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零风险博弈盾-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考虑在最坏的情况下的小概率事件,在发生小概率事件时,还有资金接单。
美国的金融业执世界之牛耳,华尔街的金融创新更是领世界之*。如今,“次贷危机”超级金融地震正重创美国的金融业,“金融海啸”更让华尔街哀鸿遍野——这场堪称“百年一遇”的危机,正向我们展示着华尔街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雷曼兄弟等百年老店,为何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答案是:泡沫——华尔街自己吹起的巨大泡沫,以及对泡沫膨胀袖手旁观的监管者。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现为哈佛大学教授的罗格弗一针见血:“费解的金融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这就是21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所谓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次贷),是指在按揭市场上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申请获得的贷款。这些借款人或是信用状况较差,或是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或是其他负债较重,因此贷款给他们风险较大,贷款利率也更高。当房地产景气上升,相互竞争的抵押贷款公司争相向他们放贷,甚至不惜提供增加信用风险的优惠条件,如零首付、延迟本金还款等等。
抵押贷款公司多少能掌握借款人的信息,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强。然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将“次贷”从抵押贷款公司手中买下来后,再“分解”、“打包”,到全球金融市场兜售贩卖。华尔街创造出资产证券化产品(MBS)、债券抵押凭证的结构化产品(CDO)、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等等“费解的金融品”——连花旗集团都要编写《次级抵押贷款通俗读本》,给每位董事作“知识普及”。通过“费解的金融品”,约万亿美元的“次贷”被炒成近1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万亿美元国债市值的2倍。更可怕的是,炒作“费解的金融品”那批人根本无法掌握借款人的信息,风险控制能力几乎为零!
理论上,只要房价继续上涨,这些风险都会被泡沫掩盖;当利率提高、“次贷”违约率上升、房价掉头向下,泡沫游戏就会结束,最终持有“费解的金融品”者血本无归。
对蕴藏如此巨大风险的“费解的金融品”,监管当局显然后知后觉。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承认:“我当时也了解到了一些次级抵押贷款的问题,但我确实没有意识到这种融资行为的严重后果。大约到了2005年末或2006年初,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更没有想到它会引发如此大范围的市场震荡。”
金融海啸危机引起了全球股市暴跌,美国道指从14140多点最高位跌破了7000点,跌幅达51%以上;香港恒生指数从31950点跌到了10676点,跌幅达到66%以上;中国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到1664点,跌幅达到73%以上。这次股市暴跌,各种投资理论和投资方法在这次股指暴跌中受到考验,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现在流行的投资理论和方法,没有一种投资理论和方法能让投资者逃脱这次股市暴跌带来的巨大损失。流行的投资理论指导的投资者亏损巨大。价值投资方法为首的股神巴菲特损失超过25%。世界很多投资专家的损失都在40%以上。世界大多数著名的投资机构和投资银行亏损巨大,一些投资银行由于巨额亏损而破产,美国五大投行一家已破产,一家面临破产,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家家自危。美国的雷曼兄弟银行已破产,世界最大的银行——美国花旗银行连续5个季度亏损,靠美国政府注资而存活下来。很多投资机构损失超过自己的资产,资不抵债。中国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损失在70%以上,基金投资机构损失1万多个亿,投资损失40%以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华尔街神话的现实反证(3)
适时而至的金融海啸危机不仅充分暴露了美国金融体系出现的巨大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摧毁了华尔街的投资理论和投资神话。
金融海啸危机中,美国五大投行的全军覆没充分说明了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在股市、外汇、期货和黄金投资中,华尔街投资精英的投资理论和投资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有理由完全否定这些在市场上流行的“华尔街投资理论和方法”。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投资理论和方法的流行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价格的暴跌(图1…10…1、1…10…2、1…10…3)。
图1…10…1 中国上证指数暴跌
图1…10…2 香港恒生指数暴跌
图1…10…3 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
