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03-新修本草-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名:新修本草
作者:苏敬等20余人编写
朝代:唐
年份:公元659年
卷第一
孔志约序
内容: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
物之
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 ,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
饮食伺舋,成肠胃之眚;
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盲,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识药石
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
术。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麝 犀,驱泄邪恶;飞丹炼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
普济黔首
迈财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赖。歧、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华、张、吴,振英声于
后。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
永嘉丧乱,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精
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雷
众记,颇或 驳。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然而时钟鼎峙,闻
见阙
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冬收云
实。谬粱、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异繁蒌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野狼毒,妄曰
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盖亦多矣。自时厥后
,以迄于今,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复采杜蘅于及己,求忍冬于
络石。舍陟厘而取 藤,退飞廉而用马蓟。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既
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敬,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深副
圣怀。乃诏太尉杨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
十二人,与苏敬详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
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
,逆莫大焉。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
;
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
》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铅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绮焕,备庶物之
形容。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四卷。庶以网罗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妙极,
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王而不朽。
卷第一
梁·陶隐居序
内容: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
,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
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
文王、孔子,豸、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
、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但轩辕以前,大字未传,如六爻
指垂,画象稼墙,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
乃着在于篇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
,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
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云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
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
五,或四百三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
且所主疗,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
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
,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铭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
为三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本源,诠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
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
上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大书分
为七
〔谨案〕《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外经,班固论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
之
深浅。乃班固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惟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此以
《别录》加之为七卷,序云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岂使草木同
品
,虫兽共条,披览既难,图绘非易。今以序为一卷,例为一卷,玉石三品为三卷,草三品为
六卷,木三品为三卷,禽兽为一卷,虫鱼为一卷,果为一卷,菜为一卷,米谷为一卷,有名
未
用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药合八百五十种,三百六十一种《本经》,一百八十一
种《别录》,一百一十五种新附,一百九十三种有名未用。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疗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
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
名也。
本说如此。今案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卒之效,然而岁月常服,
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
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独用百廿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
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
情,故云应人。一百二十种
者,当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熟成时也。
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恒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云应
地。独用一百廿五种者,当
谓戍、亥、子、丑之月,兼以闰之,盈数加之,法万物枯藏时也。今
自随人患苦,参而共行。但
君臣配隶,应依后所说,若单服之者,所不论耳。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
使也。
本说如此。案今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势力不周故也。而检
仙经
俗道诸方,亦不必皆尔。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佐;
犹
依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详用此者,益当为善。又恐上品君中,复各有贵贱,譬如列国诸
侯
,虽并得称君制,而犹归宗周;臣佐之中,亦当如此。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
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不皆同秩。自非农岐之徒,孰敢诠正,正应领略轻重,为其分剂
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华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
相畏
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
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本说如此。案其主疗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检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
服
之不乃为忤。或能复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
害。虽尔,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有栝蒌、干姜,略举
大者如此。其余复有数十余条,别注在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
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其相须、相使,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宜,
共相宣发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
采
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本说如此。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
身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
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殆命。医者意也,古
量得其节也。谚言俗无良医,
