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传-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悦,更多的倒是羞涩,瞧陆季和的眼神总是躲躲闪闪,拿板子打对方的手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象是带着一种爱怜和心疼。他们两人莫非心灵有约?张淑仪顿生疑窦,但从平日里来看,他们主仆两人都是循规蹈矩,决非浅薄之人。张淑仪感到其中颇有蹊跷,但她不动声色,装作是刚走过来,招呼了两人,便一同赶路去看龙舟赛。

  端阳节的河边热闹非凡,远远近近赶来看龙舟的人把岸边围了个水泄不通。更有那些卖粽子、咸蛋等小吃的贩子穿梭其中。张淑仪主仆三人好不容易挤出个空档,站在河滩上等着龙舟赛开始,张淑仪居中,陆季和与娉娉各站一旁。不一会儿,锣鼓齐响,几条装扮得红红绿绿的龙舟驶了出来,在众人震天动地的呐喊声中,象离弦的箭一样朝下游冲去。龙舟上的汉子们拚命地舞动木桨,十来个人动作整齐一致,煞是有趣。看龙舟的时候,张淑仪无意地收回了一下目光,瞥了一眼身边的丈夫,却发现他的目光正落在一旁的娉娉身上,那目光中藏着一种火辣辣的渴望。张淑仪的心不由地“咯噔”沉了一下。陆季和似乎觉察到了妻子的反应,慌忙把目光移向了河面,脸上不知不觉地露出了愧色。

  两人真的有意?似乎还在隐隐约约之中。张淑仪无心再看沸腾的龙舟赛,心里暗暗地思索着丈夫与娉娉的微妙关系,不由自已地把目光投到身旁的娉娉身上。这丫头还真出落得有模有样了。最惹她注意的还是娉娉高耸的乳房和浑圆的臀部,听人说这可是适宜怀孕生子的身胚子,哪岂不是……?她想到了索性成全丈夫与娉娉的隐情,娉娉在她身边长大,品性脾气她都了解,确实是个本份而善解人意的好女孩,给丈夫娶了作妾,既合了他俩的心意;又可为陆家生子添嗣;也去了自己的一块心病,不是一举三得吗?

  主意已经打定,这天夜里,张淑仪对丈夫特别亲热,紧紧地搂着他,好象生怕他从自己身旁飞走。第二天醒来,她写了一首诗,悄悄放在丈夫的书桌上,诗是这样写的:

  郎君最爱婢娇憨,脸际眉间笑语含;

  怪的昨日闲斗草,输她两次得宜男。

  论心我亦喜温柔,每有新诗与唱酬;

  今日唤她才一看,羞红双颊便回头。

  闲时说到眼前春,一个娇羞一个嗔;

  戏语两家都莫恼,明年罚我作冰人。

  今番望眼总盈盈,撮合何难要妾行;

  但得同心欢结后,大家怎样谢侬情!

  心意竟是这样大度宽容,她先调侃了丈夫与娉娉之间暗藏的春情;一个是羞人答答着不胜情、一个含情脉脉却故作正经;接着却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甘心情愿认罚为他俩做冰人(媒人);还说待你们欢结同心后,怎样来谢我这个大媒呢?诙谐之中充满着豁达。

  陆季和见诗后大吃一惊,没料自己藏在心中的隐情被妻窥破,妻子不但不怪罪自己,竟然还好意促成,真是胸宽若海呀!他自己却不好意思起来,当妻子问起他意下如何时,他竟低头不语。

  于是张淑仪又去向公婆禀明了自己的意愿,公婆也十分惊叹于她的大度,而为儿子娶妾延嗣本是他们的心愿,既然媳妇主动提出来了,他们欢喜地答应下来,嘴里直念:“真是委屈贤媳了!”

