大明的地方势力,正在蓬勃兴起。”

一石激起千层浪,瞿式耜、张溥等人砰然心动,所有的人无不意识到,若真要新设大明银行,大明银行管委会如何设置,将是斗争的焦点。

一时间,关于管委会如何构成的设想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的建议各省分别指派一人,有的力主:甭管人员来自何省,但其本身必须精通货币和经济学,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和认证……

总之,由于掺杂了各种政治企图,各种建议五花八门,奇特无比。

各大报纸,热闹万分,士子们、豪商们,无不热衷于议论大明银行,开创了华夏史上民间议政的先河。

慢慢地,舆论逐渐达成了共识:大明银行必须设立,管委会的权力必须由各地分润。

舆论界几乎一边倒地反对荆州提出的管委会设置方案,瞿式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正当他怡然自得,觉得出了一口恶气之时,忽然接到了张溥和王大俊的拜帖。

张溥的拜帖,或者说王大俊的拜帖,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王大俊和张溥一同递交了拜帖。

两人在合谋什么事情?瞿式耜狐疑不定地将两人迎入西厢厅。

第595章 串联

新设大明银行的奏议传至安平,郑芝龙也坐不住了。

崇祯十年、十一年,对郑芝龙可谓喜事连连。先是占据棉兰老岛,顺利占据西北角的大型金矿、铜矿;紧接着,以优势兵力合围宿雾岛的西班牙残余舰队,将西班牙势力彻底从南洋驱逐;然后,他梦寐以求的三层甲板战舰下水,迅速形成战斗力。

有了两艘三层甲板战舰,郑芝龙底气甚足,将矛头指向了近在咫尺的荷兰人。果然,一番争斗后,郑芝龙彻底将荷兰人驱逐出南洋,掌握了一半的香料来源。

经历两年的奋战,郑芝龙的经济实力和舰队实力皆上了一个档次。

然而,郑芝龙相当清醒,他知道,之所以能将郑氏集团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无非就是把握住了林纯鸿将焦点集中于大陆,对海洋实施收缩战略的时机。

一旦林纯鸿重新将目光聚焦于海洋,他仍然没有实力与林纯鸿相抗。

从经济上而言,除了日本外,几乎所有的货源及市场都控制在林纯鸿手中,就连与西洋人贸易的通道,也被林纯鸿卡得死死的,一旦林纯鸿对他不满,随时都可以斩断他的商贸通道。

从技术上而言,更是如此。

海军舰队是吞金兽,更是各种前沿技术的试金石。就拿铸炮来说,经过长期的努力,郑芝龙的工匠们掌握了重炮铸造法,能够铸造从十斤到六十斤的各型重炮。不过,铸造重炮的前提条件是从林纯鸿的广州炼钢工坊中获取足够的精钢。

这种精钢,除了林纯鸿和西洋人外,无人能提供。

于是,郑芝龙非常郁闷地发现,棉兰老岛辛辛苦苦地挖出的黄金,全部用来买精钢还不够。

不过,为了梦寐以求的三层甲板战舰,郑芝龙忍了,从广州购买了大量的精钢,铸造各型重炮,建造三层甲板战舰及对既有战舰进行改造。

也就是说,郑芝龙的强大,是建立在林纯鸿默许的基础上。

所以,他的眼睛始终盯着荆州,惟恐荆州战略突然转向,打他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郑芝龙一直苦思破局之策,以求有朝一日摆脱林纯鸿对他的羁绊。

当山东之战结束后,江南与林纯鸿之间重新燃起战火时,郑芝龙一度看到了希望。于是,他立即派遣郑鸿逵至江南,与瞿式耜、堵胤锡、史可法串联,以图在货源及市场上打开一个缺口,改变受制于林纯鸿的局面。

崇祯七年之前,由于大明对海贸或多或少的排斥,江南的货物进出直接出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一般都通过江西转运至福建沿海。这样做成本极高,但对于郑芝龙而言,显然极其有利,他可以一家独揽海外贸易。

