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远古之谜-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小石头,而图案线条中那精确无误的位置又决定了制作者必须依照精心计算好的设计图才能进行,并复制成原来的图样。而当时的纳斯卡居民尚处于原始社会,那么这些巨画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赖希小姐认为,古代居民可以先用设计图制作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若干部分,最后按比例把各部分复制在地面上。另一些人认为,这些巨画是按照空中的投影在地面上制作的。这样解释虽能比较直截了当地解决设计和计算的困难,但却引出更多的问题。古代纳斯卡人不可能掌握飞行技术,那么,是谁在空中进行投影呢?另外,对巨画制作方法的不同解释,也是与对巨画作用的不同理解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恰恰是令全世界考古学家都困惑的难题。有人说,纳斯卡平原的直线可能与某种天文历法有关,因为这些图形中有几条直线极其准确地指向黄道上的夏至点与秋至点。也有人说,图案中某些动植物图形是某些星座变形的复制品,某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是星辰运行的轨道。
平原上的奇迹南美史前巨画之谜(2)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纳斯卡平原地处秘鲁西南部,地理环境极其恶劣,贫瘠而又荒凉,故此才有“纳斯卡荒原”之称。美国航天总署也为这里的恶劣生态环境而震惊,感到它与火星上的环境有些类似,曾一度专门派人研究这个地区,想用它来进行火星生命能否生存的实验。同时,纳斯卡平原上的土著居民的社会发展程度也非常低下,有些领域至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但是,这幅巨画却表现出高度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同时也显示出建造者对几何图形的极高的认识程度。这些都与纳斯卡平原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设想,土著居民不可
能是这些杰作的创造者!于是,西方不少天文学家推测“纳斯卡荒原”在古代很可能曾经是“外星人”设在地球上的一个宇宙航空港,扇形场地很可能是一个宇宙机场,而巨画里的各种神秘的图案可能是远古时代迎接外星人飞碟着陆的导航标记。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根据美国航天飞机拍下的图片,在百万米高的太空中即可看到纳斯卡巨画的线条,而只有从300米以上高空才能看清这些巨画的全貌,因此,巨画只能是为从空中向下观看它的人绘制的。而在遥远的古代,有谁能从高空或太空中观看这些巨画呢?显而易见,只有外星人才有这种能力和必要。另外,迎接外星人飞碟着陆的各种导航标记不只该幅巨画中有,而且在秘鲁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不少。例如秘鲁喀喀湖的太阳门上刻有一个喷气式飞机的航标,该航标在空中清晰可见。在秘鲁首都利马南部皮斯科港上有一个高达250米的红色岩壁,该岩壁上雕有一个巨大的三叉戟符号,该符号很可能是导引某种空中飞行物着陆的。因此,以《众神之车》的作者冯·丹尼肯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这幅巨画是天外来客光临地球时在他们的降临地建起的跑道,并且,从这幅巨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跑道’有着明显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但也有人指出,从现代航天技术看,航天飞机是不需要跑道的。
与天文学家的观点相反,民俗学家则认为这幅巨画是古代印加文明中著名的印加路,是古代印加人用来计算天文历法的。梅森教授是一位研究秘鲁古俗的专家,他怀疑这幅巨画是宗教上所使用的某种标志,也许可能是一件古代的历法。但是依照考察队的专家利用碳14对图案中镶嵌的陶瓷碎片进行测量的结果,这些碎片的年代至少是在纪元前350年到纪元后600年间,也就是说,纳斯卡图案的历史至少已超过千年。而古代印加文明是从公元1200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这一事实使民俗学家的观点不攻自破。在当地土著居民的传说中,这幅巨画被认为是由半人半神的“维拉科查人”所遗留下来的作品。总之,关于南美史前巨画的来源及其用途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尚未有哪一种解释可以给这些巨画作一个圆满的回答。
