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著名作家张炜介绍(1)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起开始发表小说。出版有《张炜作品精选》(1…5卷)、《张炜文集》(1…6卷)、《张炜文库》(1…10卷)等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12部。其中《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三部,被视为作家本人最具写作高度和探索力的小说作品。另外还有散文文论及诗歌作品三百余万字。作品在海内外获奖三十余次,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多种文字,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版外文本和繁体字单行本三十余部。
张炜是伴随新时期文学一同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八十年代初,当中国作家的创作主力集中于短篇小说时期,张炜即以《声音》《一潭清水》连续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从17岁写作第一篇小说《木头车》开始,他在短篇小说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至今已发表短篇作品130余部。
1980年张炜毕业于烟台师院中文系,而后长期做历史档案资料研究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与他人一起编纂出版了《山东历史档案资料选编》33卷,达一千多万字,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案头工作,也是他最初的学术研究、丰富的资料积累准备的过程,为后来更艰巨的创作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炜第一阶段的作品为中短篇小说,风格清新、秀丽,大多以芦青河为描写对象,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性格的年轻女性。用很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好而多情的世界”。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声音》《一潭清水》《护秋之夜》《夜莺》《拉拉谷》《烟叶》等。
张炜第二阶段的创作开始转向厚重沉郁,反响趋向热烈。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中篇《秋天的愤怒》《秋天的思索》,短篇《冬景》《海边的雪》等。
1986年,张炜完成了《古船》的创作,文学期刊《当代》全文刊登了这部份量厚重的作品。作品发表后,立刻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古船问世,反响强烈”(见同年文艺报)。南北评论家对作品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古船》是新时期文学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中国民族心史上的一块厚重碑石”(雷达)。此后,《古船》先后入选国内“百年百部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和海外“华文百年百强小说”,并获“首届庄重文文学奖”。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海外等先后出版了《古船》,至今不同版本版次已达二十多个,成为当代文学中常销不衰、再版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这一年,他的作品集《秋天的愤怒》、《张炜小说集》、《浪漫的秋夜》同时出版。
1987年,张炜在基层挂职,使其有机会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深入民间,几乎跑遍了整个半岛地区,搜集了大量民间文学和民间传说。这期间他花费许多精力投入古代航海家徐福的民间传说及学术研究工作,编纂出版了六卷本民间文学文丛《徐福文化集成》,计有二百余万字。
1988年,他的中短篇小说集《童眸》出版。
1989年,为展示建国四十年来文学创作的实绩,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炜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做出重要成绩的作家,被编入这套丛书。
