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士大风流-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ず螅陨沉暮诵娜宋镆彩亲橹叩呐拥鹿壬硎玖讼嗟贝蟮男巳ぁ!
刘表治下的荆州,治所就在襄阳,沃野千里,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政治集团,但由于刘表本人的刻薄猜忌,导致荆州集团处于一种人才枯竭的窘境。不是没有人才可以利用,而是人才一旦看清刘表的本质就会拂袖而去,不愿意为没有政治远见的人效力。因此当曹操扬言要挥师南下的时候,刘表再也沉不住气,因苦于无人才可用,刘表只好硬着头皮去请那位闲来无事喜欢举办沙龙的庞德公先生。
。←虹←桥书←吧←
第73节:庞德公,决不当官(4)
先是刘表派人去请,庞德公先生不予理睬。经过几次三番的碰壁,刘表并不死心而是亲自登门拜访,但残酷的遭遇了闭门羹。最后一次的时候,刘表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以他堂党的州牧的身份低三下四的拜访一个农夫,而且次次碰钉子,这使得他的高高在上的自尊心难以消受。
当刘表在地头碰见庞德公的时候,他决定向庞德公先生摊牌,如果最后一次邀请依然不能成行的话,他决定放弃,并终身不复重来这伤心之地。
刘表对庞德公先生说:〃先生依你看,生逢乱世,是保全自身重要呢?还是保全天下重要?〃
庞德公先生头也不抬,手里忙着农活,一边干一边回答:〃大人知道鸿鹄吗?那是一种翱翔于天际的大鸟,它把自己的窝建在高大的树木上,为的是夜晚来临的时候有栖身之所;而乌龟和鳖在深渊里打洞,目的也在于此。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时候停下来,都是有目的的,就像鸿鹄和乌龟为自己筑巢一样,也是为了使自己能有安身立命之地,如果连自己的保全不了,保全天下还有什么意义呢?〃
刘表默然。默然即意味着对庞德公先生的说法表示赞同。但刘表却不肯接受先输一阵的结局,他蹲在田垄上,看着眼前的汗水涔涔的庞德公先生,又看到不远处同样劳累的庞德公先生的老婆,她正用耙子奋力地将一块土坷垃打碎。
刘表似乎突然间找到了话题,他对手扶犁把的庞德公先生说:〃你宁愿在田间忍受又脏又累的重活,而不愿入仕为官,接受朝廷的俸禄,你这样土里刨食,如何养得了妻儿老小,更拿什么传之于子孙后代呢?〃
庞德公先生停下手中的活计,与刘表一起蹲到田埂上,大概他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一下。他说:〃世人都给后代留下危险,而只有我才给子孙留下的安稳。虽然所留的内容不同,但不能说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吧。我听说上古尧舜把天下大事都交给他的臣下,一点儿也不留恋;而留给他子孙的,仅仅是农夫所从事的农活;丹朱、商均虽然都是特愚蠢的人,却仍然可以尽其天年;大禹、商汤把国家当私有财产传给子孙,结果落得一个后代被放逐、一个后代被杀头的下场,还要株连家族受祸害。周公旦做了天下的君王,却杀死自己的各位兄弟;假如周公的各位兄弟栖居山林,以藜藿为食,居住在茅草之中,怎么会有被杀身的后果呢?〃
刘表彻底的无话可说,庞德公先生对这个世界看得太透彻了,以至于无懈可击,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要挟引诱的食饵。这次会见大概是刘表一生当中少有的一次大碰钉子。
庞德公先生坚守自己的操守,深知爵位和俸禄的背后是一种危险的游戏,一旦裹身其中,可怕的结局不但临于自身,后代也不可避免。最长久而且最有意义的生活,莫过于躬耕于田亩,闲暇之余以读书自娱。
耕读可以传家,人间至理。
卧龙先生的先生
诸葛亮先生十七岁的时候来到襄阳隆中过上了隐居读书的生活,二十七岁的时候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了鼎足三分有其一的霸业,这前后长达十年的光景,诸葛亮先生从隐姓埋名到名声鹊起再到如雷贯耳,庞德公先生着实出力不少。
庞德公先生隐居生活的主要内容无外乎三点,耕作、读书和举办沙龙。
读者上帝看来倒也朴实简单,但在当时确实非常时尚的生活,那时候的士人以入仕为己任,往往心无旁骛,皓首玄经,人们对这种竞进的方式习以为常,反倒是那种耕读的生活却属另类。另类的生活虽异于常理却惹人羡慕,因此襄阳的大小隐士全都效仿庞德公先生,躬耕陇亩,读书为乐。