令人奇怪的是,诸如秘鲁“纳斯卡荒原”上的这一史前奇迹不仅南美有,而且北美也有。1943年,美国一名飞行员从印第安纳州出发准备飞向加利福尼亚执行一项秘密任务,当他快要飞到加利福尼亚时,发现地面有一巨人,驶近一看,才发现不是巨人,而是一幅长达30多米的人形图案。他抑制住内心的惊讶,驾驶飞机继续往前飞去,很快,他又发现了一幅巨大的动物图案,看起来很像一只狗或一匹马。为此,美国洛杉矶博物馆立即派德维尔率领一支考察队前往考察。考察队很快在目的地发现了三组巨型图案。其中最突出的是一幅人形的巨型石刻,长30米,宽5米。在此之前,竟无人发现这些巨型图案,而此地并非荒漠地带,附近常有居民出入。为何就没有人发现呢?这些图案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它们标志着什么?经过反复调查,考察队并未发现任何有启发性的线索,但他们肯定这三幅巨型图案是史前时期遗留下来的作品。与“纳斯卡荒原”的神秘巨型图案相比,北美这一奇迹的规模要小得多,但风格极为相似,体现出了某种共同的一致性。
南北美的史前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向天空展示的作品,是在炫耀自己的才干?还是在呼唤某种生灵的再次光临?抑或其他?对此,我们还无法作出解释。我们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南北美史前巨画的谜底终有一天将会大白于天下。
阿兹特克文明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今日拥有2000万人口的世界特大城市墨西哥城是建立在昔日繁华的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废墟之上的。这座古城曾拥有一段令世人惊叹的古文明——阿兹特克文明。虽然它存在的时间短暂,但它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以及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表明,它是墨西哥古代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
2001年7月,墨西哥国立博物馆展出一尊巨型石雕——“柯约莎克浮雕”。它长约3。3米
,宽约1。7米,总体外型呈椭圆型,重约10吨。它是古代墨西哥阿兹特克人遗留下来的一件珍贵艺术品,大约制作于1469年。
浮雕的主人公柯约莎克是古代阿兹特克人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在阿兹特克人的传说中,月亮女神曾被两次砍去头颅,是一个叛逆者和失败者的形象。但在阿兹特克人的雕像中,月亮女神却以一种安详而超脱的神情来面对死亡。这件“柯约莎克浮雕”就是典型的表现月亮女神的作品之一。女神头上插有羽毛,戴着耳环,面部饰有金铃。她的头被砍下,四肢也被切断,显示出叛逆者的悲惨下场。同时这个雕像又是置身于繁缛而华丽的装饰之中:四肢戴有蛇型镯子,腰系骷髅配饰,背后的空间中充满了象征死亡的装饰物。作品面部和躯干的刻画写实而精细,使石头似乎变成了带有体温的皮肤,死去的女神似乎依然还具有生命力。女神死去而有灵气,她那光洁的身体以及繁杂的装饰,充分折射出阿兹特克人雕刻艺术的特点,堪称阿兹特克人精湛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
“柯约莎克浮雕”以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骚动的生命力和基于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深沉、震慑人心的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人们,唤起人们对那个充满血与火的神秘而威严的年代的向往与回忆。
阿兹特克人是印第安人当中的一支,最初可能居住在墨西哥湾西部的一些海岛上。在崛起之前,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给其他部落酋长充当雇佣兵。14世纪初他们在部落酋长的带领下来到特斯科科湖畔定居,此后迅速崛起。公元1325年在特斯科科湖边的两个小岛上建立了阿兹特克帝国,并将以两个小岛为中心建立起来的首都命名为特诺奇蒂特兰城。1437年他们当中出现了一个智者,他就是阿兹特克帝国著名的统治者——蒙特祖马一世(亦称“蒙特祖马大帝”)。在他的英明领导下,阿兹特克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活动范围大大扩展,东西两边的界限分别抵达墨西哥湾和太平洋,人口高达600余万。阿兹特克人对其统治区域的被征服者采取极其野蛮的统治方式,无情地压迫和剥削异族。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和民族必须纳贡,交出金银、皮毛、首饰以及蜂蜜等珍贵物品。由于采取这种残酷的统治,阿兹特克人国内矛盾异常尖锐,因此当新航路开通之后西班牙殖民强盗科泰斯入侵特诺奇蒂特兰城时,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犹如失去根基的大厦倾覆了。460年之后,在墨西哥政府及考古学家的努力下,特诺奇蒂特兰城在沉睡了几个世纪后终于重见天日。为了保护这个伟大古国的遗址,墨西哥政府还把附近5000平方米划为保存区,并拆毁了保存区内的7幢建筑物。