1990年,他的中短篇小说集《美妙雨夜》、《张炜小说选》同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张炜的另一部重要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出版。从《古船》到《九月寓言》,作家的叙事风格发生了很大转变。《九月寓言》获得文学界一致好评,有许多评论家甚至认为是超越《古船》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见复旦大学《新文学教程》),并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和上海长中篇小说大奖(该奖首奖在此之前一直空缺)。《九月寓言》的出版,是作家本人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该书继《古船》之后,成为当代文学中印刷版次最多的常销不衰的作品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篇章。同年,他的《散文与随笔》出版。此间,山东友谊书社选编了《当代文学名人名作精选》,精选出版了张炜中篇、短篇、散文、随笔、问答录共五本。
1994年,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柏慧》和《家族》相继出版。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出版,同样引起了文坛的轰动,有近百篇评论文章对作品进行了评论。《柏慧》在写法上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格局和手法,在时空处理、人物塑造、氛围营造、结构手法、感觉传递、叙述语言等方面都有新的尝试。基于《柏慧》所呈现给读者的震憾和感动,著名评论家王彬彬李洁非等给予极高评价,李洁非甚至将它与卢梭的《忏悔录》相媲美。
作为著名作家,张炜的创作路子拓展得异常宽阔。他构思的多部长篇正一部部地付诸现实。在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的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散文、随笔。从1995年到1996年,两年多时间里,他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如花似玉的原野》、《致不孝之子》。出版了散文集《精神的魅力》、《大地的呓语》、《羞涩与温柔》、《冬天的阅读》、《最美的笑容》、《忧愤的归途》、《生命的呼吸》、《期待回答的声音》,以及文论集《纯美的注视》,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夜宿湾园》等十多部作品集。
这一时期是张炜创作的重要时期。他每每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用心血写出了一部部优秀作品。他把艺术视为生命,用生命呵护着他所钟爱的艺术。他的随笔、文论、畅谈每每闪烁着思想的光亮,并善于从一事一物的精微处去获得艺术与哲学的深层感悟。他所写下的大量散文、随笔和文论,无一不是作家感悟的结晶。从这些作品中,可看出作家对自然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友谊与爱情,质朴与淳厚,读书与写作等所进行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扫描与剖析。张炜酷爱读书,几十年来,他阅读了大量中外书藉。他不仅阅读文学名著,还读人类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建筑学、美学、动植物学、地质学等。
凡是能读到的好书,他都有计划地阅读。作为著名作家,他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非常看重时间的珍贵,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用在与读书写作无关的事情上。他不愿到热闹的地方去,是一个沉静低调、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作家,主要时间都在静下心读书和写作。张炜对大自然对生命充满了挚爱,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直接歌颂和赞美大自然的。尤其是从他写下的大量散文与随笔中,明显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的一腔挚爱之情。如散文《绿色遥思》、《田野的故事》、《人生麦茬地》等。他在散文《热爱大自然》中写道:一个不热爱大自然的人,难以培养起很强的美的感受能力,也难以写出有华彩的文章,更成不了真正的作家。他眷恋大自然就像眷恋生命一样,作家邱勋这样评价他:张炜是大自然的儿子,是无所不容的大自然教会了他一切,成为一名作家。
199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张炜六卷本文集。文集分长篇小说卷、中短篇小说卷、散文、随笔卷等,共计二百六十余万字。另外,他还出版了小说集《瀛洲思絮录》。
著名作家张炜介绍(2)
有人说,近二十年来,张炜的创作像涌泉一样,不间断地向外喷涌着文学的泉水,似乎永无停歇之意,而且大有愈喷愈旺之势。事实也确是如此,在1998年到1999年两年间,他又出版了散文集《凝望》、《流浪的荒原之草》、随笔集《齐鲁安泰》、《楚辞笔记》。