股票、期货、外汇和黄金投资市场上的各种金融产品的价格是不可以预测的。在现有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技术手段能预测这些金融产品的价格。价格的升和跌总是两个方向,市场上看多的力量买进金融产品,市场上看空的力量卖出金融产品,这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两种力量。两种力量的斗争产生了价格波动,另外,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是人为操纵而产生的。庄家是金融产品价格的制造者,其通过制造价格的波动而赢得散户投资者的资金;散户投资者则作为价格的平抑者而存在。
经典的波浪理论、江恩理论、K线理论及各种流行的技术指标并没有揭示和反映这个规律。相反,庄家可以利用这些散户掌握的理论来制造投资陷阱。这就是说,当你按这些传统理论去投资时,它的准确度愈高,在市场上用的人群愈多,损失就愈大。
西方的经典投资理论在数学推理上不成立。由于股票和期货的价格是一个随机函数,股价是不可预测的,股价的升和跌的概率是50%。而研究随机函数的数学理论是概率理论。只有用这个数学理论推导的投资方法在数学推理上才是成立的。
西方的经典股市理论脱离概率理论的数学分析方法,设法用历史的统计数据来为投资者推导一个股价最低入市点和股价最高出市点。这一条,按照概率理论数学推理,是不存在的,也是找不到的。
“金融市场的价格不可预测和谁的资金雄厚谁是赢家”是资金博弈市场的基本规律。
现在金融市场上流行的波浪理论、江恩理论、K线理论、技术指标、价值投资方法以及基本面分析投资方法和技术面分析投资方法都没有考虑资金博弈市场的基本规律。
2006年期货市场上,铜价从每吨3万元涨到了每吨8万多元,谁都没有想到铜价会涨到这样高,所有做空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也充分论证了资金博弈市场价格的不可预测性,谁的资金雄厚,谁就是赢家。同时也证明了股价是不可预测的道理。短期股价的波动和偏移都是由于庄家资金在推动。散户要想在和庄家的博弈中胜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资金大于庄家的资金。
。。
十一、华尔街投资理论的流行造成中国股市暴涨暴跌和投资人的大面积亏损
2008年8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联合新浪、搜狐、和讯、东方财富网四家网站发起调查,共有764588名投资者参加了这个调查。
调查显示,从2007年1月1日起至2008年8月一年多时间,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亏损者的比例达到了,盈利的投资者仅有,勉强保本的投资者为。如此大范围的亏损,即便在过去漫长的熊市中,也极为罕见,事实表明,过去一年A股市场不仅没能有效增加国民的财产性收入,反而在不断地吞噬国民的个人财产。
而那些亏损的投资者,他们的亏损究竟占其金融资产的多少呢?调查显示,亏损的投资者中有的人目前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50%以上,有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40%,有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30%,有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20%,有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10%,有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10%以下。
调查显示,的投资者认为是中国A股市场调控及监管有问题而导致了他们亏损,的投资者认为他们对宏观经济和个股基本面研究得不透彻而导致他们出现了亏损,另外有的投资者认为他们亏损的原因是自己的炒股技术不熟练。
中国A股持续下跌的最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虽然众说纷纭,但每一种说法又都很难完全解释A股如此长时间和大幅度的下跌。最早大家的看法是A股下跌是受美国次货危机的拖累;但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次货危机的源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总跌幅不过11%。还有说法认为A股下跌是受高油价影响,但欧美地区受油价影响比中国更大,但英国金融时报100指数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下跌幅度不到8%。也有专家提出A股是一个新兴市场,容易出现大幅波动,然而同样是新兴市场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却并没有出现像A股这么大的下跌,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俄罗斯RTS指数下跌了15%,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下跌了12%,巴西圣保罗交易所指数下跌不到8%。还有人认为,A股前期涨幅过大,现在出现大幅下跌完全正常,但事实是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A股涨幅只有295%,而同期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主要指数分别上涨、和。
对于A股持续下跌的原因,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却没有任何一种说法能够完全解释清楚,中国经济还在高速增长,CIP也一直在可控之中,外贸出口依然活跃,A股反倒出现如此大幅下跌。也有专家分析,A股其实并不缺乏资金,它缺的其实只是信心,刚才的调查也说明,绝大多数股民都希望政府在眼下这个时候,出台利好措施来救市,那么,专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呢?
