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元首无发---蒋介石评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阃V挂磺姓秸胧∥颐魈毂闩啥四傻铰逖簦拔靼病W游囊踩ィ乙惨鬃匀ィ 薄胺蛉耍焙斡η栈共凰佬模骸拔铱捶蛉司筒槐厝チ恕D翘O樟恕7牖勒赂蔽背ぴ敢獯嫖背ぷ鋈酥剩腿盟ヒ惶撕昧恕!薄安唬∷泊娌涣宋遥乙鬃匀ァ!彼蚊懒渌狄徊欢� “实在太危险了――”何应钦忙劝道。宋美龄打断了他的话,说:“告辞了!” 话音一落,穿上皮大衣,戴上白手套,头也不回,转身就走。 会议不欢而散。 宋美龄启程飞抵西安,就在飞机滑行停下之前,她悄悄将一支左轮手枪塞到端纳手里。 她恳求道:“请你答应打死我,如果士兵碰我的话,请你开枪吧。” 端纳耐心地望着她说:“委员长夫人,士兵是不会碰你的。” “请答应我吧。”她说道。 少帅张学良是第一个迎接他们的,他显得很疲倦,也许还有点负罪之感。 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影响,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有着远比蒋介石更多的共同语言。宋美龄认为,蒋介石是还能够算得上英雄的,然而与心胸狭隘好猜忌的蒋介石截然相反的张学良相比,张学良身上那种敢作敢为的豪气和真性情,属于更高境界的英雄。美人羡英雄,后人甚至无法猜度,宋美龄对张学良超乎寻常的关心和爱护,在性情相投之外,是否还带有一种为蒋介石的偏狭的补偿。 同样,英雄爱美人,张学良获得自由后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对形容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的保护神关系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一个曾经权力欲望强烈、以善于作秀的政治图腾出现的宋美龄,惟在与张学良这种真性情的人交往中显示出真挚细腻的情感,这种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出现在这两位特殊身份、特殊命运的人之间,不可思议却又至诚至信,且顺理成章。 宋美龄与张学良握手,表面上,一切都很随便,但透过手掌心传递着一种隐形的热流。 在西安这种特殊环境里,宋美龄和张学良没有说几句话,“我要喝点茶再去看委员长。”宋美龄说。 当宋美龄走进蒋介石房内时,蒋介石惊呼:“我知道你会来的,今早我阅读《旧约全书》中耶和华将有新作一句,他将令女子护卫男子。” 门在他们身后关上了。当她出来时,她说他仍然很坚决,不可动摇。她、宋子文和端纳走出到花园里。他们一边在微弱的灯光下踏雪走着,一边掂量着他们日益严重的问题,虽然很明显少帅是反对继续拘留的,但在那一群人中只有他一人是这样想的,而其他人跟委员长是一样固执的。 少帅忧心忡忡,他想来了一个荒唐的计划,冒死将蒋氏夫妇带出西安。他说:“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恐怕我们要打出去。那将是很悲惨的。” 宋美龄怎能同意?她要体面地离开西安,而不是像一个罪犯那样溜走。少帅神情沮丧,忽然记起了一个人,悄悄地对宋美龄说:“他是共产党人,名字叫周恩来。他想和你谈。”十年来,她和蒋介石都没有和共产党人说过话。她朝端纳看去,问道:“我该见他吗?”端纳说:“别说废话了。当然见他。”口气里已是把希望系于他身上。 那天晚上晚些时候周恩来来了。他是个精明自信的人,大约三十几岁。他所代表的人民军队还驻扎在离西安很远的延安,没有参与扣留蒋介石的行动。他与宋美龄谈了几小时。周恩来描述了西北的问题,谈到古老的*政府的故事。宋美龄坚持中国必须统一起来以增强自身的力量。 她说;“我们中国人必须停止打来打去。” 周恩来答道:“我知道,我们共产党人几年来一直是这么对你们说的。” 谈到后面,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得多。周恩来去说服东北军、西北军将领们的工作;宋美龄去吹蒋介石的枕头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后的一幕还得由蒋介石来唱。 张学龄进来了,蒋介石躺在床上说:“我这次在西安栽了一个大筋斗,名声、地位、尊严全毁了。一个国家统帅走上了这种末路,在人们心目中还有什么分量呢?对于汉钦、虎城和周先生,我绝对没有话可说,你们确实待我不错。可事情已经陷入这步田地,我日后领导政府,怎么发号施令呢?汉钦,你成全我吧,我想好了,还是把我和美龄一块处置了干净!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说罢便“呜呜”地哭起来。蒋介石很了解张学良,知道他是个讲义气的人,便使出这一招数。 这一招很灵,一下子把张学良*起来:“我愿跟你一起去南京,负荆请罪!一言九鼎,让天下人看看我张学良!不管别人允许不允许,我决定的事情,都由得我。” 张学良的举动,不是意气用事,他的用意很深、很深。其一他保证了蒋介石的安全;其二他给足了蒋介石面子,便于蒋介石领导全国抗战;其三他与宋美龄的关系,蒋介石杀不了他,他在息烽钓鱼,是一个隐形的监督者,蒋介石有负于他,即使蒋介石心中无愧,夫人美龄是不安的,蒋介石不抗日,夫人一关就难过去。 蓝蓝的天空下,一架白色的飞机,满载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展翅飞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精卫不精