阿兹特克人是古代墨西哥的文化舞台上最后出现的一个角色(首先出场的是奥尔梅克文明,然后是玛雅文明,最后是阿兹特克文明)。他们在墨西哥盆地中央创造了一段高度发达的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在美洲文明史上堪与玛雅文明相媲美。在某种意义上,阿兹特克文明是对玛雅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它虽深受玛雅文明的影响,但并非对玛雅文明的全盘照抄,而是有所创新。同时阿兹特克文明在萌芽时期也受到托尔特克文明和奇奇梅卡文明的影响。大约在公元11世纪中叶,阿兹特克人开始向墨西哥盆地迁移。在此之前,墨西哥盆地曾存在托尔特克文明和奇奇梅卡文明,托尔特克人和奇奇梅卡人从玛雅人那里学会了农耕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各种农作物,如玉米、棉花、豆科植物等,同时,还学会了制造精美的陶器和建造宏伟的金字塔。由此可以认为,玛雅文明、托尔特克文明以及奇奇梅卡文明对其后的阿兹特克文明具有明显的先导作用。阿兹特克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是玛雅文明的延续,而其伟大的建筑与雕刻艺术则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托尔特克文明和奇奇梅卡文明的成就。
阿兹特克人被誉为“伟大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在帝国存在的短短200余年里,他们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品,一座座整洁、美丽、雄伟、蔚为壮观的城市、金字塔和宫殿群,所有这些,尽显艺术构思的奇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有人曾把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繁华程度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或意大利的罗马相提并论。某种意义上这丝毫不过分。当时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共有30万人口,6万栋房子。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随军神甫迪亚斯说,特诺奇蒂特兰是建立在特斯科科湖边的一个“极其奇妙”的城市,各个小岛之间有堤坝相连,堤坝由石头砌成,坝顶十分宽阔,可并行10多人。迪亚斯曾这样写道:“城里的建筑物非常漂亮,一般家庭建筑都有院子,庭院中种花种草,有的人家还修了屋顶花园,”“街道两旁的房子绝大部分属于贵族和富有的墨西哥人所有,这些房子都用红石头盖起来的,顶上有栏杆。”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大建筑物都用白色的石膏粉刷,在阳光下显得雪白耀眼、庄严肃穆,使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在迪亚斯的描述中还提到墨西哥的“太奥卡利”神庙,该神庙就是阿兹特克人建造的太阳金字塔,太阳金字塔底面积有3。7万平方英尺,高达137英尺,如此巨大的建筑物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要想建成也决非易事。太阳金字塔与托尔特克人的月亮金字塔遥遥相望,相映成趣。从远处看,太阳金字塔犹如一尊巨神在俯视着整个都城,异常宏伟壮观,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阿兹特克文明之谜(2)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鸟瞰图。据传专为西班牙殖民者科泰斯所绘。
阿兹特克人不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建筑艺术作品,而且在文化上也作出不少杰出贡献。在绘画与雕刻方面,阿兹特克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1520年,德国艺术家杜勒在见到阿兹特克人所制作的工艺品后感叹地说:“我一生从未见过如此能使自己打心底里发出欢呼的东西,因为我在当中看到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我惊奇遥远地方的那些人的聪明才智。”阿兹
特克人极其钟爱石雕艺术,这种钟爱来源于同被征服者托尔特克人进行的文化交流。阿兹特克人在吸收了托尔特克人的雕刻艺术后,立刻将这种艺术与其宗教信仰结合起来。阿兹特克人狂热地崇拜太阳神,太阳神成为他们石雕艺术的永恒主题。墨西哥国立博物馆于2001年7月举行的阿兹特克人石雕展出就有很多关于太阳神的内容。
阿兹特克人的太阳神石刻。阿兹特克人将太阳视为神加以崇拜。这块石头中间刻有一个伸出舌头寻求祭品鲜血的太阳神。
石雕艺术是阿兹特克文明的杰出代表,因此有人把阿兹特克文明称为“石头文明”。在文字方面,阿兹特克人依据玛雅人的文字体系创立了一种绘画文字,这种文字虽然没有发展到象形文字的阶段,但已包含了一些象形文字的成分。在历法方面,阿兹特克人将一年分成365天,每逢闰年便增加1天。在医学方面,阿兹特克人的成就比较明显。他们知晓许多草药的用途,例如利用奎宁治疟疾,还知道用“亚乌特利”的草药作麻醉剂,这一点只比中国晚300年,但比欧洲人早几百年。