枉死者半;拙医疗病,不若不疗。喻如宰夫,以鳝鳖为 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
乎?故仲景每云∶“如此死者,
愚医杀
之也。”
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
汤酒
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本说如此。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羔煎者,亦兼参用,
察
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
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本说如此。案今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
无肯
自疗。故桓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痼。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乃信受之弗易。仓公有言
∶“病不肯服药,一死也;信巫不信医,二死也;轻身薄命,不能将慎,三死也。”夫病之
所由来虽多,而皆关于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
、佚,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疫疠者矣。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疾。邪
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受此气传入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
变遂广。精神者,本宅身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乱。神既乱矣,则鬼灵斯入,鬼力渐强,
神守稍弱,岂得不致于死乎?古人譬之植杨,斯理当矣。但病亦别有先从鬼神来者,则宜以
祈祷祛之,虽曰可祛,犹因药疗致益,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药疗无益者,是则不可祛
,晋景公膏肓之例是也。大都鬼神之害人多端,疾病之源唯一种,盖有轻重者耳。《真诰》
言∶“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 ,而怨咎于神灵;当风卧湿,反责佗人于失福,皆是痴人
也。”云慎事上者,谓举动之事,必皆慎思;饮食男女,最为百 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
湿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岂得关于神明乎?惟当勤药疗为理耳。
若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本说如此。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一
物一
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四
丸如大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兔矢;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从此至十,皆如梧子,以
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
〔谨案〕兔矢大于梧子,等差不类,今以胡豆替小豆,小豆替大豆,大豆替兔矢,以为
折衷。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
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本说如此。案今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
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
并各不同。褚澄疗寡妇、尼僧,异乎妻外家,此是达其性怀之所致也。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
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
饱满而在夜。
本说如此。案其非但药性之多方,节适早晚,复须修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后食”
,盖此义也。又有须酒服、饮服、冷服、暖服。服汤有疏、有数,煮汤有生、有熟,皆各有
法,用者并应详宜之。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腹 下痢,大小
便不
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
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 折,痈肿、恶疮,痔 、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
羸
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依端
绪以取之。
本说如此。案今药之所主,各止说病之一名,假令中风,中风乃数十种,伤寒证候,亦
二十
余条,更复就中求其类例,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后配合诸证,以合药耳。病生
之变,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理尽。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道经略载扁
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修药性。惟张仲
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耳。至于刳肠剖臆,
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代以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
、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
、蔡谟、殷渊源诸名人等,并亦研精药术。宋有羊欣、王微、胡洽、秦承祖,齐有尚书褚澄
、徐文伯、嗣伯群从兄弟,疗病亦十愈其九。
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时用别药,亦修其性度,非相逾
越。
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径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
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齑,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菘
,
而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颜光禄亦云∶诠
三品药性,以本草为主。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
羽化之妙,莫不以药导为先。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俗法。犹如粱、肉
,主于济命,华夷禽兽,皆共仰资。其为生理则同,其为性灵则异耳。大略所用不多,远至
二十余物,或单行数种,便致大益,是其深练岁积。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觉便
止,故能臻其所极,以致遐龄,岂但充体愈疾而已哉。
今庸医处疗,皆耻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或遇其所忆,便揽笔疏之,俄然
戴面
,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亦不以为疑脱。或偶尔值差
,则自信方验;若旬月未瘳,则言病源深结。了不反求诸已,详思得失,虚构声称,多纳
金
帛,非惟在显宜责,固将居幽贻谴矣。其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详用乖越者,正于事迹非
宜耳。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何不深思戒慎耶?
昔许太子侍药不尝,招弑贼之辱;季孙馈药,仲尼有未达之辞,知其药性之不可轻信也。
晋
时有一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讷共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
风教;方药小小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断。祖之此言,可谓仁
识,足为水镜。《论语》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明此二法,不得以权饰妄造。所以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又云九折臂,乃成良医,盖谓学功须深故也。复患今承藉者,多恃炫
名价,亦不能精心研解,虚传声美,闻风竞往,自有新学该明,而名称未播,贵胜以为始习
,多不信用,委命虚名,谅可惜也。京邑诸人,皆尚声誉,不取实录余祖世以来,务敦方药
,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获家门,傍及亲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
贱,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数百千人。自余投缨宅岭,犹不忘此,日夜玩味,恒觉欣欣。
今撰此三卷,并效验方五卷,又补阙葛氏肘后三卷。盖欲永嗣善业,令诸子侄,弗敢失坠,
可以辅身济物者,孰复是先。
今诸药采造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掘,不复具论其事,惟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下。
草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以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耳。自江东
以来
,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唐三
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复非精者。
又市人不解药性,惟尚形饰。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且各随俗相兢,
顺方切须,不能多备,诸族故往往遗漏。今之所存,二百许种耳。众医睹不识药,惟听市人
;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莫测。所以有钟乳醋煮令
白,细辛水渍使直,黄 蜜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螵蛸胶着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诸有此
等,皆非事实,俗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末如之何。又依方分药,不量剥除。如远
志
、牡丹,才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皆不复相应,病家惟依
此用,不知更秤取足。又王公贵胜,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遣。乃言
紫石英、丹砂吞出洗取,一片经数十过卖。诸有此例,巧伪百端,皆非事实。虽复监检,终
不能觉。以此疗病,理难即效,斯并药家之盈虚,不得咎医人之浅拙也。
本草时月,皆在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