  不久后,陆家就办了为儿子娶妾的喜事,其中的大小事情,都是由张淑仪一手操持的。其实她心中也不免有一些失落感,可一想到大局为重,她又释然了。

  从侍婢升为妾,娉娉十分感激张淑仪的厚爱,可她又觉得自己凭空夺了女主人的一半夫爱,实在是有愧于女主人。因此当陆季和对她施以爱意时,她总羞答答,勉力推辞,劝丈夫多和大妇亲热。陆季和则对妻妾各有所爱,对妻子他是敬爱;对娉娉则是怜爱,两人各有一种魅力,他恨不得全楼在怀里。娉娉毕竟是新妇,婚事又是妻子一手促成,所以垂爱娉娉时,他也心中难免有一份愧疚,在张淑仪面前则露出一种尴尬模样。

  见他想爱又不敢爱的模样,张淑仪心领神会,知道他们都碍着自己的面子不敢尽兴,于是又出诗一首,加以引导:

  不妨暗里通眉语,未许人前便自成;

  喧宾莫思轻夺主,折桥犹未到过河!

  诗中有怂恿,有默许、有调侃、有告诫,对丈夫与娉娉如何掌握分寸,调教得清清楚楚。陆季和与娉娉心里有了数,再也不象开头时那样拘束,夫妻三人相处得十分融恰。娉娉并没忘记自己的侍婢身份,婚后她仍然象过去一样操劳家务,对张淑仪仍然执侍婢之礼,言谈举止,谨慎小心,不敢有一点张狂之态。张淑仪殷殷劝导娉娉不妨随意些,娉娉却自有主张,还写了一首诗答付女主人:

  欲通私语怕娘嗔,但任娘行笑妾身;

  举止本来羞涩甚,大方何敢学夫人。

  妻子宽容大度,侍妾通情识礼,陆季和可真是大享了齐人之福。为报妻妾厚爱,他不偏不倚,平分春色,一家人皆大欢喜。一年后,娉娉产下一子,取名“合继”,意思是要合并继下大小两位母亲的美德。

  中国历代名女……关秋芙花命也如春

  关秋芙花命也如春

  有人说:“家花不如野花香。”一双男女如果做了夫妻,朝夕相守,事事相知,日子一长,就很容易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于是许多风流雅士把家中的娇妻搁在一边,热衷于到烟花柳巷寻找韵事,饱尝“野花”的滋味。然而真正的挚情夫妻并不如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就象窖藏的醇酒,愈久愈香醇,平平凡凡的家常生活中总能酿出多彩多姿的韵事,彼此陶醉其间,决不会失去吸引力。江南才女关秋芙与丈夫蒋坦就是这样一对挚情夫妻。关于他们之间的浓情韵事,说起来颇能动人通遐思,漾人魂梦。

  关秋芙名瑛,钱塘人,清宣宗道光三年出生于一位秀才之家。关父饱读诗书却仕途不顺,常与一帮文友雅士放纵于诗酒之间。关秋芙从小就长得灵秀可人,深得父亲的朋友们喜爱,于是有魏滋伯教她学诗、杨渚白教她学画、李玉峰教她学琴,虽然不是名门闺秀,却深得当时诗、画、琴高手之真传,成了一个集各家之长的绝伦女子。

  这样才貌绝伦的女子,当然是“君子好逑”。关家并不想借女儿攀高枝,而是顺其自然将关秋芙许配给了她的姨表兄蒋坦。蒋坦也是生长在书香门第,家境算不得富贵,却是诗礼相传,使他颇具文质彬彬、气度轩昂的名士派头。关、蒋两家住得很近,关秋芙与蒋坦从小常在一连玩耍,青梅竹马,两相依傍。长大后又互相倾慕对方的才貌,情意相悦。双方父母深解儿女的心事,顺水推舟,成就了他们的百年之好。完婚是在道光二十三年的秋天,丹桂飘香中,关秋芙喜盈盈、羞怯怯地踏进了蒋家门庭。宴罢客散已经是三更时分,洞房之中红烛摇彩,暖意融融。关秋芙绾着堕马髻、身着红绢衫,低头含笑坐在床沿上,白嫩染红的面庞比平时里更显得俏丽动人。刚送完贺客的新郎蒋坦走进洞房,痴痴地望着矫喜万状的新娘,心旌摇曳,脚步也有些飘飘然了。昨日还是表妹,今天成了他的娇妻,恍惚中他觉得这个娇俏的新婚既熟悉又陌生。蒋坦走到床边,挨着秋芙坐下,静默了一会儿,悄悄拿过她丰润的小手,紧紧握在自己的手掌里。秋芙缓缓地转过头来,漾喜茂羞的目光与蒋坦相遇了,四束目光紧紧着在一起。彼此慢慢读着对方的眼睛,仿佛又回到了两小无猜的童年时期,那一层如烟似雾的陌生感荡然无存,目光和手掌把他们紧紧地连为一体。于是打开了话匣子,他们共同回忆着童年的游戏,少年的调侃。两人曾手拉手在院子里摘花、捕蝶、看蚂蚁爬树、和泥巴捏小人;两人还肩并肩写字作画、吟诗弹琴,为赋新诗强索愁……这一切美好的往事,都是他们共同拥有。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痴笑着,不知不觉户外已响起晨钟。秋芙带来的小丫鬓影影在屋外轻轻叩门,压低着嗓音喊道:“天色已晓,小姐快请起身梳妆!”这时屋里谈兴未艾的新郎新娘才如梦初醒,他们的洞房花烛夜就这样坐在床沿上过去了。

