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郭凤莲来说,那个时代最大的快乐是在“铁姑娘”们参加劳动的一年之后。那个秋天,郭凤莲看着在废墟上重建的新居和40万斤粮食,激动不已,因为那里也有她的一份辛劳和努力。大寨除了口粮、种子和饲料,还向国家卖了余粮。她第一次感受到人的智慧和勤劳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并深深沉醉于艰苦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中。更令她惊讶的是,大寨这个普通农村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在报纸、电台和先进事迹报告会上。
  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无法想象大寨曾经拥有的地位,他们只能从老人们的叙述中,去感受当年红色海洋中激情的氛围。其实,早在1964年,大寨就开始了辉煌的历程。
  1964年2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几乎成了一份“大寨专刊”。在报纸的头版头条是一篇名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与社论同时发表的,还有新华社记者宋莎荫、范银怀写的反映大寨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
  1964年3月28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茄在停靠在邯郸城的主席专列上,向毛泽东汇报大寨的事迹。毛泽东对此非常感兴趣,他意味深长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1964年4月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在听取小组讨论时插话说:“农业要靠大寨精神。”同年6月,他又在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扩大会议上说:“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靠自力更生,要多出几个大寨,多出几个陈永贵。”
  中央决定树大寨这面红旗了。为了稳妥起见,1964年4月20日,周恩来派农业部部长廖鲁言赴大寨调查研究。5月下旬,廖鲁言写的《大寨大队调查报告》呈送###中央。
  大寨开始走入全体中国人的视野,他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所体现出的智慧和勤劳,打动了许多人。
  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一个小小的村庄——大寨,他把大寨精神总结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

穷山沟里出好文章(4)
这一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周恩来曾经三次陪同外宾前往大寨,###、李先念、华国锋等中央领导都曾经到过大寨。此外,还有2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到大寨参观过,比如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塞内加尔总统桑格尔、缅甸总统吴奈温、莫桑比克总统马歇尔等。1964~1978年,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各地先后赴大寨学习参观的人,超过了1 000万人,有时候一天就有上万人。
  渐渐地,大寨的接待工作也成了一个中心任务。昔阳县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办公室,负责协调大寨的接待。只有重要客人,才由大寨干部出面。当时,在接待各地来“取经”的人群时,来访的人们站成两排,大寨干部从中间走过。然后,由在场职位最高的大寨干部讲讲话,就可以了。据说这是得到中央批准的接待方式,因为大寨的干部白天要劳动。陈永贵、郭凤莲本人也是边劳动、边接待。
  在无数来“取经”的人群中,一位来自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农民给郭凤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吴仁宝,在多年之后,他和他的村庄对大寨产生了另一种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郭凤莲就像一只雏凤已发出清音,引人注目。有一次,周恩来视察大寨。当他看到一个深坑时,就问郭凤莲:“你看这人厉害,还是这水厉害?”
  郭凤莲笑着说:“还是人厉害,几千年才形成这么一个坑。我们人呢,战胜灾害没有几年,就慢慢地把狼窝掌和大寨的七沟八梁治理了,还是人厉害。”
  周恩来对陈永贵说:“这是个好苗子,你要培养她。”
  1973年6月,陈永贵不再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26岁的郭凤莲接掌大寨的帅印,成为大寨村第三任党支部书记。
  9月,在###十届一中全会上,陈永贵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6个月后,头上裹着白毛巾的陈永贵当选国务院副总理,走进了中南海。后来,他写信给毛泽东,要求1/3时间在中央工作,1/3在全国搞调研,1/3在大寨、昔阳蹲点。
  就在郭凤莲就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这一年,周恩来最后一次来大寨,在快走的时候,郭凤莲鼓起勇气,请求总理和大寨的女同志合个影。周恩来慨然应允。可惜拍照的时候,男同志们也围了上来。这是郭凤莲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合影,也永远烙在她的心灵深处。
  郭凤莲开始走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峰。她带领大寨人继续进行土地改造和建设,实行种植制度改革,并大力推进山区田园化、水利化、机械化,大寨的农林牧都有长进。同时,她满足地看着大寨成为一片精神圣地,各地的人们朝圣般的涌来。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笼罩在光环之中的人都能意识到光环背后的阴影。
  郭凤莲坚信作为一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具有普遍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期间,大寨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山区农业生产的典型,而是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先进大“熔炉”,只要是中央的号召,或是上级的提倡,大寨很快就能整理出一整套先进经验。