津润
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则枝叶就枯,又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
秋宁宜晚,其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耳。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矣。经说阴干
者,谓就六甲阴中干之。依遁甲法,甲子阴中在癸酋,以药着酋地也。余谓不必然,正是不
露日曝,于阴影处干之耳。所以亦有云曝干故也。若幸可两用,益当为善。
卷第一
合药分剂料理法
内容: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
斤。
虽有子谷 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
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
,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
方有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
裁之
。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等分也。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
取
不落为度。钱五匕者,
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
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药以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
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合方寸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勿
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耳。而今人分药,多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
十六
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子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
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
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
梧子准之。
〔谨案〕方寸匕散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弹丸一枚,若鸡子黄者,准四十丸。今弹丸
同鸡子黄,此甚不等。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 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
药有
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 咀者,差得无末,而粒
片调和,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
〔谨案〕 咀,正谓商量斟酌之,余解皆理外生情尔。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润湿药,如天
门冬
、干地黄辈,皆先切曝,独捣令偏碎,更出细擘曝干。若逢阴雨,亦以微火烘之,既燥,小
停冷乃捣之。
凡润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秤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丸易成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服则不泥。其
石药
亦用细绢筛如丸者。凡筛丸散药竟,皆更合于臼中,以杵研之数百过,视其色理和同为佳。
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绵别裹内中。其雄黄、
朱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
为率。然则利汤欲生,少水
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
浊,纸覆令密,温汤勿令
铛器中有水气,于热汤上煮令暖亦好。服汤
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力热势足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
必悉依方说。
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
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曝燥,
微捣,更渍饮之;亦可作散服。
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当依此用,皆应
先曝令燥。
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 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
亦
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焦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仍下之,下之取
沸静乃上,宁欲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也
。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堪酒煮稍饮之
。可摩之膏,膏滓即宜以敷病上,此盖贫野人欲兼尽其力。
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如面,须绞膏竟乃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
使沉
聚在下不调也。有水银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尔。
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锉。作汤者,先水渍,令淹浃,密覆一宿。明旦煮汤,临熟乃
以内
中,又煮两三沸,便绞出,则力势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黄,旧皆蒸,今不须尔。
凡汤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人烦。
麻黄
皆折去节,令理通,寸斩之;小草、瞿麦五分斩之;细辛、白前三分斩之;丸散膏中则细锉
也。
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栀子、栝蒌子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
味、
蕤核、决明之类是也。细华子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米、
麦、豆辈,亦完用之。诸虫先微炙,亦完煮之。惟螵蛸当中破之。生姜、夜干皆薄切。芒硝
、饴糖、阿胶皆须绞汤竟,内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
凡用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巴豆打破、剥皮、刮去心,不尔
令人
闷。石苇、辛荑
刮去毛。鬼箭削取羽及皮。藜芦剔取根微炙。枳实去其核,止用皮,亦炙之。椒去实于铛器
中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矾石于瓦上若铁物中熬,令沸汁尽即止。 石皆黄土泥苞使燥
,烧之半日,令势热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刮截作屑。诸齿骨并炙捣碎之。皂荚去皮子炙
之。
凡汤、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 灰火炮炙令微拆。削去黑皮乃秤
之。
惟姜附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直理破作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处令尽
。
凡汤酒丸散膏中,用半夏皆且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挪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
令滑
尽
。不尔,戟人咽喉。旧方云二十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挪
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秤之。丸散止削上皮
用之,未必皆洗也。
凡丸散用胶皆先炙,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有不沸处更炙之。
丸方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若用熟艾,先细擘,合诸药,捣,令散,不
可筛
者,别捣内散中和之。
凡用蜜,皆先火上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克之多少,随蜜精粗。
凡丸散用巴豆、杏仁、桃仁、葶苈、胡麻诸有膏脂药,皆先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
视泯
泯尔,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乃复都以轻疏绢筛度之,须尽,又内臼
中,依法捣数百杵也。汤膏中用,亦有熬之者,虽生并捣破。
凡用桂、浓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茯苓、猪
苓,
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捶破去心;紫菀洗去土皆毕乃秤之;薤
白、葱白除青令尽;莽草、石南草、茵芋、泽兰皆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鬼臼、黄连皆除根
毛;蜀椒去闭口者及目熬之。
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须新精。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竟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
干枚
者,去皮竟,以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核竟,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枣
有大小,三枚准一两。云干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竟秤五两为正。蜀椒一升者,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者,五两为
正。
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
四两为正。
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凡方云某草一
束者
,以重三两为正。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有一升
二合也。
上合药分剂料理法。
卷第二
诸病通用药
内容:案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径用,赴急
抄撮
,不必皆得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