然而,自从林纯鸿在广东强势崛起,在江南遍设直通海外的货栈后,海贸找到了一条便捷的通道,成本大幅度下降。顺带着,郑芝龙在海贸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了边缘化势力,必须仰仗林纯鸿的施舍吃点残羹冷炙。

按照郑芝龙的想法,必须从江南抢占部分货物来源渠道或者市场,方有与林纯鸿一抗的可能。他想出的办法就是依托江南本地豪强,建立不受林纯鸿控制的货栈和海港。

他的想法,得到了瞿式耜、史可法的支持,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帮助他。

经过了详细的筹划后,郑芝龙在宁波的第一家货栈正准备开业之时,他忽然接到消息,林纯鸿的东洋舰队悍然开赴长崎,炮轰长崎繁华之地,致使日本人死伤无数。另外,西洋舰队八艘三层甲板战舰云集台湾海峡,有切断福建与台湾岛、棉兰老岛联系之势。

郑芝龙一下子认怂了,马上单方面断绝了与瞿式耜、史可法的合作,让宁波货栈胎死腹中。

瞿式耜、史可法气得破口大骂,却又无可奈何。

郑芝龙的一小步尝试,遭到了彻底失败,他终于认识到,任何试图在大陆上拓展生存空间的企图,都会遭到林纯鸿无情的打击,于是,他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至经营南洋上。

更让他愤懑欲吐血的是,林纯鸿宣布,将在上海和广州一口气建造六艘三层甲板战舰!

郑芝龙有点灰心丧气,正当他一筹莫展时,他看到了大明银行这个新鲜玩意,而且还注意到,黄宗羲建议福建也占一个名额。

虽然郑芝龙对货币这玩意了解不多,但他还是知道,林纯鸿通过金票、票据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从他这里,从江南,乃至从大明全国收刮了无数的真金实银!

郑芝龙甚至认为,正是有了金票、票据这些玩意,林纯鸿方有实力一枝独秀,以一己之力独抗朝廷、江南等诸多势力,而且还将朝廷、江南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若黄宗羲的设想能变成现实,那么,林纯鸿对大明货币的控制权将削弱。任何能削弱林纯鸿实力的事情,他都会拥护。

更何况,通过福建的一个名额,他将得到在陆地上梦寐以求的话语权!

郑芝龙一下子活泛起来,想来想去,他令郑鸿逵至江南去拜访堵胤锡,探探史可法、瞿式耜的口风,若时机成熟,可表明支持黄宗羲建议的态度。

郑鸿逵顺利见到了堵胤锡。

堵胤锡知道郑鸿逵的来意后,不由得感慨万千:若论对政治变局的敏感性,史可法、瞿式耜、张溥不及郑芝龙远矣!

摆明了对江南极其有利之事,史可法、张溥和瞿式耜居然按兵不动,只管站在一边看热闹,没有一点中流击水的豪情和主动性。

堵胤锡认为,江南如郑芝龙的势力一般,也应该以设立大明银行为契机,削弱林纯鸿对货币的控制权,获得江南在朝政中的话语权!

当堵胤锡向史可法点明了设立大明银行中蕴含的机会后,史可法大感兴趣,令堵胤锡与郑鸿逵一道至常熟探听瞿式耜的口风。

堵胤锡和郑鸿逵递上拜帖后,迅速获知,张溥和王大俊行动比他们快乐一步,抵达常熟已经一天了。

于是,瞿式耜的西厢厅内又多了两个人。

五个人,身份背景皆不一样。瞿式耜代表着东林党的在野势力,这股势力不被朱由检所待见,被周延儒、温体仁等人赶下台。

堵胤锡代表着史可法,也就是代表着东林党的掌权势力。东林党在经历了天启年间的惨烈屠杀、崇祯年间温体仁的打压后,业已式微。不过,这种式微仅仅相比较极盛时而言,东林党在地方高官中,依然拥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史可法就是其中之一。

郑鸿逵不用多说,代表着郑芝龙的势力。

王大俊代表着江南地区豪商,张溥则代表着江南地区积极应考的士子。

仔细寻思,五人又有共通之处:均强烈要求江南、福建等地方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从一开始,五人便即达成共识,这是增强江南、福建地方势力的绝佳机会。但是,在讨论至是否由荆州主导大明银行时,发行了严重分歧。