  大寨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但是,那个时代所有被历史裹挟着往前走的人恐怕都来不及思考:大寨带有特殊性的建设模式能适用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教育、卫生、科学、文化,甚至到国防建设的一切领域吗?人们似乎忘记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当大寨这篇“文章”在“###”的政治舞台上越做越大,它的示范意义也就越来越偏离中国农村的实际,尤其是当大寨的经验被总结为“大批促大干”的时候。“###”中推行的大寨“经验”,包括一系列“左”的错误做法和表现,但最集中的是所谓“三条根本经验”,即“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这“三条根本经验”,又常被概括为“大批促大干”。
  所谓“大批资本主义”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意味着把农民的自留地、正当的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统统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为了学习并超过大寨,有的地方还搞过所谓“五大革命”,也就是没收农民的自留地、自留树、自留羊、缝纫机,等等。
  当时,农村老太太养鸡也是有定额的,多养一只鸡也会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偶尔有农民将自留地上的农产品拿到城里出售也得提心吊胆,因为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专政”打击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哪里会有生产的积极性?1978年,中国人均粮产量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济恢复的1952年多30公斤。
  在那个年代,大寨被树为中国农村的代名词,从大寨村、大寨公社,到大寨县,人们恨不得把全国都建成“大寨”。随着大寨声名日隆,郭凤莲也一步步走上了人生的高点。
  1977年8月,郭凤莲当选为###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8年8月,郭凤莲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美国访问。在20多天的时间里,郭凤莲走过了美国13个州,她默默地对比着中美两国农业的特点。美国人口少,土地面积大,森林面积大,水利灌溉条件好,一户人家经营一个农场,种田几千公顷,农牧俱备。郭凤莲想,要比自然条件,大寨是比不过美国农场的;整个大寨村才几百公顷,人口多,土地少,就算把地种出花来也达不到美国农场的生产条件。大寨能仅仅依靠人均几亩地就实现社会主义吗?那么,大寨要怎样才能实现富裕呢?
  现实不能给予郭凤莲答案。就在郭凤莲感到困惑的时候,历史已渐渐对那个年代的逻辑失去了耐心,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在人们的心灵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一些人走在大寨的前面寻找到了答案,又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即将来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
1978年12月18日,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上,在169位中央委员和112位中央候补委员中间,有一位31岁的年轻女性,她默默地坐着,茫然地感受着眼前热烈的气氛和一项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她是山西大寨党支部书记、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
  一切变化让她目不暇接。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农村典范的大寨,在这次会议中却难觅踪影。郭凤莲感到有些意外,她还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一切将被后人视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转折点之一。这是中国新的起点,也是大寨16年辉煌的结束,她和大寨由此将开始艰难的蜕变。
  此时她并不知道,其实在此之前,变化已开始酝酿。当辛勤的劳动并不能让人们收获富裕,甚至不能让人吃饱饭的时候,一些朴素的道理重新回到人们心中。
  1978年,安徽大旱,全省绝大多数江河断流,土地龟裂,受灾农田6 000多万亩,粮食减产。
  在省委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心急如焚地说:“我们不能眼看农村大片土地撂荒,那样明年生活会更困难,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体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度过灾荒。”
  1978年9月15日,肥西县山南镇黄花村在区委书记汤茂林的主持下,悄悄召开会议,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在1979年多打点粮食度过饥荒。他们让群众种“保命麦”,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对外称联工分不联产,对内则说明是包产到户、责任制。当夜分田到户。第二天天还没亮,根本不用吹哨,人们就下地播种,荒芜的土地出现了很多年没见过的热火朝天的景象。
  同属山南镇的小井庄听到消息后,在全村的支持下,干脆把地分了,先干一年再说。龟裂的土地硬得连牛都犁不动,小井庄人就用锄头一点一点地锄开。一周时间,全村就种下了70亩小麦和30亩油菜。不几天,老天真的下大雨了,庄稼长得格外好。人们把“分地”和大自然的雨都称为“及时雨”。
  不过这场“及时雨”,却惹得波涛汹涌。在山南镇的街道和小井庄的墙上,一时间都贴满了大字报:“筑防风墙,修拦水坝,坚决抵制肥西单干风。”一封状告汤茂林的信送到了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手上:《汤茂林领导10万人到何处去?》