第十九章精卫不精 西安事变落下了帷幕。蒋介石虽然没有在协议上写下片言只语,但还是基本上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正如周恩来说的,签不签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而另一个人呢,却恰恰相反,他在另一份协议上签了名,且付之于行动。他就是汪精卫,投靠了日本人,成立了伪政府。精卫实在不精呀!他什么都可以做,唯独这事不能做。他同蒋介石争也好,斗也罢;出国旅行也好,归隐山林也罢。就是不该做背叛民族、出卖祖宗的事! 汪精卫仪表堂堂,才华横溢,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读的一本本圣贤书。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不做,却要去做日本人的狗。死后,也只能化着一只狗,流荡于天地之间。 二十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组织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革命党人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直至河口起义失败之后,革命党人中间出现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嘘叹息,相视无言。”转而热心于从事暗杀活动,认为面对残暴的强敌,暗杀可以唤醒沉睡的人民,成为革命的导火线,而简单易行。其中一项重要行动就是由汪精卫等赴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 汪精卫同陈璧君(后成其夫人)等人顶风冒雨,日夜兼程,奔赴北京。随之照相器材和炸药等也已运到,以“守真照相馆”为掩护,开始行刺前的准备。 汪精卫决计擒贼先擒王,只以摄政王载沣为目标。 经他们探悉,选定什刹海旁的甘水桥下为爆炸地点。该地三面环山,仅一面有居民数家,非常僻静。桥畔长有几棵大树,树干粗壮可以藏人,树旁还有一座破废了的清虚道观,人迹罕至,可以作为掩护地点。这里离摄政王府很近,为出入必经之路。可将炸药埋置桥下,待载沣通过时引爆。 行动的时刻就要到了,在这关键时分,汪精卫找陈璧君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他说:“现在要干了,我们都可能牺牲,我几乎没有再活下去的打算了,希望你要认真考虑。”陈璧君说:“我不是为刺杀摄政王来的,而是因为爱你才来的。当然,这件事我们一起干。不过,万一我们两人都能活下来,我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做你的妻子。希望你能答应我。”汪精卫并不爱陈璧君,此时却为她的真情实意所感动,便答应了她的要求。 这对生死恋人因为刺杀摄政王而走到了一起,也可谓奇闻奇事一桩。 深夜,古城北京仍能感到残冬的寒意,人们大都进入了梦乡。这时,有一帮人却忙碌起来,在甘水桥下紧张地工作,突然犬声四起,忽见桥上有人张望,桥下的人感到可能被发现了,忙藏于树后,观察来者何人。只见一人手提小灯笼来到桥下,东瞧瞧,西照照,就走了。 第二天一早,汪精卫等发现市面上一切平静,一点反常现象也没有,他们深感奇怪。下午,也没有发现清兵抓人的迹象,大着胆子到甘水桥附近观察,桥下埋的炸弹不见了。 一切都暴露了。清廷官吏们不知道这铁家伙为何物,请了日本和美国的专家鉴定,一看便知是威力强大的炸弹,它一爆炸甘水桥附近两三里路之内都成焦土。载沣吓出一身冷汗,下令严查此案。 汪精卫等被抓捕归案,审讯时,问汪精卫:“谁是主谋?”汪精卫答:“我就是主谋,事情是我自己一个人干的。”并且慷慨陈词:“我们主张革命的时候,很多人用日本君主立宪成功的事例来反对革命。但日本明治维新,是西乡隆用武力从幕府手中夺来的政权,绝不是幕府微笑着把政权交出来的。现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并不能解决长年的*弊害,而且把国会作为*的支柱不过是一种幻想,国会只不过是君主的傀儡走狗而已。只有*革命才是救中国的惟一道路。” 汪精卫在狱中写了一些诗词,有首词充满了对陈璧君的思念爱慕之情。对于陈璧君的来书,存之不能,弃之可惜,最后竟口嚼而吞之。也许他想再也见不到陈璧君了,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一个“诺”! 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惊恐万状,一面起用袁世凯赴鄂*革命,一面释放*,以涣散革命党人的斗志。汪精卫等即被释放出狱,当他走出监狱大门之前,不少民众争先恐后目睹这位英雄的风采。 这一风光一直持续到孙中山逝世前。由于孙中山没有指定接班人,因而在他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展开了明争暗斗。国民党中央召开全体会议,决定废除总理制,改为委员制,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会后,举行委员会选举:发出选举票十一张,收回选举票十一张,选举汪精卫的十一张票。选举完毕,汪精卫满脸通红。 汪精卫正式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古人称许一个人物,必讲文章盖世。若以此为标准,汪精卫可算得上半个人物。在文学上,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在同盟会时期,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诗词,笔锋犀利,热情洋溢,说古论今,旁征博引,确有一定的造诣。“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这革命的囚徒之诗,使人们在敬仰之余,而生成仁取义之意。