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佛是一棵树-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佛是一棵树 前言(1)
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一种不安定性
每一个人都希望实现愿望,求得肯定和安乐,因此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留下一段故事,有的非常动听从而使许多人颇感兴趣,深受感触。我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外在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的内在的智能情怀,千差万别的因缘业力,使我们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同时在短兵相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历练、自省,监视自己的思想,对于很多问题,你有求解的意愿很重要。内观智慧意义非凡,无论您生活在何种社会,惟有培养内在的价值才能真正知遇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如今“我”将何去何从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可以有变成任何情形的可能性,如同创巴仁波切(注1)在他的英文诗集《初念最佳》的自序中谈到他和许多美国诗人接触后所留下的印象:他们“或如珊瑚蛇,或如嬉戏的鹿,或如成熟的苹果,或如小心翼翼留心自己的松鼠,或如羽毛脱落却仍然喜欢炫耀的孔雀,或如只会学舌却佯装为阐释者的鹦鹉,或如啃书本哪怕撑死自己的书虫,或如庄严的偶尔发生雪崩的山峰,或如把天地联成一体的浩瀚的海洋,或如自由飞翔鸟瞰宏观世界的大鹏,或如既尖刻又善意而值得信赖的狮子”。
在这样越来越“钱本位”的社会,每天我们都发生着交易的行为,我们甚至被商业经济文化掠俘驯服,顺从一切的引导与安排。商业广告铺天盖地细微到眼球经济的程度,经济全球化影响着全球最偏远的角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指数,已使环境与一代代人吸附在“发展”的巨轮下不堪重负,我们受困于金钱与欲望的循环中。希望钱能解决自身、家庭、社会的问题,钱本身不能赋予生命终极的意义,但是从期望、拥有、分配、失去之时你的动机、语言、行为将影响到你自己和其他人。
怎样经营成功的人生,智慧地抉择未来道路。每个人都多少拥有一些物质或非物质的财富,需要一定数量的钱,每个人都需要谋生的方法,工作賺钱天经地义,将工作视为生计的主要来源是很实际的,如果极度贫穷,一般人很难想到別人、追求人的基本价值,我们必须满足基本需求,才能打开心量,关怀他人。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种不安定性,中国有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变化无常如同塞翁失马,但是人们欲想掌控一切,忧患意识却如同创新精神一样,在竞争的社会,学业、事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功的经营由细小并踏实的因素支撑着,我们不仅要重视掌握经营管理方式,同样应关注经营思想,贡献自己的智慧为社会人类谋利,企业集团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应仅着眼于自利,目的不是钱的数量,即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成就事业为己任、为人谋福为目的。
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为社会大众作出自己的贡献,不成为别人的痛苦和烦恼的原因,负担起个人的生活,进一步能够维持家庭的成员和公司的员工的好伙伴,这是互助合作、互利双赢的社会,任何一方都不能仅顾自己的利益。老板希望压榨员工的工资待遇和时间,不惜违法乱纪,牺牲优美环境为代价,想赢得一己私利却一败涂地;员工期待不劳而获,挖空心思来挖空公司,不各尽所能而是为了各取所需、各取能取。忧患危机感不应该成为急功近利的借口。这些情景使得利他的精神财富焕发人性的光辉,品德成为和谐的正因。