  当人们还在争论不休时,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已签订了“秘密协议”,按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由此开始,中国农民选择了与大寨全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1979年2月6日,安徽省委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包产到户问题,万里提议将山南公社作为试点,年底总结,好就干下去,不好就收。他还说:如果滑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也不用怕,我们有办法把他们拉回来。
  消息一宣布,整个肥西县甚至其他各市县都动了起来。
  当时,群众这样概括“包干到户”:
  “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并且编了首顺口溜:“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然而,随着这种做法的影响扩大,争论在更大范围内出现了。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提出包产到户是倒退,会搞乱干部群众的思想,给生产造成危害。编者按要求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到户的地方,必须坚决纠正错误。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2)
与此同时,有的地方甚至刷出大幅标语,“坚决反对安徽分田单干”。已经包产到户的农民,顿时忐忑不安,不知何去何从。
  5月21日,小井庄会计李祖忠正在地里干活,突然通知有领导来家了。李祖忠心里七上八下的,扛着锄头边走边想,分田单干怕是闯大祸了!到家门口,看见站着4名公安,李祖忠吓坏了,进屋一句话也不敢说,直看着屋里坐着的一位白发老人。没想到老人第一句话是,“分田单干是好事,你们走了第一步”。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万里。
  安徽的农村改革,在###中央高层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一开始就予以极大的关注,他主张不争论,也不强制,让人们对农村改革有一个“看”的过程。同时,###用行动默默地表示鼓励。
  ###对当时四川省委负责人说:“在农村政策方面,你们的思想要解放一些,万里在安徽搞了个《六条》,你们可以参考。”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四川省委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时称“四川十二条”。这个规定强调要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规定特别肯定了四川不少地方已经实行的“定额到组,评工到人”的办法,四川省成为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又一个发源地。
  1979年6月15日,正值麦收时节,万里来到凤阳,得知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后粮食产量由3万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了12万斤。面对心存顾虑的县委领导,万里坚定地说:“就让它干嘛,不就一个生产队吗?翻不了天。”
  到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全国尽管还只是个别地方试行,比重仅占9%,但各地纷纷仿效,数量迅速增加。
  到1980年春,肥西全县97%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粮食产量大增,比上年增产136%,向国家贡献的粮食是上年的3倍。
  “大包干”,砸碎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也吹响了破除人民公社的号角。中国的改革正是从这里率先取得突破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包干”使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由过去的行政指挥关系变成了以承包合同为内容的经济关系,农户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微观主体。农业、农村经济这种微观层次或微观基础的变化,使人民公社成了一个空壳。
  1979年,四川广汉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被小心翼翼地摘下来,代之而起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耐人寻味的是,与50年代人民公社成立时的喧闹不同,它的消失悄无声息。没有广播,没有登报,四川省广汉县的向阳公社成为全国第一个重建的乡政府。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劲风让大多数中国人欢欣鼓舞,却把郭凤莲吹得有些迷惘。回到大寨后,她还是像过去一样,一边组织社员们学习文件,一边利用冬季农闲和大家一起修地垒坝。慢慢地她知道了小岗村所发生的一切,但是她还不想改变大寨的方向。
  郭凤莲的内心并不平静,因为质疑大寨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多。大力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宣布:安徽决不再组织参观大寨。多年之后,他回忆道:“如果不反掉学大寨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就不可能提出和坚持以生产为中心,这实际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拨乱反正。”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3)
这让刚过而立之年的郭凤莲感到猝不及防,她似乎已经感觉到,大寨执掌了16年的中国农村建设大旗将从自己手中悄然滑落。
  1980年11月,###中央83号文件转发了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文件指出:历史已经证明,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郭凤莲当时思想上有点接受不了,尤其是在参加各级会议的场合,当人们用复杂的眼神看着她的时候,郭凤莲如芒刺在背,着实难受。
  1980年9月,郭凤莲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通知。这份来自昔阳县组织部的通知说:即日起你调离大寨村,工资定为行政24级,工龄从今天算起。郭凤莲默默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近17年的大寨。