他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处处动情,有人评价他的文章和梁启超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还能做有声有色的通电,能起草有气势的宣言,有时,还在一些报纸的副刊上写诗话,能为小报写些离奇怪诞的小品。他的演讲,闻者动容,为人所共知。在这些方面,汪精卫可算得是多才多艺之人。后来,因刺杀摄政王而名声远扬,出狱后又出洋留学,周游各国,和陈璧君过着极悠闲的生活。就其工作一跃成为国民政府主席。这样,他的才华又被断送了。他以后写的那些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诗,让人读之乏味,全无“血钟声响遍天涯”的可歌可泣的诗句了。 至于汪精卫的性格,可以说非常孤僻。他十三岁丧母,十四岁丧父,其兄长对他管教极严,长时间在严父、严兄的管教下,形成了他外表谦和而心地狭窄、懦弱自卑而有要出人头地、反复无常的矛盾性格。和他初次交往的人,都会被他谦恭的态度、温文的举止、流畅的言词、诚恳的表情,不知不觉地吸引着。不知道他实际生活的人,一定以为他宽宏大量,绝不会想到孤僻乖张的字眼。他非常喜欢别人吹捧他,给他戴高帽。如谁要是不知趣,给他提意见,他虽当面点头称是,背地里便是“他妈的某”,“要你来教训我”,下流骂人的话,便如串珠般从口中滚出来。 怎么说呢,他的性格就如天空中飘着的多彩的云朵,美丽而又多变。 汪精卫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夫人。 和汪精卫接近的人,提起他的夫人来,不是握拳痛恨,就是摇头叹息。她“可爱”到什么程度,在历史上,在小说里,实在找不出一个女性来比拟。她的性情与行为,有时像小姐,有时似泼妇;有时像西方贵妇,有时似三家村里的婆娘。她横行霸道,还有一个怪癖,就是有时要吐痰,让秘书给她捧着痰盂。有时忘了形,对来宾也同样对待。她竟然叫廖仲铠夫人何香凝为她捧痰盂:“捧痰盂来,我要吐痰。”何香凝听了一愕,吃惊不小,继而气愤地拍案而起,对陈璧君怒斥道:“你是什么东西,要我为你捧痰盂?”接着,手指陈璧君说:“陈璧君,我要吐痰了,你为我捧痰盂来。”陈璧君满脸通红,狼狈不堪。何香凝命令道:“快些。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我都有资格要你做这事。”陈璧君气急败坏,哭哭啼啼地走了,她做梦也没想到还会有人敢训斥她。 有这样“可爱”的夫人,汪精卫的领袖欲望更加高昂。因此唯我独尊的性格,除了陈璧君之外,谁也不可侵犯。在交友方面,无论公私,除了个人利益之外,绝无什么友谊。和他打交道的人,以后多数对他恨之入骨。 汪精卫的才华,加上他乖僻自私、变化无常的性格,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一个疯人简称政治疯人。他曾经有过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曾给人以急流勇退、不贪官职的印象。他和蒋介石争斗,台上台下,几经沉浮,最终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 蒋介石对付汪精卫的策略是:留住汪以牵制张(张学良),留住张以牵制汪。为了拉住汪精卫,他准张学良辞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职;为了拉住张学良,他又宣布成立军委会北平分会,子兼委员长,由张学良代行职权。于是,蒋介石巧妙地制造了汪、张矛盾,又利用了这一矛盾,借张之口给汪以难堪,使汪不得不依附于己,又借汪之力迫张交出部分兵权,使东北军直接归蒋指挥。 蒋、汪间的权力之争,在“合作”的形式下持续不断。蒋介石之所以“联汪”,为的是汪精卫站在对日外交的风口浪尖,自己则躲在幕后,避免群众反日浪潮的直接冲击。蒋介石让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却又事事掣肘。他们的合作只不过是暂时的,个性差异就是最大的原因:一个爱说话,一个爱缄默;一个感受很快,一个城府很深。 西安事变给了汪精卫再一次浮出水面的机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又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 蒋介石也明白中国独自不可能打败日本,必须借助第三国的军事力量对抗日本。但英、美、法国对中日战争的反应意外的冷淡,英法忙于对付欧洲的希特勒,已无暇顾及远东事务,而美国的民众处于严重的孤立主义中,不愿卷入外国的纷争。 蒋介石还算明智,他没有做出卖祖宗的事情。中国历史上非常可耻的一幕却被汪精卫拉开了。那天倒是一个温暖晴朗的天气,清晨,警察已督促南京的市民们重新挂起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只是上面加十条三角黄布飘带,写着“和平、*、建国”六个大字。 汪精卫又成为另一个国民政府的主席了。这主席宝座的得来,有一半是他夫人陈璧君的功劳。 至此,汪精卫夫妇的人生应当划上句号。该不该为他竖碑铸像呢?中国历史上有座武则天的无字碑,他们应竖什么碑、铸什么像?大诗人郭沫若为他们预备好了:“铸像可以不限于用铁,用石也好,用泥也好,用木质也好,坏了又可重新做,而且汪逆夫妇的像,也不一定要他们的真像,譬如塑两条狗像,在身上各凿上‘汪精卫’和‘陈璧君’的字样,便可以适用。不然怕找不出那样的雕刻家,并且怕也找不出那样多的汪、陈照片来的。但是在重要的都市地方,那就不妨多破费点,因为这样的破费,并不是消耗,而是生产,它生产出我们中华民族为自由正义而战的永远的精神,和这精神的永远不断的净化。” 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既可以当英雄,也可以做狗熊!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抗战插曲