本书不仅提供发家致富的理念,而且以崭新的方式启发读者怎样在社会中逾越各种错误知见。工作,关系着生计、金钱、地位,甚至也关系着心底的自尊、每日的情绪,工作之所以令人渴望、挣扎、苦恼,是因为它牵涉现实、价值、欲望、人性,使我们感受到苦与痛。我们在工作中很容易对上司、主管产生嫉妒、羡慕、害怕、敌意,因而产生冲突。本书给予真实的解答与建议。
房放先生是我早年的传承弟子,谦敬智慧以及成功的事业,他是本书最理想的作者,以幽默风趣的现代音符,传达了我们渴望的动人乐章。
。。
佛是一棵树 前言(2)
把佛陀慈悲的智慧开示带进商业管理,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感恩已经拥有的一切,用正面的心态迎接现实生活中的失业、晋升、挑战、生意行为、商业宗旨以及社会责任等。这个星球是我们的暂住地,不是人们期望的永恒乐园,生在这里富有含意,美妙奇幻的世界是我们展示创举的平台,想要留下什么故事,由您自己决定吧。
藏传佛教宁玛新伏藏传承者、敦珠法王新宝藏持有者、国际西藏学会发起人、《西藏仁波切》著者
杨瑞智巴活佛于西雅图
(注1):秋阳·创巴仁波切——他不仅是一位禅修大师、更是学者、也是艺术家,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建立了那洛巴佛学院(Naropa Institute)、也创立了香巴拉训练(Shambhala Training)的制度、并组织了香巴拉国际学会(Shamrbhala International),包括许多的禅修中心。他另外著有:《突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自由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dom)、《动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等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自序:仿“佛”在人间
很早就想写下点什么,用文字纪念那些一去就不再回头的日子。
还好我能回头看看那时的我,遇见了一直影响着,又改变了我的生命的老师,释迦牟尼。
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他的思想,究竟怎样唤醒我的人生;
我只知道,该清楚地说出我的感受,真实地经历我们的生命,不要虚度、不要挥霍、不要放弃;你最终拥有的,一定比你想像的更多。
我相信他,是因为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人。
我尊敬他,是因为他比我们超脱,他是佛。
我欣赏他,是因为他的教法,不是在指示你去膜拜一些虚幻的神灵,迷信无聊的假象,他不要你做他的疯狂fans;人一旦有了所谓的偶像,就不再珍爱宝贵的自我。
他只想做一个真正的老师,教育我们在这段被称为“人生”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心灵力量,战胜一切烦恼困苦,宁静又安详地面对生活,这样的经历,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他只想做一个真正的老师,培养我们不要将时间浸蚀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里,人要想获得圆满的成就,就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企业希望获得长远的利益,就必须凝聚成功的团队;如此的经营,才会成为财富的主人。
四圣谛,四无量心,六波罗蜜,这些是他在世时,亲口叙说的究竟真理。现在都很流行纯天然的、没有加工过的原始,而佛陀的心法就蕴藏在如此清净的、没有污染的真理之中,所以只要能领悟,我们就会感到:
仿“佛”在人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模块一:我不是悉达多(1)
首先要声明的,我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但我不是一个得道的人。换句话说,还没有开悟,因为开了悟,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那样的人就已经不是人,他是佛。
公元前565年(注1),准确点说就是2551年前的农历四月初八,迦毗罗卫国(注2)的国王净饭王得到了一个儿子,就是这位叫做悉达多的太子,二十九岁时候偷偷溜出了凡人一辈子都渴求的温柔之乡,出世苦行。