2000年,张炜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出版。《外省书》是作家以深刻的思想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从古典中不断创造和延伸着文学艺术的高度,以深藏的激情,深入广阔的笔触书写了中国基层民众的心灵史。是作家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完成了他写作上的又一次超越。作品出版后受到好评,雷达给予极高评价,李敬泽认为是一部“灿烂的思想之书”,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该书获得第一届齐鲁文学奖首奖。
2001年,张炜又推出了长篇新作《能不忆蜀葵》。雷达和李洁非等给予高度评价,李洁非写了《瞧,这个人!》。同时,他的十卷本《张炜文库》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还出版了散文集《我跋涉的莽野》以及小说集《蘑菇七种》。
2003年9月,张炜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烟台大学等一起倡议,在山东龙口市郊创建了万松浦书院,并兼任院长(现为名誉院长)。这是他和大学合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上,做出的重要实践,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书院建立后,已举行了大量学术活动,并创办了影响很大的万松浦专业文化网站,出版了大量文化书籍。
2003年,张炜的重要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出版。这部被许多评论家认为超越了作家以往的长篇小说,甚至超越了《古船》和《九月寓言》的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该长篇在“浑然天成中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是新时期以来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
总之,张炜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进入世纪末的一系列重要文学总结中,时间的鉴别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和回报,给一个低调进趣、默默耕耘的作家以最大的礼遇和最积极的评价:进入世纪末的百年中国文学大检阅时期,张炜在海内外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评选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如1999年《古船》分别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大厦),并被法国###和法国科学中心确定为法国高等考试教材;《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位列五)。《古船》与《九月寓言》双双入选北京大学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建国后长篇小说入选总数为五部);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九月寓言》修订版及新作《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等作品分别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齐鲁文学奖”、“当代奖”、“中国环境文学奖”、台湾“好书奖” 、“金石堂选票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丑行或浪漫》获“中国畅销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
2007年,世界最大的图书出版机构柯林公司实施“拥抱中国计划”,国内(自五四以来)共有三部长篇经典入选,《古船》为其中之一(其他两部为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沈从文的《边城》。)2007年底,张炜的最新长篇《刺猬歌》出版,被业内人士誉为“最具难度的文学写作”,在读书界获得热烈反响,成为张炜一次难得的突破,其意义不亚于《古船》和《九月寓言》的问世。
编者按: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芳心似火》是著名作家张炜的一部新作,也是一部具有作家独特视角的历史文化读本。读者大可不必被作品关于人类生存处境和未来走向这一深奥的命题给吓住,因为它实际上由一串串精美流畅、饶有趣味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与传奇组成,且每节仅是两千字的短章。