年轻的诸葛亮先生也不例外。耕田乃是自食其力的一种要求,粮食未必见得丰收,但丰歉都能自给自足,不用求诸外人;读书就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了,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对于诸葛亮先生这样胸怀大志的隐士来说,读书是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74节:庞德公,决不当官(5)
庞德公先生举办的沙龙遐迩闻名,许多襄阳的青年才俊都慕名而来。
沙龙上有庞德公先生亲酿的美酒,四时的瓜果新蔬;还有丰富的藏书,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军事诸多方面,这多亏了庞老先生曾经不顾一切的砍伐山竹;沙龙还有几个常任的主持人和管理员,即司马徽先生,崔州平先生,徐庶先生和庞统先生,都是襄阳当地的贤隐之士。沙龙的性质偏向于政治和军事,评论时势和臧否军阀乃是沙龙的题中之义;由于沙龙会员都是识见高人一等的俊杰,故沙龙本身无异于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时事研究院。
诸葛亮先生苦于无人引荐而不能加入沙龙,因此时常埋怨自己时运不济。这一天,他正在山冈上平地,就是用铁耙将大块土坷垃击碎以便春来耕种,远远望见一个伟岸的身影朝山上走来,气质风采绝非一般庸常之人。那人走到切近向诸葛亮先生讨杯水酒以解焦渴,诸葛亮先生欲结交此人,便大献殷勤。三杯水酒下肚,两人便攀谈起来。结果双方俱都谈吐高雅,见识不凡,彼此甚为钦慕。
读者上帝不知,来者非是别人,正是沙龙的重要成员和组织者之一的徐庶先生。
要说只能说诸葛亮先生的运气好,正在眼巴巴的盼着加入沙龙呢,老天爷便乖乖送徐庶先生来他的一亩三分地讨水喝,不可不谓之天意如此。徐庶先生被诸葛亮先生的谈吐举止所吸引,认为诸葛亮之才超出自己若干倍,他倘若不被沙龙接受,沙龙也便不用再办下去了。
在徐庶先生的引荐下,诸葛亮先生如愿以偿的加入沙龙。沙龙的生活使诸葛亮先生受益匪浅,不仅能见到当时社会的顶尖人物(这些隐居的人大都是学术上的权威或是经天纬地的奇才),关键是能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诸葛亮先生仿佛掉进了知识漩涡,想不增长才干都不可能。
诸葛亮先生在沙龙混得日益和洽,尤其是得到了主人庞德公先生的赏识。参加过两次沙龙以后,庞德公先生便说诸葛亮孺子可教。
大概第一次参加的时候,诸葛亮先生有些拘谨,未能引起庞德公先生的瞩目;第二次的时候情形大为改观,诸葛亮先生的言辞引起全场阵阵的喝彩之声,那种妨碍交流的隔膜感和陌生感随之烟消云散,庞德公先生也自然而然的发现了这块尚未精雕细琢的美玉。
庞德公先生对诸葛亮小伙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他可继承自己的衣钵。
以诸葛亮先生的聪明程度(连眼睫毛都是空的),他看出庞德公先生有收自己为徒的意思,不等别人走过场,自己便倒身下拜,当即向庞德公先生表达了崇敬之意,并希望能成为他的弟子。
庞德公先生实打实,并没有道貌岸然的推说自己学识不够恐误人子弟之类的屁话,当着众沙龙成员的面,举行了简单的拜师仪式,自此庞德公先生和诸葛亮先生便有了师徒名分,诸葛亮先生有幸能够继承庞德公先生渊博的学问,为后来的出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先生拜师这件事轰动了整个襄阳。能拜到庞德公先生的门下,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梦想,但诸葛亮先生却实现了,正印证了那句话,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除了师徒之外,两家还做成了亲戚,庞德公先生的儿子庞山民先生娶诸葛亮的姐姐为妻,成了诸葛亮先生的姐夫。这样一来,师徒加亲戚,庞德公先生倾囊而授,诸葛亮先生虚心而学,几个寒暑过去,诸葛亮先生的造诣,不仅要高出初到襄阳时许多,而且还要超出其他沙龙成员一大截,位为翘楚。
日后,徐庶先生被曹操用书信诓到曹营,临行之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的才能高他十倍,看来并非虚言妄指,乃是心悦诚服有啥说啥。
庞德公先生收得高徒,心中自然欢喜。他平时便有给人起外号的癖好,如今看着沙龙里众多的才俊,不免故技生痒,要编排众位一番。虽说是编排也不是随便来的,一是要符合其人的特性,二是要雅而不俗,传出去得让世人喊一声高明。
虹←桥书←吧←BOOK。←
第75节:庞德公,决不当官(6)