现在很难对当时迦毗罗卫国的国力作出真实的评估,只知道它的国土面积为三百二十方里(注3),换算一下差不多为一百零六平方公里,也就是现在上海城区面积的六分之一大小。也许以一个国家的概念而言,确实小了一些,不过从历史记载来看,那里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最重要的是没有后现代工业文明的污染,以当时的标准来评价,应该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而且根据当时的习俗,这位太子才十六岁的时候就有了一位年轻漂亮又十分忠诚的妻子——他的表妹,耶输陀罗。据史料记载耶输陀罗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态,像仲春季节的柳絮;美好的娇容,如初降人间的仙女。
事实上在他出家之前,太子一共拥有过三位美丽骄人的爱妃(注4)。可以想像得出年青的太子,是很潇洒的,在他的父王特意为他建造的三座豪华的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宫殿中(称三时殿),随时享受着上百名美丽少女的歌舞,还有那些在这种场合中永远都少不了的美酒佳肴。
对于他的青春,已不是一个“享受”就可以概括了,一个男人奋斗一辈子想要满足的欲望——金钱、名誉、爱情、地位、家庭……悉达多太子在弱冠之年差不多就已经全部拥有。
那是一种无忧无虑的、随心所欲的豪奢生活。
这是一种足以让所有“小资”羡慕不已,使众多“精英”们流口水的生活。反正我很向往。
因此,我不是悉达多。
可是他出家了。不管有多少理由,他都出家了。
可能是最终厌烦了这些声色喧嚣的日子,或许正如后来经典所描述的,他决定弃绝富贵享乐,离世苦行,寻求那一种解脱的道。
因为,他是悉达多。
现实看来,名字只能是个符号,当然也包含父辈的寄托和各种美好的寓意。可我宁愿相信,悉达多是为他的名字而生。
这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名字,带有些诗意的味道。其实许多看是深奥的真理本身就很有诗意,只是我们读不懂。所以现在剩下的诗只有调情的功能,自身之意义早已在颠沛流离中失传。
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这个颇具诗意的名字。
悉达的意思是“一个达到的人”;多的意思是“意义”。组合在一起的悉达多的意思是“一个达到人生意义的人”。无论是传说中的星相家、父母、还是仙人,反正替他取名字的人一定很有智慧,就算不是成道者,至少也是有智慧的人……至少,有世俗的智慧吧。
虽然还有些其他的解释,比如吉祥、成就一切、一切皆利等等,都没有这句来的优美,美得都有些简单,一个已经达到人生意义的人,还有什么会无往不利呢?
而我们都在为利益奔波,在为看似唾手可得,却又远在天边的利益奔波,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熙熙攘攘之中,甚至都来不及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所以,我们不是悉达多。
或许是谁不是谁并不重要,反正,我们都有一段人生。
注1:关于佛陀准确的出生日期,现在仍然没有学术上确定的日期。依据斯里兰卡南传佛教学会的研究,包括中国、日本、缅甸、泰国等国家在内的大多数佛教团体基本上都以此日期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诞辰。
注2:迦毗罗卫国,梵名:Kapila…vstu,遗址已被发现,它位于波斯堤邦,离本格尔和跋布火车站约三英里。
。。
模块一:我不是悉达多(2)
注3:1方里=平方公里。
注4:太子成年之后,从佛经中的记录分析,他先后娶了三个妃子,并建三等宫舍,第一宫纳耶输陀罗妃,第二宫纳摩奴陀罗妃,第三宫纳瞿多弥妃。其中以瞿多弥的年龄最大,可能与释尊相似,耶输陀罗的年龄最小,可能幼于释尊十来岁。但是释迦族重视本族的婚姻,故将摩耶夫人之兄所生的耶输陀罗,立为正妃,后来也仅耶输陀罗为太子生了一子。
模块二:做生意要做出生活的意义(1)
如果公开选举二十一世纪,什么人活得最累,我一定选生意人,而且我估计得票率应该最高,无论艺人、政客、体坛明星,虽然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一定都有一段辛酸至极、不忍回视的历史,但是比起生意人,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商的生意人,可能都算小巫见大巫。随便找一个衣冠楚楚或大腹便便,或宝马香车的CEO过来采访一下,都肯定能回忆起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且很有可能现在的状况还不如以前,但是仍旧在更努力地打拼着;可是如果让他放弃,又绝对不肯,显然,好死不如赖活着,虽然,活得很累;这就是生意人。