张炜是一位在文坛上活跃了30年的著名作家,著作近千万言,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等,但似乎可以断言:在作者全部的文字中,还从来没有以如此迷人的、平易近人却又美丽绚烂如织锦的关于人类生存思想的表述!这表述是如此地清晰圆融,如此地朴素,如此地切近,如此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段段散文、小说、掌故,读来如同抚摸一颗颗珍珠、进出一间间厅堂、叹赏一幅幅绘画;又仿佛与作者一起穿越了一条时而五彩缤纷、时而刀枪剑戟、时而细语温婉、时而飞流直下的历史隧道。
作者从男女情爱、日常服饰、茶与酒、京剧、中医、方言,直到历史豪杰、五千年的大国兴衰演变,不弃涓细地娓娓道来,探幽入微,究东西义理,通古今之变,读来或如坐春风,更几番醍醐灌顶!也就在这种兴味盎然的神思漫游之中,合卷后却每每有神奇的顿悟和禅意降临于心,久久萦绕不去……
全书从生命欲望、男女情事谈起,辨析究竟什么才是“芳心”。
进而讨论人对物质世界的痴迷、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发现人的一生也是一次长恋,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超然物外。
也就在这一次次长恋中,人类于五千年来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原来其悲喜交加无不与那颗“芳心”丝丝相连。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具体到饮食男女,泛言之物质与精神、东方与西方、大物与大言、阳火与阴毒,皆可于阴阳消长平衡中一窥真实。
我们将在阅读中与作家一起寻找“芳心”的奥秘,参悟“芳心”的禅趣。现世生存的烦恼和浮躁,恐惧与憎恨,诸般不安忧愁困厄伤痛,都将包含和缓释在这深长持久的禅悟之中,最终给人以生存的勇气和无畏的直面……
张炜《芳心似火》的副标题是“兼论齐国的恣与累”,因为书中大量涉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世情民俗,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新的资讯和视角。虽然齐文化经常被人们与鲁文化并称,谓之“齐鲁文化”,但是二者从起源到形态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让读者对这本书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选载了书中涉及部分话题的内容,并希望读者能够参与对这些话题的讨论。
古代炼丹与长生不老
(见原书第一章之《不熄的丹炉》)
人的急躁不安和歇斯底里,极大地破坏了周围的世界,更毁掉了自己的平和与安宁。有人说这些毛病的根源,起码有一大部分是来自生命的焦虑,而焦虑又来自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因为人发现所有的物质,凡是没有心的东西,都往往有更长久的寿命,不要说山脉海洋,就连树木房屋板凳,其中一些自己亲手创造的东西也远远超过了人的寿命。人生原来是如此地脆弱和短暂,这让人感到荒唐和残酷,有些不像话。人怎么会甘心如此呢,当然要想想办法。结果想了几千年的办法,仍然没有多少效果。而人又不愿认命,所以这种折腾就一直进行下去。
宗教解释和安慰了人的生与死,减少了人生的一些困苦。所以宗教永远不会消失。有人对宗教的怀疑和厌烦多极了,但宗教还得延续下去,就像生命还得延续下去一样。宗教表达了人类有所作为的另一个方面,它并非是完全听天由命的。这是人类面对苍茫的生命向上仰望的一种方法。
还有低头向下的俯视,这就是求助于山川大地和海洋。这种方法更实际也更切近一些,于是就有了维护生命的诸多办法,比如草药学的形成,比如更激进更不耐烦的长生不老术,再比如炼丹的秘窍:在光天化日之下或一些隐蔽的角落里,冶炼仙丹的炉子就支起来了。这些炉子从几千年前直到现在都没有熄灭,只是冶炼的方式有所变化、炉子也大为不同了而已。
古代一些大权在握的人,比如帝王们,会有一段时间专注于这种冶炼的事情。他们迷信于一些方士的玄谈,梦想长生不老,所以最想结交的就是神仙。有些专门研究冶炼仙丹的就成为帝王们的亲近人士,这些人当中有的可能真有本事,他们并不完全是江湖骗子。至于丹丸,有没有长生不老的神奇功力是一回事,是否有助于身体健康又是另一回事。书上记载有的帝王死于丹力暴发,中了丹毒,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要说古代,就是今天对一些再普通不过的维生素药丸,也充满了争论,有的说可以延长寿命,有的却说害处极大。总之对于丹丸一类有个漫长的实验过程,是需要综合考察的事物,难以一时定论,焦急也没有用。
古代炼丹的人以及服用者,大半是心智健全且较为聪明的人。虽然这当中也有一些太过急于求成的人,但总的来看仍然还不是一群荒诞之人。从花草之类合成丸散膏药,发展到用炉子熬炼矿物,让其发生化学变化,做出一粒粒丹丸,是在医学养生上性质大变的事情。中国古代医药的开始,有不少来自感性而不是理性,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形象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一种植物草木以及其他东西,往往是看上去投脾气、模样好,以至于引起了喜悦和联想,就拿来试食。冬天长青的用来御寒,大风中直立的用来防风,就这样试来试去,有时还真管用。