阿兹特克人的建筑艺术及其发达的文化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和神秘的体验;它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则让我们领略到了阿兹特克文明的另一种“高度智慧”。极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社会发展水平大约介于原始社会与早期奴隶社会之间,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农业生产的产出率比较高,能将1200多种植物加以分类。农业的高产在人口规模上得到体现,只有高量的产出才能养活数目众多的人口。他们也是精巧的手工艺匠人,能够制作精美的陶器、纺织品以及金银铜等各种器皿。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不但供贵族赏用,而且也投放到市场上交换。阿兹特克人有着活跃的市场,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市场尤其活跃,聚集了琳琅满目的物品。市场交流初期没有货币,主要是物物交换;后期逐渐有了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般等价物,有的地方是可可豆,有些地方是锡,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主要以金砂作为货币。由此可见阿兹特克帝国的商品经济已经超越原始阶段,进入到更高阶段。阿兹特克帝国各城市除了集市以外,还有固定的商店。来往于帝国各地的商队,则为经济流通起了中介作用。
阿兹特克人的社会生活既表现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遗风,又表现出奴隶社会的若干特点。其氏族遗风主要表现在公有制的社会生活方面。在阿兹特克帝国,同一氏族的人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有亲属关系的人们共同住在一起,并且由所有的族人推举出一个族长,每次聚餐时,男子在先,女子在后。阿兹特克人尚武,非常重视军事组织,男子从15岁起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每次打仗归来,都要举行论功行赏会,抓获战俘多者立大功,少者立小功,无者则受罚。阿兹特克人的首领由部族会议选出,权力很大,已经具备了阶级社会统治者的那种权力。阿兹特克人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奴隶社会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将俘虏、本部落的罪犯以及穷人赋予奴隶身份。男奴主要用来从事家务劳动,女奴则主要用来伺候主人。蒙特祖马一世在世时,共有1000多个服侍他的女奴,而且他每顿饭要吃30多种菜肴,生活极其奢侈。由此可见阶级对立的现象已十分严重。
阿兹特克人的大地女神雕像。高达2米,现藏墨西哥城人类博物馆。女神像的脖颈上挂着一个由人手、人心和骷髅
组成的项圈,几条响尾毒蛇正从女神的脸上爬下。
阿兹特克人具有灵魂永存的信念,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来主宰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希望自己能够永生不死,把自己尊为神,希望在死后灵魂升天,能在天国继续统治天地间的人们。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只有崇拜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神灵,如太阳神、月神、云神、玉米神等等。这种多神灵崇拜,在实践中表现为到处建立神庙,以祈求神灵保护他们五谷丰登,宽恕他们的杀戮行为。仅特诺奇蒂特兰一地就有40多个庙宇,豢养了5000多僧侣。他们还采取各种方式祭奠神灵。由于战乱频繁,俘虏较多,因此阿兹特克人常常先把俘虏装在木笼里养肥,之后再杀掉献祭太阳神。他们还把在一种只允许前臂、膝盖、臀部接触硬橡胶球的球赛中获胜的胜利者献给太阳神,而作为祭品的胜利者则视之为无上的光荣。
令阿兹特克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灵并未能够保佑他们免遭灭顶之灾,相反,这种恐怖的世界观加速了自身文明的灭亡。由于残酷的统治,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当面临强敌压境时,内外交困,该文明的毁灭不可避免。1521年,西班牙殖民强盗科泰斯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征服了阿兹特克文明,并对特诺奇蒂特兰城进行了大肆地破坏。由此墨西哥古文明中最辉煌最灿烂的一页被撕毁了,其历史使命不得不提前结束。
奥尔梅克文明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墨西哥湾沿海地区3300多年前出现的奥尔梅克文明,是墨西哥最早出现的较为发达的人类古文明之一,享有中美洲“文化之母”之美誉。有人提出,该文明的兴起与殷商末年东渡的中国人有关。事实究竟如何?还是让我们领略一下这个鲜为人知的古文明的“风采”吧!