因诸葛亮先生沉稳刚毅,仿佛龙潜于渊,正值欲飞未飞之际,只待有识英主前来延聘,必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故雅谑为〃卧龙〃,卧者潜也;司马徽先生冷静沉着,善于臧否人物,如同一面镜子,既照别人又照自己,故称其为〃水镜〃,水既包藏阴柔之美,又是天下至德的载体,惟司马徽先生可以担当;对于庞德公先生的侄儿庞统先生,也是一个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俊秀人物,因羽翼未丰,叫声含混,需要进一步的修持与磨砺,故被其叔称为〃凤雏〃,意思即为尚未长大的凤凰,一旦羽翼丰满,必能建立殊世功勋。
读者上帝不要以为这是庞德公先生一时心血来潮的玩笑之举,其实庞德公先生的用意至为深远。想当初,曹操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便想到要让当时的大名士许劭先生对他进行品评,结果许劭说他〃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使曹操一下子声名卓著,引起当世之人的刮目之看。之所以有这样结果,是因为当时时兴品藻人物,名士的一番很高的评价,往往抵过半生的努力之功。
庞德公先生的深意也在于此。他早已看出,诸葛亮绝非甘于隐姓埋名,而是在等待时机。以诸葛亮的才能,一旦与英主风云际会,必定创下一方霸业,如果随便来个小军阀就可以请动他,那么他也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诸葛亮先生最需要做的事就是等待。但等待不是傻等,而是一个为出山做好准备的过程,一是提升自身的学识修养,这方面不用说了,齐活儿;二是尽可能的提升知名度,最好是未出山之际便四海扬名。庞德公先生称他为〃卧龙〃就是这个意思。庞德公先生品评当今人物,其影响不输于〃汝南月旦评〃,他在背后充当诸葛亮先生的推手,诸葛亮先生不想出名都不行。
庞德公先生病危之际,把诸葛亮推荐给他的好友黄承彦先生。黄承彦先生亦是一代名士,因不满于社会现实而隐居襄阳。诸葛亮先生不仅跟从黄承彦先生学习排兵布阵,而且还娶黄承彦先生的女儿黄女士为妻。
黄女士为人娴淑,聪颖非常,而且尤能发明创造,但只因容貌丑陋,一直没有找到婆家。诸葛亮先生不以貌取人深得世人的赞赏。相传,诸葛亮先生一着急便脸色绯红,黄女士为替夫遮掩窘态,特意制作一柄羽扇以便诸葛亮先生脸红时加以遮挡。
诸葛亮先生在襄阳隐居十载,深得庞德公先生的栽培。后来终于被刘皇叔三顾茅庐而请出山去。出山前夕,诸葛亮先生便在隆中定下三分的妙计。刘备亦因君臣际会,而得三分之一的霸业,历史上传为美谈。
清人阮函在《答鹿门与隆中孰优说》中曾有这样一段评论:〃庞公却辟刘表,知其不足与为;而智辩昭烈,隐然出武侯以自代。在国可扶炎鼎之衰,而在已无改岩林之乐。〃意思是说,庞德公先生拒绝刘表是因为刘表不是优先股,不足以成大事;然而却把一身的学识和才干传给诸葛亮先生,是想让诸葛亮先生代替自己实现抱负,在国可以匡扶衰微的汉室,而他本人亦可以不脱离隐士生活,继之以往的悠哉乐哉。
这段话显然连事后诸葛亮都算不上。庞德公先生何许人也,诸葛亮先生又何许人也,岂能像阮函所说的那样幼稚?诸葛亮先生的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并非出于庞德公先生的代替自己出山的意图,况且庞德公先生根本没有这样的意图,他的隐士生活是他所喜欢并深爱的,而且他的隐居也非出于好奇,这一点在他与刘表的对话中可以找出端倪,他认为做官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不但不愿意以自身犯险,更不愿意把这种危险加之于子孙后代。
阮函先生的话虽然失之偏颇,但仍可以看出庞德公先生在诸葛亮先生一生当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
荆山云苍苍,汉水波弥弥。
山川意高澹,宜有隐君子。
德公卧鹿门,老不践州里。
洁身远忧患,岂复存愠喜。
藐然姑射人,胡为市门倚。
诸郎有凤雏,辄与卧龙起。
这是宋人李廌纪念庞德公先生的一首诗。诗中〃洁身远忧患,岂复存愠喜〃一联即可作为庞德公先生归隐的一种动机和心态。归隐的原因是为了远离忧患,而导致忧患产生的则是人类的利欲心。高官厚禄,名声口碑,声色犬马……这些东西既让人迷恋又让人毁灭,只有远离它们,才可得到生命的真纯。
←虹←桥书←吧←。
第76节: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1)