王大俊想来想去,沉吟道:“若不让荆州主导大明银行,所谓的大明银行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若真如此,我等五人也不必再议。”

王大俊的想法,得到了郑鸿逵的赞同。郑鸿逵道:“林纯鸿费心费力地折腾出这一出,肯定想着捞到足够的好处。目前看来,除了能得到本该属于朝廷的权力外,还能让朝廷的银票胎死腹中,得不到这两点好处,我觉得他不会轻易设立大明银行。”

王大俊和郑鸿逵的态度激怒了瞿式耜。

这些人当中,就属瞿式耜最为厌恨林纯鸿。两人最初见面时,林纯鸿不过山野一村夫,而瞿式耜虽然失去了朝廷的官位,但在士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时至今日,两人调了个,林纯鸿成为大明最有权势的人之一,而他瞿式耜几乎成了落水狗。

不谈当初温体仁和林纯鸿合谋,让钱谦益和瞿式耜师徒差点掉了脑袋,也不必说两人勾心斗角斗了这么多年,仅从两人地位的变迁,瞿式耜就咽不下这口气。

瞿式耜颇为生硬地说道:“难道我们要为林纯鸿做嫁衣?林纯鸿对我们的欺负还不多吗?大明银行设立,则意味着林纯鸿可以抛开朝廷,按照他的想法设立统领全国的机构!如果瞿某所料不差,大明银行若真让林纯鸿主导,紧接着,就应该是大明都督府、大明中书府、大明监察府!”

瞿式耜虽然说得是气话,却让张溥和堵胤锡悚然一惊,心里皆冒出一个想法:难道林纯鸿真的在步步为营,准备做大明的曹操?

若真为此,诚为可惧也!

王大俊和郑鸿逵的政治敏感性显然不如张溥和堵胤锡,还没有明白瞿式耜的忧虑之处。

王大俊苦口婆心地劝道:“起田公,钱钞这玩意,现实的情况就是被林纯鸿独掌,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看到这点。当前,无论是江南,还是福建,在钱钞上皆被林纯鸿所左右,无一丝决策之权。朝廷现在弄出了银票,就冲银票不到五百万的发行量,迟早也会被林纯鸿搞死。与其如此,还不如让我们拥有一份决策权,好歹可以牵制林纯鸿,让他不敢肆意妄为!”

堵胤锡将瞿式耜和王大俊的回味了好几遍,发现他们陷入了两难之境:到底是应该融入其中,分享一部分权力;还是应该光荣孤立,不要那份权力,也不让林纯鸿统领全国?

堵胤锡眉头锁得紧紧的,不知如何选择。

第596章 妥协与坚持

林纯鸿口中的六大势力中,李自成与江南地方势力,实质上并不完整,或者说缺了一条腿。

相比较江南地方势力而言,李自成内部铁板一块,只是自身供血的能力奇差,只能靠抢掠维持生计。一旦有自身供血的强大势力压制,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李自成现在被林纯鸿压得举步维艰,便是明证。

按说,江南经济实力比起荆州来,有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江南地方势力一直从属于朝廷,内部无严密的组织机构,也未形成统一的声音,甚至连作为一大势力的自觉都没有。

因此,江南地区理所当然地被荆州、郑芝龙和朝廷视为了肥肉,谁都想把江南控制在手中,把自己养得膘肥体壮。

这点,瞿式耜看到了,堵胤锡也看到了。

可是,无论是瞿式耜还是堵胤锡,都无法痛痛快快地喊出一句:江南人要拥有更多的权力。

若江南人喊出了这句话,就像林纯鸿喊出“荆州人要更多的权力”一般,意味着谋反,意味着推倒朝廷再来。

至今,林纯鸿没有喊出这句话,江南人自然不敢喊出。

不过,双方的对策倒是出奇地一致:拐弯抹角地增强自己的权力。

大明银行,就是其中的对策之一。

也就是说,在设立大明银行上,江南人和林纯鸿都有相同的内在诉求。

林纯鸿正是看准了这点,方才神定气闲地等待江南人冲锋陷阵。

果然,堵胤锡一直在思考作何选择时,郑鸿逵的一句话,让大家从苦思中绕了出来。

郑鸿逵道:“即使大明银行不成立,我们不要那劳什子的席位,林纯鸿就不独掌货币了?现在,邦泰钱庄就相当于大明银行!好不容易等到林纯鸿犯浑,有让出一部分席位的打算,真不知道大家在犹豫什么!”