墨西哥民间有这样一个古老传说:远古时代的密林里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拉文塔族,他们住在仙境般的美丽城市里,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
在传说的神奇魅力吸引下,墨西哥考古学会于1938年组织了一支考古队,去探寻这个传说中的古老民族。令人意外和欣喜的是,考古队竟然比较顺利地就在拉文塔族森林里发现了11颗巨石头像,其中最重的达20吨。获得这一有价值的线索之后,考古学家们继续努力,最终在墨西哥湾沿海地区发现了两处遗址:一处是拉文塔(La Venta);另一处是特雷斯·萨波特斯(Tres Zapotes)。根据碳14测定,两处遗址至少出现于公元前1300年,这是当时中美洲发现的最早文明遗址,中美洲文明的“老祖母”出场了。20多年后,又一重要遗址——圣洛伦佐(San Lorenzo)遗址被发现。这三处遗址都是古代墨西哥的奥尔梅克人居住的地方,从此奥尔梅克文明的“内幕”逐渐为世人得知。
奥尔梅克文明的发祥地位于今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州和塔巴斯科州,西起帕怕洛阿潘河,东至托纳拉河,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这一带西部为洪泛区,东部为沼泽地,气候炎热多雨,河流众多,水草丰美,并且橡胶树成片,因此当地居民被称之为“奥尔梅克人”,意为“橡胶之乡的人”。
现存墨西哥的奥尔梅克人巨石人头像
奥尔梅克文明的主体为三个文化点:圣洛伦佐文化、拉文塔文化和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三个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期有先有后,相互衔接:圣洛伦佐文化最早,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200~前900年间;其次出现的是拉文塔文化,大约在公元前900~前600年;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出现最晚,约为公元前500~前100年。由这三个文化点组成的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墨西哥本地区,而且遍及整个中部美洲地区。中美洲其后出现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其他各种文明都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在社会生活、建筑艺术以及其他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体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历史继承性。
透过考古发掘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奥尔梅克人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这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他们的石雕作品、制陶工艺和筑墩建房技巧上。1938年发现的“奥尔梅克巨石头像”是奥尔梅克文化中最闻名于世的艺术品,这些头像由整块玄武岩雕成,构思完善,具有强烈的写实性。14个巨石头像中最大的是一个青年的头面雕像,重达30吨,高3。05米左右,形象十分生动。他鼻子扁平,嘴唇厚大,眼睛半睁,呈扁桃状,眼皮显得十分沉重;头戴一顶装饰有花纹的头盔,遮住了两耳。考古学家认为该头像可能是当时奥尔梅克领袖的雕像,或者就是一种向死者表示致敬的纪念物。
除了雕刻出巨型石像外,奥尔梅克人还用绿玉或黑玉雕出许多小型的人像、动物形象或一些小雕像。奥尔梅克人喜欢用翡翠绿玉做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这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一大特色。在奥尔梅克人看来,最为贵重的物品是玉石,它代表着“第一流的无上的体面”。绿色玉石所折射出的颜色仿佛滴翠的青玉米或荡漾的碧波,由此绿玉成为“珍贵”和生命自身的同义词。奥尔梅克人雕刻出来的小型石像晶莹圆润,玲珑可爱。这些玉石人像以裸体直立的站相和五官俱全的面具为最多,有的小人像胸前还缀有一面用黑曜石凿成的镜类饰物,即使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宗教礼仪用具的一批灰白、墨绿或碧绿色的石手斧,这种手斧表面极其光滑。在玉雕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带有美洲豹头部特征的神像,该神像是人的身形(有时故意表现为小孩的身形),学者们称之为“豹人”或“豹娃”。美洲豹是奥尔梅克人崇拜的主要天神的象征,因此这个神的形象往往兼具人和豹的特点。奥尔梅克人的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又形成了一种方正凝重、深厚圆润的风格,成为奥尔梅克艺术的典范。他们的石雕艺术为后来的玛雅人所继承,在玛雅文明时期,玉石制品和玉石图像遍及整个玛雅地区。