  那天,郭凤莲向宋立英告别时,忍不住哭了,哭完后说:“还是走了,服从党的调动。”
  同月,在北京,陈永贵向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请求”,得到批准。1983年春,他写报告给###中央,请求到基层工作,被分配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
  小岗村农民1978年冬天的冒险,在一年多后,变成了近1/3中国农民的选择;又过了7个月,这个数字变成了4/5多。1982年的第一天,###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4年,99%的农民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农村焕发出重生般的活力。
  大寨的道路成了过去时。
  然而,郭凤莲和大寨的转身却显得格外艰难,对于包产到户,大寨人确实在很长时间都想不通,接受不了。宋立英和一些群众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又回到解放前。
  郭凤莲被调离后第二年,大寨才开始试行生产责任制,但是由于宋立英等党员群众的反对,1982年又走了回头路。大寨成了“老大难”。
  1983年,昔阳县委专门成立了一个土地承包工作组进驻大寨,一待就是整整40天。当时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贾长锁最后对所有村民说,“别再让领导为难了,土地按好坏搭配,以抓阄的形式下放,男劳力每人5亩,女劳力每人1亩8分,集体的果园、牲畜、水利设施等等改成集体承包”。大寨包产到户,比其他地方整整晚了两年,贾长锁完成了承包的组织工作后就卸任了。
  此时,大寨没有了排成长队来参观学习的人群,只有寂寞的风吹过曾经火热的虎头山和梯田。“郭凤莲”这个名字,也从人们的视野中长久地消失了。
  剪报是郭凤莲在那段沉寂的岁月里养成的习惯,她将与大寨有关的报道都剪贴了起来,细细地思量着、揣摩着。当时的郭凤莲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幸福是因为她收获了家庭的温暖,以往聚少离多的丈夫和孩子们给了她最大的精神安慰。
  26年后,郭凤莲感慨地说:“在困难之中才显真情,我感到了家里头的温暖,我丈夫和孩子们对我的这种爱护、体谅、理解比在60年代跟70年代还强烈!就是感到很不容易地走过来,现在又在政治上受了这么大的波折,他们非常同情我。我感到我们真正的感情产生在80年代。”
  郭凤莲享受着以前没时间享受的天伦之乐,但这并不能抵消她思想上百思不得其解的痛苦,她不明白大寨的问题出在哪里。
  那时候,她特别喜欢一本小说——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用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沉沦与复活,鞭笞了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农民的眼光重新审视社会现象。《复活》伴随着郭凤莲度过了将近两年等待分配的时光,也是两年思考的时光。我们很难猜测这部著作给郭凤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也许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目光和逻辑去审视走过的路,这本身就是一种重生。郭凤莲已经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大寨,都需要复活,需要重生。
  她曾经说:“人生的道路很难,坎坷太多,也知道了怎么坚持,怎么鼓起勇气坚持。正确的东西应该坚持,什么时候也不要把它否定了。”
  在那时候,有一个消息曾让她泪流满面。1985年,陈永贵患肺癌住院。半年之后,病情恶化,他立下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火化,骨灰运回大寨,撒在大寨的土地上。
  生病期间,他经常只吃半片药。临终前,嘱咐家人将药片转交国家。3月25日20时35分,陈永贵病逝,其骨灰被运回大寨。1988年,大寨人把他的骨灰葬在虎头山上,立碑纪念。他的石像面带微笑,身前身后是矮松绿柳,在一片柳叶依依之间,似乎在对岁月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10年里,郭凤莲调动了两次工作,先在晋中地区果树研究所担任了4年零11个月的副所长,后又调任昔阳县公路段当了4年零11个月的党支部副书记。但不管到哪里,她都无法排遣心中的沉重和孤独。她的心始终遥望着大寨,因为那里有她的青春和梦想,有她创业时的光荣和离去时的不甘。
  与此同时,大寨村换了四任支书。虽然日子要比六七十年代宽裕一些,但不论人们怎样努力,都无法再使自己勇立潮头。大寨人怀念光辉岁月中的郭凤莲,希望她能够重新带领大寨人走出新的精彩。
  宋立英曾对上级领导说:“那么一个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寨,现在你看成了这样了。水泄不通,灰腾腾的也没有人管了。要想让大寨重新振兴起来,你们还是要让郭凤莲回大寨。”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1)
2008年夏天,央视的记者用摄像机镜头记下了这样的一幅场景:
  游客:您给签个名吧。
  宋立英:我没有念过书。
  游客:那你怎么会想到学写字呢?
  宋立英:来的人都让签名。这不,慢慢就学会写了。
  游客:奶奶,这上面的照片都是你吧?
  宋立英:对。
  照片上的时代已经过去30多年了,岁月可以改变许多往事,包括大寨这个曾经的典范,也包括照片上的这两位女性——郭凤莲、宋立英。
  在30多年前,人们不会想到,作为“大批资本主义”的典型,作为最“一大二公”的地方,整个大寨有一天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并将曾经的历史作为商品向游人出售。
  签名售书的老人是已经79岁的宋立英。了解大寨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大寨村当年的妇联主任,如今她是一家销售旅游纪念品的个体老板。这位原本不会写字的老人,在70岁的时候居然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原因很简单,她需要签名售书,以提高销售量。如今,光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她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宋立英直到2000年才开这家小店,那时她已到了70多岁的古稀之年,她也许是最后一批放下历史包袱的大寨人。
  当时,宋立英去找郭凤莲,说:“凤莲,我也开个小商店行不行?”