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三国两晋南北朝,阮籍先生注定要面临一个堆满头颅、鲜血淋漓的乱世,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所有的士大夫都以不谈国事为荣,他们在家里、甚至朝廷上滔滔不绝的谈论着美女、美酒,高雅一点的就谈琴棋书画,就是不谈任何与现实有关的事情,历史上称这种文化现象为〃清谈〃。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却有七个把行为艺术进行到底的男人,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对统治者表示不满,但他们敢对为统治阶层服务的礼教表示不满,他们聚集在竹林里,以放荡的行为或醉酒或高声歌唱或裸奔来表达自己决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这七个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阮籍先生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声望的隐士,也是竹林七贤中心理状态比较复杂的一位隐士,他不像稽康先生那样决绝峻切,也不像王戎、向秀先生他们那样完全投靠了司马氏,他既做官也做隐士,做官不是真做,把做官当做一场游戏,对官场上的人不屑一顾,可以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阮籍先生的心不在汉,却在竹林,换句话说,在行为和心灵上阮籍先生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而官职只不过是为了脑袋不被砍掉而已。阮籍先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是一个真汉子,却从不忌讳哭泣,还把哭当成了一种艺术,同时他也是一个美男子,他的英俊只有稽康先生可以与之媲美。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可惜错生了年代,于是他不得不发出那声千古流传的感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广武山上的感慨
阮籍先生的故事要从广武山上一声千古流传的感慨说起。
当阮籍先生还是一个青年才俊的时候,他喜欢游山玩水,这一天他转悠到了河南荥阳,一口气登上了广武山。
就是这座山成就了一句千古名言。
其实这是一座风景不咋样的山,要不是这座山曾经驻扎过刘邦先生和项羽先生的军队的缘故,这座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阮籍先生再喜欢登山,也不会选择广武山的,因为河南有他登不完的名山。
没错,他不是冲着山来的,他是冲着两个人来的,两个人都已经化作尘土,一个是项羽先生,一个是刘邦先生。当年项羽先生把军队驻扎在广武山上的东面,刘邦先生把军队驻扎在广武山上的西面,以中间的一条河流为界,两军对峙,互不相让。
项羽先生是个呆霸王,出身豪门,既残忍又仁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切事情都诉诸武力,老百姓都不喜欢他。老百姓喜欢刘邦先生,他虽然是地痞流氓出身,但他在老百姓面前表现出一幅老好人的模样,于是老百姓都被他打动,都归顺了他。于是,众叛亲离的项羽先生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于是这个呆霸王再也不好意思见家乡的父老乡亲啦,于是拿起一把剑,咔嚓一下抹了脖子,与他一起抹脖子的还有他的心上人虞姬女士。
如今项羽先生也好,刘邦先生也好都已经不再了,楚汉相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留下来的是广武山上那些寂寞的断壁残垣。这个时候正是秋天,秋风秋雨愁煞人,文人都有悲秋的毛病,看着满山的落叶,视野中不见一个人,回想起当年楚汉相争的情景,又想到时下风雨如晦的现实,年少气盛、满腔抱负的阮籍先生终于发出了一声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纳兰秋先生现在依然可以感受得到阮籍先生在说这番话时的心情,孤独二少先生料想,在说这话的时候阮籍先生眼睛里一定有一滴泪水,因为他阁下从来就不是一个吝啬眼泪的男人。
阮籍先生说完这番话就没有他的事情了,却留给后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个话题是阮籍先生当时所说的英雄是谁?竖子又是谁?