  婚后的生活十分惬意,蒋家虽不太富,倒也有一些房产。靠房租维护生计,还算是衣食不愁。蒋坦这时已通过县试,取了秀才,已准备参加乡试的课程,所以他的任务就是埋头读书。丈夫读书,秋芙自然就充当了“红袖添香”的角色,可她除了添香外,不免要添上些柔情蜜意,使得蒋坦不由得跌倒在温柔乡里,课业不免疏忽了不少。

  春天的时候,院中花开似锦,蒋坦坐在书房的窗前读书,一抬头正好能看见院墙下的几株花开正旺的桃花。昨夜刚下了一阵春雨,春雨把粉盈盈的桃花打落了一地。这时秋芙正蹲在地上抬那些垂头丧气的落英,“她一定又在为落花伤怀了!”蒋坦脑子里闪过这样的念头。

  秋芙在桃树下蹲了很久,把一堆花瓣摆来弄去,不知在干什么。蒋坦有些忍不住了,放下书本,抬脚跨出了书房门,悄悄走到秋芙身后。“啊!真美!”他在心里惊呼了一声,强忍着没喊出口来,原来秋芙正在从那些桃花瓣砌一阙词,已砌好了大半,蒋坦在她身后悄悄地读着,这是一阙“谒金门”:

  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一夜落红吹渐满,风狂春……

  以落花惜春,体意两谐,真是绝妙之思!蒋坦正暗自称叹时,突然吹过一阵寒风把地上砌好的花瓣全部打散,一个“春”字还没来得及砌完最后一笔。“好一个‘风狂春不管’啊!”蒋坦禁不住脱口而出,“你为何知道我后面未砌出的是‘不管’二字?”秋芙被他惊了一跳,转过头来问丈夫。蒋坦一把将刚站起身的娇妻搂进怀里,打趣道;“我俩心有灵犀,你心里想好的句子我还不知道吗!”秋芙嫣然一笑,捶打着丈夫的胸脯,刚才风吹花散而勾起的怅惘之情顿时烟消云散。

  夫妻俩在春天合种下的芭蕉,到秋天已是叶阔色浓。秋夜萧瑟,冷雨打在芭蕉叶上,浙沥成声,蒋坦坐在书桌前的灯影里听了,不由地生同一种诗人的闲愁。愁绕心头,书也看不下去了,索性跑到院中,摘了一片芭蕉叶,用布巾擦干,题下几句闲词:“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然后唤了一个丫鬟,让她把芭蕉叶送给正在卧房里弹琴的夫人看。

  过了一会儿,那个小丫鬟又带着芭蕉叶回到书房。蒋坦以为她没能送到秋芙手中,谁知接过一看,上面又续题了两行字:“是君心绪太无卿,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蒋坦一看便知是娇妻的戏笔,心中泛起了一股暖流,脸上也浮现出会心的微笑。

  虽说相厮守的日子很多,可蒋坦总免不了有一些交际应酬,有时也得外出数日。这几天里秋芙则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连弹琴的心事也没有了,一阙“蝶恋花”词就道出了她的这般愁绪:

  几日池塘无不住,柳也朦朦,想做清明雨;半榻茶烟和梦煮,画屏几点江南树。

  欲卷珠帘风不许,如此黄昏,休教移筝柱;楼上晚山青不去,夕阳正在鸦归处。

  扳着手指数过一日又一日,终于到了丈夫归家的日子。秋芙在这天早早起来,细心地梳妆打扮,换上丈夫喜欢的衣服,一次又一次地到院门外向路上张望。在这时,一切情景在她眼中都变得明快开朗,喜悦之情也溢满了这“菩萨蛮”:

  小楼昨夜东风骤,一春花事阑珊够;斜月绿窗纸,梦回闻马嘶。梨花明似雪,含笑开门说:“昨夜结灯花,今朝真到家!”