  郭凤莲回答说:“你开起小商店来更行!你有名气,你是宋立英,就把那个房子做商店,一定能富起来。”
  如今,在大寨这片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4多的居民像宋立英一样,为每年二三十万旅游者提供服务,每年的旅游收益高达1 000多万元。市场经济的意识已经深入大寨人的骨髓。
  对于大多数大寨人来说,这个转变起自1992年,郭凤莲回到大寨的第二年。
  1991年11月15日,在群众的呼吁声中,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这时她已经45岁,但心里憋着一股劲。
  郭凤莲多年后回忆道:“我是给大寨人拉马车的。说实在话,这个车上就座的是大寨人,那么我这个车,究竟要把他们拉到哪里去?究竟他们应该怎么活?让大寨人思想怎么转换过来?一大堆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当时对于我来说,就是又苦又辣。”
  刚回到大寨不久的郭凤莲读到了一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在这篇改变了许多人思想和命运的著名文章中,郭凤莲被###一系列精彩而深刻的话语所打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些话宛若闪电般劈开了郭凤莲和大寨人心头的阴影,他们在新的时代终于寻找到了新的驱动力和历史逻辑:致富光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大寨人难道就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出新的风采吗?郭凤莲带领大寨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在市场经济这个陌生的领域中,无论是艰苦奋斗,还是自力更生都有了新的意义,虽然她心里还有些矛盾和难堪。
  郭凤莲既害怕别人认识自己,又害怕别人不认识自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透着几许苍凉。外出开会,她进了房间就不愿意再出来了,甚至不愿意出来吃饭,买包方便面泡泡,办完事马上离开。生怕人家说:“改革开放多少年了,农村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郭凤莲还像个要饭的一样。”她更怕让人笑话大寨,使整体形象受损。 txt小说上传分享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2)
但是,时代在不停地敲着大寨的大门,催促它赶紧踏上新的进程。
  1992年春,郭凤莲和宋立英乘坐火车前往上海。在这个即将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领跑者的怀抱里,郭凤莲了解着一切新鲜事物,包括卡拉OK和咖啡。郭凤莲对着麦克风唱起了曾经在虎头山上唱过无数次的《人说山西好风光》。那一夜,她无法入睡,不仅是因为咖啡,更是因为憧憬大寨新的风光。
  郭凤莲对宋立英喃喃不休地说着自己的梦想——让大寨尽快实现年收益百万元。郭凤莲仿佛被肩上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要尽快让大寨发展起来。
  此时,人们已经将“天下第一村”的名号赠给了华西村,因为它的工农业产值早在4年前就已过亿了。###南方视察的时候,华西村已经形成了棉纺、发电、锻造、化工等六大生产系列,工业化在这个村庄里已初步完成。
  当###南方谈话在报纸和电视上发表时,吴仁宝当天晚上召集村里的干部开会到凌晨两点,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并且破天荒地向外借款1 000万元用于周转,囤积3个月的原材料。吴协东,吴仁宝的四儿子,华西村现在的当家人后来透露说:“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6 000多元/吨,3个月后就涨到了18万多元/吨。”
  华西村已经彻底完成了市场经济意识的转变。
  这一切让郭凤莲心向往之,她去过华西,也去过大邱庄,感到变化真大,她从这些村庄里学到了改革开放的经验。
  郭凤莲后来说:“原来我不会搞经济,原来就是种田的农民,或者是修路的工人。那么现在,需要我变我就得变,如果我不变会带来大寨不变。你一个郭凤莲变了,你是带动了大寨村都变,所以我不变不行。所以我变了,变成了市场观念,原来是计划经济,现在变成了市场经济。”
  1992 年11月28日,北京首都宾馆迎来了一位熟人——郭凤莲。她对众多的领导和新闻记者说:“在过去的年代里,大寨曾经是举世瞩目的地方。经受过时代浪潮的冲击和时代风雨洗礼后的大寨人,不会忘记大寨的昨天,也不会看不到大寨的今天和明天。”
  重新走进这个她曾经来过许多次的地方,郭凤莲的心情是复杂的。其实,那天在场的所有人心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