在奥尔梅克文明早期,奥尔梅克人还制作陶器。主要以灰黄色粗砂陶为主,均为手制,器形较厚,表面一般没有什么装饰。大约到了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制陶技术大有进步,出现了具有玛雅文化特征的黑色陶器。这种黑色陶器以钵形器和壶形器为主,器壁仍然较厚,表面先经磨光,然后刻出富有代表性的花纹。
奥尔梅克人在建筑艺术上也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由于生活的地方洪涝灾害多发,为防水淹,不得不挖土筑墩建房于土墩之上。考古发掘出两种土墩:一种呈圆形或方形,面积不大,往往数座土墩聚集在一处;另一种为长堤状,长达30米。前者无疑是民居遗址;后者根据长堤下方出土的大量石片、石斧等石器判断,当为工匠集体劳动的工棚遗址。奥尔梅克人的建筑物均为泥垒土砌而成。民居自不必说,就连祭祀中心的底座高台也是土垒的。拉文塔的祭祀台呈圆形,高30米,底座直径128米,坐落在一广场南端,用土10万立方米,面积为5平方公里。在这个高大的土台上矗立着一座座神庙或祭台,并且美洲最有特色的神庙形式在奥尔梅克文明时期也已出现,那就是:在约莫10层楼高的塔状高台顶端雄踞着一座壮丽的神殿,远观之,整个建筑看起来像座金字塔。这一建筑风格后来也为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所继承。
奥尔梅克文明之谜(2)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奥尔梅克人辉煌的艺术成就表明,他们已经度过了部落时代并已进入阶级社会。已经有了阶级分化,已形成了国家组织。统治者已开始控制民众的剩余劳动,并且已能利用剩余物资役使、供养一批匠人。从一些石刻以及石碑上的人像可以看出:有的人像服饰华丽,手持权杖,指上戴有护节器(用以握拳时增强打击力)。这些人无疑是握有权势的人物,很可能是国王或祭司。奥尔梅克人制作了很多“巨石人像”,但他们生活的地方并不盛产石头,制作大型石雕像的巨石必须从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外的图斯特拉山运来,可以想象这项工程工作
量之巨大,需要动用的劳动力之多。无疑,这一极其艰巨的任务也是由下层民众承担的。而巨石运到目的地后,再由工匠将之雕刻成形。由此可见,奥尔梅克人中已出现了等级和社会分工,已有国王、祭司(国王、祭司往往是同一个人)、农民和手工艺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社会生活中的权力政治正是奥尔梅克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随着奥尔梅克社会和国家的形成,作为国家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各种各样的石雕中可以看出,奥尔梅克人主要崇拜美洲豹。美洲豹是当地最凶猛的动物,他们将其视之为世界的主宰,并把它当作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与此同时他们还祭祀地神和火神,用活人(儿童)献祭,以祈求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奥尔梅克人在进行祭祀典礼时常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例如,当祭祀典礼进行时,他们往往用橡胶制成球,玩球嬉戏。这表明奥尔梅克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其社会生活极其丰富。
由于生活的地区土壤肥沃,雨量极其充沛,奥尔梅克人已开始放弃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过渡到耕种作物以之作为食物主要来源的阶段。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和昆诺阿藜等,其中玉米是其主要种植作物。种植方式为刀耕火种。据考证,奥尔梅克人可能是最早种植玉米的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当墨西哥湾沿岸的低地出现奥尔梅克文明,秘鲁出现查文文明之际,“形成”期的中美洲文化,包括制陶术和玉米种植,已经传遍了从中美洲到秘鲁在内的整个“核心美洲”。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中美洲是最早种植玉米的地区,而奥尔梅克人则是玉米的最早种植者。在奥尔梅克人创造的基础上,玛雅人继续发展和提高了玉米的种植技术,使得玉米这种原来河谷中的野草经过玛雅人的培育,变成了既甜美又富营养的粮食;同时玛雅人的肉食相对较少,他们的果腹之物主要就是玉米,因此他们自称是玉米人,而他们的文明也被称作“玉米文明”。奥尔梅克人的主食除了玉米外,还有一些肉食。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骨验证,奥尔梅克人大多食用家犬和火鸡,同时也食用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