  从妻子的词句中,蒋坦发现了自己的离去与归来给妻子带来的悲伤与欢乐,也就不忍心轻易离开妻子,外面的事能推则推,醉心于妻子营造的多情小天地。

  有得必有失,蒋坦与秋芙沉浸在浓情绮事中,饱尝了夫妻恩爱的乐趣,却不免荒废了科举课业。三年一度的乡试,蒋坦一连参加了两次,都名落孙山。失意之中,蒋坦渐渐看淡了耗人心血的功名之事,画了一幅“秋林著书图”,表明自己读书以怡情,无意于功名的心意。对秋芙来说,丈夫若能金榜题名,她也可享夫贵妻荣之喜,这本是一般读书人家梦寐以求的事;可既然丈夫已有厌倦之心,她也很能体谅,只好夫妻相亲相爱,贫贱亦为乐!于是秋芙在丈夫的“秋林著书图”上题下这样的词句:

  家理丝桐君把钓,全家靠得渔竿住;人生多被浮名误,怎免得樵夫笑死。

  夫妻相依,淡泊为生。妻子的曲意谅解,蒋坦看了感激不已,愈发将夫妻之事看得重了。

  他们生活虽然清贫,却也还没到“把钓”为生的地步。况且蒋坦一介书生,也不懂得如何“把钓”。婚后的第四年,他们小夫妻从蒋家的大家庭中分出别居,住在西子畔一个简陋的小院中,靠每月从蒋家支取的数十金生活费为生。

  院子虽小,却也被他们收拾得整齐雅洁。出门就是烟笼水秀的西子湖,每日里看霞观雾,与山水为侣,小日子过得十分惬意。若是精打细算,数十金的生活费维持夫妻俩外加丫鬟影影的生活还不算拮据。可偏偏蒋坦又是好客之人,最喜欢呼朋唤友,如今住到了风光旖旎的湖滨,更不免隔三差五地邀来一帮志同道合的文友,一同把酒论诗。对丈夫的朋友,关秋芙从不怠慢,既使家中囊空如洗,也会设法典当一些衣服来沽酒买菜。

  一次为好友伊小沂设宴饯别,蒋家总共请来了二十多位客人。关秋芙与影影在厨下紧锣密锣地张罗,蒋坦陪客人在客厅里开怀畅饮。

  酒酣耳热之际,众文友雅兴大发,各显身手:李山樵鼓琴铮铮;吴康甫奋笔疾书;吴乙彬、杨诸白、钱文涛分画四联条幅;其余的人,或拈韵赋诗;或高淡时势,或横笛吹萧,甚则狂欢高呼,其乐至极。不知不觉,已是月升中空,酒已喝下数十觥,客人们兴犹未尽,蒋坦又高呼影影送酒上来。可是叫了几次,都不见影影回应,蒋坦不悦地走进厨房,只见到妻子一人闷坐在那里,不见影影的影子。蒋坦问妻子为何不上酒,秋芙无奈地说:“家里已无酒,买酒的钱也没了。刚才我脱下手中的玉钏到酒铺里换酒,酒铺的伙计却辨不清真假,只好打发影影到当铺里典当去了。路途较远,还需等一会儿才能回来。”见妻子毫无怨尤的神态,蒋坦不禁鼻子发酸,泪水润湿了眼眶。秋芙见状走上前轻轻拭着他的泪水,微笑道:“常言道:“千金难买一笑”,难得大家如此高兴,玉钏当了,过些日子再赎回就是。”话是这么话,当出去的东酉多了,又有几件能赎得回来呢!