另一组统计数据更让所有人不知其解。
中国股市自1990年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中国上证指数从1000点上升到现在是3000多点,深圳成指从1000点上升到现在是12000点。中国股市每年平均增长率在13%左右,这就是说中国股市给投资者每年的复利收益应是13%。美国股市的复利收益只有6%,德国、英国、日本。很显然中国股市给予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是世界股市中回报率最高的。但对中国广大股民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是亏损的,而且亏损率和亏损面非常大,有些人的投资损失在95%以上或者血本无归。一些人把这种亏损和自己的投资失误归罪市场,甚至把2008年股市的大跌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指向A股监管部门。这些指责不公平也不符合事实。
作者依据十多年对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投资实践,认为造成A股市场上股价暴涨暴跌、投资资者大面亏损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市场上流行的华尔街投资理论和投资方法,在中国投资市场上一直误导广大投资者。可能绝大多数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这个观点没有理论根据和看法太偏激。如果我们用博弈理论来看金融市场的投资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股票、期货、外汇和黄金的投资实质是成千上万个投资人在同一个大平台和“主流资金”或操作股价的“庄家”进行资金博弈。在这个博弈市场上大家都用相同的方法和相同的理论来操作,其结果会是什么呢?
现在流行的波浪理论、江恩理论、K线理论和各种技术指标都提倡一种操作方法,如何找股票价格的入市点,找明天会涨的股票,找“主力资金”或“庄家”会拉升的股票,与庄共舞,搭庄家的顺风车,形成了市场共识,并形成了一种共识的操作方法,这种操作方法实际上就是“追涨杀跌”的方法:当股价涨,每一个人都认为“庄家”在拉升股价或“主力资金”流进股市,赶快追进去。在大家的共识和共力下,形成了股价的快速上升或暴涨。当股价跌,市场的参与者,都会认为“主力资金”在出货或“庄家”在出货,而赶快卖出股票。在大家的共识和共力下,形成了股价的快速下降或暴跌。
另外“追涨杀跌”的操作方法也是人性“贪婪和恐惧”的自然反映。因为当股价跌的时候,投资者会认为股价还会跌,害怕买进股票后亏损,不会买进股票,人性的恐惧和人性的本能是抗拒买进股价下跌的股票。
相反,当股价上涨,投资者会认为股价还会上涨,而乐意追进去,人性的贪婪和人性的本能反应在驱逐你去追涨而买进股票。
主力资金或控制股价的庄家正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股市上流行的理论与散户博弈,反复拉升股价和打压股价,不让散户搭庄家的顺风车,而是把散户赶下车,当股价上升,投资者会追进买进股票。当股价跌,流行的投资理论会建议大家在股价跌的时间,止损卖出股票。主力资金或庄家这种反复的操作结果,产生了股价波动,而广大投资者又跟随庄家和主力资金的节奏追涨杀跌,造成股价共振,其结果股价大幅波动,形成股价的暴涨暴跌。另一方面,投资者总是止损卖出,这样就产生了散户大面积亏损和深度亏损。一种让投资者克服人性、正确的资金管理、“永不止损”的高抛低吸的资金管理技术就应运而生,第二章将有详细论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二、惨不忍睹的投资经历让我认识了股市
我是一个工科大专院校毕业生,我认为任何一门技术或技能只要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和书籍,就能掌握。如你不会盖房子,通过学习盖房子的相关知识后,你就可以盖房子;你不会寻找矿,通过学习地质学,你可以找到矿。总之人类活动中任何一种技术,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书籍而掌握,学得好一定能成为这门学科的领头人。
我在1995年进入股票市场,为了能正确指导自己投资,在进入股市之前先进行学习。当时购买了几乎所有具有影响力的图书,认为通过学习就能找到在股市赢利的方法。但是我在应用这些理论时却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失望。
我陷入一个怪圈。当你花的时间愈多,愈想证明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愈想在市场上找出一套正确的投资方法,你在市场上就输得愈惨。市场上的输赢不是和你掌握的股市理论成正比的,有时反而成反比。在股市上,好像真的是知识越多越反动!
