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传-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顺哥的父亲吕忠翊被派往福州担任税吏,携家带眷来到了仙霞岭赤石镇。恰好碰上了建州民变,建州也就是现在福建的建瓯,民众一致推举范汝为做首领,反抗食粮征收政策。原本是十分单纯的事件,在有心人士的推波助澜下,竟然愈演愈烈。交通断绝,秩序大乱,到处是风高放火,白昼杀人。吕忠翊一行只好在赤石镇暂时住了下来。

  几天后的夜里,乱民波及到了赤石镇,街上火光烛天,居民四散奔逃,吕忠翊也带着妻小摸黑逃离赤石镇。在乱糟糟的情况下,吕顺哥一路向前狂奔,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也不见了父母,天明的时候被一小撮乱民强行掳去。

  范希周是乱民头子范汝为的侄儿,范希周与吕顺哥的相识、相交是颇富戏剧性的。

  此时范汝为已自封为天雄军大元帅,准备企图大举、为收买人心。他故示大方地把掠夺而来的财帛和妇女分别赏给有功的手下。吕顺哥被分给一位小校。

  吕顺哥是官宦人家的女儿,长得自然是细皮嫩肉,又正是十六岁的花季,破瓜年华。小校心里高兴,把吕顺哥一把扛上肩头,欢天喜地回返住处。志得意满之余,一杯接着一杯,自斟自饮,狂饮黄汤。吕顺哥瑟缩在墙角,对于那双不时投来的贪婪的眼神,心头为之惊惧不已。夜已深重,残灯如豆,然而一切都没有发生,嗜酒如命的小军官已经沉沉醉倒,吕顺哥不顾一切趁机逃出魔窟。

  吕顺哥故意弄成蓬头垢面的样子,漫无目标地踯躅在街头巷尾。经过变乱之后。十室九空,四处行人绝迹,家家关门闭户,饥肠辘辘的吕顺哥终于晕倒在一间破庙附近。

  有几名小混混正在庙廊下煮食香肉,吃饱喝足之余,悠然而坐。看到有人倒卧在路旁,便把剩下的肉汤慢慢倒进吕顺哥的嘴里,吕顺哥慢慢地醒来,睁开了大大的眼睛,有人便惊呼道:“原来是个小妞哎!”

  “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大伙儿七手八脚把她抬进庙里,有人抓她的头发;有人按住她的手脚;有人强剥她的衣服;有人已经摆好架势,准备霸王上习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有个人使她虎口余生,保住了清白。这个人自然便是范希周了。至于范希周是怎样来的,无从考究,大抵是天意安排吧。

  吕顺哥在危急万分的悲惨遭遇中,遇到了“贵人”相助,总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感恩戴德之余,在对方怜惜的目光中,泪随声下,呜呜咽咽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及随父上任途中遭遇民变的情形。对方也表明自己是乱民首领范汝为的侄子,就这样吕顺哥被带到范希周的家中。在范希周老母的撮合下,官家小姐吕顺哥成了乱民首领侄儿的娇妻。

  在兵荒民乱的情况下,一个孱弱的女子在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情况下,成为乱民首领侄子的妻子不足为奇,难能可贵的是以后的事。

  患难见真情,范家母子庆幸能与官家女子成亲,更加爱护吕顺哥。而吕顺哥对婆婆的慈爱和丈夫的专情,也逐渐萌生了强烈的信赖与幸福的感受。虽然一时无法挥去与父母分离的悲痛,但是新婚的喜悦、爱情的滋润,使她觉得生活充实快乐。

  乱民的变乱毕竟成不了大气候,在韩世忠三万大军面前,迅速土崩瓦解,官兵全力搜捕余孽,范希周担心大祸就要临头。仓促间又无法携带老母、娇妻一齐逃走,于是一家三人抱头痛哭。看来只有让范希周一人逃走了,范母从箱底取出了祖传的鸳鸯镜,由儿子和媳妇各执一面,但愿今后能有重逢的日子,破镜重圆。

  范希周逃命后,相依为命的婆媳二人迎接不可知命运的摆布。一伙乱民终于在有一天闯进了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庭,在抗拒、打斗中范母被一剑刺死。吕顺哥趁乱越窗而出,在惊恐万状中,没命地向外狂奔。

  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吕顺哥终于和她那到建州上任的父亲相遇了。吕顺哥如实地告诉父母,她已经和范汝为的侄儿范希周成亲,而且夫妻十分恩爱。吕忠翊听罢,默然不语,他认为女儿为贼人所占,是一场噩梦。他轻轻劝慰吕顺哥不可再对人提起,以后再替她物色一位如意郎君。