想象离不开形象,而形象思维又会把人的思考引向遥远。渐渐医家的始祖们尝起了百草,传说中有具体的神农等,其实大概是无数人的综合之力,是漫长的时间的积累。一个人的智慧大小是一回事,时间的大限又是一回事。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毕竟有限,千万人的生命连续并集中起来,能量也就大了,这巨大的成果也会让个体生命难以理解。
炼丹的人用晶亮的松香、光滑的玉石、闪烁的金子,甚至是落地成珠的水银之类熬炼起来。他们相信如此美好可观之物,必然会有完美神奇的功效,结果有时得手,有时失算,中毒而死的事时有发生。当时没有化学知识,却在进行一些化学反应的险事,结果炉子炸了,人熏得七窍流血,都是曾经有过的。炼出了一种丹,近水楼台先得月,炼丹的人先服下去,几天过去不仅没事,还有腿脚轻快两眼发亮的感觉,于是也就以为大功告成了。最终怎样,还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当时没有化验这一说,也没有白鼠试验,只有大家多吃,坚持一段时间才行。这有点拿生命开玩笑的意味,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当代人有了医学化验、药物毒性测试的方法,也只是与古代相比较而言的一点进步,对更深的利益和危害的认识,还需要更远的未来。这个过程是没有尽头的。化学合成的药品,说白了就是形状功能不同的各种丹丸,它们是现代丹炉以流水线方式生产出来的,产量之大,足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一些最新最奇的丹丸,一般人大概仍然还得不到,所以这些情形与古代比较起来,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最有名的求丹帝王大概就是秦始皇了。这个人有大能量大成功,统一了中国,所以依照前面的道理所说,也就更加追求长生,更加深入地思索过这一类问题。他统一中国后寻找各类人才也就容易了,特别是炼丹的、谈长生不老的人物,那会儿一抓一大把。从东方海边来的方士进了长安,一时身价倍增。这些人在后来的记载中都声名大坏,被说成了专门骗人的家伙,其实是不对的。秦始皇一班人并非那么好骗,他们当时面对的不是骗子,而是一帮科学技术人士。对于最时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还真需要一点接纳的胸襟和勇气,这是从古到今都能相通的道理。对新事物,必要十全十美十拿九稳万无一失才干,这个谁也不敢保证。科学允许失败,并且允许多次失败、最惨重的失败。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他未必不懂得这个。
方士们当中肯定也有一些怀有政治抱负的人物,这是自然而然的,他们不全是纯粹的专业人士。这部分人对秦始皇而言才是危险的。不过大多数方士还是一心追求长生之法的,他们有东方的技术和心得,要对千古一帝贡献出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齐国和鲁国地域与文化的区别
(见原书第一章之《齐国怪人》)
方士和长于神仙术的人主要来自齐国。一说到了齐国,就需要多费一番言语了,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大不平凡的地方。齐国的边界一再变更,随着国势的强弱或收缩或舒放,但大致还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它西到济南,南到泰山,腹地是胶莱河以东。它的国都在今天的临淄一带,往北不远就是大海,国土三面环海,有鱼盐之利,不仅富庶,而且由于接近苍茫大海,国民的性格和思路也就大不同于内地。
西边紧靠齐国的是鲁国,因为没有海,风习气象也就大大有别。鲁国产生过圣人孔子,他生前奔走过许多地方,到过那么多诸侯国的腹地,但齐国的心脏地带,也就是胶莱河以东地区,却没有去过。当年方士的看家本领,其实就是孔子不愿谈论的那些“怪力乱神”。这些方士从齐国大学者邹衍那儿得来灵感,采纳和实践了他的“大九洲”学说,幻想寻找海外天地,认为海中真的藏有神仙。这些方士主要的聚集地就在今天的蓬莱龙口莱州一带,还有东边崑嵛山和荣城海角那些地方。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由于亲眼见过了海市蜃楼,所以谈起神仙现象也就言之凿凿。沿海地区打鱼的人多,遇到的各种海象多,登临和观测的岛屿多,口耳相传的故事也多,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也就形成了海边人特有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
在内地的人看来,方士们都是一些怪人,远在咸阳的秦始皇等人最初见了他们,也未必不会惊讶。方士们身上携带了仙丹,肚子里还有一套寻找神仙的方略计策,这都是关系到人生根本的大问题,怎么会不引起秦始皇的极度好奇和向往?对他来说,长生不老在这之前只是一个梦想,在这之后却忽然变成了可能,那么鼓励和尝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上有所好,下必效法,一时间咸阳城里就有了许多齐国的方士,这些人身穿华丽的东方丝绸,与天下最富有的大商人一块儿来到了秦国都城。方士入秦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个事件延续下去,竟导致了后来的焚书坑儒,这又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更大的事情了。