第二十章抗战插曲 关于抗日,蒋介石的心情十分复杂,悲伤与苦恼皆有之,毕竟有点逼上梁山的感触。因为他眼前呈现的局势,就如惊涛骇浪里上下颠簸的一叶扁舟,他心里着实不安。日本人的入侵实在太快,以致打乱了他的阵脚。对于日本,蒋介石心惊肉战,那么多的工厂,那么多的烟囱,源源不断的新式武器,如何抵挡得住;另外还有让他放心不下的,那是共产党,虽然人数很少,力量很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同床而卧。 然而抗战是必须的,这个蒋介石知道,他也不想拱手将中国送给日本,故而他寄期望于国联,他猜想国联迟早要参战的,他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拖延,争取时间。但事与愿违,他拖不住了,西安事变迫使他全面抗战。 有一点蒋介石起先看不明白,中国有多少的山川?有多少的同胞?这里面蕴藏着多大的力量?后来他渐渐地看清了,他的全面抗战并没有错。所有的党派,所有的军队,所有的同胞,都团结在他的周围,他的威信更大了,权力更大了,抗战给他的实惠也就更多了。 全国的抗战并没有蒋介石原来想象的那么悲观。后来的大小战役可以看出,中国军队仍然可以参战的。 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亡惨重。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四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国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23日,第115师派出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地区活动,以钳制和打击增援平型关之日军。24日夜,又以三个团兵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等待来犯之敌。25日7时许,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全部进入设伏地域,八路军预伏部队居高临下,迅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乱日军的指挥系统,敌军的车辆自相碰撞,人仰马翻,乱成一团。经过一天的激战,八路军取得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忻口战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历时21天。参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记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台儿庄战役: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日军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1938年3月23日,濑谷支队主力沿台枣支队向台儿庄阵地突进。第五战区于31 日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发起进攻,日军拼力争夺,占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围歼被围之濑谷支队,被围之敌大部被歼。台儿庄战役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共歼日军一万余人。 百团战役: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入瘫痪。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昆仑关大捷:1939年12月18日,中国第五军在军长杜聿明指挥下,向被日军占领的位于广西南宁东北50公里处的昆仑关发起攻击,到12月31日,昆仑关战役胜利结束。此役沉重打击了日军中素称精锐的第五师团。昆仑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罕见的一场成功的正面攻击战。 上高战役:1941年3日至4月9日,中日军队在赣北上高进行了为时25天的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以下万多人。对中国军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的会战。 常德会战:1943年秋,日军集中8万余人和130余架飞机,中国军队集中28个师约万人,100余架飞机,进行防御。常德会战历时65天,这在抗战相持阶段是少见的。战斗激烈,伤亡惨重。日军伤亡4万余人,战死三名联队长;中国军队死伤5万余人,三名师长阵亡。 雪峰山战役: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军队近20万人与日军约9万人在雪峰山激战两个月。日军伤亡万人,中方伤亡更是惨重。日军在这次战役惨败后,其在华战略便改为全面的收缩防守。 象过电影似的放完了一场场抗战的战役,觉得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的作战,也不至于十分的惨败,也不至于象蒋介石早先想象的可怕。