  劫后重逢,悲喜交集,吕顺哥对父亲的态度十分不满,她誓死不再谈婚论嫁。不久,她父亲又因军功而被派到封州任职,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封川。痴情女子吕顺哥破镜重圆的愿望看来是越来越渺茫了,她整天抱着婆婆给的那面铜镜,饮泣不已。

  世事本难明。一天,一个叫贺承信的,由上级机关派来督理税务的人来到了封州吕忠翊的衙门。自然,马屁是必须拍的,吕忠翊在自己家里设宴招待这位年轻人。这人虽年轻但干练、既仪表堂堂、又彬彬有礼,吕忠翊公事之余,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可惜的是这人已有婚约在身。

  人走了,吕忠翊怀着患得患失的心情来到后堂。这时,女儿跑来充满希望地告诉他,她偷听来客对话,口音十分熟悉,可能就是自己离散的丈夫。父亲认为女儿简直是昏了头,一个姓范,一个姓贺,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干。

  半年过去了,贺承信再度因公来到封州,吕忠翊拗不过女儿胡搅蛮缠,只得又把贺承信请到家中,吕顺哥从屏风后面看得真真切切,这可确实就是自己的丈夫。她压抑住狂喜的心情,叫仆人将一面铜镜递到那个叫贺承信的人手里。当贺承信刚一从怀里摸出另一面铜镜,吕顺哥便不顾一切地冲了出来,吓呆了坐在一旁的父亲。

  毕竟是官宦之家,不提建州民变,吕顺哥与贺承信热热闹闹地又举行了一次婚礼,在欢快的鼓乐声中,在悠扬的喊礼声中,两情脉脉,有情人终成眷属。祸兮,福之所伏。这成了岭南佳话之一。

  中国历代名女……唐婉与陆游的沈园情梦

  唐婉与陆游的沈园情梦

  南宋山阴(今浙江沼兴)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其一: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两阂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不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应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它提醒着人们:好好珍惜你拥有的那份感情,不要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身悔。

  中国历代名女……白玉娘的赤心与痴情

  白玉娘的赤心与痴情

  一二零六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会盟,被尊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势力日益发展,逐渐成为南宋政权的主要敌人。特别到他的孙子忽必烈的时候,迁都大都,改国号元,全力进攻南宋:一路攻入四川;一路攻人湖北,占领襄樊;一路攻下庐州,进入安徽。

  当时南宋执掌政权的是权臣贾似道。贾似道少年无赖,日事饮博,不务正业。当上宰相后,在葛岭建一座半闲堂,终日寻花问柳、选色访艳,无论娼妓女尼,略有三分姿色,便召入宅府中淫污。后宫中的宫妃张淑芳、宫女叶氏,贾似道见了喜欢,居然胁迫两人出宫,充作侍妾。皇帝虽然知道,也不敢问。他又喜欢斗蟋蟀,到了冬季,把许多蟋蟀放在铺了红毡的地方相斗,他与姬妾狎客一起蹲在地上,各出采注,以博胜负。有个狎客带着笑讥讽他:“朝廷令太师平章军国重事,这斗蟋蟀,想必就是军国大事了。”他听了之后,绝不着恼,反对他点头微笑,颇现得色。同时他的跋扈、专权、残忍也是有名的。有一天,他带着心爱的侍姬登楼闲眺,其中一个姬妾,看到两个少年葛巾野服,丰神潇洒,不由赞美:“好美丽的两个少年!”贾似道回过头来说:“你爱他吗?我把你许给他。”这个姬妾笑而不答。下楼后不久,贾似道把所有的姬妾都召来,捧出一个金盒说道:“刚才某姬喜欢两年少年男子,我已替她纳聘,你们看看聘礼吧!说着启开盒盖,露出某姬血淋淋的头来。”有人在他的府门前写诗讽刺他,他立命调查,把那人捕来杀却,当时无人敢提及他的私事。他相继在理宗、度宗两朝专权十五年,初时还到都堂里面小坐,把内外的紧要公事,略略展览。后来竟深居简出,所有军国重事都叫部下送到他家里,交给他的幕僚看,只有弹、纠察、用人财政这些事他就亲自管,就连宋度宗也听他的。所以端人正士,排斥净尽。贪官污吏却一个个弹冠相庆。蒙古人不断进攻,贾似道装病弄傻,一会儿主战,一会儿主和,大宋江山就败在他这样的人手里。