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这里的竖子是刘邦先生,因为刘邦先生确实没啥才能,他能够获得天下,全依靠他流氓地痞式的伎俩,骗吃骗喝,终于骗来了天下。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刘邦先生是依仗别人的功劳获得天下的,尤其是汉初三杰的功劳,如果没有汉初三杰的帮助,刘邦先生是绝对不可能获得天下的。不过从这一点来看,刘邦先生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还是一个好老板。竖子是刘邦先生,英雄自然也不是项羽先生,因为阮籍先生感叹的是〃时无英雄〃,才使得刘邦先生这样的竖子成名。
◇。◇欢◇迎访◇问◇
第77节: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2)
第二种看法就是,刘邦先生和项羽先生都是竖子,他们都不值得成名。
第三种看法有点新意了,这是逆向思维的结果,有人认为,这里的英雄就是刘邦先生和项羽先生,而竖子呢则是时下在没有英雄的年代侥幸成名的司马氏集团。因为司马氏集团的天下是靠玩政变术篡夺得来的,阮籍先生从心底里蔑视这伙人,一生对他们投以白眼和采取不合作态度。这样的人当然不是什么英雄,和刘邦先生、项羽先生比起来连狗熊都不如。
这三种看法纳兰秋先生倾向于最后一种,但纳兰秋先生个人以为,阮籍先生所说的英雄和竖子都不是特指,而是泛指,〃时〃可以是任何一个时代,可以是当时的西晋,也可以是以前的西汉,也可以是以后任何一个未知的朝代。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论在哪个时代,在没有英雄的时代,只得让那些竖子成名。
纳兰秋先生相信阮籍先生这趟广武山之行并没有白走,下山的时候他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如果之前他的思想还处于茫然状态之中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很清楚了,既然司马氏集团是一群竖子,在一群竖子呼风唤雨的年代,他本人也是无法成为英雄的,于是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做一个畅游天地间无拘无束的自由人!
于是,阮籍先生决定去拜访一个人,一个他心目中的高人。
这也是一个隐士,隐居在苏门山,叫苏登,人称苏门先生。
苏门先生当时很牛,对世俗之人不屑一顾,面对阮籍先生的来访,起初他表现得相当冷漠。阮籍先生毕恭毕敬小问了苏门很多问题,苏门先生一句话也不说,面对如雕塑一般的苏门先生,阮籍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这苏门先生咋啦?如果不欢迎我,直说好了,他一声不吭的是啥意思呢?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陷入窘迫当中的阮籍先生被一种神秘力量驱使,突然啸起来了,阮籍先生善于啸,他啸出来的声音比音乐还动听。啸完一段后,苏门先生竟然开口说话了。他说:〃再来一遍。〃阮籍先生对着群山又啸了一次,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经久不息。啸完了,心想这回苏门先生该和自己说话了吧,哪知苏门先生又说:〃再来一遍。〃
阮籍先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但人家毕竟是高人,高人自有高人的不同之处,于是又啸了一遍。
这一回,苏门先生很满意,他捋着花白胡子,对阮籍先生说:〃你可以走了。〃
阮籍先生愈发奇怪了,这高人也高得太离奇了吧?想必自己三次卖力的长啸算是白啸了。阮籍先生心有不甘,但人家已经下了逐客令,也不能厚着脸皮赖在那不走,于是怏怏的走下山来。
奇迹发生了,可以说是一生当中从来没有过的震撼,一种来自心灵来自灵魂的震撼。阮籍先生也听到了啸声,这啸声正来自于苏门先生隐居的小屋!这啸声回答了他刚才所有的疑问,这啸声如天籁一般圣洁,如落日一般辉煌。阮籍先生终于明白了苏门先生的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候不需要任何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像这样的啸声就已经足够。
阮籍先生理解了苏门先生,这是一个高洁的灵魂对另外一个高洁的灵魂的理解,回到家里以后,阮籍先生专门为苏门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大人先生传》。苏门先生就是阮籍先生心目中的大人,一个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不受礼教束缚,超然洒脱的大人。
无疑,阮籍先生也想做这样一个大人。
正儿八经当了十天官