前几日,一位许久未见的朋友找我叙旧,聊起一桩其亲身经历的旧闻,好像听起来是个笑话,但是同样作为一个生意人,笑声中,难免有些同样的无奈。
我这位朋友姓王,是做平面设计的,先前在一家不错的广告策划公司打工,积累些许“经验”之后,便出来单干。下海之后才知道这个行业的竞争局势已到了“头破血流”的局面,一直做得颇为艰辛;不久前好不容易接了个够分量的大订单,对方是上海滩上小有名气的私企老板,早年间以期货贸易起家,第一桶金捞到之后,看到当时旅游业的形式看涨,便以先租后买的形式在外滩盘下几艘大型游轮,经营起他的海上“游轮王国”。钱到底赚了多少,没人知道,只是这位老板的“座驾”已从奥迪100,升级为奔驰600。
得知此老板要为新策划的海上旅游项目展开一轮宣传攻势,小王狠下血本“投资”,打通了不少的私人关系,才获得一个洽谈的良机。见面之时,老板从头到脚一身的世界一线品牌,举手投足间散发出DUNHILL香水味再混合着吞云吐雾时DOVDOFF雪茄的烟草味,一瞬间就枪毙掉小王十分努力才伪装出的一副“成功精英”的自信。用小王自己的话来形容:那就是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差距,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之后的进程可想而知,一直是在挑剔和压价中进行,本来客户就是上帝,况且这是个来自“第一世界的上帝”。
谈判到最后,老板对小王所提供的各种“软件”服务基本已无意见,只是提出要到召开新闻发布会租用的会场去实地考察一番,于是老板亲自开车,小王带路,两人就直奔会场而去。
故事的精华部分开始了。
至于小王是不是第一次乘坐BENZ600这个级别的名车,他没有告诉我,但是从他沉醉在对那段“精彩”往事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在当日的那个时刻,他还是很享受的。换了谁又会不是呢?能和如此级别的富豪进行生意上的对谈,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已经很超脱了,而且他还开着辆顶级名车做你的“司机”,哪怕只是一会儿,这种感觉,用一个考究点的词来形容,称得上是香艳呢。
不过香艳的美梦总是短暂的,随着汽车油箱报警声的响起,真正的高潮来到了。
“小王,借我五十块钱加油,算在总报价里面,到时候一起付给你。”
别说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时听小王复述这一切时,我都在怀疑自己的听力。或者猜度这是不是近期在西方资产阶级正流行的一种“金钱游戏”。
“那你怎么回答的?”我好奇地追问。
就像高潮之后总有些疲软,或许我不该使用如此不雅的词来揣测那个老板那时的心境,不过这一切都是小王的回答造成的:“我能怎么说,我只能告诉他,五十元钱是我上个星期的饭钱,这个星期我已经三天没吃饱饭了。”
作为一个笑话来把玩,故事里的两个老板可能只是些稀有品种;不过从一个生意人的角度考量,谁都难免会陷入周转不灵的窘境。
唉,生意人啦,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但凡有过经商经历的,都会有些同感,尤其在事业的发展并不如你意的时候,你会悄然的发现,不管你最初的动机如何,一旦学会开始赚钱就像开始了一场終点在不断延伸,规则在不停改变的竞赛,你永远不会是贏家,其实也没有人是。
模块二:做生意要做出生活的意义(2)
没错,将做生意视为生活的主要来源是很实际的,尤其是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但如果将赚取金钱与生活的意义直接画上等号,显然并不明智。如同把自己放在一个创造财富的循环中:钱赚越多,生活愈挥霍;愈接近成功人士的“人生标准”,却发现赚再多的钱,也总是担心不够…
就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一直在努力地回想那天是如何结束与朋友的叙旧,自然对这桩生意最后的结果也无从得知。无可否认,无论是他的细致描述,还是我的认真聆听,当那个场景在我们脑中“播映”的时候,抑或是现在正阅读着的你们,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都会对这个黑色幽默的结尾“会心”地大笑。是啊,像我们这些离“资产阶级”还很遥远的凡夫俗子们,谁的心里没有与生俱来的“仇富”心理呢?
可是谁又会举起手来,说我永远不想成为被“仇视”的对象?如果能让你选择是继续以目前的生活方式过日子;还是成为一个拥有大奔和游艇,却掏不出五十元钱加油的老板,你选谁?