一般来说,焚书坑儒的起因是秦始皇被方士欺骗后的盛怒,并由此而巩固了专制统治,维护了思想上的禁锢。但这大致也是一场东西部文化上的大冲突。因为沿海和内地差别太大,齐国富裕奢华而且开放,军事上却败于秦国。齐国人的优越感有一部分集中体现在方士们身上,这些怪人到了咸阳会有何等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富裕开放之地的人到了以农为本的西部,总会有一些难以掩藏的傲慢气,这种傲慢气难免刺激他人。怪人的长生理论、神仙言谈虽然诱惑人,却也容易被当成一派胡言,因为大多数人与他们还是难以沟通。对付怪人的办法,在一个不知民主为何物的封建城郭中,杀伐就成了最简单的选择。
有些方士吓跑了,有些方士杀掉了,有些方士还在观望。而此刻远在齐国东部沿海,怪人们的大本营,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阴谋或计划。说到底还是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会长久地维持下去,滋生出一个个代表人物。齐国从建制上被秦国灭亡了,但它的文化风习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也还存在,更不用说当年了。齐国都城以至于东部腹地的富庶繁荣气象,也会让人一直怀念下去。
齐国是怎么强盛和富裕起来的,大可以讨论。但总的看似乎可以认定:它如果没有吞并东部的莱国,从而将东海地区纳入版图,要变得如此强大也是不可能的。莱国占据了东部,是最早的丝绸业发祥地,还发明了炼铁术,拥有世上最大的粮仓和最多的骏马,还是水稻最初的栽培者。这里被称为东夷。从记载上看,莱国被齐国所灭是齐襄公六年。但莱国并未就此消失,而是继续东迁,成了历史上所说的“东莱”。大多数专家认为,东莱的国都就在今天的龙口市归城村,那里直到现在仍然存有古城遗址。不管怎么说,齐国最后完全囊括了莱国,于是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最重要的经济带,使其富甲天下。
考察齐国的山水才能理解它的独特文化。这是中国北方最不寻常的文化支脉,今天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因为儒家文化、西部的农耕文化成为了主流,齐文化已经面目模糊起来。从地形上看,它就像伸进大海中的一只犄角。这犄角与日本列岛、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遥遥相望,此呼彼应。犄角上有一些林木蓊郁的山峦,如栖霞的牙山和荣城的崑嵛山、龙口的莱山以及青岛的崂山、莱州的峄山等等。这些特别的地形地貌,也就形成了文化的皱褶,里面夹杂有各种奇特的人物传承。比如道教,就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生存土壤,道教大师丘处机就出生在栖霞市宾都里,这里至今仍有他生活和传道的踪迹,著名的道教胜地太虚宫仍然残存。莱州的铁槎山、青岛的崂山、荣城的崑嵛山,无一不是道教重地。
西部人眼里的怪人,在齐国东部则是见怪不怪。就在秦始皇大肆杀伐方士的年代里,东部沿海仍然活动着一大批方士。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曾经东巡,走到齐国瑯琊一带又杀了一些方士。然而当秦始皇继续向东,渐渐抵达方士们老巢的时候,却有一个人敢于大谈长生不老神仙术,并主动求见了秦始皇。
关于方士徐福的考证
(见原书第一章之《徐福》)
这个因为胆大包天而名传千古的人,就是徐福。《史记》等正史上记为“徐巿”,后来不知怎么通作“徐福”。可能后来人着眼于他成功地欺骗了秦始皇,出逃成功,总算为齐国出了一口恶气,算是修成了大福吧。可见这个人的手眼心术非同一般。
徐福是齐国海边的一个方士,这是没什么争议的。有争议的只是这个人更具体的籍贯以及最后的出航地。有人认为他是胶东半岛南部人氏,也有人认为他是蓬黄掖即今天龙口一带的人。至于出航地,从古航海学的角度来看,也只能从龙口或蓬莱湾过海,先抵辽东半岛,再逐海岛链往东,这样才能不断规避风浪和补充淡水,最终抵达朝鲜或日本。当时的航海条件也只能如此,因为徐福出航的时间整整比哥伦布早了一千七百多年。所以说这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件,虽然最初只是求仙寻药的借口,最后却从许多方面产生出了历史的大意义。
徐福要取得秦始皇的信任,就得冒着杀身之祸把谎撒圆。以前的方士试了多次,结局是身首异处。秦始皇修长城,平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干的都是前无古人的大事,是所谓的大手笔。这样一个人对一些谈天说地的海边怪人随手杀上一批,应当是很小的事情。但现在的问题稍稍有了不同,就是他已经年老体衰,自觉来日无多了,豪气虽然还在,但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长了。他几次来东方巡视,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想亲眼看一看神仙出没的大海,心里想的依旧是一件最最要紧的事情,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