毫无疑问,阮籍先生是不屑于做官的,曹爽先生要给他官做,他说自己的身体有病躲在乡下不愿意出来,结果曹爽先生倒了台,连累了很多名士,他却幸免于难。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先生也想拉拢他,想把他的女儿嫁给他,他听说了,天天在家里醉酒,司马昭先生也拿他没办法,与他联姻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让人费解的是,阮籍先生心血来潮了,偶尔也当一回官,而且他对官场的态度如对待游戏一般的洒脱,既然是游戏,何必当真呢?正是这样的心态,阮籍先生即便身陷官场,也不会为名利所累。
◇欢◇迎访◇问◇。◇
第78节: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3)
也不知道哪一天,阮籍先生和司马昭先生在一起闲聊,阮籍先生无意间说起有一个叫东平的地方他很喜欢,那里风光很好,小吃特别多。司马昭先生正求之不得呢,他老人家想阮籍先生当官都想疯了,因为只要阮籍先生一当官,就会成为他的人,站在他这边,为他说话。
司马昭先生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立马派阮籍先生到东平去当官。这回阮籍先生没有拒绝,他也正想再一次去东平游玩游玩呢。要是换作其他人,新官上任,肯定马不停蹄,心急火燎的赶往现场,可他阁下一点不急,给他马车他也不坐,他骑着一头瘦小的毛驴,慢悠悠的来到东平。做官做到这个份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来到东平,阮籍先生烧了第一把火,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只可惜那时候的统治阶层并没有把阮籍先生的改革当一回事。不过,中国企业界对阮籍先生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阮籍先生来到东平的第一天,先是查看了他的办公室,他一看到自己的办公室被四面墙包围着,看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心里就很郁闷,他下令把墙壁拆掉。不仅把他自己的办公室的墙壁拆掉,还把其它官员的办公室的墙壁也拆掉了。这一招够狠,以前那些在封闭的空间里单独办公的官员如今被置身于一个你可以看到我,我可以看到你的敞亮的环境里办公,不能打瞌睡了,不能煲电话粥了,不能吃瓜子了,还是乖乖的工作吧,因为好多双眼睛在盯着你呢!
阮籍先生的改革在东平取得了空前成功,官员们办事突然变得非常积极,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阮籍先生这突发奇想的一招现在已经成为大公司大企业普遍的做法,既节省办公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岂不妙哉?所以,他们对阮籍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在这个时候,阮籍先生看见他的部下都很卖命的工作,心里很满意,东平的山水也看了,小吃也吃了,该回家啦。于是,他阁下,一不做二不休,又骑着毛驴慢悠悠的回到了洛阳。
算一下,除去路程,阮籍先生在东平一共呆了十天,他阁下这一辈子也就这十天算是正儿八经的上班。
回到洛阳的阮籍先生很快又称为司马昭先生的心病,这人到底咋啦?不是自己说要去东平的吗?干得好好得怎么突然又撂挑子了呢?他到底想干啥?
不过这一回阮籍先生没有让司马昭先生担心多久,他主动找上门来了,他开门见山的说,我想做官了!
司马昭先生暗喜,嘿嘿,都说你是高人,看来也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啊。于是拍拍胸口,信誓旦旦的说:〃想做啥官你尽管说!只要不是皇帝就可以!〃
阮籍先生说他想做步兵校尉。司马昭先生一口答应下来。随后又问他为啥看中步兵校尉这个职务,阮籍先生也不隐瞒他,说出了原因。这个原因让司马昭先生哭笑不得,也让纳兰秋先生晕死过去。这个原因是什么呢?阮籍先生说:〃听说步兵校尉营里的厨师很擅长酿酒,现在酒窖里还存放着好几坛佳酿,我就是为了这些美酒而来的!〃
阮籍先生说到做到,他上任后果真除了喝酒啥事也没有干。司马昭先生也不管他,只要他不说出反动朝廷的话,爱咋的就咋的吧。也就是在这样的自保中,阮籍先生一边在官场中游戏,一边在竹林里做真实的自己。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当刘德华先生在倡导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的时候,他也许没有想到,早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个男人也和他一样倡导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这个人就是阮籍先生。
自古以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