如果你不能毫不犹豫地选择,不妨停下来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期待什么样的人生?而这样人生的意义又何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模块三:恭喜发“财”(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初一、十五,尤其像佛菩萨诞辰这些吉祥的日子里,去寺庙里烧香的人越来越多。无所谓信佛的,抑或半信半疑的,还有一些根本不信的;年老的不少,年轻的有时候居然更多;没钱的经常来拜菩萨,有钱的来得更勤。总之,香火是越来越旺了,当然,这是在汉地繁华都市里的寺院景象。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变得不太愿意去寺庙。从公司搬到玉佛寺至今,已有六年了,期间只陪我的上师,一位西藏的活佛进去朝拜过一次。离这座千年古刹不过只有数步之遥,却从心里觉得它离我越来越远。不为别的,如果寺庙只剩下烧香拜佛的功能,虽然许愿和祈祷是每种宗教都必有的形式,但它已离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六年才目睹明星陨落而得道开悟的佛“教”,越来越远了。
没必要否认,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去祈求的,只不过想要达到的愿望各有不同。无论男女老少,随便来自何处,不管是求升官发财后飞黄腾达、还是希望一家老少四季平安,当其面向佛菩萨而虔诚一拜的时刻,其实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我们所渴求的,都是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尽管理由和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是殊途同归。
好几千年了,从这个星球有“历史”这个概念以来,各种肤色的男人和女人都在为追求快乐而寻求一个适当的规范,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学家、心理学家,都在费尽心血地研究快乐与人性的关系。可是,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没有解答的题目。
有些事,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不可以当成不知道,可知道了又能怎样?还不如不曾知道……
比如,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快乐的生活,而并非享乐。
快乐和享乐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是人们常常容易将它混淆,就像愿望和欲望,其实动物和人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为了欲望在生存,而人类是为愿望在生活。
只不过生意人想要祈求的似乎特别多,也许是负担太多了吧。
在《增支部》(注1)中的《鸯觉经》中,佛陀把人类分成三种:
1。 盲人:这种人不知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不知如何获得新的财富,他们也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
2。 独眼人:他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无道德之慧眼。这种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培养好的道德品质。
3。 双眼者:他既有金钱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财富增长,并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段经文最美妙之处,就在于它只对有一只金钱之眼的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相反有道德之慧眼而无金钱眼的人并未被单独列为一类人,因为以生命而言,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远比对单纯的道德追求更有实际价值。
如此“现实”、如此“功利性”的概念,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圣洁的佛经之中。
我们毕竟生活在七情六欲的社会,所以想要发财其实也是一个很虔诚的愿望,就算是离世修行的出家人,也要接受世间财物的供养。而不食人间烟火,不过是个很浪漫的童话。我这样说,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
无可否认,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前,还是身为太子的时候,对世间的财富是抱着否定、厌恶和弃离的态度,否则也不会将自己隐形在深山老林,度过六年极度困苦的时光。
我们很难揣摩出太子当时的心态,究竟是何等的大愿让他做出放下一切,从一个尊贵的太子变成一个靠乞食维生的沙门。
而且他还不同于当时常见的托钵乞食的沙门,毕竟他们不会虐待自己的身体;甚至隐居在恒河边的苦行僧也比他强,至少他们再怎么克制自己的食欲和贪念,也不会将自我的躯壳压制到奄奄一息。
后来,成佛之后的释迦牟尼曾经向弟子们回忆他这段常人难以想像,更不可能忍受的生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模块三:恭喜发“财”(2)
“为了禁欲,每天我只喝一点稀薄之汤,食用一些干粮,我变得骨瘦如柴。由于缺少食物,身体的好多部位,如同灯芯草的支节,屁股就像骆驼的脊背。由于禁食,我的背脊骨高低不平,如同一条串起来的珠子。由于缺少营养,我的肋骨看起来好像一根根破残房屋的椽子。因为挨饿,我的眼珠深深陷进眼眶,如同沉落深水中的星星。由于营养不足,我头上的皮肤枯萎,皱纹满面,就像一只带生割下来的南瓜,风吹日晒之下,完全干瘪不堪。