  夫妻志趣相投,平淡的日子也能变得甘甜如饴。嬉笑相携中,关秋芙与蒋坦共度了十二个春秋,无奈“花命也如春短”,在一个春归花落的日子,身体素弱的关秋芙竟一眠不起,还来不及与丈夫告别,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秋芙去了,蒋坦似乎也失去了一半生命。爽朗乐观的他不见了,整日里恍恍惚惚,形只影单地坐在书房里,回忆那些与妻子共度的欢乐时光,回忆那些夫妻间多彩的韵事。最后他把回忆写成一本书,书名叫《秋灯琐忆》。我们现在说的故事,便是从这本书中来的。

  中国历代名女……查碗香私奔了情缘

  查碗香私奔了情缘

  咸丰九年初夏,京师城里出了一桩风流韵事。潘家的新寡儿媳查碗香趁着夜色与一个落第举子私奔了,因潘家是京师里的名门世家,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据说潘家曾派了五名武功高强的护院武师追赶捉拿,在杨柳青附近追上了合骑一马的私奔男女。不料那男子武功远远高出潘家的武师,只用数招,就把五个武师打得屁滚尿流,两个人骑着马悠然远去。

  这件事香艳神奇,一时为街头巷尾津津乐道,各种各样的议论纷纷出台。有人说:“一对狗男女,做出这般大逆不道的举措!”有人说:“真是一对冤家,孽缘难了呀!”也有人说:“一双情种,为情而生呢!”

  女主角查畹香本是江南秀女,出身于浙江的盐商巨族。自幼随家人居在姑苏城,那个带着她深夜私奔的男子则是查畹香娘家邻居的儿子杨鼎来。杨家是淮安山阳五代进士的书香之家。杨鼎来随父亲在姑苏任所长大,自幼读书习武,颖悟过人,不但书读得好,练就的一手拳脚功夫更是了得,只身敌个十来人,毫不在话下。

  查、杨两家既是紧邻,又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所以关系甚好,来往极为密切。大人们如此,年龄相仿的小孩子查畹香与杨鼎来也是如此,宛如一对兄妹。若按正常的情况发展,他们该是成为青梅竹马的小夫妻,但是,他们之间却没有了这个缘份,因为查家早在女儿未出世前,就曾与世交潘家指腹为婚。小畹香虽然还是个混沌未开的小丫头,却已是名花有主了。童年时两小无猜,尚不觉得有什么障碍,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两家大人鉴于已无联姻的可能,便开始限制两人的来往。这对少男少女才惊觉彼此是那样难以割舍,又是那样无可奈何!可毕竟比邻而居,两个人总能找到见面的机会,这时他们已经懂得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将越来越少,所以倍感珍惜,每每卿卿我我,又喜又忧。

  提起查畹香未来的婆家,可是来头不小。祖父潘世恩曾在朝廷做是三十年的体仁阁大学士,公公潘观保已位居公卿,未婚夫也是少年有才之士,品性端重,被看为前途无量的。杨家在姑苏算得上是名门,但与名重京师的潘家相比,可差远了。

  这时潘观保被朝廷派到姑苏任职。杨鼎来得了消息后心生奇思,他想:“心上人查畹香迟早是要进潘家门的,自己不如先提前与潘家老爷拉上关系,将来便可出入潘府,也如有机会见到查畹香,聊慰无缘之情。”如此想来,他便找机会向潘老爷递上名帖,口称门生,乞就求教。当时杨鼎来在当地已经文名鼎盛,潘观保平白地得到一位高足,自然心中欢喜,因此真的与杨鼎来结下师生关系了。

  三年后,查畹香嫁入潘家,随同丈夫潘祖同住在京师。不久后,杨鼎来娶下了姑苏美女彭淑英为妻。彭父当时在京为官,杨鼎来借口到京师广结路门,以便为将来青云直上作铺垫,偕妻子住到了京师岳父家。与此同时,潘观保也因病回京师休养,正好给杨鼎来造成了可趁之机,他打着拜访老师的幌子,有事没事就往潘家跑,期盼着能在院中廊下与查碗香见上一面。也不虚他巴巴地跟着来到京师的一片苦心。

  到潘家走得多了,自然就有与查畹香单独相遇的机会。这种时候,两人心里似乎都有许多话要说,可不知从哪里开口为好。所以常常只说些不痛不痒的应酬话,看上去倒象是初次见面的路人。如此一来,不免勾起查畹香对旧情的眷念。可现在相对无言,只能徒然增加一种莫名的苦痛,因此她劝杨鼎来以后少来潘家,索性不见面,把过去的一切留在记忆中罢了。杨鼎来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能看上一眼总比不能见面好,他甚至还幻想着有那么一天,两人重温旧梦,重续前缘。