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转到这个市场上来,期望根据自身的经历,通过自己对股市理论的研究来赢利,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些人在市场上输得更惨。
在2000年初,我已经学习了股市上大部分流行的投资理论,自认为是一个“投资专家”,我用250万港币在股价25元左右,买入香港股票电信盈科(0008)10万股。当时,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非常多。按价值投资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理论,这只股票是绩优股,每股收益高,是历史上长期给香港投资者良好回报的优质股票。这只股票又被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重组和持有,名人后代一定有作为,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技术面分析上,该股正处在波浪理论的上升五浪中。总之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太多了,找不到不买这只股票的原因。
当我在每股25元左右买入这只股票10万股,股价升到元后,股价就开始暴跌,不到一年时间就跌到了5元多,上市公司看到股价跌得非常惨、不好看,把5股合并成一股,股价表面上又升到了20多元,我的10万股,合并后变成了2万股。但合并后的股价照样跌,不到一年的时间又跌到了5元多。两年多时间,一只香港人公认的绩优股,让我的资产从250万元缩水为不到10万元,损失95%以上。这次投资把我一身的积蓄化为乌有。是谁拿走了我的乳酪,很显然是操作股价的庄家,他们利用资金优势,可以把股价拉上天,同样也可把股价打到地。所有市场上流行的投资理论和投资方法在资金操纵下都显得没有任何用处。
一次偶然机会读到了这样一篇报道:
1999年5月26日,香港各大报纸报道一条消息:李嘉诚之子李泽楷不费分文将“数码港”借壳“得信佳”上市。数分钟之内,李泽楷账面盈利319亿港元,市值达千亿港元。这是怎么回事?实质上这是一个空对空的概念操作。一个典型的操作股价的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圈钱操作。1998年6月,李泽楷正式向香港政府提出合作建造“数码港”计划。李说:香港已经过了硬件浪潮。“数码港”可推动香港赶上软件浪潮。为此,“数码港”应能提供和外国其他高科技城市相比有竞争力的租金,借此吸引高科技和软件公司来港投资。用硅谷概念来包装房地产项目,在香港还是首例。李泽楷展望“数码港”建成后,香港可望在软件工业中心开发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这对于香港经济繁荣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个耗资130亿港元的“数码港”工程终于获得香港政府的批准。
“数码港”工程获得香港特区政府批准后,李泽楷收购了“得信佳”上市公司,取得90%以上的股份,经香港联交所批准扩股至100亿股,股价每股元。如此运作后,李仅用27亿港元的成本就完成了对“得信佳”的收购和扩股工作。尔后又成功完成了与香港证券商联手事宜,最终于1999年5月25日召开记者招待会。消息传出后,股价上涨了10倍,李泽楷成功地在几分钟内盈利319亿港元。是收购“得信佳”上市公司资金的10倍。
我买进了资本运作高手的股票,我的资金在两年之内*纵股价的大资金吃掉了。我的投资经历让我明白了我的投资输得如此之惨的真正原因,股票市场是一个资金博弈市场,所有中小投资者到这个市场来投资都被拥有大资金的少数人玩在手掌之心,最后都在这场博弈中败下来。市场上流行的波浪理论、江恩理论、K线理论、技术指标、价值投资方法,基本面分析投资方法和技术面分析投资方法并没有揭示这个资金博弈的根本问题,所有流行理论在资金控制股价上显得完全没有用处。世界上各种学科和专业,没有哪一门学科像金融投资这门学科,你学的理论并不能让你成为投资专家,不能让你在投资中赢利。因为这些理论是错误的,是在误导投资者。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资金博弈市场中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股票、期货、外汇和黄金投资市场是一个千百万投资者在一个巨大平台上互相拼杀的复杂资金博弈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千千万万个体的行为组成了整个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的互相博弈系统里,每个投资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个投资者和机构对影响市场走势的种种金融消息、经济基本面的看法都有相当的差别,从而导致不同的操作。而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千千万万个体行为组合的合力方向,却形成了有一定规律的市场趋势。这种趋势由于其复杂性而充满了不确定性,时而有序,时而混沌。同时,趋势和个体的行为又会相互发生影响,趋势反映在整体指数或单只股票的涨跌上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个体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随着股票的下跌会进一步导致更多的抛售,而进一步的抛售行为又会加强股票和指数的下跌趋势,所以说股票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个市场中,谁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对方手中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谁的资金大,谁就决定了价格的走势,谁就是赢家。所以,只有通过管理好自己的资金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并获得赢利,否则,别无他法。
“股价不可预测和谁的资金雄厚谁是赢家”是资金博弈市场的基本规律。
而正是由于价格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索罗斯将自己的投资思想归纳为简单的三句话:
了解自己的错误;
研究自己的错误;
改正自己的错误。