  当时礼部尚书程文业的幼子程万里年方十九岁。意气风发,以父荫补国子生,眼看着蒙古大军进逼日急,向朝廷献战守和三策,贾似道最恼的是谈论如何抵抗蒙古大军,最怕的是奏报军情。程万里的直言无隐,戳破了贾似道“讳和为胜”的秘密,使他颜面无光,恼羞成怒。程万里担心大祸就要临头,连夜逃出临安,一路北行,被元将张万户所掳。

  蒙古人在征服的过程中,把占领地区的人民视为奴隶,叫做“驱口”,分赐诸王、贵戚、功臣、将士,少则数十数百,多则数千数万。张万户就是指拥有万户奴隶的武将。他也是由汉人而投降蒙古的,他需要培养一批忠心耿耿的人。张万户非常欣赏程万里的才干和胆识。一开始便对他青睐有加,在生活和行动上都加以优待,其中一项就是随程万里在众多俘获的女子中挑一个做妻子。当然这也是为了让程万里心身有所归属,死心踏地为他做事。

  这天,张万户将所掳女子中较好的全部集中起来,任程万里挑选。那些女子为使自己摆脱女奴的身份,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都使出混身解数,希望引起程万里的注意,只有一人冷冷地站在那里无动于衷。这女子高挑身材、脸庞红润、媚中有威、柔里带刚,她是死守嘉定的统制自忠的女儿,名叫白玉娘。程万里便选了白玉娘为妻。

  白玉娘全家除了她之外,都是在嘉定城中战死的,当日嘉定城里的一切用不着回忆就能出现在她的眼前。城中绝援已久,得不到救兵,许多统兵的大将都是贾似道的亲信,一个个贪生怕死,她父亲战死后,有人收拾他的尸体,发现他身受十创,身中六箭。她继承了父亲坚毅的性格,顽强地活下来。她听说她们这些被掳的女子又要去接受别人挑选的时候,她十分愤怒,但当她见到程万里这个眼里流露出才情与正气的汉族读书人时,她发现这正是她要寻找,曾经是她做小姐的时候所幻想的那种男人。但令她十分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看来有才情的读书人却甘心地投降了蒙古人。

  婚后的第一夜是在一种奇特的感情中度过的,两个人都有些郁郁寡欢。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当别人向程万里祝贺的时候,白玉娘才发现,程万里的脸上挤出了一点点笑容。她似乎有所明白,程万里的心和她有相通的地方,都是痛苦的。但又都各怀着心事,把秘密包裹起来,不向对方展露。

  大概是一个月后,白玉娘起得很早,清新的风从窗中吹进,早起的鸟儿在欢快地叫过不停,白玉娘觉得自己格外的清醒。她望着熟睡中仍带些憔悴的丈夫,终于下定了决心。丈夫醒来了,她服侍他穿好衣服,在进早餐的时候,她轻轻地说出这些话来:“我观察了你很久,我总觉得你有很强的才干,又抱有一种不愿被别人知道的情怀。你为什么就甘心做蒙古人的仆隶呢?你为什么不图早日脱却罗网呢?”这些话对程万里来说无异于晴天里响了个霹雳,声震九霄。他可是在逃之身,他暂时还不愿再一次逃跑。因为那边恨他入骨的贾似道还没有死,天下之大,他害怕没有他容身的地方。他担心白玉娘是张万卢安插在自己身边的暗探。她太厉害.她竟然猜中了自己的心思。为了掩盖自己的心事,为了使自己有一个暂时托庇的地方;也为了试探白玉娘真实的身份;程万里把白玉娘所讲的话。一字不漏的告诉了张万户。他等着看张万户是否用蒙古人传统的刑法,把白玉娘全身脱光,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他看到是白玉娘的镇定自若,毫无怨言。他看到张万户的妻子极力保护白玉娘,他没有看到白玉娘身受蒙古人的传统刑法,他不由得对白玉娘的身份有了更深一层的怀疑。他对白玉娘有了更多的戒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白玉娘再次劝丈夫逃回南宋,说到激动的时候,热泪把枕巾都湿得透湿。可程万里吃了秤陀铁了心,始终认为白玉娘是有意试探他对张万户的忠心,任凭白玉娘说,就是不开口。第二天,他又原原本本地把白玉娘说的话告诉了张万户。张万户恼羞成怒,对白玉娘恨之入骨,决定把白玉娘卖给他人为奴,要程万里另外娶一个女子为妻。