  查畹香的丈夫潘祖同已在翰林供职,可谓少年得志。谁料天有不测风云,有意无意间,一场灭顶之灾降临到他头上。那是咸丰八年,也就是潘祖同娶查畹香的第二年,金秋乡试时出了件轰动一时的考场作弊案,主考官柏俊人头落地,潘祖同因为也是阅卷者之一,不免牵连获罪。本也可以判死罪,皇帝念他是名臣潘世恩的孙子,才格外开恩,只是将他免职发配边疆。潘祖同走后不久,边地传来噩耗,说他因感染时疫病死在路途中,查畹香便成了一个年轻的寡妇。

  查畹香失夫,杨鼎来更觉得希望在即,因而往潘家走得更勤了。他除了安慰老师丧子之痛外,竟还买通丫环,借口慰问新寡之人,跑到查畹香的屋子里去了。情烈似火,不免形于言表,两人偷情之事很快就被潘老爷看出了端倪,他大生恼怒,儿子新亡,媳妇竟与门生勾搭上了,真是败坏门风!为了顾及脸面,潘老爷借着一件小事大发了一通脾气,从此不准杨鼎来再进潘家大门,师生关系自然也一刀两断。

  杨鼎来心中清楚潘老爷与自己断绝关系的真正原因,不免有些窝火。不过礼部会试之期在即,这是他来京的任务所在,必须拿出成绩好对家人有个交待,因此只好暂时忍了下来。虽然杨鼎来强迫着自己静下心来温书应试,无奈查畹香娇媚的形象总是在他脑海里转来转去,心猿意马,一腔文才无由发挥。考后发榜,果然金榜无名。

  科场失意,郁闷之极,越加想念旧时的情人。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施展起身藏的绝技,趁着夜深人静,翻墙进入潘府,溜到查畹香的卧室外轻轻呼唤着她的芳名。已经进入梦乡的查畹香听到熟悉的声音,猛地惊醒了,一时辨不清究竟是梦是真。待打开房门,眼前果然站着那个冤家,心中不由地一热,不加思索地扑入他的怀中。杨鼎来将情人轻轻抱入卧室,关上门,也不点灯,两人就坐在黑暗中互诉衷肠。杨鼎来讲到了自己科考失利之事,只道是思念她,无心做任何事情,到如今更是觉得没有她,一日都难挨。查畹香禁不住柔情迸发,一遍又一遍抚摸着情郎焦灼的脸庞。杨鼎来趁机提出:“我们何不趁着夜色逃出潘府,回家乡去过那种朝夕相守的神仙日子。”真的提到私奔,查畹香又有些犹豫了。那毕竟是逾礼背道之事,万一被抓住,岂不身败名裂?杨鼎来是心意已坚,软硬兼施地劝说着对方。最后见查畹香不再吱声,知道她已动心,于是收住话头,一把抱起她,悄悄走出卧室。又将她背在背上,轻轻松松地越过围墙,逃出潘府去了。再往后,就演出了那幕轰动一时的私奔闹剧。

  摆脱了潘家武师的纠缠,杨鼎来带着查畹香循海道口到了故乡家山阳。这时他父亲也已辞官还乡,见儿子带回了昔日好友的女儿,同吃同住,心中难免有些不快。可既然木已成舟,何况又是看着查畹香长大的,要喝斥也抹不开面子,也就只好默认了。过了一段时间,杨鼎来修书一封派人送往原配夫人彭氏处,向彭氏讲明了自己与查畹香的渊源关系及近情,并恳请彭氏原谅。杨鼎来携潘家寡妇私奔之事发生后,仍留在京城父亲府中的彭氏气得七窍冒烟,差一点儿寻了短见,现在丈夫来信求饶,她本想抵制一番,可既然已经闹到这种地步,再硬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她索性做一回好人,认了这门二房亲事。能取得妻子的宽容,杨鼎来喜出望外,忙派人上京把彭氏接到山阳团聚,从此过着一夫二妻的乡居生活,三人都是明理之人,倒也能和睦相处。