“当抚摸肚皮时,我就会抓着背脊骨;摸背脊骨时,我就会碰到我的肚皮。这样,由于缺少足够的食物,肚皮紧贴着背脊骨。由于营养不足,大小便时,我会因站立不稳而倒下。使劲地捶打我的肢体,想使身体恢复知觉,但糟糕的是,由于缺乏营养,我身上的积垢一个劲地直往下掉。看到我的人都这样说:‘苦行僧乔达摩的皮肤呈黑色。’但其他人却说:‘苦行僧乔达摩的皮肤非黑色,亦非蓝色,而是黄褐色。’由于缺少饭食,纯净的肤色被损坏到如此地步。
“接着,我如此想:无论过去的婆罗门或苦行僧经受了多么剧烈的痛苦,难以忍受的感受,他们一定也经历了我这样的遭遇,但是不会超过。无论过去的婆罗门或苦行僧经历多么绞心的痛苦,苦难和难忍的经历并没有给我带来超越世间,乃至获证究竟圆满的智慧。也许存在着另一条通往觉悟的途径。”
长期的苦行被证明是毫无效益的,只搞得他的精力竭尽。虽然他具有非同凡人的禀赋,但是,娇生惯养的身体却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损耗。庄严的相貌失去昔日的光彩,消瘦得使人无法辨认。金色的光泽变得苍白暗淡,全身的血液几乎干涸。肌肉枯萎,眼珠深陷无光,整个身体看起来就好像一座骨架。他在死亡边缘上徘徊。
六年离世苦修,骨瘦如柴,身体极为虚弱,始终没有任何的收获,在奄奄一息之际,太子终于意识到极端的苦行根本无助于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只能以脱离尘世的形式表达自己离苦得乐的决心。
最后,他坦然接受了一位在恒河边放羊的牧羊女供养的乳糜,重新恢复了体力,关键在于悉达多开始真正明白了修行的真谛。
也正是这位牧羊女给他指引出一条真正走向大彻大悟的道路:没有绝对的物质保证,任何事情都只能停留在“幻想”阶段。而面对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能坦然地“拿起”和“潇洒”地放下,并不会为贪婪的欲望改变了纯洁的本性,这样的人,基本已经达到人生一半的意义。
此后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悉达多太子终于悟道成佛。这已充分说明,即使像佛陀这样大雄大力的人,尚且也要借助于物质条件后才能集中精力走入精神世界,最终才能获得非凡的成就,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出世奇人,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无法脱离与财富的关系,关键在于发了财之后的所作所为。如果心系天下大众、利乐众生有情,这便是美好的愿望;相反,只是为了在灯红酒绿中的一己私欲,沉迷在花花世界里的“梦里水乡”,这就是丑陋的欲望。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道理,在《中部》(注2)的《巴陀伽摩经》中,佛陀又把人类的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种:
1。 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的增加。换而言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2。 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他如此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
3。 当一个人既富有,又有好名声,他祈求健康长寿。他如此祝愿:愿我健康长寿。
4。 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希望死后幸福。他如此祝愿:愿我死后升天享福。
没错,这就是人类在发财致富中必需走过的一段过程。
如果仔细对《巴陀伽摩经》的文字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获得财富才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所以佛教把必要的物质条件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通常情况下,一贫如洗之人是不会过多地去考虑如何获得名誉、长寿和死后的幸福,这些离他们都太远太远,根本比不上一件破棉袄或一杯热牛奶的诱惑。并不奇怪,究竟还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决定着一切。因为贫穷的人饥寒交迫,整天都在忙碌着与贫困作斗争,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毕竟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生活的含义。正如春秋时期的哲学大师管子所言:“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因此贫穷很难和道德共存,却更容易与不道德成为孪生兄弟,恕我直言,贫困虽然并不都是罪恶的开始,但它和不健康的思想往往是并肩而行的,常常触及道德的底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模块三:恭喜发“财”(3)
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时,他不可能去幻想完美的道德生活,而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去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现实点说,去和一贫如洗、饥寒交迫的人大谈道德义务,描述完美生活的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的只是一块面包去填充饥肠辘辘的肚皮,甚至不会在意那是一块新鲜或者过期的面包。
只有当人们不用为吃和穿担忧,他们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虑他们在世间的名誉、是否能长寿和死后的幸福,他们才能逐步走进精神世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