不过,蒋介石采用的“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也不至于有什么大错。中国土地辽阔,日本国小人少,让日本人的侵华战线拉得越长,他们失败的命运就来得越快。然而,蒋介石有个“怪癖”,在得意之时,常常会来一段插曲,让影片不会那么的枯燥无味。抗战的间隙,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老冤家共产党人,只要稍能腾出手来,他是下决心要铲除他的心腹大患的。 1943年7月初,蒋介石精心筹划了对延安的围剿。 得到消息后,共产党中央书记处立即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粉碎蒋介石国民党大军对边区与延安的进攻。认为敌我力量对比太悬殊,打一两仗,消灭一部分敌人,是打不痛、打不伤胡宗南的。蒋介石是下了大决心,才动用他抗战以来一直不动用的王牌胡宗南部。共产党军队兵力太少,防不胜防,怎么办呢?中央可以从黄河以东调部队,但远水救不了近火,胡宗南已于7月2日电令各部,要于7月10日前完成一切准备行动,等待蒋介石最后下达进攻命令。毛泽东说:“严守党的机密是党的纪律,今天党中央书记处讨论后,决心想大泄一次密。我们所得到的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情报,蒋介石给胡宗南的电令、胡宗南给部队的电令,中央第二局同时收到了,并且都已经破译出来。我党打入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要害核心部门的同志,干得很出色,他们及时将胡宗南、阎锡山下达向我进攻的命令,都抄录出来秘密转到我们手中。使我们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敌情的掌握了如指掌,这是我党我军最大的机密了。现在为了粉碎蒋介石对边区和对延安的进攻,要从华北调部队到延安,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我们中央书记处研究,只有一个良策,就是将蒋介石和胡宗南下达的调动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进攻延安的电报、命令公布出去,只有这样国内广大*人士,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相信这是真的,国际上美国、英国、苏联也才会相信我们共产党不是用假话搞危言耸听。这样,就可以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和各*人士是要继续团结抗日的,是反对蒋介石不抗日,搞分裂*的。国际上,现在正是美国、英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开始向日本发动战略反攻,美国不容许蒋介石现在就反对共产党,破坏团结抗日而向日本妥协投降的,因为这样使日军能从中国战场抽调军队去打美国军队,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进攻是很不利的。 但是,以这次大泄密来挽救边区和挽救延安的危局,是一着险棋,以泄密为代价,来制止蒋介石的进攻。合算不合算?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来争取边区、延安得以转危为安,这是合算的,延安是共产党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如果延安失去了,共产党的领导与指挥机关无存身之地,那能行吗?” 泄密行动开始,以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和八路军总部的名义对外公布,并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分别致电胡宗南和蒋介石,向他们提出严正抗议和警告。迅速转移或撤出共产党在国民党军中,会因此而暴露身份的同志,以避免这些同志被捕牺牲。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改换密码,并将国民党军更换的新密码破译出来,以保障仍能迅速获得情报。 由于共产党发动了强大的政治宣传攻势,用确凿无疑、很准确、又很具体的情报,公布了蒋介石调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边区、延安,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的电报与书面密令。这样就使国际、国内各方人士深信不疑。因此,美、英、苏等国政府正式表示反对蒋介石不抗日而*的政策,并以停止经济援助对其施加压力。同时,全国人民同声*蒋介石破坏团结抗日,实行分裂*的倒行逆施。 蒋介石偷鸡不成倒失把米,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百般无奈下,被迫放弃了对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大规模进攻。 蒋介石与毛泽东的较量,显得力不从心,战略和战术均以失败而告终。技不如人也。 。 想看书来

皖南事变
第二十一章 皖南事变 蒋介石是不是会投降日本人这一点上的判断,曾经让毛泽东一度不能做出对路的决断。 蒋介石在这个时候可谓威风八面,日本人、美国人和苏联人都在拉他,他在左右逢源中希望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和军事收获。即使是日、美、苏的判断也不准确,何况一直不能掌握第一手信息而只是根据外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