  京城里潘家吃了哑巴亏,有苦还说不出来。不久后,从边地居然又传来喜讯,说上次潘祖同病死的消息有误,实际上他已逃过时疫之灾,仍在边地戍守。潘观保喜出望外,从而也对与人私奔的儿媳妇愈加痛恨了。杨鼎来与查畹香已远走外地,潘家即使恨得咬牙,也拿他们无可奈何。潘家众多的门生故旧也随之对此事忿忿不平,都认为杨鼎来有才无德,如同禽兽之类,这种人若是做了官,岂不是有害天理!于是,他们纷纷约定,杨鼎来不再来参加会试便罢,若来参加,无论谁看到他的卷子都要毫不客气地撤下。虽说卷子是密封的,但杨鼎来那一手标准的米南宫字体大家都能认得出来。

  三年转眼即逝,大比之年又到,夭下举子纷纷人京会试。杨鼎来也准备再试锋芒。“此去京城,还不知会惹出什么祸来,潘家一定不会放过你!”查畹香瞻前顾后,忧心仲忡,忍不住劝丈夫放弃功名,安心过平静恬淡的日子。可是杨鼎来却坚持要赴京应试,他的看法是:“官可以不作,功名却不能不要,既然苦读了十余载,怎能.不证实一下自己的学识?”于是收拾了行李,择吉日动身北上。

  这是同治元年春天,杨鼎来到了京城。其时潘祖同已被家人花钱赎回,官丢妻跑,一片心灰意冷,只躲在家中,以读书吟诗打发时日。杨鼎来进京没有让潘家知道,他住在一家僻静的小客栈中,顺顺当当地参加了科考。等到阅完卷拆封看结果,杨鼎来竟被取为第九名进士。参加阅卷的潘家门生顿时傻了眼,怎么一时疏忽,让他钻了空子呢?原来这次杨鼎来作考时已改用了欧体,怪不得他们没有发现那笔标准的米南宫字体哩!既然结果已定,再改是来不及了,杨鼎来便稳稳取得了进士之衔。榜下不久后,朝廷派杨鼎来任工部主事,潘家闻讯后耿耿不满,不料杨鼎来却谢绝了官职,仍旧束装回乡去了。

  杨鼎来一举及第,在山阳顿时成了名人。虽然他不肯做官,人们仍热心地奉他为师,一时间,门下弟子如云。而二夫人查畹香也不甘沉默,在后院中开馆,招收了一批女弟子,夫妻俩并肩为师。

  虽然人们都接受了查畹香是杨夫人的事实,可又忘不了那段深夜私奔的风流韵事。背地里许多人戏称查畹香为”汤夫人”,乃将“潘”宇与“杨”字各取一半,合并而成。

  查畹香五十岁时一病不起,死后杨鼎来为她写的一副挽联是:

  前世孽缘今世了,他生未卜此生休。

  算是将两个人的一段情缘做了一个交待。

  中国历代名女……傅善祥苦为女状元

  傅善祥苦为女状元

  自隋朝开科举考试之先河,明朝从进士中拔出最佳者冠以状元之称。数代数科,出了无计其数的状元。纵观历史,状元不算稀奇。女状元却凤毛麟角,前代闻所未闻。直到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中国才有了女状元,而第一个女状元就是傅善祥。

  提起傅善祥这个女状元头衔,虽说是自己争气考来的,可其中多少有些无可奈何。所以成了女状元后,荣则荣耀,其中苦楚却难与人说。

  傅善祥出生于南京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以开馆授学为业,膝下有傅善祥与姐姐傅鸾祥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在父亲影响下,两姐妹自幼攻读诗文,堪称一对才貌俱全的姊妹花。太平天国人主南京那年,姐姐鸾祥十八岁,妹妹善祥年方十六,都被太平军收编到“女馆”中。

  “女馆”就是太平军作战时期的“女营”。虽然已到南京后,改名“女馆”,不再参加战争,但编制仍然是军事化的。馆中成员经常要参加挖濠沟、挑砖石等劳动,晚上则听牧师传道,生活安排得十分紧张。傅善祥姐妹都是娇弱的书香千金,这样的生活真让她们吃尽了苦头。傅善祥用一首诗描述了她对这种生活的感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