  这时程万里彻底认识了白玉娘那爱国的赤子之心,高贵品质。他请求张万户仍把白玉娘留给自己做妻子,张万户一心想的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势力,对白玉娘又怎肯放过。白玉娘就要被人牵走了,程万里怔怔地看着她,眼里露出悔恨、羞愧、依依不舍的神情。白玉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鞋袜外,孤零零的一人,她把自己的一只绣鞋递给程万里,也要程万里脱一只鞋子给她。她珍重地把程万里的鞋子抱在怀中,对程万里说:“我带着你穿旧的鞋子,就会想到过去我们美好的日子,也会使我在今后觉得总是和你生活在一起。我多么盼望我们今后还会再相见,我把我的绣鞋给你,你能好好地保管它,作为我们今后相见的凭证吗?一日夫妻百日思,百日夫妻海样深。不管我今后的命运如何,我从此不再解衣,虽死也不受强辱,如果命运的安排,我们能再见的话,你会有好消息带给我吗?”

  白玉娘走了,程万里当然知道白玉娘所等待的他的好消息是什么,他必须尽心尽力地完成,来满足因自己的造孽而离异的妻子。程万里终于找到个机会逃离了张万户,回到南宋。

  这时南宋的政局更加危急,更加混乱,贾似道也无心顾及几年之前一位年轻人的失言,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程万里的父亲本来就是朝中大臣。不久程万里被委派为福清县尉。宋度宗期间,他一直就在福建境内迁转。恭宗继位后,他担任了闽中安抚使。

  这时蒙古人已攻下了襄阳、樊城,南宋失去了在长江中游的屏障,元朝对南宋形成包围,一路沿长江东下,目标直指临安。贾似道率兵十三万迎敌,不战自溃。一二七六年元军攻破临安,掳恭帝北去。端宗在福州即位,三年后为元兵所逼,走死碉州。文天祥又立赵炳为帝,不久文天祥被俘。最后陆秀夫在崖山附近背着幼帝赵炳投海自杀。

  南宗灭亡,程万里失去效忠的对象,于是接受元朝廷的安排,担任陕西行省的参知政事。社会局面稍安定,他就开始了寻找白玉娘的活动。

  他派出去的人手里拿着他仿制的一批绣鞋,穿街过巷,毫不见白玉娘的踪影。于是来到农村,把绣鞋挑在竹竿上,到处游走,那天一个程万里派出的人路经一处尼庵,口渴乞茶,一中年尼姑捧出茶来,见到竹竿上的绣鞋,惊得把茶碗都掉到地上。连忙返身,不久拿出一只旧的男式鞋子来,那人立即拜倒在地,白玉娘仔细地问了程万里的生活情况。当听到程万里终于做了元朝的官时,她把木鱼重重地敲了一记,念了声阿弥陀佛。她对那人说:“我自被卖以后,忍痛离开丈夫,自缝衣裙,誓不受污,不久就出家为尼。我已在这昙花庵里二十多年,早已绝意尘世,烦请告诉我原来的丈夫程万里,他既已在元朝做官,就也要做个好官。现在我已经见到了当年我留下的绣鞋,就心满意足了,请他不要以我为念,请你把这些话告诉他。”当那人把这些话转告程万里之后,程万里微微有些羞愧,他后来终于辞官不做,过一种隐居生活。他在得到妻子白玉娘在昙花庵出家的消息后,曾特地赶去与她相会。那时白玉娘正坐在蒲团上打坐,他在门缝里静静地看了一会,然后悄悄地离去,他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见就是不见,不见就是见。

  白玉娘觉得尼庵中的生活是充实的,并不象凡俗间那样地空虚。她的赤子之心,她的对程万里的痴情,都已种在这尼庵中。她天天在这里忏悔,那个她一直保存的鞋,成了一种符号,使人感伤,使人望着它生出又畏又敬的心情。

  中国历代名女……管仲姬的才情与痛苦

  管仲姬的才情与痛苦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天下后,向慕大汉文化,对汉族知识分子推行怀柔政策。下令搜访遗逸,一批汉族读书人经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把仁义道德、忠君爱国的一套放下,投入到蒙古人的怀抱中。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赵孟俯。

  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晶宫道人等。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八贤王赵德芳的后代。南宋未亡时,年十四就以父荫补真州(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其书法世称“赵体”,当时就号为“神品”。其绘画造诣很高,很全面,提出作画要有“古意”,力倡书法入画,是画坛的领袖人物,其影响及于元四大家乃至明清一些大家。他还通晓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也佳。

  元世祖至元二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