堵胤锡得到郑鸿逵的提醒,突然想到,货币如此,军队何尝不是如此?放眼全国,即便是号称满清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鞑子,都不是荆州军的对手,荆州军想要统领全国,还不是轻松至极?

非不愿为,实乃时机不成熟!

只要再过个十年八年的,荆州方面进一步强大,恐怕就是要求林纯鸿分享权力,也是不可能的事。

分享权力,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

堵胤锡做出了选择,开始苦劝瞿式耜和张溥。

最终,瞿式耜和张溥也意识到,从朝廷那里分享权力暂时无望,还不如趁着荆州侵夺朝廷的权力,助一把力,趁机拿到一份江南人自己的权力!

对嘛,一味地搞对抗有什么出路?妥协,才是政治的精髓所在嘛!

瞿式耜和张溥开始密谋,如何让朝廷同意就管委会的席位分配进行谈判。

涉及到政争,王大俊、郑鸿逵和堵胤锡都插不上手,各自返回扬州、厦门和安庆。

在荆州,对新设大明银行的看法并非铁桶一块。

最初,林纯鸿授意财政司拟定大明银行方案时,几乎无人支持。大多数人认为,邦泰钱庄已经掌管了整个大明的货币体系,何必设立大明银行,让朝廷分润其中的权力呢?如果担心朝廷发行银票动摇货币体系,最多花点精力搞死银票就是。

不过,当阁幕使们及财政司的大佬们看到管委会的权力分配格局后,都觉得这是兵不血刃收编银票的良策,还可以借杨嗣昌对推广银票的决心,将荆州的货币体系推广至大明各地。

朝廷拒绝大明银行方案后,荆州高层并未放在心里,大多以为,既然朝廷拒绝在先,那么就别怪荆州下手无情,彻底让银票昙花一现,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中。

林纯鸿授意将《新设大明银行之奏议》刊发后,众人也未多想,以为林纯鸿在为搞死银票寻求道义上的支持。

然而,事态的发展有点出乎意料,江南、福建各路势力开始串联,居然想动用手头的政治资源,推动大明银行的设立。

张道涵、朱之瑜越琢磨越不是味道,怎么看,林纯鸿都是有意纵容这种局面的形成。

两人稍稍一碰头,觉得此举不妥,会削弱荆州对货币的控制力。

朱之瑜只觉得心里沉重无比,用低沉的语气提醒张道涵道:“张府令,削弱荆州对货币的控制力只是一个方面,我最担心的是,都督在此事上独断专行,从未征询过我们的意见。”

张道涵的脸上也布上了一层寒霜。

自山东之战后,林纯鸿的心思越来越难以揣摩,在独断专行的路上越滑越远。在星拱楼类设置调查机构、强行推动妇人做官接受教育,现在又整出了新设大明银行一出。

往后,还会闹到什么地步?是不是对属下有生杀予夺之权?

这样的荆州,显然不是两人理想中的荆州,在两人的观感中,与朱元璋、朱棣治下的大明,并无任何区别。

两人觉得非常有必要对林纯鸿的权力进行限制,最好能用制度将林纯鸿的权力固化下来。至于林纯鸿权力的是大是小,都没有关系,只要他的权力没有大到能打破限制他的制度就算成功。

什么样的制度可以保证这点?

两人苦思不得计,最终决定,先将此事搁置,解决了大明银行一事再说。

当张道涵和朱之瑜联袂至星拱楼时,林纯鸿倒颇为惊讶,朱之瑜和张道涵一直不对付,两人甚少一起至星拱楼,现在好像一起行动的时候越来越多。

不过,林纯鸿并未放在心里。

两人表达了对削弱货币控制权的担忧后,张道涵又接着问道:“都督对这种局面的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