其中,发现和处理错误是我们要拿出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的事情。
许多新手都在追求百发百中的分析预测方法,而往往忽略掉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因为一次次“偶然”的错误导致了全军覆灭。高制胜率的预测方法不是不该研究,而是要建立在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之上。
常常看到一些人动不动就满仓,动不动就空仓,这些不理智的行动,往往是源于人类直觉对概率的错觉。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估算一件事件的概率,另外,我们通常会忽略掉小概率事件,而许多事情恰好是毁在小概率事件上。
为什么我们需要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
因为它能让你在犯错误的时候将损失降到最小,在正确的时候实现利润尽可能最大。这里说的最小和最大都是相对的,追求最优的成本是高昂的,我们提倡次优。
任何投机的难点都在于执行。投机讲究知行合一,但人总归是人,是凡夫俗子就有七情六欲,就有贪婪和恐惧,所以知易行难。大部分新手都有共同的特点:该保持希望的时候却满怀恐惧,一有几点利润就担心变成亏损,匆匆卖出;该满怀恐惧的时候偏偏保持希望,明明市场已经转势,就是坚决不止损,死套到底,总幻想着市场有一天又回到原来买入的位置。如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则很难在市场中待得长久。
在这里我觉得有个普遍的误区,就是——教导我们要“克服人性”。我觉得应该倡导“控制人性”:
第一,人性无法克服。
第二,克服人性和追求利润是相悖的,既然一点儿贪婪也没有,对金钱也没什么欲望,那做股票是为什么?显然这是个悖论。
第三,保持适当的贪婪和恐惧对操作有益无害。
在投机市场里亏损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回避亏损和失败,这些都是每天要轻松面对的事情。
安德烈科斯曾经说过:“投机赚的是痛苦钱。一个人如果无法承受压力,无法坦然地面对亏损或行情震荡的痛苦,那他不适合做投机”。比如,一个人在股票操作上亏损2%就痛苦得睡不着觉,他显然不适合做任何类型的投机。
二、波动博弈理论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1)
谈波动博弈理论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之前,我们首先要温习一下博弈论。
(一)博弈论基本理论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伊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谈到博弈论就不能忽略博弈论天才纳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直至《博弈圣经》的出现,《博弈圣经》与原有博弈论书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书中博弈取胜的文化理论统一了人类的博弈占优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让博弈理论终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操作,让普通大众通过研习,成为真正的博弈高手。因此,《博弈圣经》中的博弈理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可应用性,并且对于个人的工作、生活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论是两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
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都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密与精细,任何人因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致使在多次均衡后直到不明不白地造成大输,参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大部分都是这种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中先行动的一方称决策人,根据初择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认定,然后对样本行为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决策人的每一次背景信息特性。用人人十分关心的行为概率常数进行求解,这就明显地看出优势的大小和概率分布。动态和静态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国,也会出现均衡,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国大于正。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二、波动博弈理论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2)
博弈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从知识的拥有程度来看,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严格地讲,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的博弈。对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所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或期望效用最大化。
竞争就是博弈,经济学是博弈,博弈是经济学。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博弈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